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 美国优秀教养类图书,蝉联七周《纽约时报》排行榜
★ 《纽约》杂志资深编辑、TED百万点击演讲者、作家珍妮弗辛尼
★ 冷静分析孩子到来之后,父母们与自我、时间、爱人、家庭、社会关系的崩塌与重建
★ “有时候,我真想丢下孩子,远走高飞。”完美父母也曾在心里这么想过
★ 美国读者在图书馆彻夜排队借阅,所有父母及准父母都能在此找到共鸣与慰藉。
内容简介
因为孩子的到来,父母间的婚姻关系,工作,习惯,爱好,友谊和其内心的感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孩子的到来如何改变你的生活:所有的幸与不幸 现代亲子悖论》试图从为人父母的经验中,系统地,分阶段分步骤地对育儿的意义给予量化,找出为何今天做父母如此艰难的答案。《孩子的到来如何改变你的生活:所有的幸与不幸 现代亲子悖论》让作为家长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深深地感到共鸣,也引起了对育儿更多的社会性思考。
《孩子的到来如何改变你的生活:所有的幸与不幸 现代亲子悖论》将按照时间顺序进行阐述。第一章和第二章聚焦孩子诞生之初带来的两大巨变 :打破重建的自律观念和重新修订的婚姻规则 ;第三章集中于幼儿带来的独特乐趣 ;第四章描述育儿中期(小学期间) ,父母认识到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给孩子带来的压力,以及这种压力如何转变为孩子们放学后、周末里冗长的课外活动 ;第五章则关注青少年时期,孩子们对父母不容忽视的影响。我们一直保护他们,照料他们,他们从少年到成年的生理变化期也与我们一同度过。《孩子的到来如何改变你的生活:所有的幸与不幸 现代亲子悖论》第六章,即最后一章将探讨育儿对于人生更广阔的意义——满心喜悦,赋予自我更高的责任,以及讲述、记忆并塑造全面自我认知的感受。我们的经历塑造了我们,育儿更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对于某些人来讲,跟孩子一起度过的时间已然成为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简介
珍妮弗.辛尼,《纽约》杂志特约编辑。主要负责撰写关于政治、社会科学和心理健康的封面故事,因犀利的文笔与洞察四次入选“美国政治观察”评选。
2014年1月她出版了《孩子的到来如何改变你的生活:所有的幸与不幸 现代亲子悖论》一书,该书以美国中产阶级家长为蓝本,通过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哲学、人类学等各种渠道剖析了永恒的育儿压力,甫一出版旋即蝉联七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出现在《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波士顿环球报》《旧金山纪事报》《丹佛邮报》等重要报纸的畅销书榜单中,被美国读者在图书馆排长队借阅,本书已经成为父母们抱团取暖分享育儿苦乐的纽带。
2014年3月,她受邀参加TED演讲,截止2014年12月,她的TED演讲点击量突破百万。
精彩书评
★这本书并非虎妈一类用标题抓人眼球的惊悚故事,它是一本有思想有深度的现代父母现状研究 :我们爱我们的孩子,他们让我们疯狂,这都是我们自己的错。阅读珍妮弗?辛尼生动又异乎寻常的安慰之语,就像在参加受困父母的自助小组,而我以前对自己的这种需求浑然不觉。
出版这本书的灵感源自辛尼的《纽约》杂志封面故事,其中她探讨了育儿的黑暗一面 ——抑郁、婚姻危机、自我价值的丢失。当然,养育孩子最终非常有意义。但是,从每日的生活来看会如何?有时我们觉得很挫败。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父母的责任大变了样,因为有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职场,父亲更多地参与抚养孩子,一个“非对称”的亲子关系形成。
我们为我们的孩子做得更多,但他们为我们做得更少了。“孩子从我们的雇员变成了我们的老板,”辛尼写道。如果你想成为更好的父母——或者更重要的是成为感觉良好的父母——你需要这本书。
——尼尔·汤普森,英国作家
★本书为今日紧张过度的父母提供了完美理智的处方。尽管得小心翼翼地考虑“大数据”,辛尼仍然成功地以自己的观察,用质朴、即时的呈现方式写下了这些神奇之语,这本意义深远的书是关于爱的意义,以及我们应如何提升自己而不仅仅是养育孩子。
——汤姆·雷斯,《黑伯爵》作者,2013年普利策奖得主
★孩子的到来,究竟如何改变生活?相信这是一个令无数父母在内心深处无数次想对自己提问的问题。
作者珍妮弗·辛尼犀利而尖锐的社会学观察视角,为你呈现出一个真实无比的育儿生活——挑战VS幸福。这本书的写作与研究角度,正是一直以来我所期待看到的。“孩子给我们生活的架构、目标以及与周围世界的连结”,这样开阔的观点与思考,令人想深呼吸。
——《父母必读》杂志主编 恽梅
★即便孩子到来时没有自带使用说明,有了这本书,父母们依旧可以从容面对一切,无论心理、生理还是具体事务的处理。
——李筱懿,热销书《灵魂有香气的女子》作者
★这是旅途中一张不可或缺的地图,但是我们多数人都不曾拥有。每个父母都该读一读这本杰出、有趣和充满洞察力的书,并一读再读。珍妮弗?辛尼确实是这个星球上的作家之一。
——丹尼尔·吉尔伯特,热销书《哈佛幸福课》作者
★一本可爱的、深思熟虑的书,充满慷慨的精神和敏锐的智慧。珍妮弗?辛尼将果敢的社会评论与温暖的富有同情心的声音结合在一起。
—— 苏珊·凯恩,热销书《安静 :内向性格的竞争力》作者
★本书以非凡的洞察力和智慧,敏感和精妙地捕捉到为人父母的人生中复杂的纹理,快乐和悲伤,高调和低落。
——艾莉森·高普尼克,热销书《哲学宝贝》作者
★如果你是2014年的父母,你必须拿到这本书。此书智慧、引人入胜,真实得让我担心辛尼是不是一直在我的房子里暗中监视。对于我们中那些因为有了孩子而生活变得丰富并脱轨的人来说必读。
——科蒂斯·希登费尔德,热销书《美国夫人》作者
★此书挑战了很多有关现代父母的神圣的假设。书中的专业和智慧注定会让父母们带上它去体验疯狂、令人毛骨悚然,而且也充满快乐的旅程。
——大卫·格恩,热销书《迷失Z城》作者
★本书从婴儿和幼儿期一直写到青春期的严重挑战,辛尼巧妙地解构了所有父母都有但很少人会谈论的各种经历,以多种形式展现了我们都不是孤独的。我爱这本书。
——玛德琳·勒文,热销书《教好你的孩子》作者
★本书内容丰富,有娱乐,有启示,有痛苦也有欢乐。
——《华盛顿邮报》
★珍妮弗·辛尼成功地将理论与爸爸妈妈们的实际经历联系在一起,成果集结成《孩子的到来如何改变你的生活》,此书相当引人入胜。
——《BookPage》杂志
★没有孩子的人请注意 :如果你们正思量着要孩子,并且正在寻找一个对亲子生活准确的评估,那么请忽略那些你们曾收到过的描绘不同家庭阶段美好生活的贺卡吧!相反,来读读珍妮弗·辛尼的这本书。这些意味深长的话才是主调。
——《赫芬顿邮报》
★这是一本精彩的书,让人清醒、耳目一新,本书虽然不能解除身体上的疲惫,却能够帮助很多家长不再孤单。
——《纽约时报》
★辛尼认真观察研究了现代家庭的案例,其场景读起来像小说般生动。
——《旧金山纪事报》
★这是一本重要的书,堪与《女性的奥秘》相媲美,因为它给父母们提供了一种共同的语言,让他们了解到育儿的路上他们并不孤独,并为他们分析了其中的文化、政治、经济原因。
——《基督科学箴言报》
★辛尼明智的共情为读者提供了必要的和鼓舞人心的引导。
——《波士顿环球报》
★瞥见其他父母身上的难题令读者深省也乐于阅读。
——《新闻日报》
★语言通俗、内容丰富,视角与通常以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完全相反。
——《纽约邮报》
★辛尼总是语气慷慨,她敏锐地观察到孩子对他们父母的婚姻、心理健康、工作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并巧妙地做了社会学研究。这本书的贡献也许是建立了快乐和令人惊讶的悲伤之间的连接。
——《纽约客》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第一章 关于自我管理
第二章 关于婚姻
第三章 简单的礼物
第四章 协作培养
第五章 青春期
第六章 快乐
精彩书摘
《孩子的到来如何改变你的生活:所有的幸与不幸 现代亲子悖论》:
克林特也认可他和安吉的差别。“我并不会即时地看到事情,而是更全面地了解整个情况。如果扫雪、院落维护、做饭洗碗都是我的任务,你自然该在孩子身上多出一份力。”只是安吉并不总称赞他所做的时效性不强的任务。“或许她只有在洗碗机坏掉的时候才会分出一点心思来,但最后还是我来解决机器的问题,因为她只关心碗怎么洗干净。”
然而他也清楚时刻照顾孩子带来的紧张感。“她做得更多?可能比我想象的要多。”他提到了我第一次碰到安吉的那个春天,他和孩子都不舒服。他知道妻子已经累坏了,孩子们生病了,他也懊悔自己没有立刻动身帮忙。“孩子就在那里,生着病,难受着,我却只想喘口气。”
最初分别采访安吉和克林特的时候,我曾要求他们估算一下家务分工的比重。他俩给出的数值在大部分时间都是相符的:克林特负责做饭,安吉包揽了所有的夜间工作(因为克林特凌晨4点就要起床上班);克林特负责一半以上的打扫,安吉洗了一半以上的衣服;安吉去杂货店采购的时间稍多一些,也负责孩子的采购、看医生和课外活动;克林特需要维护户外和家庭设施,以及整个记账工作。他们两人对以上事务做出了相同的估算。
他们唯一无法达成共识的,正是对安吉最为重要的领域:照顾孩子。她估计自己承担了70%的工作。这并非因为她在家的时间更多,而是即使克林特在家,她也是做得更多的那个。
……
前言/序言
孩子的到来将如何改变你的生活
为人父母的生活,一边是幻想中的七彩斑斓,一边是现实中的平庸无奇和脚踏实地。安吉丽娜·侯德正卡在哪一边并不难判断。她三岁的儿子伊莱刚刚宣布他尿裤子了。
“是吗?”安吉丽娜匆匆地敷衍着,连头都没抬一下。她的时间很紧,速食芝士烤鸡可不会自己端上桌,医院下午3点的晚班也不等人。“自己上楼换一下吧。”
闯了祸的伊莱小朋友一动不动站在厨房的椅子上,手指拨拉着盘里的黑莓:“我不去。”
“为什么不去?”
“我不会换衣服。”
“我知道你会换,你是男子汉嘛。”
“我不会。”
安吉摘下手上的烤箱手套:“妈妈在做什么?”
“给我换衣服。”
“不,我在做饭。所以这可难办了。”
伊莱发出了一阵小声的啜泣。安吉终于停下了手上的活,又好气又好笑地看着她的儿子,更麻烦的是她并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
那些给父母们启蒙的书里一定有关于这类滑稽场景的温馨提示,但即使有本书在手边,安吉也没空去翻查了。一家人的午餐还在烤箱里,没来得及清洗的盘子堆在水槽里,下午上班穿的护士服还没有烘干。“你为什么不能自己换衣服?”她坚持着,“我想听听你的理由。”“我就是不会。”
安吉瞪着她的儿子。就像所有和孩子陷入困斗的父母一样,静悄悄的房间里几乎可以听见她的大脑飞快地计算着,坚持和妥协哪个更划得来。伊莱的自理能力足以涵盖“换衣服”;而且不像大多数三岁儿童花样百出的成果,他基本可以一次成功,不会穿反衬衫或者两条腿穿进一个裤筒去。理论上讲,安吉的确有底气坚持不松口。“那你上楼去拿换洗的衣服吧,”她斟酌后开口,“给妈妈找来你的绿色小裤裤,看是不是在你的裤裤宝盒里?”
即便在成年人的谈判桌上,安吉的折中提议也堪称范本,不仅不让任何一方丢脸,还能达到双赢的目的。但是作为三岁的小朋友,伊莱显然不能接受自己的要求被驳回。看似缓兵之计,他慢慢踱到安吉的背包旁边,从里面摸索出一条谷物早餐棒,大方宣称:“我觉得泽想吃这个。”泽是伊莱弟弟泽维尔的小名。
“不,他不想吃。”安吉保持着镇定,立场也依旧坚定。自己选的路,无论如何也要走下去。“我需要你去做我刚刚说的事情,你现在有点不听话哦。”
伊莱依旧对安吉的背包表现出莫大的兴趣。安吉走到他旁边,命令他坐到椅子上去。“我需要帮助!”伊莱大声抗议。
“不,你不需要帮助。你的所有衣服都收拾得整整齐齐,去楼上把它拿下来。”在双方僵持中又过了几秒。想到边缘政策或许能对这个三岁小儿起效,安吉有所图谋地望向泽:“你哥哥在犯傻呢,是不是?我们要拿他怎么办?”
伊莱看上去非常不满意妈妈的行为,最终还是不得不乖乖缴械,转身慢慢往楼上爬去。几分钟之后,他出现在楼梯顶部,光溜溜得活像画里的丘比特,甩手就把一条干净的嫩绿内裤抛了下来。“你找到了哇!”安吉大声地表扬他,“真棒!”
她兴奋地冲上去捡起来,仿佛那不是小孩子的内裤,而是新娘在婚礼上抛出的幸运花束一样。
在当妈妈之前,安吉大概从没想过,某一天自家的小不点儿把内裤扔下楼梯就能让她喜笑颜开。她大概也不曾想过,自己为达到这个目地所精心设计的谈判过程,又或者这种无比荒唐又考验谋略的谈判过程会在每天早晚定时上演。拥有这一切之前,安吉在医院精神科晚班工作,下班之后喜欢骑山地车或画画,周末和丈夫去明尼哈哈瀑布远足。生活充实,并且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支配。
但是现实依旧残酷。即便最井井有条的人面对育儿的课题,也只能毫无头绪、不知所措。他们大张旗鼓买来所有相关的书籍,观察亲朋好友的日常,努力挖掘自己的童年回忆,但是隔岸观火般揣摩的经验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还是能以光年计量。青涩的父母们不能揣度初生婴孩的喜怒哀乐,不明白提心吊胆的生活自此向他们开启,不懂得如何衡量那些看似简单的决定,如何变成三头六臂,如何在脑袋里安上一台永不停歇的警报器。为人父母堪称成年后最突然也最戏剧性的人生转折点之一。
社会学家爱丽丝·罗西于1968年发表的论文深度剖析了这种转折的不可预见性。文中她把这种现象简单称作“父母过渡期”,并且注意到养孩子与婚前求爱或者职前培训完全没有类比性。“脆弱而神秘”的婴儿突然变成了家庭的一份子,“还具有天生的依赖性”。就当时的学术大环境而言,她的观察已经非常详尽了。与她同期的学者们都忙着研究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罗西却调转显微镜,从相反的方向观察——亲子关系对成人有怎样的影响?孩子如何影响父母的生活?即使过去了45年,它仍是我们致力解决的课题。
我对亲子关系课题的兴趣始于2008年1月3日,我儿子降生的那一天。但直至两年后,我才得以真正拓展思考的深度。《纽约》杂志刊登了我的文章,文中描述了社会科学里最奇特的发现之一:父母们并不比非父母人群幸福,在某些情形下甚至远不如非父母幸福。
这一结论几乎与我们的传统观念格格不入。其实早在60年前,学者就已对此开展了研究。首批先锋出现在1957年,那时对核心家庭的崇拜正值盛行。那篇《论育儿之危机》的论文用薄薄四页纸正面挑战当时的主流论调,宣称孩子会削弱婚姻纽带而不是挽救婚姻的稻草,并引用了一位母亲代表的原话:“我们了解孩子的起源,却不了解他们本身。”他还举出了在调查中常常被母亲们提起的“怨言”:睡眠不足(尤其是孩子头几个月的时候);慢性精力衰退;家庭琐事占去过半时间导致社交活动锐减;失去职业带来的挫败感和固定收入减少的无奈;刷洗、熨烫更多的衣物;为自己无法“做到完美”而内疚;每周七天无日无夜地照顾婴孩;家务水准下滑;身材走形(孕期增重等)。
父亲方面则指出了经济压力倍增,夫妻生活锐减,以及父亲角色幻想的破灭和逐渐清醒的现实。
1975年,另一篇里程碑式的著作横空出世,指出空巢母亲并不像传统设想中那样心生绝望,反而比在家守着小孩的母亲更开心。八十年代,随着大批女性涌入职场,大多数社会学家们一致认为,工作对于女性本身充满了积极的意义,但孩子却成为加诸其上的负累。接下来二十年的研究里,更多的细微差别渐渐浮现,表明孩子对母亲心理的负面影响远大于父亲,对于单亲父母的影响也远大于双亲家庭。
与此同时,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却沿着不同的科学道路殊途同归。2004年,包括诺贝尔行为经济学获奖者丹尼尔·卡内曼在内的五名科学家走访909名德克萨斯州女性,请她们将19件家庭相关的活动按喜好排名。“照顾孩子”仅排在第16位,“准备餐饭”、“看电视”“小憩”“购物”甚至“做家务”都排在它的前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员马修·基灵沃斯在一项正在进行的研究中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孩子在“最能给父母带来愉悦”的事物里排名垫底。在我的电话访问里,他进一步阐述了这个观点:“与朋友交流为金,与伴侣交流为银,与亲人交流为铜,与熟人交流为铁,与父母交流为铝,都强过与孩子或者陌生人交流。”
这些所谓研究毫无疑问有博人眼球之嫌,同时也算不上精确。
研究人员若试图量化父母的情绪,等待他们的只有不能一概而论且差别细微的答案。从2008年到2012年的170万例盖洛普调查来看,研究员安格斯·迪顿和亚瑟·斯通认为15岁以下孩子的父母体验到的乐趣最多,度过的低潮也最多。目前这项研究成果即将出版面世。若从存在主义哲学的角度进行探讨,他们认为父母比非父母人群拥有更多荣誉感和成就感,这也是为人父母的终极要义。
孩子限制了父母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另一角度看,他们也深化了成人的生活意义。正如一位拥有两个孩子的家长所说,养育孩子时“满心喜悦却毫无乐趣”。
或许看到这里,有人会轻率地将这些研究归纳为一句话——“孩子让你的生活变得悲惨”。但是我更认同社会学家威廉·多尔蒂的精确描述:育儿是“一项成本极高却回报丰厚的活动”。若要探究育儿成本为何高居不下,可能要追溯到当代育儿与传统育儿的不同之处。育儿中某些最艰难的方面从未改变,例如睡眠被剥夺。安大略市皇后大学的研究员认为睡眠被剥夺与酒醉一样会蒙蔽我们的判断力。这些不可撼动的艰难之事尤其值得深度剖析,也将在本书中占据相当的篇幅。但我对当代育儿的独有特质及其带来的新变化也很感兴趣,作为父母的体验在生活中逐渐复杂化,并且缺乏以往经验可以借鉴。“非常规”是个非常棘手的词,预示了所有研究中个人及文化因素的多变性。
宽泛地说,有三个因素使得父母的生活雪上加霜。第一个因素是选择。没多久以前,父母还无力掌控家庭的规模,无法决定何时怀上孩子,也不像现代父母那样尊重孩子。他们选择生育的理由可能是传统使然,或者经济条件需要,又或是肩负双方家族的道德责任。肩负全部三种理由的家庭并不在少数。
然而如今,大人们总把孩子看作其一生的成就,育儿成为一项独立的、昭示野心的人生项目,按自己的想法为孩子提供成长空间,按自己的哲学提供孩子的成长资源。的确有很多父母在认为自己已经准备好的时候才会考虑要孩子。在2008年,美国受过高等教育的25岁至29岁女性未育比例达到72%。
我们当中许多人都热情投身本是义务的育儿重任,对孩子带来的期望被拔至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满足了我们之所以存在的意义,而不仅仅是我们生活中寻常的一部分。数据显示,2010年美国有超过61500名婴儿通过辅助性生育技术降生,让工作中的稀缺原则得以映射到生活中来:越是难得的事物,越让我们投入巨大心血的事物,越被我们看重。正如发展心理学家杰罗姆·卡甘写道,一丝不苟的当代家庭规划“无形中在婴儿身上加诸了更大的重要性,是以前拥有半打孩子的家庭,或者时运不济的家庭所不能比拟的”。
从主流却多少带有功利性的角度来看,当下养育孩子已经成为一项颇具自爱意味的事业。若带有同情心来看,推迟生育的行为反映出当代父母已经逐渐意识到因为孩子的到来自己会失去什么。如今的育儿比以往更复杂的第二个原因是,如今的工作生活也随时代同步复杂起来。结束一天的上班时间回到家,踢掉鞋子换上便服,手机还是响个不停,电脑屏幕还是暗不下去,工作时间仍在继续。更重要的是,女性在职场中的饱和度——大部分母亲仍参加工作——导致家庭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1975年,美国三岁以下孩子的母亲有34%在职场奋斗;而2010年,这一比例已达到61%。母亲们从超市采购来培根,煎炒蒸炸,肉作为早饭上桌,留下油还可以为孩子制作蜡烛,支持他们类似的科学实验。这是绝大多数家庭日常生活的小小一角,但这样的生活常态里,如何解决责任分配还是一个未知数。政府和企业不会帮忙,转手将难题丢回给个人家庭。如今父亲们比他们的曾祖一辈更多地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来,为自己盲目制订学习计划,在失败的尝试和犯错中不断摸索。这样的努力让母亲们不知所措,应该对另一半的协助心怀感激,还是对越帮越忙的结果哭笑不得。父亲们也在逐渐调整自己,融入母亲们紧
孩子的到来如何改变你的生活:所有的幸与不幸 现代亲子悖论 [All Joy and No Fun:the Paradox of Modern Parenthood]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孩子的到来如何改变你的生活:所有的幸与不幸 现代亲子悖论 [All Joy and No Fun:the Paradox of Modern Parenthood]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孩子的到来如何改变你的生活:所有的幸与不幸 现代亲子悖论 [All Joy and No Fun:the Paradox of Modern Parenthood]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孩子的到来如何改变你的生活:所有的幸与不幸 现代亲子悖论 [All Joy and No Fun:the Paradox of Modern Parenthood]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