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部湮没百年的译著,西方汉学奠基之作
《中国人的气质》一书出版于1892年,先后在英美等国出了十几个版本,直到20世纪初还有再版,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都曾对此书报以热切的关注,尤其在西方人的中国观形成过程中发挥了持久而又巨大的作用。
(2)影响巨大,众多著名历史人物背书推荐
我至今还在希望有人翻出史密斯(明恩溥)的《支那人气质》(《中国人的气质》)来。看了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哪几点说得对;变革,挣扎,自做功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鲁迅
美国人心目中的映像的幻灭,是由一本读者甚多的著作来加以完成的,即明恩溥牧师所著的《中国人的气质》……书中关于中国社会差别的叙述十分引人注目。该书同时标志着一个新的阶段,成为后来的社会学分析的基础。——美国现代汉学奠基人费正清
我非常快乐地读了《中国人的气质》,迥非它书所能比拟。我觉得对于中国的了解加深了许多。——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
(3)听一听别一国家对本民族的批评,往往会更为清晰地看出本民族所存在的问题。
中国人容易不是自大,就是自卑,很难了知自己的性格,这部著作,以“他者”的目光来看国人的习性与弊病,值得我们研读、深思并反省。我们还应该像鲁迅说的那样,在反省之后,“自做功夫”,改变劣习,完善自我,同时改善国人的形像。
海报:
《汉译经典:中国人的气质》是明恩溥在《字林西报》发表的一组介绍中国人生活、风俗和性格的文章的合集。这《汉译经典:中国人的气质》生动概括、描述了中国人的一些典型性格特点。虽然有一些误解和偏见,但大部分的观点还是客观犀利的,可以让我们对那个时代中国人的生活“真相”有深刻的了解。鲁迅先生生前曾向国人郑重推荐《汉译经典:中国人的气质》。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强烈的吸引力,尤其是对于像我这样对中国文化和民族性格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汉译经典”这个标签,让人立刻联想到那些经过时间沉淀的、对理解中国社会有着深刻影响力的著作。我期待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心智上的触动。从书名来看,它似乎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外来视角——“Chinese Characteristics”——来审视我们自己。这种由外及内的观察方式,往往比自我审视更为犀利和客观。我猜想,作者在书中必然会探讨那些根植于历史长河中的集体无意识,那些塑造了当代中国人行为模式和思维定势的底层逻辑。也许会涉及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如何渗透到日常的伦理抉择中,或是集体主义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变异与重塑。我希望它不是一本空泛的文化评论,而是能提供具体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让人读完之后,能够对“中国人”这个概念有一个更细致、更有层次的理解,而非停留在刻板印象的表面。这种探索,对我个人而言,就像是拿到了一份祖传的、却从未被完全解读的家谱,充满了发现的乐趣和对根源的追问。这种对内在精神世界的挖掘,才是这类“经典”译著的真正价值所在。
评分从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情绪共鸣”来看,这本书成功地打破了文化隔阂,触及了人类共通的情感层面。尽管它聚焦于一个特定的文化群体,但在探讨人性、社会结构和个体在群体中的挣扎时,我发现自己能够轻易地代入。这让我意识到,所谓的“民族气质”或许只是在特定的历史和地理条件下被放大的某些基本人性侧面。比如,书中可能涉及到的那种对“面子”或“和谐”的极度重视,我发现这在我的日常社交中也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只是我们可能从未用如此清晰的术语去界定它。这种“原来如此”的瞬间,是阅读体验中最令人兴奋的部分——它让我们在审视他者的过程中,清晰地看到了自身的影子。它促使我跳出自己固有的文化舒适区,用一种既疏离又亲近的目光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规范,从而产生一种自我审视的动力,这种跨文化的洞察力是此类译著的精髓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阅读体验,给我留下了强烈的“未完待续”感,这并非指内容有缺陷,而是指其引发的思考是无法在一读之内穷尽的。每一次合上书页,我的脑海中都会围绕着书中的某些观点进行持续的辩论和延伸。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标准答案”,而更像是一把钥匙,开启了通往更广阔学术领域的大门。我发现自己开始主动去查阅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去对比其他文化人类学家的观点,甚至开始留意新闻报道中那些与书中论点相呼应的社会现象。这种由书本向现实世界扩散的求知欲,是衡量一本非虚构作品是否具有持久生命力的重要标准。它成功地在读者的心智中播下了怀疑的种子和探索的欲望,迫使我们去不断修正和丰富自己对世界的认知模型。因此,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其纸面上的篇幅,它成为了我个人知识体系中一个持续运作的“思考引擎”。
评分读完一本厚重的书,最令人回味无穷的,往往是那些在不经意间击中你内心深处的句子。这本书在语言的运用上,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即便不谈论具体的内容,其文字的质感本身就值得称道。它似乎拥有一种奇异的魔力,能够将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抽象的民族心理,用一种既古典又现代的语汇巧妙地包裹起来。我感觉作者在遣词造句之间,保持着一种难以置信的平衡感,既没有陷入西方学术语言的生硬和晦涩,也没有流于中国传统散文的过于婉约和含糊。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品尝一种经过精心调制的饮品,初尝是清冽的,回味却是醇厚的,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辛辣或甜美。这种文字的力量,让原本可能枯燥的文化剖析变得引人入胜。它让我开始反思,语言是如何塑造我们的思维框架的,以及,当我们试图用一种“异质”的视角来描述一个文化时,文字本身会经历怎样的蜕变和重塑。这种对“表达”本身的关注,甚至超越了对“被表达对象”的关注,这在阅读体验中是极为罕见的,也说明了译者和原作者在文字功力上的双重卓越。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整体呈现,给我带来了一种强烈的“仪式感”。它不是那种可以随手翻阅的消遣读物,而是一件需要被郑重对待的物品。纸张的质感,字体的排版,甚至是书脊的韧度,都透露出一种对内容的尊重。这种对实体媒介的精雕细琢,在如今这个充斥着快速消费电子阅读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仿佛在无声地对读者说:你即将进入的,是一个需要你慢下来、静下心去体会的思想世界。这种物质层面的体验,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我甚至愿意把它放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个文化符号的陈列品。这种精美的制作,无疑提升了它的收藏价值,也暗示了其内容的深度——只有那些认为自己有足够价值被时间检验的作品,才配得上如此郑重的包装。这种对细节的关注,恰恰反映了一种对待学术和文化传承的严谨态度,让人对书中所承载的知识体系充满了敬畏。
评分一如既往的支持,很好
评分*英国苏佛克郡,我没去过,用资料用得好,比去过还好。去过了,外文不懂,东西太多,反而不好写。
评分*这篇倒是我从前在大陆时写的风格,出来后,是换一种写法的。回头看,可传。幸亏那时写了,现在到底老了。那时居然有那种青春,借你们青春的光。我年轻时的东西,毁掉了,追不回来,这是青春的回光。
评分有时候应该看看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旁观者清。
评分[第二讲]再谈萨特,兼自己的作品
评分*英国苏佛克郡,我没去过,用资料用得好,比去过还好。去过了,外文不懂,东西太多,反而不好写。
评分还是老外说得实在
评分美国人心目中的映像的幻灭,是由一本读者甚多的著作来加以完成的,即明恩溥牧师所著的《中国人的气质》……书中关于中国社会差别的叙述十分引人注目。该书同时标志着一个新的阶段,成为后来的社会学分析的基础。——美国现代汉学奠基人费正清
评分*这篇倒是我从前在大陆时写的风格,出来后,是换一种写法的。回头看,可传。幸亏那时写了,现在到底老了。那时居然有那种青春,借你们青春的光。我年轻时的东西,毁掉了,追不回来,这是青春的回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