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前有基辛格《論中國》,現有何亞非迴應“中國的選擇”。 《選擇:中國與全球治理》的作者何亞非曾長期主管中美關係和多邊外交工作,親身見證和參與瞭許多重要外交事件,對重大國際問題有獨到見解,對尖銳問題不迴避。從講述20國集團創立的“親曆記”到獻策“今後二十國集團怎麼辦?”,《選擇》既有學者的睿哲思考,又有曆史見證人的情景還原。
內容簡介
《選擇:中國與全球治理》是一部深入分析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世界戰略格局和國際關係發展變化的著作。 《選擇》從經濟、金融、文化、新媒體、非政府組織、國際移民等多個視角,全麵觀察和剖析全球治理問題的曆史、現狀和改革,特彆關注二十國集團(G20)機製的作用和發展,提齣中國應把握機遇、迎接挑戰,積極參與、融入全球治理體係的改革和轉型,並在其中發揮建設性的引導作用,將中國國際利益與國際社會共同利益有機融閤,實現民族復興之夢。其中提到的“一帶一路”、人民幣區域化、國際化等,更是結閤社會熱點,從外交角度做瞭深入解讀。 《選擇:中國與全球治理》作者何亞非先生是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副主任、外交部前副部長,曾長期主管中美關係和多邊外交工作,親身見證和參與瞭許多重要外交事件,是一位有著三十多年一綫工作經驗的資深外交傢。全書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論研究,也有立足外交實際的客觀闡述,是近年來國內少有的係統論述全球治理問題的著作。
作者簡介
何亞非,男,漢族,1955年3月齣生,浙江寜波人。北京外國語學院研究生畢業,曾在日內瓦國際關係學院學習。曾任中國常駐聯閤國代錶團參贊,外交部軍控司副司長,駐美國使館公使銜參贊、公使,外交部美大司司長,外交部部長助理,外交部副部長,中國常駐聯閤國日內瓦辦事處和瑞士其他國際組織代錶、大使。現任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副主任。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作者懷著對和平與正義的熱愛,探討在不該有什麼“世界警察”、“世界政府”、“世界老大老二”的情況下如何改善全球治理。 本書提齣和收集的全球治理策略涉及廣泛,要害是各國都要愛和平、講公道、乾好事。作者結閤自己的經曆,以走和平發展和可持續發展道路的發展中國傢中國為例,詮釋瞭這一簡明純樸的主張。
——外交部前部長 李肇星 ★全球治理,核心是一個秩序問題。中國人應當貢獻什麼樣的經驗、智慧、氣度與擔當?亞非同誌這本著作,應時而生,正當其時。他親身經曆過G20的創立,參加過多邊和雙邊的許多重要國際談判,結識過當代國際戰略圈內許多重量級的人物,做過很多關於國際政治、經濟問題的深入調研。現在,他把這些故事寫齣來,並放到“全球治理”這個更大的時代框架裏加以歸類和分析,讓我欽佩。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袁明 ★通過更加有效的全球治理模式來解決全球性問題,已成為全球的共同需求,的確如作者所說,“這是中國的曆史選擇,也是曆史對中國的選擇”。作者對於全球治理及中國曆史位置之洞見,實在是發人深省——此等修為與見地在中國學界、政界鳳毛麟角。
——澳大利亞前總理 陸剋文(Kevin Rudd) 目錄
引言
“北京共識”與“華盛頓共識”
“我們終於坐上瞭主桌!”
上篇 全球治理
第一章 全球治理之曆史經緯
第一節 全球治理思想的演變
第二節 全球治理的實踐發展
第三節 全球治理與地緣政治動蕩
第二章 全球治理的演進趨勢與現狀評述
第一節 舊有的全球治理機製力不從心
第二節 二十國集團峰會機製開啓全球治理改革先河
第三節 多層次的全球挑戰需要全球治理的進一步完善
第三章 文化和思想對全球治理的影響
第一節 文化與全球治理理念
第二節 西方文化輸齣與全球治理理念構建
第三節 “中國夢”與全球治理理念
第四章 全球治理麵臨的挑戰和機遇
第一節 全球治理機製的“先天不足”
第二節 全球治理麵臨的機遇
下篇 中國與全球治理
第五章 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曆史脈絡
第一節 1840年以前的曆史
第二節 第一次鴉片戰爭至1911年辛亥革命
第三節 辛亥革命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
第四節 新中國成立後的曆史
第六章 加強區域治理頂層設計
第一節 重建絲綢之路與周邊區域治理
第二節 人民幣區域化
第三節 全球價值鏈與轉移過剩産能
第四節 充分發揮華僑華人天然橋梁作用
第五節 金磚國傢閤作是中國區域治理的新途徑
第七章 中美關係對全球治理至關重要
第一節 從閤作夥伴到構建新型大國關係
第二節 建立新型大國關係的有效途徑
第三節 中美關係發展需要加強互信
第八章 全球治理與建立國際新秩序
第一節 中國需要全球治理戰略
第二節 積極引領全球治理體係改革
第三節 有序穩妥地培育社會力量參與全球治理
第四節 主動參與全球治理的議題設置和規則製定
第五節 加強中國文化吸引力是實現全球治理目標基本功
第六節 攜手閤作共同應對全球挑戰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親曆 二十國集團峰會升格為全球治理主要平颱 2008年是現代中國曆史的轉摺之年,其主要標誌有三:一是中國成功舉辦瞭舉世矚目的北京奧運會;二是中國政府和人民齊心應對四川汶川大地震;三是中國參與二十國集團峰會並發揮瞭關鍵性作用。 2009年則是現代全球治理的轉摺之年,以中國為代錶的發展中國傢在全球治理機製改革中的命運發生重大變化。筆者有一段經曆可以從一個側麵摺射齣這種轉摺性變化。 那是2009年8月的一個夜晚,德國金融中心法蘭剋福。烈日消退,涼風徐徐。二十國集團成員裏中、美、英、德、法五國協調人(Sherpa)各帶一名隨員,不事聲張地來到德國中央銀行總部一間臨時布置的餐廳,共進外交上稱為“不存在”的晚餐。 美國現任貿易談判代錶弗羅曼和英國英格蘭銀行副行長考勒利當時分彆是美、英二十國集團峰會協調人,專程飛到法蘭剋福。我是中國的協調人,“湊巧”在法蘭剋福齣席3+3 (美國、俄羅斯、中國加英國、法國、德國)和歐盟關於伊朗核問題的磋商。大傢對外就說是幾個協調人碰巧在一個城市,相約一起吃頓飯。說它 “不存在”是外交上常用的托詞,因為大傢都不想大事聲張。 外交官碰在一起吃飯是常事。老百姓說外交就是“吃吃喝喝”也有一定道理。但是吃飯、喝咖啡什麼的往往是錶麵現象,真正的文章做在吃飯外,是談話的內容和對象。就像媒體人常說的“內容為王”。 法蘭剋福這頓晚餐樸實華,地地道道德國人的做事風格。五位協調人稍事寒暄便圍桌而坐。先是蔬菜加羊奶酪沙拉,主菜牛肉與鱈魚任選一款,德國萊茵河畔紅葡萄酒為佐菜。 晚餐上談什麼呢?長話短說。當時二十國峰會已經在華盛頓和倫敦開瞭兩次,效果不錯。各國都覺得用這個機製來協調國際經濟事務可能是個理想的平颱。然而,西方國傢有七國/八國集團,發展中國傢有金磚國傢組織,還有G8+5發達國傢與發展中國傢領導人的非正式對話。下一步怎麼辦?哪個平颱更加適閤大國協調全球經濟事務?這是各國都在思考的問題,也是這次五國協調人在法蘭剋福想探討的問題。因為涉及全球治理機製的改革和未來,牽涉麵廣、復雜敏感,所以幾個大國想私下探討一下。 問題集中在是否需要把二十國集團峰會確定為全球治理的主要平颱。如是,那麼二十國集團與七國/八國集團在全球治理機製中的關係又如何處理? 這件事我與美國的弗羅曼和英國的考勒利有過初步討論。三國齣發點可能有所不同,但都認為,這次世界金融危機錶明,七國/八國集團難以承擔管理全球經濟事務的重任,應該由二十國集團取而代之。當然全球治理機製調整需要時間,需要掌握火候,以何種方式取代、什麼時候齣手,都需要斟酌,以求“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五位協調人取得基本共識後,討論就集中在2009年9月美國匹茲堡峰會領導人宣言中如何錶述未來全球經濟治理機製的架構。“細節決定成敗”,具體文字錶述是關鍵所在。英 國外交官在這方麵最拿手,這與英語是母語又是國際談判主要語言有關。 經英國協調人考勒利多次修改,五國就措辭達成共識並準備提交領導人審議,即“二十國集團取代七國/八國集團成為全球經濟治理的主要平颱”。 另外五國協調人還達成君子協定,七國/八國集團今後不再在二十國集團峰會前討論全球經濟問題,以此來給二十國集團峰會定調,G8+5機製也隨之解散。當然七國/八國集團後來並未完全遵守君子協定,還是我行我素。這再次說明全球治理機製的改革和調整還麵臨各種阻力,行動起來確實需要時間。隨後在美國匹茲堡峰會上,作為領導人宣言的一部分,五國的初步共識部分審議通過。 ……
前言/序言
好好發展自己,好好參與治理全球 李肇星 (作者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部長,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主任委員。現任中國翻譯協會會長。) 午夜後讀此書到淩晨三點半,我想到,人、國傢、世界都是曆史的、具體的,其昨天、今天、明天有機相連,什麼事都非偶然。 本書(《選擇:中國與全球治理》)作者何亞非(齣生於開“亞非會議”那年)在非洲和外交部非洲司工作多年,理解非洲國傢獨立的艱辛和光榮。1994年任常駐聯閤國代錶團參贊,分管安理會事務,曾反復研讀《聯閤國憲章》。1999年前後,他任駐美國大使館公使銜參贊和公使,曾協助我多次就颱灣問題以及美野蠻轟炸我駐南聯盟大使館事件同美方交涉。在駐聯閤國日內瓦總部大使和副外長任上,他繼續懷著對和平與正義的熱愛活躍在雙邊和多邊外交舞颱上。 令我驚喜的是,他齣任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副主任後,又刻苦研究金融、經濟、糧、水、能源、環境、氣候、移民等課題,探討在不該有什麼“世界警察”、“世界政府”、“世界老大老二”的情況下如何改善全球治理。 作者信仰共産主義。馬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說,共産主義的內涵包括“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馬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指齣,共産主義社會是分階段的,高級階段是一個長期目標。作者腳踏實地,所提全球治理目標既考慮瞭曆史的進步,也不忘其沉重負擔;既考慮瞭全球化、多極化、信息化等變化,也對國際政治、經濟、金融、輿論秩序都不太閤理心中有數,倡導以史為鑒,放眼未來,凝聚各方正能量,時時提防少數人挑撥離間,努力務實創新,爭取在國傢主權平等、互不侵犯、互不乾涉內政、閤作共贏等原則基礎上讓全球秩序對普通老百姓稍好一點,對地球生態稍好一點。習近平說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我體會,這一點在內政、外交上是相通的。 本書提齣和收集的點子涉及廣泛,要害是各國都要愛和平、講公道、乾好事。作者結閤自己的經曆,以走和平發展和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最大發展中國傢中國為例,詮釋瞭這一簡明純樸的主張。如果各國,特彆是大國,都踐行這一理念,天下肯定不會像今天這麼亂,發展中國傢的人均收入肯定不會這麼低,各國人民肯定會更團結快樂,地球肯定會更適宜於人類居住。 國際組織、政府機構和人一樣,應該像馬剋思的老鄉歌德所寫的那樣“永不滿足”(見《浮士德》),更要像毛澤東的部下張思德、雷鋒、焦裕祿、孔繁森那樣從自身做起,一點一滴地做,一分一寸地接近自己信仰的崇高境界。 讀這本書有利於加強人們踐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自覺性,有利於增強逐步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決心和信心。 如果本書引起一些爭論,那會是它的又一項貢獻——引發共同探索和學習的興趣是好事。我們偉大的祖國、可愛的地球麵臨的睏難多多,要跋涉的道路漫漫,正呼喚一代代人鍥而不捨上下求索,剛毅堅卓並肩奮進。
《航嚮未知:大國博弈與時代洪流》 引言 曆史的巨輪滾滾嚮前,每一次潮起潮落都標誌著舊秩序的瓦解與新格局的孕育。當下,我們正處於一個前所未有的變革時期。全球化浪潮奔湧,國傢間的聯係日益緊密,但與此同時,地緣政治的暗流湧動,力量對比的微妙變化,以及各國在追求自身利益與承擔全球責任之間的復雜博弈,共同塑造著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本書《航嚮未知:大國博弈與時代洪流》旨在深入剖析這場深刻的時代轉型,聚焦於主要大國之間錯綜復雜的互動關係,以及它們如何在全球治理的框架內,通過各自的戰略選擇,共同或獨立地影響著國際秩序的演進方嚮。我們並非預言未來,而是試圖通過梳理和分析,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當下世界運行邏輯的視角,從而更好地把握時代脈搏。 第一章:全球力量格局的重塑:舊秩序的裂痕與新力量的崛起 本章將首先迴顧二戰後建立的以美國為主導的國際體係,分析其在冷戰結束後所達到的巔峰狀態,以及隨後齣現的結構性矛盾和挑戰。我們將探討西方國傢內部經濟增長放緩、社會分化加劇等因素對其全球影響力的侵蝕,以及這些內部壓力如何摺射到其對外政策上。 接著,我們將聚焦於新興大國的崛起,特彆是以中國為代錶的經濟體,其經濟體量的增長如何伴隨著國際話語權和政治影響力的提升。本章將詳細分析這些國傢在國際金融、貿易、科技等領域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以及它們對現有國際規則和治理體係提齣的新訴求和挑戰。我們將審視其在全球舞颱上的戰略意圖,以及它們在推動多邊主義、區域閤作等方麵的具體行動。 此外,本章還將關注其他重要力量的動態,如歐盟的整閤與分歧,俄羅斯在地緣政治中的角色,以及印度等南亞力量的崛起。我們將分析這些力量在多極化世界中的定位,以及它們與主要大國之間形成的復雜聯盟與競爭關係。通過對全球力量格局的細緻描繪,為後續章節的深入分析奠定基礎。 第二章:大國博弈的演進:戰略思維、核心利益與競爭領域 本章將深入探討主要大國在塑造國際格局過程中的戰略思維方式。我們將剖析不同國傢的核心利益及其如何驅動其對外戰略的製定。例如,我們可能探討某大國如何將其經濟安全與國傢安全緊密聯係,從而在貿易、技術等領域采取強硬姿態;另一大國則可能如何通過地緣政治手段來鞏固其戰略縱深。 我們將重點分析當前大國博弈的主要戰場。這不僅包括傳統的軍事安全領域,更延伸至經濟、科技、意識形態、敘事權等多個維度。例如,我們將探討在數字經濟時代,數據主權、網絡安全、人工智能等新興科技領域成為大國競爭的新焦點,以及由此引發的規則製定權之爭。同時,我們將分析在文化、價值觀等軟實力領域的較量,以及意識形態的傳播如何影響國際輿論和國傢間的認知。 本章還將考察大國博弈的戰術層麵。我們將分析不同國傢常用的策略,如經濟製裁、聯盟構建、軍事威懾、外交斡鏇等,以及這些策略在不同情境下的應用效果。我們將審視“接觸”與“遏製”等長期存在的戰略選擇,以及它們在新形勢下的變體和演化。通過對大國博弈的深入解析,揭示其背後的邏輯和驅動力。 第三章:全球治理的挑戰與變遷:多邊主義的睏境與新機製的探索 本章將聚焦於全球治理體係所麵臨的嚴峻挑戰。我們將審視以聯閤國為代錶的現有全球治理機製在應對全球性問題(如氣候變化、流行病、恐怖主義、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等)時的效能瓶頸。我們將分析大國之間的分歧如何導緻國際閤作的停滯,以及一些國傢對現有國際機構的質疑和改革訴求。 同時,本章將探討新興大國在多邊主義框架下的角色。它們是在挑戰現有秩序,還是在嘗試通過改革來賦予其更強的包容性和代錶性?我們將分析中國在“一帶一路”倡議、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框架下的實踐,以及其對全球經濟治理體係的潛在影響。 此外,本章還將關注區域性治理機製的發展。我們將審視歐盟、東盟、非洲聯盟等區域組織的演進,以及它們在維護區域穩定、促進經濟發展、應對共同挑戰方麵的作用。我們將探討區域主義與全球主義之間的張力與互補性,以及它們如何共同塑造未來的全球治理圖景。本章旨在呈現全球治理體係在多重壓力下的睏境,以及各方在新秩序構建中的探索與實踐。 第四章:關鍵領域中的國傢選擇:以氣候、技術與安全為例 本章將選取幾個關鍵領域,深入剖析不同國傢在其中所做的具體選擇及其後果。 在氣候變化領域,我們將分析不同國傢在減排目標、能源轉型、氣候融資等問題上的立場差異。我們將探討發達國傢在曆史責任與發展權之間的權衡,以及新興國傢在追求經濟增長與履行氣候承諾之間的復雜考量。本章將考察國際氣候談判的進展與阻礙,以及各國國內政策如何影響其國際氣候行動。 在科技領域,我們將深入探討數字鴻溝、技術標準、數據流動、人工智能倫論等問題。我們將分析國傢如何通過科技自主、技術封鎖、標準製定等手段來爭奪技術優勢,以及這些競爭如何影響全球的創新生態和經濟格局。本章將審視關鍵技術的競爭如何演變為大國戰略博弈的新戰場。 在安全領域,我們將關注傳統安全威脅的演變,如地區衝突、國傢間軍事競賽,以及非傳統安全威脅的上升,如網絡攻擊、信息戰、跨國犯罪等。本章將分析各國如何平衡國傢安全與國際閤作,以及軍備競賽、核不擴散、反恐等議題的復雜性。我們將探討安全睏境如何在大國之間相互作用,並可能加劇地區緊張局勢。通過對這些關鍵領域的聚焦,呈現大國在塑造世界格局時所麵臨的真實選擇及其深遠影響。 第五章:通往何方?不確定性時代的戰略遠見與應對之道 本章將對前文的分析進行總結,並對未來發展趨勢進行展望。我們將強調當前世界所處的“不確定性時代”的特徵,即風險與機遇並存,變革與動蕩交織。 本章不會提供簡單的答案或預言,而是旨在探討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各國應如何展現戰略遠見。我們將分析可持續發展、閤作共贏、理性對話等重要原則在應對全球性挑戰中的價值。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增進互信、減少誤判來規避衝突的風險。 同時,本章也將思考個體和集體如何適應和應對時代的洪流。對於政策製定者而言,需要在維護國傢利益的同時,承擔起對全球福祉的責任。對於普通民眾而言,理解復雜的世界格局,保持開放的心態,積極參與到構建更加美好的未來中至關重要。 本書的最終目的,並非提供一份詳盡的“中國與全球治理”的報告,而是希望通過對大國博弈與時代洪流的梳理,引發讀者對於我們所處時代的深刻思考。認識到世界是一個相互聯係、相互影響的整體,理解不同力量的動因與選擇,有助於我們以更清醒的頭腦,迎接未來的挑戰,並為塑造一個更加和平、穩定、繁榮的世界貢獻力量。我們正航行在一片未知的海域,唯有清晰的認知和審慎的航行,方能抵達理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