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美 自然生态图鉴 中国昆虫图鉴

中国之美 自然生态图鉴 中国昆虫图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彩万志,李虎 著,央美阳光工作室 绘
图书标签:
  • 自然
  • 生态
  • 昆虫
  • 图鉴
  • 中国
  • 科普
  • 动植物
  • 摄影
  • 博物
  • 地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7743563
版次:1
商品编码:11712572
品牌:日知图书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之美 自然生态图鉴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320
字数:48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自然科普
  纸上的中国自然博物馆——真正展现中国自然之美 精品书系
  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 专家团队
  国内插画师
  历时七年 斥巨资倾力打造
  展现中国本土风物的科普图鉴类读物
  3500种中国野生动植物
  4800余幅精美绝伦彩色插图
  780万字自然科普巨著
  ——弘扬专属于中国的自然之美
  ◎ 具价值的中国主题
  这是一部每个对于大自然、对于这片母土怀有热爱的人,都值得收藏一生的经典之作。“中国之美 自然生态图鉴”内容紧扣“中国自然”这一主题,是国内专为展现中国自然动植物题材而制作的产品,系统全面、制作精良、内容丰富。
  已出版:
  《中国鸟类图鉴》
  《中国鱼类图鉴》
  《中国观赏花卉图鉴》
  《中国野花图鉴》
  《中国野菜图鉴》
  《中国昆虫图鉴》
  陆续出版:
  《中国恐龙与史前动物图鉴》
  《中国蝴蝶与蛾类图鉴》
  《中国药用植物图鉴》
  《中国农作物图鉴》
  《中国古生物与化石图鉴》
  《中国哺乳动物图鉴》
  《中国两栖与爬行动物图鉴》
  《中国野生菌类图鉴》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图鉴》
  《中国宝石图鉴》
  《中国岩石与矿物图鉴》
  《中国宠物图鉴》
  ……
  ◎ 富有经验的专家团队
  为让“中国之美 自然生态图鉴”成为跨时代的经典,专业性和可读性并举,特聘请国内各学术领域颇具名气、并依然在为弘扬中国科普事业不断奉献的领军人物,组成专家团队,联合确立主题、编写制订内容。
  本册《中国昆虫图鉴》作者
  彩万志 中国农业大学 教授 博士生导师
  1963年生,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北京昆虫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昆虫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秘书长,《植物保护学报》主编,《昆虫分类学报》、《动物分类学报》、《应用昆虫学报》、《大自然》、《武夷科学》等期刊编委。主要从事昆虫分类与进化、昆虫形态与功能及昆虫文化研究,先后主持国家基金等项目30余项。代表著作有《普通昆虫学》、《昆虫学概论》(翻译)、《中国昆虫节日文化》等。
  李虎 中国农业大学 博士
  1986年生,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学系,获得博士学位,现在美国肯塔基大学开展博士后合作研究;主要从事昆虫分类与进化、系统发育基因组学与种群基因组学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6项。具有丰富的野外考察和生态摄影经验。
  ◎ 专业插画师 纯人工绘制插图
  本系列图书的又一大亮点,4800余幅插画均为人工绘制。为求最大力度展现知识点所涉及的内容,每个知识点均配有2~4幅彩色插图,这些插图亦由国内的插画团队创作完成,保证每一页都能让读者领略科普图鉴真正的魅力所在。
  ◎ 精装书 全彩色印刷 展现逼真、绝美的视觉效
  《中国之美 自然生态图鉴 中国昆虫图鉴》采用法式软精装设计,无光铜版纸,全彩色,页面精美,装帧高端典雅,除了赏心悦目的阅读享受,也具珍藏价值。

内容简介

  《中国昆虫图鉴》是“中国之美 自然生态图鉴”系列作品中的一部。本系列图书紧扣“中国”这一主题,从自然科学普及的角度出发,科学系统、面面俱到地为读者展现了全部中国本土昆虫的全貌,是一部极具知识性、观赏性和收藏价值的中国昆虫大典。

  《中国昆虫图鉴》以“目”分类,分门别类地介绍了遍布中国的32个目800余种昆虫。每种均详尽地介绍了昆虫名称、别称、拉丁文名称、所属科、外观特征、生活习性、分布区域。

  《中国昆虫图鉴》所讲述的每一种昆虫,都配有手绘彩色插图。

  《中国昆虫图鉴》在书后附有简明的内容索引,更方便读者查阅。

  《中国昆虫图鉴》让读者朋友可以最直观、详细地了解中国野菜知识,极具实用性,精美的精装装帧,更是适合家庭阅读与收藏。

作者简介

  彩万志,中国农业大学 教授 博士生导师。

  1963年生,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北京昆虫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昆虫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秘书长,《植物保护学报》主编,《昆虫分类学报》、《动物分类学报》、《应用昆虫学报》、《大自然》、《武夷科学》等期刊编委。主要从事昆虫分类与进化、昆虫形态与功能及昆虫文化研究,先后主持国家基金等项目30余项。代表著作有《普通昆虫学》、《昆虫学概论》(翻译)、《中国昆虫节日文化》等。


  李虎,中国农业大学 博士。

  1986年生,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学系,获得博士学位,现在美国肯塔基大学开展博士后合作研究;主要从事昆虫分类与进化、系统发育基因组学与种群基因组学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6项。具有丰富的野外考察和生态摄影经验。

内页插图

目录

1 弹尾目

2 圆跳虫/长角跳虫

3 等节跳虫/鳞跳虫/疣跳虫

4 双尾目

5 康/铗

6 石蛃目

7 石蛃

8 衣鱼目

9 毛衣鱼/土衣鱼/糖衣鱼

10 蜉蝣目

11 弯拟细裳蜉/华丽蜉

12 紫蜉/梧州蜉

13 间蜉/东方蜉

14 红天角蜉/中国扁蜉/阿伯拉扁蚴蜉

15 日本等蜉/四节蜉

16 蜻蜓目

17 长痣绿蜓/黑纹伟蜓/碧伟蜓

18 长者头蜓/马奇异春蜓/领纹缅春蜓

19 小团扇春蜓/大团扇春蜓/联纹小叶春蜓

20 棘角蛇纹春蜓/海南亚春蜓/北京大蜓

21 巨圆臀大蜓/闪蓝丽大蜻/北京弓蜻

22 格氏金光伪蜻/红蜻/低斑蜻

23 玉带蜻/小黄赤蜻/截斑脉蜻

24 斑丽翅蜻/三角丽翅蜻/晓褐蜻

25 异色灰蜻/赤基色蟌/透顶单脉色蟌

26 烟翅绿色蟌/黑角细色蟌/褐顶色蟌

27 月斑鼻蟌/三斑鼻蟌/线纹鼻蟌

28 点斑隼蟌/蓝斑腹鳃蟌/黄翅腹鳃蟌

29 方带腹鳃蟌/舟尾丝蟌/青纹赭丝蟌

30 黄条黑山蟌/丽拟丝蟌/长尾黄蟌

31 长叶异痣蟌/褐斑异痣蟌/捷尾蟌

32 四斑长腹扇蟌/叶足扇蟌/黑狭扇蟌

33 黄狭扇蟌/白狭扇蟌

34 翅目

35 黑/卷/叉

36 大/扁/

37 网/绿

38 等翅目

39 山林原白蚁/截头堆砂白蚁

40 铲头堆砂白蚁/台湾乳白蚁

41 黄胸散白蚁/小象白蚁

42 黑翅土白蚁

43 黄翅大白蚁

44 蜚蠊目

45 德国姬蠊/黄缘拟截尾蠊

46 美洲大蠊/澳洲大蠊

47 黑胸大蠊/东方蜚蠊

48 东方水蠊/带纹真鳖蠊

49 中华真地鳖/狭弯翅蠊/台湾纹蠊

50 螳螂目

51 中华怪螳/中华原螳/索氏角胸螳

52 明端眼斑螳/海南大齿螳/日本姬螳

53 巨腿螳/库利拟睫螳/羽角锥头螳

54 海南角螳/棕污斑螳/顶瑕螳

55 齿华螳/树皮螳/中华屏顶螳

56 壮菱背螳/中华大刀螳

57 广斧螳/中华斧螳

58 蛩蠊目

59 中华蛩蠊/陈氏西蛩蠊

60 螳目

61 斗暴螳/西风螳/瑙山条螳

62 目

63 笛/ /叶

64 纺足目

65 婆罗洲丝蚁/桑氏丝蚁

66 直翅目

67 杆蟋螽/卡氏翼糜螽/中华翡螽

68 巨拟叶螽/斑翅草螽/悦鸣草螽

69 纺织娘/暗褐蝈螽/优雅蝈螽

70 笨棘颈螽/傅氏棘背露螽/叶状厚露螽

71 庭疾灶螽/东方蝼蛄/台湾蚁蟋

72 虎甲蛉蟋/双带拟蛉蟋/灰黄蛉蟋

73 黄脸油葫芦/梨片蟋/台湾拟长蟋

74 锤须奥蟋/褐奥蟋/二斑奥蟋

75 长瓣树蟋/多恩乌蜢/笨蝗

76 黄星蝗/短额负蝗/大斑外斑腿蝗

77 棉蝗/越北凸额蝗/中华稻蝗

78 蒙古束颈蝗/亚洲小车蝗/疣蝗

79 驼背蝗/青脊竹蝗/中华剑角蝗

80 台湾佛蝗/突眼优角蚱

81 日本蚱/日本蚤蝼

82 革翅目

83 索氏盔螋/钳丝尾螋/黄色丝尾螋

84 肥螋/环纹小肥螋/蠼螋

85 三刺钳螋/首垫跗螋/拟乔球螋

86 克乔球螋/达球螋

87 异螋/慈螋

88 缺翅目

89 中华缺翅虫/墨脱缺翅虫

90 啮虫目

91 白斑触/壶形触

92 柯氏曲/台湾狭

93 云副重/单

94 虱目

95 体虱/阴虱/猪血虱

96 牛颚虱/象虱/鸽长鸟虱

97 鸟虱/短角鸟虱/兽鸟虱

98 缨翅目

99 横纹蓟马/西花蓟马/榕母管蓟马

100 半翅目

101 山黄麻木虱/龙眼花木虱/黄槿瘦木虱

102 柑橘木虱/橘黑刺粉虱/烟粉虱

103 夹竹桃蚜/白尾红蚜/竹叶扁蚜

104 板栗大蚜/桑粉蚧/大洋臀纹粉蚧

105 红蜡蚧/埃及吹绵蚧/草履蚧

106 云管尾犁胸蝉/撒矛角蝉/苹果红脊角蝉

107 突缘叶蝉/黑颜单突叶蝉/黑尾大叶蝉

108 艾氏零叶蝉/窗耳叶蝉/黑缘条大叶蝉

109 大青叶蝉/黑斑丽沫蝉/紫胸丽沫蝉

110 黄头长沫蝉/松铲头沫蝉/斑蝉

111 程氏网翅蝉/红蝉/红脚黑翅蝉

112 琉璃草蝉/黑丽宝岛蝉/蚱蝉

113 蟪蛄/胡蝉/绿草蝉

114 中华鼻蜡蝉/斑衣蜡蝉/长鼻蜡蝉

115 豆尖头瓢蜡蝉/球瓢蜡蝉/瘤鼻象蜡蝉

116 中野象蜡蝉/中华象蜡蝉/丽象蜡蝉

117 丽纹广翅蜡蝉/眼纹疏广蜡蝉/条纹广翅蜡蝉

118 柿广翅蜡蝉/彩蛾蜡蝉/白蛾蜡蝉

119 褐缘蛾蜡蝉/蓬莱蛾蜡蝉/白背飞虱

120 斑帛菱蜡蝉/红袖蜡蝉/扁足璐蜡蝉

121 光背奇蝽/沟背奇蝽/尺蝽

122 道氏小宽肩蝽/小宽肩蝽/细角黾蝽

123 涧黾蝽/日拟负蝽/印度田鳖

124 日壮蝎蝽/华螳蝎蝽/印度蟾蝽

125 蜍蝽/横纹划蝽/黑纹仰蝽

126 固蝽/潜蝽/沙跳蝽

127 广跳蝽/泽黑跳蝽/北小跳蝽

128 中国螳瘤蝽/宾刺瘤蝽/大蚊猎蝽

129 羽猎蝽/中褐盲猎蝽/冠绒猎蝽

130 瓦绒猎蝽/横脊新猎蝽/台湾新猎蝽

131 橘红猎蝽/革红脂猎蝽/多变嗯猎蝽

132 霜斑素猎蝽/独环瑞猎蝽/环斑猛猎蝽

133 四川犀猎蝽/齿缘刺猎蝽/毛足菱猎蝽

134 缘斑光猎蝽/黑叉盾猎蝽/红荆猎蝽

135 圆斑荆猎蝽/淡带荆猎蝽/红坚猎蝽

136 黑片猎蝽/黄足猎蝽

137 广椎猎蝽/角带花姬蝽/山高姬蝽

138 刺角透翅盲蝽/苜宿盲蝽/三点苜蓿盲蝽

139 绿盲蝽/青绿草盲蝽/牧草盲蝽

140 薇盲蝽/斑异盲蝽/条赤须盲蝽

141 斑颈曼盲蝽/梨冠网蝽/杜鹃冠网蝽

142 香蕉冠网蝽/贝肩网蝽/长毛菊网蝽

143 栗硕扁网蝽/泡壳背网蝽/褐角肩网蝽

144 微小花蝽/黑头叉胸花蝽/仓花蝽

145 黑纹花蝽/温带臭虫/叶异扁蝽

146 海南脊扁蝽/云南脊扁蝽/台湾毛扁蝽

147 菜蝽/红显蝽/长棘玉蝽

148 青真蝽/平尾梭蝽/红谷蝽

149 珀蝽/疣蝽/赤条蝽

150 尖角普蝽/驼蝽/莽蝽

151 大枝蝽/黑背同蝽/宽铗同蝽

152 伊锥同蝽/小光匙同蝽/花壮异蝽

153 红足壮异蝽/匙突娇异蝽/橘边娇异蝽

154 筛豆龟蝽/亚铜平龟蝽/角盾蝽

155 金绿宽盾蝽/油茶宽盾蝽/丽盾蝽

156 紫蓝丽盾蝽/七星盾蝽/红缘亮盾蝽

157 米字长盾蝽/细角瓜蝽/怪蝽

158 九香虫/大鳖土蝽/巨蝽

159 硕蝽/荔蝽/锤胁跷蝽

160 扁头跷蝽/红脊长蝽/宽大眼长蝽

161 大巨股长蝽 /短翅迅足长蝽/黑带红腺长蝽

162 锤突束蝽/叉带棉红蝽/离斑棉红蝽

163 艳绒红蝽/华锐红蝽/巨红蝽

164 月肩奇缘蝽/菲缘蝽/喙缘蝽

165 角缘蝽/黑竹缘蝽/拟棘缘蝽

166 一点同缘蝽/大稻缘蝽/条蜂缘蝽

167 大红姬缘蝽/开环缘蝽

168 膜翅目

169 松叶蜂/太桦锤角叶蜂/蔷薇三节叶蜂

170 短颊俏叶蜂/歪唇隐斑叶蜂/泰加大树蜂

171 黑足树蜂/扁叶蜂/长颈树蜂

172 凹盾斑蜂/赤足木蜂/绿条无垫蜂

173 毛跗黑条蜂/西方蜜蜂/中华蜜蜂

174 粗切叶蜂/短颊隧蜂/黄带淡脉隧蜂

175 日本蓝泥蜂/欧蚁蜂/傲叉爪蛛蜂

176 丽跋钩土蜂/北方黄胡蜂/常见黄胡蜂

177 黄腰胡蜂/黑盾胡蜂/金环胡蜂

178 四刺饰蜾蠃/原野华丽蜾蠃/上海青蜂

179 大绿青蜂/鲁氏梨头蜂/管氏肿腿蜂

180 两色食虱螯蜂/日本真径茧蜂/烟蚜茧蜂

181 弄蝶武姬蜂/稻苞虫阿格姬蜂/广旗腹蜂

182 日本褶翅小蜂/广大腿小蜂/长尾小蜂

183 蚜虫跳小蜂/稻苞虫金小蜂/温室粉虱恩蚜小蜂

184 菜蛾奥啮小蜂/松毛虫赤眼蜂/赤眼蜂

185 稻虱缨小蜂/叶蝉柄翅小蜂/黄猄蚁

186 红头弓背蚁/北部湾双凸切叶蚁/中华四节大头蚁

187 双齿多刺蚁/黑褐举腹蚁/山大齿猛蚁

188 脉翅目

189 武陵意草蛉/日本通草蛉

190 点线脉褐蛉/梯阶脉褐蛉/钩翅褐蛉

191 白云蚁蛉/条斑次蚁蛉

192 长裳树蚁蛉/锯角蝶角蛉/黄花蝶角蛉

193 中华旌蛉/黄基东螳蛉

194 眉斑东螳蛉/棕色螳蛉

195 汉优螳蛉/黄头螳蛉

196 广翅目

197 属模栉鱼蛉/中华斑鱼蛉

198 圆端斑鱼蛉/南方斑鱼蛉

199 麦克齿蛉/黄胸黑齿蛉

200 东方巨齿蛉/越中巨齿蛉

201 蛇蛉目

202 戈壁黄痣蛇蛉/中华盲蛇蛉/南方异盲蛇蛉

203 鞘翅目

204 中华虎甲/芽斑虎甲/金斑虎甲

205 光背树栖虎甲/白边虎甲/艾氏光胸虎甲

206 疆星步甲/黄缘心步甲/黄缘青步甲

207 股二叉步甲/五斑棒角甲/大豉甲

208 黄缘真龙虱/齿缘龙虱/日本刻翅龙虱

209 滨尸葬甲/双斑葬甲/红胸丽葬甲

210 毒隐翅虫/大隐翅虫/赤翅菲隐翅虫

211 大黑方胸隐翅虫/大水龟虫/乌苏里扁阎甲

212 橙深山锹甲/中华新锹甲/中华奥锹甲

213 褐黄前锹甲/孔夫子前锹甲/狭长前锹甲

214 黄粉鹿花金龟/赭翅臀花金龟/红斑花金龟

215 脊花金龟/群斑带花金龟/双叉犀金龟

216 细尤犀金龟/蒙瘤犀金龟/阳彩臂金龟

217 格彩臂金龟/大云鳃金龟/台湾牙丽金龟

218 淡色牙丽金龟/五指山牙丽金龟/台风蜣螂

219 神农洁蜣螂/红巨嗡蜣螂/桃四黄斑吉丁

220 烟吉丁/日本脊吉丁/梨金缘吉丁

221 胸斑吉丁/台湾双尾吉丁/朱肩丽叩甲

222 泥红槽缝叩甲/木棉梳角叩甲/红萤

223 台湾短翅花萤/皮蠹/窃蠹

224 中华食蜂郭公/连斑奥郭公/杂翅奥郭公

225 斑马树郭公/锯谷盗/四斑露尾甲

226 黄胸细花萤/拟裸蛛甲/拟叩甲

227 大蕈甲科/十九星瓢虫/象形文斑瓢虫

228 双七瓢虫/十三星瓢虫/二十二星菌瓢虫

229 七星瓢虫/四斑小毛瓢虫/四斑伪瓢虫

230 中华漠王/朽木甲/黄粉甲

231 吉良星花蚤/三色波带花蚤/绿芫菁

232 四点斑芫菁/紫茎甲/紫红耀茎甲

233 大负泥虫/绿豆象/中国拟天牛

234 松褐天牛/苜蓿多节天牛/蓝缘花天牛

235 龟背簇天牛/赤天牛/黄晕阔嘴天牛

236 大卫三栉牛/黑足凹唇跳甲/胡枝子克萤叶甲

237 波纹扁角肖叶甲/星斑梳龟甲/红脂大小蠹

238 甘薯蚁象/宽喙锥象/栎长颈象

239 榆卷象/大竹象/沟眶象

240 捻翅目

241 蝽/蜂/栉

242 双翅目

243 台湾偶栉大蚊/沼大蚊/古田山褶蚊

244 细足叉毛蚊/白纹伊蚊/摇蚊

245 蚋/台湾蠛蠓/蛾蠓

246 微芒食虫虻/中华单羽食虫虻/大蜂虻

247 黄边姬蜂虻/坦塔罗斯丽蜂虻/小头虻

248 长足虻/舞虻/鹬虻

249 金黄指突水虻/亮斑扁角水虻/红斑瘦腹水虻

250 华广虻/尾翼尖翅蝇/水蝇

251 眼蝇/瘦足蝇/指角蝇

252 四斑泰突眼蝇/甲蝇/缟蝇

253 铜色长角沼蝇/伪铜色长角沼蝇/黑腹果蝇

254 瑞典秆蝇/麦秆蝇/鼓翅蝇

255 头蝇/褐线黄斑蚜蝇/黄腹狭口蚜蝇

256 棕腿斑眼蚜蝇/羽芒宽盾蚜蝇/扁足蝇

257 蚤蝇/橘小实蝇/广口蝇

258 蜣蝇/大头金蝇/麻蝇

259 寄蝇/家蝇

260 小黄粪蝇/横带花蝇

261 长翅目

262 斑翅蝎蛉/蚊蝎蛉/雪蝎蛉

263 蚤目

264 猫栉首蚤/印鼠客蚤/人蚤

265 毛翅目

266 纹石蛾/黑白趋石蛾/鳞石蛾

267 长角石蛾/斑纹角石蛾

268 鳞翅目

269 金斑喙凤蝶/中华虎凤蝶/裳凤蝶

270 玉带凤蝶/柑橘凤蝶

271 绿带燕凤蝶/翠斑青凤蝶/阿波罗绢蝶

272 冰清绢蝶/小红珠绢蝶/君主绢蝶

273 梨花迁粉蝶/优越斑粉蝶/报喜斑粉蝶

274 圆翅钩粉蝶/矍眼蝶/小眉眼蝶

275 连纹黛眼蝶/白带黛眼蝶/紫线黛眼蝶

276 重瞳黛眼蝶/大理石眉眼蝶/青斑蝶

277 虎斑蝶/蓝点紫斑蝶/金斑蝶

278 惊恐方环蝶/箭环蝶/双星箭环蝶

279 纹环蝶/窄斑凤尾蛱蝶/网丝蛱蝶

280 新月带蛱蝶/彩蛱蝶/白带锯蛱蝶

281 丽蛱蝶/银豹蛱蝶/苎麻珍蝶

282 朴喙蝶/波蚬蝶/白带褐蚬蝶

283 银纹尾蚬蝶/黑燕尾蚬蝶/长尾褐蚬蝶

284 白蚬蝶/银线灰蝶/燕灰蝶

285 豆粒银线灰蝶/曲纹紫灰蝶/铁木莱异灰蝶

286 长尾蓝灰蝶/蚜灰蝶/斑灰蝶

287 黄纹长标弄蝶/黑弄蝶/绿弄蝶

288 鬼脸天蛾/咖啡透翅天蛾/红天蛾

289 榆绿天蛾/舞蛾/中金弧夜蛾

290 旋目夜蛾/魔目夜蛾/辐射夜蛾

291 翼蛾/华尾天蚕蛾/绿尾天蚕蛾

292 乌桕天蚕蛾/黄豹天蚕蛾/枯球箩纹蛾

293 大斑波纹蛾/绿蚁舟蛾/白二尾舟蛾

294 黑蕊舟蛾/榆掌舟蛾/家蚕蛾

295 黑点白蚕蛾/青黄枯叶蛾/栎褐枯叶蛾

296 蝉网蛾/金盏拱肩网蛾/多斑豹蠹蛾

297 伊贝鹿蛾/优美苔蛾/茶斑蛾

298 玉带斑蛾/黄刺蛾/白斑驼蛾

299 大燕蛾/隐锚纹蛾/浅翅凤蛾

300 黄缘丸尺蛾/白星绿尺蛾/金星尺蛾

301 绿翅茶斑尺蛾/内黄血斑瘤蛾/豹裳卷蛾

302 卷叶蛾 /核桃织蛾 /细白带长角蛾

303 内容索引

精彩书摘

  弹尾目

  Collembola

  善跳弹尾目,腹节不过六;

  基部有腹管,跳器在端部。

  弹尾目昆虫通称为跳虫或弹尾虫,是一种原始的昆虫。因善弹跳,俗称跳虫,遍布全世界各地,甚至在严寒的冰雪地带都有分布。世界已知有8000多种,我国已知380多种。跳虫腹部常具有发达的弹器,能跳跃。体形微小或中等,长形或近圆球形。体长一般为0.5~3mm,个别种类超过10mm。体色多样,有暗蓝黑色、白色、黄绿色、红色,有些种类具银色等金属光泽。体表光滑,被有鳞片或毛。口器为咀嚼式,缩入头内,适于咀嚼或吸食。没有复眼,每侧由8个或8个以下的单眼组成小眼群,有些种类也没有单眼。触角细长,通常4节,少数达6节。在触角后方和眼睛前方有特殊的感觉器,有嗅觉作用。

  跳虫属于原始变态类型,其幼虫和成虫除躯体大小外,并无显著差异,腹部体节数目也相同,但成虫期一般还要继续脱皮。脱皮最多可达50次。一年可繁殖数代。跳虫多数生活在潮湿的地方,以腐烂的植物类、地衣或菌类为主要食物,常在生态系统中充当大型分解者,它们可以分解枯枝落叶等有机质,维护生态平衡。少数种类取食活的植物体和发芽的种子,是农作物和园艺作物的害虫。有极少数肉食性,取食腐肉。


  圆跳虫

  Sminthuridae

  ·科名:圆跳虫科 Sminthuridae

  ·外观特征:成虫体长多小于3mm,圆球形,体色通常为黄色、粉色、红色或褐色等,有些还带有花纹。分节不明显,节间的缺刻或无色的条纹是分节的痕迹。体表细颗粒状,被有稀少的刚毛,很少生有刺或刺状毛。触角共4节,第4节简单,长于第3节,部分种类分成亚节。部分属雄虫的触角变成抱握器官。头胸间通常有1对气门。前两对足的小爪一般与后足的形状不同,少数无小爪。腹管顶端有圆锥形的短小附肢,也有管状的光滑或突起的长丝状体。握弹器前部有1~4根刚毛,后部小且无刚毛。

  ·生活习性:多栖息于枯木或腐殖质的地表,喜阴暗,群聚性,擅于爬行;遇到骚扰,会以腹部弹器

  跳跃逃离,腹面第1节具腹管带有吸盘,能附着于物体表面。

  ·分布区域:国内分布较广。

  ……

前言/序言

  从神秘莫测的史前生物到飞翔的鸟类,从鱼到虫,从田间地头不起眼的野花野草到美丽炫目的观赏花卉……有阳光雨露的地方,就有植被和动物的繁衍与发展,它们依从着自然规律而发展变化,生生不息,不断地改变着自然生态,不断创造着新生的美好,使一个异彩纷呈、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呈现在我们面前。

  对于专业生物学家来说,研究大自然是他们一生的追求。对于普通人来说,自然的秘密更多的和青春、情感、记忆联系在一起,是一种情怀。它是年少时笼中蝈蝈的鸣叫,是追捕蝴蝶的童真,是天空种鸟儿掠过的身影,是稻谷成熟的喜悦,也是“子非鱼,焉知鱼之乐?”的辩论和思考,是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中国人辛勤劳动和积累经验的时光中和丰富的情感混在一起,形成了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和文化意象,如对土地的眷恋,对故乡的思念等。

  “中国之美——自然科普图鉴”是一套专为展现中国独有的自然生态之美而策划出版的大型系列丛书,包括《中国昆虫图鉴》《中国鱼类图鉴》《中国野菜图鉴》《中国野花图鉴》《中国观赏花卉图鉴》《中国恐龙图鉴》《中国鸟类图鉴》《中国蝴蝶与蛾类图鉴》《中国田野作物图鉴》《中国古动物化石图鉴》,共计10册,其内容涵盖了从植物界到动物界,从古生物到现代生物的广泛而丰富的内容,图文并茂地呈现了中国生命科学的研究新成果,是国内首部大型词典型自然科普图鉴。

  本套丛书由资深植物学、昆虫学、鱼类学、恐龙专家亲自撰稿,娓娓道来,科学权威。全套书的插图由国内著名的写实插画团队受邀绘制,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可以直接让你叫出它们的名字。科技绘画为人类拓展着对生物的认识和反映,那艺术视觉的张力、记述场景的再现、融合着水土木的生态环境——反映着融合的生命力,多角度展现了中国美丽的生物大世界,也展现了中国人运用智慧,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以及对大自然的深厚情感。可以说不但是一套很有价值的生物工具书,更是一套送给普通读者、激励我们了解母体、热爱自然的充满人文关怀的科普读物。

  谨祝,开卷有益。


《中国之美:自然生态图鉴》系列,以其深邃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科学严谨性,引领读者穿越中华大地的壮丽画卷,探寻万物生灵的奇妙轨迹。本套图鉴,并非仅仅是图文并茂的自然观察记录,更是对中国广袤土地上生命脉搏的深情回响,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生动诠释。 第一卷:《中国之美:自然生态图鉴——奇峰峻岭与珍稀动植物》 这一卷将目光聚焦于中国地质地貌的鬼斧神工,以及孕育其中令人惊叹的生命奇迹。从青藏高原的巍峨雪山,到西南喀斯特地貌的钟灵毓秀,再到东南沿海的岛屿风光,我们将一同走进那些塑造了中国自然景观的宏伟力量。 地球的脉动:地质地貌的宏大叙事 本书将从地质学的角度,深入浅出地剖析中国地貌形成的奥秘。我们追溯大陆板块的碰撞与漂移,感受造山运动的沧桑巨变。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脉,并非凭空崛起,而是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激烈角力后留下的史诗篇章。雄浑的黄土高原,是亿万年风沙雕琢出的独特地貌,孕育了中华文明的摇篮。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如同一幅幅天然的石灰岩画卷,溶洞、峰林、天坑,每一处都诉说着水的力量与时间的痕迹。长白山的火山遗迹,记录着地球炽热的过去,如今已成为茂密森林与丰富水源的宝库。丹霞地貌的红色砂岩,在阳光下燃烧,展现出摄人心魄的视觉冲击。读者将在这里了解到,每一座山峰、每一条河流,都承载着地球数百万年的故事。 生命的回响:隐秘生境与旗舰物种 在这些多样的地貌之上,生命以其顽强的姿态繁衍生息。本卷将重点介绍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几处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如四川卧龙的竹海深处,那里是国宝大熊猫赖以生存的家园;青海可可西里的广袤草原,是藏羚羊自由奔跑的天堂;新疆阿尔泰山的原始森林,隐藏着雪豹的身影。我们将详细描绘这些栖息地的生态环境,分析影响它们生存的关键因素,如气候、植被、水源等。 对于珍稀动植物的描绘,本图鉴将遵循科学的严谨性与艺术的细腻性相结合的原则。不仅仅是简单的物种罗列,更是对它们生活习性、繁殖策略、以及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所扮演角色的深度剖析。例如,对于大熊猫,我们将不仅呈现其憨态可掬的外表,更会探讨其对竹子的高度依赖性,以及栖息地破碎化对其生存的严峻挑战。关于雪豹,我们将揭示其在极寒环境下的生存智慧,如厚实的皮毛、宽大的脚掌以及惊人的跳跃能力。 此外,本卷还将涉及一些不为人熟知但同样重要的物种。比如,在西南地区的高山湿地中,我们会发现一些特有的高山植物,它们如何在极端环境下顽强生长。在沿海的红树林中,我们将看到不同种类的鸟类、鱼类和两栖爬行动物如何构成一个紧密相连的生态网络。对这些物种的介绍,将不仅仅停留在它们的形态特征,更会深入到它们的行为模式,例如,迁徙路线的规划、觅食技巧的演变、以及社群结构的维持。 人与自然的对话:生态保护的挑战与希望 在展现自然之美的同时,本卷也将审视人类活动对这些脆弱生态系统的影响。气候变化、栖息地破坏、非法盗猎等问题,正给许多物种的生存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本图鉴将以客观的态度,呈现这些挑战,并着重介绍中国在生态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从建立自然保护区到实施濒危物种拯救计划,再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将看到中国人民为守护家园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例如,对藏羚羊的保护,将不仅仅是记录其数量的变化,更会回顾其从濒危边缘走向复苏的历程,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如政府的严格执法、社区的积极参与以及国际社会的关注。关于长江江豚的保护,我们将呈现其面临的困境,如航运、污染等,并介绍科学家们正在进行的科研工作,如人工繁育、栖息地修复等,展现保护工作中的挑战与希望。 最后,本卷将引导读者思考,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如何以负责任的态度面对地球的馈赠,共同守护这片美丽而脆弱的土地。 第二卷:《中国之美:自然生态图鉴——浩渺江河与湿地生灵》 这一卷将带您深入中国蜿蜒曲折的江河湖泊,以及滋养万物的广袤湿地。从长江的奔腾入海,到黄河的九曲回肠,再到青藏高原的高山湖泊,我们将探寻水与生命交织的动人故事。 生命之脉:河流的地理与文化意涵 中国是世界上河流最多的国家之一,这些河流不仅塑造了中国的地理轮廓,更承载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本卷将从地理学和水文学的角度,系统介绍中国的主要河流系统,如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等。我们将分析它们的源头、流经区域、水文特征以及最终的汇入点。 对长江的描绘,将不仅仅是其长度和流量,更会展现其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从上游的高山峡谷,到中下游的平原湖泊,再到入海口的三角洲,每一个区域都孕育着独特的生物群落。我们将关注长江中的珍稀水生动物,如长江江豚、中华鲟、白鳍豚(尽管已宣告功能性灭绝,但对其历史的追溯与反思亦有价值)。 黄河,这条“母亲河”,其历史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本卷将不仅介绍其泥沙淤积的奇特现象,更会探讨其在生态环境方面的挑战,如水土流失、断流等,以及国家为治理黄河所做的巨大努力。 对于珠江、黑龙江等其他重要河流,我们将分别介绍它们的地理特点、生态价值以及沿岸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同时,本书还将涉及中国丰富多样的湖泊,从青藏高原的纳木错、青海湖,到江南的太湖、鄱阳湖,展现不同类型湖泊的生态特征。 生命的绿洲:湿地的生态奇观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中国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本卷将详细介绍中国不同类型的湿地,包括沼泽、泥炭地、湖泊、河流、滨海湿地等,以及它们所孕育的丰富生命。 我们将重点关注中国重要的湿地保护区,如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湿地、鄱阳湖湿地、扎龙湿地等,描绘这些湿地中令人惊叹的生态景象。例如,在扎龙湿地,我们将看到丹顶鹤等珍稀候鸟的迁徙与繁殖,了解它们在复杂湿地环境中的生存策略。 湿地中的水生植物,如荷花、芦苇、苔藓等,不仅是构成湿地景观的重要元素,也是许多动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庇护所。本书将对这些植物进行细致的描述,并分析它们在维持湿地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同时,我们还将深入探究湿地中多样化的动物群体。从各种水鸟、鱼类、两栖爬行动物,到各种昆虫和底栖生物,我们将呈现湿地作为生命摇篮的生动画面。例如,对鄱阳湖湿地中越冬候鸟的描绘,将详细记录它们的迁徙路线、种群数量以及在湿地中的觅食行为。 水与生命的互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本卷在介绍湿地生态的同时,也将关注中国的水资源现状与挑战。我们将讨论水污染、过度开发、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并探讨可持续水资源利用的途径。 本书将介绍中国在湿地恢复与保护方面的成功案例,以及在水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方面所做的努力。例如,对长江湿地修复工程的介绍,将展现如何通过科学的手段恢复湿地生态功能,提升生物多样性。 最后,本卷将引导读者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以及保护湿地生态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和保障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作用。 第三卷:《中国之美:自然生态图鉴——壮丽森林与飞禽走兽》 这一卷将带领读者走进中国广袤而神秘的森林世界,以及生活其中的多姿多彩的飞禽走兽,展现中国作为世界生物多样性宝库的独特魅力。 绿色屏障:森林生态系统的奥秘 中国拥有多种类型的森林,从北方的针阔叶混交林,到南方的常绿阔叶林,再到西南地区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每一片森林都拥有其独特的生态结构和生物群落。本卷将深入探究中国森林的演替规律、生态功能以及它们在维持区域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方面的重要作用。 我们将详细介绍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森林类型,例如,东北的红松阔叶林,那里是东北虎、梅花鹿等珍稀动物的家园;西南地区的原始森林,隐藏着滇金丝猴、亚洲象等旗舰物种;东南沿海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物种类极其丰富。 对于森林的描绘,将不仅仅是树木的种类,更会深入到森林的层次结构,从乔木层、灌木层到草本层和地被层,分析不同层级植物的生态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我们将关注森林中的真菌、苔藓、蕨类等小型生物,它们在分解有机物、维持土壤肥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天空的舞者与大地的行者:多样化的动物世界 中国是世界上鸟类和哺乳动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本卷将重点展现这些飞禽走兽的魅力。 对于鸟类,我们将涵盖迁徙鸟类和留鸟。从宏伟的迁徙大军,如鹤类、雁鸭类、猛禽等,我们将追溯它们的迁徙路线,解析它们的导航机制,以及它们在不同季节对不同栖息地的依赖。对于留鸟,我们将介绍它们的生活习性,如求偶行为、育雏策略、领地争夺等。例如,我们将详细描绘黄山地区的留鸟,如画眉、山雀等,展现它们在山林间的灵动身影。 对于哺乳动物,我们将涵盖从体型庞大的大型哺乳动物,到灵巧的小型哺乳动物。对于国宝大熊猫,我们将深入探讨其独特的食性、繁殖习性以及在栖息地保护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对于东北虎,我们将揭示其作为顶级捕食者在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健康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其濒危的现状和保护的困境。 此外,我们还将介绍一些不为人熟知的但同样重要的哺乳动物,如中国特有的特有物种,如黔金丝猴,以及它们在特定生境中的生存智慧。对于这些动物的描绘,我们将力求科学的准确性和艺术的生动性,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活力与野性的呼唤。 生态廊道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森林是许多动物赖以生存的家园,而动物的活动则有助于森林的传播和繁衍。本卷将强调森林生态系统内部以及不同森林区域之间的联系,即“生态廊道”的重要性。我们将分析人类活动如何阻碍或破坏这些生态廊道,以及如何通过建设生态廊道来连接碎片化的栖息地,促进物种的交流与繁衍。 本书将介绍中国在森林保护和野生动物救助方面所做的努力。从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到退耕还林的政策推动,再到野生动物救助中心的运作,我们将展现中国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最后,本卷将呼吁读者关注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了解动物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并思考我们作为地球公民,应如何尊重和保护这些宝贵的自然遗产,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充满生机的地球。 《中国之美:自然生态图鉴》系列,以其严谨的科学态度、精美的艺术呈现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必将成为您深入了解中国自然之美的最佳伴侣,也是一份献给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珍贵礼物。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自然观察爱好者,我最看重图鉴的准确性和全面性。这本《中国之美 自然生态图鉴 中国昆虫图鉴》在这两方面都表现得极为出色。我曾拿着它去郊外比对过几次,无论是对昆虫的体型测量描述,还是对它们所栖息地环境的描述,都与实际情况高度吻合。书中收录的物种数量之多,令人咋舌,几乎涵盖了从低等到高等的各个类别,特别是对一些地域性极强的特有种的记录,更彰显了其资料收集的深度。更重要的是,作者似乎在强调一种“动态的观察”——不仅仅是静态的标本记录,还融入了它们在不同季节、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形态变化,这对于想要进行长期生态记录的人来说,提供了无价的参考依据。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以为这本图鉴会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资料汇编,但阅读体验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的语言风格非常流畅,不是那种僵硬的科学术语堆砌,而是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和敬畏。比如在描述一些稀有昆虫的生活习性时,作者的文字带着一种近乎诗意的描绘,让人读起来酣畅淋漓。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对一些常见却容易被忽略的生态现象的解释,比如昆虫的拟态和伪装,讲解得极其透彻,配图精准到位,让人读完后,下次再到野外观察时,立刻就能注意到那些曾经错过的微妙之处。这种将硬核知识与生动叙事完美结合的能力,着实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对自然敏锐的洞察力。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记录了“有什么”,更在于它阐释了“为什么会这样”。

评分

这本图鉴的排版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在如此庞杂的物种信息面前,如何保持页面的清晰度和易读性,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这本书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色彩的运用非常克制且恰到好处,深色背景突显了主体昆虫和植物的生命力,留白的处理使得每一页信息都不会显得拥挤。图例的标注清晰明了,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也能迅速找到关键信息。我特别留意了索引部分,查找的效率非常高,这对于需要快速核对资料的用户来说至关重要。相比我以前用过的几本国外引进的图鉴,这本中国本土的图鉴在对本土物种的收录和描述上显然更为专业和深入,很多细节只有本土学者才能捕捉到,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优势。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对这本厚重的图鉴最初是抱着一种“可以收藏”的心态购入的,但实际的阅读体验却让我开始“真正使用”它了。它成功地打破了“图鉴=工具书”的刻板印象。我发现自己会情不自禁地在晚上翻阅,沉浸于那些对自然界精妙结构的解析之中。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物种名称,更是一套理解中国生态系统运作逻辑的钥匙。书中关于环境变迁对昆虫群落影响的讨论,虽然篇幅不多,但立意深远,引发了我对环境保护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冰冷的数据和严谨的分类,注入了对生命本身的尊重与赞叹,使得每一次翻阅都变成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评分

拿到这本关于中国自然生态和昆虫的图鉴时,我立刻被它厚重的质感和精美的插图所吸引。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色彩斑斓的蝴蝶和栩栩如生的甲虫,每一张图片都像是艺术品,看得出作者在描绘细节上花费了大量的心血。翻开书页,那种扑面而来的自然气息让人仿佛置身于深山老林之中。图鉴的编排很有条理,从宏观的生态环境到微观的物种细节,层层递进,让一个对自然科学并非科班出身的我,也能轻松地跟上其叙述的节奏。特别是关于不同生境下物种分布的介绍,非常详尽,让我对中国地域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部邀请读者走进自然、细心观察生命的厚重史诗。我特别欣赏它在介绍物种时,不仅关注了形态特征,还深入探讨了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这种全景式的观察角度,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

评分

物美价廉 送货快 很喜欢 好评

评分

储备用书,内容整理的整合,图文配合,给女儿的知识手册

评分

孩子挺喜欢的,买对了。

评分

这套书策划的很好,最大的缺陷就是图太少了,对于鉴别来讲,显然不够。

评分

一如既往的好 活动时买的

评分

孩子很喜欢的一本书很好!

评分

储备用书,内容整理的整合,图文配合,给女儿的知识手册

评分

彩页不错不错很舒服值这个钱

评分

山海经 (2012白话全译彩图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