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像是中國文學史上一朵盡情綻放的“孤獨之花”,大放異彩的背後,是詩人的孤獨。但這種孤獨,不是離群索居的寂寞,不是自我封閉,而是自由靈魂的飛揚,真實生命的敞亮。
今讀唐詩,日常生活中的僞裝、苦悶和焦慮亦得以被這種孤獨之美淨化……
“詩人是人間孤寂者”(硃光潛),但偉大的詩人卻從沒有放棄對自由靈魂、對自我價值的追求,這話尤其道齣瞭唐代詩人群像。陳子昂的“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悲壯地抒發齣一種積極進取、得風氣之先的偉大孤獨感;王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則錶現齣一種恬靜優美的孤獨之境;李白的《獨坐敬亭山》錶達瞭“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飽滿的心,柳宗元的“獨釣寒江雪”則肯定瞭對自我價值的認知……就是這樣,唐詩藝術化地記錄瞭詩人們本真生命的一次次敞亮。
《在唐詩裏孤獨漫步》,作者起先把唐詩放迴曆史的大背景下去讀,以唐詩發展的軌跡為綫索,突破傳統,結閤音樂、電影等審美對唐詩進行知識性解讀;每篇又從詩人的命運沉浮、人生際遇、作詩緣起及影響等角度,對詩人進行中肯而不失趣味的介紹,最終撩起時代的麵紗,讓詩人從悠遠的作品中走齣來,走進我們的生活。
夏昆,七零後,早生一年就成六零後,本想做音樂,因考瞭師範而隻好當老師,畢業後開始教一群七零後。現在成天跟一群零零後廝混,於是發現教育非常浪漫的事就是孩子長大我變老。愛看電影,愛聽音樂,有時間也寫字。寫瞭不少文章,齣瞭幾本書,多染指教育、曆史、音樂、電影、詩詞,但想齣的不是書,而是專輯。
★夏昆和他的朋友們是一群“永遠都走在路上”的教育行動者。
——錢理群
★作為中學語文教師中齣色的一員,夏昆涉獵廣泛,舉凡唐詩宋詞,搖滾與電影,他都有比較深入的理解與齣色的感悟。讓我們看看他如何在唐詩的江山裏遨遊,在宋詞的溫柔鄉中陶醉。
——冉雲飛
人不輕狂枉少年——王勃
西方有句諺語:“造就一個藝術傢需要三代。”這話說的其實是傢學淵源對於人成長的重要性,這一點在藝術上尤其顯得突齣。因此,很多天纔不是老師教齣來的,而是傢庭熏陶齣來的。王勃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少年得誌?揮斥方遒
王勃,字子安,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孫子,也是唐初著名詩人王績的侄孫,齣身書香門第,從小就受到瞭良好的教育。王勃自幼聰慧好學,《舊唐書》說他六歲就會寫文章,“構思無滯,詞情英邁”。唐代大儒顔師古作《漢書注》,被公認為是最權威的注解,直到今天中華書局齣版的《漢書》仍用的他的注。而王勃九歲讀《漢書》的時候,居然給顔師古挑齣瞭一大堆毛病,還寫齣瞭十捲漢書《指瑕》,一時震驚海內。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王勃上書右相劉祥道自薦,劉錶薦於朝,兩年後,王勃應製科(唐代一種皇帝親自主持的臨時性科舉考試——作者注),對策高第(考試成績優異),被授予散朝郎之職。此時的王勃年僅十四歲,還是少年。
十四歲的王勃,和那個正如朝陽的東方帝國一樣,內心充滿瞭對未來的憧憬。時代的自信與豪邁通過人生際遇轉化成他滿滿的驕傲,再通過他的筆端抒寫齣來,即使是痛,都痛得自信,痛得瀟灑,痛得壯闊。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彆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江淹《彆賦》中說:“黯然銷魂者,唯彆而已矣!”離彆總是一個最痛苦的主題,不管是此前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還是之後的“多情自古傷離彆,更那堪冷落清鞦節”,離彆的每一幕,每一刻,似乎都是一把鈍刀,絞割著人們已經傷痕纍纍的心,因此,離彆的詩句總是讓人黯然神傷,幾乎已是不易之道。
可是,王勃這首詩卻一反常態,首聯以一組工整的對仗,為我們展示瞭一幅氣勢雄渾、境界壯闊的畫麵,仿佛在這離彆之時,城闕與山河都肅立兩旁,站成一旅威武嚴整的儀仗隊,為朋友送行。第二聯安慰朋友,離彆是為瞭“宦遊”,“宦遊”二字頗有深意:雖則是離傢遠行,但也是展翅高飛,即使是背井離鄉,也是為瞭日後的衣錦還鄉。因此,暫時的離彆不算什麼,因為男兒遠行,是為瞭開闢一方更廣闊的天地。第三聯是傳誦至今的名句,多認為是從曹植《贈白馬王彪》“丈夫誌四海,萬裏猶比鄰”化用而來。不過王勃在這裏突齣瞭“知己”二字,在勉勵朋友的同時,又注入瞭友誼的溫情;最後一句似戲謔,提醒朋友勿作小兒女態,而應放眼未來,勇敢地走自己的路。鬍應麟《詩藪》評此詩說“終篇不著景物,而興象宛然,氣骨蒼然”。這時的王勃,已經從散朝郎任上離職,應唐高宗的兒子——沛王李賢之邀,擔任沛王府修撰。《唐纔子傳》中說當時王勃名滿天下,齣重金請他寫詩作文的人很多,因此他靠潤筆都可以過得相當的寬裕。他寫作的時候,總是先磨墨數升,再酣飲美酒,然後濛頭大睡,醒來之後拿筆就寫,一字不改,人們稱之為“打腹稿”。
張愛玲說齣名要趁早,王勃可算早齣名中的翹楚,但是,也許正由於他齣名太早,對人世間的很多事情無法看得真切,加之年輕氣盛,恃纔傲物,王勃得罪瞭不少人,於是,很快他就遭遇瞭人生第一次重大打擊。
稀裏糊塗的文字獄
嚴格意義上講,唐代是一個相當開明的朝代,終唐兩百多年,沒有一個文人因為文字而被砍頭,即使像杜牧在《泊秦淮》中說“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暗示唐代將走上陳朝滅亡的老路,瘋狂攻擊現政府,也沒見被人抓住說大逆不道;李商隱在《馬嵬》中說“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傢有莫愁”,毫無遮攔地調侃唐玄宗與楊貴妃,也沒有像彆的朝代一樣馬上被定為“大不敬”,抄傢、充軍或者誅滅三族。但是,這也並不代錶文人寫作就沒有禁區,專製社會總有很多微妙的敏感話題,而涉世不深者一旦涉及,引來的很可能就是滔天大禍,立儲問題就是這些敏感話題中的一個。
專製社會,天下為傢,君主視天下為私産,統治權傳子而不傳賢。暴力爭奪、陰謀篡取成為中國古代改朝換代的基本方式。為瞭爭奪權位,父子相殘,兄弟操戈層齣不窮。天授年間,許王李素節和澤王李上金同被誣告,被抓到京城準備處死,走在路上,看到有人傢辦喪事,李素節對左右說:“能夠病死是多好的事情啊,還有什麼必要哭呢!”隋末,越王楊侗在被王世充縊殺之前,遺言:“從今以去,願不生帝王尊貴之傢。”一語道破其中的慘毒。
高祖李淵即位之後,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但是當時秦王李世民羽翼已經豐滿,成為爭奪太子之位最強的力量。終於,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殺兄屠弟,李建成和李元吉傢屬均被誅殺,接著連李淵也不得不將皇位讓齣,當瞭唐朝第一位太上皇。
李世民即位之後,立長子李承乾為太子,隨著時間推移,又對太子多有不滿,而喜歡魏王李泰,李泰知道之後,也極力活動,想謀求太子之位,終於導緻太子被廢。《舊唐書》記載:李泰知道太子被廢的消息之後,喜滋滋地去找父皇,說:“我隻有一個兒子,我如果當瞭皇帝,死前我就殺掉我的兒子,把皇位傳給晉王(李治)。”唐太宗竟然信以為真,把這話告訴瞭褚遂良,褚遂良說:“魏王一旦當瞭皇帝,成為天下的主人,哪裏有殺自己的兒子把皇位傳給晉王的道理?如果陛下一定要立魏王,就必須為晉王尋找一個好的安身之地。”此時被廢的太子李承乾也上書說:“我已經當瞭太子,難道我還有什麼彆的欲望嗎?隻是因為魏王相逼,無奈之下纔做瞭傻事。陛下如果讓魏王李泰當太子,就正好落入瞭他的圈套。”
此時唐太宗纔如夢初醒,說:“我如果立李泰,就意味著太子之位是可以憑藉手段得到的。立李泰為太子,李承乾和李治都不可能活下去;立李治為太子,李承乾和李泰就有可能保住性命。”於是,當初根本沒有競爭實力的晉王李治,在鷸蚌相爭之中漁翁得利,被立為太子,後即位,就是唐高宗。
有瞭父親弑兄殺弟的先例,加上自己的親身經曆,高宗李治對立儲問題十分在意,如履薄冰,希望避免悲劇再次發生,而恰恰就在這個關頭,王勃卻乾瞭一件觸龍鱗的傻事。
當時諸王經常以鬥雞為樂,王勃鬧著玩,寫瞭一篇《檄英王雞》,檄指的是檄文,是古代戰爭中宣布對方罪狀,錶明討伐原因的文章,用現在的觀點來看,王勃充其量也就是惡搞而已,可是這篇文章讓高宗看到之後,卻觸動瞭他最敏感的那根神經,很自然就聯想到瞭太宗和自己麵臨立儲問題時發生的一係列慘禍,於是高宗認為王勃“離間諸王”,將他趕齣瞭王府。
遭遇瞭第一次挫摺之後,王勃傲慢隨意的性格似乎也沒有多少改變,很快又做瞭第二件傻事。
鹹亨三年(672年),王勃在友人的幫助下,謀得虢州參軍之職,任職期間,有一個叫曹達的官奴犯罪,王勃將他藏匿瞭起來,後來怕走漏風聲,居然將曹達滅口。事發之後,王勃被判死刑,好在遇赦,沒被處死。後來有專傢懷疑此事可能是同僚陷害,原因是嫉妒王勃纔華卓越。這次大禍,不僅使王勃的仕途宣告終結,甚至還連纍瞭他的父親,其父王福畤因為兒子犯罪,被貶為交趾(現越南河內)縣令,遠謫南荒之外。
上元二年(675年)鞦,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親,路過南昌。南昌長江邊上,有一座由高祖李淵第二十二子、滕王李元嬰修建的樓閣,後人稱之為滕王閣。李元嬰在修建這座樓閣的時候恐怕怎麼也不會想到,這座樓閣將永遠地和一個自己不認識的年輕人的名字聯係在一起,提起滕王閣,不會有人想起李元嬰,而隻會想起王勃,還有那篇名垂韆古的《滕王閣序》。
禮豈為我輩設邪?
從王勃大大方方接過紙筆的那一刻起,閻都督就開始後悔瞭。
南昌的滕王閣是原滕王李元嬰所建,到高宗時,樓颱已經朽敗不堪。當時在此任職的都督閻伯嶼便重修瞭滕王閣,為瞭紀念這一盛事,閻都督便請來瞭當地的名流,在重陽日會聚一堂。按照中國人的傳統,照例是要寫文章來紀念此事的。幾百年後的滕子京也做過同樣的事情,他重修瞭嶽陽樓,並請人作文,於是範仲淹留下瞭韆古名篇《嶽陽樓記》,閻伯嶼跟滕子京不同的是,後者是光明正大直接請範仲淹作文,而他卻玩瞭一個小小的花招。
這次宴會的目的,除瞭慶賀滕王閣重修成功之外,更重要的是閻都督想藉此嚮大傢誇耀他女婿的纔學。因此,在宴會之前,他就囑咐女婿事先做好瞭一篇序文,並叫他背熟,打算在席間當作即興所作來給大傢看。宴會上,大傢坐定之後,閻都督命人拿齣紙筆,假意請各位為這次盛會作序。一韆多年後,學者吳思寫瞭一本書叫《潛規則》,指的是那些上不得颱麵但是大傢又必須遵守的無形的規則,其實,潛規則在一韆多年前就早已存在瞭。因此,當下人將紙筆奉到自己麵前請自己作序時,在座的賓客都假意推辭,因為他們都知道,今天的潛規則就是:文章是閻都督女婿的,如果自己不知深淺接過來,就是極度的無禮。
但是,年僅二十多歲的王勃顯然沒有明白這潛規則,當紙筆傳到他麵前的時候,他居然沒有推辭,毫不客氣地接瞭過來!滿座皆驚,閻都督更是怒形於色,拂袖離席而去。
王勃似乎什麼都不知道,落筆便寫,閻都督在帳中總覺得心下不甚瞭然,於是叫傢人去看王勃寫的什麼,隨時嚮自己匯報。一開始,傢人報說:“他落筆先寫‘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閻都督冷笑說:“不過是老生常談罷瞭。”過一會兒,傢人又來報:“他現在寫的‘星分翼軫,地接衡廬’。”閻都督收起瞭輕衊的笑容,沉吟不語。許久,傢人又來報:“現在寫的是‘落霞與孤鶩齊飛,鞦水共長天一色’!”閻都督大驚:“此真天纔!當永垂不朽!”於是從帳後齣來,賓主盡歡。
宴會結束的時候,閻都督肯定沒有當初的悔意瞭,如果他知道,自己的名字被列在《滕王閣序》裏(都督閻公之雅望,綮戟遙臨),與這篇文章一起傳之韆古而不朽的話,他也許更會慶幸今天邀請王勃的舉動,更會慶幸王勃的無禮,因為如果這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和大傢一樣世故,對潛規則瞭然於胸,就不會有今天的盛會,更不會有這傳世的傑作瞭。
西晉名士、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為人豪放不羈,《世說新語?任誕》中說,阮籍的嫂子迴娘傢,阮籍竟然不顧男女之大防,去跟嫂子告彆,當彆人譏諷他不懂禮法的時候,阮籍反唇相譏:“禮豈為我輩設邪?”
禮法束縛得越來越緊,於是無所措手足,這也許是《滕王閣序》成為韆古絕唱的最大原因。從漢代的經學到唐代的儒傢道統,再到宋代的程硃理學,中國人的銳氣和想象力被消磨殆盡,唐詩宋詞不復存在,讀書人所有的智慧都耗在瞭八股文中,耗在瞭無聊的禮節和謙讓之中,耗在瞭暮氣沉沉的內斂和穩重之中。
王勃走下滕王閣,在大傢的祝福聲中離開南昌,繼續踏上探望父親的旅程。幾個月後,他乘坐的船遇到颱風,王勃溺水,驚悸而死,年僅二十七歲。《滕王閣序》裏有一句“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這裏的終軍是漢代人,他自薦去招降南越,時人壯之。後來,他被叛軍殺害,年僅二十六歲,人們都惋惜地稱他為“終童”。但是,不管是王勃,還是終軍,都用自己短暫的人生書寫瞭一個永恒的輝煌。終軍死後,南越終於歸附朝廷,成為中華大傢族的一員;王勃死後,人們把他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一起並稱為“初唐四傑”,王勃居於四傑之首。於是,唐詩的大門由四傑為我們緩緩打開,門後,將是一個光耀萬邦、流芳韆載的世界。
……
拿到這本書,最先吸引我的就是它那股沉靜而又充滿力量的書捲氣。書名《在唐詩裏孤獨漫步》,本身就營造齣一種獨特的意境。我一直覺得,唐詩之所以能夠流傳韆古,不僅僅是因為其精妙的語言和深邃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它承載瞭無數個鮮活的生命,承載瞭他們在那特定時代背景下的喜怒哀樂,特彆是那些難以言說的孤獨。我總在想,李白豪放不羈的背後,是否也有過被誤解和失意的孤獨?杜甫憂國憂民的筆觸下,是否藏著對世事無常的深深的無力感?王維描繪的世外桃源,是否是他逃避現實紛擾,尋求內心安寜的孤獨港灣?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不落俗套,它或許不會去分析詩歌的平仄格律,也不會去考證某首詩的創作年代,而是另闢蹊徑,從“孤獨”這個角度切入,去挖掘唐詩背後更深層次的人文關懷。它或許會選取一些意象,比如孤舟、獨酌、空山、殘月,去串聯起不同詩人的情感體驗,讓我們看到,即使在盛世唐朝,即便是那些名垂青史的偉大人物,也無法擺脫人性的共通之處——那份麵對浩瀚宇宙和漫長人生時,個體所感受到的,微妙而深刻的孤獨。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引領我,以一種全新的視角,重新品味那些熟悉的唐詩,感受到其中的人情冷暖,體會到那些偉大的靈魂,在孤獨中孕育齣的璀璨光芒。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在唐詩裏孤獨漫步》一下子就擊中瞭我的點。我一直以來都有一個怪癖,就是在心情特彆復雜,或者特彆需要獨處的時候,就會翻開唐詩。總覺得那些古老的詩句,有著一種奇特的魔力,能夠安撫我躁動的心靈,又能引發我更深層次的思考。但有時候,我也會覺得,雖然讀瞭很多詩,可似乎總隔著一層紗,無法真正觸及到詩人內心的真實情感,尤其是那種,在繁華背後,或者在重大時刻,所湧現齣的,難以名狀的孤獨。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滿足我這個好奇心。它或許不是一本流水賬式的作品集,而更像是一個導遊,一個懂得欣賞也懂得解讀的導遊,帶我深入到唐詩的世界裏,去“漫步”。我期待它能夠用一種不那麼說教,卻又極其精準的筆觸,去描繪齣那些詩人在創作時,可能經曆的內心掙紮,可能是麵對功名利祿的疏離,可能是懷纔不遇的寂寞,又或者是對人生短暫的慨嘆。我希望它能夠通過一些我從未注意過的細節,或者一些充滿想象力的聯想,讓我感受到,即使是那些豪放不羈的詩仙,或者是憂國憂民的詩聖,也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孤獨時刻,而正是這份孤獨,成就瞭他們不朽的詩篇。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讓我與唐詩,以及唐詩中的靈魂,進行一次深刻而私密的對話。
評分《在唐詩裏孤獨漫步》這個名字,光是聽著就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像是一個邀請,邀請我去一個特彆的境地,去感受一種特彆的心境。我一直對唐詩情有獨鍾,總覺得那些字裏行間流淌著的,不僅僅是纔情,更是那個時代無數人的悲歡離閤。然而,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注意到,即使在那些描繪繁花似錦,歌頌盛世的詩句中,偶爾也會閃過一絲難以忽視的孤獨感。是詩人對自身命運的無奈?是對社會現實的疏離?還是麵對浩渺宇宙,個體渺小的感慨?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以一種更加細膩和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去探索唐詩中隱藏的“孤獨”主題。我期待它能夠從一些看似尋常的意象齣發,比如獨行者、空對月、無眠夜,去揭示那些偉大詩人內心深處不為人知的角落。它或許不會去羅列大量的史料,而是用一種更富於文學性和感染力的方式,去構建一個關於孤獨的敘事。我希望通過這本書,我能夠不再隻是一個被動接受信息的讀者,而是能夠主動地去感受,去體會,去想象,那些唐朝的文人墨客,在他們的創作巔峰,或者在他們人生低榖時,是如何與孤獨共處的。我期待的是一種能夠引發共鳴的解讀,一種讓我能夠在那份古老的孤獨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絲慰藉,或者更深層次的思考。
評分這本《在唐詩裏孤獨漫步》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我瞭。墨色的暈染,點綴著幾筆淡雅的寫意山水,仿佛將人瞬間拉入瞭一個意境深遠的古風畫捲。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淡淡的憂傷和疏離感,卻又有一種彆樣的詩意,讓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我一直對唐詩有著濃厚的興趣,總覺得那些韆古流傳的詩句,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的寄托,是曆史的迴響。讀唐詩,我總能在那些慷慨激昂的邊塞詩中感受到男兒的熱血,在那些婉約纏綿的宮怨詩中體會女性的無奈,在那些描繪山水田園的詩篇裏尋得片刻的寜靜。然而,有時候,麵對浩如煙海的唐詩,總覺得缺少一個引導者,一個能夠帶我深入體會其背後故事和作者心境的人。我期望這本書能夠成為我這樣的讀者的指路明燈,它或許不會直接講解詩歌的典故,而是通過某種方式,讓我感受到唐詩中蘊含的孤獨,那種麵對大韆世界,卻又顯得孑然一身的獨特感受。或許是在清冷的月夜,詩人獨坐窗前,思念遠方的友人;或許是在繁華的市集,詩人卻感受到內心的疏離;又或許是在壯麗的山河間,詩人感嘆生命的短暫和個人的渺小。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用一種溫潤而有力量的方式,解讀這些埋藏在詩句中的情感,讓我不再隻是一個旁觀者,而是能夠真正地走進詩人的世界,與他們一同感受那份獨屬於唐朝的浪漫與憂傷。
評分我一直認為,閱讀的樂趣不僅僅在於文字本身,更在於文字所構建齣的世界,以及在這個世界裏我們所能體驗到的情感。這本書的名字《在唐詩裏孤獨漫步》,就給瞭我一種非常奇妙的聯想。我常常在想,那些偉大的詩人,他們在創作齣不朽詩篇的時刻,是否也曾有過一種難以言喻的孤獨感?是靈感的枯竭,還是對人生際遇的無奈?又或者是麵對壯麗山河,卻無人能與共賞的寂寥?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我走入這樣一個層麵,它或許不是一本枯燥的學術研究,而更像是一次心靈的對話。我期待它能夠以一種更加生活化、或者更富於故事性的方式,去展現唐詩中那些被隱藏起來的,關於孤獨的情感綫索。比如,當李白在黃鶴樓上送彆友人,寫下“孤帆遠影碧空盡”時,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體會到他內心的失落,那種目送友人遠去,隻剩下自己獨自麵對江天的遼闊和空寂。又或者,當杜甫在安史之亂中顛沛流離,寫下“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時,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感受到他作為一名知識分子的無力感,那種在時代洪流中,個體渺小而孤獨的掙紮。我期待的,是一種能夠觸及靈魂的解讀,一種讓我能夠與詩人産生共鳴,甚至在閱讀的過程中,重新審視自己內心深處那份同樣存在的孤獨。
評分送貨到傢的速度真是快,書買給小孩的,希望對學習有大用!
評分快遞很快,包裝很好、沒拆封,書還沒看
評分這本書因為老師的推薦,所以去看看,非常喜歡
評分快遞很快,包裝很好、沒拆封,書還沒看
評分為瞭兒子買的,對他學習語文有幫助
評分很不錯的一本書。
評分正版書,快遞快,快遞員辛苦啦。
評分寫的很引人入勝
評分看電子書籍還是不如看紙質書,所以買瞭基本,趁著暑假閑餘的時候看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