編輯推薦
在你急需設計齣一個精美易用的移動應用之時,既來不及也沒有必要重新發明輪子。本書通過1000張屏幕截圖,為你講解時下安卓、iOS以及Windows Phone平颱上90多種移動應用UI設計模式。
自本書第1版齣版以來,移動領域日新月異。移動操作係統之間的區彆越來越大,不斷驅動著各自平颱的設計規範和模式的發展,同時越來越多的設計師也開始秉持以移動為中心的設計理念。在這一版中,用戶體驗專傢Theresa Neil將帶領産品經理、設計師和開發者學習11個類彆的移動應用UI設計模式。
書主要介紹以下設計模式
o 導航模式:瞭解主導航和次級導航的設計模式
o 錶單模式:改掉行業內錶單設計的不良習慣
o 錶格模式:隻顯示最重要的信息
o 搜索、排序和篩選模式:讓這些功能易於使用
o 工具模式:創造直接交互的感覺
o 引導和視覺吸引模式:吸引用戶使用應用並發現應用的功能
o 社交模式:幫助用戶彼此連接,成為群體中的一份子
o 反饋與功能可見性模式:為用戶提供及時的反饋
o 幫助模式:在應用中設計小型的幫助頁麵
o 反模式:設計移動應用時要規避的設計模式
內容簡介
《圖靈交互設計叢書:移動應用UI設計模式(第2版)》是暢銷手冊的擴容版,上一版分10大類分彆介紹瞭70種移動應用設計模式,深受讀者歡迎。這一版分11大類介紹瞭時下安卓、iOS以及WindowsPhone平颱上90多種移動應用設計模式(包括導航,錶單,錶格,搜索、排序和篩選,工具,圖錶,引導和視覺吸引,社交,反饋與功能可見性,幫助,以及反模式),用1000張屏幕截圖和圖解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利用這些模式,以解決常見的設計難題,同時提供瞭即學即用式的技巧和經驗。
《《圖靈交互設計叢書:移動應用UI設計模式(第2版)》適閤創造移動應用的産品經理、開發人員和UI設計師閱讀。
作者簡介
Theresa Neil,是美國得剋薩斯州奧斯汀市的一名用戶體驗谘詢師,國際知名設計專傢,緻力於打造外觀優美、功能完善的産品。她的著作和演講幫助眾多IT從業者提高瞭自身的設計技能,創造齣瞭更好的用戶體驗。2013年,她被美國知名的科技博客Business Insider評為“科技領域優秀的75位設計師”之一,排名第28位。
內頁插圖
目錄
序
前言
第1章 導航
主導航模式——全局導航
跳闆式
卡片式
列錶菜單式
儀錶盤式
陳列館式
選項卡菜單式
隱喻式
主導航模式——瞬時導航
側邊抽屜式
下拉菜單式
轉盤菜單式
次級導航模式
翻頁式
滾動選項卡式
摺疊菜單式
第2章 錶單
登錄錶單
注冊錶單
個性化注冊錶單
多步驟錶單
結賬錶單
技巧1:同時提供登錄、注冊和客人用戶選項
技巧2:簡化流程
技巧3:提供省時的快捷方式
技巧4:提供快速結賬方式
技巧5:忘掉網頁端
計算錶單
搜索錶單
長錶單
第3章 錶格
基本錶格
錶頭錶格
固定列錶格
概覽加數據型錶格
行分組錶格
帶有視覺指示器的錶格
可編輯錶格
第4章 搜索、排序和篩選
搜索模式
隱式搜索
顯式搜索
自動完成搜索
動態搜索
限定範圍的搜索
保存的搜索、最近搜索記錄和熱門搜索
搜索錶單
搜索結果/查看結果
排序模式
單頁排序
排序浮層
排序錶單
篩選模式
單頁篩選
篩選浮層
篩選錶單
篩選抽屜
基於手勢的篩選
第5章 工具
工具欄
iOS
安卓
Windows Phone與操作係統關的模式:上下文工具欄
工具箱
行為召喚按鈕
行內操作
多狀態按鈕
上下文工具
批量操作
鎖屏控件
第6章 圖錶
帶有篩選器的圖錶
交互式時間綫
數據點詳情
逐級深入
概覽加數據
交互式預覽
儀錶盤
縮放
迷你圖
嵌入式圖例
閾值
透視錶格
整閤
第7章 引導和視覺吸引
引導原則
原則1:少用文字
原則2:不要前置引導
原則3:給予用戶成就感
原則4:在使用中強化學習
原則5:傾聽用戶的心聲
視覺吸引模式
提示
持續的視覺吸引
可發現的視覺吸引
番外篇:視覺吸引-鋪上歡迎毯
迭代歡迎體驗
總結
第8章 社交模式
社交注冊
連接
關注
個人資料
群組
遊戲化
第9章 反饋與功能可見性
反饋模式
錯誤提示
確認
係統狀態
功能可見性
點擊
滑動/輕掃
拖拽
第10章 幫助
入門介紹
用戶指南/幫助係統
常見問題解答
功能使用嚮導
新手引導
上下文幫助
收集反饋
第11章 反模式
標新立異
不必要的復雜
隱喻錯位
控件錯位
圖標錯位
手勢錯位
心理模型錯位
愚蠢的對話框
圖錶垃圾
按鈕海
格格不入
番外篇:避免移動應用中的注冊/登錄反模式
附錄
前言/序言
有時候,停下來思考一下影響可用性設計的諸多因素是件好事。但是往往時間不允許,你隻能挽起袖子著手工作。本書正適用於這種情況。
一方麵,自本書第1版於2011年齣版以來,移動領域已經發生瞭巨大的變化。在第1版中,我寫到瞭六個移動操作係統,而其中三個——WebOS、塞班(Symbian)和黑莓(Black Berry),在當下的移動領域裏已經失去瞭競爭力。
另一方麵,變化又沒有那麼大:本書第1版裏寫到的70多個設計模式,大多數仍在使用,隻增加瞭屈指可數的幾個新模式。然而,最新的設計模式更多地展現瞭“以移動為中心”的理念。設計師們終於不再埋首桌麵端和網頁端隱喻,而從根本上尋找移動界麵的設計方案。我希望這種狀況持續下去,並能加快前進的步伐。
另一個變化:2011年,我對與操作係統無關的設計也持樂觀態度,這意味著我們作為設計師和開發者可以創造適用於多平颱的界麵。實際上,事實正好相反,iOS、安卓和WindowsPhone各自的設計規範越來越正式,特彆是導航方麵。
所以,瞭解這些操作係統的指導原則比以往更加重要,而更關鍵的是,你應該真正熟悉你的客戶目前時刻使用的設備。我強烈建議你至少花六周的時間使用每一個你為之設計應用的設備。這樣,當你挽起袖子開始工作時,你自己的經驗加上本書提供的設計模式會讓你充滿信心地設計齣優美易用的應用。
本書讀者
本書麵嚮創造移動應用的産品經理、設計師和開發者。隨著公司不斷定義和改善他們的移動戰略,找到最佳設計的案例是一大挑戰,特彆是對多操作係統來說。無論你是負責設計一款簡單的iPhone應用,還是為市麵上每一個流行的操作係統做設計,這些設計模式都會為常見的設計挑戰提供解決方案。
圖靈交互設計叢書:移動應用UI設計模式(第2版) 前言 在這個數字化浪潮席捲的時代,移動應用已不再是錦上添花,而是我們日常生活、工作與社交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每一次指尖的滑動、每一次信息的獲取、每一次情感的錶達,都離不開背後精妙絕倫的UI設計。然而,對於許多開發者、設計師乃至産品經理而言,如何為用戶打造一個既美觀又易用的移動應用界麵,始終是一個充滿挑戰的課題。 《移動應用UI設計模式(第2版)》正是應運而生,它並非一本枯燥乏味的理論教程,而是一份係統、全麵、實用的設計寶典。本書深入剖析瞭移動應用UI設計中的核心理念、最佳實踐以及大量經過驗證的設計模式,旨在幫助讀者理解“為什麼”和“如何”去設計齣色的移動應用。它將帶領你穿越紛繁復雜的設計元素,直擊用戶體驗的本質,讓你在麵對各種設計難題時,能夠遊刃有餘,找到最有效的解決方案。 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其高度的實踐性和前瞻性。我們深知,設計模式並非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應對特定用戶場景和挑戰的智慧結晶。因此,本書並非簡單羅列設計模式,而是通過大量的實際案例,生動地展示瞭這些模式在不同應用類型、不同用戶群體中的應用效果。通過閱讀本書,你將能夠: 構建堅實的設計基礎: 理解用戶體驗設計的核心原則,掌握如何從用戶需求齣發,構建符閤直覺的交互流程。 解鎖豐富的UI設計模式: 熟悉並掌握在各類移動應用中廣泛應用的UI設計模式,如導航模式、信息呈現模式、輸入模式、反饋模式、引導與幫助模式等,並瞭解它們各自的適用場景和優缺點。 提升設計效率與創新能力: 藉鑒成熟的設計模式,避免重復造輪子,將更多精力投入到創新和優化用戶體驗上。 培養批判性設計思維: 學會分析現有應用的優劣,理解不同設計決策背後的考量,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設計視角。 與團隊有效溝通: 掌握通用的設計語言,能夠清晰地嚮開發、産品等團隊成員傳達設計意圖,確保項目順利推進。 本書的第二版相較於第一版,我們進行瞭全麵的更新與升級。移動應用領域日新月異,新的技術、新的設備、新的用戶習慣層齣不窮。在第二版中,我們不僅保留瞭第一版中的經典設計模式,更重要的是,我們深入研究瞭近年來湧現的新趨勢和新模式。例如,對於人工智能在UI設計中的應用、語音交互的興起、個性化推薦的精細化、以及更注重情感化和沉浸式體驗的設計手法,本書都進行瞭深入的探討和案例分析。同時,我們對現有模式的解釋進行瞭更加精煉和深入的闡述,並增加瞭更多來自真實世界的高質量案例,力求為讀者提供最新、最前沿的設計洞察。 無論你是初入UI設計領域的新手,希望係統學習設計理念和方法;還是經驗豐富的設計師,尋求突破與提升;亦或是對移動應用的用戶體驗充滿好奇的産品經理和開發者,本書都將是你不可或缺的良師益友。我們相信,通過本書的學習,你將能夠更加自信地創造齣能夠打動用戶、贏得市場的移動應用。 現在,讓我們一同踏上這段探索移動應用UI設計模式的精彩旅程。 --- 第一章:理解移動應用UI設計的基石 在深入探討具體的UI設計模式之前,我們必須先建立起對移動應用UI設計核心理念的深刻理解。這不僅僅是關於色彩、字體和布局的組閤,更是關於如何理解用戶、滿足用戶需求,並最終為用戶創造價值的過程。 1.1 用戶體驗(UX)至上 用戶體驗是移動應用UI設計的靈魂。一個再精美的界麵,如果用戶在使用時感到睏惑、沮喪或低效,那麼它就失去瞭其存在的意義。用戶體驗並非一個抽象的概念,它涵蓋瞭用戶在使用産品過程中的所有感受,包括易用性、效率、情感連接、以及最終能否成功完成任務。 易用性 (Usability): 用戶能否輕鬆、直觀地理解和使用應用?他們是否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學習基本操作? 效率 (Efficiency): 用戶完成核心任務所需的時間和步驟是否最少? 滿意度 (Satisfaction): 用戶在使用過程中是否感到愉悅、有成就感? 可訪問性 (Accessibility): 應用是否能夠被不同能力的用戶(例如視障、聽障等)所使用? UI設計是UX實現的關鍵載體。優秀的UI設計能夠將復雜的用戶流程和信息結構轉化為直觀、易於理解的視覺元素,從而提升整體的用戶體驗。 1.2 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 (User-Centered Design, UCD) 用戶為中心的設計是一種迭代的設計哲學,它將用戶的需求、目標和限製放在設計的首位。這意味著,在設計的每一個階段,我們都應該不斷地問自己:“這個設計對用戶來說是什麼樣的?” 用戶研究: 瞭解目標用戶的特徵、行為、需求、痛點和使用場景。這可以通過訪談、問捲調查、用戶畫像、場景分析等方式進行。 原型設計: 將設計想法轉化為可交互的原型,以便進行測試和反饋。 用戶測試: 讓真實用戶參與測試,觀察他們的使用行為,收集反饋,發現設計中的問題。 迭代優化: 基於用戶測試的結果,不斷修改和完善設計。 1.3 核心設計原則 在移動應用UI設計中,有幾個核心原則是指導我們進行設計決策的重要基石: 一緻性 (Consistency): 應用內的視覺元素、交互方式、術語等應該保持一緻。這有助於用戶建立對應用的認知模型,降低學習成本。例如,同一個動作應該始終觸發相同的反應。 明確性 (Clarity): 界麵元素的作用和狀態應該是清晰易懂的,避免歧義。用戶應該能夠一眼看齣某個按鈕是用來做什麼的,某個區域是用來顯示什麼信息的。 反饋 (Feedback): 當用戶執行某個操作時,應用應該及時給齣明確的反饋,告知用戶操作是否成功、正在進行還是齣現問題。這可以是視覺上的變化、聲音提示或震動反饋。 效率 (Efficiency): 設計應支持用戶快速、高效地完成任務。避免不必要的步驟、復雜的導航或信息過載。 容錯性 (Forgiveness): 設計應該能夠容忍用戶的錯誤操作,並提供簡單的方式進行糾正。例如,提供“撤銷”或“取消”選項。 簡潔性 (Simplicity): 避免不必要的裝飾和信息,專注於核心功能和用戶目標。信息和功能應該以最簡潔的方式呈現。 可見性 (Visibility): 重要的操作和信息應該清晰可見,易於用戶發現和訪問。 1.4 移動設備特性與限製 與桌麵端設計不同,移動應用UI設計需要充分考慮移動設備的特性和限製: 屏幕尺寸與分辨率: 移動設備的屏幕尺寸相對較小,需要閤理規劃布局,確保內容的可讀性和操作的便捷性。同時,不同設備的屏幕分辨率差異也需要考慮。 觸摸交互: 移動設備主要通過觸摸進行交互,需要設計足夠大的觸控區域,避免誤觸。手勢操作(如滑動、捏閤、長按)也是重要的交互方式。 網絡連接: 移動設備的網絡連接可能不穩定,設計需要考慮離綫狀態下的用戶體驗,並妥善處理數據加載和同步問題。 電量與性能: 應用程序的功耗和性能對用戶體驗至關重要。設計應盡量避免過度消耗電量和係統資源。 用戶情境: 用戶在使用移動應用時,常常處於動態、分散注意力的環境中(如通勤、排隊)。設計需要簡潔、聚焦,方便用戶快速獲取信息和完成任務。 通知與多任務: 移動設備上的通知和多任務切換是用戶獲取信息和切換應用的重要方式,UI設計需要與之良好配閤。 理解這些基石性的概念,將為我們後續學習和應用具體的設計模式奠定堅實的基礎。它們是我們評判設計好壞、解決設計難題的根本依據。 --- 第二章:核心導航模式:引導用戶在應用中穿梭 導航是移動應用UI設計的重中之重,它直接關係到用戶能否順暢地在應用的不同頁麵和功能之間切換,能否快速找到所需信息。一個清晰、直觀的導航係統能夠極大地提升用戶體驗,而混亂的導航則會迅速讓用戶迷失方嚮。 2.1 底部標簽欄 (Bottom Tab Bar) 底部標簽欄是最常見、最有效的導航模式之一,尤其適用於那些需要用戶頻繁在幾個主要功能模塊之間切換的應用。 特點: 位於屏幕底部,始終可見。 通常包含3-5個標簽項,每個標簽項代錶應用的一個主要功能區域。 標簽項通常由圖標和文字組成,具有明確的指示作用。 當前選中的標簽項會高亮顯示,讓用戶明確知道自己當前所在的位置。 適用場景: 社交媒體應用(如微信、微博) 內容聚閤應用(如新聞客戶端、音樂播放器) 電商應用(如淘寶、京東) 工具類應用(如天氣、日曆) 設計要點: 明確劃分功能: 每個標簽項應代錶一個獨立且重要的功能模塊,避免功能重疊或過於分散。 圖標與文字的組閤: 圖標應具有代錶性,易於辨認;文字說明應簡短、清晰,與圖標相輔相成。 突齣當前狀態: 被選中的標簽項應有明顯的視覺區分,例如使用不同的顔色、圖標樣式或底紋。 避免過多的標簽項: 超過5個標簽項會增加用戶的認知負擔,降低可讀性。 “更多”選項: 如果需要更多的功能入口,可以考慮將部分次要功能收納到“更多”或“我的”等標簽項中,再通過二級頁麵展示。 2.2 漢堡菜單 (Hamburger Menu / Drawer Navigation) 漢堡菜單是一種隱藏式導航模式,通過點擊屏幕左上角的“三條橫綫”圖標,可以展開一個側邊菜單,其中包含應用的導航鏈接。 特點: 節省屏幕空間,使主界麵更簡潔。 可以容納較多的導航項。 隱藏式設計,用戶需要主動點擊纔能看到導航選項。 適用場景: 功能模塊較多,但用戶不頻繁切換的應用。 內容驅動型應用,用戶更關注內容本身,而非快速切換功能。 需要展示大量設置或賬戶信息的應用。 設計要點: 清晰的打開/關閉指示: “漢堡”圖標應清晰可見,且用戶應能輕鬆理解其功能。 內容分類: 菜單內的內容應進行閤理分類,使用戶易於查找。 突齣重要項: 可以將用戶個人中心、設置等重要入口放置在菜單頂部,或使用不同的視覺風格進行區分。 避免將核心功能隱藏: 對於用戶需要頻繁訪問的核心功能,漢堡菜單並非最佳選擇。 考慮過渡動畫: 平滑的菜單展開和收起動畫可以提升用戶體驗。 2.3 卡片式導航 (Card Navigation) 卡片式導航將信息和操作包裹在獨立的卡片中,卡片之間可以滑動、翻轉或點擊。這種模式在信息呈現和交互上都具有很強的靈活性。 特點: 信息呈現直觀、模塊化。 易於用戶瀏覽和選擇。 可以結閤多種交互方式(滑動、點擊、拖拽)。 適用場景: 內容推薦(如今日頭條、抖音) 列錶展示(如産品列錶、文章列錶) 任務管理(如待辦事項) 設計要點: 信息密度: 每張卡片應包含足夠但不過載的信息,突齣關鍵點。 視覺層次: 卡片之間的層疊、陰影等可以建立視覺層次,引導用戶注意力。 可操作性: 卡片本身或其中的元素應具有明確的可點擊區域,引導用戶進入詳情頁或執行操作。 動效反饋: 卡片的滑動、翻轉等動效可以增強交互的趣味性和反饋感。 2.4 側邊抽屜 (Side Drawer Navigation) 側邊抽屜與漢堡菜單類似,但它通常不局限於左側,也可以是右側,並且其內容區域可能比漢堡菜單更豐富。 特點: 與漢堡菜單類似,節省屏幕空間。 可以容納更多的內容和導航選項。 適閤用於展示復雜信息或功能菜單。 適用場景: 設置頁麵、個人中心、賬戶管理等。 需要大量選項或詳細信息的場景。 設計要點: 明確的觸發方式: 使用易於理解的圖標或手勢來觸發抽屜的顯示。 內容組織: 確保抽屜內的內容結構清晰,易於查找。 適時關閉: 提供明確的關閉方式,避免用戶被睏在抽屜中。 2.5 級聯導航 (Hierarchical Navigation / Drill-Down Navigation) 級聯導航是指用戶從一個概覽性的頁麵進入更詳細的頁麵,然後再深入到更具體的頁麵,形成一種層層遞進的結構。 特點: 適閤組織結構清晰、信息層級分明的內容。 用戶可以逐步深入瞭解信息。 適用場景: 文件管理器、相冊應用 設置菜單、商品分類 新聞應用的文章詳情頁 設計要點: 清晰的返迴路徑: 用戶需要清晰地知道如何返迴上一級頁麵,通常通過導航欄中的返迴按鈕實現。 麵包屑導航 (Breadcrumbs): 在某些復雜層級結構中,麵包屑導航可以幫助用戶瞭解當前所處的位置,並快速跳轉到更高級彆的頁麵。 信息預覽: 在父級頁麵中,可以提供對子級內容的簡要預覽,幫助用戶判斷是否需要深入。 2.6 導航模式的選擇與組閤 在實際設計中,往往需要根據應用的具體需求和用戶行為來選擇最閤適的導航模式,甚至將多種模式組閤使用。例如: 底部標簽欄 + 漢堡菜單: 底部標簽欄用於展示核心功能,漢堡菜單用於收納次要功能或設置。 卡片式導航 + 級聯導航: 卡片用於展示列錶信息,點擊卡片進入詳情頁,詳情頁內可能包含級聯的子信息。 關鍵在於: 無論選擇哪種導航模式,其最終目標都是幫助用戶毫不費力地找到他們想要的東西,並讓他們清楚地知道自己身在何處。一個成功的導航係統,應該像一位有經驗的嚮導,始終指引著用戶在應用的“風景”中愉快地探索。 --- 第三章:信息呈現模式:讓信息一目瞭然 如何在有限的移動屏幕空間內,清晰、高效地嚮用戶呈現信息,是UI設計的核心挑戰之一。閤理的信息呈現模式能夠幫助用戶快速理解內容,做齣決策。 3.1 列錶視圖 (List View) 列錶視圖是移動應用中最基礎、最常用的信息呈現模式,用於展示一係列相似的項目。 特點: 簡潔、有序地展示多條信息。 易於用戶快速瀏覽和掃描。 通常支持滾動加載,以適應大量數據。 適用場景: 聯係人列錶 郵件列錶 新聞資訊列錶 産品列錶 待辦事項列錶 設計要點: 清晰的布局: 每個列錶項應該有明確的布局,包含關鍵信息(如標題、摘要、圖片、時間戳等)。 視覺層次: 通過字體大小、粗細、顔色、留白等區分信息的層級。 可操作性: 列錶項通常是可點擊的,用於跳轉到詳情頁或執行操作。 一緻性: 所有列錶項的布局和樣式應保持一緻。 加載與更新: 對於大量數據,應采用下拉刷新或滾動加載(無限滾動)的方式,並提供清晰的加載狀態指示。 3.2 網格視圖 (Grid View) 網格視圖將信息以網格狀的矩陣形式排列,通常用於展示圖片或具有視覺吸引力的內容。 特點: 充分利用屏幕空間,一次性展示更多內容。 視覺衝擊力強,適閤展示圖片、商品等。 用戶可以通過“掃視”快速找到感興趣的內容。 適用場景: 商品展示(電商應用) 圖片庫(相冊應用) 畫廊、作品集 視頻內容推薦 設計要點: 卡片化設計: 每個網格項可以設計成卡片的形式,包含圖片、標題、價格等信息。 比例與間距: 網格項的尺寸、比例和間距需要精心設計,以保證整體的美觀和易讀性。 響應式布局: 考慮在不同屏幕尺寸下,網格項的數量和布局如何調整。 點擊反饋: 點擊網格項應有明顯的視覺反饋,並跳轉到詳情頁。 3.3 卡片視圖 (Card View) 卡片視圖將信息和相關操作封裝在一個獨立的、具有視覺邊界的“卡片”中。卡片可以包含文字、圖片、按鈕等多種元素。 特點: 模塊化、結構化,易於理解。 可以在卡片內組織復雜的信息。 具有高度的靈活性,可以應用於列錶、網格等多種布局中。 良好的可訪問性,易於用戶理解其獨立性。 適用場景: 新聞摘要、文章預覽 社交媒體動態 産品介紹 任務列錶項 設計要點: 內容組織: 閤理安排卡片內的文字、圖片、操作按鈕,形成清晰的視覺流程。 層疊與陰影: 使用陰影和層疊效果來增強卡片的立體感和區分度。 可操作區域: 明確卡片的可點擊區域,並提供相應的交互反饋。 動態化: 卡片可以進行滑動、摺疊、展開等動畫效果,增強交互趣味性。 3.4 分步式信息呈現 (Stepped Information Display) 當需要呈現的信息量較大或流程較復雜時,可以采用分步式的方式,將信息拆解成多個小的、易於消化的小塊,引導用戶一步一步地完成。 特點: 降低用戶的認知負荷。 引導用戶逐步完成復雜任務。 提供清晰的進度指示。 適用場景: 注冊流程 填寫錶單 完成設置嚮導 復雜的數據錄入 設計要點: 明確的進度指示: 使用數字、圖標或進度條告知用戶當前所處的步驟以及總進度。 聚焦當前步驟: 在每個步驟中,隻展示與當前任務相關的信息和操作,避免乾擾。 清晰的導航: 提供“下一步”、“上一步”按鈕,方便用戶在步驟之間切換。 完成狀態: 在每個步驟完成後,給齣明確的完成指示。 3.5 信息層次與視覺引導 無論采用何種模式,建立清晰的信息層次至關重要。 標題與副標題: 使用不同的大小、粗細和顔色來區分標題和副標題。 文字大小與行高: 確保正文易於閱讀,行高適中。 留白: 閤理的留白能夠區分不同的信息塊,減少視覺擁擠感。 顔色區分: 使用顔色來強調重要信息或區分不同的內容類彆。 圖標輔助: 圖標可以快速傳達信息,輔助用戶理解。 3.6 數據加載與狀態反饋 在處理網絡數據或大量信息時,清晰的狀態反饋至關重要。 加載指示器: 在數據加載時,使用加載動畫(如菊花圖、進度條)來告知用戶應用正在工作,避免用戶誤以為應用已死機。 空狀態 (Empty State): 當某個列錶或區域沒有數據時,不應該顯示空白。而是應該提供友好的提示,解釋原因,並引導用戶進行下一步操作(例如,“暫無消息,快去關注吧!”)。 錯誤狀態 (Error State): 當發生錯誤時,應清晰地告知用戶錯誤原因,並提供解決方案或重試選項。 通過精妙的信息呈現設計,我們可以將海量的信息轉化為用戶易於理解和吸收的知識,從而提升用戶的使用效率和滿意度。 --- 第四章:交互與輸入模式:讓用戶與應用順暢溝通 交互與輸入是用戶與移動應用進行信息交換的橋梁。設計友好的交互和高效的輸入方式,能夠顯著提升用戶的使用體驗,減少用戶的挫敗感。 4.1 手勢操作 (Gesture Control) 手勢操作是移動設備特有的交互方式,它使得用戶可以通過肢體動作來控製應用。 滑動 (Swipe): 特點: 用於在屏幕上移動內容,或在項目之間切換。 常見用法: 瀏覽圖片、切換頁麵、刪除列錶項(左滑/右滑)。 設計要點: 提供視覺提示(如箭頭、指示器),清晰告知用戶可滑動。 捏閤與展開 (Pinch & Zoom): 特點: 用於放大或縮小內容。 常見用法: 查看圖片細節、縮放地圖。 設計要點: 確保縮放的平滑度和響應速度。 長按 (Long Press): 特點: 用於觸發次要操作或顯示更多選項。 常見用法: 復製文本、選擇項目、編輯內容。 設計要點: 提供明確的視覺反饋,錶明長按已被識彆。 拖拽 (Drag & Drop): 特點: 用於移動、排序或組閤元素。 常見用法: 重新排序待辦事項、將文件移動到文件夾。 設計要點: 提供清晰的拖拽目標和反饋。 點擊 (Tap): 特點: 最基本的交互方式,用於觸發某個操作或選擇某個項目。 常見用法: 按鈕點擊、鏈接跳轉、選項選擇。 設計要點: 確保點擊區域足夠大,並提供明顯的視覺反饋(如按鈕按下效果)。 4.2 錶單與輸入控件 錶單是用戶輸入信息的主要途徑,其設計效率和易用性直接影響用戶體驗。 文本輸入框 (Text Input Fields): 特點: 用於用戶輸入文本、數字、密碼等。 設計要點: 清晰的標簽 (Labels): 每個輸入框都應有明確的標簽,說明需要輸入的內容。 占位符文本 (Placeholder Text): 在輸入框內提供提示性文本,說明輸入格式或示例。 鍵盤類型: 根據輸入內容選擇閤適的鍵盤類型(如數字鍵盤、郵箱鍵盤、密碼鍵盤)。 實時校驗: 在用戶輸入時進行實時校驗,及時給齣錯誤提示。 清晰的錯誤反饋: 當輸入無效時,用醒目的方式(如紅色邊框、錯誤信息提示)告知用戶。 復選框 (Checkboxes) 與單選按鈕 (Radio Buttons): 特點: 用於用戶進行多項選擇(復選框)或單項選擇(單選按鈕)。 設計要點: 清晰的選項文字: 每個復選框或單選按鈕都應配有清晰的選項文字。 狀態明確: 被選中的狀態應有明顯的視覺區分。 分組: 單選按鈕通常用於一組互斥的選項。 開關 (Switches): 特點: 用於在兩種狀態之間切換(如開啓/關閉)。 設計要點: 直觀的狀態指示: 開關的兩端應有明確的視覺指示(如顔色、文字),錶明其當前狀態。 配閤標簽: 通常會配閤一個明確的標簽,說明開關控製的功能。 下拉菜單 (Dropdowns) / 選擇器 (Pickers): 特點: 用於從大量選項中選擇一個。 常見用法: 選擇日期、時間、地區,或從預設列錶中選擇。 設計要點: 易於觸發: 點擊後能順暢彈齣選項列錶。 選項清晰: 列錶中的選項應清晰易讀。 搜索功能: 當選項過多時,可考慮加入搜索功能。 滑塊 (Sliders): 特點: 用於在連續的範圍內選擇一個值。 常見用法: 調整音量、亮度、價格區間。 設計要點: 明確的範圍指示: 滑塊的兩端應標明數值範圍。 數值反饋: 用戶滑動時,應能看到當前選定的數值。 4.3 按鈕與操作元素 按鈕是用戶觸發應用動作的核心元素,其設計直接影響用戶能否輕鬆執行操作。 主要操作按鈕 (Primary Action Button): 特點: 用於執行應用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操作。 設計要點: 醒目、突齣,通常使用應用的主題色。 次要操作按鈕 (Secondary Action Button): 特點: 用於執行非核心但仍重要的操作。 設計要點: 比主要操作按鈕稍弱,但仍清晰可見。 文本鏈接 (Text Links): 特點: 在文本中嵌入可點擊的鏈接,用於跳轉或顯示更多信息。 設計要點: 具有明顯的視覺區分(如下劃綫、顔色),鼠標懸停或點擊時有反饋。 圖標按鈕 (Icon Buttons): 特點: 使用圖標來代錶操作。 設計要點: 圖標應清晰易懂,並有足夠的點擊區域。 4.4 反饋與確認 當用戶執行瞭某個操作後,應用應及時給齣反饋,告知用戶操作的結果。 視覺反饋: 按鈕按下效果、加載動畫、內容更新等。 提示信息 (Toasts & Snackbars): 特點: 在屏幕底部或頂部短暫顯示信息,用於告知用戶操作成功、失敗或提供簡要提示。 設計要點: 非侵入性,不會中斷用戶當前的操作流程。 對話框 (Dialogs) / 模態框 (Modals): 特點: 彈齣窗口,用於獲取用戶明確的確認,或展示重要信息。 常見用法: 保存更改、刪除確認、用戶登錄。 設計要點: 清晰的標題和信息: 告知用戶對話框的目的。 明確的操作按鈕: 如“確認”、“取消”、“稍後”。 避免濫用: 過多的對話框會打斷用戶流程。 4.5 動態反饋與微交互 (Microinteractions) 微交互是指用戶在執行某個操作時,應用提供的細微、愉悅的反饋,例如按鈕的微動效、列錶的彈性滾動效果等。 目的: 增加趣味性,提升用戶愉悅感。 提供更清晰的操作反饋。 引導用戶注意力。 設計要點: 適度: 微交互應是錦上添花,而非喧賓奪主。 快速響應: 動畫應流暢、自然,不應拖慢應用速度。 目的性: 每個微交互都應該有其存在的意義,服務於用戶體驗。 通過精心設計的交互與輸入模式,我們可以讓用戶與應用之間的溝通變得更加順暢、高效和愉快。用戶不再是被動的信息接收者,而是能夠通過直觀的交互,輕鬆地控製和影響應用的行為。 --- 第五章:引導與幫助模式:讓用戶無障礙使用 即使是設計最精良的應用,也可能對部分用戶來說存在學習麯綫。提供有效的引導與幫助,能夠降低用戶的入門門檻,幫助他們充分利用應用的各項功能,提升整體滿意度。 5.1 新手引導 (Onboarding) 新手引導是在用戶首次使用應用時,對其進行介紹和指導的過程。 特點: 幫助用戶快速瞭解應用的核心功能和價值。 展示關鍵操作,減少用戶初期的睏惑。 引導用戶完成初始設置或關鍵任務。 常見形式: 滑動式引導 (Carousel Onboarding): 通過一係列帶有插圖和簡短文字的頁麵,逐步介紹應用。用戶可以通過滑動進行切換。 循序漸進的提示 (Progressive Onboarding): 在用戶首次接觸某個功能時,纔彈齣相關的提示信息。這種方式更加輕量,避免一次性信息過載。 交互式教程 (Interactive Tutorials): 引導用戶實際操作應用中的某個功能,例如“點擊這裏完成第一步”。 設計要點: 突齣核心價值: 明確應用能為用戶解決什麼問題,帶來什麼好處。 簡潔明瞭: 文字要簡短、易懂,避免使用專業術語。 視覺吸引力: 使用高質量的插圖或動畫來增強吸引力。 可跳過: 允許用戶跳過新手引導,方便熟悉應用的用戶。 進度指示: 讓用戶知道他們處於引導的哪個階段。 行動號召: 在引導結束時,給齣明確的行動號召,例如“開始使用”或“創建您的第一個項目”。 5.2 上下文幫助 (Contextual Help) 上下文幫助是指在用戶需要時,提供與當前操作或屏幕相關的幫助信息。 特點: 即時性強,解決用戶當下的疑問。 避免用戶離開當前界麵去搜索幫助。 常見形式: 工具提示 (Tooltips): 當用戶將鼠標懸停或長按某個元素時,彈齣簡短的解釋性文字。 信息圖標 (Info Icons / "i" Icons): 帶有“i”或問號的圖標,點擊後會彈齣相關信息的浮層或對話框。 提示文字 (Hint Text): 在錶單輸入框或特定區域內提供簡短的提示,說明如何操作或注意事項。 設計要點: 及時齣現: 在用戶可能産生疑問的節點及時提供。 簡潔準確: 提供的幫助信息要簡短、準確,直擊問題核心。 易於關閉: 用戶應能方便地關閉幫助信息。 5.3 幫助中心與FAQ 對於更全麵、更詳細的幫助信息,可以設置一個專門的幫助中心或FAQ(常見問題解答)頁麵。 特點: 提供結構化的幫助內容,方便用戶主動查詢。 匯集常見問題,提升用戶自助解決問題的效率。 設計要點: 清晰的分類: 將幫助內容按照功能或主題進行分類,方便用戶查找。 強大的搜索功能: 允許用戶通過關鍵詞快速搜索所需信息。 易於閱讀的格式: 使用清晰的標題、段落、列錶等,使內容易於閱讀。 反饋機製: 允許用戶對幫助文章進行評價,或提供“是否有幫助”的反饋,以便不斷優化內容。 聯係方式: 提供聯係客服或技術支持的方式,作為用戶自助解決問題後的補充。 5.4 錯誤處理與恢復 當用戶執行操作失敗或遇到錯誤時,如何提供清晰的錯誤提示和恢復方案,是幫助用戶順暢使用應用的關鍵。 明確的錯誤信息: 特點: 清晰地告知用戶發生瞭什麼錯誤,以及為什麼會發生。 設計要點: 避免使用晦澀的技術術語,用用戶能理解的語言解釋。 可操作的解決方案: 特點: 給齣用戶可以采取的補救措施。 設計要點: 例如,“請檢查您的網絡連接並重試”、“請確保輸入瞭正確的密碼”。 提供重試選項: 特點: 允許用戶重新嘗試操作。 設計要點: 明確的“重試”按鈕。 恢復已丟失的數據: 特點: 在可能的情況下,嘗試恢復用戶在錯誤中丟失的數據。 設計要點: 例如,保存草稿、自動恢復。 5.5 用戶反饋與改進 鼓勵用戶提供反饋,並根據反饋不斷改進應用,是提升用戶體驗的持續過程。 反饋入口: 特點: 在應用內提供便捷的反饋入口,如“意見反饋”、“評分與評價”等。 設計要點: 易於發現,操作流程簡便。 多渠道收集: 特點: 除瞭應用內反饋,還可以通過應用商店評論、社交媒體等渠道收集用戶意見。 積極響應: 特點: 認真對待用戶反饋,及時迴復並采取行動。 設計要點: 讓用戶感受到他們的聲音被重視。 通過提供周到、有效的引導與幫助,我們能夠賦能用戶,讓他們更加自信、愉悅地使用我們的移動應用,最終實現用戶和産品的雙贏。 --- 第六章:設計模式的演進與未來趨勢 移動應用UI設計領域始終在不斷發展變化,新的技術、新的用戶習慣、以及對用戶體驗更深層次的追求,都在驅動著設計模式的演進。理解這些趨勢,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設計齣麵嚮未來的應用。 6.1 扁平化與擬物化之爭的演進 早期的移動應用設計傾嚮於擬物化,模擬現實世界的物理材質和紋理,以求直觀。然而,隨著技術的發展和用戶對簡潔的追求,扁平化設計(Flat Design)一度占據主導,強調簡潔的圖形、清晰的排版和純粹的色彩。 如今,設計界正在走嚮一種更加平衡和智能化的設計風格。 新擬物化 (Neumorphism): 結閤瞭扁平化的簡潔性和擬物化的立體感,通過微妙的陰影和高光,讓界麵元素看起來像是從背景中“浮現”齣來,觸感真實。 玻璃擬態 (Glassmorphism): 模仿毛玻璃的視覺效果,通過背景模糊、透明度和微妙的邊框,營造齣一種輕盈、現代的質感。 智能色彩與漸變: 更加大膽和富有錶現力的色彩運用,以及更柔和、更自然的漸變,為界麵增添瞭活力和深度。 6.2 動效與微交互的深度應用 動效和微交互已經不再是簡單的“錦上添花”,而是成為提升用戶體驗、傳遞信息、增強情感連接的重要手段。 情感化設計: 通過生動、有趣的動效,讓應用的情感更加飽滿,與用戶建立更深的情感連接。 信息傳達: 利用動效來引導用戶視綫,解釋復雜的操作,或展示數據變化。 無縫過渡: 平滑的頁麵切換和元素過渡,讓用戶在使用過程中感覺更加流暢自然。 遊戲化元素: 將遊戲中的激勵機製和反饋融入應用設計,提升用戶參與度和粘性。 6.3 AI驅動的設計與個性化 人工智能 (AI) 正在深刻地改變著UI設計的方方麵麵。 個性化界麵: AI可以根據用戶的偏好、行為和上下文,動態調整界麵的布局、內容和功能,提供高度個性化的體驗。 智能推薦: 通過AI算法,為用戶推薦更符閤其需求的內容、産品或服務。 自然語言交互: 語音助手和智能聊天機器人的興起,使得用戶可以通過自然語言與應用進行交互,打破瞭傳統UI的限製。 AI輔助設計工具: AI正在被用於自動化設計流程,例如自動生成布局、配色方案,甚至原型設計。 6.4 沉浸式體驗 (Immersive Experience) 隨著VR/AR技術的進步,以及人們對更豐富交互體驗的需求,沉浸式設計正逐漸成為一個重要的方嚮。 3D元素的應用: 在2D界麵中引入3D模型和場景,提升視覺的立體感和真實感。 空間感知: 利用設備的空間傳感器,讓應用能夠感知用戶的物理環境,並與之産生交互。 虛擬現實 (VR) 與增強現實 (AR): VR/AR應用將用戶完全帶入虛擬世界,或將數字信息疊加到現實世界,創造前所未有的交互體驗。 6.5 簡潔、高效與可訪問性的持續追求 盡管設計風格在不斷演進,但用戶對簡潔、高效和易用性的追求從未改變。 極簡主義的迴歸: 更加注重內容的本質,去除一切不必要的乾擾,讓信息和功能一目瞭然。 無障礙設計 (Inclusive Design): 越來越重視為所有用戶提供無障礙的體驗,包括視障、聽障、認知障礙等用戶群體。這包括使用足夠的對比度、可調整字體大小、兼容屏幕閱讀器等。 可操作性設計: 確保所有交互元素都具有足夠的觸控區域,方便用戶操作。 6.6 設計模式的融閤與創新 未來的UI設計將不再是孤立地應用某個設計模式,而是將不同的模式進行巧妙的組閤與創新,以滿足日益復雜的用戶需求。設計模式本身也在不斷演進,湧現齣新的變體和更加智能的應用方式。 混閤導航: 底部標簽欄、側邊抽屜、卡片式導航等可以靈活組閤,以適應不同的應用場景。 情境感知設計: 應用能夠感知用戶所處的時間、地點、活動等情境,並據此調整界麵和交互。 用戶主導的體驗: 給予用戶更多的控製權,讓他們可以自定義界麵的外觀、行為和功能。 結語 移動應用UI設計是一個充滿活力和創造力的領域。通過不斷學習、實踐和擁抱變化,我們可以更好地把握設計趨勢,創造齣真正能夠滿足用戶需求、提升用戶體驗的卓越産品。本書為你提供瞭紮實的設計基礎和豐富的實踐案例,希望它能成為你在設計道路上的得力助手,激勵你不斷探索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