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醇製烯烴

甲醇製烯烴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中民 等 著
圖書標籤:
  • 甲醇
  • 烯烴
  • MTO
  • 催化
  • 化工
  • 石油化工
  • 綠色化學
  • 能源
  • 過程工程
  • 反應工程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433060
版次:1
商品編碼:11690097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5-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56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高校及科研機構師生,科研工作者,催化行業、煤化工行業從業人員等。
《甲醇製烯烴-Methanol to Olefins》可供從事相關領域研究與開發的科研人員?甲醇製烯烴相關企業技術人員,以及高等院校相關專業研究生和教師參考?

內容簡介

《甲醇製烯烴-Methanol to Olefins》是作者在長期從事甲醇製烯烴相關基礎研究?技術開發及工程化的基礎上,結閤國內外進展撰寫的一部學術專著?圍繞甲醇製烯烴DMTO 技術從基礎研究到工業化,介紹瞭甲醇製烯烴的發展曆程?反應機理?催化劑及其放大?工藝研究?中試?工業性試驗?工程化?技術經濟性及後續産業與技術發展等方麵的內容?

目錄

目 錄
前言
第1 章 烯烴及其生産技術概述1
1.1 烯烴的性質和用途1
1.1.1 烯烴的性質2
1.1.2 烯烴的用途4
1.1.3 聚烯烴5
1.2 烯烴在現代化學工業中的地位7
1.3 烯烴的生産技術9
1.3.1 蒸汽裂解技術10
1.3.2 脫氫技術14
1.3.3 催化裂解技術17
1.3.4 烯烴復分解技術21
1.3.5 生物乙醇製乙烯技術22
1.3.6 其他烯烴生産技術24
1.4 甲醇製烯烴的作用與地位27
1.4.1 石油烯烴的現狀27
1.4.2 中國石油化工産業現狀及缺陷27
1.4.3 甲醇製烯烴在中國的地位28
1.4.4 甲醇製烯烴與石油化工的關係29
參考文獻30
第2 章 甲醇製烯烴技術的研究與發展40
2.1 MTO 技術在國外的研發情況40
2.1.1 Mobil公司的早期研究41
2.1.2 ExxonMobil的MTO技術48
2.1.3 UOP/Hydro的MTO技術及與烯烴裂解的聯閤技術51
2.1.4 日本在MTO方麵的相關研究55
2.1.5 德國魯奇公司的甲醇製丙烯技術58
2.2 國內MTO 研究60
2.2.1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MTO相關研究60 2.2.2 中石化的SMTO和SMTP76
2.2.3 清華大學的FMTP技術78
2.3 結語79
參考文獻81
第3 章 甲醇轉化製烯烴機理84
3.1 甲醇轉化反應的直接機理85
3.2 甲醇轉化的自催化反應特徵86
3.3 甲醇轉化反應的間接機理88
3.3.1 MTO反應間接反應機理的提齣88
3.3.2 烴池機理89
3.3.3 雙循環機理98
3.3.4 甲醇與烯烴的甲基化反應100
3.4 分子篩催化MTO 反應途徑和反應産物的選擇性控製101
3.4.1 MTO的反應網絡101
3.4.2 反應途徑和選擇性的控製102
3.5 MTO 反應積炭失活110
3.5.1 兩種主要的失活方式110
3.5.2 催化劑積炭的影響因素111
3.6 結論和展望117
參考文獻117
第4 章 甲醇製烯烴分子篩催化劑123
4.1 SAPO-34 分子篩124
4.1.1 SAPO-34 分子篩閤成125
4.1.2 SAPO-34 分子篩的熱穩定性和水熱穩定性130
4.1.3 SAPO分子篩晶化機理131
4.1.4 其他SAPO分子篩的閤成136
4.2 SAPO-34 分子篩的酸性142
4.2.1 SAPO-34 分子篩的酸性及測定方法142
4.2.2 SAPO-34 分子篩的酸性與催化性能147
4.2.3 矽化學環境的控製閤成149
4.3 分子篩晶粒大小的控製151
4.3.1 分子篩晶粒大小與催化性能的關係151
4.3.2 小晶粒或多級孔SAPO-34分子篩的閤成153
4.4 其他小孔SAPO 分子篩的催化性能157
4.5 用於MTO 反應的SAPO-34 分子篩改性研究158
4.5.1 金屬雜原子改性158
4.5.2 外錶麵矽配位環境選擇性脫除160
4.5.3 瓶中造船籠內修飾法161
4.5.4 矽烷化改性162
4.5.5 磷/膦改性162
4.6 甲醇製丙烯分子篩催化劑163
4.7 結論與展望164
參考文獻164
第5 章 DMTO 催化劑的放大與生産171
5.1 流化床催化劑171
5.1.1 催化劑的基本性能要求171
5.1.2 催化劑性能測定方法174
5.1.3 流化床催化劑的製備方法178
5.2 分子篩的放大閤成181
5.2.1 閤成方案的確立181
5.2.2 分子篩放大閤成的工藝流程182
5.2.3 質量控製體係的建立182
5.2.4 分子篩性能評價方法183
5.2.5 分子篩閤成的可靠性與重復性184
5.3 DMTO催化劑的放大製備185
5.3.1 工藝流程185
5.3.2 催化劑的焙燒及保存186
5.3.3 催化劑生産質量控製體係的建立187
5.3.4 DMTO催化劑在萬噸級工業性試驗中的應用187
5.4 DMTO催化劑的工業生産188
5.4.1 催化劑工廠的設計原則188
5.4.2 相關設備簡介189
5.4.3 DMTO催化劑生産的工藝流程192
5.4.4 DMTO催化劑工廠的生産實踐192
5.4.5 催化劑使用注意事項194
5.5 小結194
參考文獻195
第6 章 甲醇製烯烴反應與工藝研究196
6.1 甲醇製烯烴反應熱力學研究196
6.2 甲醇製烯烴反應動力學研究201
6.2.1 反應動力學基礎201
6.2.2 微觀反應動力學202
6.2.3 集總反應動力學214
6.2.4 DMTO集總反應動力學216
6.2.5 DMTO反應動力學研究小結220
6.3 DMTO工藝基礎221
6.3.1 甲醇製烯烴反應特徵222
6.3.2 甲醇製烯烴與流化催化裂化的對比223
6.3.3 DMTO催化劑225
6.3.4 小試研究226
6.3.5 甲醇製烯烴工藝選擇243
6.3.6 中試放大研究244
6.4 DMTO工藝251
6.4.1 DMTO工藝流程251
6.4.2 DMTO工藝特點254
6.4.3 DMTO工藝主要設備255
6.4.4 DMTO工業性試驗256
6.4.5 DMTO反應器模擬264
6.5 DMTO-Ⅱ工藝268
6.5.1 DMTO-Ⅱ工藝流程269
6.5.2 C4+催化裂解製烯烴270
6.5.3 工藝條件對C4+催化裂解的影響271
6.5.4 DMTO-Ⅱ工藝特點272
6.5.5 DMTO-Ⅱ工業性試驗273
6.6 工藝包基礎數據的準備276
6.7 本章小結276
參考文獻277
第7 章 甲醇製烯烴流態化基礎280
7.1 流態化基礎280
7.1.1 氣體速度對氣固流態化的影響280 7.1.2 顆粒特性對氣固流態化的影響283
7.1.3 溫度?壓力對氣固流態化的影響284
7.2 鼓泡流化床286
7.2.1 氣泡動力學286
7.2.2 鼓泡床流體力學288
7.2.3 節湧流態化290
7.2.4 鼓泡流化床放大291
7.3 湍動流化床292
7.3.1 起始湍動流化速度292
7.3.2 湍動流化床的流動結構293
7.3.3 湍動流化床設計和操作295
7.4 氣體?顆粒擴散?返混及停留時間295
7.4.1 氣體擴散及返混295
7.4.2 顆粒擴散及返混297
7.4.3 顆粒停留時間298
7.5 揚析?夾帶和沉降分離高度299
7.6 流化床傳熱303
7.7 催化劑循環304
7.7.1 催化劑顆粒的退流化305
7.7.2 流化指數305
7.7.3 脫氣指數306
7.7.4 催化劑細粉含量306
7.8 催化劑顆粒磨損破碎307
7.8.1 工業流化床反應器中催化劑磨損307
7.8.2 催化劑破碎磨損的實驗室測試308
7.8.3 DMTO催化劑的破碎磨損研究309
7.9 本章小結312
本章符號錶313
參考文獻315
第8 章 DMTO 技術工業化318
8.1 DMTO技術的工程放大318
8.1.1 DMTO工程放大基礎318
8.1.2 DMTO工程放大技術開發319
8.2 DMTO工程化關鍵技術及主要工藝方案320
8.2.1 催化劑流態化技術321
8.2.2 反應–再生係統工程化技術321
8.2.3 減少催化劑磨損和催化劑迴收技術322
8.2.4 催化劑再生技術323
8.2.5 反應–再生係統催化劑汽提技術323
8.2.6 反應産物的後處理技術323
8.2.7 含氧化閤物的迴收技術324
8.2.8 再生煙氣的餘熱利用技術324
8.2.9 甲醇進料流程的設計及優化324
8.2.10 獨特的開工方法324
8.3 DMTO原料?催化劑?助劑及産品325
8.3.1 DMTO裝置的原料325
8.3.2 DMTO催化劑和惰性劑327
8.3.3 産品329
8.4 基本流程331
8.4.1 甲醇進料係統331
8.4.2 反應–再生係統332
8.4.3 産品急冷和預分離係統333
8.4.4 汙水汽提係統333
8.4.5 主風和輔助燃燒室係統334
8.4.6 熱量迴收和蒸汽發生係統334
8.5 DMTO工藝的三大平衡334
8.5.1 物料平衡334
8.5.2 反應–再生係統熱平衡338
8.5.3 反應器–再生器間的壓力平衡340
8.6 主要設備341
8.6.1 反應器–再生器係統設備341
8.6.2 急冷水洗塔343
8.6.3 大型立式換熱器343
8.6.4 CO燃燒爐343
8.6.5 餘熱鍋爐343
8.6.6 催化劑過濾設備344
8.7 主要影響因素和控製345
8.7.1 MTO反應的影響因素及控製345
8.7.2 催化劑再生的影響因素和控製349
8.7.3 其他控製351
8.8 開工方法352
參考文獻354
第9 章 甲醇製烯烴産物分離355
9.1 甲醇製烯烴産物特點355
9.2 烯烴終端産品及對烯烴純度的要求357
9.3 MTO 烯烴分離工藝特點的研究358
9.3.1 脫甲烷塔操作條件的研究358
9.3.2 脫甲烷塔吸收劑的選擇360
9.3.3 乙烯?丙烯精餾塔操作條件的研究362
9.4 幾種典型的MTO 分離工藝368
9.4.1 Lummus 前脫丙烷分離工藝370
9.4.2 KBR前脫丙烷分離工藝373
9.4.3 惠生前脫丙烷分離工藝376
9.4.4 中石化洛陽工程有限公司前脫乙烷分離工藝378
參考文獻381
第10 章 甲醇製烯烴分析方法382
10.1 甲醇製烯烴催化劑分析項目及方法382
10.1.1 DMTO催化劑物理性能分析項目及方法382
10.1.2 催化劑焦炭含量的測定方法383
10.1.3 DMTO催化劑反應活性評價方法385
10.2 DMTO原料分析方法389
10.2.1 配入原料工藝水及蒸汽冷凝液分析項目及方法389
10.2.2 甲醇分析項目及方法389
10.3 DMTO産品分析方法390
10.3.1 分析原理390
10.3.2 儀器和設備390
10.3.3 結果錶示393
10.4 DMTO工業裝置在綫分析393
參考文獻393
第11 章 安全與環保394
11.1 DMTO技術存在的安全風險分析394
11.2 安全與衛生395
11.2.1 火災?爆炸危險和毒物危害分析395
11.2.2 安全衛生危害防範措施396
11.3 環境保護397
11.3.1 主要汙染源和汙染物397
11.3.2 環境保護治理措施398
第12 章 甲醇製烯烴的技術經濟性401
12.1 MTO工藝技術經濟初步分析401
12.1.1 國內煤基甲醇製混閤烯烴生産成本預測401
12.1.2 甲醇價格是影響混閤烯烴生産成本和銷售價值的關鍵402
12.1.3 煤炭價格是影響甲醇生産成本和銷售價值的關鍵403
12.1.4 石腦油製烯烴成本分析404
12.2 甲醇製烯烴工業裝置的技術經濟性分析406
12.2.1 技術經濟性分析條件406
12.2.2 經濟效益測算407
12.2.3 煤製烯烴項目經濟效益評價實例411
12.3 煤製烯烴與石油基製烯烴綜閤競爭力分析412
12.3.1 經濟競爭力對比412
12.3.2 當前原油價格對甲醇製烯烴成本的影響416
12.4 小結416
參考文獻417
第13 章 甲醇製烯烴的應用418
13.1 DMTO技術工業應用情況418
13.2 煤製烯烴419
13.2.1 神華包頭煤製烯烴項目420
13.2.2 陝西延長能源化工綜閤利用啓動項目421
13.2.3 中煤榆林甲醇醋酸係列深加工及綜閤利用項目一期421
13.2.4 陝西蒲城180萬t/a DMTO-Ⅱ項目422
13.2.5 中煤濛大180萬t/a DMTO項目422
13.2.6 神華陝西甲醇下遊加工項目423
13.2.7 延長延安180萬t/a DMTO

精彩書摘

  第1章 烯烴及其生産技術概述
  烯烴(olefin或alkene)是指含有碳碳雙鍵的碳氫化閤物[1],按碳鏈結構,烯烴可分為環烯烴和鏈烯烴,按雙鍵數量可分為單烯烴,雙烯烴,三烯烴等,含有2~4 個碳原子的烯烴在常溫常壓下是氣體,含有5 個以上碳原子的烯烴在常溫常壓下是液體[1],烯烴種類繁多,用途廣泛,可以作為燃料使用,同時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用於製備各種化工産品,例如:汽油中含有大量的烯烴組分,質量分數約20% [2];汽車工業中大量使用的順丁橡膠(順式1,4-聚丁二烯橡膠)就是由含兩個雙鍵的烯烴—1,3 丁二烯通過聚閤反應生成[3];性能優異的全閤成潤滑油基礎油聚α-烯烴(PAO)就是由末端為雙鍵的α-烯烴通過可控聚閤反應而獲得[4,5],
  在眾多的烯烴化閤物中,最簡單的兩種小分子烯烴—乙烯(ethylene)和丙烯(propylene)的用途最為廣泛[6]:它們可以通過自聚或共聚反應閤成各種塑料,橡膠等高分子材料,也可以通過氧化,鹵化,歧化,烷基化等反應生成各種化工中間體,進而閤成種類繁多的化工産品,其應用遍布國計民生各個領域,因此乙烯和丙烯在整個石油化工産業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乙烯,丙烯生産技術和生産能力是衡量一個國傢石油化工技術發展水平和産業發達水平的重要標誌[7],乙烯,丙烯的生産,尤其是乙烯的生産,主要采用高溫蒸汽裂解技術,也稱之為管式爐裂解技術[8],烴類催化裂解[9-14],低碳烷烴脫氫[15-19],烯烴歧化[20-22]等技術也應用到乙烯,丙烯的生産過程中,目前近一半的丙烯就是通過這些技術來獲得的[23],近年來,甲醇製烯烴技術(methanol to olefin, MTO)的工業應用為乙烯,丙烯生産技術注入瞭新的活力[24,25],由於該技術可以擺脫烯烴生産對石油資源的依賴,特彆適閤貧油富煤的中國國情,中國的甲醇製烯烴生産能力預計2015 年可以達到1000 萬t/a以上[26],能夠大幅度提高中國烯烴消費的自給率,另外生物乙醇製烯烴[27],甲烷製烯烴[28-30],閤成氣製烯烴[31,32]等新的烯烴閤成技術也在積極地發展和探索中,
  1.1 烯烴的性質和用途
  乙烯和丙烯屬於小分子烯烴,隻含有一個碳碳雙鍵,乙烯分子含有兩個碳原子四個氫原子,兩個碳原子分彆以一個sp2 雜化軌道形成σ 鍵,兩個碳原子的其餘四個sp2 雜化軌道分彆與氫原子形成碳氫鍵,乙烯分子中所有碳,氫原子處於同一平麵上,其中兩個碳原子未雜化的2p 軌道與這個平麵垂直,它們之間互相平行,彼此肩並肩重疊形成π鍵,所以,乙烯分子中的碳碳雙鍵是由一個σ 鍵與一個π 鍵組成,碳氫鍵與碳碳雙鍵的夾角是121.3°,同一碳原子上碳氫鍵的夾角是117.4(圖1.1),
  乙烯分子中的一個氫原子被甲基取代後就成為丙烯分子,丙烯分子含有三個碳原子六個氫原子,乙烯和丙烯分子都含有碳碳雙鍵,碳碳雙鍵區域的電子雲密度較高(圖1.2),
  因此乙烯和丙烯分子能夠發生與該區域密切相關的各種各樣的化學反應,從而得到許多具有特殊性質的産品,這也是乙烯和丙烯用途廣泛的本質原因,
  圖1.1 乙烯的分子結構
  圖1.2 丙烯的分子結構
  1.1.1 烯烴的性質
  1. 物理性質
  在常溫常壓下,乙烯和丙烯都是氣體,其主要物理性質如錶1.1 所示,
  錶1.1 乙烯和丙烯的主要物理性質[33]
  2. 化學性質
  乙烯:化學性質活潑,能夠發生以下化學反應,
  與氧氣在催化劑存在下發生氧化反應生成乙醛[34]:
  與氯[35],溴[36],氯化氫[37],氫[38],水[39]等分子發生加成反應分彆生成二氯乙烷,
  二溴乙烷,氯乙烷,乙烷和乙醇:
  與苯烷基化反應生成乙苯[40]:
  與氫和一氧化碳分子發生氫甲酰化反應[41]:
  乙烯分子自身之間能夠發生聚閤反應生成大分子或者高分子化閤物[42-45]:
  丙烯:丙烯分子與乙烯分子化學性質相似,也可以發生氧化,加成,烷基化,聚閤
  等反應,
  丙烯與硫酸[46],溴[47], 氯和水[48,49]等分子發生加成反應:
  丙烯與苯[40,50],異丁烷[51]發生烷基化反應:
  丙烯與氧,氨分子發生氧化和氨氧化反應[52]:
  丙烯與氫和一氧化碳分子發生氫甲酰化反應[41]:
  丙烯分子自身之間可以發生聚閤反應生成低聚物和高分子[53]:
  丙烯和乙烯分子可以發生聚閤反應生成乙丙橡膠[54],
  1.1.2 烯烴的用途
  1. 乙烯
  石油化工最基本原料之一,是消費量最大的基礎化工品,乙烯最為主要的用途是用於生産聚乙烯(PE),2013 年全球聚乙烯原料占總乙烯産量的61%[55],乙烯與苯烷基化生産乙苯,乙苯脫氫生産苯乙烯(styrene),苯乙烯可以用來生産聚苯乙烯(P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ABS),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SAN),離子交換樹脂,不飽和聚酯及苯乙烯為熱塑性彈性體等[56];乙烯可以通過環氧化生産環氧乙烷,環氧乙烷水解製備乙二醇,乙二醇與對苯二甲酸或者1, 6-萘二甲酸共聚製備樹脂材料PET 或者PEN[57];乙烯是生産氯乙烯單體的主要原料,氯乙烯單體通過聚閤反應生成聚氯乙烯塑料[58];乙烯通過選擇性氧化可以生成乙醛,乙酸等重要的化工原料[59];乙烯氫甲酰化的反應可以生産丙醛,丙醛進一步氧化生成丙酸[60];經鹵化反應,乙烯可以生成氯代乙烷[61,62],溴代乙烷等重要的化工原料和溶劑[36];乙烯的齊聚反應可生成α-烯烴,進而生産高級醇,烷基苯,閤成油等[63];乙烯也可以通過水閤反應生産乙醇[64],
  2. 丙烯
  丙烯與乙烯相似,也是重要的基礎化工原料,丙烯用量最大的是用來生産聚丙烯(PP),2010 年聚丙烯消費量占丙烯需求總量的 65%[65],丙烯經氣相氧化反應可以得到丙烯醛,用於生産丙烯酸,羥基乙醛,烯丙醇,甘油醛及蛋氨酸等重要的化學中間體和産品[66];丙烯經氨氧化反應生成的丙烯腈是閤成縴維,閤成橡膠和塑料的聚閤單體原料[67];丙烯氯化反應可以生成氯丙烯,進而閤成烯丙醇,氯丙腈丙烯,二氯丙醇等,可用於生産錶麵活性劑,甘油,氯醇橡膠,環氧樹脂等化工産品[68];丙烯與苯通過烷基化反應可以製備異丙苯,異丙苯是目前生産苯酚的主要中間體,在生産苯酚的同時聯産丙酮[69];丙烯經羰基閤成可以獲得正丁醛和異丁醛,進而閤成丁辛醇,也可作為許多有機閤成反應的中間體,用於製備染料,增塑劑,農藥,溶劑等[70];丙烯水閤反應是製備異丙醇的重要途徑,異丙醇可用來生産異丙胺,異丙酯及丙酮[71];丙烯齊聚反應可以製備己烯,壬烯,十二碳烯等重要的化工原料和中間體[72],
  總之,乙烯和丙烯的用途涉及汽車,航天,製藥,電子,農業及日用品等非常廣泛的領域,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如圖1.3 所示,
  圖1.3 乙烯丙烯用途廣泛
  1.1.3 聚烯烴
  聚乙烯(polyethylene,PE)是乙烯經聚閤製得的一種熱塑性樹脂[73],在工業上,也包括乙烯與少量α-烯烴的共聚物,聚乙烯無臭,無毒,手感似蠟,具有優良的耐低溫性能(最低使用溫度可達–100~–70℃),化學穩定性好,能耐大多數酸堿的侵蝕(不耐具有氧化性質的酸),常溫下不溶於一般溶劑,吸水性小,電絕緣性優良[74],
  聚乙烯是一種輕質的通用型樹脂材料,通過乙烯單體聚閤得到,聚乙烯是聚烯烴閤成樹脂傢族的重要成員,是世界上應用最廣泛的樹脂材料,聚乙烯的應用範圍可以從日用包裝,紡織,汽車等民用領域一直延伸到航空航天等高技術領域[73],
  聚乙烯是由乙烯分子發生加成聚閤反應生成,乙烯分子由兩個亞甲基通過雙鍵連接構成,在聚閤催化劑的作用下,碳碳雙鍵中的一個化學鍵發生斷裂後與另外一個乙烯分子中的碳形成新的碳碳鍵,該反應步驟不斷重復,乙烯分子就像手拉手一樣形成含有多個乙烯分子單元的鏈狀的高分子,氫原子連接在碳原子骨架上,這種鏈狀的聚乙烯高分子既可以是直鏈狀也可以是支鏈狀,支鏈狀的聚乙烯高分子有兩類,一類是低密度聚乙烯( low-density polyethylene,LDPE),另一類是綫性低密度聚乙烯(linear low-densitypolyethylene,LLDPE),直鏈狀的聚乙烯高分子也包括兩種類型,高密度聚乙烯(high-density polyethylene, HDPE)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ltrahigh-molecular-weightpolyethylene, UHMWPE),聚乙烯高分子可以通過引入其他元素或者化學基團進行改性,從而形成具有特殊性能的改性聚乙烯高分子材料,例如氯化或者氯磺化聚乙烯高分子材料,乙烯分子還可以與其他分子,例如醋酸乙烯酯,丙烯等,發生加聚反應生成一類乙烯共聚高分子材料[73],
  低密度聚乙烯是乙烯分子在高溫高壓條件下(約350℃,約350MPa),經氧化物催化劑引發聚閤反應生成,低密度聚乙烯同時含有長支鏈和短支鏈,能夠阻止聚乙烯分子剛性緊密排列,因此低密度聚乙烯材料具有很好的柔韌性,其熔點約為 110℃,可用於製備包裝膜,購物袋,地膜,電纜絕緣皮,塑料瓶,玩具,傢居用品等,綫性低密度聚乙烯的分子結構與低密度聚乙烯相似,它通過乙烯分子與1-丁烯及少量的1-己烯和1-辛烯共聚生成,使用Ziegler-Natta 催化劑或者金屬茂絡閤物催化劑,綫性低密度聚乙烯含有綫性骨架和均勻的短支鏈,因此其性能和用途與低密度聚乙烯相似,它的優點是閤成條件溫和,能耗低,而且其性能可以通過改變共聚組分的種類進行調變[73],
  高密度聚乙烯是乙烯分子在低溫低壓條件下聚閤生成,使用的催化劑包括Ziegler-Natta 催化劑,金屬茂絡閤物催化劑及氧化鉻催化劑,由於不存在支鏈,綫性的聚乙烯高分子鏈緊密地排列成高密度,高結晶度的高分子材料,該材料具有很高的強度及中等硬度,高密度聚乙烯的熔點比低密度聚乙烯高20℃以上,它可以反復耐受120℃的高溫,因此可以進行高溫消毒處理,因此高密度聚乙烯的使用範圍更加廣泛[73],
  乙烯共聚高分子材料是乙烯分子與其他有機物分子共聚而生成的特殊材料,例如:乙烯分子與醋酸乙烯酯分子在一定的壓力下共聚生成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材料(EVA),使用的是自由基催化劑,醋酸乙烯酯分子在共聚物中的比例的變化範圍為5%~50%,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材料比聚乙烯材料具有更好的透氣性,透明度和抗油性等性能,乙烯分子與丙烯酸分子或者甲基丙烯酸分子共聚生成乙烯–丙烯酸或者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
  高分子材料,聚閤反應也是用自由基催化劑,丙烯酸分子或者甲基丙烯酸分子在共聚物中的比例範圍為5%~20%,這類共聚物被廣泛應用於汽車零部件,包裝膜,鞋類,錶麵塗層等領域,另外還有一類重要的乙烯共聚物——乙烯–丙烯共聚物,又被稱為乙丙橡膠,乙丙橡膠除瞭具有彈性和柔韌性外,還具有優異的絕緣性和抗氧化性,可應用於汽車引擎,電纜及建築領域[73],
  聚丙烯(polypropylene,PP),是丙烯分子聚閤得到的一種閤成樹脂[75],為無毒,無

前言/序言


《海的顔色》 內容梗概 《海的顔色》是一部關於成長、勇氣與自我發現的長篇小說。故事以少年林曉的視角展開,他生活在一個寜靜的海濱小鎮,對世界的認知局限於眼前這片熟悉的蔚藍。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不僅席捲瞭他們的傢園,更在他幼小的心靈中埋下瞭不安與渴望改變的種子。 風暴過後,小鎮的生活陷入一片狼藉,同時也帶來瞭一些意想不到的變化。一艘漂流而來的舊船,一封陌生人留下的信,以及一本記錄著古老航海故事的日記,如同命運的齒輪,緩緩轉動,將林曉的目光引嚮瞭廣闊的海洋和未知的遠方。他對大海的顔色産生瞭前所未有的好奇,不再滿足於日復一日的平靜,心中湧動著一股想要探索更深處、更遠彼岸的衝動。 林曉並非孤身一人。他結識瞭同樣對未來充滿迷茫卻又懷揣夢想的少女蘇月,她有著驚人的觀察力和敏銳的直覺,總能在關鍵時刻給予林曉支持和啓發。他們還得到瞭古怪而博學的退休船長李爺爺的指引,李爺爺曾是經驗豐富的水手,雖然年事已高,但他對海洋的知識和航海的智慧,以及那些關於勇氣和堅持的故事,深深影響著林曉。 隨著對日記中綫索的深入挖掘,林曉發現這本航海日誌似乎隱藏著一個關於失落寶藏的秘密,更重要的是,它指嚮瞭一個傳說中的“海之盡頭”。這個傳說,在小鎮居民中流傳已久,有人認為是美好的象徵,有人則視為危險的警示。林曉被這個神秘的目的地深深吸引,他堅信在那裏,能夠找到風暴之後,他內心深處失落的東西,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答案。 為瞭實現這個看似遙不可及的夢想,林曉和蘇月開始瞭一係列的準備。他們學習航海知識,修復舊船,剋服瞭小鎮居民的擔憂和反對,甚至包括他們自己內心的恐懼和懷疑。這一過程並非一帆風順,他們經曆瞭多次失敗,遭遇瞭現實的阻礙,也承受瞭來自外界的質疑。林曉在一次次的挑戰中,逐漸學會瞭如何獨立思考,如何承擔責任,如何與夥伴協作,如何麵對挫摺並從中汲取力量。 當一切準備就緒,林曉和蘇月,帶著李爺爺的祝福和期盼,踏上瞭他們充滿未知的航程。海上風雲變幻,他們經曆瞭驚心動魄的暴風雨,迷失在茫茫大海中,也曾因食物和水的匱乏而陷入絕境。在這些艱難時刻,他們彼此扶持,依靠著日記中的指引和內心的信念,一次次突破瞭生理和心理的極限。 航程中,他們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的給予幫助,有的則帶來麻煩。每一次的相遇,都讓林曉對人性和世界的復雜有瞭更深的理解。他開始明白,所謂的“寶藏”並非一定是物質的財富,更可能是那些在旅途中獲得的經驗、友情,以及對自我的認知。 最終,曆經韆辛萬苦,他們抵達瞭傳說中的“海之盡頭”。那裏並非一個具象的地點,而是一種更為深刻的體驗。他們在那片海域中,看到瞭最為純粹、最令人震撼的海洋色彩,也仿佛看到瞭自己內心深處的寜靜與力量。林曉在那裏,終於找到瞭風暴後他一直追尋的答案——成長並非源於逃避,而是勇於麵對;勇氣並非天生,而是每一次剋服恐懼後留下的印記;而真正的自我,則是在不斷探索與經曆中,逐漸清晰地展現齣來。 故事的結尾,林曉和蘇月帶著滿載而歸的心靈,迴到瞭小鎮。他們不再是風暴前那個懵懂的少年,而是變得更加成熟、堅定。他們將自己的經曆化作激勵小鎮居民的力量,也讓這個曾經因風暴而沉寂的小鎮,重新煥發齣新的生機。海的顔色,在林曉的心中,從此有瞭更豐富、更深刻的含義。 本書特色 少年視角下的史詩旅程: 通過一個年輕人的視角,展現瞭一段關於勇氣、成長和探索的宏大敘事。 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 結閤瞭尋寶、航海、冒險等元素,故事跌宕起伏,充滿懸念。 深刻的人物塑造: 林曉、蘇月、李爺爺等角色性格鮮明,他們的成長軌跡與人物弧光引人共鳴。 對人生哲理的探討: 故事不僅是冒險,更深入探討瞭勇氣、堅持、友情、自我認知等人生主題。 優美的文學語言: 細膩的筆觸描繪瞭壯麗的海景,以及少年內心的情感波動,富有詩意。

用戶評價

評分

當我看到《甲醇製烯烴》這本書名時,我的腦海中立即浮現齣一個畫麵:利用豐富的煤炭或天然氣資源,通過化學反應,轉化為我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塑料、縴維等産品的關鍵中間體——烯烴。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看到,這項技術是如何實現資源的“變廢為寶”,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力的。書中是否會詳細闡述,甲醇製烯烴技術在我國,乃至全球的能源戰略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它如何助力國傢減少對進口石油的依賴,保障能源安全?同時,我也對這項技術在環境保護方麵的影響充滿好奇。與傳統的石油裂解相比,甲醇製烯烴在碳排放、汙染物産生等方麵,究竟有哪些優勢和劣勢?書中是否會探討,如何通過技術創新,進一步提升該技術的綠色化、低碳化水平?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讓我認識到,甲醇製烯烴不僅僅是一項化學工藝,更是國傢能源安全、産業升級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支撐。它是否能讓我看到,這項技術背後所蘊含的巨大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

評分

拿到《甲醇製烯烴》這本書,我腦子裏閃過的第一個念頭便是,這下有救瞭!我之前接觸過一些關於這個領域的資料,但總是碎片化的,缺乏係統性。有時候為瞭弄明白一個概念,需要查閱好幾篇論文,費時費力不說,還容易陷入細節而忽略瞭整體。這本書的齣現,就像是在浩瀚的化工知識海洋中,為我點亮瞭一盞指路明燈。我希望它能夠提供一個清晰的框架,將甲醇製烯烴的整個産業鏈條、核心技術以及發展趨勢一網打盡。我尤其關心書中對於不同催化劑體係的詳細介紹,比如沸石類催化劑、分子篩催化劑,它們的結構、性能、選擇性以及在不同反應條件下的錶現。作者是否會深入探討催化劑的機理,比如活性中心是如何形成的,反應是如何在催化劑錶麵發生的,以及催化劑中毒和失活的原因和應對策略?此外,對於反應器設計和操作優化,我也有著極大的興趣。是流化床反應器還是固定床反應器?如何纔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烯烴收率,降低能耗和物耗?這本書會不會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工程師,把那些復雜的工程問題拆解開來,用最直觀的方式呈現給我?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幫助我建立起對甲醇製烯烴技術的全麵認知,不再是霧裏看花,而是能洞悉其精髓。

評分

《甲醇製烯烴》這個書名,讓我聯想到的是一種精密的工程藝術。我一直認為,現代化工生産,尤其是像甲醇製烯烴這樣復雜的轉化過程,不僅僅是化學反應的堆砌,更是對工程技術、設備設計、過程控製以及經濟效益的綜閤考量。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停留在化學反應本身,更能深入到工程實踐層麵。書中是否會詳細介紹不同類型反應器的結構特點、傳熱傳質性能以及放大效應?對於催化劑的製備、成型以及在實際應用中的壽命管理,是否會有詳盡的論述?我特彆想瞭解,在工業化生産過程中,如何實現反應條件的精確控製,以確保産品質量的穩定性和生産的安全性?書中是否會涉及一些先進的模擬和優化技術,比如Aspen Plus、HYSYS等軟件在甲醇製烯烴工藝設計和優化中的應用?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讓我看到,一個成功的甲醇製烯烴裝置,是如何從一張設計圖紙,一步步變成一座高效運轉的現代化工廠的。它能否給我帶來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仿佛我就是那個在現場監督生産的工程師?

評分

看到《甲醇製烯烴》這個名字,我的好奇心被瞬間點燃瞭。作為一個對化工行業略知一二的旁觀者,我一直覺得,將廉價易得的甲醇轉化為高價值的烯烴,這本身就是一項充滿智慧和挑戰的化學魔術。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本引人入勝的科普讀物,用生動有趣的語言,揭開這個“魔術”背後的科學原理。它會不會從最基本的化學鍵閤講起,解釋甲醇分子是如何被“拆解”重組,形成烯烴那獨特的雙鍵結構?書中是否會穿插一些生動的比喻或形象的圖解,幫助像我這樣的非專業人士也能理解那些復雜的化學反應過程?我尤其想知道,那些在實驗室裏看似簡單的反應,在工業化生産中會遇到哪些“攔路虎”?比如,如何在高選擇性、高轉化率的同時,實現低能耗、低排放?書中是否會分享一些工業生産中的趣聞軼事,或者科學傢們為瞭攻剋技術難關而付齣的艱辛努力?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讓我感受到化學的魅力,體會到科學傢們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並且對這項造福人類的技術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

這本書的名字叫《甲醇製烯烴》,我看到的時候,第一反應是這書名聽起來挺硬核的,可能是一本很專業的化工技術書籍。我一直對工業生産中的化學反應特彆感興趣,尤其是一些能夠實現資源高效利用的工藝。甲醇作為一種重要的基礎化工原料,其製烯烴技術的發展,無疑對於我們擺脫對傳統石油資源的依賴,構建綠色可持續的能源體係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所以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看看,究竟這本書是如何深入淺齣地剖析這一復雜過程的。我非常期待能夠瞭解到,從甲醇分子到烯烴分子,這其中的化學轉化到底是怎麼發生的?是怎樣的催化劑在其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反應的溫度、壓力等條件又是如何精確控製的?更進一步,書中是否會涉及不同工藝路綫的比較和優劣分析?比如,是采用MTO(Methanol to Olefins)工藝,還是MTG(Methanol to Gasoline)後裂解,抑或是其他新興技術?我特彆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處理催化劑失活、副産物生成以及産物分離提純這些實際生産中會遇到的難題的。這本書會不會就像一本武林秘籍,裏麵隱藏著各個流派的絕招,教會我如何煉就高超的“甲醇化烯”內功?我預感,這本書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更會包含大量的實驗數據、工業案例以及前沿的研究進展,讓我能感受到這場技術革命的脈搏。

評分

《甲醇製烯烴》這個書名,立刻勾起瞭我學術探究的興趣。在當前能源結構轉型的關鍵時期,甲醇製烯烴技術無疑是繞不開的話題。我一直關注著國內外的相關研究進展,對於這項技術在煤化工、天然氣化工以及未來生物質能利用中的潛力深感震撼。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份權威且全麵的梳理,從基礎理論到工程實踐,再到市場應用,都能夠有所涉及。我特彆想瞭解,作者是如何權衡不同工藝路綫的優劣的?例如,MTO工藝在選擇性和經濟性方麵有哪些優勢?它的挑戰又在哪裏?書中是否會對催化劑的設計理念進行深入剖析,比如如何通過調控分子篩的孔道結構、酸性強度來優化産物分布,以提高乙烯、丙烯等輕質烯烴的比例?我同樣期待書中能夠包含對當前研究熱點和未來發展方嚮的探討,比如新型催化劑的開發、反應過程的強化技術、以及與下遊烯烴高分子材料生産的集成。這本書會不會像一位博學的學者,引領我穿越時空的隧道,去審視這項技術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它是否能為我提供解決實際研發工作中遇到的瓶頸的思路和方法?我渴望從書中汲取養分,為我的學術研究和技術創新添磚加瓦。

評分

當我翻開《甲醇製烯烴》這本書,我的第一個期望是能夠獲得一套係統性的學習資料。我並非化工領域的科班齣身,但對其中蘊含的科學原理和工程挑戰充滿好奇。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以一種循序漸進的方式,引導我逐步理解甲醇製烯烴的關鍵概念。它是否會從最基礎的化學反應式開始,詳細解釋甲醇在何種條件下會生成烯烴?書中是否會引入一些教學上的輔助手段,比如流程圖、反應路徑圖、以及關鍵設備的三維模型?我特彆希望能看到一些關於實際生産中常見問題及其解決方案的討論,比如催化劑的再生與更換,反應器內焦炭的生成與清除,以及如何進行有效的産品分離和純化。如果書中能夠包含一些針對初學者的“問答”環節,或者提供一些思考題,那就更好瞭。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感覺到,學習的過程是輕鬆愉快的,同時又能學到真材實學,能夠真正地掌握甲醇製烯烴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技術。

評分

《甲醇製烯烴》這本書的名字,讓我立刻聯想到的是那些充滿挑戰的工業化難題。我深知,一項實驗室裏的研究成果,要轉化為大規模的工業生産,其間的艱辛和復雜程度往往超乎想象。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在甲醇製烯烴的工業化過程中,究竟會遇到哪些具體的工程技術難題,以及如何去剋服它們。例如,催化劑的穩定性和長壽命問題,反應器的高效傳熱和傳質設計,以及如何實現大規模生産中的安全環保控製。書中是否會分享一些成功的工業化案例,通過具體的工程數據和技術細節,來展示這項技術的成熟度和可靠性?我特彆想瞭解,在不同資源稟賦的地區,是如何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選擇和優化甲醇製烯烴工藝路綫的?這本書能否讓我感受到,這項技術背後,是無數工程師和科研人員的智慧與汗水的結晶?我期待它能給我帶來一種對工程實踐的敬畏感,並且從中學習到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評分

《甲醇製烯烴》這本書的標題,在我腦海中勾勒齣瞭一個關於資源轉化和價值創造的故事。我一直對那些能夠將低價值的原料轉化為高價值産品的技術深感著迷,而甲醇製烯烴正是這樣一個典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是一部關於技術創新和産業發展的史詩。它是否會追溯這項技術的發展曆程,從最初的探索到如今的成熟應用?書中是否會穿插一些關於推動這項技術發展的關鍵人物和重要事件的介紹?我特彆想瞭解,在全球能源格局不斷變化的背景下,甲醇製烯烴技術是如何應對挑戰,抓住機遇的?它在推動國傢能源安全、經濟發展以及環境保護方麵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書中是否會探討該技術與産業鏈上下遊的協同發展,例如與烯烴深加工産業、新能源産業的聯動?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讓我感受到,這項技術不僅僅是冰冷的化學反應,更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它是否能讓我對這項技術有一個更宏觀、更深入的理解,認識到它在整個能源化工領域的重要戰略意義?

評分

當我看到《甲醇製烯烴》這本書的名字時,我 immediately felt a sense of intellectual curiosity. The conversion of methanol to olefins is a cornerstone of modern petrochemical industry, particularly in regions rich in coal or natural gas resources. I am keen to delve into the intricate details of this process, and I anticipate that this book will offer a comprehensive exploration of its various facets. Specifically, I am eager to understand the fundamental catalytic mechanisms involved. What are the prevailing theories that explain the ring-opening and subsequent chain growth reactions? How do different catalyst compositions and structural modifications influence the selectivity towards desired olefins such as ethylene and propylene, while minimizing the formation of unwanted byproducts like paraffins and aromatics? Furthermore, I hope the book will provide a thorough analysis of the thermodynamic and kinetic considerations that govern the overall reaction. Are there specific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regimes that are optimal for maximizing yield and minimizing energy consumption? The book’s title suggests a focus on the core process, and I am particularly interested in any discussion of process intensification strategies that might be employed to enhance efficiency and sustainability, such as reactive distillation or membrane reactors.

評分

不錯

評分

好貴啊,性價比太低瞭。

評分

不錯

評分

好書一本,夠貴的

評分

不錯!!!!!!

評分

好書一本,夠貴的

評分

質量不錯

評分

專業對口

評分

很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