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米加工與納米製造

微米加工與納米製造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Mark J. Jackson 著,張月霞 等 譯
圖書標籤:
  • 微米加工
  • 納米製造
  • 精密製造
  • MEMS
  • 納米技術
  • 材料加工
  • 製造工程
  • 微納技術
  • 錶麵工程
  • 先進製造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機械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11514824
版次:1
商品編碼:11826168
品牌:機工齣版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國際機械工程先進技術譯叢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75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微米加工與納米製造》是微米/納米加工技術方麵的一本優秀著作,既有一定的理論深度,又有足夠的廣度,而且還有較高的可讀性。它較為係統地梳理瞭微米加工(特彆是非矽基加工)技術以及納米加工手段,結閤微流體、微慣性器件、納米傳感器等方麵的典型案例,闡釋瞭這些技術的原理和特點,提齣瞭特定問題的高效率解決方案,給齣瞭工藝設計方麵的指南,並對這些技術的發展走嚮做齣瞭高屋建瓴的判斷。

作者簡介

  Mark J Jackson哲學博士,現任美國Purdue大學機械工程專業副教授。他在工程學方麵的研究始於1983年,那時他進行瞭針對O.N.C.Part I考試的學習,而且修完瞭機械工程專業的頭一年的學徒訓練課程。在以優異的成績獲得國傢普通學位並贏得I.C.I.的奬項後,他在英國Liverpool Polytechnic學院攻讀機械與製造工程學位,而且在此期間他先後為I.C.I Pharmaceuticals、Unilever Industries和Anglo Blackwells等公司短期工作。在Jack Schofield教授的指導下,他以“優等”的成績獲得工程碩士學位,隨後又在Liverpool獲得瞭材料工程領域的哲學博士學位,專攻玻璃黏結磨削材料的微觀結構—特性關係,導師是Benjamin Mills教授。
  他隨後被Unicorn Abrasives公司(Saint—Gobain Abrasives集團)的中心研發實驗室錄用,擔任材料技師,後來又升任技術經理,負責在歐洲的産品開發和新業務的拓展,而且作為與大學間的聯絡官,負責與磨削工藝開發相關的項目管理。後來,Jackson博士成為英國劍橋大學Cavendish實驗室的研究員,與John Field教授,一起對金剛石的衝擊斷裂和摩擦學開展研究,並於1998年成為Liverpool大學的工程學方麵的講師。
  在Liverpool大學,Jackson博士開展瞭運用機械刀具、激光光束和磨粒進行微機械加工的研究。在Liverpool,他爭取到一係列研究項目資助,憑藉所開發具有革新性的工藝流程,他於2001年11月與他人一道被英國工程與物理科學研究委員會委任為一所“創新製造技術中心”的管理者。2002年,他成為美國田納西科技大學(係美國Oak Ridge國傢實驗室的聯係大學)的製造研究中心和電力研究中心的機械工程副教授和教授團助理以及Oak Ridge國傢實驗室的教授團助理。Jackson博士同時是美國田納西科技大學的高校方程式大賽團隊的學術指導。
  2004年,他轉任美國Purdue大學機械工程技術係的機械工程副教授。Jackson博士在微米尺度金屬切削領域的材料特性、微/納米磨削機械加工和激光微機械加工等研究領域十分活躍。他還從事瞭新一代製造工藝和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的開發。
  Jackson博士已經主持、共同主持和管理瞭如下組織、機構資助的項目:英國工程和物理科學研究委員會,英國倫敦皇傢學會,英國皇傢工程院,歐盟、英國國防部(倫敦),英國原子武器研究所,美國國傢自然科學基金會,美國NASA,美國能源部(通過美國Oak Ridge 國傢實驗室),位於田納西州Oak Ridge的Y12國傢安全聯閤體,以及多傢産業公司。獲得研究經費總額超過1韆萬美元。Jackson 博士組織瞭多次會議,目前擔任國際錶麵工程大會的主席。他撰寫和共同撰寫瞭超過150篇齣版物,發錶於各存檔學報和同行評審的會議論文集中,他還擔任一係列同行評審學報的客座編輯。他還是近新成立的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nomanufacturing的總編。

目錄

譯者序
譯者簡介
譯叢序
原書序
原書主編簡介
撰稿人
第1章微米和納米加工
1.1前言
1.2微米加工
1.3納米加工
1.3.1基於軟刻印的納米加工
1.3.2采用操縱技術的納米加工
1.3.3采用碳納米材料的納米加工
1.4結論
參考文獻
第2章采用X射綫光刻的微米加工
2.1前言
2.2X射綫光刻技術
2.3同步加速器輻射
2.3.1一般特性
2.3.2光譜特性
2.3.3光譜的輝度和亮度
2.4微米加工
2.4.1概述
2.4.2LIGA工藝
2.4.3光刻步驟
2.4.4X射綫光刻
2.4.5X射綫掩膜
2.4.6掩膜材料
2.4.7單吸收層製造
2.4.8襯底中X射綫掩膜的對準
2.4.9大高寬比微光刻技術的掩膜
2.4.10光刻膠襯底的選擇
2.4.11對光刻膠的要求
2.4.12光刻膠塗覆方法
2.4.13曝光
2.4.14颱階狀和傾斜型的微結構
2.4.15微主模具製造方法
2.5展望
參考文獻
第3章高縱橫比微結構的刻蝕、加工和模鑄
3.1前言
3.2乾法刻蝕
3.3等離子刻蝕加工
3.4離子束輔助自由基刻蝕
3.5等離子體特性
3.5.1鞘區
3.5.2邊界區域
3.6微結構的刻蝕
3.6.1刻蝕現象
3.6.2溝槽內的抑製劑的耗盡
3.6.3溝槽內的自由基的耗盡
3.6.4體積輸運
3.7刻蝕的中斷機製
3.8刻蝕效應
3.8.1傾斜效應
3.8.2弓形化效應
3.8.3瓶狀效應(Bottling)
3.8.4TADTOP
3.8.5離子造成的刻蝕延遲效應
3.8.6由於自由基耗盡或反射造成的刻蝕延遲效應
3.8.7微草效應
3.9高深寬比微米結構的微機械加工
3.10微模塑
3.11微模塑加工
3.11.1注塑成型
3.11.2反應注塑成型
3.11.3熱壓印
3.11.4注塑壓縮成型
3.12微模塑工具
3.13微模塑成型的設計
3.14微模塑應用
3.15微模塑的局限性
3.16結論
參考文獻
第4章微機械加工中的尺寸效應
4.1前言
4.2機械加工的尺寸效應
4.3剪切角的預測
4.4大應變情況下的塑性行為
4.4.1Langford和Cohen的模型
4.4.2Walker和Shaw的模型
4.4.3Usui的模型
4.4.4硬車削中的鋸齒切屑形成
4.4.5金屬切屑形成中的類流體流動
4.4.6Kececioglu模型
4.4.7Zhang和Bagchi的模型
4.5大塑性流動機製
4.6不均勻應變
4.7尺寸效應的起源
參考文獻
第5章機械微加工
5.1前言
5.2微流體係統
5.3微機械加工理論
5.3.1微銑削技術
5.3.2切屑初始捲麯建模
5.4微機械加工實驗
5.4.1微機械加工裝置
5.4.2切屑形成過程的觀察
5.4.3微機械加工的結果
5.5微機械加工的刀具設計
5.6高速空氣渦輪主軸
5.6.1流體流動分析
5.6.2CFD方法中的假設
5.6.3CFD幾何學模型
5.6.4流體模型
5.6.5邊界條件
5.6.6支配方程
5.6.7求解辦法
5.7高速轉子的機械設計
5.7.1轉子的基本幾何結構
5.7.2帶圓角麯麵的轉子
5.7.3帶70°葉片尖角的轉子
5.7.4帶90°葉片尖角的轉軸
5.7.5帶有12個葉片的轉子
5.7.6帶斜入口的外殼
5.7.7帶有三個入口和三個齣口的外殼
5.7.8雙級轉子
5.7.9雙級轉子的流型拓撲
5.7.10雙級轉子的壓力變化
5.7.11轉子上有三個傾斜角為45°的入口時的流綫拓撲
5.7.12轉子上有三個傾斜角為45°的入口時的壓力變化
5.7.13所有幾何體的壓力係數
5.8討論
5.9結論
5.10未來發展方嚮
參考文獻
第6章精密微納米磨削
6.1前言
6.2磨削砂輪
6.2.1黏結材料
6.2.2磨料類型
6.2.3磨料粒度
6.2.4分級
6.2.5結構
6.2.6濃度
6.2.7砂輪的設計和選擇
6.2.8磨頭
6.3常規磨削
6.4精密磨削工藝
6.4.1將加工中心升級至IC芯片製造用坐標磨床
6.4.2找到臨界切削深度的新實驗方法
6.4.3帶在綫電解修整(ELID)的精密磨削
6.4.4可減少拋光時間的部分延性模式磨削
6.4.5非球麵麯麵的生成
6.5超精密磨削
6.5.1各種超精密機床及其發展概況
6.5.2四麵體颱式機床(Jackson型號)[91]
6.5.3無黏結劑砂輪
6.5.4自由麯麵光學器件
6.6結論
參考文獻
第7章麵嚮微刀具、NEMS和MEMS應用的金剛石CVD技術
7.1前言
7.2金剛石的屬性
7.3曆史沿革
7.3.1金剛石閤成的早期曆史
7.3.2當今的亞穩態金剛石的生長
7.4CVD技術的發展
7.5金剛石CVD工藝的類型
7.5.1等離子體增強CVD
7.5.2射頻等離子體增強CVD
7.5.3直流等離子體增強CVD
7.5.4微波等離子體增強CVD
7.5.5熱燈絲CVD(HFCVD)
7.5.6CVD工藝的優點
7.5.7CVD工藝的缺點
7.6襯底
7.6.1襯底材料的選擇
7.6.2襯底預處理
7.6.3對鉬/矽襯底的預處理
7.6.4對硬質閤金襯底的預處理
7.7改進的HFCVD工藝
7.7.1熱燈絲組件的改進
7.7.2工藝條件
7.8金剛石的成核和生長
7.8.1成核階段
7.8.2同質外延生長
7.8.3異質外延生長
7.8.4偏壓增強型成核(BEN)
7.8.5溫度的影響
7.9金剛石在三維襯底上的澱積
7.9.1在金屬(鉬)絲上的金剛石澱積
7.9.2在WC�睠O(硬質閤金)微型鑽頭上的澱積
7.9.3在碳化鎢(WC�睠o)牙鑽上的金剛石澱積
7.10性能研究
7.10.1塗有金剛石的微型鑽頭的性能
7.10.2塗有金剛石的牙鑽的性能
7.11結論
參考文獻
第8章基於激光的微納米加工
8.1前言
8.2激光的基本原理
8.2.1單色光束的産生
8.2.2受激發射
8.2.3二極管激光器
8.2.4準分子激光器
8.2.5鈦:藍寶石激光器
8.3光束特性
8.4激光光學
8.4.1光學品質
8.4.2激光—材料的相互作用
8.5激光微米加工
8.5.1納秒脈衝微米加工
8.5.2保護氣體
8.5.3錶麵熔化的階段劃分
8.5.4納秒脈衝微米加工的效果
8.5.5皮秒脈衝微米加工
8.5.6飛秒脈衝微米加工
8.6激光納米加工技術
8.7結論
參考文獻
第9章脈衝水滴微機械加工
9.1前言
9.2脈衝液體衝擊原理
9.3水滴的衝擊作用
9.3.1圓周損傷
9.3.2橫嚮射流
9.4加工閾值的建模
9.4.1加工閾值模型
9.4.2準靜態應力強度
9.4.3動態應力強度因子
9.4.4衝擊加工的仿真
9.4.5加工閾值麯綫
9.5結果比較
9.5.1矽
9.5.2氧化鋁
9.5.3氟化鎂
9.6材料去除速率
9.7水加工機床設計
9.8空間框架分析
9.8.1有限元模型
9.8.2閉式解模型
9.9四麵體結構的振型
9.9.1試驗方法
9.9.2試驗步驟
9.9.3試驗分析
9.10總結
參考文獻
第10章金剛石納米磨削
10.1前言
10.2壓電納米磨削
10.3納米磨削磨粒的受力分析
10.4以磨粒斷裂為主的磨損模型
10.5納米磨削
10.5.1納米磨削裝置
10.5.2納米磨削工序
10.5.3應力分析
10.6多孔納米磨削刀具
10.6.1黏結橋中石英溶解模型
10.6.2納米磨削砂輪中黏結橋的製備
10.6.3黏結劑體係的X射綫衍射分析
10.7難熔型黏結體係的驗證及其與石英溶解模型的比較
10.8易熔型黏結體係的驗證及其與石英溶解模型的比較
10.9納米磨削刀具的激光修整
10.10未來發展方嚮
參數命名錶
參考文獻
第11章納米機械加工的原理、方法和實現
11.1前言
11.2納米機械加工及其應用前景
11.3納米機械加工的理論基礎
11.3.1切削力和切削能量
11.3.2切削溫度
11.3.3切屑形成和錶麵生成
11.3.4最小未變形切屑厚度
11.3.5臨界切削刃半徑
11.3.6工件材料特性
11.3.7納米機械加工與常規機械加工的比較
11.4納米機械加工的實現
11.4.1超精密機床
11.4.2切削刀具
11.4.3納米測量
11.4.4加工過程變量
11.4.5實用化納米尺度加工(車削、銑削和磨削)
11.5結論
標號和符號
參考文獻
第12章納米晶態金剛石的澱積途徑與應用
12.1前言
12.2納米晶態金剛石
12.2.1為什麼是Nano?
12.2.2澱積途徑
12.2.3時間調製式的CVD
12.3應用
12.3.1心髒瓣膜
12.3.2牙鑽
12.3.3髖關節假體
12.3.4微流體裝置
12.4小結
緻謝
參考文獻
第13章微納米技術的商業化問題
13.1前言
13.2商業化問題
13.2.1一般性問題
13.2.2産品—市場的接口
13.3商業化所需的基礎設施
13.4供應鏈網絡
13.5産品製造
13.6製造中心
13.7微納米技術的市場
參考文獻
第14章微米納米製造的未來
14.1前言
14.2微米製造
14.2.1電鍍
14.2.2模鑄
14.2.3模塑
14.2.4機械加工
14.2.5微米製造未來的發展
14.3納米製造
14.3.1半導體製造
14.3.2軟刻印製造
14.3.3納米模塑製造
14.3.4納米壓印刻印技術
14.3.5刻印誘導自組裝
14.3.6蘸水筆納米製造
14.4未來的發展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微米加工與納米製造》是一部聚焦於微觀尺度製造技術的著作,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視角,理解如何精確地操控物質,創造齣尺寸介於微米和納米級彆的精巧結構與器件。本書並非一本小說,也非一本傳記,更與曆史事件、哲學思辨或文學藝術無關。它的核心內容圍繞著“製造”這一動作本身,但將尺度大幅縮小,進入瞭人眼難以直接觀察的微小世界。 在內容上,《微米加工與納米製造》主要探討的是實現這些微小尺寸製造的技術手段、原理以及在不同領域的應用。這其中會詳細闡述各種加工方法,例如,光刻技術,這是半導體工業的核心工藝,通過光敏材料和特定波長的光照射,將設計好的電路圖形轉移到基底上。本書會深入剖析不同類型光刻(如紫外光刻、深紫外光刻、極紫外光刻)的原理、優缺點以及其在製造精細綫路中的作用。 除瞭光刻,書中還會涵蓋其他重要的微納加工技術。例如,電子束光刻(EBL),它利用聚焦電子束來刻畫更精細的圖形,分辨率遠超光學光刻,是研究和製造下一代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關鍵技術。離子束刻蝕(IBE)或聚焦離子束(FIB)技術,則利用高能離子束來精確地去除材料,實現復雜的三維結構加工,甚至進行納米尺度的材料改性和分析。 化學方法在微納製造中也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濕法刻蝕(wet etching)和乾法刻蝕(dry etching)是兩種主要的材料去除技術。濕法刻蝕利用化學溶液來選擇性地溶解或侵蝕材料,簡單易行但控製精度相對較低;乾法刻蝕則利用等離子體中的活性粒子與材料發生反應,實現各嚮異性刻蝕,能夠製造齣高深寬比的結構,是三維微納器件製造的重要手段。 此外,本書還會涉及一些新興的微納製造技術,如納米壓印(nanoimprint lithography),這是一種成本較低、可大批量生産納米結構的方法,通過物理模具將圖案復製到基底上。原子層沉積(ALD)和分子束外延(MBE)等也可能被提及,它們是製備超薄、原子級精確薄膜的關鍵技術,對於實現高性能的納米器件至關重要。 《微米加工與納米製造》的讀者將會瞭解到這些技術背後的物理和化學原理,例如,光子的能量如何與材料相互作用,等離子體的形成和反應機理,以及材料在不同環境下的化學反應動力學。書中還會探討如何設計和製造用於這些加工過程的掩模闆(mask)或納米模具,以及如何對加工過程進行精確控製和錶徵。 在應用層麵,本書將展示微米加工與納米製造技術如何賦能各個高科技領域。半導體産業自然是重中之重,書中會詳述這些技術如何用於製造微處理器、存儲芯片以及其他集成電路。除此之外,光學領域,例如製造微透鏡陣列、光子晶體、衍射光學元件等,也將是討論的重點。在生物醫藥領域,微流控芯片(microfluidic chips)的製造,用於疾病診斷、藥物篩選和細胞分析,離不開這些微納加工技術。MEMS(微機電係統)和NEMS(納米機電係統)的開發,如微型傳感器、執行器、加速計、陀螺儀等,也是這些技術的重要應用方嚮。材料科學領域,通過精確控製材料的形貌和結構,可以實現新型功能材料的設計和製備,例如用於催化、能源儲存或先進光學器件的納米材料。 總而言之,《微米加工與納米製造》是一部嚴謹的科技專著,它深入淺齣地介紹瞭微米和納米尺度下物質的製造與操控技術。它關注的是“如何做”以及“為什麼能做”,通過闡述背後的科學原理和工程實踐,為讀者描繪瞭一個精密製造的微觀世界,以及這個世界如何支撐起現代科技的蓬勃發展。本書的內容完全集中在這些特定的技術領域,不涉及任何小說情節、人物傳記、曆史敘事、哲學討論或文學評價。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內容之豐富,讓我感到非常驚喜。除瞭各種加工技術和應用案例,書中還對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進行瞭梳理和介紹。我尤其關注瞭書中關於“量子點”和“納米材料在能源領域的應用”的章節。這些前沿的課題,讓我對未來的科技發展方嚮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作者在引用研究成果時,也給齣瞭詳細的參考文獻,這對於有興趣深入研究的讀者來說,是非常寶貴的資源。總的來說,這本書是一本內容翔實、條理清晰、充滿啓發的科技讀物,無論是專業人士還是普通愛好者,都能從中獲益匪淺。

評分

我是一名正在學習工程學的學生,在選擇學習資料時,我總是希望找到那些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的書籍。這本書無疑滿足瞭我的要求。書中對於各種微米加工和納米製造技術的講解,邏輯清晰,條理分明,即使是初次接觸這些概念的學生,也能很快掌握其核心要點。我最喜歡的是書中那些“小貼士”和“思考題”,它們能夠幫助我鞏固所學知識,並且激發我對相關課題的進一步思考。例如,書中在介紹光刻技術時,就提到瞭不同波長的光源對分辨率的影響,並引導讀者思考如何通過改進光源來突破技術瓶頸。這種互動式的學習方式,讓我覺得學習過程充滿樂趣。

評分

對於那些對物理學和化學有著一定基礎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內容將更具吸引力。書中在講解微納製造技術時,會深入到原子、分子的層麵,解釋其背後的物理和化學原理。例如,在介紹化學機械拋光(CMP)時,作者就詳細闡述瞭化學反應和機械研磨的協同作用,以及如何通過調整工藝參數來達到理想的拋光效果。這種深入的原理剖析,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技術介紹,更是一本科學的啓濛讀物。同時,書中也對一些新興的製造方法,比如3D打印在微納尺度的應用進行瞭探討,讓我看到瞭傳統製造模式的顛覆性變革。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在於,它不僅僅是羅列技術名稱和原理,更重要的是它穿插瞭大量的應用案例。我一直對那些微小的、肉眼看不見的傳感器和電子元件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感到好奇,而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的求知欲。例如,書中提到利用納米製造技術製造的高靈敏度生物傳感器,可以早期診斷疾病;又比如,通過微米加工技術製造的微流控芯片,在藥物篩選和化學分析方麵有著革命性的應用。這些例子讓我深刻體會到,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微觀世界的探索,並非是空中樓閣,而是實實在在地改變著我們的世界,提升著我們的生活質量。我尤其被那些關於“智能材料”和“自組裝”的章節所吸引,它們展現瞭未來製造的可能性,讓我對科技的未來充滿瞭期待。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感受是,它讓我重新認識瞭“微小”的力量。我之前總覺得,要做齣偉大的成就,必須要有宏大的規模和巨大的投入,但這本書卻讓我看到,在微米乃至納米尺度上,通過精密的控製和巧妙的設計,同樣能夠創造齣令人驚嘆的奇跡。書中對微納機器人的介紹,讓我腦洞大開,想象著未來醫生可以通過納米機器人進入人體進行精準治療,或者工程師可以利用微納機器人進行微觀世界的維修。這種對未來科技的描繪,讓我對人類的創造力和智慧充滿瞭敬畏。而且,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比較活潑,不像一些技術書籍那樣枯燥乏味,讀起來感覺很輕鬆。

評分

作為一名對材料科學有著濃厚興趣的愛好者,我購買這本書的初衷是想瞭解一些前沿的製造技術,但這本書帶給我的驚喜遠不止於此。作者在介紹各種加工方法時,不僅僅停留於技術層麵,還會追溯其發展曆史,介紹相關的科學傢和關鍵的突破性時刻。這種曆史性的視角,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是一部微米和納米製造領域的發展史。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摩爾定律”的探討,以及它如何推動著半導體産業的進步。同時,作者也對當前技術麵臨的挑戰和未來發展方嚮進行瞭展望,比如對綠色製造、可持續發展的思考,這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內容非常“接地氣”,而且富有前瞻性。

評分

我是一名對設計領域感興趣的普通讀者,雖然不直接從事技術工作,但對科技的進步一直保持著好奇心。這本書以一種非常易於理解的方式,嚮我展示瞭微米加工和納米製造的神奇之處。它並沒有讓我感到晦澀難懂,反而激發瞭我對設計的想象力。我開始思考,如果我們能夠以這樣的精度來製造物體,那麼在服裝設計、建築設計,甚至藝術創作領域,將會帶來怎樣的革新?書中提到的“仿生學”在微納製造中的應用,比如模仿荷葉的超疏水錶麵,讓我看到瞭自然界智慧的啓示。這本書讓我覺得,科技與藝術並非是兩個獨立的領域,而是可以相互啓發,共同發展的。

評分

我是一位在電子行業工作的工程師,日常工作會接觸到一些半導體製造的環節,但對於整個微米加工和納米製造的産業鏈條,始終覺得有些模糊。這本書恰好填補瞭我的知識盲區。它不僅詳細介紹瞭各種製造設備和工藝流程,還對不同工藝之間的協同作用進行瞭深入的闡述。例如,書中在討論芯片製造時,就將光刻、刻蝕、薄膜沉積等多個工藝環節有機地結閤起來進行講解,讓我能更全麵地理解一個復雜産品的誕生過程。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良率”和“成本控製”的討論,這對於實際的工業生産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評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奇妙的微觀世界,感受著工程師們如何用巧手和智慧,在微小的尺度上雕刻齣精密的器件。書中對材料的選用、加工的精度、以及最終的性能錶現,都進行瞭詳細的分析。我特彆關注瞭書中關於“錶麵工程”和“納米塗層”的內容,這些技術在提升材料的耐磨性、抗腐蝕性以及生物相容性方麵,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甚至聯想到瞭一些日常用品,比如高性能的運動裝備,或者防汙易潔的傢居用品,背後可能都蘊含著這些先進的微納製造技術。這本書讓我對“科技改變生活”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非常吸引人,那種深邃的藍色背景,配閤上精準的綫條和閃爍的微粒,立刻就讓人聯想到微觀世界的奇妙。我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就被它的紙質和印刷質量所打動,拿在手裏沉甸甸的,翻閱起來也很順滑,沒有廉價感。我本來對“微米加工”和“納米製造”這兩個詞匯總有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覺得那是屬於實驗室裏頂尖科學傢纔接觸的領域,但翻開目錄,看到裏麵列舉的各種加工技術,比如光刻、電子束曝光、聚焦離子束等等,竟然覺得離我並不遙遠。書中對這些技術的原理講解,雖然專業,但采用瞭大量的圖示和流程圖,即便我不是該領域的專傢,也能大緻理解其工作流程和核心思想。

評分

不錯

評分

不錯

評分

不錯

評分

挺好的一本書

評分

挺好的一本書

評分

質量不錯,送貨速度快。

評分

質量不錯,送貨速度快。

評分

挺好的一本書

評分

給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