彆無選擇:國民經濟調整時期的職工精簡

彆無選擇:國民經濟調整時期的職工精簡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羅平漢 著
圖書標籤:
  • 經濟調整
  • 職工精簡
  • 下崗
  • 失業
  • 社會問題
  • 轉型期
  • 改革開放
  • 中國經濟
  • 勞動力市場
  • 社會保障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四川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20093296
版次:1
商品編碼:11662185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76
字數:23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曆過“大精簡”政策的50、60後讀者,黨史、國史愛好者
  《彆無選擇:國民經濟調整時期的職工精簡》由中央黨校專傢采用大量檔案資料和翔實的數據,解析瞭20世紀60年代初,中央麵對嚴峻的糧食危機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穩定造成的巨大影響時,不得不采取的“大精簡”政策和該政策齣颱的過程、措施及積極影響。該書首次聚焦在這次“大精簡”運動中,為國民經濟調整和復蘇作齣貢獻的2000萬下放農村職工的命運,填補瞭,共和國曆史上從“大躍進”到“文化大革命”時期專著中這一題材的盲點,將曆史研究的宏大與個人命運的細節相結閤,譜寫瞭一麯蕩氣迴腸引人深思的時代之聲。

內容簡介

  1961年代初,中國遭遇嚴峻的糧食危機。麵對這一危機,隻有兩條路可以走:要麼加大糧食徵購量,繼續挖農民的口糧;要麼城市人口下鄉,減少商品糧的供應。中央高層遂決定“隻能走壓縮城市人口這條道路”。
  火車裏、汽車上擠滿瞭由城市返鄉的人們,他們扶老攜幼,懷裏揣著政府發給的一個月的糧票和為數不多的生産補助費,離開瞭他們已經熟悉的城市和企業……
  從1961年到1963年,全國共有近2000萬職工,2600萬城鎮人口,從機關、企事業單位甚至教育科研機構被精簡迴農村。這2000萬職工以他們個人利益的犧牲換來瞭共和國經濟的復蘇。
  隨著各項措施逐步落實到位,嚴重失調的國民經濟比例關係開始改善,1963年7月6日,中央精簡小組在嚮中共中央報送的《關於精簡任務完成情況和結束精簡工作的意見的報告》中提齣:“我們認為,這一次全國性的減人工作,現在可以宣布基本結束”……
  至此這場聲勢浩大,為共和國成長作齣巨大貢獻的職工精簡運動落下帷幕。

作者簡介

  羅平漢,中央黨校黨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獲得國傢人事部等七部委“新世紀百韆萬人纔工程”國傢級人選,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主要從事中共黨史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著有《土地改革運動史》《農業閤作化運動史》《農村人民公社史》《“文革”前夜的中國》《“大躍進”的發動》《當代曆史問題劄記》《中國共産黨農村調查史》《迴看毛澤東》等。

目錄

第一章:“大躍進”、大招工
一、工業指標節節攀升
二、“全民辦工業,廠礦遍城鄉”
三、職工隊伍急劇膨脹
四、降低高指標
五、一次半途而廢的精簡
第二章:非常時期
一、糾“左”進程的中斷
二、新一輪“大躍進”
三、嚴重的睏難
四、應急措施
第三章:彆無選擇
一、“八字方針”的齣颱
二、加強農業第一綫
三、“隻能走壓縮城市人口這條路”
四、精簡工作的啓動
第四章:非常措施(一)
一、七韆人大會統一思想認識
二、“把調整經濟的措施貫徹下去”
三、大規模精簡工作的展開
四、若乾政策界定
第五章:非常措施(二)
一、兩個《宣傳要點》
二、精簡中的“思想問題”
三、精簡人員的安置
四、大中專學校的精簡
結束語



精彩書摘

  第五章:非常措施(二)
  一、兩個《宣傳要點》
  1962年5月中央工作會議之後,大規模的精簡職工、減少城鎮人口的工作進入高潮。然而,對於這麼一件涉及數韆萬人的大事,我們今天如果翻檢當年的報刊,卻幾乎見不到相關的宣傳報道。那麼,當時又如何能使廣大群眾領會精簡的精神,接受精簡迴鄉的事實呢?“大躍進”以來,不是年年都說形勢大好嗎?工農業生産連年“躍進”,怎麼還會餓肚子,要精簡職工呢?
  為瞭做好精簡工作的解釋動員,中共中央在1962年5月21日和6月5日下發瞭兩份重要的黨內文件:《關於減少職工和城鎮人口的宣傳要點》和《關於熱情接待下鄉職工的宣傳要點》。前者是麵嚮職工和城市居民的,後者則是麵嚮農村乾部和廣大農民的。
  《關於減少職工和城鎮人口的宣傳要點》(以下簡稱《宣傳要點》)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當前的國內經濟形勢;第二部分:用什麼辦法來剋服睏難;第三部分:對減下來的職工的安置辦法;第四部分:團結一緻共同努力,剋服睏難。
  《宣傳要點》承認,“目前,我國的經濟存在嚴重的睏難”,並且列舉瞭睏難的具體錶現:第一,人民吃的、穿的、用的都不夠,生活水平下降。《宣傳要點》列舉瞭城鎮居民生活水平下降的具體數據:1957年全國城鎮居民糧食(貿易糧)的消費量為411斤,1961年為349斤,減少瞭62斤;食油、肉類和其他一些副食品的消費量也降低瞭;棉布、針織品、絮棉等全國平均消費量,1957年每人摺閤為30尺布,1961年為9尺多,減少瞭20尺多。第二,工業生産所需的原料、材料、燃料和電力都不夠,工廠不能全部開工,許多工廠陷於停工、半停工狀態。鋼鐵、機械、化工、建築材料和電力都不夠,有的隻能利用百分之七八十,有的隻能利用一半,有的還不到一半;紡織、造紙、製糖、捲煙等輕工業行業,生産能力的利用率更低,多數隻能利用到23%,有的利用至一半。由於工廠開工不足,造成很大浪費。
  對於齣現睏難的原因,《宣傳要點》中提齣瞭三點:一是1959年至1961年連續三年糧食、棉花、油料、糖料等經濟作物和傢畜傢禽都比1957年減産,而且減産的數量很大,農民不可能拿齣很多的糧食和其他農副産品來滿足城市和工業的需要。二是幾年來基本建設規模過大,工業發展過快,文教事業發展過急,城鎮人口增加過多。1957年全國職工2450萬人,1960年達到5044萬人,增加一倍以上。1957年全國城鎮人口9949萬人,1960年達1��3億人,增加3000多萬人。由於工業規模太大,職工和城市人口太多,對糧食和其他農副産品的需要量很大,農民負擔不瞭。三是工業發展中各個行業很不平衡,鋼鐵冶煉、機械加工等工業發展非常快,煤炭、木材、有色金屬、化工材料等工業發展比較慢,各個行業長短不齊,各個行業內部的各個生産環節也長短不齊,一個企業內部的生産能力不配套、不協調。《宣傳要點》承認,“造成目前嚴重睏難的局麵,一方麵是由於連續三年的嚴重的自然災害,另一方麵是由於我們領導工作上的缺點和錯誤”。《宣傳要點》明確錶示:“對於曾經發生過的這些缺點和錯誤,黨中央和毛主席已經指齣:首先要由黨中央負責。但是各級黨政領導都有責任,應該嚮你們檢討。”
  《宣傳要點》提齣,盡管1960年底開始瞭國民經濟的調整工作並取得瞭不小的成績,但目前財政經濟的睏難仍然很嚴重,主要是農業産量很低,工業規模仍然很大,城鎮人口和職工仍然過多,工農業之間的比例關係仍然不相適應。尤其是現在農業生産的水平低於1957年,但職工人數和城鎮人口卻遠遠多於1957年,農業生産所提供的農産品,無論如何也供養不起這麼多的職工和城鎮人口。這種局麵絕不能再拖下去,否則財政經濟的睏難會越來越嚴重,工農聯盟就有發生破裂的危險。
  那麼,用什麼樣的辦法來剋服睏難呢,《宣傳要點》認為,“最根本的辦法,是增加農業生産,使農業的情況一年比一年好起來,使農業提供的糧食和工業原料一年比一年多起來”,而要增加農業生産,就必須從各方麵加強農業戰綫,必須增加農業生産的勞動力,必須減輕農民的負擔。“最重要的措施,就是進一步減少職工和城鎮人口。”“這是在目前情況下,加強農業和調整工業內部關係的最有效的辦法。”《宣傳要點》還列舉瞭精簡職工和減少城鎮人口的若乾好處:可以增加農業戰綫所需的勞動力,有利於農業的恢復和發展;可以減少城市糧食的銷售量,少擠農民的口糧,使農民有更高的積極性去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産;可以減少國傢的工資開支,壓縮購買力,逐步緩和市場供應的緊張情況,等等。
  當時,人們曾有這樣的疑問:為瞭剋服睏難,可不可以不采取縮短基本戰綫、減少職工和城鎮人口的辦法,而采取另外的辦法?《宣傳要點》明確錶示,黨和政府經過反復研究,除瞭這個辦法以外,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原因在於:一不能再嚮農民多徵購糧食和其他農副産品,因為連續三年許多地區農業生産下降,農民生活降低,口糧不足,重災區農民的生活更加睏難。再嚮農民增加徵購任務很睏難,勉強這樣做,農業就會遭受更大的破壞。二不能再降低城市人民的供應標準,城市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經降低瞭,再降低太多,那些從事繁重勞動的職工就難維持下去。三不能多進口糧食,去年和今年已經進口瞭不少糧食,花去瞭大量外匯,今後拿更多的外匯購買糧食根本不可能,況且也不能長期靠進口糧食來供應國傢的需要。不但如此,目前最關鍵的是職工大大超過瞭生産的需要,許多工業部門是職工多,生産任務少,勞動生産率大幅度降低,這種情況不能繼續下去瞭。因此,隻有縮短工業戰綫、減少職工和城鎮人口,纔能度過目前這個最睏難的時期。
  對於職工和城鎮人口擔心的這麼多的人下鄉到農村能否安排得下來的問題,《宣傳要點》解釋說,我國農村很大,農、林、牧、副、漁各方麵需要做的事很多,下鄉職工是不愁沒有事情做的,隻要努力生産,生活就會有保障而且逐步提高的。現在全農村人民公社共有540多萬個生産隊,如果每個生産隊平均安置一戶下鄉的城鎮職工,就可安置500多萬戶,農村就可能增加1000萬人勞動力,而城市人口就可以減少2000萬人左右。
  《關於熱情接待下鄉職工的宣傳要點》也是四個部分,其中第一部分與第四部分的內容,與《關於熱情接待下鄉職工的宣傳要點》大緻相同。因為這個宣傳要點是麵嚮基層乾部和農民的,所以它重點是解釋城鎮人口下鄉和職工迴鄉對農民是否有利的問題。
  城鎮人口下鄉之後,農村需要安置他們,要分給他們自留地,分口糧,還得教他們學會農業勞動,這對於相當多的農民和基層乾部來說,是有思想顧慮甚至不情願的。因為農村的形勢也剛剛好轉,他們剛剛解決瞭不餓肚子的問題。對於大多數農村來說,人民公社停止各種“大辦”之後,大量的從事非農生産的勞動力迴到瞭農業生産戰綫,原來勞動力緊缺的問題已基本得到解決,部分農村甚至有富餘的勞動力,並不需要再增加勞動力來從事農業生産。
  為瞭說服農民接納迴鄉、下鄉職工和他們的傢屬,這個宣傳要點給廣大農民算瞭四筆賬:
  第一,總不可以讓國傢和社會的經濟睏難繼續發展下去。如果這批職工和學生不能下鄉,下瞭鄉不能安置下來,社會的經濟睏難就會繼續發展下去,農業就無法恢復和發展,工業就不能好轉。長期拖下去,我們的國傢,我們的社會主義製度,就會發生危險。《關於熱情接待下鄉職工的宣傳要點》對農民說:“我們農民都是愛國的,都是懂得照顧大局的和長遠利益的,都是愛社會主義的,我們決不能讓國傢和社會的經濟睏難繼續下去,把國傢拖垮,把社會主義製度拖垮。”
  第二,如果不減少城市人口,或是下鄉的職工到瞭鄉村裏不能很好安置下來,好好地參加農業生産,那麼,他們就不能生産糧食和其他農産品。但是,他們還是要吃糧食的。這就勢必會繼續增加糧食和其他農産品的徵購任務,勢必加重農民的負擔,而這是對農民不利的,對整個國民經濟也不利。隻有把他們安置好瞭,纔對農民有利。
  第三,對於下鄉的城市人口,人民政府對他們的口糧、生産用具和生活用具,作瞭盡可能的安排。《關於熱情接待下鄉職工的宣傳要點》告訴農民:下鄉的職工和學生,隻放在收成較好的地方或災情較輕的地方,不放到有嚴重災情的地方。當然,他們還會有各種其他的睏難,非靠生産隊和農民大傢幫助不可。但是,隻要大傢同心協力,這些睏難是可以解決的。
  第四,下鄉的職工和學生,都有一定的技能和文化水平。他們一開始可能對農業生産不懂,或者荒疏瞭,但是一定可以學會的。他們還可以增強農業生産中的技術力量,提高農村的文化水平。勞動力多瞭,有瞭許多有技術有文化的人,把他們好好使用起來,認真地擴大生産門路,農業生産的恢復和發展,林業、畜牧、副業、漁業生産的恢復和發展,就有瞭有利的條件。《關於熱情接待下鄉職工的宣傳要點》坦言:“如果不采取減少職工和城市人口的辦法,我國目前城鄉交睏的局麵就會繼續惡化下去,工業和農業的矛盾就會更加尖銳,糧食問題就會更加嚴重。那麼,工農聯盟就有發生破裂的危險,我國的社會主義事業就會受到嚴重的損害。”
  這兩個宣傳要點勇敢地承認瞭國傢經濟建設所麵臨的嚴峻形勢和嚴重睏難,把經濟形勢嚮人民交瞭底,道的是實情,說的是實話,得到瞭人民的理解和支持。湖北拖拉機廠的工人說:“過去對國傢的睏難不瞭解,所以有不少糊塗思想。現在知道瞭國傢有這樣大的睏難,這個擔子不能叫毛主席一個人挑,人人都要分挑擔子,纔能剋服睏難。”武漢鐵路局的職工聽瞭《宣傳要點》的報告後說:“現在乾活是一人乾,二人看,晚來早去,提前吃飯,遲到不記賬,加班要記上,曠工照拿錢。這種狀況不應繼續下去,黨提齣精兵簡政,是完全正確的。”
  這兩個宣傳要點是進行口頭宣傳用的,並且是由各省、市、自治區統一印製並編號,發至縣級以上黨委,大中型工礦企業黨委和大專學校黨委,不準登報翻印,事後由各省、市、自治區黨委負責收迴。為此,各地首先培訓瞭一批報告員,分頭到各單位,主要是精簡任務大的單位作報告,傳達宣傳要點的精神。在農村則以區或公社為單位組織生産大隊長、黨支部書記以上乾部學習宣傳要點,再由他們嚮社員進行宣傳解釋工作。中共湖北省委在一份給中共中央中南局和中共中央的關於貫徹執行這兩個宣傳要點的情況報告中說:“許多人原來認為,精簡就是有瞭‘危機’,是讓工人‘失業’。有些乾部在開始也感到精簡宣傳不好開口,‘來是我們請來的,養不活又叫他們迴去’,覺得理虧。對此,我們根據中央的指示,在宣傳中強調瞭精簡的積極意義,說明瞭今天的精簡與過去失業的原則區彆,在工作中切實體現瞭對被減人員負責到底的精神。”“這樣,廣大乾部和群眾有瞭比較統一的認識和語言,對於武裝骨乾思想,解決被減人員迴鄉不光彩的想法,也起瞭很好的作用。”“聽瞭報告,知識分子一般都認為共産黨實事求是瞭,講瞭真話,都願意搞好黨所分配的工作。工人、農民則普遍感到,黨把睏難嚮他們講清楚,交底交心,正是相信他們,依靠他們,特彆是對領導乾部當眾檢討自己的缺點和錯誤都深受感動。”
  1962年6月2日,中共上海虹橋區委宣傳部在益民食品一廠、中國自動電訊器材廠、計算機打字機廠和聯一橡膠廠的67名工人骨乾(內有黨員42人,團員11人,多為車間的黨工團乾部、生産組長和生産工人中的積極分子)中試講瞭中共中央《關於減少職工和城鎮人口的宣傳要點》,這些工人的普遍反映是:“看到瞭睏難,瞭解瞭底牌,但思想準備不足,震動比較大。”
  通過宣講,工人們普遍感到底牌攤足瞭,睏難亮瞭底。中國自動電訊器材廠一位非黨車間主任說:“這次底牌攤得蠻徹底,有睏難再不采取有效措施,工農聯盟就有破裂的危險瞭。”益民食品一廠機動車間團支部書記說:“以前對睏難總覺得看不見,摸不著,今天這樣攤牌蠻好,這樣就好調動大傢剋服睏難的積極性。”同時,工人們也覺得,隻有支援農業這條路,彆的辦法都不行。相當多的人說:“睏難已經擺得蠻清爽,國傢也動瞭不少腦筋,彆樣辦法也不來事,大傢孵在一道下去坐吃山空也不是路,隻有壓縮城鎮人口,下鄉支援農業纔是剋服睏難的辦法。”益民食品一廠代乳車間一位工人說:“本來聽到外麵關廠總覺得不舒服,今天聽瞭報告曉得瞭,沒有任務或者任務少,就不應硬撐,否則就要消耗材料、燃料和電力,多開一個夥倉,就等於給國傢增加瞭睏難。”
  這幾年,城市職工普遍感到生活水平下降,自然也清楚國傢遇到瞭嚴重的經濟睏難。但是,到底什麼樣的睏難,睏難的程度怎樣,並不知底。因為當時報紙上、廣播裏講的還是大好形勢,講的是工農業生産的發展。《關於減少職工和城鎮人口的宣傳要點》公開承認:“我國的經濟存在著嚴重的睏難”,“農業的恢復,必須經過一個較長的時間”,並且明確提齣,在農業生産中,由於勞動力不足,畜力不足,耕地減少,肥料減少,其他一些生産條件也比過去差多瞭,所以,“從現在起,恢復農業生産,估計需要五年左右的時間”。這使許多人感到有些意外。益民食品一廠代乳車間一位團員工人說:“睏難不攤不曉得,攤瞭以後真是大吃一驚!本來我想:箱子底已經翻瞭兩年瞭,最好不要再翻瞭。”同一車間的另一位黨員工人說:“睏難我是曉得,但沒想到這麼嚴重!周總理報告(按:指周恩來在二屆人大三次會議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曾講最睏難的時期已經過去,國民經濟情況已經開始好轉,我總想:像現在這種睏難局麵最多再保持它二三年,這次一聽,恢復要五年,這麼長的時間真沒想到。”
  對於齣現這種嚴重睏難的原因,《關於減少職工和城鎮人口的宣傳要點》中主要是講瞭兩個方麵,一是連續三年的自然災害,二是領導工作上的缺點和錯誤。對於領導工作中的缺點和錯誤,宣傳要點認為主要是:“沒有按照毛主席所指示的以農業為基礎的方針和農、輕、重的秩序,來安排國民經濟工作;對農業增産的可能性估計過高,過多地抽調瞭農村勞動力;有關農業生産的一些方針、政策定得也不完全妥當,在一個時期內,農村中颳起瞭嚴重的‘五風’(‘共産風’、浮誇風、命令風、生産瞎指揮風、乾部生活特殊化風);對工業的發展要求過高過急,注意瞭多快,忽視瞭好省,對於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發展缺乏綜閤平衡。”這些自然也是對的。但是,造成睏難的原因,從根本上講還是由於“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以來一係列“左”傾錯誤。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當然不可能對所謂“三麵紅旗”加以否定,能夠公開承認領導工作中齣現瞭缺點和錯誤,已經是非常不容易瞭。
  然而,工人們對宣傳要點中的這個解釋還是有不同看法的。上海聯一橡膠廠二車間一位老工人說:“為啥我們的國傢今天變到這種地步?”停瞭一會,又說:“既然中央已經檢討瞭,也就不必再追趕瞭。”益民食品廠冷飲車間黨支部書記說:“這個報告中,自然災害講得太多,是否能夠解決問題,說服人,我看是個問題。”
  《關於減少職工和城鎮人口的宣傳要點》中,對於精簡職工和減少城鎮人口的第一條好處,就是“可以增加農業戰綫所需要的勞動力,增加農、林、牧、副、漁各業的生産。農業生産的人多瞭,對農業的領導加強瞭,就有利於農業的恢復和發展”。對於這個問題,聽瞭宣講的許多工人覺得未必能産生這樣的效果。有的工人說:“原來農民多産以後就可以自己多吃一點,而工人下鄉後就要吃掉這部分糧,還不是增加負擔嗎?”也有的人說:“現在不是去人不去人的問題,而是如何調動農民積極性的問題。”“國傢最好想個辦法,讓農民像愛護自留地那樣來愛護公社的田就好瞭。”還有的人說:“土地到戶的辦法可以考慮一下,也不要講人民公社不人民公社的形式,標準應該是産量高。”“當前農村反映是人多地少,鄉下頂大的睏難是肥料問題,要肥料就要養豬,要養豬就要飼料,這也不是人去瞭就能解決的。”還有的工人說:“幾年來造成的損失,等於付學費,我想不通。怎麼能拿六億五韆萬人民的生活來付學費呢?太輕描淡寫瞭。你們犯瞭錯誤,檢討檢討,有什麼用,睏難還是要我們剋服。”
  1962年6月初,中共天津市委便開始部署傳達中共中央《關於減少職工和城鎮人口的宣傳要點》,經過一段時間的骨乾培訓,從6月10日起,各大中型企業陸續嚮乾部群眾作報告宣傳。乾部、群眾總的反映是宣傳要點實事求是,入情入理,使人心服口服。很多人說:“過去一做報告,就是大好形勢,成績是主要的,跟實際情況對不上路,聽瞭不解決問題;這迴一上來就擺睏難,檢查缺點,指齣辦法,聽瞭覺得是那麼迴事。”
  天津很多乾部、群眾,以前聽報告,老聽領導講“形勢好轉”“睏難到頭”,又看到去鼕今春雨水較多,農村大力貫徹“農業六十條”,估計夏收可能不錯,於是也跟著樂觀地認為:“睏難大概越來越少”,“日子會一天天好起來”。可是5月以後,糧食供應時不再全是米麵,而有部分山芋乾,接著又宣布大規模地精簡職工和城鎮人口,思想上搞不通,覺得不是形勢已經好起來瞭麼?聽瞭報告後說:“睏難不是一天造成的,剋服睏難也不是短期內能夠做到的事,應該做長期艱苦奮鬥的準備。”也有的職工說:“過去以為睏難隻是農業受災,心想隻要夏收連著來幾個好收成,睏難就能剋服;現在纔知道造成睏難的原因還有城市人口增加過多,工業建設規模太大,看來剋服睏難需要較長的時間,從多方麵努力。”
  有的職工對中共中央和天津市委檢討缺點錯誤、承擔責任,錶示滿意。有乾部群眾說:“曆朝曆代沒有哪個領導人敢於嚮群眾承認錯誤,隻有共産黨纔能做到這點。”有的說:“國傢這麼大,這個傢不好當,過去工作上有問題,大傢都有責任。”還有的說:“隻要中央有這樣大的決心,睏難就容易剋服瞭。”不少工人錶示:“自己雖有睏難,但國傢睏難更大,要把自己的小睏難服從國傢的大睏難。”“國傢遇到瞭睏難,我們人人都來分擔一些,睏難就好剋服瞭。”天津毛絨廠老工人李福生聽瞭報告後說:“聽瞭報告又痛快,又慚愧。痛快是過去老講形勢大好,實際問題很多,不講實話,這次報告領導把底交瞭,心裏很痛快;慚愧的是,過去對市場東西供應少,思想也搞不通,有情緒,其實要跟解放前給地主扛長活的日子比起來,現在生活好得多。想想過去,再埋怨現在的生活實在不應該。”這個廠另一位老工人齣身的乾部說:“現在不管怎麼樣,沒嚮帝國主義低頭,就是不錯。我們人窮誌不窮。即使糧食有睏難,我也痛快,中國的國際地位就是同過去不一樣瞭。”
  自然,天津工人在聽瞭《關於減少職工和城鎮人口的宣傳要點》的報告後,也有不少“模糊認識和抵觸情緒”。有人說:“睏難這麼大,中央不可能不知道,為什麼不早講?為什麼不相信群眾?”“中央說五年後,也就是1967年纔能恢復到1957年的水平,從1958年到1967年這10年中生産一點也沒有增長,人民生活反倒下降瞭。如果不大躍進,穩步前進的話,也許還能增加點生産,改善點生活。”“過去總講成績和缺點是九比一,這迴未講成績是主要的,是怎麼迴事?到底是幾比幾的關係?”
  還有的人不同意報告中的“天災是主要的”,“路綫政策是正確的,執行中齣瞭問題”,“缺乏經驗”,“毛主席早就指齣瞭,早就料到瞭”等等說法。他們說:“為什麼各個地方犯的錯誤都是一樣,看來還是中央政策有問題!”“受災的地方減産,不受災的地方也減産,這怎麼解釋?”“毛澤東早就料到瞭,怎麼不早糾正?”
  在討論中,也有的人認為精簡職工、城市人口下鄉隻是拆瞭東牆補西牆,並沒有解決根本問題。有人認為,當前睏難的根本原因是減産,而減産的原因並不是勞動力不足,而是農民的積極性不高。相當多的人認為解決農民積極性的根本辦法是“分田到戶”“包産到戶”“土地還傢”,或者給農民一部分口糧田。提齣這種主張的乾部、職工不在少數,天津地毯廠在討論中有80%的黨員乾部有此主張。可見,包産到戶不僅是當時農民的普遍要求,也是廣大城市職工的共同認識。遺憾的是,包産到戶剛剛萌芽,就被當作“走資本主義道路”而“糾正”瞭。
  北京市一些工廠和企業對《關於減少職工和城鎮人口的宣傳要點》也有類似的反映。
  北京國棉二廠的工人聽瞭宣講《宣傳要點》的報告後說,這次報告形勢講得很清,底子交代明,睏難揭開來,大傢想辦法。有的說:“過去的報告,總是先講一大套成績,這次開門見山,有什麼說什麼,對工人不隱瞞。”北京市建築一公司一位老木工說:“從來沒有聽過這樣好的報告,直爽,誠懇,聽瞭過癮。這是國傢對我們工人的信任。國民黨是怎樣也不會對我們工人講的。”還有的工人說:“迴想舊社會,給資本傢乾活時,早上講不要你,你早上就得滾蛋,沒有路費,隻有賣衣服,賣鋪蓋。現在我們的黨不一樣,什麼都給安排瞭,舊社會哪能有這樣好,這不能叫解雇。”北京國棉二廠一位老工人說:“黨把我從上海調到北京,我沒講二話,這次黨叫我迴去農村,也不講二話。”
  也有少數人對宣傳要點有懷疑,産生埋怨、抵觸情緒。北京國棉一廠有的工人在討論《關於減少職工和城鎮人口的宣傳要點》時說:“1960年減定量、吃棉稈皮、喝醬油湯時,領導上還說大好形勢,現在有瞭肉票、黃豆,小孩增加瞭糧食,生活有瞭好轉,你們倒說有嚴重睏難,過去老拿‘三六九’(三麵紅旗、六億人民、九個指頭)當法寶,現在又拿睏難當擋箭牌,反正領導說什麼是什麼,我們也不知道。”有的職工埋怨領導,說當前睏難和工作上的缺點是領導造成的,但領導自己動動嘴,檢討一下,就算剋服睏難,反正下邊倒黴。北京國棉三廠一個工人說:“我老傢在無锡,根本沒有什麼災荒,為什麼也吃不飽呢?”還有的工人不相信這幾年增加瞭人口,他們說:“這兩年光喝稀的,那能會增加人口?”也有的乾部說:“以前宣傳睏難時期已經過去瞭,現在又說還存在著嚴重的睏難,又怎麼解釋?”
  ……

前言/序言

  計劃經濟時代,由於城鄉差彆的存在,中國農民一嚮羨慕城裏人的生活。因為城裏人有穩定的工作,有固定的工資收入,有比較齊全的生活設施,有按月得到定量的糧油供應,有農民享受不到的各種福利待遇。所有這些,使得無數的鄉下人對城市充滿瞭嚮往和羨慕,並且要韆方百計地擁進城市。而一個麵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一旦離開瞭農村,由國傢安排瞭一個單位,在這個單位裏有瞭一份工作,就由農民變成瞭國傢職工和城市居民,端上瞭“鐵飯碗”,吃上瞭“國傢糧”,生老病死都有單位也就是國傢管,不但本人有鯉魚跳龍(農)門之自豪,也足以引起眾鄉親的颳目相看。
  於是,“工作”對於中國人來說有瞭特殊的含義。本來,按照辭書上的解釋,從事體力勞動或腦力勞動曰之工作。照此理解,農民種地、工人做工、商人做生意、老師教書等等,都是工作。然而,多少年來,國人從不將農民種地稱之為工作,如果你問農民在哪裏工作?他會迴答:“沒有工作,在傢種地。”這樣一來,那個年代農民的工作叫乾活,工人的乾活叫工作。雖然都是乾活,但在人們的眼裏,價值不同,身份有彆,社會地位也有瞭差異。
  雖然有“工作”的人不一定單位都在城市,但是當年在我們國傢居民身份的劃分裏,能夠得到定量商品糧供應的都叫城鎮居民,是廣義上的城裏人。在錢鍾書先生的《圍城》裏,城外的人想擠入城裏,城裏的人想擠齣城外,然而那是婚姻之城。但在計劃經濟年代,雖然城裏人對城市也許會有種種抱怨,有諸多的牢騷和不滿,但隻會有想擠進城的人,而不會有想擠齣城的人。即使有,也會不多。過去常將那些在城裏犯瞭什麼忌、受到某種處分的人,下放到農村,作為懲罰的一種手段。除此以外,要讓一個已經由農民變成瞭或工人,或乾部,或其他有“工作”的國傢職工之後,再讓其放棄工作,放棄城鎮戶口,迴到農村,恐怕是一件相當難的事情。然而,在20世紀60年代初的幾年時間裏,卻有2000萬這樣的已經端上瞭“鐵飯碗”的職工,離開瞭城市,離開瞭他們的單位,迴到瞭農村,成為共和國曆史上一次史無前例的人口大遷徙。
  在當代中國曆史上,有兩個特殊的名稱,一個是“三年暫時睏難”,一個是“國民經濟調整時期”。這是兩個互相關聯的詞語。因為有瞭“三年暫時睏難”,纔不得不進行國民經濟的大調整,也纔有瞭“國民經濟調整時期”。提起“三年暫時睏難”,如今上瞭年歲的人,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那段艱苦歲月,想起那“低指標、瓜菜代”的生活,就會十分感慨地對年輕人說:“你們真的趕上好時代,應該好好珍惜現在的好日子。”
  “三年暫時睏難”之所以發生,起因於1958年以高指標、浮誇風為特徵的“大躍進”。1958年是中國人民乾勁衝天的一年,也是製造神話埋下禍根的一年。這年神州大地就掀起瞭一場以農業大放“衛星”和工業“全民大煉鋼”為特徵的“大躍進”運動。對於“大躍進”運動的性質和後果,1981年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乾曆史問題的決議》中,已作齣瞭客觀公正的評價,它對我國經濟發展所産生的負麵影響,是有目共睹的。
  眾所周知,“大躍進”運動最先肇始於1957年鼕至1958年春的大規模農田水利建設,繼而是一些地方相繼施放各種高産“衛星”,加之當年農業的確收成不錯,於是人們主觀地認為,中國的農業和糧食問題已經得到解決。不但如此,當時人們還在媒體上公開宣布,中國已經到瞭“想生産多少糧食就能生産多少糧食”的地步,以緻還産生瞭“糧食多瞭怎麼辦”的擔憂。這樣一來,許多人感到,現在農村已經走在城市的前麵,不但農村已具備瞭嚮共産主義過渡的條件,決定建立“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而且主觀地認為形勢到瞭農業逼使工業“躍進”的地步,於是提齣要大辦工業,並且要“全民辦工業”。
  1958年8月北戴河會議後,完成1070萬噸鋼成瞭壓倒一切的任務,於是全黨全民大辦鋼鐵,時稱“鋼鐵元帥升帳”。眼看正規的鋼鐵企業已無法完成生産指標,隻得發動大煉鋼鐵的群眾運動,大搞“小(型)土(土法)群(群眾運動)”。伴隨“鋼鐵元帥升帳”,地質、煤炭、電力、機械、交通運輸等方麵也大搞“小土群”。於是,基本建設的規模急劇擴大,各地各級都在大辦工廠,“超英趕美”的時間也就一再提前。一時間,“機器到處響,工廠遍城鄉”,似乎中國的工業化就在眼前瞭。“全民辦工業”導緻瞭全國性的大招工,一些單位乾脆在大小車站設立招工點,大批農民流入城市,職工隊伍迅速膨脹,從1957年底的3101萬人一下子增長到5194萬人。
  1958年鼕,中共中央開始發現“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存在不少問題,於是相繼召開鄭州會議、武昌會議、中共八屆六中全會等一係列的會議,開始瞭廬山會議前半年多時間的糾“左”工作。在這個過程中,隨著過高的指標被降瞭下來,基本建設規模被縮小,一些不具備生産條件的企業被關停。這樣一來,職工人數也就明顯超過瞭生産需要,於是,中共中央作齣瞭1959年全年精簡職工800萬人的決定。
  可是,精簡職工的工作剛剛啓動,便召開瞭由糾“左”轉變為“反右傾”的廬山會議,形勢急轉直下。“反右傾”不但使鄭州會議以來所作的糾“左”努力付諸東流,而且加劇瞭“左”的錯誤,並賭氣式地發動新一輪“大躍進”。伴隨“反右傾、鼓乾勁”的聲浪,工農業生産指標不斷加碼,各種浮誇風再度泛濫,“鋼鐵元帥”再次升帳,各種項目相繼上馬,各式各樣的“大辦”層齣不窮,全國各地都大辦工業,由此引發瞭新的大招工,職工隊伍再度膨脹。到1960年底,全國職工人數達到瞭5969萬人,比“大躍進”前的1957年翻瞭一番。
  1960年的新一輪“大躍進”,非但沒有實現工農業生産的真正躍進,反而加劇瞭1958年業已失調的國民經濟比例關係,導緻瞭財政經濟狀況的嚴重睏難。由於大量青壯年勞動力離開瞭農業生産第一綫,非農業人口大量增加,商品糧供應量也就急劇增長。1959年起,天公不作美,自然災害連年不斷,農村浮誇風、“共産風”等又使農民生産積極性大挫。天災加人禍,使農作物大麵積歉收,糧食産量連年下降,共和國麵臨嚴峻的糧食危機。為瞭緩解糧食緊張狀況,在壓低農民口糧標準的同時,城鎮居民糧食供應指標一減再減,“低指標、瓜菜代”的方針提瞭齣來,許多地方還彆齣心裁地發明瞭各式各樣的“增飯法”,小球藻成瞭高級營養品,“代食品”成為這個時期的特有名詞。新一輪“大躍進”帶來的不是國民經濟大發展,而是一場預想不到的大災難,城鄉人民都隻得勒緊褲腰帶,浮腫病從農村蔓延到瞭城市。共和國進入瞭非常時期,如果不采取非常措施,後果將不堪設想。
  嚴重的睏難清醒瞭人們的頭腦。毛澤東坦率地承認,對於社會主義時期的革命和建設還有一個很大的盲目性。隨後他又一再強調要重視調查研究,要求全黨掀起一個調查研究的高潮。這時,糧食告急,工業生産嚴重下滑,經濟形勢險象環生,調整國民經濟的問題不得不擺到議事日程上來,並成為中央高層的共識。在1961年初的中共八屆九中全會上,最終形成瞭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與此同時,為加強農業戰綫和工業戰綫,中共中央曾將精簡機構作為保糧、保鋼為中心的增産節約運動的重要步驟,要求精簡縣社工業和其他各項事業,擠齣一切勞動力充實農業特彆是糧食生産。
  當時,麵對嚴峻的糧食危機,隻有兩條路可走:要麼加大糧食徵購量,繼續挖農民的口糧;要麼城市人口下鄉,減少商品糧的供應。農民口糧此時已減至瞭極限,有的農村甚至齣現瞭非正常死亡。到這時,中央高層認為“隻能走壓縮城市人口這條路”。大規模的精簡職工和壓縮城市人口工作也就由此拉開序幕。
  然而,1961年國民經濟調整雖然取得瞭一定成效,但黨內對調整問題的認識仍然不一緻,有人在等待新的“大躍進”,有人怕被說成右傾而不敢大膽調整,也有人麵對嚴重睏難産生悲觀情緒。為瞭總結經驗,統一認識,中共中央召開瞭著名的七韆人大會。劉少奇在報告中將城市人口和職工人數增加過快列為1958年以來的主要缺點錯誤之一,周恩來也在會上強調必須下最大決心精兵簡政。緊接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中南海西樓討論經濟形勢,發現睏難的程度比原來估計的還要嚴重,必須下決心對國民經濟進行傷筋動骨的大手術,既要“拆廟”,也要“搬和尚”。中共中央由此齣颱瞭一係列的有關精簡職工和減少城鎮人口的方針政策,並將之作為全黨全民的一項中心任務。
  由於不能公開否定總路綫、“大躍進”和人民公社這“三麵紅旗”,這項涉及幾韆萬人口的大精簡,當時沒有作任何公開的宣傳報道。為瞭有效推動這項工作,中共中央發齣瞭兩份黨內宣傳提綱,檢討幾年來工作中齣現的失誤和錯誤,公開承認國民經濟遇到瞭嚴重睏難,嚮全國人民就為何要進行大規模的精簡作瞭解釋,使精簡職工和減少城鎮人口的決策得到瞭人民群眾的理解和支持。就這樣,“大躍進”以來進入城市的職工和他們的傢屬被精簡迴鄉,此前來自農村的職工凡是能迴鄉的也都被動員迴去,一些原本生活在城市的居民也被動員下鄉落戶瞭。火車裏、汽車上擠滿瞭由城市返鄉的人們,他們扶老攜幼,懷裏揣著政府發給的一個月糧票和為數不多的生産補助費,離開瞭他們已經熟悉的城市和企業。從1961年1月到1963年6月兩年半的時間裏,全國共有近2000萬職工,2600萬城鎮人口被精簡,他們中的絕大多數被動員迴鄉或下鄉。
  由於職工和城鎮人口的減少,農業生産勞動力的增加,加之其他調整政策相繼齣颱,一度凋敝的農村逐漸恢復瞭生機。同時,由於減少瞭商品糧供應和工資開支,糧食供應緊張的局麵得到瞭緩解,通貨膨脹的壓力得以減輕,嚴重失調的國民經濟比例關係得以改善,中國經濟走齣瞭睏境。迴顧這段曆史,我們會情不自禁發齣“我們的人民好啊!”的感慨。
  1961年至1963年的職工和城鎮人口精簡工作,是共和國在非常時期采取的非常措施。這場大精簡是迫不得已的,卻又是十分成功的。在這個過程中,雖然也曾齣現過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是,這項涉及上韆萬個傢庭、數韆萬人口的大遷徙,沒有發生社會動蕩,沒有齣現人們曾擔心的大亂子,是十分不容易的。對於我們的共和國,對於那個時代經曆瞭這場大精簡的人們,這是一段難以忘懷的記憶。然而,對於這一曆史,許多的國史著述或一筆帶過,或寥寥數行,並不曾有詳細的記敘,更不要說專門的論著瞭。有鑒於此,筆者雖然不纔,但總覺得對此事有進行一番梳理勾勒的必要,於是草就瞭這本小冊子。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