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野外观花手册

西北野外观花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敏,朱强 著
图书标签:
  • 植物学
  • 野花
  • 西北植物
  • 植物图鉴
  • 园艺
  • 自然
  • 花卉
  • 植物识别
  • 户外
  • 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4972065
版次:1
商品编码:11654177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野外观花系列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2-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256
字数:21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西北野外观花手册》主编早在2009年就编写了野外观花手册,针对读者普遍反映介绍种类少,见到的野花在书中查不到的问题,策划本套丛书,本套书主编均为具有实力与人气新生代科普作家。本套书一改以往只是介绍一二百种野花,涵盖了2000余种,一套书在手,不论您是在城市周边、郊外田间、还是知名的不知名的山区、景点,都能够让您查到您所碰到的野花,本套书小开本口袋书,随身携带,按花色、花型编排,快速查阅!推荐成套购买。

内容简介

  《西北野外观花手册》中国第1套野花典藏版图书,涵盖具有观赏价值野花种类2000多种,精选中国植物图像库6000多幅图片,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专家审定。
  采用随身小手册的形式,介绍中国各区域具有观赏价值的野生花卉,希望大家亲近大自然,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内容包括丛书序言、本册序言 术语及使用指南 正文(按花色和花型排序) 中文索引 学名索引 后记(致谢、参考文献、摄影者等)。正文每个主要种加0-2个相近种为一页,介绍学名、科属、形态、生境、全国分布图,相近种简要介绍识别要点。

作者简介

  李敏,字光敏,男,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物种信息与快速鉴定研究组工程师,主要负责植物图像库与数字植物系统研发,致力于植物分类学成果的应用开发与推广。主持建设了中国植物图像库、中国在线植物志、植物百科、中国植物物种信息系统、中国数字植物园等系列网站及信息系统。近年在研究所135部署下开发了《中国植物志》手机版等应用产品,与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合作开发了“拍花识植物”图像模式识别应用等。开发的《植物园伴侣》移动应用创意获得“首届中国科学院移动互联网应用青年创意大赛”创意类一等奖。 主持开发的 “中国数字植物园”网站被评为“2013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科普网站”。主编或参编专著7部。

内页插图

目录

术语图解
西北观花指南
中文名索引
拉丁名索引
图片摄影者
致谢

前言/序言

  我国地域辽阔,横跨寒温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囊括了全球除极地冻原以外的所有主要植被类型,有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高原高寒植被等,仅有花植物就有近3万种,是世界野生植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
  中国植物图像库(www.plantphoto.cn)自2008年建站以来,得到各界学者、友人的大力支持,注册用户达23 000余人,共享各类植物彩色照片200万余幅,涵盖了中国野生植物一半以上的种类。我们从中精选出具有重要观赏价值的野生花卉2 000余种,照片6 500余幅,按照我国七大行政地理分区,分为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七册出版。在物种选择上尽可能地包括本地区最具有观赏价值的野生花卉,同时为兼顾在科属水平上的代表性,同属植物仅收录其最常见到的物种。本册收录了西北地区具有重要观赏价值的野生花卉58科199属317种,其中230种为主要描述种,重点介绍了植物的分类、识别特征、花期和分布等信息,部分物种还选取了与其形态上相似的1~2个相近物种进行了简要描述。
  为方便查找使用,本手册按照花色和花型为序编排。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植物花朵万紫千红,部分物种花色变异丰富多彩,我们将花瓣最主要的颜色分为白、黄、橙、红、紫、蓝、棕、绿等八种颜色予以索引,请使用时在相近的颜色中查阅。部分花型也仅是看起来像或者接近的花型,而非科学分类,部分可能显得比较牵强,请使用者注意辩证看待。本手册还配有常用术语图解、本地区野生花卉资源等专题性说明,文后还有中文名索引、拉丁名索引等。希望本书能成为您野外郊游识别植物的好参谋。
  由于编者时间及精力有限,准备和推敲不够,错误、疏漏及欠缺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李 敏
  宁夏林业研究所 朱 强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西北野外观花手册》是一本旨在带领读者走进西北地区壮丽自然风光,探索隐藏在荒野之中的缤纷野花世界的实用指南。本书并非记录特定花卉的百科全书,而是侧重于引导读者如何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以一种更加积极、主动和深入的方式去发现、认识和欣赏野花。 第一章:寻芳踪迹——开启你的西北野花探索之旅 本章将首先唤醒读者对西北地区自然野趣的向往。我们将描绘西北地区独特的地貌特征,如广袤的戈壁、绵延的山脉、碧蓝的湖泊以及干旱的草原,这些多样的生态环境孕育了种类繁多的野花。但本书不会一一列举这些地貌的名称或地理位置。 接着,本章会深入探讨“野外”的意义,它不仅仅指代未经人工栽培的植物,更是一种探索的心态和方式。我们将鼓励读者放下日常的喧嚣,带着好奇心和敬畏之心,去感受西北地区的粗犷与柔美。探索西北的野花,意味着走进一种更原始、更自由的生活节奏,去聆听风的声音,去触摸土地的纹理,去观察生命的顽强。 此外,本章还会提供一些行前准备的建议,但这些建议将侧重于培养一种“观察者”的心态,而非列出具体的装备清单。例如,如何训练自己的观察力,如何培养对微小事物的耐心,如何建立与自然的连接感。我们会强调,最重要的装备,是那一颗愿意去发现和感受的心。 第二章: eyes and soul——理解花朵的语言 本章的主题是“理解花朵的语言”,但这并非从植物学分类或解剖学的角度进行讲解,而是从一种更具诗意和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我们将鼓励读者尝试去“读懂”一朵野花。 “读懂”的第一步,是学习“看见”。在匆匆的旅途中,我们很容易错过身边绽放的美丽。本章将引导读者放慢脚步,关注那些可能被忽略的色彩和形态。我们不会教你如何辨识花朵的科属,而是鼓励你从形状、颜色、质感、甚至气味等方面去感受花朵的独特性。例如,有的花朵像精致的小星星,有的则像热情的火焰;有的色彩鲜艳夺目,有的则内敛沉静。 “读懂”的第二步,是“理解”它为何在那里。野花生长在特定的环境中,它们的形态和生存方式都与周围的环境息息相关。本章会启发读者思考,为什么某些花朵喜欢生长在阳光充足的山坡上,为什么另一些花朵却能在贫瘠的土地上扎根。这并非是枯燥的生态学知识,而是通过观察,去体会植物与环境之间微妙的相互依存关系。例如,为何有的花朵在清晨才会绽放,又为何有的花朵在夜间散发幽香。 “读懂”的第三步,是“感受”它带来的情绪。每朵花都有它自己的“故事”。我们鼓励读者去想象,这朵花经历怎样的风雨才得以绽放,它经历了怎样的严寒才得以熬过冬天。这是一种情感上的共鸣,是与生命本身连接的体验。例如,一朵在悬崖边绽放的小花,可能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一簇在戈壁中摇曳的野草,则可能诉说着生命的顽强。 第三章: footprints and respect——与自然和谐共处 本章的核心是强调一种负责任的野外观花方式,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本书不提供具体的路线或景点推荐,而是提倡一种“无痕”的探索理念。 “脚印”在这里有双重含义。一是物理上的脚印,即我们在行走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本章会鼓励读者选择已有的步道,减少对植被的践踏,尤其是在生态敏感的地区。二是精神上的“脚印”,即我们在心中留下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而非破坏和占有的痕迹。 “尊重”体现在多个层面。首先是尊重生命,不随意采摘野花。本书坚决反对出于任何目的的随意采摘行为,因为这不仅会破坏植物的繁殖,也剥夺了他人未来欣赏到美丽花朵的机会。我们会强调,野花属于这片土地,也属于所有热爱自然的人。 其次是尊重生态系统。本章会引导读者思考,一朵野花的存在,对整个生态系统可能意味着什么。它们可能是昆虫的食物来源,可能是土壤保持的帮手,也可能是整个生态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我们不提供具体的物种介绍,而是通过强调普遍的生态意义,让读者意识到每个生命的存在都有其价值。 最后,本章还会倡导一种“只留下照片,带走美好回忆”的原则。鼓励读者用镜头记录下他们的发现,但要避免使用闪光灯,以免惊扰野生动物或破坏植物。更重要的是,要将这份美好珍藏在心中,成为滋养心灵的源泉。 第四章: the symphony of silence——聆听西北的自然之歌 这一章将升华主题,从“看花”转向“听花”,从感官的体验转向心灵的感悟。西北的野花,是这片土地上最动听的“沉默的歌声”。 本章不会提及具体的鸟类鸣叫或风的声音,而是侧重于引导读者去“聆听”一种更深层次的自然之歌。这种歌声,藏匿在野花的静默绽放中,藏匿在旷野的辽阔视野里,藏匿在星辰大海般的夜空下。 我们会鼓励读者在野外观花的间隙,尝试进行“静心倾听”。这种倾听,是放下外界的嘈杂,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同时感受来自大自然的频率。例如,当你置身于一片野花丛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色彩和形态,更是一种宁静的力量,一种生命的脉动。 “自然之歌”也是一种象征。它象征着生命的韧性,象征着自然的规律,象征着宇宙的和谐。西北的野花,用它们短暂而绚烂的生命,谱写着属于这片土地的独特乐章。本书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读者在野外观花的体验中,获得一种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结语:the enduring bloom——永不凋零的美 本书的结语将再次强调,西北的野外观花,并非一次性的旅行,而是一种持续的精神追求。即使离开了那片土地,那份对自然的敬畏,那份对生命的热爱,那份发现美的能力,都将伴随读者,在他们的生活中“永不凋零”。 我们不会提供任何联系方式或后续活动信息,而是希望读者能够独立地将这种精神延伸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城市的绿化带中,在自家的阳台上,都能发现和欣赏生命的美丽。 《西北野外观花手册》,它不提供具象的地图,不罗列具体的花名,也不承诺任何物质的回报。它提供的是一种视角,一种心态,一种与自然深度连接的可能性。它邀请你去发现,去感受,去理解,最终,去热爱。这是一种属于你自己的,永不落幕的野外观花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号称“野外观花手册”的书籍,我翻开之后,最先注意到的是它那极为专业的排版和略显晦涩的植物学命名体系。装帧上倒也结实耐用,适合经常带着进山入林的人。然而,作为一名对西北地区野花抱有朴素好奇心的业余爱好者,我期望看到的更多是直观的、能快速匹配的视觉信息。书中的插图——如果能称之为插图的话——更像是严谨的科学制图,线条勾勒精确到每一片花瓣的脉络走向,但色彩的还原度却让人有些许遗憾,那份来自戈壁边缘或高山草甸的野性生命力,似乎被过度‘理性’地抽离了。我花了大量时间试图在图例中找到我上次在祁连山脚下偶然瞥见的、那种近乎紫罗兰色的、奇特形状的小花,但线描图只能提供骨架,缺失了色彩和环境的烘托,辨识起来异常困难,常常需要对照冗长的拉丁文描述才能勉强锁定目标,这对于快速识别的“手册”功能而言,无疑是一种拖累。更让我感到困惑的是,书中对不同海拔、不同土壤类型的描述过于学术化,缺乏针对普通户外爱好者的实用性指引,例如,哪里更容易见到某种特定植物,哪条徒步路线是观赏特定季节野花的“黄金通道”,这些经验性的内容几乎没有涉及,使得这本书更像是植物学家的内部参考资料,而非面向大众的工具书。

评分

我是在一次去往甘南的自驾旅行中,听朋友推荐后匆忙购入的,期待它能为我那几天的徒步增添一些知识性的色彩。拿到手后,我立刻被它那近乎百科全书式的体量所震撼,厚重得像一块砖头。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轻便的、可以塞进背包侧袋的口袋书,方便随时掏出来对照。事实是,它更适合放在车里或者营地里作为参考资料。书中对西北地区广阔地理范围内的植物进行了近乎地毯式的梳理,这种广度令人钦佩,但也带来了深度上的稀释。例如,对于我最感兴趣的沙生植物群落,书中的描述非常详尽,从根系的构造到光合作用的适应机制都有涉及,但当我试图查找一种在河谷湿地中常见的、开着白色小花的植物时,却发现它仅仅被一句话带过,相关的配图也极不显眼,仿佛在说,湿地植物不在本书的重点关注范围之内。这种内容的侧重明显偏向于那些更具挑战性的、高海拔或极端环境下的物种,这对于居住在或主要游览较低海拔地区的读者来说,实用性大打折扣。而且,书中的地理索引系统也稍显复杂,查找起来不够顺畅,没有一个清晰的“快速查找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编撰态度是极其严谨的,这一点从其引用的文献目录和术语的准确性上可见一斑。我仔细研读了其中关于紫草科植物的几个章节,发现作者在区分形态相近的几个物种时,所依据的微小特征,例如花药的形状、毛被的密度等,都精确到了肉眼难以分辨的程度。这表明作者的学术功底是毋庸置疑的。然而,这种严谨性在实际应用中却成了障碍。我记得有一次,我在野外发现了一株疑似某种菊科植物,我根据书中的描述,需要用放大镜仔细比对花序的排列方式,耗费了近半小时,最后还是因为光线和工具的限制,无法得出确定的结论。很多时候,对于一个想知道“这是什么花”的普通人来说,我们更需要的是一套基于颜色、叶形和生长习性的快速决策树,而不是一份需要实验室设备才能完成的鉴别报告。这本书似乎完全忽略了“野外即时判断”的场景需求,它更像是实验室的钥匙,而不是野外的向导。

评分

翻阅这本书,我感受到的与其说是一本“手册”,不如说是一部浓缩的植物志。它对于植物的分类学地位有着近乎偏执的强调,每一个物种都紧跟着其所属的科、属,甚至到更细微的变种。这种结构清晰,逻辑严密,对于正在攻读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本极佳的参考书。但是,对于像我这样,纯粹出于对大自然好奇心驱动的旅行者,我更看重的是故事性、美学价值和环境关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克制的,几乎没有使用任何带有情感色彩的词汇来描述这些植物的美丽或生存的顽强。所有的描述都围绕着“特征”“结构”“分布”展开,缺乏对这些生命如何在西北的严酷气候中存活下来的精彩叙述。我想知道它们为什么会长成那样,它们的生存策略是什么,但这本书只告诉我它们“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是这样。这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项略显枯燥的、任务式的鉴别工作。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时,对它的期望是它能填补我知识上的空白,尤其是在如何区分那些在视觉上高度相似的、但生态习性迥异的野花方面。这本书在理论深度上确实做到了,它构建了一个详尽的植物图谱。但令人遗憾的是,地图信息的缺失,使得这本书的地域指向性变得模糊不清。西北地区包含了多种气候和地貌,从荒漠到高寒草甸,物种差异极大。虽然书名带有“西北野外观花”的字样,但书中对于不同区域的重点物种分布标记得不够清晰。例如,书中描述了一种在青海高原有代表性的报春花,但并未明确指出它主要集中在海拔4000米以上,且需要特定酸性土壤的区域。这导致读者在前往不同地区时,无法有效地根据当地的地貌特征来预判可能遇到的物种,使得这本书的实用性局限在了理论检索的层面,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野外指引”。我希望看到的是能结合地理信息、气候带划分的更直观的索引,而不仅仅是按科属排列的列表。

评分

很有特色的一套书籍,值得购买。

评分

很好,书很完好

评分

这本小册子超级棒的!!!很萌,小小的好带

评分

质量特别好,小开本适合随身携带,随时查阅,翻了华北地区的,涵盖基本常见野花,希望以后到各地区走动的时候,再也不为辨认野花发愁。

评分

这本书是一个很好的植物老师!

评分

很好,书很完好

评分

作者是植物所的专家,植物知识渊博,摄影技术更是精湛。买这本书,没错的。

评分

不错的书,原本以为有西藏的植物,结果木有

评分

质量特别好,小开本适合随身携带,随时查阅,翻了华北地区的,涵盖基本常见野花,希望以后到各地区走动的时候,再也不为辨认野花发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