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津艺术史”系列
西方当代前沿、受欢迎的艺术史丛书
★糅合不同创见,从作品、人物理解摄影题材的发展;一部生动、极具情感的摄影进化史
《照片的历史》从1826年一张照片的诞生讲起,选择摄影史上128幅关键作品,梳理风景、城市、肖像、身体、纪实等摄影题材的发展,展现施蒂格利茨、卡蒂埃–布列松、黛安·阿勃丝、马修·布雷迪等摄影大师通过镜头对世界的观看与思考,并吸收罗兰·巴特、苏珊·桑塔格等对摄影的独特创见,为我们贯穿起一部生动、极具情感的摄影进化史。
《照片的历史》选取了摄影史上的关键作品,从涅普斯首次固定的摄影形象,到卡蒂埃–布列松、施蒂格利茨等人的经典作品,再到辛迪·舍曼、维克多·伯金等人的后现代摄影尝试,以时间为线,梳理了风景、城市、肖像、身体、纪实、艺术等几大摄影题材,以呈现一部炫目而富有创造力的摄影史。
格雷汉姆·克拉克(Graham Clarke),英国肯特大学文学与图像研究高级讲师。出版著作有《沃尔特·惠特曼:作为私人史的诗歌》,编有《美国城市:文学与文化视角》《摄影中的肖像》《风景艺术》等,同时也参与埃德加·爱伦·坡、T. S. 艾略特、托马斯·哈代作品的编辑工作。
  (译者)易英,著名美术史家、艺术批评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书令人印象深刻的特点,是作者通过带领读者观看一系列具体的摄影作品,呈现了摄影主要题材的发展过程。既得体又富原创性的一本书。
  ——米克·吉德利(Mick Gidley) 利兹大学
  
  
读过这本书之后,你对照片的观看方式将从此不同。
  ——英国《厨房与花园》杂志
  
  
简明而全面,非常有价值的文本。
——《爱尔兰时报》
前言
第一章 什么是照片?
第二章 我们如何阅读照片?
第三章 摄影与19世纪
第四章 摄影中的风景
第五章 摄影中的城市
第六章 摄影中的肖像
第七章 摄影中的身体
第八章 纪实摄影
第九章 作为艺术的摄影
第十章 被操纵的摄影
第十一章 充满无限好奇的摄影盒子
注释
插图目录
文献综述
大事记
术语解释
译名对照表
无论我们什么时候观看一张摄影的图像,我们都会进入与我们对图像或摄影题材的期待和假设密切相关的一系列复杂的阅读。确实,与其强调观看意图——这一意图暗示了一种被动的识别行为——不如强调我们阅读照片时不是将其作为一个图像而是作为一个文本。阅读(任何阅读)包含一系列读者与图像之间不确定的、模棱两可的且通常是矛盾的意义和关系。照片通过所谓的“摄影话语”——一种包含其自身的语法和句法的符码语言——实现意义。如我在前一章所说,照片有其独特的方式,它和任何书写语言一样复杂,并包含其自身的惯例和历史。维克多·伯金指出:
“理解照片并不是简单的事情;照片是按照我们所谓的‘摄影话语’来书写的文本,但这种话语和其他话语一样,表达的是自身之外的话语,‘摄影文本’和其他文本一样,是一个复杂的互文的所在,一个早先文本‘理所当然地’重叠在特定文化和历史事态中的系列。”
这是一个核心的表述,关于我们怎样把照片作为文本来“阅读”,怎样强调摄影图像作为意义的判断和“真实”的呈现的问题本质。它以一种关键的方式,明确规定了照片在何种程度上包含了我们摄影经验的一个更大的意义语言的一部分。伯金对这一话语的主要理解至少是有意识的,完全不同于19 世纪照片的“阅读者”,尽管我们可以自信地宣称大多数摄影是根据那个时候的绘画与文学的既定语言,特别是象征主义的叙事性结构来被“阅读”的。如爱伦·坡,以及霍索恩、霍姆斯和波德莱尔(Baudelaire)那样的早期评论家,都注意到照片的文学性那些方面,而非象征的那些方面,忽视了它在何种程度上复制了文化的意义而非实际的事物。
照片既反映又创造一个关于世界的话语,虽然有时是被动地反映,但决不是一种中立的再现。确实,我们可以指出,在每一个层面上,照片都包含了一个充盈的意识形态语境。既构造意义又反映作为权力和权威标志的意义的一种意识形态,以摄影自身的方式书写在这个充满意义的文本中。我们必须把它作为一系列既复杂又含混的文本来阅读,它不在世界的镜像而在我们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中,如黛安·阿勃丝所说的“无比诱人的视像之谜”。摄影的图像包含了“摄影信息”,它是反映整体文化的符码、价值和信念的“意义实践”的一部分。例如,其真实感反映了我们与世界相处方式的表征——使用其他话语和其他观点的一系列另外的符码与文本、价值与等级的地点(与视像),因而是欺骗性的简单,迟钝的在场(thereness)。照片远非一个“镜像”,而是最复杂最具问题性的再现形式之一。它的寻常掩盖了它作为一种再现手段的矛盾性和潜在困难。
那么,阅读照片就是进入一系列被我们眼前图像的虚幻性所掩盖的关系。我们不仅要观看图像,还要把它作为一种视觉语言的积极表达来阅读。就此而言有两个基本的方面。首先,我们要记住照片本身是摄影家的产物。它总是一个特定观点的反映,美学的、论辩的、政治的或意识形态的反映。人们决不会在任何被动的意义上“接受”一张照片。“接受”是种主动的行为。摄影家根据一种文化的话语强加、偷取、再造场景/可被看的。其次,我们根据照片编码的要件,构造和理解一个三维的世界。它存在于一个更大的参照主体内,与更宽广的历史的同时也是审美的、文化的和社会的主体相关联。
以黛安·阿勃丝的《双胞胎》(Identical Twins,1967)[图7]为例。这是她最少引起争议的形象之一,至少表面上看,这件作品相当简单,即它表现的就是一对双胞胎。但是当我们看着它并开始阅读它的时候,且假定它的题材是一目了然时,就会发现随后有一系列令人困惑的问题,这一图像典型说明了摄影意义的困难性本质。
首先,双胞胎的概念暗示着在19 世纪用银版照相法可以制作镜像一样的相似,强调照片是一种如实记录。双胞胎的一方反映着另一方。但“同一”暗指“同一性”,自我的图像限制了单独形象的表面呈现。这两个方面打开了一道决定性的鸿沟,介于我们在照片上“看”到的东西与我们被要求“观察”的东西之间。两个人物被框在一张照片里,这种方式显然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即这个空间明显地否定她们历史的与社会的语境。我们无法把她们置于具体的时间或空间,没有任何线索说明她们的社会或个人背景。阿勃丝有效地中立了她们的存在条件。背景是白色的:一个油漆的墙面,一条横穿画面底部的小路。不过,呈现出来的小路提供了一些条件,我们据此可以在画面和符号上建立阅读图像的基础。小路轻微倾斜,“角度”准确地反映了阿勃丝对其题材的处理。这张照片不是在平行的意义上与题材相遇,而是成斜角,甚至是斜视地观看。这样,图像开始反映的东西,像语言一样,不是通过相似而是通过差异来构成意义。我们越是仔细地观看照片,超出它的时空,则细节作为身份的代理就越能制造共鸣。我们感到差异的无处不在,是为了掩饰这张照片名称的确定性。即使在一个基本的层面上,差异也是至关重要的。双胞胎中的一个是“快乐的”,另一个是“悲伤的”;她们的鼻子不相同,面庞也不相同;她们衣领的形状不一样,裙子的褶皱不一样,胳膊不是一般长,长袜也不相同。所有这些看起来相同的地方其实都是不一样的,眉毛、刘海、头发和发带全都不一样。我们越仔细看,细节就越会产生共鸣,作为更大的谜一般的存在和张力的一部分,就我们被要求观看的东西而言。个体本身都各不相同,远非同一的,亦即她们是非常不同的双胞胎。
那么,《双胞胎》促使我们考虑照片信息包含的复杂性。但也要强调,我们必须意识到,在某种程度上,摄影家作为意义的仲裁人和命名者。每张照片不仅被一个历史的、审美的和文化的参照系数所围绕,也与一些和摄影家相关的看不见的关系和意义,以及照片拍摄的地点相关联。对这张照片的任何阅读都包含阿勃丝的创作意图及她的摄影思想。我们要把照片置于其作品的整体关系中,通过与其他作品的差异与相似,来决定我们阅读它的依据。我们会注意到对阿勃丝产生特别影响的因素(例如,维加[Weegee]和利塞特·莫德尔[Lise e Model]的作品),以及对特定的题材类型的偏好。大多数摄影家的作品都可以推断出一种特有的风格,就和某一作家展示一种我们能够识别的写作风格一样。从这个意义来看,我们可以把摄影家看做一名电影导演,把摄影作品看做视觉风格的总和,风格中的内容和形式是摄影话语和语法的视觉反映,在写作和电影中也是如此。尽管此前我们涉及作为艺术家的摄影家进行如实的记录,可以说每个图像都是创造真实性的标志,同样使我们想到在某种程度上每个图像是自我意识的一部分,以及有关赋予事物意义的决定性行为。和照相机的“眼睛”一样,图像也是摄影家的“我”的反映。
……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不均匀的,像在平原上行走时突然遇到了一系列陡峭的悬崖。在某些章节,作者对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图像生产机制的剖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逻辑严密,论证充分,充满了令人拍案叫绝的洞察力。然而,另一些篇幅似乎陷入了过度的阐释泥潭,对某些当代艺术作品的解读显得有些牵强附会,仿佛作者急于将所有视觉现象都纳入自己宏大的理论框架中去,导致阅读的节奏感时有打断。尽管存在这样的瑕疵,我仍然认为它是一部值得细读的力作,主要得益于它对“媒介物质性”的关注。作者没有把图像视为纯粹的符号,而是着重探讨了相纸的化学成分、冲洗过程中的化学反应,以及印刷技术的局限性如何共同塑造了我们最终看到的内容。正是这种对“物质基础”的执着,使得这本书跳脱出了许多同类作品流于表面的泛泛而谈,提供了一种扎根于材料层面的历史反思。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本身就是一次成功的“视觉陈述”。它通过精心设计的留白、对不同字体和图片尺寸的对比运用,本身就在向读者演示着“编辑”的力量。它探讨的那些晦涩的、关于视觉文化起源的议题,通过这种直观的排版安排,获得了极大的可读性。我特别喜欢它对“被遗忘的图像”这一主题的挖掘,那些原本只在特定档案馆或民间口耳相传的影像资料,被作者巧妙地引入主流视野。这些“失语者”的图像,揭示了官方史学记录中惯常被美化或忽略的另一面真相。它迫使我思考,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历史”,其实是无数张被展示的图像与更多张被雪藏的图像之间,经过权力筛选后形成的一种脆弱的平衡。这本书带来的启发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一种深层的心态转变,即对所有“被定格”的瞬间保持一种持久的、审慎的怀疑态度。
评分阅读这本关于视觉记录的著作时,我的感受更偏向于一种智力上的探索和挑战。它不像那些叙事流畅、情节跌宕的历史书籍那样容易被“读完”,而更像是一块等待被细细品味的矿石,需要反复咀嚼和思考。作者在处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图像时,展现了惊人的跨学科功底,信手拈来引用人类学、符号学甚至后殖民理论的视角来解构那些看似中立的“记录”。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战争摄影的部分,它没有停留在对残忍场面的渲染,而是冷静地剖析了新闻机构的编辑流程、图像的分发渠道,以及这些被选择和放大的瞬间如何被工具化,成为塑造公众情绪和政治议程的利器。这种对“信息茧房”早期形态的追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说实话,有些章节的理论密度相当高,需要我时不时地停下来,回溯前文,甚至需要查阅一些补充资料才能完全跟上作者的思路,但这正是我认为它价值所在——它强迫读者走出舒适区,去面对那些被主流叙事刻意忽略的阴影和断裂。
评分这本厚重的文本,于我而言,更像是一次对“时间”本身概念的重构体验。它并非按照固定的时间线索推进,而是以一种近乎迷宫般的方式,将不同时空中的图像碎片相互连接、交叉比对。我仿佛站在一个巨大的、没有墙壁的画廊中,导览者(作者)不断地将我拉向一个看似无关的角落,然后通过一张不起眼的瞬间抓拍,揭示出远古与当下之间微妙的、令人不安的相似性。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个人化,夹杂着大量的主观判断和情感投射,这使得整本书的基调显得既权威又亲密。尤其是在探讨家庭相册和纪念性摄影的处理上,那种对“记忆的脆弱性”的深情凝视,让我不禁回想起自己那些失焦的童年照片。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拉回到了每一个普通人都能感知的、私人化的维度,展示了图像如何参与我们构建自我认同的全过程。它教会我,每一张被冲洗出来的照片,都是对消逝瞬间的一次微小而徒劳的抵抗。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奇特的、仿佛穿梭时空般的体验。它没有聚焦于某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而是像一位技艺精湛的策展人,精心挑选了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影像作品,将它们并置、对照,让我得以窥见人类文明变迁的脉络。作者对于图像的解读能力令人叹服,不仅仅停留在对“拍了什么”的描述上,更深入挖掘了“为何而拍”以及“影像如何反作用于被拍摄的现实”。例如,书中对十九世纪末肖像摄影的分析,细致入微地探讨了权力和身份在镜头前的建构与消解,那种对社会结构深层运作的洞察,让我合上书本后,看任何一张老照片都会多一层审视的目光。我尤其欣赏它在讨论技术进步时所展现的克制与批判性,没有盲目赞颂技术的“进步”,反而着重呈现了每一次媒介变革背后所带来的伦理困境和感知模式的重塑。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观看”这件事本身的理解都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这绝非一本简单的画册或技术史的堆砌,而是一部充满哲思的视觉文化编年史。
评分非常好的书,之前买了英文版的,可以对照着看了
评分牛津艺术史中的照片历史一卷,非常值得收藏。
评分西方当代前沿、受欢迎的艺术史丛书
评分快速准时,推荐!
评分非常不错,推荐购买!
评分?
评分内容丰富,值得一看。
评分了解摄影史的一本很不错的书
评分非常好 推荐 物美价廉 推荐给大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