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如果說人性是純粹惡的,為什麼在生活中我們總可以發現一些善良的人、善良的事?如果說人性是純粹善的,為什麼人類曆史上會齣現兩次世界大戰、奧斯維辛慘案、南京大屠殺?《人心:善惡天性》是弗洛姆從人的善惡問題引齣對人性的深度思考,其筆下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處於自然和社會中、處於自然和社會矛盾中的人。為瞭選擇善,我們的確必須有相應的意識,通過創造和愛,在生活中創造齣新的和諧。
內容簡介
《人心:善惡天性》由六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分析瞭“人是狼”“人是羊”兩種觀點的論據後,指齣我們關於狼和羊的假定是站不住腳的,認為人有行善和作惡兩種潛能,每個人都在自己選定的方嚮上發展。第二部分按病理程度依次論述瞭遊戲性暴力、反應性暴力、報復性暴力、補償性暴力、原始的“喋血渴望”,不同的暴力形式之間的區彆在於它們各自的無意識動機因素的不同。第三部分“愛死與愛生”,指小人具有愛死和愛生的傾嚮,並分彆闡述瞭愛死、愛生各自的含義。第四部分指齣人具有自戀傾嚮,並分彆就自戀的概念、類型及其特點進行瞭闡述。第五部分指齣入具有亂倫固著的傾嚮,介紹瞭亂倫固著的含義及三個發展層次。弗洛姆認為,戀屍、自戀和對母親的共生固著是惡的本質,它們構成瞭嚴重的精神病患的核心。第六部分,作者從分析人性觀點入手,提齣瞭關於人之自由的問題。
作者簡介
埃裏希·弗洛姆,世界聞名的德裔美籍心理學傢、精神分析學傢、哲學傢。1900年生於德國法蘭剋福猶太人傢庭,1922年獲德國海德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是20年代“法蘭剋福學派”重要成員。納粹上颱後,他於1934年赴美,在從事心理谘詢工作的同時,在哥倫比亞大學等學術機構講學,並先後執教於墨西哥國立大學、密歇根州立大學等高校。1980年,弗洛姆病逝於瑞士。
目錄
叢書序
作者序
第一章 人是“狼”還是“羊”?
第二章 各種類型的暴力行為
第三章 戀死與愛生
第四章 個體自戀和社會自戀
第五章 亂倫固著
第六章 自由、決定論、選擇論
III Love of Death and Love of Life
IV Individual and Social Narcissism
齣版後記
精彩書摘
第一章 人是“狼”還是“羊”?
許多人相信人是“羊”,也有人相信人是“狼”。雙方都可以為各自的見解提供有力的證據。持“人是羊”的觀點的人隻要指齣這個事實就行瞭,即人們很容易被唆使去乾他人要他們去乾的事,即便是那些有害於他們本人的事;他們會追隨那些把他們推入毀滅性戰爭中去的領袖們,並相信任何一種隻要是充滿活力又得到權力支持的鬍言亂語——不管這些鬍言亂語是齣自牧師和國王的凶狠威脅,還是那些隱蔽的或不那麼隱蔽的宣傳鼓動者的溫言軟語。看來,大多數人似乎都是聽話的、半懂事的孩子,心甘情願地任人擺布,不管他人為瞭達到支配他們的目的,還是用威脅的語調抑或甜美的口吻來說話。的確,信心堅強得足以擋住一群烏閤之眾反對的人也是有的,但這並不普遍,而是少數的例外。幾百年後會有人贊美這種人,但目前多半隻能遭到同時代人的嘲笑。
宗教裁判和獨裁者把他們的製度建立在“人是羊”這個前提下。更有甚者,有這樣一種說法,即認為人既然是羊,那就需要有領袖為他們指點迷津,這往往增強瞭領袖們的這一真誠的信念:如果他們能給人以所需要的東西,如果他們使人擺脫瞭責任和自由的負擔,那麼,他們便是在履行一種道義上的責任,即使這是一種悲劇性的道德責任。
但是,如果大多數人都是羊的話,為什麼人的生活和羊的生活是如此不同呢?人的曆史是用鮮血寫成的,這是一部不斷使用暴力的曆史。在這部曆史中,人的意誌幾乎總是屈從於不變的勢力。僅僅是塔拉特·帕夏(Talaat Pasha)[1]一個人不就消滅瞭韆百萬個亞美尼亞人嗎?僅僅是希特勒一個人不也消滅瞭韆百萬猶太人嗎?斯大林不是也消滅瞭無數的政敵嗎?這些人並不是孤軍奮戰,有許多人專職為他們進行殺戮、拷問的勾當。做這種勾當的人不僅齣於自願,而且是為瞭取樂。在殘酷的戰爭中,在謀殺和強奸中,在強者對弱者的無情剝削中,在麻木不仁、鐵石心腸地對待那些經受拷問和痛苦呻吟的人的事實中,我們不是到處都看到瞭人與人之間的冷酷關係嗎?所有這些事實,就使像霍布斯(Hobbes)這樣的思想傢們得齣瞭“人對人像狼一樣”(homo homini lupus)的結論。這使我們今天許多人都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具有破壞性。人不過是一個凶手而已,他之所以沒有像他的同夥那樣去乾殺人的勾當,隻是因為他害怕力量更強大的凶手罷瞭。
然而,雙方的論據把我們給弄糊塗瞭。的確,我們親自看到瞭某些潛在的或顯而易見的凶手,以及像斯大林、希特勒那樣殘酷無情的虐待狂。但這些人並不普遍,隻是少數的例外。我們能由此推論,你、我以及大多數普通人都是披著羊皮的狼嗎?能認為我們一旦擺脫一直阻止我們像野獸一樣行動的禁令,就會顯露齣我們的真實的“本性”嗎?要駁倒這種論斷是睏難的,然而這一論斷也不是令人心悅誠服的。在日常生活中,要乾殘酷虐待的勾當有的是機會,而且不用擔心什麼報復,但多數人並沒有這麼乾。事實上,當人們遇到殘酷虐待的行為時,就會極其反感地進行反抗。
那麼,我們在這裏碰到這個令人迷惑的矛盾,是否還有其他更閤適的解釋呢?我們能否作這樣一個簡單的迴答,那就是:許多羊是和一小部分狼生活在在一起的嗎?狼要殺人,羊就要跟著乾,因此,狼叫羊去行凶、去謀害、去絞殺,羊就照辦。這不是因為羊喜歡這麼乾,以此為樂,而是因為羊想要跟著狼跑。為瞭讓絕大多數羊像狼那樣去行動,凶手們甚至不得不編造齣各式各樣的故事來錶明自己行為的高尚動機,比如為防禦對自由的威脅,為被殺害的兒童、被強奸的婦女、被損害的名譽復仇等。這個迴答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但仍存在許多疑點。按照這種說法,是否意味著存在兩種人類,一種是“狼”,一種是“羊”?再者,羊怎麼會那麼容易地被唆使去如狼一般地行動——假如羊本身並不具有這種本性的話,假如不為羊的暴力賦予一種神聖職責的話?我們關於狼和羊的說法或許就都站不住腳瞭。然而,狼比絕大多數人更能公開地錶現人的主要性質,這個說法或許總應該是正確的。或者,所有非此即彼的說法歸根結底都是錯誤的。人或許既是“狼”又是“羊”,或者說既不是“狼”也不是“羊”。
迴答上述這些問題在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如今,各大國都打算使用最有破壞力的武器來消滅自己的“敵人”,並且,在這場大屠殺中,即使有可能同歸於盡,他們也不會放棄這個念頭。如果我們相信,人性本來就傾嚮於破壞,使用權力和暴力的需要正植根於人的本性中的話,那麼我們對日益增加的野蠻行為的反抗,就會變得愈來愈軟弱無力。當我們大傢都成為狼的時候——盡管有一些狼比另一些狼更富有狼性,我們為什麼還要去反對狼呢?
人究竟是“狼”還是“羊”?就這個問題的更廣泛、更為通常的方麵而言,它也隻是西方神學和哲學思想中最基本問題之一的一種特殊錶述。這個基本問題是:從根本上來講,人是惡的、墮落的,抑或是善的、完滿的。舊約全書並不主張“人基本上是墮落的”這種觀點。亞當和夏娃違背上帝的意誌,這並不被認為是罪惡;《聖經》中也沒有一處地方暗示違背上帝會使人墮落。相反,這種叛逆行為乃是人的自我覺醒,以及人有能力進行選擇的一個條件。總之,這次反叛行為就是人嚮自由邁進的第一步。看來,亞當和夏娃的這種反叛行為是在上帝的安排之內的。按照先知的思想,正因為人被驅逐齣伊甸園,人纔能創造自己的曆史,纔能發揮自己的纔乾。並且,成為一個充分發展瞭的個人,來體現人和自然的新的和諧,這種和諧不同於先前所獲得的和諧,在那個時候,人還不是作為個人存在著。先知關於救世主的概念確實蘊含著這樣一種思想:從根本上來說,人不是墮落的,他不需要上帝特殊的恩典就能得救。但是,這並不是說這種潛在的善良意誌就一定會獲勝。要是人做瞭壞事,他就會變得更加邪惡。由於埃及法老一直為非作歹,所以他的心腸是“冷酷”的,並且冷酷到以緻不存在任何變更或懺悔的可能性這樣一種程度。舊約所提供的邪惡行為的例子至少和用來說明正當行為的例子一樣多,甚至像大衛那樣崇高的人物也沒能排除在作惡人的名單之外。舊約認為,人有兩種能力——行善的能力和作惡的能力——人必須在善與惡、祝福與詛咒、生與死之間做齣選擇,甚至上帝也不乾預人的抉擇。上帝隻派使者去幫助先知們傳授實現善、識彆惡,以及從事告誡和傳話等活動的各項規則。但是,盡管如此,在人那裏,還是隻存在著嚮善或嚮惡的“兩種欲望”,何去何從便是他個人的事瞭。
基督教的發展則大不一樣。在基督教派的發展過程中,亞當的反抗被視為有罪。事實上,這一罪行是如此嚴重,以緻敗壞瞭他的本性,並株連瞭他的子孫。這樣,人即便靠自己的努力也永遠擺脫不瞭自身墮落的睏境。隻有上帝的大慈大悲,隻有等到基督(他是為人而殉難的)齣現,纔能製止人的墮落,拯救那些信任基督的人。
但是,在教會中,也不是沒有人反對原罪的說教的。伯拉糾(Pelagius)[2]攻擊過它,但失敗瞭。文藝復興時期,教會中的人文主義者即使不直接攻擊或否定這種說教,也試圖削弱它的影響。許多異教徒也是這樣做的。如果有區彆的話,那就是路德(Luther)所持的是一種更為極端的觀點,他認為,人天生是有罪的、墮落的。而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傢以及後來的啓濛運動思想傢們,卻朝相反的方嚮邁齣瞭激進的一步。他們主張,人身上的全部罪惡不過是環境造成的,因此人確實不需要進行選擇。於是,他們認為,應該改變産生惡的環境,人所固有的美德纔會自動齣現。這種觀點也影響瞭馬剋思及其後繼者的思想。相信人的德性,這是人類具有新的自信的結果,也是自文藝復興以來經濟和政治方麵巨大進步的産物。與此相反,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西方道德的崩潰,以及由此齣現瞭除希特勒和斯大林、考文垂和廣島事件以外的,導緻今日全球性毀滅的軍備部署,促使人們再次強調人具有惡的傾嚮的傳統說法。然而,重新強調這一點對於那些低估瞭人本身所固有的惡的潛在性的人來說,無疑是一貼健康的良藥。但是,人們也常常利用這種說法來嘲笑那些對人不曾失去信心的人,有時甚至誤解或歪麯這些人的觀點。
當一個人的觀點常被歪麯為低估人本身所固有的惡的潛在性的時候,我要強調的是,這種多情的樂觀主義並不是我的思想方式。對任何一個有長期臨床經驗的精神分析學傢來說,讓他輕視人內部的破壞力量的確是睏難的。他看到這些力量在患有嚴重疾病的人身上所起的作用,並且體驗到,要製止這些力量的作用,把這些力量引嚮建設的方嚮上去,是極為睏難的。對任何一個目睹瞭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猛烈爆發的罪惡和破壞的人來說,要他對人類的破壞力量及其強烈程度視而不見,同樣是不可能的。然而,存在這樣一種危險性:今天,無能為力的意識以越來越大的力量緊抓住人(知識分子和普通人)不放,緻使他們接受關於墮落和原罪的新的說法,從而讓這樣一種失敗主義的觀點得以自圓其說:戰爭是人的破壞性的結果,因而是不可避免的。這種以敏銳的現實主義為自豪的觀點,從以下兩個方麵來看是不現實的。第一,破壞性欲望的強度並沒有錶明這些欲望是不可戰勝的,甚或是壓倒一切的。第二,這個觀點的荒謬性還體現在這一前提中,即認為戰爭是心理力量的結果。事實上,我們在認識社會和政治現象的過程中,沒有必要長時間地詳細論述“心理主義”的這種幻想。戰爭是一些政治、軍事以及企業領袖為獲取領土、自然資源和商業利益;為防禦其他國傢對自己國傢的安全造成實際的和宣稱的威脅;為加強他們自身的威望和榮譽而做齣發動戰爭決定的結果。這種人和平民百姓並沒有什麼兩樣:他們是自私自利的,幾乎沒有為他人而放棄個人利益的氣魄;但他們既不殘忍也不邪惡。這種人在日常生活中也許好事要比壞事做得多,不過,一旦他們掌握瞭權力,指揮著韆百萬人民,並控製著破壞力量最大的武器時,他們就能造成巨大的災禍。如果他們處在平民的位置上,他們也許隻會消滅一個競爭者,但在我們這個權力世界和主權國傢中(“主權”意味著主權國傢的行動不受任何道德規律的支配和限製),他們就會消滅全人類。給人類帶來危險的,主要是那些擁有非凡力量的普通人,而不是魔鬼和虐待狂者。但是,正如打仗需要武器一樣,為瞭驅使韆百萬人冒著生命危險成為殺人凶手,也需要仇恨、憤怒、破壞和恐懼這些激情。這些激情是發動戰爭的必要條件,而不是戰爭的原因,就像槍炮炸彈本身並不是戰爭的原因一樣。許多觀察傢評論說,從上述這個方麵來看,原子戰爭不同於常規戰爭。也就是:一個人可以任意按一個電鈕就能把裝有核彈的火箭發齣去,一顆核彈就可以殺死成韆上萬的人,然而這個按電鈕的人幾乎不可能有殺人的體驗。而一個步兵,當他使用刺刀和機關槍的時候,他就會體驗到自己正在殺人。盡管發射核武器的行為並不比踏實地服從命令更有意識,然而是否存在一個有關個性的深層結構的問題:産生這種行為的可能性不是由於破壞的衝動的話,那麼就是對生活的徹底的冷漠無情。
[1]塔拉特·帕夏,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控製奧斯曼帝國在的三帕夏之一。——譯注
[2] 伯拉糾(360—420),不列顛人,基督教修道士兼神學傢,居於羅馬、迦太基及巴勒斯坦等處。他極力反對奧古斯丁派“人類完全墮落”之教義,提倡一種異端的自由意誌教義,否認原罪;並且稱上帝恩典非人所不配得的恩賜,亦非得救所必須。他常說:“如果我應該做,我就能做(If I ought,I can)。”他倡言人的意誌是自由的,他所提齣的言論與斯多亞學派類似,承認人類本性是惡的,但可以通過受洗,因著信而得以稱義,強調保羅因信稱義的觀念。——譯注
……
前言/序言
人心:善惡天性 [The Heart of Man:Its Genius for Good and Evil]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人心:善惡天性 [The Heart of Man:Its Genius for Good and Evil]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5
人心:善惡天性 [The Heart of Man:Its Genius for Good and Evil]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人心:善惡天性 [The Heart of Man:Its Genius for Good and Evil]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