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典藏 各自的朝圣路(精装)

散文典藏 各自的朝圣路(精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国平 著
图书标签:
  • 散文
  • 随笔
  • 文学
  • 精装
  • 人生
  • 旅行
  • 成长
  • 思考
  • 治愈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3064753
版次:1
商品编码:11728853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3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周国平老师在《各自的朝圣路》的序言中写到:“我要庆幸世上毕竟有真正的好书,他们真实地记录了那些优秀灵魂的内在生活。”在我心中,《各自的朝圣路》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它凝练优美、思想深邃,形而上的沉思将生活与思考高度统一。

周国平老师在书中坚持的是:心中悬着的对象常是隐藏在人群里的今日的朝圣者,不管世风如何浮躁,朝圣者依然存在。每个人正是靠自己孤独的追求加入人类精神传统的,只要你的确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其实并不孤独。我们并不孤独。

内容简介

《各自的朝圣路》作者在不惑之年,生活中却发生了一连串想不到的变故,这些变故促使作者将更多的精力用来思考令人困惑的人生难题。他将自己定位于“守望者”,并与时代潮流保持着适当的距离,以守护人生那些永恒的价值,瞭望和关心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书中倡导在淡漠中追求,于绚烂中归于平淡,让经过省察的人生充满价值。

作者简介

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散文家、哲学研究者、作家,是中国研究哲学家尼采的著名学者之一。
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
主要作品有散文:《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善良丰富高贵》《生命的品质》;随笔:《人与永恒》《风中的纸屑》《内在的从容》《把心安顿好》;纪实文学:《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学术著作:《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等等。

目录

作者的话 001

自序 003


第一辑 朝圣的心路

苦难的精神价值 002

与世界建立精神关系 005

在黑暗中并肩行走 008

精神生活的哲学 010

孤独的价值 017

勇气证明信仰 025

第二辑 守望者语

守望的角度 030

被废黜的国王 033

在沉默中面对 035

有所敬畏 037

哲学与孩子与通俗化 039

哲学的命运 042

名人和明星 045

读书的癖好 048

哲学与精神生活 051

都市里的外乡人 061

记住回家的路 063

愉快是基本标准 066

第三辑 文学的安静

私人写作 070

小说的智慧 079

读《务虚笔记》的笔记 102

第四辑 不时髦的读书

人不只属于历史 127

给成人读的童话 130

也重读安徒生 134

临终的苏格拉底 137

《李白与杜甫》内外 140

回到世界名著 143

简洁的力量 146

世上本无奇迹 149

第五辑 爱者的反思

爱:从痴迷到依恋 153

婚姻反思录 156

嫉妒的权利 162

点与面 169

男子汉形象 176

婚姻的悖论与现代的困境 178

关于好男人 184

生命中的无奈 186

婚姻中的爱情 189

人人都是孤儿 191

爱的反义词 193

情人节 196

第六辑 科学与人文

电脑:现代文明的陷阱? 199

关于绿色文明的访谈录 201

“天人合一”与生态学 206

现代技术的危险何在? 208

人是地球的客人 212

我反对克隆人 216

医学的人文品格 219

第七辑 闲文或时文

五十自嘲 227

奢侈品的不便 230

侯家路 232

启蒙的契机 234

录音电话 237

朋友 239

小散文模式 242

报应 244

“己所欲,勿施于人” 246

不敢善良 248

生病与觉悟 250

老同学相聚 252

另一个韩愈 255

树下的老人 258

论自卑 261

人生话题 264

杞人是一位哲学家 279

议论家 281

第八辑 序评无类

《思想者文丛》编者的话 284

心理史的写法 286

纯真的心性 288

自由的灵魂 291

纯粹的写作 294

都市生活与爱情 298

超验的死和经验的死 301

不寻常的《遗弃》 305

作为读者的批评家 309

散文这一种作物 313

为了孩子的平安 316

第九辑 准学术谈

圈外人的臆想 320

伦理学和价值层次 327

辩论与真理 333

哲学与文学批评(论纲) 337

第十辑 并非争鸣

作伪的逻辑 345

一本沉渣泛起的伪劣书 349

——评《心香泪酒祭吴宓》

纪实、虚构和伪造 362

莫须有的“尼采版本之争” 364

第十一辑?自叙和访谈

自由的写作心态 368

一次采访的摘录 370

写作·童心·气质 373

——答《婚姻与家庭》杂志读者问

我的命运之作 376

——答《新民晚报》记者问

周国平和他的散文 379

——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专题节目

为孩子们写书 384

答《时代青年》杂志 386

我的北大岁月 388

关注人生的哲学之路 392

哲学与时代 407

——在中央电视台答大学生问

第十二辑?精神的故乡

开场白 414

灵魂是一个游子 416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418

梦并不虚幻 421

精神栖身于茅屋 423

生命树上的果子 425

人所能及的神圣 428

信仰之光 430

谁是最智慧的人 433

智慧和童心 435

成为你自己 437

独处的充实 440

自己的园地 442

幸福是灵魂的事 445

有爱心的人有福了 448

第一重要的是做人 450

面对苦难 453

真·善·美 456

怀念土地 459

读永恒的书 462

度一个创造的人生 465

第十三辑?哲学:对世界的认识

哲学开始于仰望天穹 469

世界究竟是什么? 471

能问“世界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吗? 473

世界有没有一个开端? 475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478

宇宙在空间上有没有边界? 480

时间之谜 483

因果之间有必然联系吗? 485

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488

自然有没有一个目的? 490

人能否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行为? 493

什么是自由意志? 496

感觉可靠吗? 498

存在就是被感知吗? 501

贝克莱的是与非 503

庄周梦蝶的故事 505

感觉能否证明对象的存在? 507

思维能否把握世界的本质? 509

世界有没有一个“本来面目”? 512

你的“自我”在哪里? 514

语言能否传达感觉? 517

语言能否传达思想? 519

精彩书摘

守望的角度
若干年前,我就想办一份杂志,刊名也起好了,叫《守望者》,但一直未能如愿。我当然不是想往色彩缤纷的街头报摊上凑自己的一份热闹,也不是想在踌躇满志的文化精英中挤自己的一块地盘。正好相反,在我的想象中,这份杂志应该是很安静的,与世无争的,也因此而在普遍的热闹和竞争中有了存在的价值。我只想开一个小小的园地,可以让现代的帕斯卡尔们在这里发表他们的思想录。
我很喜欢“守望者”这个名称,它使我想起守林人。守林人的心境总是非常宁静的,他长年与树木、松鼠、啄木鸟这样一些最单纯的生命为伴,他自己的生命也变得单纯了。他的全部生活就是守护森林,瞭望云天,这守望的生涯使他心明眼亮,不染尘嚣。“守望者”的名称还使我想起守灯塔人。在奔流的江河中,守灯塔人日夜守护灯塔,瞭望潮汛,保护着船只的安全航行。当然,与都市人相比,守林人的生活未免冷清。与弄潮儿相比,守灯塔人的工作未免平凡。可是,你决不能说他们是人类中可有可无的一员。如果没有这些守望者的默默守望,森林消失,地球化为沙漠,都市人到哪里去寻欢作乐?灯塔熄灭,航道成为墓穴,弄潮儿如何还能大出风头?
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守望者。守望是一种角度。当我这样说时,我已经承认对待历史进程还可以有其他的角度,它们也都有存在的理由。譬如说,你不妨做一个战士,甚至做一个将军,在时代的战场上冲锋陷阵,发号施令。你不妨投身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率文化,叱咤风云,指点江山,去充当各种名目的当代英雄。但是,在所有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之外,还应该有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并不直接投身于时代的潮流,往往与一切潮流保持着一个距离。但他们也不是旁观者,相反对于潮流的来路和去向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他们关心精神价值甚于关心物质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同时警惕地瞭望着人类前方的地平线,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他们守的是人类安身立命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超凡脱俗的精神之天。
说到“守望者”,我总是想起塞林格的名作《麦田里的守望者》。许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大学生的时候,这部小说的中译本印着“内部发行”的字样,曾在小范围内悄悄流传,也在我手中停留过。“守望者”这个名称给我留下印象,最初就缘于这部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被学校开除的中学生,他貌似玩世不恭,厌倦现存的平庸的一切,但他并非没有理想。他想象悬崖边有一大块麦田,一大群孩子在麦田里玩,而他的理想就是站在悬崖边做一个守望者,专门捕捉朝悬崖边上乱跑的孩子,防止他们掉下悬崖。后来我发现,在英文原作中,被译为“守望者”的那个词是Catcher,直译应是“捕捉者”、“棒球接球手”。不过,我仍觉得译成“守望者”更传神,意思也好。今日的孩子们何尝不是在悬崖边的麦田里玩,麦田里有天真、童趣和自然,悬崖下是空虚和物欲的深渊。当此之时,我希望世上多几个志愿的守望者,他们能以智慧和爱心守护着麦田和孩子,守护着我们人类的未来。
1995年4月
被废黜的国王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个被废黜的国王,否则就不会因为自己失了王位而悲哀了。所以,从人的悲哀也可证明人的伟大。借用帕斯卡尔的这个说法,我们可以把人类的精神史看作为恢复失去的王位而奋斗的历史。当然,人曾经拥有王位并非一个历史事实,而只是一个譬喻,其含义是:人的高贵的灵魂必须拥有配得上它的精神生活。我不相信上帝,但我相信世上必定有神圣。如果没有神圣,就无法解释人的灵魂何以会有如此执拗的精神追求。用感觉、思维、情绪、意志之类的心理现象完全不能概括人的灵魂生活,它们显然属于不同的层次。灵魂是人的精神生活的真正所在地,在这里,每个人最内在深邃的“自我”直接面对永恒,追问有限生命的不朽意义。灵魂的追问总是具有形而上的性质,不管现代哲学家们如何试图证明形而上学问题的虚假性,也永远不能平息人类灵魂的这种形而上追问。
我们当然可以用不同的尺度来衡量历史的进步,例如物质财富的富裕,但精神圣洁肯定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维。正如黑格尔所说:“一个没有形而上学的民族就像一座没有祭坛的神庙。”没有祭坛,也就是没有信仰,没有神圣的价值,没有敬畏之心,没有道德的约束,人生唯剩纵欲和消费,人与人之间只有利益的交易和争斗。它甚至不再是一座神庙,而成了一个吵吵闹闹的市场。事实上,不仅在比喻的意义上,而且按照字面的意思理解,在今日中国,这种沦落为乌烟瘴气的市场的所谓神庙,我们见得还少吗?
在一个功利至上、精神贬值的社会里,适应取代创造成了才能的标志,消费取代享受成了生活的目标。在许多人心目中,“理想”、“信仰”、“灵魂生活”都是过时的空洞词眼。可是,我始终相信,人的灵魂生活比外在的肉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更为本质,每个人的人生质量首先取决于他的灵魂生活的质量。一个经常在阅读和沉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和一个沉湎在歌厅、肥皂剧以及庸俗小报中的人,他们肯定生活在两个绝对不同的世界上。
人是一个被废黜的国王,被废黜的是人的灵魂。由于被废黜,精神有了一个多灾多难的命运。然而,不论怎样被废黜,精神终归有着高贵的王室血统。在任何时代,总会有一些人默记和继承着精神的这个高贵血统,并且为有朝一日恢复它的王位而努力着。我愿把他们恰如其分地称作“精神贵族”。“精神贵族”曾经是一个大批判词语,可是真正的“精神贵族”何其稀少!尤其在一个精神遭到空前贬值的时代,倘若一个人仍然坚持做“精神贵族”,以精神的富有而坦然于物质的清贫,我相信他就必定不是为了虚荣,而是真正出于精神上的高贵和诚实。
1995年4月
在沉默中面对
两位未曾晤面的朋友远道而来,因为读过我的论人生的书,要与我聊一聊人生。他们自己谈得很热烈,可是我却几乎一言不发,想必让他们失望了。我不是不愿说,而确实是不知道该说什么,怎么说。应约谈论人生始终是一件使我狼狈的事。
最真实最切己的人生感悟是找不到言词的。对于人生最重大的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只能在沉默中独自面对。我们可以一般地谈论爱情、孤独、幸福、苦难、死亡等等,但是,倘若这些词眼确有意义,那属于每个人自己的真正的意义始终在话语之外。我无法告诉别人我的爱情有多温柔,我的孤独有多绝望,我的幸福有多美丽,我的苦难有多沉重,我的死亡有多荒谬。我只能把这一切藏在心中。我所说出写出的东西只是思考的产物,而一切思考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一种逃避,从最个别的逃向最一般的,从命运逃向生活,从沉默的深渊逃向语言的岸。如果说它们尚未沦为纯粹的空洞观念,那也只是因为它们是从沉默中挣扎出来的,身上还散发着深渊里不可名状的事物的气息。
有的时候,我会忽然觉得一切观念、话语、文字都变得异常疏远和陌生,惶然不知它们为何物,一向信以为真的东西失去了根据,于是陷入可怕的迷茫之中。包括读我自己过去所写的文字时,也常常会有这种感觉。这使我几乎丧失了再动笔的兴致和勇气,而我也确实很久没有认真地动笔了。之所以又拿起笔,实在是因为别无更好的办法,使我得以哪怕用一种极不可靠的方式保存沉默的收获,同时也摆脱沉默的压力。
我不否认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可能,但我确信其前提是沉默而不是言词。梅特林克说得好:沉默的性质揭示了一个人的灵魂的性质。在不能共享沉默的两个人之间,任何言词都无法使他们的灵魂发生沟通。对于未曾在沉默中面对过相同问题的人来说,再深刻的哲理也只是一些套话。事实上,那些浅薄的读者的确分不清深刻的感悟和空洞的感叹,格言和套话,哲理和老生常谈,平淡和平庸,佛性和故弄玄虚的禅机,而且更经常地是把鱼目当作珍珠,搜集了一堆破烂。一个人对言词理解的深度取决于他对沉默理解的深度,归根结蒂取决于他的沉默亦即他的灵魂的深度。所以,在我看来,凡有志于探究人生真理的人,首要的功夫便是沉默,在沉默中面对他灵魂中真正属于他自己的重大问题。到他有了足够的孕育并因此感到不堪其重负时,一切语言之门便向他打开了,这时他不但理解了有限的言词,而且理解了言词背后沉默着的无限的存在。
1995年12月
有所敬畏
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信神,有的人不信,由此而区分为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宗教徒和俗人。不过,这个区分并非很重要。还有一个比这重要得多的区分,便是有的人相信神圣,有的人不相信,人由此而分出了高尚和卑鄙。
一个人可以不信神,但不可以不相信神圣。是否相信上帝、佛、真主或别的什么主宰宇宙的神秘力量,往往取决于个人所隶属的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个人的特殊经历,甚至取决于个人的某种神秘体验,这是勉强不得的。一个没有这些宗教信仰的人,仍然可能是一个善良的人。然而,倘若不相信人世间有任何神圣价值,百无禁忌,为所欲为,这样的人就与禽兽无异了。
相信神圣的人有所敬畏。在他心目中,总有一些东西属于做人的根本,是亵渎不得的。他并不是害怕受到惩罚,而是不肯丧失基本的人格。不论他对人生怎样充满着欲求,他始终明白,一旦人格扫地,他在自己面前竟也失去了做人的自信和尊严,那么,一切欲求的满足都不能挽救他的人生的彻底失败。
相反,对于那些毫无敬畏之心的人来说,是不存在人格上的自我反省的。如果说“知耻近乎勇”,那么,这种人因为不知耻便显出一种卑怯的无赖相和残忍相。只要能够不受惩罚,他们可以在光天化日下干任何恶事,欺负、迫害乃至残杀无辜的弱者。盗匪之中,多这种愚昧兼无所敬畏之徒。一种消极的表现则是对他人生命的极端冷漠,见死不救,如今这类事既频频发生在众多路人旁观歹徒行凶的现场,也频频发生在号称治病救人实则草菅人命的某些医院里。类似行为每每使善良的人们不解,因为善良的人们无法相信,世上竟然真的会有这样丧失起码人性的人。在一个正常社会里,这种人总是极少数,并且会受到法律或正义力量的制裁。可是,当一个民族普遍丧失对神圣价值的信念时,这种人便可能相当多地滋生出来,成为触目惊心的颓败征兆。
赤裸裸的凶蛮和冷漠只是不知耻的粗糙形式,不知耻还有稍微精致一些的形式。有的人有很高的文化程度,仍然可能毫无敬畏之心。他可以玩弄真心爱他的女人,背叛诚恳待他的朋友,然后装出一副无辜的面孔。他的足迹所到之处,再神圣的东西也敢践踏,再美好的东西也敢毁坏,而且内心没有丝毫不安。不论他的头脑里有多少知识,他的心是蒙昧的,真理之光到不了那里。这样的人有再多的艳遇,也没有能力真正爱一回,交再多的哥们儿,也体味不了友谊的纯正,获取再多的名声,也不知什么是光荣。我对此深信不疑:不相信神圣的人,必被世上一切神圣的事物所抛弃。
1996年1月

前言/序言

作者的话
我的写作分两种情况。一种可称为专项写作,即围绕某个主题,写一个比较大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并不多,主要是学术著作和纪实文学两类。另一种可称为日常写作,亦包括两类。
一类是散文。或有感而发,或应约而作,写一些篇幅长短不一的文章,随时发表在报刊上,现在也发表在网络上。每隔若干年,文章积累到了一定数量,我就把它们结集出版。迄今为止共有5个散文集,即《守望的距离》(?1996?)、《各自的朝圣路》(?1999?)、《安静》(?2002?)、《善良丰富高贵》(?2007?)、《生命的品质》(?2010;增补本,2012?)。
另一类是随感。突发的感触,飘忽的思绪,随手记在纸片上,后来则是记在电脑的一个专门文档上。这样的东西以前是不发表的,现在会在微博上选登一些,也是积累到一定数量,我就加工整理,把它们结集出版。迄今为止共有4个随感集,即《人与永恒》(?1988?)、《风中的纸屑》(?2006?)、《碎句与短章》(?2006;后更名《内在的从容》,2009?)、《把心安顿好》(?2011?)。
其实,我最早出版的散文集是《只有一个人生》(?1992?),迄今已23年,其内容后来收在了《守望的距离》里。《人与永恒》的确是我出版的第一个随感集,迄今已27年。出最早的集子时,我何尝想到,它们会有后续,各带出了一个小小的系列。是的,小小的系列,20多年的日常写作,成绩不过如此,实在是应该惭愧的。
然而,更想不到的是,我的这些很平常的作品会受到读者如此热情的欢迎,20多年里不断地再版。其中,《守望的距离》和《各自的朝圣路》出了8版,《人与永恒》出了10版,当年的读者已经和我一同步入壮年乃至老年,而今天的年轻一代依然喜欢它们。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没有比这更令人欣慰的事了。当然,我清楚并不是我的作品有多么好,我能找到的唯一原因是,我所思考的人生问题和精神生活问题其实是每个人都面临的问题,时代变了,这些问题仍然存在,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显得更为迫切了。
在图书市场上,我的作品有多种不同的选编本。但是,按照时间顺序结集的完整版本只有这个5册一套的散文系列和4册一套的随感系列,有了这两套书,我的日常写作的作品就一网打尽了。这或许是它们第n次再版的一个理由吧。
周国平
2014年12月9日
自序
托尔斯泰年老的时候,一个美国女作家去拜访他,问他为什么不写作了,托尔斯泰回答说:“这是无聊的事。书太多了,如今无论写出什么书来也影响不了世界。即使基督再现,把《福音书》拿去付印,太太们也只是拼命想得到他的签名,别无其他。我们不应该再写书,而应该行动。”
近来我好像也常常有这样的想法。看见人们正以可怕的速度写书、编书、造书、“策划”(这个词已经堂而皇之地上了版权页)书,每天有无数的新书涌入市场,叫卖声震耳欲聋,转眼间又都销声匿迹,我不禁想:我再往其中增加一本有什么意义吗?
可是,我还是往其中增加了一本。
我如此为自己解嘲:我写作从来就不是为了影响世界,而只是为了安顿自己—让自己有事情做,活得有意义或者似乎有意义。所以,对于我来说,写作何尝不是一种行动呢。
托尔斯泰晚年之所以拒斥写作,是因为耻于智识界的虚伪,他决心与之划清界限,又愤于公众的麻木,他不愿再对爱慕虚荣的崇拜者说话。然而,事实上,托尔斯泰始终不是一个真正的社会活动家。他从前的文学创作也罢,后来的宣传宗教、上书沙皇、解放家奴、编写识字读本等所谓行动也罢,都是为了解决他自己灵魂的问题,是由不同的途径走向他心目中的那同一个上帝。正像罗曼·罗兰在驳斥所谓有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托尔斯泰的论调时所说的:“只有一个托尔斯泰,我们爱他整个,因为我们本能地感到在这样的心魂中,一切都有立场,一切都有关连。”我相信,这立场就是他对人生真理的不懈寻求,这关连就是他一直在走着的同一条朝圣路。
但我还是要庆幸托尔斯泰一生主要是用写作的方式来寻找和接近他的上帝的,我们因此才得以辨认他的朝圣的心迹。我想说的是,我要庆幸世上毕竟有真正的好书,它们真实地记录了那些优秀灵魂的内在生活。不,不只是记录,当我读它们的时候,我鲜明地感觉到,作者在写它们的同时就是在过一种真正的灵魂生活。这些书多半是沉默的,可是我知道它们存在着,等着我去把它们一本本打开,无论打开哪一本,都必定会是一次新的难忘的经历。读了这些书,我仿佛结识了一个个不同的朝圣者,他们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是的,世上有多少个朝圣者,就有多少条朝圣路。每一条朝圣的路都是每一个朝圣者自己走出来的,不必相同,也不可能相同。然而,只要你自己也是一个朝圣者,你就不会觉得这是一个缺陷,反而是一个鼓舞。你会发现,每个人正是靠自己的孤独的追求加入人类的精神传统的,而只要你的确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其实并不孤独。
本书是我1996年至1998年所发表的文章的一个结集。东方出版社还曾出版过我此前文章的结集《守望的距离》,为了保持连续性,我把那个集子未及收进的1995年的部分文章也收在了本书中。我给这本书取现在这个名字,一是因为其中我自己比较满意的文章几乎都是读了我所说的那些朝圣者的书而发的感想;二是因为我自己写作时心中悬着的对象常是隐藏在人群里的今日的朝圣者,不管世风如何浮躁,我始终读到他们存在的消息。当然,这个书名同时也是我对自己的一个鞭策,为我的写作立一标准。我对本书在总体上并不满意,但我还要努力。假如有一天写作真成了托尔斯泰所说的无聊的事,我就坚决搁笔,决不在这个文坛上瞎掺和下去。
周国平
1999年2月20日


《散文典藏:各自的朝圣路(精装)》并非一本涵盖特定主题或作者的选集,而是一个更为广阔的概念性编纂,旨在汇聚那些以“朝圣”为意象或隐喻的散文佳作。这里的“朝圣”并非狭隘地指代宗教仪式的跋涉,而是延展至人类生命旅途中,个体在精神、情感、求索、成长、自我发现等各个维度上,所经历的那些庄重、深刻、充满意志与坚持的探索历程。 本书收录的篇章,无论其具体题材是怎样的,都贯穿着一种独特的“朝圣”精神:一种对意义的追寻,一种对内在真相的渴望,一种在迷惘与困顿时,依然不屈不挠前行的力量。它们可能是诗人对语言的极致雕琢,试图从中探寻宇宙的奥秘;可能是哲学家对存在命题的反复思辨,试图在纷繁世界中找到安身立命的道理;也可能是普通人在平凡生活中,面对生老病死、爱恨离别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与达观。 “朝圣”在此,是一种主动的、有意识的精神跋涉,它要求个体放下尘世的浮躁,剥离表面的喧嚣,深入内心,与自我对话,与世界对话。这趟旅程或许充满荆棘,或许布满未知,但正是这份不畏艰险、执着前行的姿态,赋予了生命以深度和尊严。 精装的格调,典藏的价值 《散文典藏:各自的朝圣路》采用精装的形式,本身就传递了一种对文字的尊重,对读者的礼遇。精美的装帧,考究的纸张,以及清晰的排版,不仅是为了提升阅读的愉悦感,更是为了衬托其中所收录篇章的厚重与不凡。它不仅仅是一本可以随手翻阅的书籍,更是一件可以珍藏的艺术品,是作者与读者之间,跨越时空的一次精神会晤。 “典藏”二字,则意味着本书所选作品的经典性与持久性。这些散文,或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或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或以其动人的情感力量,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它们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跨越了地域的界限,能够触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读者的心灵。 “朝圣”的多重维度 “朝圣”作为贯穿全书的核心意象,在不同的篇章中展现出丰富多样的面向: 对真理的求索: 许多篇章聚焦于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他们毕生致力于对某个领域真理的探求。这种探求,往往需要耗费巨大的心力,经历无数次的失败与挫折,但他们从未放弃。他们的笔触,记录了思想的碰撞、灵感的闪现,以及在黑暗中摸索前进的坚定步伐。这种“朝圣”是对智性巅峰的攀登,是对人类认知边界的拓展。 对美的极致追求: 艺术家们的创作过程,本身就是一场漫长而艰辛的“朝圣”。他们以非凡的毅力,在画布上、在音符里、在文字中,雕刻着对美的理解和表达。他们试图捕捉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内心深处的感动转化为永恒的艺术。这些篇章,展现了人类对美的永恒向往,以及为之付出的不懈努力。 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人生而有问,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是许多散文的核心主题。作者们通过对个人经历的回顾,对历史的反思,对自然万物的观察,试图解答“我是谁?我为何而来?我将去往何方?”等根本性问题。他们的文字,可能充满哲学思辨,也可能饱含生命感悟,引导读者一同踏上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探索。 对心灵的疗愈与净化: 在现代社会高压的环境下,许多人感到迷失与疲惫。本书中的一些篇章,则记录了作者如何通过内省、通过与自然的亲近、通过对过往的释怀,完成心灵的“朝圣”。这种朝圣,是为了找回内心的平静,是为了疗愈创伤,是为了重新获得面对生活的勇气与力量。 对历史与文化的寻根: 那些对历史事件、文化传统、民族根源进行深度挖掘的散文,也可以视为一种“朝圣”。作者们穿越时空的阻隔,试图理解先人的智慧,感受历史的厚重,找回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这种朝圣,是对民族精神的赓续,是对文化传承的责任。 个体化的精神历程: 即便是最平凡的生活片段,在作者的笔下,也可能升华为一次深刻的“朝圣”。一次偶然的相遇,一次突如其来的变故,一次内心的顿悟,都可能成为个体生命旅程中的重要转折点。作者以真挚的情感,细腻的笔触,记录下这些独属于自己的精神印记,展现了生命旅程的丰富性和不可复制性。 散文的魅力:真实、情感、思考 本书所收录的散文,之所以能够承载“朝圣”的意象,离不开散文这一体裁本身的独特魅力: 真实性: 散文往往源于作者真实的个人体验、情感和思考。这种真实性,使得读者能够更容易产生共鸣,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温度和力量。在“朝圣”的旅途中,真实的自我展现,是迈出第一步的勇气。 情感的力量: 优秀的散文,往往饱含着作者真挚的情感。无论是喜悦、悲伤、热爱、忧愁,这些情感的流露,能够深深地触动读者的内心,引发情感的共鸣。在“朝圣”的过程中,情感的起伏与净化,是必经的考验。 深刻的思考: 散文不仅仅是情感的抒发,更包含着作者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作者们通过观察、体悟,将抽象的哲理融入具体的叙述之中,引导读者进行独立思考,拓展思维的边界。每一次思考的深入,都是一次精神的升华。 语言的艺术: 散文的文字,往往经过精心的打磨,追求语言的准确、生动、优美。作者们以其独特的文字风格,将思想与情感以最恰当的方式呈现出来,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在“朝圣”的路上,语言是引导方向的灯塔,是记录心路的地图。 谁在进行“朝圣”? “朝圣”并非少数人的专利,而是贯穿于每一个人的生命之中。本书的读者,无论身份、年龄、职业,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朝圣”故事: 求学者: 那些为了知识的海洋而孜孜不倦探索的学生,他们的求知之路,本身就是一场智力的朝圣。 创业者: 在充满未知与风险的商业世界中,那些怀揣梦想、不懈奋斗的创业者,他们的奋斗历程,是一场意志的朝圣。 艺术家: 致力于创作,不断突破自我的艺术家,他们的艺术生涯,是一场对美的永恒追求。 每一个普通人: 每一个在生活中努力奋斗、面对挑战、追寻幸福的普通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着一场独一无二的“朝圣”。 《散文典藏:各自的朝圣路(精装)》旨在通过汇集这些不同维度、不同形式的“朝圣”故事,鼓励读者审视自己的人生旅程,发现并肯定自己内在的“朝圣”精神。它希望传递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生命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探索,而每一次的付出、每一次的坚持、每一次的思考,都将我们带向更深刻的自我,更广阔的世界。 本书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个体生命的多彩与深度;它也是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道路上的迷茫与困惑。在这里,你将看到无数种“朝圣”的方式,体验到无数种“朝圣”的情感,领悟到无数种“朝圣”的意义。愿这本书,能陪伴你,在这条属于你自己的“朝圣路”上,坚定而从容地走下去。

用户评价

评分

购买《散文典藏:各自的朝圣路》这套书,最让我欣喜的是它的“典藏”意义。它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对文学经典的敬意。从装帧到纸质,再到选文的严谨,都体现出一种对品质的极致追求。我一直相信,好的书籍,是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它们能够将历代先贤的智慧和情感传递给我们。而这套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每当我翻开它,都会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由文字构筑的殿堂。我享受那种沉浸在经典之中的感觉,那种与伟大灵魂对话的愉悦。这本书所包含的篇章,都经过了时间的考验,具有永恒的价值。它们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经历,更是人类共同的情感和思考的结晶。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能够静下心来阅读这样一套经典的作品,无疑是一种奢侈,也是一种必要的精神滋养。它让我暂时逃离现实的喧嚣,去领略文字的魅力,去感悟人生的真谛。我计划将它放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时不时地拿出来翻阅,让它成为我精神世界中一个永恒的坐标。

评分

这本《散文典藏:各自的朝圣路》(精装)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厚实精美的封面深深吸引了。沉甸甸的质感,搭配上那种略带复古的纸张触感,仿佛本身就承载着一股岁月沉淀的厚重感。翻开第一页,书页边缘泛着淡淡的米黄色,那种油墨的清香混合着纸张的特有味道,瞬间就让人进入了一种宁静致远的状态。我一直觉得,好的散文集,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作者心灵的映照,是人生旅途中的某种注脚。这本书的装帧本身,就已经营造出了一种“典藏”的气质,让人觉得拿到它,不仅仅是读一本书,更像是收藏了一段值得回味的时光,一份来自过去的赠礼。每一个细节,从字体大小的舒适度,到章节的划分,再到图片(如果有的)的配置,都透露出一种精心打磨的匠心。拿到手的时候,我并没有急着去阅读内容,而是先仔细欣赏了一番它的“外在美”。这是一种仪式感,也表明了编者对于“典藏”二字的认真态度。我相信,一本在外观上就如此用心呈现的书,其内在的内容也一定不会让人失望。这种对细节的考究,本身就是一种对于读者体验的尊重,也为即将展开的精神之旅奠定了良好的基调。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那种返璞归真的力量。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的雕琢,却字字句句都透露出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作者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敏感,能够捕捉到生活中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并将它们升华为富有哲理的思考。读到某些段落时,我仿佛能闻到乡间泥土的芬芳,听到孩童清脆的笑声,感受到夕阳西下的温暖。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得益于作者精准而富有画面感的描写。它不是那种刻板的记叙,而是充满了情感的流动。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时间”的那些描绘,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记录时间流逝,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场景,去展现时间在我们生命中所留下的印记,那些变化,那些痕迹,都诉说着生命的故事。这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时间的关系,更加珍惜当下的每一刻。这本书的节奏也恰到好处,既有平缓的叙述,也有一些情感的爆发点,但总体来说,是一种舒缓而富有张力的阅读体验,不会让人感到疲惫,反而会随着文字的起伏,逐渐沉浸其中,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洗涤与滋养。

评分

这套《散文典藏:各自的朝圣路》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场与不同灵魂的对话。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发现,虽然每个作者的背景、经历和人生轨迹可能截然不同,但他们对于生命本质的思考,对于情感的体验,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有些篇章,充满了对过往的追忆,那些逝去的亲人、朋友,那些错过的机会,那些曾经的梦想,都被作者用一种温和而深沉的笔调写了出来。这种书写,不是为了博取同情,而是对生命的一种坦然接受,一种对过往的释怀。我尤其欣赏书中那种对“平凡”的赞美。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在追求那些轰轰烈烈的人生,却忽略了身边那些细微的美好。而这本书,却能将寻常巷陌、柴米油盐中的温情与哲理挖掘出来,让我们重新认识到,生活本身就是一场盛大的仪式。每一个人的“朝圣路”可能都不同,但最终,我们都在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归宿。这本书就像是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也让我们看到了别人心中的光芒。

评分

读完这本《散文典藏:各自的朝圣路》,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像是一面面镜子,映照出不同个体生命旅程中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和风景。每一篇散文,都仿佛是一段独立的叙事,但细细品味,又能感受到它们之间微妙的共鸣。有些篇章,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童年时光的纯真与美好,那些曾经在记忆深处模糊的片段,经过文字的唤醒,变得鲜活而立体,让人不禁回想起自己也曾经历过的相似场景,心中涌起一股淡淡的怀旧情愫。另一些篇章,则更加深入地探讨了人生的迷茫与抉择,作者毫不避讳地展现了内心的挣扎与彷徨,那些关于成长、关于失去、关于对未来的追寻,都写得真实而动人。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陷入长久的沉思。作者的文字,不是那种煽情的宣泄,而是娓娓道来的倾诉,像是一个老朋友在深夜与你促膝长谈,将自己的人生感悟毫无保留地分享。这种坦诚,让我感到非常温暖,也让我觉得,原来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并非孤单一人。那些关于“朝圣”的隐喻,在我看来,并非指向某种具体的目的地,而是每一个人在生命中不断探索、不断成长的内在过程,是灵魂深处的求索与升华。

评分

我相信在我们的下一代,世界各地的统治者就会发现把婴儿发育控制和催眠术作为统治工具比利用社团和监狱更好有效,而且通过倡议人们热爱自己的奴役状态和通过鞭打教训同样能够完全满足他们对权利的渴望。而如今精神分析被与催眠术结合在了一起;巴比妥类药物可以诱使人,哪怕在面对最艰难的话题时,也能够被催眠,进入易受影响的状态。因此催眠术也变得简单,作用更为广泛。

评分

还没看

评分

一九七二年,与三毛在兰屿岛上偶然相识,由此开始了两人长达二十年的友谊。在三毛眼中,丁松青不仅是毕生的挚友,更“是诗人,是艺术家,是神父,是可爱之人,是天父的孩子”。

评分

外外指定的书,帮外外买的。

评分

散文典藏 各自的朝圣路(精装散文典藏 各自的朝圣路(精散文典藏 各自的朝圣路(精装装散文典藏 各自的朝圣路(精装。

评分

京东自营书还可以,质量不错,个别包装有瑕疵

评分

一如既往支持京东,

评分

包装好,快递员送货快,服务好给赞?

评分

资量很好儿子特别喜欢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