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欣交集

悲欣交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叔同 著,江溶,朱良志 编
图书标签:
  • 情感
  • 生活
  • 成长
  • 家庭
  • 亲情
  • 悲伤
  • 喜悦
  • 现实
  • 治愈
  • 共情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64327
版次:1
商品编码:1173250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美学散步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4
字数:30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它的弱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看重逻辑统一性的人会轻视它,讨厌它,但是西方建立逻辑学的大师亚里士多德的学派却唤做“散步学派”,可见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对不相容的。中国古代一位影响不小的哲学家——庄子,他好像整天是在山野里散步,观看着鹏鸟、小虫、蝴蝶、游鱼,又在人间世里凝视一些奇形怪状的人:驼背、跛脚、四肢不全、心灵不正常的人,很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大天才达·芬奇在米兰街头散步时速写下来的一些“戏画”,现在竟成为“画院的奇葩”。庄子文章里所写的那些奇特人物大概就是后来唐、宋画家画罗汉时心目中的范本。
  散步的时候可以偶尔在路旁折到一枝鲜花,也可以在路上拾起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感到兴趣的燕石。
  无论鲜花或燕石,不必珍视,也不必丢掉,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后的回念。

内容简介

  《悲欣交集》精选作者数十篇文学、美学随笔、札记,反映了作者积极入世与脱俗出世兼具的人生和美学追求,配以精美插图,合乎散步之旨。

作者简介

  李叔同(1880-1942),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早年留学日本学习艺术,归国后曾在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南京高等师范从事艺术教育。1918年于杭州虎跑寺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中国近现代知名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兼擅书法、绘画、音乐、戏剧、篆刻等,在佛教思想方面也卓有贡献。
  李叔同早年深受西方艺术思潮影响,在艺术方面兼擅多能,他主张以美育来净化人心,强调艺术必须有社会承担。他在艺术的道路上徜徉留下的文字,既关艺术之要事,又深寓人生之智慧。晚年更注意将佛学思想引入艺道之中,在理论和实践上丰富了传统美学平淡、恬静、冲逸的审美风范。李叔同有关艺术和审美方面的论述,是弥足珍贵的遗产。

目录

美学的散步(代总序)
第一编 早年诗文
西湖夜游记
辛丑北征泪墨
呜呼!词章!
二十自述诗序
诗钟汇编初集序
李庐诗钟自序
城南草堂笔记跋
音乐小杂志序
昨非录
国学唱歌集序
沙翁墓志跋
白阳诞生词
咏山茶花
甲辰二月望日歌筵赋此叠韵
七月七夕在谢秋云妆阁有感诗以谢之
赠语心楼主人
重游小兰亭口占
滑稽传题辞四绝
为老妓高翠娥作
戏赠蔡小香四绝
醉时
春风
昨夜
初梦
帘衣
夜泊塘沽
遇风愁不成寐
感时
津门清明
赠津中同人
登轮感赋
轮中枕上闻歌口占
和宋贞题城南草堂图原韵
书愤
咏菊
春游
人病
为沪学会撰文野婚姻新戏册既竟,系之以诗
茶花女遗事演后感赋
朝游不忍池
东京十大名士追荐会即席赋诗
题胜月吟剩
题罗阳选胜录
净峰种菊临别口占
为红菊花说偈
老少年曲
南浦月·将北行矣留别海上同人
金缕曲·赠歌郎金娃娃
菩萨蛮·亿杨翠喜
金缕曲·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
高阳台·忆金娃娃
喝火令·哀国民之心死
西江月·宿塘沽旅馆
南南曲·赠黄二南君
清平乐·赠许幻园
满扛红·民国肇造志感
秋柳
废墟
早秋
朝阳
月夜

落花
秋夜
幽居
天风

西湖
悲秋
晚钟
归燕
丰年
人与自然界
祖国歌
春郊赛跑
忆儿时
我的国
厦门市第一届运动大会会歌
清凉
送别歌
第二编 谈艺论佛
庄闲女居士手书法华经序
李庐印谱序
李息翁临古法书序
篆刻拓本自跋
小梅花屋画本跋
旭光室额跋
马冬涵印集序
四上人诗钞序
书草庵门联补跋
为张人希家藏清代名家书画册题跋
题丁慕琴绘黛玉葬花图
题陈师曾荷花小幅
题梦仙花卉横幅
玉连环影·为丐尊题小梅花屋图
乐石社记
竹园居土幼年书法题偈
马冬涵居士三异图题偈
题郑翘松卧云楼诗存
题王梦惺居士莱园文稿
题永春胜闻居士淡斋画册
为漳州印友题偈
虞愚居士问书法妙义为说二偈
印光法师文钞题词并叙
题过化亭跋
一梦漫言序
一梦漫言跋
韩全传序
唐学士韩惺墓道摄影题记
韩惺评传序
关于写字的方法
图画修得法
西洋画法
释美术(来函)
艺术谈
第三编 人生散记
附:印光法师致弘一法师书
附录
编者后记


精彩书摘

  西湖夜游记
  壬子七月,予重来杭州,客师范学舍。残暑未歇,庭树肇秋。高楼当风,竟夕寂坐。越六日,偕姜、夏二先生游西湖。于时晚晖落红,暮山被紫,游众星散,流萤出林。湖岸风来,轻裾致爽。乃入湖上某亭,命治茗具。又有菱芰,陈粲盈几。短童侍坐,狂客披襟。申眉高谈,乐说旧事。庄谐杂作,继以长啸,林鸟惊飞,残灯不华。起视明湖,莹然一碧;远峰苍苍,若现若隐,颇涉遐想,因忆旧游。曩岁来杭,故旧交集,文子耀斋,田子毅侯,时相过从,辄饮湖上。岁月如流,倏逾九稔。生者流离,逝者不作,坠欢莫拾,酒痕在衣。刘孝标云:“魂魄一去,将同秋草。”吾生渺茫,可喟然感矣。漏下三箭,秉烛言归。星辰在天,万籁俱寂,野火暗暗,疑似青烧;垂杨沉沉,有如酣睡。归来篝灯,斗室无寐,秋声如雨,我劳何如?目瞑意倦,濡笔记之。
  辛丑北征泪墨
  游子无家,朔南驰逐。值兹离乱,弥多感哀。城郭人民,慨怆今昔。耳目所接,辄志简篇,零句断章,积焉成帙。重加厘削,定为一卷,不书时日,酬应杂务,百无二三。颜日《北征泪墨》,以示不从日记例也。辛丑初夏,惜霜识于海上李庐。
  光绪二十七年春正月,拟赴豫省仲兄。将启行矣,填《南浦月》一阕海上留别词云:“杨柳无情,丝丝化作愁千缕。惺忪如许,萦起心头绪。谁道销魂,尽是无凭据。离亭外,一帆风雨,只有人归去。”

前言/序言

  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它的弱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看重逻辑统一性的人会轻视它,讨厌它,但是西方建立逻辑学的大师亚里士多德的学派却唤做“散步学派”,可见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对不相容的。中国古代一位影响不小的哲学家——庄子,他好像整天是在山野里散步,观看着鹏鸟、小虫、蝴蝶、游鱼,又在人间世里凝视一些奇形怪状的人:驼背、跛脚、四肢不全、心灵不正常的人,很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大天才达·芬奇在米兰街头散步时速写下来的一些“戏画”,现在竟成为“画院的奇葩”。庄子文章里所写的那些奇特人物大概就是后来唐、宋画家画罗汉时心目中的范本。
  散步的时候可以偶尔在路旁折到一枝鲜花,也可以在路上拾起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感到兴趣的燕石。
  无论鲜花或燕石,不必珍视,也不必丢掉,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后的回念。







《潮汐之间》 第一章:尘封的往事 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掠过古老码头斑驳的木板,也吹拂着年轻的艾莉亚鬓角的发丝。她独自一人站在这里,望着远处的海平面,仿佛要将自己的目光也投入那无尽的蔚蓝之中。艾莉亚今年二十岁,脸上写满了属于这个年纪的迷茫与一丝不易察觉的坚韧。她的家境算不上富裕,但足够温饱。母亲早逝,父亲是个沉默寡言的渔夫,大部分时间都扑在海上,留下她和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 艾莉亚从小就喜欢听奶奶讲故事,尤其是那些关于海的传说。奶奶总是说,大海是生命的摇篮,也是最慷慨的馈赠者。但同时,大海也是无情的,它能轻易夺走一切,留下无尽的悲伤。艾莉亚一直不懂,为何奶奶在讲述那些美丽的海域时,眼神中总会闪过一丝难以言说的忧伤。直到她无意中翻出阁楼里一个布满灰尘的旧木箱,那层层叠叠的往事才开始慢慢浮现。 木箱里静静地躺着一本泛黄的日记本,封面已经有些脱落,但依稀还能辨认出“静海”二字。日记本的字迹娟秀而有力,记录着一个名叫“静海”的女子,在年轻时的生活点滴。艾莉亚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日记的主人,似乎是她的母亲,一个艾莉亚只在模糊的记忆中见过几次的人。 日记的开头,是关于大海的美丽描绘,关于渔船的辛劳,关于码头上的欢声笑语,还有关于一个名叫“辰”的年轻渔夫。静海在日记中,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她对辰的爱慕,那些青涩而热烈的感情,如同初生的海藻般,悄然生长。她写道:“辰的笑容,比阳光还要温暖;辰的歌声,比海浪还要动听。我从未想过,会有这样一个人,能让我的心,如此柔软。” 然而,随着日记的深入,空气中也逐渐弥漫开一种不安的气息。静海开始频繁地提及“风暴”和“失去”。有一次,辰随船出海,遇上了百年不遇的特大风暴。日记中,静海描绘了她焦急等待的心情,写满了对大海的祈祷和对辰的思念。那几天的文字,充满了绝望和无助,字里行间,泪水仿佛都浸透了纸张。 最终,辰没有回来。 日记本的后续,变得更加沉重。静海在悲痛中挣扎,她写下了对生命的怀疑,对大海的怨恨,以及对自己无能为力的痛苦。然而,在绝望的深渊里,她也捕捉到了一丝微弱的光芒——她发现自己怀孕了。这个消息,像是黑暗中的一道曙光,让她重新燃起了活下去的希望,尽管那希望,依旧带着巨大的悲伤。 “我必须活下去,”日记的最后几页写道,“为了你,我的孩子。即使我再也见不到辰,我也要为你撑起一片天空。大海夺走了我的爱人,但它也赐予了我新的生命。这份沉重,我只能独自承受。” 合上日记本,艾莉亚的心中掀起了滔天巨浪。她终于明白了奶奶眼神中的忧伤,也理解了母亲当年选择离开的原因。她意识到,母亲并非是简单的抛弃,而是怀揣着巨大的痛苦和责任,选择了独自面对。 第二章:初识的迷雾 码头边的生活依然按部就班,但艾莉亚的心境却已截然不同。她开始用一种新的视角看待身边的一切,尤其是那片既熟悉又陌生的海洋。父亲依旧沉默,但艾莉亚知道,他的沉默背后,或许也隐藏着相似的悲伤。 一个偶然的机会,艾莉亚在码头遇见了一位名叫“凌”的年轻人。凌是最近刚来到这个渔村的,他不是本地人,身上带着一股与这古朴渔村格格不入的都市气息。他高挑的身材,干净的衣着,以及那双仿佛能洞察人心的深邃眼眸,都让艾莉亚在初见时,便感到一丝好奇。 凌的到来,给平静的渔村带来了一些新的活力。他似乎对渔业的现代化改造颇有研究,经常和村里的老渔民们交流,提出一些新的建议。他很少提及自己的过去,只是说自己是来寻找“一些灵感”。 艾莉亚和凌的相遇,并没有太多戏剧性的开端。起初,他们只是在码头擦肩而过,偶尔点头示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之间的交流逐渐多了起来。艾莉亚发现,凌是一个很特别的人,他有自己的想法,也很善于倾听。当她不经意间流露出对往事的困惑时,凌总能用一种温和而理性的方式引导她。 “过去的悲伤,就像海上的浓雾,它能遮蔽视线,但它并非永恒,”凌曾经这样对艾莉亚说,“关键在于,你如何找到穿透它的力量,以及如何在雾散之后,找到新的方向。” 艾莉亚从凌身上,感受到了与父亲不同的那种力量。父亲的沉默是一种压抑,而凌的平静,则是一种力量的沉淀。她开始愿意向凌吐露一些心事,包括她在阁楼里发现的母亲的日记,以及她对母亲复杂的感情。 凌静静地听着,他的目光始终落在艾莉亚的脸上,带着一种真诚的关注。他没有试图去评判她的感受,而是鼓励她去理解。 “你母亲的选择,或许是她当时唯一能做的事情,”凌的声音很轻,“她经历了失去,也孕育了生命。这两种极端的情感,足以压垮任何人。她选择独自承受,或许是因为她认为这是对你最好的保护。” 在凌的引导下,艾莉亚开始试图去理解母亲内心的挣扎。她不再将母亲的离开视为一种遗弃,而是开始看到母亲身上那种为爱和责任所付出的巨大代价。 然而,随着与凌的接触越来越深入,艾莉亚也察觉到了一些不对劲的地方。凌对母亲日记中的某些细节,似乎比她自己还要了解。有时,当艾莉亚提到母亲的名字,凌的眼中会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波动,那种波动,带着一种深沉的复杂,既有怀念,又似乎夹杂着一丝不易化解的愧疚。 有一天,艾莉亚无意中发现凌正在仔细翻阅一本老旧的航海图。那张航海图,似乎与她母亲日记中提到的出海路线有着惊人的相似。当她好奇地询问时,凌只是淡淡地解释说,他对这片海域的历史和地理非常感兴趣。 艾莉亚心中涌起一丝疑惑,但她又找不到任何证据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凌给人的感觉,始终是那么的温和而可靠,而且,他似乎也给了她很多力量,让她能够面对内心的伤痛。 第三章:暗涌的真相 日子一天天过去,艾莉亚在凌的帮助下,逐渐走出了过去的阴影。她开始尝试着去理解母亲,也开始尝试着去接纳自己身上承载的复杂情感。她开始在码头帮忙,学习航海知识,她想成为一名像父亲一样,能够驾驭船只的女性。 凌则继续他的“灵感探索”,他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海边,记录海浪的形态,观察潮汐的变化,有时也会和一些老渔民聊起陈年的渔歌和传说。他似乎总能从平凡的生活中,捕捉到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 一天晚上,艾莉亚在整理母亲遗物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上,是年轻的母亲和一位笑容阳光的年轻男子,那男子,正是她在日记中反复提及的“辰”。但照片的背面,却有着一行潦草的字迹:“献给我的儿子,愿你永远不被大海的悲伤所淹没。” 这句话,让艾莉亚的心猛地一沉。她一直以为自己是母亲唯一的孩子,但这张照片,却让她产生了新的疑问。 就在这时,凌敲响了她的房门。他递给艾莉亚一封信,信封上没有收信人的名字,但艾莉亚却感到一种莫名的熟悉。 “我今天在清理旧码头的时候,发现了这个,”凌的表情有些严肃,“我猜,你可能需要看看。” 艾莉亚拆开信封,信中的内容让她浑身冰凉。那是一封泛黄的旧信,字迹与母亲的日记本如出一辙。信中,母亲写给“辰”的,并非是爱慕,而是一封充满歉意的告别信。 信中写道:“辰,当我写下这封信的时候,我的心如同被撕裂一般。我知道,你深爱着我,也期待着我们孩子的到来。但,我必须离开。不是因为不爱,而是因为我背负的秘密,太过沉重。那个孩子,并非是你的……我不能欺骗你,也不能让我的孩子,背负家族的诅咒。我只能选择远走高飞,独自承担一切。原谅我,我的爱人。” 信的署名,赫然是“静海”。 而落款,则写着一个令艾莉亚震惊的名字——“艾莉亚”。 原来,母亲口中的“孩子”,是她自己。而“辰”,并非她的爱人,而是与她有着某种牵连的人。但信中提及的“家族的诅咒”,以及“艾莉亚”这个名字,让艾莉亚更加困惑。 她抬头看向凌,凌的眼神中,此刻写满了复杂的情感。 “艾莉亚,”凌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我一直想找个机会告诉你,我就是…我就是你母亲写的那封信里的,辰。” 艾莉亚如遭雷击,她呆呆地看着凌,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 “不对,”她喃喃道,“母亲在日记里说,辰已经在那场风暴中去世了。” “那只是母亲的误解,”凌的眼神中带着深深的痛楚,“那场风暴,我虽然身受重伤,但并没有死。我被冲到了另一个岛屿,在那里疗伤,并试图寻找你们。但当我回来时,一切都晚了。我知道你母亲已经带着孩子离开了,而且,她似乎不想让任何人知道她的踪迹,包括我。” 他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我一直没有放弃寻找。我来到了这个渔村,也打听到了关于静海的许多事情。后来,我找到了你,我本想告诉你真相,但…我看到你对母亲的思念,和对过去的困惑。我怕一旦真相揭露,会给你带来更大的痛苦。所以,我选择了默默地关注,并试图用我的方式,让你平静下来。” 凌的解释,如同惊涛骇浪,席卷了艾莉亚的心。原来,母亲的日记,并非完全记录了真相,她的离开,也并非是因为单纯的失去。而凌,这个一直默默帮助自己的人,竟然是自己母亲故事里,那个生死未卜的男人。 “那……那封信里的“艾莉亚”,又是怎么回事?”艾莉亚颤抖着声音问道。 凌苦笑了一下,他从口袋里掏出一枚小巧的玉佩,那玉佩,与艾莉亚脖子上戴着的,是同一对。 “这是我母亲留下的信物,”凌解释道,“她希望我将来能找到我的爱人,并把另一半玉佩送给她。而这封信,是我母亲写给我父亲的,她希望我们能在一个名叫‘艾莉亚’的港口相遇。她用我的名字,作为约定。” 真相,如同潮水般一层层剥开,露出了更加复杂而令人心碎的面貌。艾莉亚这才明白,她以为自己一直在寻找母亲的足迹,却没想到,自己也在不经意间,走进了母亲当年选择离开的,那条充满纠葛的道路。 第四章:重生的勇气 真相的揭示,并没有让艾莉亚陷入更深的悲痛,反而让她感到一种奇异的平静。她看着眼前的凌,那个曾经只存在于母亲日记中的男人,如今却如此真实地站在自己面前。她看到了他眼中的痛苦,也看到了他多年来的坚持。 “那么,你一直在这里,看着我长大?”艾莉亚的声音里,带着一丝难以置信的语气。 凌点了点头,他的目光温和而充满爱意:“是的。看着你长大,我一直觉得,这是我对静海,也是对你,最微薄的补偿。我曾以为,我永远无法再见到你,也无法弥补当年的过错。” “你所谓的“过错”,究竟是什么?”艾莉亚追问道。 凌的脸上,闪过一丝自责。他回忆起多年前,他和静海深爱着彼此,但他们的结合,却遭到了静海家族的强烈反对。静海的家族,似乎与一些古老的传统和迷信有关,他们认为,他们的结合,会带来不幸。 “他们给我施加了巨大的压力,也威胁静海,”凌的声音低沉,“当时,我太年轻,也太懦弱,我没有能力保护静海,也没有勇气去对抗她的家族。最后,静海为了保护我,也为了保护肚子里的孩子,选择了离开。我以为,她只是去了某个地方躲避,但没想到,她选择了彻底的告别。” 艾莉亚听着,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感情。她开始理解母亲当年承受的压力,也理解了她选择远走高飞的无奈。而凌,也并非是无辜的。 “所以,你一直背负着愧疚?”艾莉亚问道。 “是的,”凌坦诚地说,“我一直没有原谅自己。我辜负了静海,也错过了你。现在,我只想尽我所能,弥补这一切。” 码头上的海风依旧吹拂,但此刻,它带来的不再是悲伤,而是一种对新生的期待。艾莉亚看着凌,她知道,过去的伤痛,无法轻易抹去,但他们可以一起面对。 “母亲留下的日记,并非是悲伤的全部,”艾莉亚轻声说道,“它也记录了她的坚强,她的爱,以及她对生命的渴望。她选择了独自承受,但她也留给了我,继续前进的力量。” 她看向远处的海平线,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也许,我们无法改变过去,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未来。” 凌微笑着看着艾莉亚,他的笑容,第一次真正地放松下来。他看到了艾莉亚身上,母亲的影子,也看到了她身上,属于她自己的光芒。 “是的,”凌回应道,“我们可以一起,去寻找属于我们的,新的航向。” 从那天起,艾莉亚和凌的生活,翻开了新的一页。他们不再是沉浸在过去的阴影里的人,而是肩并肩,共同面对未来。艾莉亚开始学习父亲的航海技巧,凌也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渔村的发展贡献力量。 他们不再刻意去回避关于母亲的话题,而是用一种更成熟的态度,去理解和接纳。艾莉亚开始明白,母亲的“悲欣交集”,并非是一种绝望的境地,而是一种复杂情感的交织,是一种在痛苦中寻找希望,在失去中拥抱新生的力量。 这个古老而宁静的渔村,因为他们的故事,似乎也变得更加生动。海浪拍打着码头,阳光洒在脸上,一切都充满了勃勃生机。艾莉亚知道,自己的人生,就像这片大海一样,充满了未知,但也充满了无限可能。而这一次,她将不再孤单地面对,而是与凌一起,去迎接每一个潮汐的起落,去感受每一次晨昏的变幻,去书写属于他们自己的,充满勇气与希望的篇章。 海风依旧吹拂,带着咸湿的气息,也带着对未来的期许,轻柔地掠过码头,掠过艾莉亚和凌的身影,将他们,融入这片广阔而充满希望的蔚蓝之中。

用户评价

评分

一开始,我只是被书名所吸引,觉得它很有诗意。但当真正开始阅读后,我才意识到,它远不止于此。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每一句话都仿佛经过千锤百炼,既有力量,又充满美感。我尤其喜欢她对于细节的把握,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描写,却往往是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关键。我曾反复阅读过书中的几个片段,每一次都能从中发现新的东西,感受到新的体会。这本书的叙事结构也很巧妙,它没有按照传统的线性时间轴推进,而是通过一些巧妙的穿插和回溯,将整个故事编织得如同一张精美的网。这种阅读体验,既需要读者集中精力去理解,又能带来一种抽丝剥茧的乐趣。我常常在想,作者究竟是如何做到将如此复杂的情感和人物关系处理得如此游刃有余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我了,那种淡淡的复古色调,搭配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忧郁与希望并存的意境,让我第一眼就爱上了它。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很好,不是那种廉价的滑腻,而是带着一丝微哑的触感,翻阅时会有沙沙的声音,仿佛古老的低语。我至今仍然记得第一次翻开它时的那种期待,一种想要沉浸在一个全新世界、遇见一群鲜活生命的渴望。故事展开得并不急促,作者像是精心布置了一场长夜的宴席,缓慢地端上开胃小点,勾起你的食欲,又让你忍不住去猜测主菜的滋味。人物的塑造更是让人印象深刻,他们不是那种脸谱化的好人或坏人,而是充满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他们的选择,他们的挣扎,仿佛都与我自身的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常常会在阅读的间隙停下来,望着窗外,思考书中人物的命运,为他们的喜悦而欣慰,又为他们的悲伤而揪心。这种代入感,是很多书都无法给予的。

评分

我承认,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这种类型的作品并没有太多的期待。我更偏爱那些节奏明快、情节跌宕起伏的故事。然而,这本书却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没有轰轰烈烈的冲突,也没有惊心动魄的冒险,但它却用一种极其平缓而深刻的方式,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我发现,生活中的许多道理,许多情感,都蕴含在这些看似平淡的文字之中。我开始在角色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那些被我忽略的、被我压抑的情感。这本书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的真实。我曾多次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捧着这本书,默默地流泪,不是因为悲伤,而是一种复杂的情感,一种被理解、被看见的释然。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久违的宁静感。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能有这样一本书,让我慢下来,静下心来,去感受、去思考,是一种奢侈。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她能够捕捉到生活中那些最细微的情绪波动,并将它们放大,让我们得以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内心。我喜欢书中那些充满哲思的段落,它们没有说教的意味,却能引发我长久的思考。我常常会在阅读这些段落时,在书页上写下批注,记录下我当时的感受和想法。这本书就像是一位智慧的长者,在轻声细语地与你交流,告诉你关于人生、关于情感的真谛。它没有强加给我任何观点,而是引导我自行去探索,去发现。

评分

我是在一个雨天的下午读完这本书的。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配合着书中那些细致入微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特别的氛围。我喜欢作者对场景的刻画,无论是繁华都市的喧嚣,还是偏远乡村的宁静,亦或是人物内心深处的细腻情感,都能被她用文字描绘得栩栩如生。我常常会想象自己就站在那里,感受着空气中的味道,听着耳边的声音,甚至能体会到角色们每一次心跳的频率。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给我一个明确的答案,或者说,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事物的新视角。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一些认知,也让我对未来有了更多的思考。读完之后,我并没有立刻合上书,而是久久地捧在手里,任由那些情节在脑海中回荡。那种感觉,就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而深刻的旅行,虽然回到了现实,但内心却被深深地触动和改变了。

评分

很不错 棒极了

评分

正版书,物美价廉,非常不错!

评分

北大出版社的美学散步丛书很不错,这次撸齐了,可惜还有几本断货了。

评分

看完聆听弘一想买来看看

评分

以前送货一直很快,这一单走了好几天

评分

空灵而温暖的,有浓的化不开的情,有厚的举不动的爱,有远的看不尽的生,也有近的摸不着的死。

评分

开卷有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评分

好,送货快!

评分

挺好的一本小册子,有些抒情和散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