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聲說:我們的時代與文藝

梁曉聲說:我們的時代與文藝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梁曉聲 著
圖書標籤:
  • 梁曉聲
  • 文化評論
  • 時代精神
  • 文藝思潮
  • 中國當代文學
  • 思想文化
  • 社會觀察
  • 文化批評
  • 文學理論
  • 時代變遷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工人齣版社
ISBN:9787500860914
版次:1
商品編碼:11699374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9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縱論時代文藝狀況 堅守人文主義立場
  梁曉聲三十餘年文藝創作思想精華
  當代中國真正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傢,堅守人文主義立場,被譽為“中國的巴爾紮剋”;執教大學十餘年中文課堂,直麵中國文學現狀,與學子現場對話;重讀中西文學經典,點評中國當代作傢,真誠探討文學得失;三十多年創作曆程,深情追憶文學人生;這個時代,文藝有什麼用?齣席瞭“10?15”文藝工作座談之後的梁曉聲誠懇作答……

內容簡介

  20世紀90年代以來,文藝不再是中國社會的主流。但梁曉聲一直堅持創作,在各個曆史時期不斷推齣自己的作品,其中飽含著充沛的人文主義情懷,一直為大眾所喜愛和尊敬。在本書中,梁曉聲站在作傢、大學教師、讀者等立場,對這個時代的文藝、文學等問題作瞭多維度的沉思。他執教大學中文課程十餘年,與學子現場對話;他重讀中西文學經典,真誠探討當代文學得失;他與讀者、作傢通信,直指小說、電影、翻譯等諸多問題;他迴憶自己三十多年創作曆程,不斷反思文學人生;這個時代,文藝有什麼用?梁曉聲誠懇作答……可以說,這部作品凝聚瞭作傢梁曉聲三十餘年文藝創作思想精華。

作者簡介

  梁曉聲,原名梁紹生,當代著名作傢,現為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全國政協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祖籍山東榮成,1949年生於哈爾濱,1968年至1974年在黑龍江生産建設兵團第一師勞動,1977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係。曾任北京電影製片廠編輯、編劇,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副廠長等。代錶作有《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風雪》、《雪城》、《浮城》、《年輪》、《知青》、《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等,迄今創作小說、散文、雜文等1600餘萬字。《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和《父親》分彆獲1983、1984年全國短篇小說奬,《今夜有暴風雪》和《雪城》分彆獲1985年第五屆中國電視劇飛天奬和1988年第六屆中國電視劇金鷹奬。其多部作品在港颱齣版,並被譯為英、日、法、俄等國文字。

精彩書評

  ★知識分子曆來就有矯正社會惡疾和喚醒民眾的使命,包括基本概念的重建。在這一點上,作傢梁曉聲先生是令人尊敬的。
  ——著名作傢龍應颱

  ★二十多年來中國和世界的變化讓我們改變得太多太多,但梁曉聲式的慷慨陳詞依然有自己的力量。
  ——北京大學教授張頤武

  ★從新時期之初的知青文學,到後新時期的市場批判,同代人都轉身離去,隻有梁曉聲以筆為旗,始終不渝,呼喊、堅守、承擔。因為有真正的仁義之道,他纔可以那麼愛憎分明,那麼不留餘地。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程光煒

  ★魯迅、巴金和瀋從文等作傢繼承的都是契訶夫的傳統,而梁曉聲是個例外,梁曉聲繼承的是高爾基的傳統。
  ——北京語言大學教授路文彬

  ★他的寫作始終堅持自己的立場,始終秉持知識分子的良知和情懷,始終高揚人文主義的旗幟,他從不因為所謂純文學的原因而放棄對社會現實的思考與批判。
  ——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吳義勤

  ★我深為梁曉聲的骨氣和血性而感染……在為梁曉聲不泯滅的良心叫好的同時,也不由使我為之一震:原來中國有血性的好人還沒死絕!!
  ——經濟學傢巴俊宇

精彩書摘

第一章 文學課:我在大學講中文



在為到大學去講課做些必要的案頭工作的日子裏,又一次思索關於文學的基本概念,如現實主義、理想主義以及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相結閤等。毫無疑問,對於我將要麵對的大學生們,這些基本的概念似乎早已陳舊,甚而被認為早已過時。但,萬一有某個學生
認真地提問呢?

1�痹畝烈豢判�


在為到大學去講課做些必要的案頭工作的日子裏,又一次思索關於文學的基本概念,如現實主義、理想主義以及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相結閤等。毫無疑問,對於我將要麵對的大學生們,這些基本的概念似乎早已陳舊,甚而被認為早已過時。但,萬一有某個學生
認真地提問呢?
於是想到瞭雨果,於是重新閱讀雨果,於是一行行真摯的、熱烈得近乎滾燙的、充滿瞭詩化和聖化意味的句子,又一次使我像少年時一樣被深深地感動。坦率地說,生活在仿佛每一口空氣中都分布著物欲元素和本能意識的今天,我已經根本不能像少年時的自己一樣信任雨果瞭。但我卻還是被深深地感動。依我想來,雨果當年所處的巴黎,其人欲橫流的現狀比之世界的今天肯定有過之而無不及,人性真善美所必然承受的扭麯力,也肯定比今天強大得多,這是我不信任他筆下那些接近著道德完美的人物之真實性的原因。但他內心裏怎麼就能夠激發起塑造那樣一些人物的熾烈熱情呢?倘不相信自己筆下的人物在自己所處的時代是有依據存在著的,起碼是可能存在著的,作傢筆下又怎會流淌齣那麼純淨的贊美詩般的文字呢?這顯然是理想主義高度上升作用於作傢大腦之中的現象。我深深地感動於一顆作傢的心靈,在他所處的那樣一個四處潛伏著階級對立情緒、虛僞比誠實在人世間更容易獲得自由,狡詐、貪婪、齣賣、鷹犬類人也許就在身旁的時代,居然仍對美好人性抱著那麼確信無疑的虔誠理念。
是的,我今天又深深地感動於此,又一次明白瞭我一嚮為什麼喜歡雨果遠超過左拉或大仲馬們的理由,我個人的一種理由;並且,又一次因為我在同一點上的越來越經常的動搖,而自我審視,而不無羞慚。
那麼,讓我們來重溫一部雨果的書吧,讓我們來再次閱讀一顆雨果那樣的作傢的心吧。比如,讓我們來翻開他的《悲慘世界》——前不久電視裏還介紹過由這部名著改編的電影。
一名苦役犯逃離犯人營以後,可以“變成”任何人,當然也包括“變成”一位市長。但是“變成”一位好市長,必定有特殊的原因。
米裏哀先生便是那原因。
米裏哀先生又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他曾是一位地方議員,一位“著袍的文人貴族”的兒子。青年時期,還曾是一名優雅、灑脫、頭腦機靈、緋聞不斷的紈絝子弟。今天,我們的社會裏,米裏哀式的紈絝子弟也多著呢。“大革命”初期這名紈絝子弟逃亡國外,妻子病死異鄉。當這名紈絝子弟從國外迴到法國,卻已經是一位教士瞭。接著做瞭一個小鎮的神父。斯時他已上瞭歲數,“過著深居簡
齣的生活”。他曾在極偶然的情況下見到瞭拿破侖。皇帝問:“這個老頭兒老看著我,他是什麼人?”米裏哀神父說:“你看一個好人,我看一位偉人,彼此都得益吧。”由於拿破侖的暗助,不久他由神父而成為主教大人。
他的主教府與一所醫院相鄰,是一座寬敞美麗的石砌公館。醫院的房子既小又矮。於是“第二天,二十六個窮人(也是病人)住進瞭主教府,主教大人則搬進瞭原來的醫院”。國傢發給他的年薪是一萬五韆法郎。而他和他的妹妹及女僕,每月的生活開支僅一韆法郎,其餘全部用於慈善事業。那一份由雨果為之詳列的開支,他至死沒變更過。省裏每年都補給主教大人一筆車馬費。在深感每月一韆法郎的生活開支太少的妹妹和女僕的提醒之下,米裏哀主教去將那一筆車馬費討來瞭。因而遭到瞭一位小議院議員的詆毀,嚮宗教事務部長針對米裏哀主教的車馬費問題打瞭一份措辭激烈的秘密報告,大行文字攻擊之能事。但米裏哀主教將那三韆法郎的車馬費,又一分不少地用於慈善之事瞭。他這個教區,有三十二個本堂區,四十一個副本堂區,二百八十五個小區。他去巡視,近處步行,遠處騎驢。他待人親切,和教民促膝談心,很少說教。這後一點,在我看來,尤其可敬。他是那麼關心莊稼的收獲和孩子們的教育情況。“他笑起來,像一個小學生。”他嫌惡虛榮。“他對上層社會的人和平民百姓一視同仁。”“他從不下車伊始,不顧實際情形鬍亂指揮。他總是說,‘我
們來看看問題齣在哪裏。’”他為瞭便於與教民交心而學會瞭各種南方語言。
一名殺人犯被判死刑,前夜請求祈禱。而本教區的一位神父不屑於為一名殺人犯的靈魂服務。我們的主教大人得知後,沒有隻是批評,沒有下達什麼指示,而是親自去往監獄,
陪瞭犯人一整夜,安撫他戰栗的心。第二天,陪著上囚車,陪著上斷頭颱……
他反對利用“離間計”誘使犯人招供。當他聽到瞭一樁這樣的案件,當即發錶莊嚴的
質問:“那麼,在哪裏審判國王的檢察官先生呢?”
他尤其堅決地反對市儈哲學。逢人打著唯物主義的幌子販賣市儈哲學,立刻冷嘲熱諷,
而不顧對方的身份是一名尊貴的議員……
雨果乾脆在書的目錄中稱米裏哀主教為“義人”,正如泰戈爾稱甘地為“聖雄甘地”;還乾脆將書的一章的標題定為“言行一緻”,而另一章的標題定為“主教大人的袍子穿得太久瞭”,正如我們共産黨人的好乾部,從前總是有一件穿得太久瞭補瞭又補的衣服……
雨果詳而又詳地細寫主教大人的臥室,它簡單得幾乎除瞭一張床另無傢具。鼕天他還會睡到牛欄裏去,為的是節省木柴(價格昂貴),也為瞭享受牛的體溫。而他養的兩頭奶牛産的奶,一半要送給醫院的窮病人。而他夜不閉戶,為的是使找他尋求幫助的人免瞭敲門等待的時間……
他遠離某些時髦話題,嫌惡空談,更不介入無謂的爭辯。在他那個時代諸如王權和教權誰應該更大的問題一直糾纏著辯論傢們,正如在中國在我們這個時代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曾一直爭辯不休。
而米裏哀主教最使我們中國人欽服的,也許是這麼一點——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主教,卻謙卑地認為“我是地上的一條蟲”。米裏哀主教大人作為一個人,其德行已經接近完美瞭。雨果塑造他的創作原則,也與我們中國人塑造“樣闆戲”人物的原則如齣一轍而又先於我
們,簡直該被我們尊稱為老師瞭。
我將告訴我的學生們,那就是經典的理想主義文本瞭,那就是經典的理想主義文學人
物瞭。
於是,冉?阿讓被米裏哀主教收留一夜;陪吃瞭飽飽的一頓晚餐;半夜醒來卻偷走瞭銀器,天一亮即被捉住,押解瞭來讓米裏哀主教指認,主教卻當其麵說是自己送給他的,則就一點兒也不奇怪瞭。主教非但那麼說,而且頭腦裏也這麼認為——銀器不是我們的,
是窮人的,“他”顯然是個窮人,所以他隻不過拿走瞭屬於自己的東西而已。
於是,冉?阿讓“變成”馬德蘭先生、馬德蘭市長以後,德行上那麼像另一位米裏哀,在雨果筆下也就順理成章瞭。其生活儉樸像之;其樂善好施像之;其悲憫心腸像之;其對待沙威警長的人性胸懷像之,總之幾乎在一切方麵都有另一位米裏哀的影子伴隨著他。一
個米裏哀死瞭,另一個米裏哀在《悲慘世界》中繼續前者未竟的人道事業。
連沙威也是極端理想主義的——因為絕大多數現實生活中的沙威們,其被異化瞭的“良心”是很不容易省悟的。即使偶一轉變,也隻不過是一時一事的。過後在彆時彆事,仍是沙威們。人性的感召力對於沙威們,從來不可能強大到使他們投河的程度。他們的理念一
般是由對人性的反射屏裝點著的……
米裏哀主教大人死時已八十餘歲,且已雙目失明。他的妹妹一直與他相依為命。雨果在寫到他們那種老兄妹關係時,極盡浪漫的、詩化的、聖化的贊美筆觸:“有愛就不會失去光明。而且這是何等的愛啊!這是完全用美德鑄成的愛!心明就會眼亮。心靈摸索著尋找心靈,並且找到瞭。這個被找到被證實的靈魂是個女人。有一隻手在支持你,這是她的手;有一張嘴在輕吻你的額頭,這是她的嘴;你聽見身邊呼吸的聲音,這是她,一切都得自於她,從她的崇拜到她的憐憫,從不離開你,一種柔弱的甜蜜的力量始終在援助你,一根不屈不撓的蘆葦在支持你,伸手可以觸及天意,雙手可以將它擁抱,有血有肉的上帝,這是多麼美妙啊!……她走開時像個夢,迴來卻是那麼的真實。你感到溫暖撲麵而來,那是她來瞭……女性的最難以形容的聲音安慰你,為你填補一個消失的世界……”有這樣一個女人在身旁,雨果寫道:“主教大人從這一個天堂去瞭另一個天堂。”
如果忘記一下《悲慘世界》,那麼讀者肯定會作如是之想:這是《少年維特之煩惱》的
熾烈的初戀渴望吧?這是《羅密歐與硃麗葉》中心上人對心上人的癡愛的傾訴吧?
但雨果寫的卻是八十餘歲的主教與他七十餘歲的妹妹之間的感情關係。這是迄今為止,世界文學史上僅有的一對老年兄妹之間的感情關係的絕唱,使我們在被雨果的文字感染的同時,難免會覺得怪怪的。因為在現實生活中,一對老年兄妹或一對老年夫婦,無論他們的感情何等的深長,到瞭七八十歲的時候,也每趨於俗態,甚至會變得隻不過像兩個在一
起玩慣瞭的兒童……
那麼我將告訴我的學生們,那就是浪漫主義的經典文本瞭。
雨果完成《悲慘世界》時,已然六十歲。他與某伯爵夫人的柏拉圖式的婚外戀情,也已持續瞭二十餘年。他旅居國外時,她亦追隨而至,住在僅與雨果的住地隔一條街的一幢樓裏,為瞭使他可以很方便地見到她。故我簡直不能不懷疑,雨果所寫,也許更是他自己和她之間的那一種。雨果死時,和他筆下的米裏哀主教同壽,都活到瞭八十三歲。這一偶
然性似乎具有神秘性。
《悲慘世界》的創作使命,倘僅僅為塑造兩個德行完美的理想人物而已,那麼雨果就不是雨果瞭。這是一部幾乎包羅社會萬象的書。隨後鋪展開的,是全景式的法國時代圖捲。尤其將巴黎公社起義這一大事件納入書中,無可爭議地證明瞭雨果畢竟是雨果。
那麼,我將告訴我的學生們,那便是現實主義的經典文本瞭。
我還將告訴我的學生們,在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相結閤方麵,
與雨果同時代的全世界的作傢中,幾乎無人比雨果做得更傑齣。
而雨果的理想主義,始終是對美好人性和人道原則的文學立場的理想主義。這是絕不同於一切文學的政治理想主義的一種文本,故是文學的特彆值得尊敬的一種品質。
在雨果的理念之中,人道原則是高於一切的。我極其尊敬這一種理念。無論它體現於文學,還是體現於現實。
我深深地感動於一顆作傢的心,對人道原則終生不變地恪守。我的感動,使我不因雨
果在這一點上有時過分不遺餘力的理想主義激情而臧否於他。如果我未來的學生們中竟有將自己的人生無怨無悔地奉獻給文學者,我祈祝他們做得比我這一代作傢好……




2�筆榧�是我們的精神故鄉


“我已經在這荒漠之地奔跑瞭幾個晝夜,為瞭尋找一條光明大道。我身後揚起滾滾紅塵,遮蔽著許多和我一樣迷惘的身影。我知道那飛揚的沙土不可能是正常的人類奔跑時所
能造成的,於是我不但迷惘而且越發羞恥……
“我是人馬喀戎的後代,我對此原本有種隱秘的傲慢。可是我妻子告訴我這是一個人類的時代,我這樣的不同尋常是可恥的,所以我隱去瞭馬的身體。但這又使我感到自己像是潛伏在人類中的奸細,後來我漸漸分不清我的馬身體可恥還是我隱去馬身體可恥……”
在世界讀書日的前幾天,我班上的一名女生怯怯地交給我一篇她寫的小說,題目是《恐
怖》。
她一嚮坐在第三排或第四排,直到那一天我纔知道她的名字叫劉筱。她的小說寫齣瞭她這一代人成長期的煩惱和苦悶。當他們的煩惱和苦悶與太多的對錯是非糾纏在一起,並且對自己得齣的結論那麼缺乏自信,對彆人給齣的結論又那麼懷疑時,其煩惱和苦悶便確乎有幾分恐怖瞭。在他們還非是大學中文學子以前,他們還不像現在這麼敏感。故以前的煩惱和苦悶是較單純的,普遍的那一種。現在,變得復雜瞭,因為他們麵對麵遭遇瞭文化。
而開始文化瞭的人,判斷是非對錯的能力都將麵臨新的檢驗……
劉筱是具有文學纔情的女生,這一發現使我欣喜。她在修辭方麵的良好感覺是不容置疑的,她缺少的是人生經曆、睽注彆人的人生的視野。但是我確信時間和年齡會替她補上那一課,這是我力不從心的。進言之,我確信她具有成為作傢的潛質,隻要她日後對寫作這件苦行僧似的事甘願堅持下去。我想,我當鄭重地告訴她這一點。並且告訴她,我的話非是一般教師對學生的鼓勵之詞。
隔日我齣席某大學的校園文化節,我將迴答一個我一直未能說明的問題,即我們人類為什麼在父親節、母親節、教師節、婦女節、兒童節、勞動節、世界環保日、各種宗教活動日後,還要確定一年中的某一天為世界讀書日?書籍和人類的關係真的如此不容忽視嗎?
我的學生的小說給瞭我啓發。依我想來,我們全人類都曾是喀戎的後代。某類古猿是我們的祖先,達爾文的這一觀點已經基本上被接受。而我們也曾是喀戎的後代,則要由人類的文化史來證明。
喀戎,這希臘和羅馬神話中人麵馬身的怪物,在許多方麵多麼像我們啊!它有我們的臉,有和我們相同而比動物高級的種種欲望,所以它不是徹底的獸。然而它那馬的身體,它那幾乎沒有理性可言,終日隻知一味順著欲望的支配行事,一旦受到阻礙便易怒,於是狂暴危險的性、情,又使它與人有著太大的區彆。
這怪物也曾希望進化為人嗎?希臘神話和羅馬神話都沒有這方麵的記載。但有一個人肯定地說有。並且,在古猿和喀戎之間,他似乎也更願意承認自己是喀戎的後代;他卻不是一個中國人,而是一個法國人。他的名字曾享譽全球。他是偉大的雕塑傢羅丹。如果他仍活著,該有一百五十歲瞭。
羅丹雕塑瞭喀戎,它是他唯一的一件非人物作品,這是耐人尋味的。
羅丹雕塑瞭喀戎是特彆的,也可以說是令人震撼的——從那怪物軀體中,正在嚮外,同時也顯然是嚮上,掙紮齣一個人的軀體來。呈現齣一種力,一種痛苦,一種夙願和一種希望。如果成功,是人類在精神方麵的進化;如果失敗,是人類在精神方麵的退化。那力是必須嚮上的,隻能嚮上的。倘非嚮上,掙紮注定是徒勞的……
結果我們都知道的,當初的我們那個遠古祖先,他成功瞭。如果說人類真正的是從公元前三韆二百多年楔形文字産生以後算起,那麼迄今為止,他用瞭五韆二百餘年完成瞭他終於不再是半人半獸的怪物,而是一個完全的人的過程。這是比羅丹的雕塑更偉大的。
一個問題是——人靠什麼具有那一種持久的、伴隨著痛苦而又無比虔誠的力?後來人類的曆史告訴我們——靠的是書籍。
書籍不是上帝賜給祖先的,是祖先在那一精神嚮上掙紮的過程中記載下的日記。
那麼,現在我們差不多可以這樣說——全部的書籍,大緻分為兩類。一類記載著我們的精神嚮上的歡欣,以及為最終實現目的所必備的智慧;另一類記載著我們掙紮過程的痛苦和經常麵臨的迷惘,並將人類喀戎時期的行徑呈現給自己看,以鼓勵我們繼續嚮上,誡示我們不要在精神方麵再退化為人馬。因為人馬實在不配是人,甚至連良馬也不配是,隻
不過是——地球上半人半獸的怪物。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由聯閤國教科文組織在一年中確定某一個日子為世界讀書日的理由吧。
喀戎是不知感恩的。現在我們已經是人瞭,我們已意識到感恩對於人類是多麼的必要。
四月二十三日,這是我們人類對於書籍的感恩節。
那麼,我們也差不多便同時迴答瞭另一個相關的問題——什麼是好書?什麼又是不好的書,抑或壞書?
如上所述,舉凡一切引領我們繼續在精神方麵嚮上,繼續保持美好人性美好情操的書(想想吧,人類修成人性是多麼的不容易,五韆二百餘年的過程啊,難道不值得保持嗎),皆好書。褻瀆此點的書,恐怕就不那麼好瞭。褻瀆是快事,有時我們竟享受這種快感。那是喀戎的能事。我們身上畢竟還有著喀戎的基因。但我們又畢竟已是人,通常現象是,褻瀆之後,我們會反省。淋灕盡緻地呈現假、醜、惡的書也不一定便是壞書,因為作者完全可能是齣於告誡的意圖——呈現我們身上的人馬基因的活動狀況給我們看,使我們因羞恥
而不願再生齣蹄子和尾巴。
那對人馬行徑極盡炫誇賞樂之能事,意在引誘我們退化迴去的書,全世界到處可見,自然是不好的。因為做人馬絕不會比做人好。分不清告誡的意圖和引誘的居心怎麼辦呢?
那就先看已有定論的好書吧。對於好能識瞭,對於壞也就善辨瞭……

迄今為止,人類用各種語言對書籍所錶達的敬意與感恩,一句也沒有過時。沒有書籍,“數字閱讀”隻不過是神話,甚或空話——那麼,世界讀書日,便仍是一個特殊的日子;雖然隻有一天,但這個日子提醒我們——如果沒有書籍,人類肯定還是猿類,樂觀點說也
隻不過像人馬……
嚮書籍的曆史轉身迴望,除瞭可見印刷術的發明與發展軌跡,定睛細看,還應見到火刑柱、斷頭颱、斑斑血跡和生命的慘歿——某些知識和思想,乃是有人以不畏死之精神寫
入書中的。
聯想到錢穆先生所言之“當以溫情脈脈之態度來觸摸曆史”,不由不對“書籍”二字肅
然起敬……
但書籍如果皆是內容沉重又深奧的,那麼也就隻有專傢學者纔會是讀書人瞭。
謝天謝地,書籍的內容是那麼的豐富多彩,舉凡一切與人有關,人想知曉的事,書籍中全都寫著瞭。沒有任何人想知道的事是書中沒有的,正是在此點上,書籍是一切人的良師益友——從教皇到帝王到政治傢、思想傢、軍事傢、經濟學傢等一切傢再到庶民百姓、
兒童少年,皆從讀書中受益匪淺……
在誰想成為一本書的作者不再是夢想的今天,書籍與人類曾經的親密關係仿佛被“離間”瞭——然而我認為這並不是很糟糕的事,因為這將教會喜歡讀書的人選書的經驗;而
這種經驗,能使喜歡讀書的人自然而然地成為好書的守望者。
好書需要有一代一代的守望者,纔可一代又一代地仍以好書的品質存在著……



3�憊賾凇氨嘣臁�


我認為,“編造”二字,相對於新聞報道,是必須予以職業道德方麵的譴責和反對的。
這是社會對正派的媒體的起碼要求,也是它證明自己正派的起碼標準。
但是,“編造”二字相對於其他文學體裁,卻不應被視為一個貶義的詞。“編造”的衝
動是産生想象力的初級的思維活動。高層麵的想象力的展開,乃是以其為基礎的。
農婦編一個筐子,是初級的手藝。正因為是初級的,所以大多數的農婦都是會的。小學生編瞭一篇作文,是初級的“創作”。倘不是預先規定瞭必須寫真人真事,那麼他們的“編”,不僅不應被否定,還應受到鼓勵。我們中國的小學、初中和高中的語文教學,在這一點上
是很有應該反省之處的。
人的手,如果編的已不是一般裝物的筐子,而是一頂樣式美觀的草帽,並且將用以編的材料破細成篾,塗瞭種種不同的顔色,精心搭配;甚而,編的直接就是一件供觀賞的工藝品,那麼其編,顯然地,就也已經等於是在“創作”瞭。那就是較高級的,伴隨著想象力的手藝瞭。比“編”更高級的手藝,是“織”,是“綉”。高級的“織”和“綉”,對針法的要求是很講究的,在某個過程中,針法往往是變化豐富的。更有前人不曾用過的針法,在自己“織”和“綉”的過程中實踐齣來。
故我認為,“編造”二字相對於文學,應作如下的理解——由“編”的衝動而始,隨之進入類似手織,類似手綉的狀態;由一般意義上“造”的初衷,上升為“創”的較高級的
自定的標準。
“編”的過程是幾乎沒有細節可言的,對樣式和審美的效果也不甚重視。但織和綉那肯定是特彆重視細節的,多一針或少一綫自己都是特彆在意的。“造”的過程倘並未與“創”的思維聯係起來,就往往缺乏新意,停留在司空見慣的一般水平。
所以,歸根到底我要說的是——學中文而不習寫,在我看來是不可思議的。習寫而僅僅停留在“編造”的水平,沒有進一步將自己想象力展開的願望,也不要求自己嚮“織”與“綉”即嚮“創作”的層麵提高,在我看來是不夠的,是對一種完全可以達到的能力的
遺憾放棄。
或許有同學會說——我們又不打算成為作傢,乾嗎非要有你說的那一種什麼“織”和“綉”的能力?此言差矣。我也聲明過,並沒有將你們中誰培養成作傢的奢望。作傢根本不是先成瞭作傢的人培養齣來的。每一個作傢都是自己成為的,彆人隻不過能對其稍有影
響而已。
但我強調過,中文係對於中文學子,有培養特殊的觀察能力、認識能力、感受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的義務。特殊在什麼方麵?特殊就在,任何的社會現象,時代潮流,不管多麼異態紛呈——在深受過中文教學熏陶的人那兒,無不首先是發生於人、作用於人、演變於人、結束於人的現象。而絕不僅僅是政治傢眼中的政治現象,軍事傢眼中的軍事現
象,經濟學傢眼中的經濟現象,科學傢眼中的科學現象,商人眼中的商業現象……
在深受過中文教學熏陶的人那兒,有時連一座建築物都仿佛是有靈魂,有氣質,有人性意味的。這是一種思維的方式;一種彆樣的思考的立場。它在你們訓練自己“織”與“綉”的能力的同時,將會由你們自己感知到、體會到。而靠瞭這一種能力,你們眼中的社會、時代,是有細節的。從而你們對於自己的人生的掌控和打理,也將是有細節的。有細節可言的人生,是較有意味的人生。這是中文帶給學瞭它的人的一方麵益處……

4�憊賾諳胂�


我的一名學生寫瞭一篇作業,姑且認為是一篇短小說吧,約三韆餘字,題目是《“她”的故事》。我在課堂上請同學們猜,那“她”可能是什麼人?或什麼動物?有同學猜是小貓小狗。我說大瞭。有同學猜是鴿子、小鳥。我說還大。我提示往有翅會飛的蟲類猜,大傢
猜是蝴蝶、蜻蜓以及其他美麗的昆蟲,如金龜子什麼的——當然都未猜對。
文中之“她”,乃一雌蚊——鞦末的一隻雌蚊。自然,它的時日不多瞭。但它腹中懷著許多“寶寶”;“寶寶”們需要血的孕養,它要尋找到一個可供自己吸血的人;一點點人血,不是為瞭自己能繼續活下去,它早已不考慮自己,是為瞭它的“寶寶”們纔冒險的;那是
一種本能的母性使然的冒險,體現在一隻雌蚊身上……
我的那一名學生在鞦末的教室裏居然被蚊子叮瞭一下。他拍死瞭它,既而倏忽地心生惻隱,浮想聯翩,於是寫瞭《“她”的故事》。
我認為,這證明我的那一名學生是有想象力的。起碼,證明他能從想象中獲得快意。不消說,是“悲劇性”結尾——雌蚊剛剛為“寶寶”們吸到一點兒血,鏇即被人“毀滅”,連同腹中未齣世的寶寶……
我提齣的問題是——想象力是可寶貴的,時間也是可寶貴的。將寶貴的時間和寶貴的想象力用以去寫一隻蚊子,值得嗎?這個問題的提齣,是以“有意義”的寫作為前提的。倘言《“她”的故事》沒什麼意義,那麼總還有點兒意思吧?起碼對於我的那一名學生,否則他根本不寫瞭。他不但寫瞭,遣詞造句還很用心。這是典型的“自娛”式寫作的一例吧?對於自娛式寫作,往往地,有意思不也是一種意義嗎?
何況,從理念上講——蛇可以大寫特寫,可以寫它的韆古絕唱的愛,可以成為文學和戲劇、影視的經典;老鼠也可以,比如美國動畫片中“忍者神龜”們的師傅,便是一隻生活在下水道的大耗子;比如米老鼠——為什麼蚊子便不可以一寫呢?若寫瞭仿佛就有點兒無聊呢?何況寫的是母性,母性是無聊的主題嗎?體現在蛇身上就神聖(白娘子後來也懷瞭孕),體現在蚊子身上就浪費想象力嗎?
我在課堂上說瞭《“她”的故事》有點兒浪費自己時間和精力的話,我的學生能從正麵理解我的話的善意,都並不與我分辯。
我隻不過在課下一再反詰自己,而且使本來自信的自己,也睏惑瞭起來。
我舉這個例子,僅想說明——有意思的寫作和有意義的寫作,常呈多麼不同的現象。
但我還是確信,將有意思的寫作導嚮有意義的寫作,乃是我的義務之一。而對於同學們來說,超越“自娛”寫作,思考文學寫作的更廣的意思和意義,乃是學中文的動力。
如果《“她”的故事》,寫得更麯摺,更起伏跌宕,一波三摺,更摺射齣母性的深蘊,
另當彆論也。
總之,自己對自己的想象力,要閤理用之,節省用之,集優用之,像對待我們自己的一切寶貴能力一樣。對他人的想象力,比如同學對同學,老師對同學的想象力,哪怕僅僅
有意思,也應首先予以鼓勵和愛惜……

前言/序言

我們這個時代的文藝(代序)


大眾接受好文化的影響,主要是通過文藝來接受的。
文化的概念太大瞭,幾乎包羅萬象。比如“勿以善小而不為”——這是一種宗教思想,也可以說是一種文化思想。這種思想若要達到影響人心的目的,一篇小散文的作用肯定大於那樣一句話——大海退潮,許多小魚將要乾死在海灘。一個孩子撿起一條條小魚拋迴海中。有人說,沒意義的,下次漲潮還會有許多小魚被衝上海灘。孩子說:“但是對這條小魚有意義,對這一條也有意義……”他仍不停地撿起小魚拋嚮大海。某些人讀到這樣一篇小散文,內心會有所思考。若是影視情節,將會給更多的人以更深的印象和感受。同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經過文藝化之後,纔更易於化人心。
由而可見,文化化人,文藝的作用極大。
談到我們這個時代的文藝,以電影為例。我們所謂的一部大片的成功,往往看票房。但從某些票房很高的電影中,我們卻不太能看到很真誠的好思想的錶達。我們的電影理應堅持並提升對正麵價值觀的藝術錶達能力。在大學裏我說,我們都應該看某部電影,有的同學會說,老師,我不喜歡看這部電影,或者說我不喜歡看這一類電影。我說的這一類的電影當然是人文的電影,有人文的精神和人文的品性。很明顯的,這類電影,他不喜歡看。我的迴答是,這是你必須看的。因為你在上大學,你的父母替你交學費,我作為老師有責任要求你看這樣的電影,你要跟大學校園以外的那些看電影的人不一樣,我們大學培養學生起碼要培養齣來看好電影的青年,不但自己要看,而且還能評論,還能影響彆人。
我說兩件事。一件事是我在朋友傢裏做客。朋友的女兒在電腦上看新片,外國電影,朋友催促她快睡覺,她說,我沒看過這樣的電影,那少女很感動,說電影中的好人真好。她的母親是知識分子,她的母親說彆相信那些,沒有好人。這就是我們中國傢庭,我們中國母親中的一類。另一件事,我在另一個場閤,到一個外國專傢傢裏,她住在北京的公寓,我和她在交談,她的女兒在看中國的電視劇,不停地問,劇中的人為什麼都很壞?她的媽媽迴答說,彆相信,那是編的。她說,我們迴到自己的國傢,你會知道我們的人沒有那麼壞的。我們現在的情況是,當我們的編導想錶現某人很好的時候,自己首先已不太相信。
和受眾處在同一水平,認為會有好人嗎?這樣寫有人相信嗎?當我們錶演人很壞的時候,你看我們的演員,演得很棒。我們看美國那位黑人演員華盛頓,當他演一個好人的時候,我們很相信。我們為什麼相信呢?我們知道這位演員在演的時候,他自己很相信。我們僅僅把電影和電視劇看成瞭娛樂。我們太多的中國人幾乎成瞭這樣的動物:掙錢,然後玩鬧,轉身再變成吃貨,到處娛樂。我們的影視缺少對作為一個21世紀的人的那種品格和素質的好影響。
我們的生活,已經改善較多瞭。我們從前在那麼樣狹小的居住條件下,還有書架。現在我們房子大瞭,反而沒有書架瞭。每個傢庭都應該有好書,讓好書影響人、改變人。
我們教齣來的學生,如果齣瞭校門都變成“手機控”,那我們的教學就太失敗瞭。情況常常是這樣:一個人拿著一本書,如果那書是一本好書,他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有人來問他路,他一定會好言好語地告之。如果那人拿著一本好書在讀,彆人撞瞭他一下,他一定不會生氣。而他如果拿著手機在玩遊戲的時候,彆人問他路,他可能就很不耐煩。如果兩個人都拿手機在玩遊戲的時候,互相撞瞭一下,肯定都是不好的臉色。現在有太多太多的人已經不看書瞭,這是令人憂慮的。我們在大學裏要盡量盡量地,把我們的學生拉迴到書捲中。

這本書匯集瞭我多年來關於文藝和文學話題的文章,有我在大學中文課堂上的講稿,我的文學評論,我的讀書心得,我的文學訪談和通信,我的文學往事迴憶……確實能錶達我對這個時代文藝的一些思考,希望對讀者們能有所幫助,也請大傢多批評。


2015年春

用戶評價

評分

非常不錯,送貨很快,正版。

評分

有思想、有深度,值得一讀

評分

不錯,快遞也給力,書也比較新。

評分

一直很喜歡梁曉聲先生的書 對社會的思考很深刻 書不錯 打摺很優惠

評分

老梁齣瞭太多的書瞭!值得思考!

評分

不錯,快遞也給力,書也比較新。

評分

一直很喜歡梁曉聲先生的書 對社會的思考很深刻 書不錯 打摺很優惠

評分

一直很喜歡梁曉聲先生的書 對社會的思考很深刻 書不錯 打摺很優惠

評分

正好在活動,很閤適,物美價廉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