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史:1940年至今 [Art from 1940]

藝術史:1940年至今 [Art from 1940]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喬納森·費恩伯格(Fineberg J.) 著,陳穎,姚嵐,鄭念緹 譯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社會科學院齣版社
ISBN:9787552005264
版次:1
商品編碼:11677428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Art from 1940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4-01
用紙:銅版紙
頁數:587
字數:1265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如果你對藝術感興趣,這可能是好的當代藝術入門書。它是當代藝術研究泰鬥的經典之作,近距離地復現藝術傢創作的真實狀態,以如同大師在側的直觀感受嚮讀者介紹藝術傢和藝術傢代錶作品。讓你體會“秒懂”二字,用在藝術作品上,是多麼美妙的一種享受。
  如果你覺得文藝範不夠二,學術範不夠專,在有錢又風騷的日子裏想能讓自己的逼格變高變高再變高?此乃居傢旅行專配、型男淑女必備。美國藝術史大牛喬納森(JonathanFineberg)攜其傾心力作《藝術史:1940年至今天》跨洋而來,在有好書的2015,帶你在藝術的聖殿,與史上較牛的藝術傢們促膝長談。

內容簡介

  《藝術史:1940年至今》是一部全麵認識當代藝術狀況的個人敘述。美國藝術史學傢喬納森·費恩格伯以史傢的如椽之筆-再現瞭藝術曆史的畫麵,展現瞭一種多樣的曆史視角和近距離的藝術生存環境。它涵蓋瞭1940年以來世界上發生的重要的藝術運動、藝術活動及藝術事件,其視野不僅僅局限於歐美;隨著全球一體化以及文化交流的頻繁,也將觀照的視野中,很好地顯示瞭中國當代藝術在世界藝術中的重要位置,也是曆史給予中國藝術全麵發展的一個錶徵。
  《藝術史:1940年至今》是理解當代藝術及其曆史的一個維度,其突齣的特點是:人是這個世界上有活力的生命,他們的生存境遇在相當多的層麵上決定瞭他們的藝術和他們藝術的發展。曆史的存在讓我們深刻地瞭解到當代藝術的發展是跨越形式自律的,唯其跨越瞭形式的訴求,藝術纔能變得鮮活起來,纔能生發藝術的動力和價值,纔能將當代藝術的意義呈現在這個多元世界與多維視野的麵前。

作者簡介

  喬納森·費恩伯格,是美國當代著名藝術史學傢、藝術批評傢、策展人;哈佛大學藝術史博士,現為伊利諾斯大學藝術史教授。主要著述有《康定斯基在巴黎(1906—1907)》(1984年)、《一九四零年以來的藝術—藝術生存的策略》(1995年)、《純真之眼——兒童藝術與現代藝術傢》(1997年)、《剋裏斯托?剋勞德》(2004年)、《20世紀美國的圖像想象》(與人閤著,2005年);策劃有“伊門多夫的愉悅”(2005年)、“復雜的視像”(1990年)、“重新思考前衛”(1985年)等數十個展覽。

精彩書摘

  作為一種思維方式來瞭解藝術
  本書的前提十分簡單,即藝術傢們通過創作來探索事物即將呈現的樣子。他們對事物有著敏銳的直覺和洞察力,然而這種令人著迷的觀點卻無法用語言描述齣來,因此他們試圖通過藝術作品來呈現這些引人入勝的思想。偉大的藝術作品不但能夠得到除藝術傢之外的普通民眾的理解,而且能使他們藉助這些作品重新認識他們的經驗。例如,當被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的《三雙鞋》(Three Pairs of Shoes,圖1.1)深深打動的人們看到一雙舊的工作靴(圖1.2)時,都無法不聯想到梵高的世界觀。從這幅作品中,人們透過藝術傢眼睛來看鞋子,由此開始瞭解這位藝術傢。就這樣,藝術傢通過移情方式嚮我們傳達他的感受。正如華茲華斯(Wordsworth)描述詩人時所說的,藝術傢“正詠唱著一首全人類與他共唱的歌”。
  藝術創作是一種思維方式,同獨立分析相比,移情(即産生共鳴)使我們和藝術之間的距離更加接近。盡管語言也是思考的一部分,但對藝術作品的思考並不一定要用語言錶達齣來;它是一種與語言截然不同的視覺思考,並通過錶達和連接視覺觀念來呈現其嚴謹。即使在一幅隻關注色彩、形式等諸如此類的抽象作品中,藝術傢基於繪畫元素而構思齣的繪畫結構也提供瞭一種組織經驗的模式。 該模式是藝術傢思考“風格”(style)的一個實例,而且從其明顯一緻性的特徵上看,它類似一種人格——仿佛隨著時間的流逝,不斷成長及曆經新事物後所形成的日益完善的人格。畫傢威廉·德·庫寜(Willem de Kooning)評論道:“你逐漸地培養自己,就像酸乳酪一樣,隻要保存住某種原有的微生物,它其中的原物就會發酵齣來。 因此我像多數藝術傢一樣,擁有些許這種最初的感覺。
  值得深思的藝術作品是由復雜的認知和情感構成的有形具象,這和藝術傢的經曆有關,並不是我們所看到的萬事萬物均在試圖呈現(look like)的那個世界。加布裏埃爾·奧羅斯科(Gabriel Orozco) 1991年的攝影作品《吾手即吾心》(My Hands Are My Heart,見頁)證實瞭以下觀點,藝術傢通過一個物體(在這裏是一個動作的兩張照片)闡述他的創作和他所感受到的世界之間的聯係,這種聯係是緊密的、甚至是全方位的。藝術所隱含的潛在主題往往是藝術傢與現實的邂逅,他們的心理驅動、智力、社會和活動等方麵都徘徊在痛並快樂著的十字路口。筆法、綫條、構圖甚至是具象題材都可以用來暗喻藝術傢的經曆(內部兼外部)。藝術傢準確地給主觀認知提供框架,牛津哲學傢阿爾弗雷德·諾爾司·懷特海(A. N. Whitehead)將這種現象稱之為 “象徵性真理”。3在曆史上的任何時期,偉大的藝術傢都是不可或缺的,這是因為:(1)他們對世界上新鮮且神秘未知的事物有著高度敏感性,(2)他們用個人所特有的方式去感知這些事物,(3)在我們無法語言去描述現實真相、或因距這些現實太遠而無法分析它們的時候,藝術傢利用各種藝術形式體現其內心感知,為我們審視現實真相搭建瞭橋梁。
  這項活動的最終特性導緻現代藝術被定位成極其簡單且缺乏意義的活動。人們最多會說,藝術傢分享的不過是從視覺語言和對所處時代、環境的體驗中總結齣的共同元素。這些用來分享的特質或想法將藝術傢們緊密聯係在一起,從而導緻他們的風格大同小異。但他們除瞭對於錶麵的理解,在其它方麵很難達成共識。最後,即使在藝術閤作中(閤作並不是韆篇一律的),藝術創作也往往是個體行為,在當今企業控製大眾傳媒文化的形勢下,藝術,成為個體在大型公共層麵僅存的錶達工具之一。
  現代主義
  我們常常會質疑將藝術傢與藝術運動混為一談,那麼無視不同曆史時期的特徵也同樣是個問題。然而,作為幫助我們理清曆來混亂的曆史和時事的一條捷徑,我們有時需要縮減分類(對於時代和運動的分類)。即便有變更和特例, “現代主義”(modernism)和“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這兩個術語仍然非常有用,且在藝術文學中屢見不鮮,在這裏也不妨再次定義,至少進行簡明的概述。
  現代主義是工業時代時興起的世界觀。它源於十七、十八世紀時的歐美思想(理性時代及啓濛時期),在緊密相連的民主、理性和人文主義的發展中可略見端倪。然而現代主義本身啓濛於十九世紀工業革命時期,一度興盛至二十世紀中葉以後,臨近新世紀,它在備受爭議的同時也經曆瞭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通常認為後現代主義開始於四十年前的“後工業”(post-industrial)或“後資本主義”(late-capitalist)社會。有人把它看作是對現代主義的繼承,也有人主張說後現代主義已經取代瞭現代主義。從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人們不斷地更改、確認甚至重復驗證真理,而這與現代主義的目的論背道而馳(嚮著理想前進的觀念),所有人都不得不承認我們的世界愈發復雜。
  ……

前言/序言

  在保留前兩版緻謝和序言的基礎上,這次我要特彆提到兩個引導我,對我具有重要影響的學者:埃裏剋·埃裏剋森(Erik Erikson)和魯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而後者也是我的摯友。對這一新版本的情況我需要略以贅述且一並緻謝。
  這是一次個人化的陳述。是一個美國人(我個人 的視角)對1940年以後的藝術的觀察角度,而這本依據時間史寫就的書也可能會以另外的視角被寫就。在書裏最重要的不是作品的具體名單(隨著我對藝術史更深入的認識,我愈確信此想法),最重要的是我願意畢身走進這些作品,而對於它們的觀看使得我重新審視自己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我希望透過我與這些作品的相遇而傳達齣這些嚴謹的藝術傢以及他們的藝術正持續給予我們的對於現實世界真實而嶄新的觀感。
  我齣生在波洛剋創作第一幅滴彩畫前的幾個月裏,這成為我人生早期的一個重要陳述。我很有幸與本書裏的大多數藝術傢(很多成為熟悉的朋友)都見過麵。也就是說,除瞭他們的作品,我因此能更深層地體驗他們和我們共在的這個時代。我想藉此機會再一次嚮書裏列舉的藝術傢宣錶我的感激之情。
  我要特彆提及幾個人名,雖然仍有遺漏而無法提及全部,因為他們慷慨奉獻的時間和他們的洞見使得我把這本書做得更好:勞拉·班迪(Laura Bandy),羅伊·坎貝爾(Roy Campbell),傑西卡·卡西(Jessica Cash),瑪麗·科菲(Mary Coffey),約瑟夫·赫爾芬斯坦(Josef Helfenstein),蘇珊娜·哈德森(Suzanne Hudson),米利安·金勒,冷林,喬丹娜·門德爾鬆(Jordana Mendelson),喬丹娜·薩基斯(Jordana Saggese),休伯特·諾伊曼(Hubert Neumann),弗雷德·托馬塞利(Fred Tomaselli),貝絲·特納(Beth Turner),王昶,張曉剛,和徐鋼。
  ......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4、擴充詞匯

評分

評分

  國內第一本讓你完全讀懂紅樓夢的書籍,從“死都讀不下去”到掩捲深思

評分

評分

《紅樓夢》版本研究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紅學研究的流派

評分

好棒的,此書一流。就這樣吧。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