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评分 评分编辑
评分谈起这套书,张宪文先生感慨颇深,“虽然编著中还有一些分歧,但不影响双方的学术合作,仍可以在合作中求同化异,求同存异”,他表示,将真实的历史展现给两岸广大人民群众是历史学者的时代责任。
评分看了一下书的后记,不得不说,还是有些遗憾的
评分“其中,比较难处理的问题就是国共关系,国共关系对错不好说,所以我跟张宪文先生商定的一个原则,就是基本上不论谁对谁错,只是说谁做了什么事情,把它写出来。”张玉法坦言,两岸研究民国史的学者,这些年来对国共关系以外的题目,基本上都是凭史料说话,大多没有什么分歧。[1]
评分借助于报纸公告、电台广播、私人通信等,获得信息的三校学生纷纷历尽艰险,赶往长沙报到。1937年11月1日,学校正式上课。上午九点,响起了空袭警报,师生并未逃避,校史上加了个括号“实在也无处可躲”[2]。作者的本意是,当时尚未来得及挖防空洞;我则理解为,已经没有退路了,故师生们置生死于度外,大义凛然地走进教室。此举颇具象征意义,就在这连天炮火中,大幕徐徐拉开——“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檄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春城,情弥切。”[3]
评分张宪文介绍,这是两岸及香港、澳门史学家首次大型合作研究项目,该丛书涵盖辛亥革命、北洋政府、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国共内战等重要时段,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军事、城市及边疆与民族等议题,内容全面,体系宏大。
评分附注:一、各地区主要专科以上学校均已列入。有“等”字者即尚有少数未列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