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论诸子百家

梁启超论诸子百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启超 著
图书标签:
  • 梁启超
  • 诸子百家
  • 中国哲学
  • 思想史
  • 学术史
  • 文化史
  • 近代史
  • 国学
  • 传统文化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90612
版次:1
商品编码:12169006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梁启超先生对老子、管子、墨子三位思想家的生平和学说作了详细的论述,并对老孔墨以后的学派进行了概观。

作者简介

中国伟大的思想家

精彩书评

  ★一国之伟人,间世不一见也。苟有一二,则足以光其国之史乘,永其国民之讴思。百世之下,闻其风者,心仪而力追之。虽不能至,而或具体而微焉。或有其一体焉,则薪尽火传。犹旦莫也,国于是乎有与立。夫导国民以知尊其先民,知学其先民,则史家之职也。我国以世界*古之国,取精多而用物宏。其人物之瑰玮绝特,敻非他国之所得望。而前此之读书论世者,或持偏至之论,挟主奴之见,引绳批根,而非常之人、非常之业,泯没于谬悠之口者,不可胜数也。
  ——梁启超

目录

老子哲学
一、老子的传记
二、老子的学说
第一,本体论
第二,名相论
第三,作用论

管子传
自序
例言
第一章 叙论
第二章 管子之时代及其位置
第三章 管子之微时及齐国前此之形势
第四章 管子之爱国心及其返国
第五章 管子之初政
第六章 管子之法治主义
第一节 法治之必要
第二节 法治与君主
第三节 法治与人民
第四节 立法
第五节 法治与政府
第六节 法治之目的
第七章 管子之官僚政治
第八章 管子之官制
第九章 管子内政之条目
第十章 管子之教育
第十一章 管子之经济政策
第一节 国民经济之观念
第二节 奖励生产之政策
第三节 均节消费之政策
第四节 调剂分配之政策
第五节 财政策
第六节 国际经济政策
第十二章 管子之外交
第十三章 管子之军政

墨子学案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墨子之根本观念:兼爱
第三章 墨子之实利主义及其经济学说
第四章 墨子之宗教思想
第五章 墨子新社会之组织法
第六章 实行的墨家
第七章 墨家之论理学及其他科学
……
子墨子学说
老孔墨以后学派概观

精彩书摘

  《梁启超论诸子百家》:
  近世言政者,有官僚政治之一名词焉。官僚政治者,谓社会中有一小部分人焉他无职业,而以服官为其专职。此种政治,最易酿腐败之习,然使有严密之法制以维持之,又有贤君相以综核名实于其上,则以整齐一国之政,为效至捷。今世诸国中,其以非官僚政治而致富强者,英国是也;其以官僚政治而致富强者,德国是也。夫即在立宪之国家,苟能举完全之官僚政治,犹足以大助国家之进步,而况乎在专制国,舍官僚外更无可以共政治者乎?故吾国数千年历史中,其有能整顿官僚者,其政必小康,否则废弛以底灭亡。然则改良官僚政治,虽谓为中国政治家之第一义焉可也,洵如是也,请师管子。
  管子曰:“朝有经臣,国有经俗,民有经产。何谓朝之经臣?察身能而受官,不浮于上;谨于法令以治,不阿党;竭能尽力而不尚得,犯难离患而不辞死;受禄不过其功,服位不侈其能,不以毋实虚受者,朝之经臣也。”(《重令》篇)此管子之理想的官僚政治也。管子以为若能举完全之官僚政治,则如身使臂,如臂使指,而庶政乃以毕举。故曰:“上下之分不同任,而复合为一体。”(《君臣上》)又曰:“坟然若一父之子,若一家之实。”(《君臣下》)
  然则欲达此目的,其道奚由?管子以一言蔽之,曰“选贤论材而待之以法”而已(《君臣上》)。其选贤论材奈何?管子之言曰:“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于尊位。功力未见于国者,则不可援以重禄。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立政》篇)又日:“举而得其人,坐而收其福,不可胜收也。官不胜任,奔走而奉其败事,不可胜救也。而国未尝乏胜任之士,上之明适不足以知之,是以明君审知胜任之臣者也。”(《君臣上》)又曰:“举德以就列,不类无德。举能以就官,不类无能。以德弁劳,不以伤年。”(房注云:有德者超于上列,使在有功劳者之前。故日掩劳虽年未至而亦将用之。不以年为伤也。《君臣下》)此管子言任用官吏之法也。
  然管子官僚政治之特色,不徒在其登庸之得当,而尤在其综窍之得宜,所谓待之以法是也。管子曰:“百匿伤上威,奸吏伤官法。”(《七法》篇)又曰:“罚不严,令不行,则百吏皆喜。夫倍上令以为威,则行恣于己以为私,百吏奚不喜之有。”(《重令》篇)凡此皆言非待之以法,则官僚政治将不胜其弊也。其待之以法奈何?其言曰:“上有五官以牧其民,则众不敢逾轨而行矣。下有五横以揆其官,则有司不敢离法而使矣。”(《君臣下》)所谓五横者,即待官之法也。又曰:“论功计劳,未尝失法律也。便辟左右大族尊贵大臣,不得增其功焉。疏远卑贱隐不知之人,不忘其劳。”(《七法》篇)此言乎法之当平等而普及也。又曰:“吏啬夫任事(房注:吏啬夫,谓检束群吏之官也),人啬人任教。吏啬夫尽有訾程事律(房注:訾,限也。程,准也。事律,谓每事据律而行也),论法辟衡权斗斛文劾,不以私论,而以事为正。如此,则吏啬夫之事究矣。”(《君臣上》)此言夫法之当综核而有分限也。又曰:“亏令者死,益令者死,不行令者死,留令者死,不从令者死。”(《重令》篇)此五者,惟第五项所以待人民,其前四项皆所以待官吏也。又曰:“凡将举事,令必先出。赏罚之所加,有不合于令之所谓者,虽有功利,则谓之专制,罪死不赦。”(《乘马》篇)凡此皆言乎法之明确而不可动也,而其为效也,则“群臣服教,百吏严断,莫敢开私焉”(《七法》篇)。
  ……
《梁启超论诸子百家》一书,顾名思义,并非对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全面梳理或逐一解读,而是以梁启超先生为核心,探究他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独特见解、评价体系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历史哲学思考。本书旨在深入剖析梁启超如何在晚清民初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重新审视和阐发中国古代的智慧遗产,为当时的社会转型提供思想资源。 全书并非简单地罗列梁启超对儒、墨、道、法、名、阴阳、纵横等诸子学派的零散论述,而是将其分散在梁启超不同时期、不同著作中的观点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归类和分析。读者将通过本书,看到梁启超是如何在面对西方文明冲击时,既不全盘否定中国传统,又不盲目复古,而是力图从中发掘出能够启迪当下、指导未来的积极因素。 第一部分:梁启超的时代背景与思想定位 本书的开篇,将首先描绘梁启超所处的历史大背景:甲午战争的惨败如何震动了他,促使其从“康党”的政治改革家转向更深层次的思想启蒙者;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尤其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又如何促使梁启超在“打倒孔家店”的浪潮中,为中国思想的根脉进行辩护,并对其进行重新估价。 梁启超在这一时期,既经历了“少年中国说”的热血激愤,也体验了“变法维新”的曲折坎坷,更目睹了西方民主科学思潮的席卷。他的思想,正是在这种激烈的碰撞与融合中,逐渐形成了既有民族精神传承,又有世界眼光的独特风格。理解梁启超对诸子百家的论述,必须置于他所经历的时代洪流之中,方能体察其用心之深,意义之远。 第二部分:梁启超评价诸子百家的基本框架与维度 本书将重点探究梁启超评价诸子百家思想的几个关键维度。 “国民性”塑造的视角: 梁启超对诸子百家思想的评判,很大程度上与其对“国民性”的塑造有着紧密的联系。他会审视哪些思想能够激发民族自尊、培养独立人格,哪些思想又可能导致国民的萎靡不振、因循守旧。例如,他对儒家“忠君爱国”精神的辩护,以及对墨家“兼爱非攻”的关注,都与其希望重塑国民精神的宏大目标息息相关。 “政治改良”与“社会建设”的考量: 作为一位毕生致力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志士,梁启超在评价诸子百家时,必然会考察其思想对于现代政治制度建设和社会秩序构建的意义。他会分析法家“法治”思想的现代价值,也会反思道家“无为而治”在特定情境下的适用性。他并非简单地以古代的评价标准来衡量,而是尝试从现代化的角度,发掘古老智慧的现代生命力。 “人生哲学”的探索: 梁启超晚年,尤其关注人生和精神的价值。因此,他论述诸子百家时,也常常会触及其中关于人生境界、个人修养、幸福观等方面的内容。他对道家“逍遥”精神的品味,对儒家“内圣外王”理想的阐发,都体现了他对个体生命意义的深刻关照。 “史观”的引领: 梁启超的诸子百家论述,也常常闪耀着他独特的历史哲学光辉。他并非将诸子百家视为僵化的教条,而是看作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审视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用和影响。他对诸子百家“学术之演进”,以及它们如何相互影响、彼此激荡的考察,展现了他高屋建瓴的史学眼光。 第三部分:梁启超对主要学派的独特论述与评价 本书将围绕梁启超对几个核心学派的论述展开,并深入分析其独特之处。 儒家: 梁启超对儒家的态度尤为复杂。他一方面批判传统儒学中的保守僵化,但另一方面又极力为其辩护,强调其“人伦”精神、“道德”理念在维系社会秩序、塑造人格方面的不可替代性。他如何区分“孔孟之学”与后世的“伪学”,如何看待“三纲五常”在现代社会的解构与重塑,都是本书重点分析的对象。梁启超对儒家的重新解读,并非简单地回归,而是试图从中提炼出具有现代意义的伦理价值。 道家: 梁启超对道家的看法,与其自身的性情和人生境遇有着深刻的联系。他既欣赏道家“顺应自然”、“逍遥自在”的精神,以此作为对现实压力的一种调剂,又对其“避世”、“不涉世事”的倾向保持警惕。他对道家“清静无为”与“入世”之间张力的辨析,以及如何从中汲取养分,避免走向消极,是本书需要深入挖掘的。 法家: 在政治思想家梁启超眼中,法家“法治”的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会分析法家在加强国家权力、维护社会秩序方面的作用,并探讨其“以法治国”的思想如何与现代法治精神相契合,又有哪些局限性。他如何看待法家“君权至上”的论调,以及如何在现代法治框架下理解其“重用法”的主张,是本书将要细致阐述的内容。 墨家: 墨家“兼爱非攻”、“尚贤使能”、“节用”等思想,在梁启超看来,具有鲜明的社会改良色彩。他会关注墨家在提倡平民权益、反对战争、注重实际效用方面的进步意义。他如何评价墨家的“非儒”立场,以及墨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是否具有复兴的可能,也是本书会涉及的议题。 其他学派(名家、阴阳家、纵横家等): 对于这些相对边缘的学派,梁启超的论述可能较为零散,但本书将致力于挖掘其中可能体现的逻辑思辨、自然观察、人际策略等方面的价值,并分析梁启超是如何将这些零散的智慧融入其整体思想体系的。 第四部分:梁启超论诸子百家的影响与当代意义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聚焦于梁启超对诸子百家论述的影响,以及这些论述在当代的启示意义。 对近现代中国思想史的影响: 梁启超的诸子百家论述,不仅仅是其个人学术成就,更是对中国近代思想史的重要贡献。他的观点,影响了 subsequent generation 的学者,为他们重新认识和评价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参照。本书将梳理梁启超的论述在当时引发的讨论,以及其在学术界产生的涟漪效应。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延伸: 梁启超对诸子百家的重新发掘,可以看作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文化层面的深化。他试图在中国古老的思想资源中,寻找能够支撑“体”的精髓,使其能够与西方的“用”有效结合,实现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 当代文化复兴的参照: 在当下中国大力倡导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背景下,梁启超对诸子百家的论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思想参照。他如何辩证地看待传统与现代,如何在批判中传承,如何在传承中创新,这些宝贵的经验,对于我们今天处理文化遗产,继承和发展中华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而言之,《梁启超论诸子百家》一书,并非枯燥的学术考据,而是通过梁启超的视角,带领读者重温中国古代思想的辉煌,并从中汲取启迪。它展现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如何在时代洪流中,以其博大精深的学识和深沉的家国情怀,为民族精神的传承和现代文明的建构,开辟出一条充满智慧的道路。读者将会在书中,不仅看到梁启超对诸子百家的洞见,更能感受到他那份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与不懈探索的精神。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像一个技艺精湛的变色龙。有时,它会突然切换到一种极其凝练、古奥的表达,仿佛直接从先秦竹简中拓印下来一般,力求还原思想的“原味”;但紧接着,作者又会用极其现代、富有洞察力的笔触进行阐释和点评,那种对比和张力,让人拍案叫绝。我感觉作者似乎在努力搭建一座桥梁,连接着两千多年前的智慧与当下的困惑。尤其是在阐述某些流派的核心矛盾时,那种鞭辟入里、直击人心的剖析,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思辨功力。这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介绍,而是充满了强烈的个人情感和批判精神,读来令人热血沸腾,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所提供的思想交叉对比的深度和广度。很多同类书籍往往只是孤立地介绍某个学派,而这本书却巧妙地将不同学派之间的相互影响、继承与批判,编织成一张巨大的思想网络。例如,当讨论到法家思想的局限性时,作者会立刻引出儒家关于“德治”的补充性论述,两者相互映照,使得每个学派的优缺点都显得更为立体和客观。这种全景式的扫描,极大地帮助我构建了一个更为完整的先秦思想版图。它不强求读者站队某一家,而是鼓励我们在复杂的思想海洋中,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行批判性地吸收,这对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裨益良多。

评分

初读此书,我立刻被作者那如椽巨笔所展现出的那种宏大叙事和细腻剖析的交织感所震撼。他对于历史脉络的梳理,绝非简单的年代罗列,而是将诸子百家的思想流变,置于具体的社会背景之下,进行了一场深刻的“情景再现”。那种将抽象的哲学思辨,转化为生动鲜活的场景描绘的能力,实在是高超。读到某些章节时,我甚至能想象出先秦士人在稷下之学辩论的场景,言辞交锋,火花四射。这种叙事手法,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原本深奥的学术内容变得平易近人,却又丝毫不失其学术的严谨性。它不是教科书式的说教,更像是一场由博学多识的长者引领的深度对话,让人在轻松的氛围中领略思想的魅力。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符合现代读者的习惯。每一章的篇幅适中,逻辑层次分明,章节之间的过渡也处理得非常自然流畅,几乎没有那种生硬的跳跃感。作者似乎很清楚读者的“注意力曲线”,总能在适当的时候抛出一个引人深思的小结,或者留下一个悬念,让人不由自主地想翻到下一页。此外,书中对一些关键概念的注释和引用也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专业性,又不会过多地打断阅读的沉浸感。总而言之,这是一次非常令人愉悦且富有成效的阅读旅程,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场精神的淬炼,让人在合上书卷后,依然能感受到思想的余温久久不散。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深沉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字体,透着一股老派文人的韵味,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我一向偏爱纸质书的触感,这本书的纸张选择也相当讲究,米白色的内页,字迹清晰,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整体来看,这是一本非常适合摆在书架上,时不时拿出来翻阅,感受那种历史厚重感的佳作。它的排版布局也十分合理,行间距恰到好处,让人在阅读时感到舒畅,不至于因为密密麻麻的文字而产生压迫感。我尤其欣赏封面设计中对传统纹饰的运用,既古典又不失现代感,体现了出版方对书籍本身的尊重与用心,这在当今快餐式阅读盛行的时代,实属难得。

评分

收到,还没看………………

评分

曾活动买了好多书,书的质量不错,得慢慢看洛,京东的物流速度很多,自营的书品质有保障,赞!

评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好书,值得一读

评分

大师

评分

很不错

评分

好书,值得收藏,值得一看,,,,

评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好书,值得收藏,值得一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