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特质与技法

中国画特质与技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福康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画
  • 绘画技法
  • 艺术理论
  • 绘画教学
  • 国画
  • 绘画入门
  • 技法精要
  • 艺术学习
  • 文化艺术
  • 绘画技巧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47820902
版次:1
商品编码:11664011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25
字数:6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画特质与技法》分特质篇、技法篇、知识篇、收藏篇四大篇,结合中国画的史迹,对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在作画方法和作画技法上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并通过技法的表现,提示中国画独有的精神气质。我们从《中国画特质与技法》了解绘画史迹、熟悉历代画论、汲取知识养料、接受技法启迪和借鉴收藏经验。

作者简介

  1944年生于浙江慈溪。1965年考入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毕业后分配到空政文工团歌舞团担任舞台美术工作。1976年转业到上海博物馆保管部书画组工作,有幸经常接触大量的中国书画。经常配合上海博物馆的挑选出版图录、接待学者提看书画和点交展览等工作;曾前往北京、沈阳点交晋唐宋元书画参展;赴日本、美国、法国等进行国画出境展览工作。1988年被聘为保管部主任,1989年被聘为副研究馆员。现任上海金槌拍卖有限公司艺品部顾问。

目录

第一篇 中国画的特质
一、传神——传神写照,形神兼备
1.神
2.形神兼备
3.以形写神
4.学养
二、气韵——穷理尽性,气韵生动
1.气韵的缘起
2.气韵是什么
3.气韵是检验中国画的标准
三、情意——借物抒情,意趣盎然
1.借物抒情
2.寓意
3.寄托
4.意境
5.境界
6.天人合一
四、留白——虚实相生,计白当黑
1.虚实相生
2.计白当黑
五、程式——法度格式,贵在心悟
1.全景式
2.三段式
3.平远式
4.三叠式
5.两段式
6.马一角
7.夏半边
六、透视——多点透视,六远七观
1.六远
2.七看
七、题款——诗书画意,情景交触
1.单款
2.臣字款
3.双款
4.长款
5.多处款
6.落花款
7.夹画款
8.左向款
9.左夹款
八、盖印——平衡提神,相映生辉
1.名号章
2.闲章

第二篇 中国画的技法
一、中国画用笔
1.中锋
2.侧锋
3.顺锋
4.逆锋
5.转锋
6.散锋
7.擦
8.染
9.揉
10.顿
11.戳
二、中国画用墨
1.浑墨法
2.清墨法
3.互运法
三、人物画技法
1.白描人物画的形成和衍变
2.白描人物画技法
3.着色人物画技法
4.写意人物画技法
四、山水画技法
1.设色法
2.皴法
3.用墨法
4.用水法
5.画水法
6.画瀑布法
7.画云法
8.画树木法
五、花鸟画技法
I.章法
2.工笔
3.写意法
4.没骨法

第三篇 中国花鸟画知识
一、花卉与绘画
1.水仙
2.梅花
3.兰花
4.山茶
5.玉兰
6.杏花
7.海棠
8.桃花
9.梨花
10.天目琼花
11.丁香
12.牡丹
13.芍药
14.杜鹃
15.绣球
16.鸢尾
17.虞美人
18.罂粟花
19.月季
20.百合
21.夜合花
22.蜀葵
23.石榴
24.荷花
25.栀子花
26.萱草
27.秋葵
28.玉簪花
29.凤仙花
30.鸡冠花
31.蓼花
32.紫薇
33.秋海棠
34.桂花
35.芙蓉
36.菊花
37.天竺
38.万年青
39.雁来红
40.腊梅
41.葫芦
42.紫藤
43.蔷薇
44.凌霄花
45.牵牛花
46.青菜(菘)
47.枇杷
48.樱桃
49.荔枝
50.葡萄
51.柿子
52.松
53.柏
54.槐
55.柳
56.椿
57.枫
58.梧桐
59.芭蕉
60.竹
二、鸟禽与绘画
1.鹰
2.斑鸠
3.伯劳
4.燕
5.鸲鹆
6.红嘴蓝鹊
7.鹩哥
8.灰喜鹊
9.喜鹊
10.白头鹎
11.画眉
12.蜡嘴
13.黄鹂
14.翠鸟
15.戴胜
16.北红尾鸲
17.太平鸟
18.黄眉鸦
19.鹤鸰
20.椋鸟
21.相思鸟
22.绣眼鸟
23.灰文鸟
24.啄木鸟
25.棕头鸦雀
26.麻雀
27.寿带鸟
28.鹦鹉
29.文须雀
30.山椒鸟
31.黑喉噪鹛
32.蓝喉太阳鸟
33.大山雀
34.凤凰
35.孔雀
36.鹤
37.角雉
38.雉
39.白鹇
40.鸡
41.鵁鶄
42.锦鸡
43.鹌鹑
44.白鹭
45.凫
46.天鹅
47.雁
48.鸳鸯
三、虫鱼与绘画
1.蝴蝶
2.蝉
3.蚱蜢
4.纺织娘
5.蜜蜂
6.蜻蜓
7.螳螂
8.天牛
9.色
10.金鱼
11.蟹
12.虾
13.青蛙
14.龟
四、动物与绘画
1.龙
2.马
3.狮
4.虎
5.牛
6.羊
7.鹿
8.猴
9.猫
10.免
11.狗
12.松鼠

第四篇 中国画宝藏
一、中国画的用具——文房四宝
1.笔
2.墨
3.绢、纸
4.砚
5.颜料
二、中国画的保护和管理
1.防止自然的损坏
2.预防人为的损坏
3.装裱的重要性
参考书目
后记
中国画的东方意韵与笔墨精髓 中国画,一个承载着数千年文明积淀的艺术瑰宝,其独特的魅力在于它并非对现实世界的简单模仿,而是通过“写意”的哲学,将自然的万物、情感的起伏、精神的追求融于笔墨之间。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洪流,深入探寻中国画那独一无二的“特质”,并解析其精妙绝伦的“技法”,领略其背后蕴含的东方美学与哲学思想。 一、 中国画的独特“特质”:写意精神与天人合一 中国画的核心在于“写意”,这是一种高度提炼、概括、抒情的艺术手法,与西方绘画的“写实”有着本质的区别。写意并非忽略细节,而是抓住物象的“神”,即其内在的生命力和精神气质。画家通过对自然界的长期观察与感悟,提炼出最能代表事物本质的形态与神韵,将其注入笔墨,从而创造出既有形又有神,意境深远的艺术作品。 1. 气韵生动:生命力的注入 “气韵生动”是中国画的最高评价标准,也是其最核心的特质之一。它指的是画面所传达出的生命活力和内在精神。这种“气”并非具体可见的物质,而是一种流动、生发、充满生命能量的感受。画家通过笔墨的浓淡干湿、虚实的对比、线条的曲直刚柔,赋予画面以生命的呼吸与律动。一棵老松,不仅仅是一棵树,更是历经风霜的坚韧与傲骨;一幅山水,不仅仅是山峦叠嶂,更是宇宙生生不息的宏大叙事。这种对“气韵”的追求,使得中国画超越了单纯的视觉享受,触及了观者的灵魂深处。 2. 笔墨当随时代:技法与精神的统一 中国画的技法,如线条、墨色、皴法、点染等,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画家所处的时代精神、个人情感紧密相连。“笔墨当随时代”强调了艺术创作的时代性和地域性。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风貌、思想观念、审美趣味都会影响艺术家的创作。例如,唐代的山水画雄浑壮丽,反映了盛世的开放与自信;宋代的山水画则更加细腻婉约,体现了文人雅士的内省与寄情山水。同时,每个时代对笔墨的理解和运用也各有侧重,形成了风格的多样性。 3. 境界:超脱物象的哲学思考 中国画追求的是“境界”,即画面所营造的深邃意境和哲学思考。它不仅仅是描绘景物,更是通过景物来寄托情怀,表达对人生、宇宙的感悟。一幅留白较多的山水画,可能引发观者无限的遐想;一株写意梅花,可能象征着坚贞不屈的品格。这种“意在笔先,象外之意”的境界,是中国画与观者之间情感的桥梁,也是对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思想的艺术体现。画面中的景物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观者的内心世界产生共鸣,达到一种精神上的契合。 4. 笔墨的物质性与精神性的双重含义 在中国画中,笔墨既是物质的媒介,也是精神的载体。墨的浓淡干湿、色的青黄赤白,线条的粗细刚柔、疏密聚散,都承载着丰富的信息。水是墨的灵魂,纸是墨的画布,笔是传递情感的使者。一支毛笔,在画家手中可以化为千变万化的语言,描绘出山的巍峨、水的灵动、花的娇艳、鸟的轻盈。而墨的晕染,则能表现出物体丰富的层次和质感,营造出朦胧、深远的空间感。更重要的是,笔墨的运用直接反映了画家的心境、学养与功力。一个力透纸背的“折”字,一个行云流水般的“勾”,都凝聚着画家长年累月的练习与对艺术的深刻理解。 二、 中国画的精妙“技法”:从基础到写意 中国画的技法体系博大精深,是一个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过程。从基础的笔法、墨法、色彩运用,到写意山水、花鸟、人物的独特表现方式,每一种技法都凝聚了前人的智慧与经验。 1. 笔法的奥秘:线条的生命力 线条是中国画的骨骼,是表现物象形态、质感、动感的主要手段。中国画的笔法种类繁多,如“十八描”是历代画家总结出的基本描法,如高古游丝描、钉头鼠尾描、铁线描等,每一种描法都有其独特的形态和表现力,适用于描绘不同的对象和质感。 勾线(勾勒): 用线条勾勒出物体的轮廓,是中国画最基础的笔法之一。根据线条的粗细、方圆、顿挫、转折,可以表现出物体的体积感、质感和力量感。例如,描绘人物的衣纹,需要运用不同的勾线方法来表现衣料的垂坠感、褶皱的自然。 皴法: 皴法是中国山水画中特有的表现手法,是通过墨线或墨块在物体表面上形成一定的纹理,来表现山石、树木的纹理、质感和体积感。著名的皴法有披麻皴、斧劈皴、雨点皴、解索皴等,每一种皴法都对应着不同的山石形态和表现效果。例如,斧劈皴用于表现坚硬、陡峭的山石,而披麻皴则更适合表现柔和、连绵的山峦。 点: 点在中国画中也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可以用来表现树叶、草丛、苔点、山石的纹理,也可以用来丰富画面层次,起到烘托、点缀的作用。点的形状、大小、疏密、方向,都蕴含着画家对物象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 2. 墨法的变化:水与墨的交融 墨是中国画的灵魂,是中国画家最常用的色彩。墨法的运用在于通过墨的浓淡干湿变化,来表现物象的层次、体积、质感和空间感。 浓墨、淡墨: 浓墨厚重,可以表现物体的实体感、力量感;淡墨清润,可以表现物体的虚灵、轻盈。 干墨、湿墨: 干墨苍劲,笔力遒劲,画面显得坚实有力;湿墨温润,笔意流转,画面显得滋润柔美。 宿墨、飞白: 宿墨是陈年的墨,色泽沉着,具有特殊的韵味;飞白是中国画特有的笔法,是指在运笔时,笔尖的力量和速度造成墨迹的枯涩,显露出纸的本色,能够表现出物体苍劲、古朴的质感。 3. 色彩的运用:以色助墨,以墨显色 中国画的色彩运用与西方绘画不同,它更加注重色彩的“意蕴”和“精神性”,强调“以色助墨,以墨显色”的原则。 水墨为主,设色为辅: 大部分中国画以水墨为基础,通过墨色的变化来表现物象的丰富性,色彩的运用往往起到点缀、烘托、增强艺术效果的作用。 “三远法”与空间表现: 中国画的空间表现,除了依靠皴法和墨色的变化,还经常运用“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平远,来营造出深邃、辽阔的意境。这种空间处理方式,更符合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的理解,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延伸感,而非西方透视法的精确描绘。 设色技巧: 中国画的设色技法主要有“没骨法”(不勾轮廓,直接用墨或色渲染)、“勾染法”(先勾勒轮廓,再进行渲染)等。颜色的选择也讲究和谐与统一,力求达到“色不碍墨,墨不碍色”的境界。 4. 中国画的主要表现题材及其技法 中国画主要有山水、花鸟、人物三大题材,每种题材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方法和美学追求。 山水画: 表现祖国壮丽的山河,寄托画家对自然的感悟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山水画的创作,需要画家对自然有深厚的观察和体悟,并通过笔墨将自然的“气韵”和“意境”表现出来。 花鸟画: 表现花、鸟、鱼、虫等自然生物,寓意吉祥,寄托画家高洁的情操和对生命的热爱。花鸟画的创作,强调“传神”,即抓住物象的神态和生命力,如“写意兰花”需要表现出兰花的清高孤傲,“写意牡丹”则要表现出牡丹的富丽堂皇。 人物画: 表现人物的形象、情感和精神面貌。中国画人物画注重“以形写神”,通过对人物面部表情、眼神、姿态的描绘,来传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历史上,仕女画、历史故事画、宗教人物画等都各有其独特的风格和技法。 结语 中国画的“特质”与“技法”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整体。独特的写意精神赋予了中国画深邃的哲学内涵与人文关怀,而精妙绝伦的笔墨技法则为这种精神的表达提供了丰富的手段。本书旨在梳理这些重要的概念和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画的独特魅力,感受东方艺术的博大精深。这不仅仅是一次对艺术技法的探索,更是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的深度体验。希望通过阅读此书,读者能够领略到中国画那“意在笔先,象外之意”的无穷韵味。

用户评价

评分

收到《中国画特质与技法》这本书时,我内心是带着一丝期待的。我一直对中国画充满兴趣,但总觉得它和其他画种有着截然不同的“气质”,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这本书,恰恰就是从“特质”入手,为我揭示了中国画的独特性所在。我最欣赏的是,它并没有将中国画的神韵仅仅归结于“天分”或“玄学”,而是通过对“线条”的深入解析,让我看到了中国画的“骨骼”和“血肉”。 书中详细阐述了线条在中国画中的多样性及其所能传达的丰富信息。它告诉我,线条不仅仅是勾勒物体的轮廓,它本身就蕴含着力量、速度、情感。比如,刚劲有力的线条,可以表现山石的坚硬;流畅婉转的线条,可以表现水流的柔美;粗犷奔放的线条,可以表现生命的张力。书中还特别强调了“骨线”和“肉线”的概念,让我理解了线条的层次感和力度感是如何通过不同的用笔方法和墨色变化来实现的。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指导,用不同的笔触去描绘同一物体,从中体会到了线条的生命力。它让我意识到,每一根线条,都承载着画家的情绪和对物象的理解,而这些线条的组合,最终构成了中国画独特的美学语言。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买《中国画特质与技法》纯粹是抱着碰碰运气的心态,想着随便翻翻,了解一下中国画大概是个什么样子。没想到,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并且它的讲解方式,真的非常贴近我的学习习惯。我之前也看过一些关于中国画的书,但很多都过于学院派,或者过于强调某种流派的特点,让我觉得难以入门。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它能从一个非常宏观的角度,将中国画的“特质”进行梳理,然后再细致地讲解“技法”,这种由宏观到微观的逻辑,非常适合我这种想要建立整体认知的人。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虚实相生”的论述。这在我看来,是中国画最精妙也最难以掌握的部分之一。书中的讲解,并没有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通过分析大量经典作品,将“虚”和“实”的关系,放在画面的整体构图、笔墨的疏密、色彩的浓淡等多个维度去阐释。它让我明白,“实”不仅仅是描绘的物体本身,更是笔墨的力量和物质的厚重感;而“虚”,也不仅仅是留白,更是空间感、空气感,甚至是画家留给观者想象的余地。书中还提供了一些练习,指导我如何通过控制墨色和笔触的走向,去营造画面中的空间纵深感,以及如何运用留白来引导视线,增强画面的呼吸感。这让我意识到,虚与实之间的互动,是中国画意境形成的关键,也是体现画家功力的重要方面。

评分

我之前对中国画的了解,大概停留在“山水画很漂亮”、“花鸟画很写意”这样的模糊概念上。直到我翻阅了《中国画特质与技法》,才真正感觉到,自己仿佛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中国画特质与技法》这本书,不像我之前读过的那些介绍性的文字,它更像是一本“攻略”,它把中国画背后那套严谨的体系,用一种非常易懂且充满趣味的方式展现了出来。我最喜欢它对于“笔墨”的讲解。我一直觉得,“笔墨”这个词,听起来就很高深,感觉是只有老祖宗们才懂的“秘籍”。但这本书,就像把这些“秘籍”一点点地摊开了,让我看到了笔墨是如何承载情感、如何塑造形体、如何构成画面的骨架。 书中对不同笔法的介绍,非常细致。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怎么画”,更是告诉你“为什么要这样画”。比如,在讲到“中锋用笔”和“侧锋用笔”的区别时,它会详细解释这两种笔法在不同情境下所能产生的不同效果。中锋用笔,线条圆润饱满,充满力量感,适合表现坚实的物体;而侧锋用笔,线条飞动灵巧,富有变化,可以表现轻盈、飘逸的质感。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范例,让我能够直观地看到,同样是画一棵树,使用不同的笔法,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是多么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它鼓励我多加练习,去体会不同笔法的触感和表现力,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学习上。这种实践导向的教学,让我觉得自己的学习是有方向的,而且能够看到切实的进步。

评分

初拿到这本《中国画特质与技法》,说实话,我当初是被它朴实无华的书名吸引了。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艺术充满好奇,但又常常被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和高高在上的姿态劝退的爱好者来说,我渴望能有一本书,能真正地拉近我与中国画的距离,让我从“看客”变成“弄潮儿”。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是做得相当出色。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那些让我头晕目眩的哲学思辨,也没有上来就讲授那些需要多年功底才能掌握的复杂笔法。相反,它从一个非常基础的层面切入,就像一位和蔼的老师,循循善诱地引导我认识中国画的“灵魂”。 我尤其喜欢它关于“意境”的阐述。在我之前的认知里,“意境”这个词,总是带着一种神秘而遥不可及的光环,仿佛是只有大师才能捕捉到的玄妙境界。但这本书通过大量的实例,用非常形象和易于理解的方式,为我揭示了意境是如何在笔墨之间“生长”出来的。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描绘景物,而是通过对线条、色彩、留白的巧妙运用,去传达一种超越视觉所能感知的韵味和情感。比如,书中对山水画中“云”的描绘,不是简单地画出白色的团块,而是通过墨色的浓淡变化、笔触的虚实结合,营造出飘渺、厚重、灵动等不同的意境,让我切实地体会到,原来云本身也可以“说话”,可以诉说着画家心中的山水情怀。这种由表及里的讲解,让我不再觉得意境是可望不可求的,而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去体悟和创造的。

评分

我对中国画的兴趣,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一幅山水画,那山峦的壮丽,那云水的灵动,深深地吸引了我。但当我尝试去了解,去学习时,却常常被那些晦涩的术语和高深莫测的理论所困扰。幸运的是,我发现了《中国画特质与技法》这本书,它就像一位和蔼的导师,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为我揭开了中国画的神秘面纱。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留白”的讲解。我之前一直以为,留白只是为了省事,或者是因为画不完。但这本书,让我真正理解了留白的艺术价值。 书中指出,留白在中国画中,不仅仅是“没有画”的地方,更是“有画”的空间。它是一种“计白当黑”的艺术手法,通过巧妙地运用留白,可以营造出画面的空间感、呼吸感,甚至可以引导观者的视线,突出画面的主体。例如,在描绘山水时,适当的留白可以表现出云雾缭绕的意境,可以衬托出山峦的巍峨;在描绘花鸟时,留白可以表现出花朵的清新淡雅,可以烘托出鸟儿的灵动。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实例,让我能够直观地看到,留白是如何在不同的画面中,发挥出画龙点睛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鼓励我去大胆地尝试留白,去体会留白所带来的无限想象空间。这种对“虚”的重视,让我对中国画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实”的层面,而是看到了它更深邃的精神内涵。

评分

我最近正在“沉迷”于一本叫做《中国画特质与技法》的书。说实话,一开始我是被它的书名吸引了,总觉得里面一定藏着中国画的“精髓”和“诀窍”。读了之后,发现果然不负所望,它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去堆砌,而是用一种非常实在、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向我揭示了中国画的奥秘。我之前一直觉得,中国画之所以特别,是因为它有一种“东方韵味”,但具体是什么,我却说不上来。这本书,就用非常清晰的逻辑,为我解答了这个问题,特别是它对“骨法用笔”的阐述,让我豁然开朗。 它让我明白,“骨法用笔”不仅仅是技巧,更是中国画生命力的来源。它不是简单地勾勒轮廓,而是通过笔墨的起承转合,去赋予物体内在的结构和生命力。书中详细分析了,如何在勾勒山石的轮廓时,通过不同的力度和线条的粗细变化,来表现岩石的坚硬和厚重;如何在描绘枝干时,通过笔墨的走向和转折,去体现树木的挺拔和生命力。它还引导我思考,为什么同样是画一朵花,有的画家能画得“栩栩如生”,有的却显得“死气沉沉”。这背后,正是“骨法用笔”的功力差异。书中还提供了一些非常有针对性的练习,让我去体会如何通过笔墨的“骨骼”来支撑起画面的“血肉”,这种从“骨”到“肉”的讲解方式,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当我拿到《中国画特质与技法》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有多大的期望,只是觉得,或许能从中了解到一些皮毛。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的深度和它所传达的理念,让我感到非常震撼,也让我对中国画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一直认为,中国画的魅力在于它的“意境”,但如何去营造这种“意境”,却是我一直以来感到困惑的地方。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意境”之门。 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了几种绘画技巧,而是从“墨法”这个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元素入手,为我详细地阐述了墨色变化在中国画中的重要作用。书中的讲解,非常细腻,它告诉我,墨色不是单一的黑色,而是有浓、淡、干、湿、焦之分,而这些不同的墨色,在不同的笔法和纸张上,会产生无穷无尽的变化。例如,书中详细讲解了如何运用“破墨法”、“积墨法”等技巧,去营造山石的体积感和层次感,如何运用“飞白”来表现风的流动和空间的开阔。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提供了一些实际操作的指导,让我可以通过反复练习,去感受不同墨法带来的视觉效果,去体会墨色在中国画中扮演的“灵魂”角色。这种从“墨”到“意”的讲解,让我不再觉得意境是虚无缥缈的,而是可以通过对墨法的精妙运用,一步一步去构建出来的。

评分

我最近正在啃这本《中国画特质与技法》,可以说,它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中国画的一些刻板印象。我一直以为中国画是很“软”的,就是那种文人墨客在闲暇之余,随手涂鸦几笔,抒发一下情怀的东西。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中国画背后蕴含着多么深厚的哲学思想和严谨的技法体系。书中对“气韵生动”的解读,简直让我醍醐灌顶。它不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通过对历代名家作品的分析,拆解出“气”是如何通过笔墨的流动、结构的组织、色彩的搭配来体现的。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举例说明了同一景物,在不同的画家笔下,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气韵”,有的雄浑磅礴,有的清雅秀逸,这背后绝不仅仅是技巧的差异,更是画家对世界的认知和精神世界的投射。 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重要的是它非常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它给出的很多技法讲解,都非常具体,而且配有清晰的图示,让我可以跟着一步一步地去模仿。比如,关于“皴法”的讲解,书中不厌其烦地介绍了各种皴法的由来、特点以及在不同山石纹理上的应用,甚至还提供了大量的练习范例,让我可以反复揣摩。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指示,用不同方向、不同力度的笔触去表现岩石的肌理,虽然初学时显得有些笨拙,但每一次的尝试,都能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笔墨在塑造形体、传达质感上的力量。这种“手把手”的教学方式,让我这个零基础的初学者,也能从中获得成就感,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看懂”的层面。

评分

我最近入手了一本《中国画特质与技法》,这本书真的是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以来对中国画都有一种朦胧的好感,但总觉得它有一种距离感,不太容易理解。这本书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引路人,非常耐心地把我带进了中国画的世界,让我发现原来中国画的“特质”和“技法”,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被学习和掌握的。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应物象形”的讲解。我之前一直以为“应物象形”就是画得像,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它远不止于此。 它强调的是,不仅仅要画出事物的“形”,更要画出事物的“神”,画出事物的内在生命和精神气质。书中通过对不同题材的中国画作品进行深入剖析,让我看到了画家是如何通过对自然万物的细致观察和深入体悟,将物体的外在形态和内在精神融为一体的。比如,在画鸟时,不仅仅是画出鸟的羽毛和形态,更要捕捉到它振翅欲飞的动态,它啁啾鸣唱的生机,甚至它在枝头休憩时的闲适。书中还提供了一些练习,指导我如何去观察和提炼事物的关键特征,如何用最简洁的笔墨去传达最丰富的信息。这种强调“形神兼备”的讲解方式,让我对“写实”和“写意”的界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明白了,真正的中国画,是在“形”中求“神”,在“似”中求“不似”。

评分

这本书《中国画特质与技法》,可以说是让我重新认识了中国画。我之前总觉得,中国画是一种非常“静态”的艺术,描绘的都是些山水、花鸟,似乎少了些“动感”。但这本书,尤其是它对“动势”的讲解,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让我明白,中国画并非没有动感,而是将动感蕴含在静态的画面之中,通过一种含蓄而富有张力的方式来呈现。 书中详细分析了,在中国画中,如何通过笔墨的走向、结构的安排、色彩的搭配,去营造出画面的“势”。这种“势”,不仅仅是描绘物体的运动轨迹,更是事物内在生命力的流动和张力。比如,在描绘奔马时,不仅仅是画出马匹奔跑的姿态,更要捕捉到它筋骨的张力,鬃毛的飞扬,以及整个画面的动势,仿佛能听到马蹄声阵阵。在描绘山水时,通过山峦的起伏、河流的蜿蜒,以及云雾的飘动,同样可以营造出一种磅礴的、动态的美感。书中还提供了很多练习,指导我如何去观察和提炼物体的“动势”,如何通过笔墨的挥洒去表现这种内在的生命力。这种对“动”的挖掘,让我看到了中国画的活力和精神,也让我明白了,静中有动,是中国画的另一大魅力所在。

评分

一般

评分

一般

评分

一般

评分

一般

评分

一般

评分

一般

评分

一般

评分

一般

评分

一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