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褪色的时光:宝丽来的故事 [I start the story of Polaroid]

永不褪色的时光:宝丽来的故事 [I start the story of Polaroi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克里斯托弗·博纳诺斯 著,胡玥 译
图书标签:
  • 宝丽来
  • 即时摄影
  • 摄影史
  • 文化符号
  • 怀旧
  • 复古
  • 设计
  • 流行文化
  • 科技
  • 回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488521
版次:1
商品编码:11680756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I start the story of Polaroid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4
字数:19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数码相机当道的今天,宝丽来虽然不再是使用广泛的相机,但它早已由相机升华为一种独特摄影文化,与当今的复古潮流和各种及时网络分享应用融为了一体……

内容简介

  宝丽来相机无疑是20世纪现代工业品,其在20世纪70年代的风靡程度丝毫不亚于当今的iphone。
  1970年代,每年有十亿张照片是宝丽来作品。宝丽来改写了摄影文化史,生活照不必再送进专业暗房经过长时间的洗冲,只要十几秒的聊天时间,照片就显像完成。而且宝丽来不只是拍摄生活照,严肃的摄影家和艺术家——AndyWarhol、AnselAdams、DavidHockney、WalkerEvans、WilliamWegman、RobertMapplethorpe、AndréKertész也以宝丽来创作过伟大的作品。
  即使今日数码相机当道,但宝丽来已经由相机升华为一种摄影次文化:古董造型的机身、黄褐色的照片、照片四边宽大的白框……在复古风潮下,宝丽来照片即有数位相机拍完立即看的优点,更有不可复制的特性。
  《永不褪色的时光:宝丽来的故事》讲述了宝丽来的诞生与发展历史,回顾了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诸多艺术家,时尚icon如何用宝丽来创造了历史,记录了个精彩的瞬间。《永恒的瞬间:宝丽来的故事》将带你领略前数码时代具有生命力的摄影故事,探索后数码时代宝丽来摄影艺术的崭新未来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埃德温·兰德是史蒂夫·乔布斯青年时期即非常崇拜的人物,这本书解释了乔布斯崇拜他的理由。受其激励,乔布斯之后在车库创立了苹果公司,并将其发展成为集技术与创新为一体的商业帝国。这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故事,关乎创新和前瞻性视野,是启迪,也是告诫。
    ——沃尔特·艾萨克森(乔布斯授权的官方传记《史蒂夫·乔布斯传》作者)
  
  ★每一个有意义的发明,都必须惊世骇俗、出乎意料,也必须闯进一个尚未为此做好准备的世界。假如这个世界已经准备好了,那么它也称不上是一种发明。
    ——埃德温·兰德(宝丽来公司创始人、即显摄影的发明者、被乔布斯奉为精神导师)
  
  ★这个人(埃德温·兰德)是个国宝。我不明白这样一个人为什么没被奉为偶像受人崇拜。成为那样的人才是不可思议的事——不是宇航员、也不是球员,而是像他那样的人。
    ——史蒂夫·乔布斯(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

目录

1.灵光与远见
2.开拓之路
3.立刻就看到了
4.遇见Swinger(及其他一切)
5.终极表现
6.淡入 淡出
7."我们的才智"
8.走向黑暗
9.重新展望未来
参考文献
致 谢











精彩书摘

  1灵光与远见
  如果你选择阅读此书,我想或许你已经知道何为宝丽来照片。即便不知,也无需我专程细述。虽然即时显影照片(instant photography)自诞生之初已时过六十多年,“宝丽来(Polaroid)”至今仍是世界上辨识度最高的新创词语之一。2003年,Outkast乐团成员、嘻哈巨星Andre 3000在流行热曲“Hey Ya”中唱到“像摇晃宝丽来照片一样”,年青一代仍然知道他所指为何物。[1]这就是宝丽来——像变魔术般突然发明出即时显影照片,继而将它变成一桩年收入20亿美元的生意。直到这个帝国的最后岁月,都未曾有竞争对手或挑战真正撼动过它在即时显影领域的至尊地位。
  上世纪70年代,摄影师每年要消耗约10亿张宝丽来照片;而如今,它的整个市场份额几乎消失殆尽。2000年左右,照相业经历了一次剧变,数码相强势登场,垄断了整个摄影市场。顷刻间,摄影胶片“沦为”艺术家才会购买的专属之物。所有以胶片贩售和冲洗业务为主的公司都进入了艰难的重组时期。伊士曼柯达公司(Eastman Kodak)的员工数量从80年代末最高峰时的14.5万消减至不到2万,最后只得于2012年申请破产保护(美国《破产法》第十一章)。而长期经受债务和其他问题缠身的宝丽来公司,在这场巨变中更是一败涂地。2001年至2009年间,公司两次宣布破产,三次被出售(其中一个买家因诈骗罪被关进了联邦监狱)。2008年,宝丽来胶片永久停产。
  然而,宝丽来并未绝迹。富士胶片公司(Fujifilm)仍在为一些老式宝丽来相机和富士现有机型提供少数即时显影胶片。宝丽来自产的最后几批胶片变成热门抢手货。虽然这些胶片已经过期且性能越发不稳定,但买家仍愿意花四五十美元甚至更多来购买一盒10张的底片。甚至还有些狂热爱好者竭尽全力复兴宝丽来,企图改造即时显影胶片使其重获新生。为此,宝丽来商标的新主人制定了详尽的计划,力图在数码时代为即时显影找到容身之地。
  其实归根结底,数码照片就是即时显影照片。宝丽来照片的主要优势在于使拍摄者即刻看到所拍照片。如果照片过度曝光、失焦或者构图失败,你可以当场重拍。不过相较之下,数码相机的反馈更迅速,而且基本免费(重拍可省去胶片费用)。
  然而,数码照片远没有宝丽来聚集人气的魔力。聚会上,随便拿出一台老式宝丽来相机,提问者就凑上来了:“嘿,用那东西还能拍出照片啊?”“这相机值钱吗?”待照片开始显影,人们便会说:“看上去真不错!我都不记得宝丽来照片是这样子了。你知道,我们小时候也用它拍过一张,而且……”瞧,这项在40年代一鸣惊人,70年代无处不在,今天看似已过时的发明,仍在向世人施展着它不可思议且醉人心绪的魅力。
  宝丽来的魔力不仅限于快照层面。在它的全盛时期,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和沃克·伊文思(Walker Evens)等杰出艺术家也曾纷纷为其吟唱赞歌。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以及罗伯特·梅普尔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都拍摄过数千张宝丽来照片。威廉姆·魏格曼(William Wegman)那些著名的狗照片大多也用宝丽来相机完成。魏格曼和其他许多艺术家,包括查克·克洛斯(Chuck Close)、玛丽·艾伦·马克(Mary Ellen Mark),都钟情于一款极其特别的巨型宝丽来相机,它可以拍出宽20英尺(约6米)、高24英尺(约7.3米)的照片。这款相机由宝丽来手工制造,至今存世不足12台;其中5台现在活力依旧,仍可有效工作;而纽约的那台几乎每天都在被使用。在这一点上,任何数码设备只能望其项背。
  无论拍摄还是被拍,孩子们对即时显影照片的反应都更为强烈。看着自己的脸蛋从显影剂的绿灰色迷雾中逐渐清晰起来,犹如一次奇特又迷人的冒险。稍早些时候的宝丽来照片是在一个小型“纸三明治”结构(paper sandwich)中完成显影的,拍摄完一段时间后剥离开纸夹层,便能看到显影完全的照片。这个过程还能引起人与人之间别样亲热的交流:等待照片显影时,拍摄者与被拍摄者可以闲谈聊天;显影完成后,将照片作为礼物相送,或者在屋内相互传看。对于照相者来说,再没有比这更棒的社交形式了。
  20世纪40年代后期宝丽来开始推广即时显影照片时,走的是后人所熟知的“硅谷道路”:技术天才想到个极好的点子,找来志趣相投的人共同创业;他们往往招揽到奇多无比的夜猫子型人才,这些人不论对解决问题还是制作产品都抱有极大热情;风险资本和SMART营销(smart marketing?)紧跟而上;接着每个人都富有起来,尽管大家最初并非是以发财为目的。一时间,这项事业似乎充满无限可能。然而,商人们却开始掺和进来,把事情搞得一团糟;创始人们也渐渐发现自己无法做个好商人;于是砰的一声,故事就这么不愉快地结束了。
  与宝丽来发展道路最相似的是苹果公司,只不过到目前为止,苹果的结局好得多。两家公司都执着于精进科学技术。它们都设立在拥有强大科研能力的大学旁边,以便吸引人才(宝丽来位于马萨诸塞州的剑桥,目标指向哈佛和麻省理工;苹果则紧靠斯坦福和伯克利)。它们都迷恋高质、优雅且值得渴慕的产品设计。同时,两家公司的成功均得益于各自神祇般的领袖,他们拥有远见卓识且极具创造天赋。对苹果而言,那个人是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而在宝丽来,这个天才是埃德温·赫伯特·兰德(Edwin Herbert Land)。
  正如苹果的故事几乎都会追溯到乔布斯,宝丽来的传说也似乎始终聚焦于兰德。在兰德的时代,他的知名度喜好不逊于今天的乔布斯。柯达的主管们习惯用“他”来指称宝丽来,比如“他接下来会做什么?”在长达40多年的时间里,兰德和他的公司犹如一个整体。1972年SX-70相机系列问世,兰德登上时代杂志(Time)和生活杂志(Life)封面(SX-70折叠式相机拍出的宽白边照片,正是公认的经典宝丽来照片)。
  历次的宝丽来股东大会,兰德都会上台一展强大的个人魅力。他会提出公司下一步大计划,不时以幻灯片辅助说明细节,或在各环节间歇处放点现场音乐。一个时代之后,乔布斯穿着黑色高领套衫和牛仔裤,在台上做着兰德做过的事。兰德和乔布斯都曾大学中途辍学;后来都拥有了世人欣羡的财富;他们都坚信自己的创造发明会从根本上改变人际互动。
  乔布斯不止一次表示过对埃德温·兰德的钦佩之情。在花花公子杂志(Playboy)的一次采访中,他称兰德为“国家宝藏”。当兰德在事业后期被宝丽来董事会半哄半劝之下退休时,乔布斯称此为“我听过最愚蠢的事之一”。事实上,两人在苹果公司事业上升期曾见过三次面。据乔布斯当时的老板约翰·斯卡利(John Sculley)回忆,这两位发明家分享过一条类似的独特经验:构想一个完美的新产品,想象它已经制作好并完整地放在自己面前;然后花费数年时间驱策管理层、工程师和工厂制造出这个产品。当然,对“原型”越少妥协越好。
  很长时间里,宝丽来如科学智囊团般运作,只是恰好定期生产出一件可盈利的消费品。华尔街的分析师,尤其是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经常批评兰德花费过多精力在研发运营上,忽视了实际事务。然而这就是兰德哲学:研究一项自己感兴趣的科学技术,如果这项技术(用他自己的话说)“明显非常重要却又几乎不可实现”,那么它将让人获得十足的成就感,也许还能成就一条致富之道。虽然兰德中途辍学,但他一生中获得过535项美国专利[2],因此人称“兰德博士”;特别是哈佛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之后,这个称呼更加普遍。兰德曾担任几届总统(从艾森豪威尔到尼克松)的技术顾问,并且实际参与过U-2侦察机的设计。理查德·尼克松极为欣赏兰德的杰出才能,有一次他竟问助理“我们如何才能得到更多的兰德博士”。水门事件后,兰德辞去顾问一职,尼克松却反过来将其视作威胁列入“敌人黑名单”。兰德向一位朋友表示,很荣幸自己达到了登上“名单”的标准。
  兰德对自己的家庭生活甚为谨慎,不过我们还是知道一点他的成长情况。他生于1909年5月7日,父亲哈里·兰德(Harry Land)是一位金属废料商,母亲叫玛塔(Matha)、梅蒂(Matie)或玛莎(Martha),具体叫什么看你读的哪份资料。[3]兰德小时候发“埃德温(Edwin)”的音有困难,总会念成“丁(Din)”。于是这成为他的小名并跟随他一生。
  兰德小时候的事迹,与其他少年发明家并无太大区别。他烧坏过家里所有的保险丝吗?当然,6岁时就做了。他拆卸过重要的家用物品,使父母恼火不已或者引以为豪吗?必然的,家里全新的留声机和座钟都曾惨遭“毒手”。只是无论那样东西被拆,兰德的父亲都不觉得有趣。
  兰德似乎性格内向,但一涉及到主意想法方面就会变得极度自信。习惯现今硅谷风格的人,或许会觉得他是个十足的书呆子,不过情况恰好相反。兰德打扮整洁,丰神俊朗;男中音般的嗓音,带着悦耳的新英格兰口音;除了热爱科学之外,还通晓艺术、音乐及文学。他非常有教养,越老越有味道。兰德的兴趣爱好也渗透进宝丽来的整体气质中:不论在公司与杰出艺术家的关系方面,对公共电视的赞助方面还是产品优秀的平面设计方面,都值得宝丽来引以为豪。他喜欢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人,比如既是化学家又是音乐家,或者深谙物理的摄影师。作为科学家,兰德本人就很擅长拍照。
  青年时期,兰德结识了克拉伦斯·肯尼迪(Clarence Kennedy)。肯尼迪是史密斯学院[4](Smith College)的艺术史教授,同时也是一名艺术摄影师。他们的友谊不只提升了兰德的眼界,在肯尼迪亲自挑选下,史密斯学院还向宝丽来注入了许多聪明且富有美学细胞的人才。这是一条机智迂回的人才竞争策略。那时很少有公司会聘用女性科学家,而史密斯艺术史系的学生更是乏人问津。兰德却反其道而行之,派这些年轻女性进修科学课程,直至其成为技能精湛的化学家,并能自如地从麦克斯韦方程组[5](Maxwell’s equations)谈到雷诺阿[6](Renoir)的绘画技巧。在宝丽来内部,人们都叫她们“公主”。
  [1] 实际上,不能摇晃宝丽来照片。摇晃不但不会使其更快显影,而且还有可能损坏照片。不过即便如此,大多数人都还是会摇晃它。如果想知道更多关于这方面的内容,请看第三章。
  [2] 所有兰德的传记都提到这个总数仅次于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所获得的专利数,但事实并非如此。麻省理工学院博物馆馆长黛博拉·道格拉斯博士(Dr. Deborah Douglas)指出,第二名专利持有者是伊莱休·汤姆森(Elihu Thomson),他是通用电气公司早期重要人物之一。近几年来,一些发明家的专利数已大大超过爱迪森的专利总数了。
  [3] 如果要认真研究宝丽来,有两本书必不可少。一本是维克多·麦克尔赫尼(Victor McElheny)所著的兰德传记《坚持不可能(Insisting on the impossible)》(珀尔修斯图书,1998)。这本书十分详尽,是一本严肃的学术专著,展现了作者对宝丽来长期且深入的专研。另一本是宝丽来主管彼得·文斯贝里(Peter Wensberg)的回忆录《兰德的宝丽来(Land’s Polaroid)》(霍顿米夫林,1987)。这本叙述性更强,更私人化,并且已绝版。两本书都对我有所帮助。但我尤其要感谢麦克尔赫尼的书和他本人,因为本书这章关于兰德早期生活的概述,和整个宝丽来故事大体的时间线,都得益于他的研究。
  [4] 译者注:史密斯学院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北安普敦,是一所著名的独立私立女子文理学院。
  [5] 译者注:麦克斯韦方程组是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在19世纪建立的描述电场与磁场的基本方程。
  [6] 译者注: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1841-1919),著名的法国画家,印象派领导人物之一。
  ……

永不褪色的时光:宝丽来的故事 一场影像革命的史诗,一个关于即时创造的梦想,一段跨越时代的视觉传奇。 在光影变幻的摄影世界里,有一个名字曾如同划破夜空的流星,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和魔力,改变了人们记录生活、分享情感的方式。它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温暖的怀抱;它不是遥远的艺术,而是触手可及的记忆。它就是宝丽来(Polaroid),一个承载着无数欢笑、泪水、惊喜与怀旧的符号。 《永不褪色的时光:宝丽来的故事》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一家公司的兴衰史,它更是一部浓缩了二十世纪后半叶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像志。它讲述了一个关于创新、梦想、激情与挑战的传奇故事,一段将“即时”的力量注入寻常生活的壮丽篇章。 故事的开端,要追溯到一位富有远见的科学家,埃德温·兰德(Edwin Land)。这位拥有非凡洞察力和创造力的发明家,在1947年,向世界展示了他最令人惊叹的杰作——第一台宝丽来即时成像相机。在那之前,拍照意味着等待,意味着将胶卷送去冲洗,漫长的等待换来的是模糊的期待。而兰德博士的创新,如同一次奇迹,让影像在人们的指尖上,在几分钟内,便以实体的方式呈现。那一刻,摄影的逻辑被彻底颠覆,时间的维度被压缩,每一个瞬间都可以被即时捕捉,即时分享,即时珍藏。 宝丽来的诞生,不仅仅是一次技术上的突破,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文化革命的号角。它让摄影变得前所未有的民主化和普及化。曾经,摄影是少数人的奢侈品,是专业人士的专利。而宝丽来,凭借其易用性和即时性,迅速走进了千家万户。从家庭聚会上的集体照,到孩童们兴奋地看着自己瞬间诞生的照片,再到艺术家们利用其独特的质感进行创作,宝丽来成为了连接人与人、记录情感、定格美好瞬间的独特媒介。它不仅仅是捕捉画面,更是捕捉温度,捕捉情感的流动,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心绪。 本书将带您深入探寻宝丽来帝国崛起的壮丽图景。您将看到,在兰德博士的领导下,宝丽来如何凭借一系列革命性的产品,如SX-70、600系列等,一次又一次地引领着影像技术的潮流。SX-70,这款折叠式的、设计如同精美玩具的相机,更是将优雅的设计美学与尖端的成像技术完美结合,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标志性产品,至今仍被无数收藏家视为艺术品。那些充满独特灰度和柔和色彩的照片,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独特印记,承载着无数人的青春记忆。 然而,任何伟大的帝国都无法避免时代的洪流和自身的挑战。《永不褪色的时光》也将毫不避讳地展现宝丽来所经历的起伏与挣扎。当数字化浪潮席卷而来,当相机变得越来越智能,越来越轻便,当影像可以轻易地被复制和传播,传统的即时成像模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本书将深入剖析宝丽来在适应时代变革过程中所做的努力、所面临的困境,以及那些错失的机遇。您将看到,曾经的影像巨头,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步履维艰,又如何在一次又一次的转型中试图重拾辉煌。 但宝丽来的故事,并非一个简单的商业兴衰史。它更是一个关于人类对“即时”的渴望,对“真实”的追求,以及对“记忆”的珍视的故事。宝丽来的照片,不同于数字影像的完美无瑕,它带着独特的颗粒感,带着略显粗糙的质地,带着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未经修饰的真实情感。正是这种“不完美”的真实,让每一张宝丽来照片都拥有了独特的生命力,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珍贵桥梁。 本书将从多个维度,为您展现宝丽来丰富多彩的内涵: 创新者的精神: 深入解读埃德温·兰德博士的科学理念、发明专利以及他对摄影未来的前瞻性思考。从最初的单片曝光成像到彩色即时成像,宝丽来在技术创新上从未止步。 设计与美学: 探索宝丽来相机在设计上的独具匠心,从SX-70的折叠式结构到600系列的多样化外观,它们不仅仅是工具,更是艺术品,是那个时代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影像的艺术: 宝丽来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创作媒介。本书将回顾安迪·沃霍尔、大卫·霍克尼等艺术家如何运用宝丽来相机进行创作,以及那些因宝丽来而生的独特摄影风格。 文化符号的意义: 宝丽来照片是如何渗透进流行文化、家庭生活、社交互动中的?它如何成为了记录青春、表达爱意、分享喜悦的独特方式? 时代的变迁与挑战: 数字化摄影的兴起对宝丽来带来了怎样的冲击?公司在面对市场变化时,又经历了哪些关键决策和战略调整? 复兴与传承: 在宝丽来停产多年后,那些怀揣梦想的人们如何努力让这个品牌重新焕发生机?Instant Lab、SQ系列等产品的问世,又意味着什么? 《永不褪色的时光:宝丽来的故事》将通过生动的叙述,丰富的史料,以及那些令人感动的影像,带领读者重温那个充满胶片味道的时代。您将感受到快门按下那一刻的兴奋,看着照片在手中逐渐显影的惊喜,以及那些被定格在方寸之间的、永不褪色的温暖时光。 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相机和照片的书,它更是关于梦想、关于创新、关于连接、关于记忆的故事。它提醒着我们,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数字时代,那些触手可及的、充满温度的、带着独特时光印记的影像,依然拥有着无可替代的魅力。 翻开这本书,您将踏上一段充满惊喜的旅程,一段关于宝丽来,关于我们共同的影像记忆,关于那些“永不褪色的时光”的精彩叙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读完这本书,我对“瞬间”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理解。它成功地捕捉并放大了一种独特的情感价值——即时性的不可替代性。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一切都追求“秒回”的时代,这本书提醒我们,那些需要等待、需要耐心去观察和感受的过程,本身就是意义的一部分。作者对于品牌精神的提炼非常到位,那种鼓励人们慢下来、去感受眼前真实的、未经修饰的美丽的呼吁,在今天显得尤为珍贵和有力。整本书读下来,给人一种温暖而深沉的满足感,仿佛参与了一场关于时间、光影和人类情感交流的深度对话,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仍久久沉浸在那种怀旧的、却又充满希望的氛围之中。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抓人眼球,那经典的宝丽来方块边框,仿佛一下子就把我拉回了那个胶片时代的温暖怀旧氛围中。我拿到书的时候,是被它散发出的那种质感所吸引的,纸张的厚度和印刷的色彩都处理得非常到位,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它,去探寻那个充满魔力的即时摄影世界的开端。这本书的排版也极为考究,文字和图片的穿插布局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阅读的舒适度。每次翻阅,我都能感受到作者对这个品牌深深的热爱和敬意,那种对技术革新和人文关怀的交织描述,让人对一家公司的发展史产生了更深层次的共鸣,仿佛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商业传记,更像是在追溯一段集体记忆的演变历程,那些色彩斑斓的瞬间,都随着书页的翻动而鲜活了起来。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控得相当精彩,时而激昂,时而沉静。它不仅仅聚焦于核心技术突破,更巧妙地融入了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读到它如何一步步渗透进流行文化,成为一代人生活方式的象征时,我感到一种强烈的身份认同感。那些关于宝丽来相机如何出现在电影、音乐录影带和家庭聚会中的描述,都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共同度过的那些珍贵时光。作者在讲述市场竞争和技术转型时的力度把握得恰到好处,既没有回避商业上的挑战,又始终将人与技术的关系放在核心位置,使得整体阅读体验流畅而引人入胜,让人欲罢不能地想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魔力,让一个品牌能够在历史的洪流中留存下如此独特的印记。

评分

初读这书,我最深刻的体会是那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描绘了那个在数码浪潮尚未席卷全球时,人们如何珍视每一张照片的独特情境。我仿佛能听到快门咔嚓一声后,底片在手中慢慢显影时发出的那种微弱的、充满期待的“嘶嘶”声。书中对早期产品研发过程的描述,那种不畏艰难、执着于“即时满足感”的创业精神,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创新教科书。它没有那种枯燥的商业分析,而是充满了对发明家精神的赞颂,让人在阅读中不断被那种“我拍,我等,我拥有”的纯粹快乐所感染。这种情感上的共鸣,远超出了对一个品牌兴衰的简单记录,它讲述的是人类渴望捕捉和分享瞬间的永恒冲动。

评分

这本书在结构上的安排极具巧思,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编年史式的叙述,而是通过若干个关键的“瞬间”切片,将一个宏大的企业故事立体地展现出来。这种碎片化的叙事反而增强了整体的张力和历史的厚度。每一次章节的过渡,都像是一次精心策划的幻灯片切换,清晰地展示了不同时期技术迭代带来的美学和体验上的变化。特别是那些关于色彩科学和光学设计的深入浅出的解释,即使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也显得既生动又易于理解,让人在赞叹于其工程之精妙的同时,也体会到创造者们对“完美瞬间”的极致追求。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在学习历史,不如说是在经历一场穿越时空的视觉艺术之旅。

评分

1.知道今天的重点是什么;2.不参与任何没有意义的事;3.避免任何无需见面的人;4.自己带饭,腾时间午休;5.避开早晚高峰交通,挤出可用时间;6.少开车,多利用碎片时间;7.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8.勤总结;9.努力做到不为小事发脾气。——最重要的是:跑步看书少瞌睡!

评分

评分

好书!关于宝丽来历史的优秀读物!

评分

介绍得比较详细,了解波拉的历史

评分

好书!关于宝丽来历史的优秀读物!

评分

凑单商品,热爱摄影,不能自拔!

评分

快递很快 书也没有大的瑕疵

评分

介绍得比较详细,了解波拉的历史

评分

即拍即出,这种拍摄方式很有趣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