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战:晋察冀根据地抗日影像

中国抗战:晋察冀根据地抗日影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道炫 著,沙飞 等 绘
图书标签:
  • 抗战
  • 晋察冀
  • 根据地
  • 影像
  • 历史
  • 战争
  • 纪录片
  • 中国近代史
  • 军事
  • 照片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3091059
版次:1
商品编码:1173238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纯质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美国进步作家和中国人民的朋友”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她对许多共产主义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的后继者。
  《国家记忆》主编章东磐先生鼎力推荐。
  《山西画报》原总编辑顾棣先生鼎力推荐。

内容简介

  《中国抗战:晋察冀根据地抗日影像》收录的这些珍贵图片共147幅,主要来自于沙飞主编的《晋察冀画报》,摄于1939年至1944年,是抗战胜利后美国进步女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从延安带回美国的,并重新编辑分类,命名为《晋察冀边区影集》。
  这些珍贵图片既有八路军在前线的艰苦战斗,又有军民同心在后方的建设;既有日军的暴行,又有国际友人的无私援助。
  作为敌后根据地的模范,中共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展开一系列建设活动。实行“减租减息”政策,改善人民生活。推行“合理负担”和“救国公粮”,后来又实行了“统一累进税”,做到公平、合理。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诺尔曼?白求恩大夫,中国抗日期间,他加入共产党,担当了军医,承担上了救死扶伤的职责,本着“一切为伤员着想”的原则,废寝忘食地工作,从不顾及个人安危。
  以前只是从书本或是资料上得知这些信息,幸运的是,那些珍贵的瞬间都被红色摄影家定格,他们出生入死,或深入敌后,或跟随行军,或直上战场,留下了最真实最可歌可泣的悲壮史实。这些照片承载的厚重,岂是文字所能表达的。

作者简介

  沙飞(1912—1950),原名司徒传,广东开平人。
  1912年5月5日,生于广州。
  1936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
  1936年10月,拍摄发表鲁迅最后的留影、鲁迅遗容及其葬礼的摄影作品,引起广泛震动。1936年12月和1937年6月,分别在广州和桂林举办个人影展。抗战爆发后担任全民通讯社摄影记者,并赴八路军115师采访刚刚结束的“平型关大捷”。
  1937年10月,参加八路军。先后担任晋察冀军区新闻摄影科科长、《晋察冀画报》社主任、《华北画报》社主任等职。在此期间拍下了本书中这些中国人在那个艰难年代里遭受的考验和苦难,并起而抗争的大部分影像。
  1950年3月,离世,终年38岁。

  黄道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院,主要从事民国史、中国革命史研究。主要著作有:《蒋介石与中国文化》;《中华民国史》第3编第2卷,中华书局2002年版,执笔5万字;《蒋介石:一个力行者的思想资源》(与陈铁健合著)。

内页插图

目录

中国抗战:关于1937—1945年抗日战争罕见图片的独家出版
前方战斗
后方建设
日军暴行
国际援助
中共抗战持久的“三驾马车”:游击战、根据地、正规军

前言/序言

  前方战斗
  1937年9月,一一五师在出师华北途中取得了平型关大捷。10月,按照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的决定,一一五师主力转移到汾河以西吕梁山脉,一一五师副师长兼政委聂荣臻率师独立团、骑兵营、八路军总部特务团一部,加上各地方工作团约3000人,留守五台山地区,以五台山为中心,分向四面发展,着手在河北、山西、察哈尔三省交界地带,开展游击战争,创立敌后抗日根据地。11月7日,晋察冀军区成立,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委,下设四个军分区。18日,晋察冀军区领导机关由山西五台县移到河北阜平县城。
  晋察冀军区机关进入阜平后,11月底,中共晋察冀省委正式成立,黄敬为书记。各地区党的特委和县以下各级党组织也先后建立起来。1938年1月10日,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在阜平召开。会议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了边区政府——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
  晋察冀根据地建立后,晋察冀军区部队在地方党组织的配合下,领导根据地军民广泛开展游击战争,与多路围攻的日军进行多次战斗。到年底,共毙伤日军近2000人,粉碎了日军消灭边区八路军主力和领导机关的企图,使根据地在敌后站稳了脚跟。此后,晋察冀根据地动员民众广泛开展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多种战斗,粉碎了日伪军的多次“扫荡”,成为中共抗日根据地的模范。
  出版缘起
  今年初,从《国家记忆》主编章东磐先生处得知,美国有人收藏了一批珍贵的晋察冀根据地抗战图片,虽然只是耳闻,但凭着出版人的职业敏感,当即委托章先生去联络图片的主人。
  章先生是有神通的人,前些年做滇缅战场的研究,寻找国民党老兵,上天入地,蛛丝马迹,从不放弃。一次次,将那些尘封的记忆打开,打捞历史深处的东西。以此调查为基础写就的《父亲的战场》使无数读者感动泪流,也使人们将更多的目光投入到曾经被孤立甚至遭嫌弃的国民党老兵,民间学者钱文俊称赞此书“是一部饱含人性的历史”。
  有了这样的经验垫底,我们知道,章先生肯定不负所托。
  果然,很快就传来了喜讯。章先生联系上了图片收藏者、远在美国的民间摄影家乔·施瓦兹的后人。
  施瓦兹收藏的这些图片共147幅,主要来自于沙飞主编的《晋察冀画报》,摄于1939年至1944年,是抗战胜利后美国进步女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从延安带回美国的,全称为《晋察冀边区影集》。
  斯特朗仔细地将这些照片按内容作了编排,分为《军事斗争(一)》《军事斗争(二)》《民主政治建设》和《冀中平原的游击战》四部分,放进四个天鹅绒封套的本子。她认真地将照片原有的中文说明一一翻译成英文,部分字句的翻译还反复作了修改。
  二战后的世界政治波诡云谲,40年代末50年代初,美国掀起了以“麦卡锡主义”为代表的反共、排外运动,涉及美国政治、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的各个层面,斯特朗带回美国的这批照片只得束之高阁。
  1958年,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离开美国,到中国定居。临行前,教会赞助人和教会牧师朋友的身份使她把所有的个人物品寄存在洛杉矶一所圣教会内一个锁着的地下室里。教会将这些东西都锁在教堂的一个储物间里,使这批照片在“麦卡锡主义”盛行的年代里被完整保存下来。
  时间久了,可能是连斯特朗自己也忘了曾在教堂寄存过这些照片,直到1970年去世,斯特朗也没再提起过它们。
  几年后,教会将这批物品拿出来拍卖,一位美国摄影师将照片买了下来。此人便是乔·施瓦兹。
  得到照片的施瓦兹将之重新翻拍修补,在21世纪初,做了大型展览,这些曾经蒙尘的照片遂重见天日。
  施瓦兹收藏的这些照片本来是没有标明拍摄者的,恰好我们社的顾棣老师前几年出版过一部《中国红色摄影史录》,我们便请顾老师帮忙。顾老是小八路出身,曾随沙飞学习摄影,服务于《晋察冀画报》,对这些图片,他熟稔于心,虽八六高龄,却记忆犹新,图片到手后,很快就标明了摄影者,并且对原来错讹的注释做出修订。
  以上诸位的深德厚意,常挂于心,不得不谢。更要感谢冒着敌人炮火,浴血拍下这些照片的拍摄者,没有他们的奉献,就没有现在这些珍贵的图片。
  遗憾的是,虽经多方联络,尚有部分照片的拍摄者依然无法落实,如果因此而使这些珍贵的图片无法与读者见面,作为出版人,作为炎黄子孙实在于心不忍。因此,我们斗胆推出,希望未注明摄影者作品的知情者寓目后,尽快联系我们,以方便我们寄送样书,并在重印时修订。
  山西人民出版社
  北京汉唐阳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用户评价

评分

不错,就是价格稍稍偏高了一些

评分

以史为鉴 温故知新

评分

不错的书。。。。。。。。。

评分

图文并茂 很不错的 价格也不错

评分

很好,很满意。 很好,很满意。

评分

不错的一部作品,值得一看,强烈推荐,下次再光顾。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看看历史,看当年的中国

评分

图片来自战场 复出于盛世 也许只有几张最深刻 但一张能触动你的就胜千言 战争太残酷 不建议年纪小的孩子单独阅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