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首先感谢广大读者对《观叶观果植物1000种经典图鉴》图书多年的支持和厚爱,可以说本书不只是一本植物工具书,它更是学生和孩子们认识植物、了解植物的科普图书。本次的“最终版”,徐晔春老师又增加了若干品种,除了在数量少真正意义上达到千种外,更将一些不是很常见且应用不广的品种换掉,使本书更具实用价值和参考价值。再次向关注本书和提出宝贵意见、建议的读者表示感谢,相信本此改版会让大家有不一样的阅读体验。本次改版之所以将原书书名的观果去掉:一是因为增加了“观茎”品种;二是“观果”品种不仅没有减少,还增加到了300种左右,特此向广大读者说明。
内容简介
《观叶植物1000种经典图鉴:最终版》,本书详尽地介绍各种观叶观果植物的科、属、种、学名、别名、原产地、繁殖、日照、温度、土壤、水分、形态特征及应用方法。本书观果植物达到300种,观茎植物达到50种,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将观茎植物单独体现的植物图鉴类图书。
作者简介
徐晔春,吉林公主岭市人,男,研究员。1990年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先后在吉林省公主岭农业局、广东省惠州农业学校、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环境园艺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花卉文化、园林植物分类研究、花卉栽培、示范推广及产业化开发等工作,主持省农综项目“蝴蝶兰新品种及设施栽培技术推广示范”、科技厅“观赏植物网络平台建设与应用”项目等七项,参加了30余个项目的研发工作。主编、参编《观赏花卉-木本》、《4000种观赏植物原色图鉴》、《中国景观植物应用大全(草本卷)》等著作50余部,并在台湾省出版《花艺植物图鉴》等著作四部。发表论文十余篇,科普文章二百余篇。多次被评为省、地、市、院、单位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优秀班主任、村村通优秀专家。多项科技成果获部、省、市奖励,其中主持的成果《基于B/S体系的观赏植物网络平台建设与应用》2012年获广东省人民政府科技成果二等奖,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一项,参加选育蝴蝶兰新品种六个。现为《花木盆景》花卉园艺版编委,《中国兰花》编辑,中国花卉协会兰花分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兰花协会副秘书长。建有“花卉图片信息网”( www.fpcn.net)等花卉公益网站。
内页插图
精彩书摘
笔筒树
学名:Sphaeropteris lepifera
别名:多鳞白桫椤、山棕蕨
科属:桫椤科白桫椤属
形态特征:茎干可高达6米。叶轴和羽轴禾秆色,最下部羽片略缩短,最好的羽片达80厘米,最大的小羽片长10-15厘米,先端渐尖,裂片纸质,全缘或近于全缘。孢子囊群近主脉着生,无囊群盖。
原产地:台湾;菲律宾、日本也有。
繁殖:分株或孢子播种。
日照:半日照或全日照。
温度:生长适温18℃-28℃。
土壤:喜疏松、肥沃的壤土。
水分:喜湿润。
应用:植株高大,叶型美观,叶痕奇特,具有热带风情,大型盆栽可用于客厅及大堂等处观赏;嫩芽及嫩叶可食用,开水炒后炒食。
Dicksoniaceae蚌壳蕨科
金毛狗
学名:Cibotium barometz
别名:黄毛狗、猴毛头
科属:蚌壳蕨科金毛狗属
形态特征:大型树状陆生蕨类,植株高l-3米。根状茎平卧、粗大,露出地面部分密被金黄色长茸毛。叶簇生于茎顶端,叶片大,3回羽裂,羽片长披针形,尖头,裂片边缘有细锯齿,叶近革质。孢子囊群生于小脉顶端,囊群盖坚硬两瓣,成熟时张开,形如蚌壳。
原产地: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我国华东、华南及西南地区均。
繁殖:孢子。
日照:喜荫半日照。
温度:生长适温18℃-28℃。
土壤:喜疏松、肥沃的壤土。
水分:喜湿润。
应用:株形美丽奇特,为著名的观赏蕨类,盆栽适合客厅、大堂等处装饰,也是庭院荫蔽的水景边绿化的良材;根状茎入药,具有补肝肾、强腰膝、除风湿、壮筋骨、利尿通淋的功效,茎上的茸可用作强壮剂。
Drynariaceae槲蕨科
栎叶槲蕨
学名:Drynaria quercifolia
科属:槲蕨科槲蕨属
形态特征:根状茎横走,分枝,粗壮;叶厚革质,能育叶叶片革质,长圆形,羽状深裂在叶轴两侧形成宽不及1厘米的翅;裂片阔披针形,顶端渐尖,向基部渐狭。孢子囊群圆形或椭圆形。
原产地:产海南。在村边、路旁的老树干上不时可见,亦生长在季雨林的树干上或林下岩石上。也分布到斯里兰卡、印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缅甸、中南半岛、马来群岛至斐济群岛及热带大洋洲。
繁殖:分株或孢子繁殖。
日照:喜荫。
温度:生长适温18℃-30℃。
土壤:用附生基质栽培。
水分:喜湿润。
应用:叶形美观,可附生于大树树干或蔽荫的岩石上栽培观赏。也可用桫椤板栽培用于阳台绿化。
……
园艺奇遇:从种子到繁盛的探索之旅 前言:唤醒你对自然的感知 这是一本献给所有热爱生命、渴望与自然建立更深层次连接的园艺爱好者的指南。它不专注于室内陈设的绿意,而是带领读者走入更广阔的天地——从播种希望的田野,到精耕细作的果园,再到充满野趣的乡间小径。本书旨在激发你动手实践的热情,让你重新认识脚下这片土地的潜力,并掌握将微小种子转化为丰硕成果的古老智慧与现代科学。 第一部:土地的语言——土壤学与气候的奥秘 本书的开篇,我们将深入挖掘园艺的基石:土壤。我们相信,理解土壤,就是理解植物生长的根本。 第一章:认识你的土地 本章将带领读者解析土壤的“身份证明”。我们探讨土壤的物理结构——沙粒、淤泥和黏土的比例如何决定了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我们将详尽介绍如何通过简单的手感测试来判断土壤类型,以及如何根据特定植物的需求,进行“量身定制”的土壤改良。这不是枯燥的化学分析,而是充满实践指导的互动体验。 土壤的“食谱”:酸碱度(pH值)对养分吸收的关键作用。我们提供了一系列无需复杂仪器的快速检测方法,以及使用石灰、硫磺或木灰进行微调的实用技巧。 有机质的魔力:深入解析堆肥、腐叶土和动物粪便等有机物如何充当土壤的“海绵”和“营养库”。详细讲解“冷堆肥”与“热堆肥”的制作流程、时间管理和物料配比,确保读者能在家中变废为宝,创造出活性极高的土壤改良剂。 第二章:气候的脉搏与微环境的塑造 园艺的成功,一半在于选对植物,另一半则在于顺应或改造环境。本章重点关注如何解读地方性气候信息,并创造出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微环境。 抗逆性的策略:如何识别并应对霜冻、干旱和极端高温。我们将介绍覆盖物(Mulch)的种类选择——从稻草到碎木片,及其在保持土壤温度和水分方面的双重功效。 光照的精确测量:植物对光照的需求千差万别。本书不满足于“全日照”或“半阴”的笼统描述,而是提供了一个简易的光照记录工具,教你如何在一天中不同时段测量和记录特定地块的光照强度,从而做出最科学的种植决策。 风的屏障:在多风地区,如何利用灌木、篱笆或人工屏障来保护娇嫩的幼苗,同时不阻碍必要的空气流通,避免病害滋生。 第二部:播种的艺术与育苗的科学 从一颗种子到一个健康的植株,需要精准的引导。本部分聚焦于生命周期的开端。 第三章:种子世界的奇妙旅程 本书详尽介绍了上百种常见和稀有作物的种子获取、储存和处理技术。 休眠的解除:许多种子需要特定的“唤醒”过程。我们系统分类讲解了“层积处理”(Stratification,模拟冬季低温)和“破壳处理”(Scarification,模拟自然磨损)的精确操作步骤和所需时间。 家庭育苗的黄金法则:抛弃那些“一刀切”的育苗方法。我们针对不同科属的植物(如浅播的罂粟科、深播的豆科)制定了详细的育苗盘配置、播种深度和初始浇水管理方案。 自制育苗介质:详细配方指导,教你用泥炭藓、珍珠岩、蛭石和沙子等基础材料,混合出最适合特定幼苗生长的疏松、富含营养的起始介质。 第四章:移植的艺术与断根的保护 幼苗的第一次“搬家”是决定其未来成长的关键时刻。 硬化过程的科学:如何在移栽前,循序渐进地让室内培育的幼苗适应室外环境的“压力”,防止“移植休克”。 根系保护技术:针对易受损的根系(如胡萝卜的直根系或香草的须根系),我们介绍了纸杯育苗、土块起苗等技术,确保根团的完整性。 第三部:果蔬的丰收:从花期到餐桌 本部分是园艺实践的高潮,关注如何确保作物的健康生长和最终的产量。 第五章:营养的精细管理:化肥与天然营养源 我们倡导一种平衡的营养观,既利用现代肥料的精准性,又不失对天然循环的尊重。 宏量与微量元素的平衡:深入解析氮(N)、磷(P)、钾(K)以及钙、镁、硫等元素在植物生命周期中的具体功能,并提供常见缺乏症状的图解诊断手册。 自制液体肥料:教授如何制作高浓度的“草木灰水”、“淘米水”或发酵的“酵素肥”,作为快速补充营养的天然手段。 第六章:病虫害的综合管理(IPM) 本书摒弃了对化学农药的依赖,全面推广“整合性病虫害管理”(IPM)策略。 识别敌人:提供详细的图谱,帮助读者区分有益昆虫(如瓢虫、草蛉)和害虫。了解蚜虫、白粉虱、红蜘蛛的生命周期,是有效控制它们的前提。 生物防治与物理屏障:介绍如何利用驱虫植物(如万寿菊、迷迭香)的天然气味进行隔离,如何使用防虫网、粘虫板等物理工具,以及如何安全地释放捕食性螨虫或寄生蜂进行生物控制。 家庭自制药剂:详细指导如何用大蒜、辣椒、印楝油等天然材料,调制出既有效又安全的喷雾剂来应对爆发性的病虫害。 第四部:特色园艺:香草与食用花的魅力 本书扩展了传统菜园的概念,将目光投向那些兼具观赏性、药用价值和烹饪潜力的植物。 第七章:芳香与风味:香草的培育与利用 本章详细介绍了地中海香草(迷迭香、百里香、牛至)和亚洲香草(薄荷、紫苏、香茅)的个性化需求。 抗旱型香草的养护:如何通过减少浇水和选择贫瘠土壤来增强地中海香草的精油浓度。 繁殖的秘诀:对于难以通过种子繁殖的香草(如薄荷、香茅),我们提供了分株和扦插的详细图解步骤。 第八章:餐桌上的色彩——食用花的园艺与安全 将色彩和精致带入厨房,本章指导读者安全地种植和使用可食用的花卉。 品种筛选与安全种植:重点介绍三色堇、旱金莲、琉璃苣等易于种植且无毒的品种,并强调“绝不使用喷洒过农药的植物”这一安全红线。 收获与保存:如何在花朵盛开的瞬间采集,并使用干燥或冷冻技术来保存其颜色和风味,以供烘焙或制作饮品。 结语:永无止境的园艺探索 园艺并非一门封闭的学问,而是一场持续的对话。本书所提供的知识体系,旨在为你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引导你独立思考,根据你花园的独有环境做出最佳判断。翻开本书,你将启动的,是一场关于生命、耐心与收获的,永无止境的园艺奇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