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系列:金属材料力学性能 [Metal Material Mechanics Performance]

材料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系列:金属材料力学性能 [Metal Material Mechanics Performanc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瑞堂,刘锦云 编
图书标签:
  • 金属材料
  • 力学性能
  • 材料科学
  • 工程技术
  • 材料力学
  • 金属力学
  • 材料研究
  • 机械性能
  • 金属材料性能
  • 工程材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349855
版次:1
商品编码:1164986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材料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系列
外文名称:Metal Material Mechanics Performanc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7
字数:316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院士专家著书 体现先进性 前瞻性 反映材料领域的研究成果
  学科融合贯通 注重交叉性 学术性立足材料科学的人才培养
  内容丰富翔实 追求研究性 实用性 促进材料工程的创新发展

内容简介

  《材料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系列:金属材料力学性能》主要介绍金属材料在各种载荷与环境条件下的力学性能,重点阐述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的宏观规律和微观本质,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的测试与评定方法及其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
  《材料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系列:金属材料力学性能》是高等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本科生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的学生以及从事工程材料研究和加工、机械零件与结构设计、机械装备失效分析等技术人员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静载拉伸试验
1.1 应力-应变曲线
1.1.1 拉伸脆性材料应力-应变曲线
1.1.2 塑性材料应力-应变曲线
1.2 拉伸性能指标
1.2.1 屈服强度
1.2.2 抗拉强度
1.2.3 实际断裂强度
1.3 塑性指标及其意义
习题

第2章 弹性变形
2.1 弹性变形及其物理本质
2.1.1 弹性变形过程
2.1.2 Hooke定律
2.1.3 常用弹性常数及其意义
2.2 弹性性能的工程意义
2.2.1 刚度
2.2.2 弹性比功
2.3 弹性不完整性
2.3.1 弹性后效
2.3.2 弹性滞后环
2.3.3 包辛格( Bauschinger)效应
习题

第3章 塑性变形
3.1 金属材料塑性变形机制与特点
3.1.1 晶体塑性变形的机制
3.1.2 多晶体材料塑性变形特点
3.2 屈服现象及其本质
3.2.1 物理屈服现象
3.2.2 屈服现象的本质
3.2.3 应变时效
3.3 真实应力-应变曲线及形变强化规律
3.3.1 冷变形金属的真实应力-应变关系
3.3.2 颈缩条件分析
3.3.3 形变强化的实际意义
3.3.4 韧性的概念及静力韧性分析
3.3.5 形变强化过程中的损伤
3.4 应力状态对塑性变形的影响
3.4.1 应力状态柔度系数
3.4.2 金属在扭转加载条件下的力学性能
3.4.3 弯曲试验
3.4.4 压缩试验
3.4.5 硬度
习题

第4章 断裂
4.1 延性断裂
4.1.1 光滑试样延性断裂的宏观断口特征
4.1.2 微孔的形成
4.1.3 微孔长大与连结
4.1.4 断口微观特征
4.1.5 裂纹试样微孔型断裂过程
4.1.6 韧窝形态与材料韧性
4.2 解理断裂
4.2.1 解理断裂的基本特征
4.2.2 解理断裂过程
4.2.3 多晶体材料解理断裂过程分析
4.2.4 碳化物对解理断裂的影响
4.3 沿晶断裂
4.4 应力状态对断裂的影响
习题

第5章 缺口试样的力学性能
5.1 缺口顶端应力应变分析
5.2 缺口试样静载力学性能
5.2.1 缺口试样静拉伸和偏斜拉伸
5.2.2 缺口试样静弯曲
5.3 缺口试样在冲击载荷下的力学性能
5.3.1 缺口试样冲击试验
5.3.2 冲击试样断裂过程
5.3.3 冲击试验的意义及应用
……
第6章 断裂韧性基础
第7章 疲劳
第8章 金属在环境介质作用下的断裂
第9章 金属高温力学性能
第10章 磨损
附 录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材料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系列:金属材料力学性能》 图书简介 本书籍,作为“材料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系列”中的重要一员,聚焦于金属材料在工程应用中所展现出的核心属性——力学性能。本书并非简单罗列数据或公式,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的本质、影响因素、测试方法以及工程应用中的考量,旨在为广大材料科学研究者、工程师、技术人员以及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一本系统、深入且实用的参考读物。 核心内容概述: 1. 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的基础理论: 应力与应变: 详细阐述了应力(内力与截面面积之比)和应变(几何变形的度量)的概念,并区分了正应力、剪应力以及正应变、剪应变。深入分析了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的微观机制,包括晶格畸变、位错运动等。 本构关系: 介绍了线弹性、弹塑性以及粘弹性等不同材料的本构模型,重点讲解了胡克定律、屈服准则(如冯·米塞斯准则、摩尔-库仑准则)以及强化机制。 断裂力学基础: 引入了线弹性断裂力学(LEFM)和弹塑性断裂力学(EPFM)的基本概念,如应力强度因子(K)、断裂韧性(KIC)、J积分等,解释了裂纹萌生、扩展与失稳断裂的过程。 2. 关键力学性能指标详解: 强度: 深入探讨了屈服强度、抗拉强度、疲劳强度、蠕变强度等指标的定义、影响因素(如晶粒尺寸、固溶强化、沉淀强化、形变强化等)以及在不同载荷条件下的意义。 韧性与脆性: 详细解释了韧性(材料吸收能量而不发生断裂的能力)和脆性(材料在断裂前变形很小的性质)。重点分析了冲击韧性、断裂韧性等概念,并阐述了温度、应变速率、应力状态等对韧脆转变的影响。 硬度: 介绍了各种硬度测试方法(如布氏硬度、洛氏硬度、维氏硬度)的原理,以及硬度与材料其他力学性能之间的关联性。 疲劳性能: 深入分析了疲劳加载的类型(如单轴、多轴)、应力循环参数(如应力比、幅值),并详细讲解了S-N曲线(应力-寿命曲线)的绘制与解读,以及疲劳裂纹的萌生与扩展机制。 蠕变性能: 阐述了材料在高温或恒定应力下随时间发生的缓慢塑性变形,介绍了蠕变曲线、蠕变速率、持久强度等概念,并分析了影响蠕变性能的微观因素。 3. 影响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的因素: 化学成分: 详细分析了各种合金元素(如碳、硅、锰、镍、铬、钼等)对钢、铝合金、铜合金等典型金属材料强度、韧性、耐腐蚀性等性能的影响机理。 微观结构: 深入探讨了晶体结构、晶粒尺寸、相组织(如固溶体、沉淀相、第二相颗粒、组织缺陷等)对力学性能的决定性作用。例如,细化晶粒的强化效应、第二相颗粒对位错运动的阻碍作用等。 热处理工艺: 详细讲解了退火、正火、淬火、回火等经典热处理工艺如何改变材料的微观结构,进而优化其力学性能。例如,淬火-回火工艺对提高钢的强度和韧性的协同作用。 加工工艺: 阐述了冷加工(如轧制、锻造、拉伸)、热加工对材料内部应力、位错密度、织构形成等方面的影响,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反馈到宏观力学性能上。 环境因素: 讨论了温度、应变速率、腐蚀介质、应力腐蚀裂纹(SCC)等环境因素对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及相应的防护对策。 4. 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的测试方法与表征: 静态力学性能测试: 详细介绍了拉伸试验、压缩试验、弯曲试验、扭转试验等静态力学性能测试的标准方法、设备要求、数据处理与结果解读。 动态力学性能测试: 讲解了冲击试验(如夏比冲击试验)、疲劳试验(如轴向疲劳、旋转弯曲疲劳)等动态性能测试的技术要点。 硬度测试: 提供了不同硬度测试方法的详细操作指南和适用范围。 断裂韧性测试: 介绍了裂纹尖端张开位移(CTOD)试验、紧凑拉伸(CT)试样试验等断裂韧性测试方法。 金相显微镜与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的应用: 阐述了如何利用这些先进的显微分析手段来观察材料的微观结构、断口形貌,从而深入理解力学性能的失效机理。 5. 工程应用中的力学性能考量: 材料选择原则: 基于实际工程需求(如载荷类型、工作温度、预期寿命、成本等),指导读者如何根据材料的力学性能参数进行合理选择。 失效分析: 结合大量的工程实例,讲解如何通过分析材料的失效模式(如脆性断裂、疲劳断裂、蠕变断裂、应力腐蚀裂纹等)来找出设计、制造或使用过程中的潜在问题。 结构设计与安全系数: 阐述了在结构设计中如何考虑材料的许用应力、安全裕度,以确保结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典型工程领域应用: 结合航空航天、汽车制造、能源工程、建筑工程等关键行业,介绍不同类型金属材料(如高强度钢、特种铝合金、高温合金、钛合金等)在这些领域中应用的具体力学性能要求和设计考量。 本书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丰富的工程实践,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关于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的完整知识体系。书中避免了空泛的理论推导,而是侧重于将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旨在帮助读者理解“为什么”和“如何做”,从而提升在材料选择、性能评估、失效分析和工程设计等方面的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和图片都极具吸引力,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如痴如醉。作者以一种非常系统的方式,将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知识,从基础到进阶,娓娓道来。我特别喜欢他对材料力学性能测试方法和标准的详细介绍,这让我明白了在工程实践中,如何通过规范的测试来获取可靠的材料数据。他不仅介绍了各种测试方法的基本原理,还详细阐述了测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关键点,以及如何解读测试结果。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讲解关于材料的强度极限和屈服强度时,给出了很多具体的工程应用案例,例如,在设计汽车车身时,如何根据材料的屈服强度来确定车身的抗变形能力,以及在设计飞机起落架时,如何根据材料的强度极限来确保其在高载荷下的稳定性。而且,书中还涉及了材料的塑性和韧性,以及如何通过控制材料的微观结构来改善这些性能。他解释了塑性变形是如何发生的,以及韧性在防止脆性断裂中的重要作用。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书中详细分析了不同种类的金属材料,例如,低碳钢、高碳钢、不锈钢、铝合金、铜合金等,并对其力学性能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让我能够根据不同的工程需求,选择最适合的材料。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参考,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实际工程中,都能够从中获得 I 定的帮助。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之丰富,让我感到惊喜连连。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将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毫无保留地倾注在这本书中。我尤其欣赏他对不同类型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的深入分析,从普通常见的钢铁,到高性能的铝合金、钛合金,再到一些特种金属材料,他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他对各种材料在不同载荷条件下的响应,以及在极端环境下的行为,都进行了细致的描述。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讲解材料的损伤累积和失效过程时,引用了大量的工程案例,从机械零部件的磨损、腐蚀,到结构件的断裂、变形,这些案例的分析都非常到位,让我对材料的失效机理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而且,书中还涉及了材料的残余应力及其对力学性能的影响,这对于理解材料在加工和服役过程中的行为至关重要。他解释了残余应力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通过消除或控制残余应力来提高材料的性能和可靠性。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讲解关于材料在高温下的蠕变行为时,举了一个非常贴切的例子,就是曾经发生的某次重大工程事故,分析了事故原因就与材料在高温下的蠕变性能下降有关,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材料力学性能在高温工程中的重要性。他还深入探讨了材料的疲劳断裂机理,以及如何通过控制应力集中、选择合适的材料以及优化设计来提高材料的抗疲劳性能,这对于保障机械设备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的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的知识体系,让我能够更自信地面对工程实践中的各种挑战。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关于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的深度“洗礼”。作者的叙述逻辑严谨,层层递进,从最基本的概念入手,逐步深入到复杂的力学行为和失效机制。我特别欣赏他对各种材料性能测试方法的详细介绍,比如拉伸试验、弯曲试验、冲击试验等等,不仅解释了这些试验的原理和操作步骤,更重要的是,他解读了如何从试验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将其与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联系起来。他引用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和图表,这些都为我的理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例如,在讲解韧脆转变时,他详细阐述了不同温度下材料的断裂模式,以及如何通过改变材料成分或热处理工艺来改善韧性,这让我对材料在极端条件下的行为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而且,作者在书中还探讨了材料的蠕变和应力松弛现象,这些在高温工程领域中至关重要,例如航空发动机叶片在高温高速运转时的性能衰减,以及核反应堆压力容器在长期服役过程中的材料变化。他对这些现象的分析,不仅基于理论模型,还结合了大量的实际工程数据,让我看到了理论预测与实际应用之间的紧密联系。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材料是工程设计的灵魂”,这句话让我深刻认识到,在进行任何工程设计时,都必须充分了解所选材料的力学性能,并对其进行准确的评估和预测。他通过分析一些因材料选择不当而导致的工程事故,进一步加深了我对这一观点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的知识讲解,更是一种工程思维的培养,让我学会如何从材料的角度去思考工程问题,并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我对书中关于材料强度理论的讲解尤为推崇,作者并没有简单罗列各种理论,而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每种理论的适用范围、优点和局限性,并通过具体的算例加以说明,让我能够根据不同的工程需求,选择最合适的强度理论进行分析。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启发是巨大的,它不仅仅局限于对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的介绍,更引领我深入思考材料与工程之间的关系。作者的视角非常宏观,他将材料的力学性能置于整个工程设计的宏大背景下进行审视,这让我受益匪浅。我之前对金属材料的认识,更多的是停留在它的基本属性上,比如硬度、强度等,但这本书却让我认识到,这些属性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受到材料成分、微观结构、加工工艺以及使用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作者在讲解过程中,不断地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比如为什么某种合金在高温下表现出优异的性能,为什么某种加工工艺能够显著提高材料的强度,这些追根溯源的分析,让我对材料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材料设计与性能调控的章节,作者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改变材料的成分、优化微观结构以及采用特殊的加工工艺,来获得具有特定力学性能的金属材料。例如,他通过介绍钢材中碳含量和热处理工艺对强度的影响,让我明白了材料工程师是如何“量身定制”材料的。而且,书中还涉及了材料的疲劳寿命预测以及断裂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这让我看到了如何利用科学的方法来评估材料在长期服役过程中的可靠性,并防止灾难性的失效。作者在这一部分的处理尤为细致,他不仅介绍了相关的理论模型,还提供了大量的工程实例,展示了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实际工程问题中。例如,在飞机起落架的设计中,如何通过断裂力学来评估疲劳裂纹的扩展风险,以及如何制定相应的维护和检测计划。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材料科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艺术,它需要工程师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更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创造性的思维。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赞叹,让我对金属材料力学性能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他善于将复杂的理论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并且穿插了大量的实际工程案例,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我特别喜欢他对材料的蠕变和应力松弛现象的深入分析,这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机械设备中至关重要。他详细阐述了蠕变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如何通过改变材料成分或优化热处理工艺来提高材料的抗蠕变性能。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讲解关于材料的疲劳性能时,给出了很多具体的工程实例,例如,桥梁、飞机、汽车等结构的疲劳失效分析,以及如何通过提高材料的抗疲劳性能来延长结构的使用寿命。而且,书中还涉及了材料的断裂韧性,以及如何通过控制材料的微观结构来提高其断裂韧性。他解释了断裂韧性在防止灾难性断裂中的重要作用。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金属材料的性能特点,以及它们在不同工程领域的应用,例如,钢材在建筑和机械制造中的应用,铝合金在航空航天和汽车工业中的应用,钛合金在医疗器械和航空发动机中的应用等等,这让我对不同金属材料的优势和劣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的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知识体系,让我能够更自信地面对工程实践中的各种挑战。

评分

这本书为我打开了材料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领域的一扇大门,让我领略了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的无限魅力。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我特别欣赏他对材料强度理论的深入剖析,他不仅仅是罗列公式,而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各种理论的内涵和适用范围,并且通过大量的工程案例,让我看到了这些理论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讲解关于材料的疲劳寿命预测时,给出了很多具体的工程实例,例如,飞机发动机叶片、桥梁钢结构、铁路钢轨等结构的疲劳寿命预测,以及如何通过优化设计和材料选择来提高结构的疲劳寿命。而且,书中还涉及了材料的断裂力学,以及如何通过断裂力学来评估材料的抗裂纹扩展能力。他解释了断裂力学在防止结构突然断裂中的重要作用。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金属材料在高温、低温、腐蚀等极端环境下的力学性能变化,以及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材料和防护措施来应对这些挑战。这让我对材料在复杂工况下的行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的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知识体系,让我能够更自信地面对工程实践中的各种挑战。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以一种非常独特和创新的方式,将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知识,从理论到实践,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流畅,语言生动形象,让我能够在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中,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我特别喜欢他对材料的损伤累积和失效过程的深入分析,这在工程设计中至关重要。他详细阐述了疲劳、腐蚀、磨损等损伤机制,以及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材料、优化设计和加强维护来延长材料的使用寿命。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讲解关于材料的断裂韧性时,给出了很多具体的工程实例,例如,航空航天结构的抗冲击设计、压力容器的安全性评估、以及大型桥梁的抗风载设计等,这些都与材料的断裂韧性密切相关。而且,书中还涉及了材料的塑性变形,以及如何通过控制材料的微观结构来改善其塑性。他解释了塑性变形在金属加工成形中的重要作用。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金属材料的疲劳极限、断裂韧性、硬度等关键力学性能参数,并对其在不同工程领域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例如,钛合金在医疗器械和航空发动机中的应用,镍基高温合金在航空发动机中的应用,以及形状记忆合金在智能材料中的应用等等,这让我对不同金属材料的性能特点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的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知识体系,让我能够更自信地面对工程实践中的各种挑战。

评分

这本书真是一场知识的盛宴,从我翻开第一页起,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作者以一种极其生动和深入浅出的方式,将那些原本可能枯燥乏味的金属材料力学性能原理,变得如此引人入胜。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应力-应变曲线的讲解,不仅仅是给出了一系列的图表和公式,而是通过类比生活中的种种现象,比如一块橡皮筋的拉伸、一块金属弹簧的压缩,让我们直观地理解了弹性变形、塑性变形以及断裂的发生过程。他还特别强调了不同金属材料在微观结构上的差异,是如何最终体现在宏观力学性能上的,比如晶粒尺寸、晶界、位错等等,这些概念的引入,让我对金属材料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且,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的工程应用案例,从飞机发动机的高温高强度要求,到汽车车身的抗碰撞设计,再到桥梁建筑的承重能力,都一一进行了剖析,让我看到了理论知识如何在实际工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讲解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学习的兴趣,也让我对材料科学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我之前对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的认识,仅停留在一些基础的力学概念上,但这本书却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让我认识到这个领域的博大精深。尤其是在讲解疲劳失效和断裂韧性时,作者结合了大量的真实事故案例,详细分析了失效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这让我对材料的可靠性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同时,书中还涉及了金属材料在不同环境下的性能变化,比如高温、低温、腐蚀等,这些内容对于实际工程设计至关重要,也让我看到了材料科学研究的前沿方向。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复杂概念时所使用的形象化语言,例如将位错的运动比作地毯的褶皱,将裂纹的扩展比作一根稻草的折断,这些生动形象的比喻,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我能够更轻松地掌握那些抽象的力学原理。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知识宝库,更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为我开启了材料科学的奇妙之旅。

评分

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极其详尽且富有洞察力的关于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的知识框架。作者不仅仅是罗列数据和公式,而是以一种循循善诱的方式,引领读者深入理解材料的内在机制和工程应用。我特别欣赏他对材料强度理论的细致讲解,他从最基本的概念出发,逐步深入到各种先进的强度理论,并结合大量的工程实例,让我清晰地认识到不同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劣势。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讲解关于材料的疲劳断裂机理时,给出了很多具体的工程实例,例如,飞机起落架的疲劳失效分析、桥梁钢结构的疲劳寿命评估、以及汽车发动机曲轴的疲劳性能设计等,这些都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而且,书中还涉及了材料的断裂韧性,以及如何通过控制材料的微观结构来提高其断裂韧性。他解释了断裂韧性在防止脆性断裂中的重要作用。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金属材料在高温、低温、腐蚀等极端环境下的力学性能变化,以及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材料和防护措施来应对这些挑战。这让我对材料在复杂工况下的行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的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知识体系,让我能够更自信地面对工程实践中的各种挑战。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棒,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在与我进行一场深入的交流。作者以一种非常清晰和有条理的方式,将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的知识,从基础概念到高级应用,一一呈现在我面前。我特别喜欢他对材料性能测试方法和标准的详细介绍,这让我明白了在工程实践中,如何通过规范的测试来获取可靠的材料数据。他不仅介绍了各种测试方法的基本原理,还详细阐述了测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关键点,以及如何解读测试结果。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讲解关于材料的塑性和韧性时,给出了很多具体的工程实例,例如,汽车碰撞吸能结构的设计、管道的抗冲击能力分析、以及金属构件的成形加工等,这些都与材料的塑性和韧性密切相关。而且,书中还涉及了材料的蠕变和应力松弛,以及如何通过控制材料的成分和热处理工艺来提高其抗蠕变性能。他解释了蠕变在高温设备中的潜在风险。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金属材料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弹性模量等关键力学性能参数,并对其在不同工程领域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例如,钢材在建筑和机械制造中的应用,铝合金在航空航天和汽车工业中的应用,铜合金在电气和电子工业中的应用等等,这让我对不同金属材料的性能优势和劣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的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知识体系,让我能够更自信地面对工程实践中的各种挑战。

评分

书太旧了,差评。。。。

评分

挺好挺好

评分

质量好,一直从京东买。

评分

学到老,活到老,学到老

评分

还行

评分

学到老,活到老,学到老

评分

学到老,活到老,学到老

评分

学到老,活到老,学到老

评分

给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