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首先感謝廣大讀者對《觀葉觀果植物1000種經典圖鑒》圖書多年的支持和厚愛,可以說本書不隻是一本植物工具書,它更是學生和孩子們認識植物、瞭解植物的科普圖書。本次的“最終版”,徐曄春老師又增加瞭若乾品種,除瞭在數量少真正意義上達到韆種外,更將一些不是很常見且應用不廣的品種換掉,使本書更具實用價值和參考價值。再次嚮關注本書和提齣寶貴意見、建議的讀者錶示感謝,相信本此改版會讓大傢有不一樣的閱讀體驗。本次改版之所以將原書書名的觀果去掉:一是因為增加瞭“觀莖”品種;二是“觀果”品種不僅沒有減少,還增加到瞭300種左右,特此嚮廣大讀者說明。
內容簡介
《觀葉植物1000種經典圖鑒:最終版》,本書詳盡地介紹各種觀葉觀果植物的科、屬、種、學名、彆名、原産地、繁殖、日照、溫度、土壤、水分、形態特徵及應用方法。本書觀果植物達到300種,觀莖植物達到50種,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將觀莖植物單獨體現的植物圖鑒類圖書。
作者簡介
徐曄春,吉林公主嶺市人,男,研究員。1990年畢業於吉林農業大學,先後在吉林省公主嶺農業局、廣東省惠州農業學校、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環境園藝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花卉文化、園林植物分類研究、花卉栽培、示範推廣及産業化開發等工作,主持省農綜項目“蝴蝶蘭新品種及設施栽培技術推廣示範”、科技廳“觀賞植物網絡平颱建設與應用”項目等七項,參加瞭30餘個項目的研發工作。主編、參編《觀賞花卉-木本》、《4000種觀賞植物原色圖鑒》、《中國景觀植物應用大全(草本捲)》等著作50餘部,並在颱灣省齣版《花藝植物圖鑒》等著作四部。發錶論文十餘篇,科普文章二百餘篇。多次被評為省、地、市、院、單位先進工作者、優秀黨員、優秀班主任、村村通優秀專傢。多項科技成果獲部、省、市奬勵,其中主持的成果《基於B/S體係的觀賞植物網絡平颱建設與應用》2012年獲廣東省人民政府科技成果二等奬,獲計算機軟件著作權一項,參加選育蝴蝶蘭新品種六個。現為《花木盆景》花卉園藝版編委,《中國蘭花》編輯,中國花卉協會蘭花分會常務理事,廣東省蘭花協會副秘書長。建有“花卉圖片信息網”( www.fpcn.net)等花卉公益網站。
內頁插圖
精彩書摘
筆筒樹
學名:Sphaeropteris lepifera
彆名:多鱗白桫欏、山棕蕨
科屬:桫欏科白桫欏屬
形態特徵:莖乾可高達6米。葉軸和羽軸禾稈色,最下部羽片略縮短,最好的羽片達80厘米,最大的小羽片長10-15厘米,先端漸尖,裂片紙質,全緣或近於全緣。孢子囊群近主脈著生,無囊群蓋。
原産地:颱灣;菲律賓、日本也有。
繁殖:分株或孢子播種。
日照:半日照或全日照。
溫度:生長適溫18℃-28℃。
土壤:喜疏鬆、肥沃的壤土。
水分:喜濕潤。
應用:植株高大,葉型美觀,葉痕奇特,具有熱帶風情,大型盆栽可用於客廳及大堂等處觀賞;嫩芽及嫩葉可食用,開水炒後炒食。
Dicksoniaceae蚌殼蕨科
金毛狗
學名:Cibotium barometz
彆名:黃毛狗、猴毛頭
科屬:蚌殼蕨科金毛狗屬
形態特徵:大型樹狀陸生蕨類,植株高l-3米。根狀莖平臥、粗大,露齣地麵部分密被金黃色長茸毛。葉簇生於莖頂端,葉片大,3迴羽裂,羽片長披針形,尖頭,裂片邊緣有細鋸齒,葉近革質。孢子囊群生於小脈頂端,囊群蓋堅硬兩瓣,成熟時張開,形如蚌殼。
原産地:熱帶及亞熱帶地區,我國華東、華南及西南地區均。
繁殖:孢子。
日照:喜蔭半日照。
溫度:生長適溫18℃-28℃。
土壤:喜疏鬆、肥沃的壤土。
水分:喜濕潤。
應用:株形美麗奇特,為著名的觀賞蕨類,盆栽適閤客廳、大堂等處裝飾,也是庭院蔭蔽的水景邊綠化的良材;根狀莖入藥,具有補肝腎、強腰膝、除風濕、壯筋骨、利尿通淋的功效,莖上的茸可用作強壯劑。
Drynariaceae槲蕨科
櫟葉槲蕨
學名:Drynaria quercifolia
科屬:槲蕨科槲蕨屬
形態特徵:根狀莖橫走,分枝,粗壯;葉厚革質,能育葉葉片革質,長圓形,羽狀深裂在葉軸兩側形成寬不及1厘米的翅;裂片闊披針形,頂端漸尖,嚮基部漸狹。孢子囊群圓形或橢圓形。
原産地:産海南。在村邊、路旁的老樹乾上不時可見,亦生長在季雨林的樹乾上或林下岩石上。也分布到斯裏蘭卡、印度、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國、緬甸、中南半島、馬來群島至斐濟群島及熱帶大洋洲。
繁殖:分株或孢子繁殖。
日照:喜蔭。
溫度:生長適溫18℃-30℃。
土壤:用附生基質栽培。
水分:喜濕潤。
應用:葉形美觀,可附生於大樹樹乾或蔽蔭的岩石上栽培觀賞。也可用桫欏闆栽培用於陽颱綠化。
……
園藝奇遇:從種子到繁盛的探索之旅 前言:喚醒你對自然的感知 這是一本獻給所有熱愛生命、渴望與自然建立更深層次連接的園藝愛好者的指南。它不專注於室內陳設的綠意,而是帶領讀者走入更廣闊的天地——從播種希望的田野,到精耕細作的果園,再到充滿野趣的鄉間小徑。本書旨在激發你動手實踐的熱情,讓你重新認識腳下這片土地的潛力,並掌握將微小種子轉化為豐碩成果的古老智慧與現代科學。 第一部:土地的語言——土壤學與氣候的奧秘 本書的開篇,我們將深入挖掘園藝的基石:土壤。我們相信,理解土壤,就是理解植物生長的根本。 第一章:認識你的土地 本章將帶領讀者解析土壤的“身份證明”。我們探討土壤的物理結構——沙粒、淤泥和黏土的比例如何決定瞭土壤的透氣性和保水性。我們將詳盡介紹如何通過簡單的手感測試來判斷土壤類型,以及如何根據特定植物的需求,進行“量身定製”的土壤改良。這不是枯燥的化學分析,而是充滿實踐指導的互動體驗。 土壤的“食譜”:酸堿度(pH值)對養分吸收的關鍵作用。我們提供瞭一係列無需復雜儀器的快速檢測方法,以及使用石灰、硫磺或木灰進行微調的實用技巧。 有機質的魔力:深入解析堆肥、腐葉土和動物糞便等有機物如何充當土壤的“海綿”和“營養庫”。詳細講解“冷堆肥”與“熱堆肥”的製作流程、時間管理和物料配比,確保讀者能在傢中變廢為寶,創造齣活性極高的土壤改良劑。 第二章:氣候的脈搏與微環境的塑造 園藝的成功,一半在於選對植物,另一半則在於順應或改造環境。本章重點關注如何解讀地方性氣候信息,並創造齣有利於植物生長的微環境。 抗逆性的策略:如何識彆並應對霜凍、乾旱和極端高溫。我們將介紹覆蓋物(Mulch)的種類選擇——從稻草到碎木片,及其在保持土壤溫度和水分方麵的雙重功效。 光照的精確測量:植物對光照的需求韆差萬彆。本書不滿足於“全日照”或“半陰”的籠統描述,而是提供瞭一個簡易的光照記錄工具,教你如何在一天中不同時段測量和記錄特定地塊的光照強度,從而做齣最科學的種植決策。 風的屏障:在多風地區,如何利用灌木、籬笆或人工屏障來保護嬌嫩的幼苗,同時不阻礙必要的空氣流通,避免病害滋生。 第二部:播種的藝術與育苗的科學 從一顆種子到一個健康的植株,需要精準的引導。本部分聚焦於生命周期的開端。 第三章:種子世界的奇妙旅程 本書詳盡介紹瞭上百種常見和稀有作物的種子獲取、儲存和處理技術。 休眠的解除:許多種子需要特定的“喚醒”過程。我們係統分類講解瞭“層積處理”(Stratification,模擬鼕季低溫)和“破殼處理”(Scarification,模擬自然磨損)的精確操作步驟和所需時間。 傢庭育苗的黃金法則:拋棄那些“一刀切”的育苗方法。我們針對不同科屬的植物(如淺播的罌粟科、深播的豆科)製定瞭詳細的育苗盤配置、播種深度和初始澆水管理方案。 自製育苗介質:詳細配方指導,教你用泥炭蘚、珍珠岩、蛭石和沙子等基礎材料,混閤齣最適閤特定幼苗生長的疏鬆、富含營養的起始介質。 第四章:移植的藝術與斷根的保護 幼苗的第一次“搬傢”是決定其未來成長的關鍵時刻。 硬化過程的科學:如何在移栽前,循序漸進地讓室內培育的幼苗適應室外環境的“壓力”,防止“移植休剋”。 根係保護技術:針對易受損的根係(如鬍蘿蔔的直根係或香草的須根係),我們介紹瞭紙杯育苗、土塊起苗等技術,確保根團的完整性。 第三部:果蔬的豐收:從花期到餐桌 本部分是園藝實踐的高潮,關注如何確保作物的健康生長和最終的産量。 第五章:營養的精細管理:化肥與天然營養源 我們倡導一種平衡的營養觀,既利用現代肥料的精準性,又不失對天然循環的尊重。 宏量與微量元素的平衡:深入解析氮(N)、磷(P)、鉀(K)以及鈣、鎂、硫等元素在植物生命周期中的具體功能,並提供常見缺乏癥狀的圖解診斷手冊。 自製液體肥料:教授如何製作高濃度的“草木灰水”、“淘米水”或發酵的“酵素肥”,作為快速補充營養的天然手段。 第六章:病蟲害的綜閤管理(IPM) 本書摒棄瞭對化學農藥的依賴,全麵推廣“整閤性病蟲害管理”(IPM)策略。 識彆敵人:提供詳細的圖譜,幫助讀者區分有益昆蟲(如瓢蟲、草蛉)和害蟲。瞭解蚜蟲、白粉虱、紅蜘蛛的生命周期,是有效控製它們的前提。 生物防治與物理屏障:介紹如何利用驅蟲植物(如萬壽菊、迷迭香)的天然氣味進行隔離,如何使用防蟲網、粘蟲闆等物理工具,以及如何安全地釋放捕食性蟎蟲或寄生蜂進行生物控製。 傢庭自製藥劑:詳細指導如何用大蒜、辣椒、印楝油等天然材料,調製齣既有效又安全的噴霧劑來應對爆發性的病蟲害。 第四部:特色園藝:香草與食用花的魅力 本書擴展瞭傳統菜園的概念,將目光投嚮那些兼具觀賞性、藥用價值和烹飪潛力的植物。 第七章:芳香與風味:香草的培育與利用 本章詳細介紹瞭地中海香草(迷迭香、百裏香、牛至)和亞洲香草(薄荷、紫蘇、香茅)的個性化需求。 抗旱型香草的養護:如何通過減少澆水和選擇貧瘠土壤來增強地中海香草的精油濃度。 繁殖的秘訣:對於難以通過種子繁殖的香草(如薄荷、香茅),我們提供瞭分株和扡插的詳細圖解步驟。 第八章:餐桌上的色彩——食用花的園藝與安全 將色彩和精緻帶入廚房,本章指導讀者安全地種植和使用可食用的花卉。 品種篩選與安全種植:重點介紹三色堇、旱金蓮、琉璃苣等易於種植且無毒的品種,並強調“絕不使用噴灑過農藥的植物”這一安全紅綫。 收獲與保存:如何在花朵盛開的瞬間采集,並使用乾燥或冷凍技術來保存其顔色和風味,以供烘焙或製作飲品。 結語:永無止境的園藝探索 園藝並非一門封閉的學問,而是一場持續的對話。本書所提供的知識體係,旨在為你打下堅實的實踐基礎,引導你獨立思考,根據你花園的獨有環境做齣最佳判斷。翻開本書,你將啓動的,是一場關於生命、耐心與收獲的,永無止境的園藝奇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