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係列圖書的編者在忠實於原帖的基礎上,鑒賞性文字均齣自名傢原創,有許多獨到之處,可讀性較強。其既高屋建瓴又深入淺齣文采斐然的鑒賞解讀,既有對作品筆法、結構、墨法、章法等的分析,又有對書法傢本人師承、源流、對書法的貢獻的評價,還偶爾夾雜一些書法傢的逸聞趣事,一冊在手,既可欣賞法帖,又可藉助專傢點評加深理解法帖的妙處所在,獲得高級的精神享受,是一套優秀的藝術鑒賞圖書。
蔡襄,人忠厚、正直,講究信義,且學識淵博,書藝高深,素有“蘇、黃、米、蔡”四大書傢的說法,書法以其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一體。蔡京,北宋權相之一、書法傢。本書由著名書法理論傢對其最經典最具影響力的法帖進行瞭既高屋建瓴又深入淺齣的鑒賞解讀,一冊在手,既可欣賞法帖,又可藉助專傢點評加深理解法帖的妙處所在,是一本優秀的藝術鑒賞圖書
此係列圖書的編者在忠實於原帖的基礎上,鑒賞性文字均齣自名傢原創,有許多獨到之處。既有對作品筆法、結構、墨法、章法等的分析,又有對書法傢本人師承、源流、對書法的貢獻的評價,藉助專傢點評加深理解法帖的妙處所在,獲得高級的精神享受,是一套優秀的藝術鑒賞圖書。
周世聞,男,漢族,陝西省西安市人。現為中國書法傢協會會員、陝西青年書法傢協會副主席、陝西書法傢協會編輯齣版委員會主任、西安外國語大學、西安培華學院客座教授、陝西省文化交流促進會聖愛書畫院副院長。
概述
蔡襄(一〇一二—一〇六七年),字君謨,宋大中祥符五年(一〇一二年)生,世居仙遊縣楓亭驛。母親盧氏,惠安縣德音裏(今後龍鄉)圭峰村名士盧仁之女。其外祖父學識淵博、注重教育,蔡襄童年受到他的嚴格教育,打下瞭非常深厚的學習基礎。他十五歲時參加鄉試,十八歲時遊京師,入國子監深造。天聖八年(一〇三〇年),參加開封鄉試又獲第一名。天聖九年登進士第十名,次年授漳州軍事判官,任職四年。慶曆三年(一〇四三年),蔡襄主持諫院衙署,切實擔當起進諫的職責,遇事從國傢利益齣發,彈劾奸佞、指陳政弊。慶曆四年,蔡襄調任福州知州,慶曆六年鞦改任福建路轉運使。慶曆八年,因父親去世而離職。皇祐三年(一〇五一年),他迴朝奉旨修《起居注》,參加政事。皇祐四年,遷任起居捨人、知製誥兼判注內詮。嘉祐元年(一〇五六年),蔡襄再知福州。在任上勸學興善,傳醫送藥,教化民眾,改變陋習,深得民心。還奏請減免漳、泉、興三州身丁錢一半,大大減輕瞭民眾負擔。至和、嘉祐年間(一〇五四—一〇六三年),蔡襄兩次知泉州,組織修建沿海州縣城池,加強軍事防備。當時泉州城東郊洛陽江上有渡口名“萬安渡”。“每風潮交作,數日不可渡”,“沉舟被溺,死者無算”。蔡襄深感憂急,立刻著手主持修建萬安橋,費時六年八個月建成,解除瞭民眾的齣行之憂,造福百姓。蔡襄為幫助當地經濟發展還寫成《荔枝譜》一書,分三捲七篇,內容包括荔枝的産地、生態、功用、服食、加工、貯藏、運銷,介紹荔枝品種三十二種。嘉祐五年(一〇六〇年),奉詔還京。嘉祐六年拜翰林學士,權理三司使。嘉祐八年,仁宗去世,英宗即位,又任命他為三司使。這年蔡襄又寫成《茶錄》一書,分上、下兩篇,上篇論茶道,包括辨茶、煎茶、品茶等十個問題;下篇論茶器,包括製茶工具、飲茶器具等九件器物,生動詳盡。史傢稱贊:“蔡君謨善辨茶,後人莫及。”治平二年(一〇六五年),蔡襄齣知杭州,拜端明殿學士後纔去上任。治平三年十月,母親盧氏去世,蔡襄護喪南歸。治平四年八月,蔡襄在傢中逝世,享年五十六歲,贈吏部侍郎,葬在楓亭蔡嶺,歐陽修撰《端明殿學士蔡公墓誌銘》。乾道年間(一一六五—一一七三年),贈謚忠惠。
通過迴顧蔡襄的一生,我們可以看齣他一生忠誠正直、勤政愛民,為國傢和民眾做瞭許多好事,是一位人品高尚、政績卓著的好官。在政務之餘,他精研書法,取得瞭很高的成就,他的書法既恪守晉唐法度又變化無窮,真、行、草、隸四體都達到妙勝之境。《宋史?列傳》稱他:“襄工於手書,為當世第一,仁宗由愛之。”歐陽修稱“蔡君謨(書法)獨步當世”,蘇軾評“君謨行書第一,小楷第二,草書第三,就其所長求其所短,大字為少疏也”;“君謨天資既高,積學至深,心手相應,變化無窮,遂為本朝第一”。現存《萬安渡石橋記》是他的大字之冠,《集古錄序》是小楷的翹楚,《荔枝譜》端莊嚴謹,書體雖彆,卻各得其妙。將他與“宋四傢”的其他三傢相比較就會發現:蘇東坡、黃庭堅、米芾都以行草、行楷見長,而且都追求“尚意”書風,具有非常強的創新精神,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各自尋求自己的書法語言,創立屬於自己的書法格式,最後蘇東坡的天真爛漫、生機勃發,黃庭堅的舒展挺拔、縱橫捭闔,米芾的八麵齣鋒、沉著痛快都取得瞭極大的成功,也為書法史所公認,而蔡襄的書法主要以楷、行為主,他深入學習王羲之、顔真卿、柳公權等人的書法,最後形成瞭楷書渾穆端嚴,行書雄偉遒麗的風格,但是仔細研究就會發現他的書法在繼承方麵做得很好,但在創新方麵就比較欠缺,其書法不論從筆法結構還是章法氣韻方麵都是古人的忠實追隨,缺乏的是師古而不泥古、麵壁十年破壁而飛的驚天一躍,及吐絲結繭後的破繭成蝶。這不得不說是蔡襄的一種遺憾,所以論年齡資曆他在宋四傢裏最大,應該排第一位,但是論水平他隻能居於末尾瞭。
蔡京(一〇四七—一一二六年),字元長。北宋興化仙遊(今屬福建)人。先後四次任宰相,掌權共達十七年之久,被曆史認為是“貪瀆最嚴重的權相”。神宗熙寜三年進士,調錢塘尉、舒州推官,使遼還,拜中書捨人。元豐七年知開封府,哲宗元祜元年齣知成德軍(曆知瀛州,揚州、鄆州、永興軍、成都府。紹聖初,入權戶部尚書,弟卞拜右丞,以京為翰林學士兼侍讀,修國史,進承旨。徽宗即位,奪職提舉洞霄宮。明年,起知定州。崇寜元年徙大名府。復為翰林學士承旨,拜尚書左丞,俄為右僕射。二年,進左僕射。五年,罷為中太乙宮使。大觀元年復拜左僕射、太尉、太師。三年,緻仕。政和二年召復輔政。宣和二年令緻仕。六年,再起領三省,復緻仕。欽宗即位,連貶崇信、慶遠軍節度副使,衡州安置,又徙韶、儋二州。行至潭州卒,年八十。蔡京在任十幾年,對上諂媚對下欺壓,藉皇帝之名巧立名目大肆貪汙受賄,同時對於朝中正直耿介、不與其同流閤汙的官員極盡誣衊陷害、打擊報復之能事,古典名著《水滸傳》裏所談的“花石綱”一事就是對蔡京藉機斂財、殘害百姓的形象寫照,據《宋史》記載:百姓服花石綱之役的,中産人傢都破産,有的賣兒賣女來提供服役的費用。鑿山運石,對役夫規定任務數量十分苛刻,即使在江湖深不可測的水下有奇石,也要韆方百計地取它,直到取齣纔罷休。由此造成的人員傷亡不計其數。“花石綱”對百姓生活造成瞭極大的傷害。蔡京的橫徵暴斂、搜颳民財,加重瞭百姓負擔,激化瞭社會矛盾,對北宋的快速滅亡起到瞭推波助瀾的作用,其醜行罪惡罄竹難書。
但在藝術上蔡京的天賦卻極高,素有纔子之稱,在書法、詩詞、散文等各個領域均有不錯的錶現。其書法初師蔡襄、徐季海,不久改學瀋傳師,後又改學歐陽詢直至追溯到“二王”,博采諸傢眾長,自成一體。其書筆法姿媚,字勢豪健,獨具風格。在當時就已頗負盛名,朝野上下學其字者甚多。元陶傢儀《書史會要》曾引當時評論者的話說:“其字嚴而不拘,逸而不外規矩,正書如冠劍大人,議於廟堂之上;行書如貴胄公子,意氣赫奕,光彩射人;大字冠絕占今,鮮有儔匹”。就連狂傲的米芾都曾經錶示,自己的書法不如蔡京。存世書跡有《草堂詩題記》《節夫帖》《宮使帖》等。其作品頗能體現宋代“尚意”的書法美學情趣,這也就是為什麼“宋四傢”裏開始先收入他的重要原因。但是最終因劣跡斑斑而被蔡襄所取代。
從蔡襄、蔡京兩人在書法排名上的一上一下,我們可以看齣,藝術活動當中人品有多重要,所有的藝術活動都是人類思想審美活動的一種外化形式,人們希望看到的藝術作品及創造者都是美的,兩者的美是閤二為一的,德藝雙馨被人所禮拜和欣羨,藝美而人醜則一定會被人所唾棄——所有喜愛和研習書法者將以蔡襄、蔡京二人的書法際
遇為戒,方可臻藝術大美之境!
這套書簡直是書法愛好者的福音!我最近入手瞭一本專注於魏晉風骨的書籍,那份對筆墨氣韻的深入剖析,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作者對王羲之、謝安等大傢的作品不僅僅停留在錶麵的技法講解,更是挖掘瞭他們書風背後所蘊含的文人情懷與時代烙印。特彆是對於“二王”書法的繼承與發展脈絡梳理得極其清晰,從早期的青澀到後期的爐火純青,每一步的轉變都有理有據。書中的拓片印刷質量非常精良,即便是微小的筆觸變化也能看得一清二楚,對於我們臨摹學習者來說,無疑是提供瞭絕佳的參照物。我尤其欣賞它在講解“意在筆先”時,那種將書法視為心性外化的哲學思考,讀來令人茅塞頓開,不再拘泥於僵硬的筆畫結構,而是開始追求神韻的流動與錶達。這本書不僅僅是本教程,更像是一部關於中國古典美學與個人修養的深度對談錄,讓人在欣賞之餘,反思自身的學養是否能支撐起手中的筆墨。
評分我最近翻閱瞭一本關於宋代文人畫的專題著作,那內容之豐富,視角之新穎,實在讓人耳目一新。它跳齣瞭傳統上將宋畫簡單歸類為院體與文人畫的窠臼,而是細緻地探討瞭當時士大夫階層生活方式與藝術觀念的相互塑造。書中對蘇軾、米芾等人的山水畫論述得尤為精彩,著重分析瞭他們如何將儒傢的“中和”之美和道傢的“自然無為”融入到水墨的濃淡乾濕之中,創造齣一種內斂而又磅礴的意境。圖例的選擇也極其考究,不僅有那些耳熟能詳的傳世名作,還收錄瞭一些較少曝光的私人收藏品,拓寬瞭我的視野。更讓我稱道的是,作者並未將這些藝術品視為孤立的存在,而是將其置於宋代理學興起、城市經濟發展的宏大背景下進行解讀,使得每一幅畫作都擁有瞭豐富的曆史維度。讀完後,我對“以詩入畫”的真正含義有瞭更深一層的理解,不再是簡單的題跋,而是一種生命狀態的投射。
評分要說最近讓我有“醍醐灌頂”之感的讀物,那莫過於一本專門研究唐代楷書演變的書瞭。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采用瞭“橫嚮對比”和“縱嚮追蹤”相結閤的研究方法。它沒有直接從歐陽詢講到顔真卿,而是先將唐初的虞世南、褚遂良等人的書風放在南北朝碑版的影響下進行對比分析,清晰地勾勒齣楷書如何從魏碑的方峻嚮唐楷的規範化過渡。那種嚴謹的考據和詳盡的圖版對比,簡直是學術界的饕餮盛宴。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唐楷中蘊含的法度與氣勢的平衡”的討論,作者用極其精煉的語言總結瞭唐代士人的精神麵貌如何體現在一筆一畫的起收之中。書中的一些關於拓本研究的章節,對於辨識碑刻的真僞和流傳曆程的梳理,也展現瞭極高的專業水準,讓我對那些看似韆篇一律的楷書碑刻,有瞭全新的敬畏之心。
評分最近閱讀的一本關於明代書法篆刻藝術的書籍,其視野的廣度和探討的深度都令人印象深刻。它不僅僅關注瞭颱閣體這一官方書風的特徵,更深入挖掘瞭晚明市民階層崛起對書風帶來的衝擊與變革。作者對“吳門書派”的論述尤為精彩,清晰地展示瞭文徵明、祝允明等人在繼承晉唐傳統的同時,如何融入瞭個人的灑脫與率性,使得書法從宮廷的威嚴中解放齣來,更富有人情味。篆刻部分,對印章的“意在刀先”的探討非常到位,將刀法與篆刻傢的人生際遇緊密結閤,解釋瞭為何不同時期的印風會有如此大的差異。這本書的論述邏輯性極強,層層遞進,既有宏觀的曆史背景鋪陳,也有微觀的筆墨細節剖析,對於想要係統瞭解明代藝術麵貌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部極具價值的參考寶典,它讓我領略到明代藝術在包容與創新中迸發齣的強大生命力。
評分我最近沉迷於一本探討宋代文人生活美學的精裝圖冊。這本書的裝幀設計本身就是一種藝術享受,紙張的質感、油墨的色彩還原度,都體現齣齣版方對“美”的極緻追求。內容上,它聚焦於宋人如何將日常瑣事——從點茶、焚香到插花、掛畫——提升到一種近乎哲學的境界。書中通過大量的齣土文物、墓室壁畫和傳世器物圖片,立體地展現瞭宋人的審美取嚮:那種洗練、素雅、不事雕琢的極簡主義。尤其是對宋代文人書房陳設的復原性描述,讓我仿佛能聞到空氣中彌漫的檀香與墨香。這本書不是在說教“應該如何生活”,而是在展示“他們如何發現生活中的詩意”,這對於身處快節奏現代社會的人們而言,提供瞭一種慢下來、迴歸本真的精神齣口。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傢中的擺設,思考如何讓“物”為人服務,而非被“物”所役使。
評分這本書是我早就想買的,正好趕上京東這次做活動,還比較便宜,無論是從書的排版,選材,還是印刷質量都較好。
評分很好,是我想要的。
評分不錯的一本書
評分蔡襄則恰相反,錶麵極有章法,實則暗藏張狂。
評分好。不錯
評分啊啊啊啊啊啊啊我也是醉瞭在傢
評分書的質量好,包括印刷紙張。價格太貴
評分圖書質量很好,摺扣購買。京東發貨速度快。
評分好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