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学大师托尔斯泰的心灵史
托尔斯泰,伟大的作家、改革家,有影响的道德思想家。他是一个个人主义贵族,而在他的晚年却很不成功地试图过一种穷苦农民的生活;他起初曾耽于声色,而最终却成为一个彻底的清教徒。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他是我们息息相通的兄长,也带有现世的共同特点,只是比我们更有自知之明,更富有人情味,思想更缜密,目光更清晰,感情更奔放。这位天才道德家以残忍的狂热和无情的冷峻,对自己灵魂进行发掘。他一辈都在努力通过自我写照达到自我完善,从不停歇,从不崛起,从不让艺术流于形式。
2)现代人都应该一看的、追问生命意义之书
正如《忏悔录》中所言:在探索生命问题的答案的过程中,我的感受和一个在森林中迷路的人的感受完全相同。我走到森林中一块空地上,爬上树顶,清楚地看到一片茫茫的林海,渺无人烟,也不可能有人烟,我走向密林深处,进入黑暗中,只看到一片漆黑,同样没有人家。”历经种种异化,现代人无时不处于迷失之中,一面遍寻不得生命之意义,另一面却在抗拒着真实的自我。托尔斯泰在人生巅峰时刻,对自己生命过往的回望,其意义和态度值得所有人效仿。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罗斯文学大师。他以自己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世界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之一,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描绘了俄罗斯民众广阔的生活场景,被称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代表作为《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
冯增义,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从事俄国文学教学和研究,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副主任。主要翻译作品有:《陀思妥耶夫斯基书信选》、《陀思妥耶夫斯基论艺术》、《卡拉马佐夫兄弟》、《生活与命运》(以上为合译),托尔斯泰《忏悔录》等。
这是一部极其“个人化”的文本,读起来就像是偷听了一位智者对自己一生进行的回顾性审判。它的结构是松散的,仿佛是作者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随手记下的札记,但奇怪的是,这些片段最终汇聚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揭示了一个人的精神演化轨迹。作者对“内在律法”的强调,以及对外部世界规则的疏离感,构筑了全书的核心冲突。我发现,书中关于“知识的重量”的讨论尤其发人深省。当一个人知道得越多,他所要承担的道德责任似乎也越沉重,这种知识带来的并非是力量,而是一种无休止的负疚感。它不是一本让人读完后心情愉悦的书籍,但它会留下长久的思考痕迹,就像在你脑海里植入了一枚需要时间才能发芽的种子,关于责任、关于自由,以及关于如何与那个不断犯错的“自己”和平共处。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略高,初读时可能会感到有些许的疏离感,但一旦适应了作者构建的那个特定语境和情绪氛围,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巨大能量。它不像那些直白宣泄情感的作品,而是将情感包裹在厚厚的理性外衣之下,需要读者用“心”去剥开。我读到一些关于理想与现实碰撞的章节时,那种痛感不是通过夸张的描绘来强加给你的,而是通过对人物内心所持信念的精确解剖来实现的。作者对于“信念的崩塌”这一主题的探讨,达到了近乎病理学的精准。他没有简单地将人物塑造成一个失败者或受害者,而是深入挖掘了支撑其体系的逻辑是如何一步步被环境侵蚀、被自身弱点蛀空的。这种对“精神架构”的描写,让我想起某些严谨的建筑学分析,每一个裂缝都指向一个不可逆转的结构性问题。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保持正直”的失败教科书,深刻,但异常冷静。
评分这部作品的叙事视角犹如一位老友的低语,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也没有故作高深的哲学思辨,它更像是一面擦拭得锃亮的镜子,映照出人性中那些最幽微、最不愿为人知的角落。作者似乎毫不设防地敞开了自己的内心世界,那些关于选择、失误、挣扎与救赎的片段,如同打捞上岸的旧信件,虽然泛黄,却字迹清晰,饱含着时间的重量。我尤其欣赏它对“过程”的细致描摹,而不是简单地罗列“结果”。比如,当主角面临一个关键抉择时,文字并未急于给出判断,而是耐心地铺陈了当时的犹豫、外界的喧嚣、内心的矛盾,甚至连他口渴时喝水的感觉都被捕捉得丝丝入扣。这种细腻的处理,让读者在阅读时产生了一种极强的代入感,仿佛自己也站在那个十字路口,一同经历了那份心绪的翻涌。它探讨的不是一个抽象的“罪”与“罚”的公式,而是活生生的、带有体温的悔恨,那种悔恨并非是为自己辩护,而是一种深刻的自我审视和对世界更温柔的理解。读完后,留下的不是震撼,而是一种沉静的释然,仿佛自己也完成了一次小小的内在清理。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质地,我得说,非常像上世纪初的某种老式胶片,带着一种微微的颗粒感和褪不去的年代气息。它摒弃了现代文学中常见的那些花哨的技巧和破碎的结构,转而采用了一种近乎古典的、绵延不绝的叙事长河。句子结构复杂,但绝不晦涩,反而因为其严谨的逻辑和富有韵律感的节奏,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内在张力。每当我以为情节会导向某个预设的俗套结局时,作者总能以一种近乎戏谑的克制,将故事引向一个意料之外却又合乎情理的转折。我特别留意到作者是如何处理时间感的,它不是线性的流逝,而是像水波纹一样,某一刻的回忆会猛烈地拍打到当下的现实,两者交织渗透,让你分不清何为真实,何为幻觉。这种对“时间”本身的解构,使得阅读体验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更像是一场主动的、需要全神贯注的智力游戏。对于那些追求文本深度和语言艺术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值得反复咀嚼。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不完整性”。它没有提供任何一劳永逸的答案,甚至连作者本人似乎也在不断地自我质疑和修正。我读到它描绘的社交场景时,感到非常真实——那些看似和谐的群体互动背后,每个人都带着面具,言不由衷。作者对“表演性”生活的洞察力令人称奇,他揭示了我们为了融入社会而不得不付出的巨大精神成本。整本书的情绪基调是忧郁的,但这种忧郁并非抱怨或愤世嫉俗,而是一种对人类局限性的深刻洞察后产生的必然情绪。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日常交往中的那些微妙的权力游戏和信息不对称。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的人物从未真正“和解”,他们只是学会了与自己的不完美“共存”,这种处理方式非常成熟和现代,避免了传统文学中那种强行大团圆的虚假温情。
评分薄薄的一册书 凝聚了晚年托尔斯泰的精神反思和力量
评分哈哈哈哈刚刚哈哈哈哈哈哈股
评分选了译林版,相信他们的水平!
评分译林这套汉译经典质量不逊商务是“汉译名著”,但是换了灰色的封面之后有点太素了,不如原来带点颜色的版本。
评分过年期间购买,送货速度快的惊人,非常好!
评分很不错的一本书,看着读者…
评分看看
评分品像非常棒,五星好评。还会继续购买。
评分文字内容没有问题,就是字体和排版太差看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