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史(第二版) [A History of Japan]

日本史(第二版) [A History of Japa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康拉德·托特曼 著,王毅 译,李庆 校
图书标签:
  • 日本史
  • 历史
  • 日本
  • 东亚
  • 文化
  • 社会
  • 政治
  • 学术
  • 二战后
  • 修订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082427
版次:1
商品编码:11734017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A History of Japa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68
字数:80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这本资深性与可读性兼具的著作叙述了从公元前8000年至现在的日本历史。作者把日本历史划分为四个时期:蒙昧时期、分散的农业社会时期、集中的农业经济时期和工业化时期。在这个框架中,作者描述了日本民族与环境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模式,考察了日本政治史、社会一经济史和文化史的相互作用,提供对日本历史现代、全面、易于理解的叙述。
  《日本史(第二版)》揭示了日本从16世纪到19世纪的大量历史细节,并且充分覆盖到20世纪,即当这个岛国民族成为世界历史舞台上重要角色的时期。《日本史(第二版)》根据全新的历史材料,探讨了日本的外交和国内政治事务、经济发展和变化,阶层、性别和种族,意识形态和政治决策,各艺术门类中的文化生产,文学、音乐和大众娱乐以及环境问题。

作者简介

  康拉德·托特曼,美国耶鲁大学荣誉教授,同时在加利福尼亚大学、西北大学教授日本史课程,出版专著10余种,包括《日本简史》(1981年)、《早期的现代日本》(1993年)、《前工业化时期朝鲜和日本的环境观》(2004年)等。

精彩书评

  ★《日本史》是近几十年来英语世界中极有洞察力、有启发性的关于日本历史的研究,广泛受到老师、学生、学者和普通读者的喜爱。
  ——《时代周刊》
  
  ★托特曼的这本著作反映出作者的博学、宽阔的视野和深厚的人文主义关怀。它非常符合教育工作者和绝大多数普通读者的口味。
  ——《日本研究杂志》

目录

中译本序言
修订版前言
前言
致谢
概图
引言
第一部分 序章
简介
年表
第一章 地质、气候和生物区系
今日日本地理
地质遗产
气候和洋流的影响
生物遗传
第二章 从原始时期到农业的出现
早期采集渔猎者
后期采集渔猎者
农业的出现

第二部分 分散的农耕者时代(公元前400年-公元1250年)
简介
年表
第三章 公元671年前的政治统一
大陆影响
物质基础
争夺霸权46
第四章 律令制的建立(672-750年)
政治情况
各种来源
都城的创建
国家教会的形成
750年的律令国家
更广阔的背景
第五章 律令制的适应与衰退(750-1250年)
政治情况
稳定的因素
改变的力量
第六章 古典的高级文化(750-1250年)
开端
繁荣:摄关家全盛期
扩展:后期岁月

第三部分 强化农业的时代(1250-1890年)
简介
年表
第七章 紊乱的世纪(1250-1550年)
生产和分配中的一些趋势
政治情况
第八章 中世的高级文化(1250一1550年)
权门文化
宗教发展
口头文学
第九章 幕藩制的建立(1550-1700年)
政治情况
1700年的幕藩体系
第十章 成长的年代(1590-1700年)
增长的几个方面
京都复兴
平民高级文化的丰富
第十一章 停滞与衰退(1700-1850年)
……
第四部分 工业化时代:早期年代(1890年一现在)
附录
索引
译后记

精彩书摘

  《日本史(第二版)》:
  气候和洋流的影响
  在最广的层面上,有两股主要的气候力量决定了日本的天气。占优势的西风吹过欧亚大陆,从这片群岛上刮过,继续朝东穿过太平洋。巨大的气旋流从西赤道太平洋升起,旋转朝东北而去,越过日本及邻近地区。到了冬季,来自西伯利亚的寒冷气团就支配着日本一带的天气。持续的冷风从西北掠过日本海,收集起湿气,在本州山区的西边堆起几英尺厚的雪。当冷空气投下它湿气的重载后,就越过较高的山脉,刮过东坡,为山间谷地、沿海平原和城市带来了寒冷但相对较干燥的天气。
  春天,西伯利亚的气团变暖了,失去了它的密度,使得太平洋上空的气流能够把来自喜马拉雅山南麓的较暖空气带到东北亚。这种暖而潮湿的空气在6月和7月会覆盖九州,并且扩散到四国和本州。由此导致了暮春的“梅雨”,然后就让位于更为干燥、也够热够闷的夏季——尽管这条岛链是在北纬,这样的气候保证了广泛的水稻种植。
  夏热之后是难以预测的秋雨,它伴随着台风。这些狂风暴雨在西太平洋生成,以顺时针方向的大弧形运动,开始是向西,朝菲律宾和南中国而去,然后又掉头朝北,最后又朝东。抵达日本的第一批台风一般是袭击琉球群岛和九州南部,随着秋天的深入,后面那些台风则朝东横扫四国和本州,一直到11月它们才会不造成损害地越过这片群岛东南的海面。狂风暴雨朝东的转向,是因寒冷天气的回来而导致,寒冷天气又带来了西伯利亚的气团,使它能够推开大洋空气,重新建立自己在日本上空的冬季支配地位,引来新一年的天气轮回。
  这种一年一度的轮回对日本文明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确保了这片群岛充足的降水量,它每年不规则地从西南部的超过200厘米到东北部的大约100厘米不等,整个国家平均为180厘米。这样的湿度使得日本列岛能够有难得的茂密森林覆盖,但陡峭的山坡遇上大量的降水,也使得列岛成为世界上自然侵蚀程度最高的地方之一。而且,这种侵蚀又因人类活动和地震及火山的爆发而进一步加剧。这些因素让日本有了那些沉积盆地的财富,但也使得山边极易受到侵蚀和山崩,所以一般不适宜于农业耕作,甚至不适于放牧。所以,就日本作为一个整体而言,气候进一步强化了从宜于耕作的地方到不适于耕作地方的突然改变。
  这条岛链的山脊,以及从北到南的漫长长度,导致了气候的多样性,这就形成了前面所提到的地区差异。太平洋海岸一带通常的晴朗冬季,使得这里的居住相对快乐,尤其是从关东朝西南去。另一方面,在日本海一带,尤其是从能登半岛朝北,寒冷多雪的冬天阻碍着人们的定居。而且,尽管年降水量在这一地区很高,但大部分是雪,它们随着春天的到来而流进海中,给予庄稼的水量并不大。
  本州北部的夏季天气,尤其是日本海沿岸,也不适于农业。这一地区受到了山濑浓雾效应的影响,来自鄂霍次克海的冷空气有时会占据整个夏季,明显地降低气温,造成农业减产。山濑浓雾效应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尤其巨大,因为日本种植水稻的绝大多数品种(日本粳稻),如果要长得好,夏季的温度就必须达到平均20摄氏度或更高。①温度降低2—3度,就会带来水稻产量30%一50%的减产,而山濑浓雾效应对温度的影响是会超过这个幅度的。
  不过,山濑浓雾效应并不过分深入到东北的太平洋沿岸,在更为靠南的这个地方,绝大多数降水是下雨,下雨主要是在春天、夏天和秋天,对种植大有好处。即使是秋天的台风——它们把自己的绝大部分湿气下投在南部沿海一带,所起的也是好作用,因为它们有助于冬季作物的开始生长,在日本南部几个世纪以来就种植这些冬季作物。
  总之,在过去的两千年中,无论是就气候而言还是就降水模式而言,都鼓励日本人集中在南部沿海地区定居,最为集中是有庇护的内海一带,人们是在犹豫中很晚近才朝东北去定居。东北部地形对生产的限制又因气候而进一步加剧,导致农业产量相对较低,也靠不住,艰辛且又具有歉收的风险要大得多。
  所以,每年气候的这种节奏就形成了日本的农业能力,加剧了地区差别。而且,从一个更宽阔的角度看,气温的这种波动也影响了这片群岛的生物区系以及它们所维持的人类文化。气候的长期变化对石器时代文化的形成起到了主要作用,它可能在公元200—300年时刺激了有组织的社会的兴起。而气候的短期变化则对更为晚近的历史产生了具体影响,最明显的就是影响了12世纪80年代的政治事件——所谓的源平战争,并对后面几个世纪周期性的庄稼歉收和饥馑产生了影响。这些饥馑中最有名的两次——17世纪80年代的和19世纪30年代的,是那样惨烈,一直到今天“天明饥馑”和“天保饥馑”这样的词仍能引起社会大灾难和人相食的想象。
  日本南部所享受的普遍的气候和地形优势,又因海面上大洋潮流的效应而进一步强化。南部海岸因“日本洋流”或“太平洋暖流”而变暖,这股洋流从菲律宾以东带来了赤道的海水,朝北经过琉球群岛,朝东沿着日本南部海岸流动,经过关东平原,一直流入太平洋。在北边,与这条路径相反,千岛洋流或“千岛寒流”带来了北极的海水,沿着千岛群岛南下,经过北海道,朝向本州北部的东海岸,降低了气温,缩短了农作物的生长期。尽管这两股洋流都有助于维持海岸一带的海洋生物,带给这片群岛丰富而多样的鱼类、贝类、海藻类和其他海洋产品的资源,但它们也加剧了东北部与西南部的差别。
  温暖的“日本洋流”的一个分支,经过对马海峡进入日本海,但它温暖海岸线的力量因来自鄂霍次克海朝南流动的寒冷海水的掺入而降低。这股洋流的主要贡献就是维持了至关重要的海洋生命,并靠着由西风而产生的波浪的支持,促进了海岸沙滩的运动,这种运动有规律地阻塞了河口,逐渐形成了沿海低地。在几千年的时间内,河与海两者合舞的节奏,形成了沙丘与沼泽的交替,它们排列在能登半岛北部海岸的大部分地方。
  ……

前言/序言


古代文明的兴衰:一部跨越千年的世界史画卷 书名: 世界文明的脉动:从史前曙光到现代图景 作者: (此处为虚构作者名,例如:历史学家联盟/多国历史研究团队) 页数: 约1200页 装帧: 精装,附带高清历史地图集与考古发现图版 --- 内容简介 《世界文明的脉动:从史前曙光到现代图景》并非仅仅是编年史的堆砌,而是一部旨在深入剖析全球各大文明体系如何诞生、互动、冲突与融合的宏大叙事。本书摒弃了以单一国家或地区为中心的传统叙事模式,力图构建一个多线索、多视角的全球历史框架,探究驱动人类社会变迁的根本动力——技术革新、气候变化、意识形态的传播与权力结构的演替。 全书分为五个相互关联的宏大篇章,每一篇章都聚焦于特定的文明区域与关键的历史转折点。 --- 第一部分:文明的摇篮与早期神话(约公元前3500年以前) 本部分深入考察了人类迈向定居农业社会的关键一步,重点探讨了美索不达米亚、尼罗河谷、印度河流域以及黄河流域早期文明的独立起源与共性。我们详细分析了早期文字系统的发展(如楔形文字和象形文字)如何标志着历史时期的开始,以及早期的神权政治结构如何奠定社会阶层的基础。 焦点议题: 灌溉技术对社会复杂性的催化作用;早期法典(如汉谟拉比法典的背景)的社会意义;史前贸易网络的初步形成与区域文化交流的证据。 跨区域比较: 重点对比了古埃及法老的集权模式与两河流域城邦的竞争性政治格局。 --- 第二部分:轴心时代的思想觉醒与帝国崛起(约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500年) 这一时期是人类精神与政治思想的爆发期。本书将这一阶段称为“轴心时代”的延伸,探讨了从地中海到东亚,哲学、宗教和政治理论如何同时涌现,并深刻塑造了后续数千年的世界观。 地中海世界的核心: 详细阐述了古希腊城邦民主的实践与局限,以及亚历山大帝国对希腊化文化的扩散。随后,本书深入剖析了罗马共和国向帝国的转变过程,侧重于其法律体系、军事组织及其对欧洲早期政治思想的遗留影响。 东方帝国的构建: 聚焦于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统治艺术——如何通过高效的行政管理和道路系统维持一个横跨欧亚的庞大帝国。同时,也探讨了秦汉王朝的统一模式,特别是儒家思想如何在官方意识形态中确立其不可动摇的地位。 精神世界的革命: 比较了佛教在南亚的兴起、琐罗亚斯德教的影响,以及早期基督教在罗马世界的传播,分析了这些普世性宗教如何挑战地方性的、部落性的信仰体系。 --- 第三部分:古典秩序的瓦解与新秩序的构建(约公元500年至公元1450年) “黑暗时代”这一标签被本书谨慎使用,我们更倾向于将其描述为“重组与地方化”的时期。古典帝国崩溃后,新的权力中心在旧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东西方世界的发展轨迹展现出显著的差异性。 拜占庭与伊斯兰世界的勃兴: 详述了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如何继承并保存了希腊-罗马的遗产,同时成为东西方贸易的关键枢纽。紧接着,本书详细分析了七世纪伊斯兰教的兴起,其军事扩张、阿拉伯帝国在科学、数学和医学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其在丝绸之路贸易中的核心地位。 欧亚大陆的平衡: 探讨了中世纪欧洲(西欧)封建制度的特点,其与教会权力的复杂关系,以及庄园经济的运作模式。在东欧和欧亚草原,本书重点分析了蒙古帝国的兴起,其对全球贸易、疾病传播(黑死病)和地缘政治格局带来的颠覆性影响。 美洲文明的独立发展: 独立地分析了玛雅城邦的衰落、特诺奇蒂特兰(阿兹特克)和印加文明在地理隔离下的独特成就,特别关注其农业技术、城市规划和宇宙观。 --- 第四部分:全球连接与冲击的时代(约公元1450年至公元1914年) 火药、航海技术和印刷术的结合,彻底打破了地域间的隔绝。本部分的核心是“大航海时代”如何将世界历史上原本分离的文明网络强行连接起来,其后果是资本主义的兴起、殖民帝国的建立和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重组。 重心的转移: 详细描述了奥斯曼帝国如何巩固其地中海霸权,以及欧洲国家如何通过远洋航行绕过传统贸易路线。对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引发的“哥伦布交换”(动植物、疾病、人口的大规模转移)进行细致的生态史和人口史分析。 启蒙与革命: 探讨了在科学革命的推动下,欧洲思想界对理性、个体权利和主权国家的重新定义。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不仅是区域性事件,更是全球范围内对既有政治合法性基础的挑战。 工业化的浪潮: 聚焦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分析了煤炭、蒸汽机和工厂制度如何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力、社会结构和环境关系。同时,对比了在西方工业化冲击下,清朝、奥斯曼帝国和日本等非西方政体所采取的不同应对策略(如日本明治维新的彻底性)。 --- 第五部分:危机、全球化与现代性的探索(公元1914年至今) 本部分聚焦于二十世纪的剧烈动荡,探讨了两次世界大战如何重塑国际秩序,意识形态的极端化冲突(法西斯主义、共产主义、自由民主)的根源,以及全球南方国家争取独立的过程。 两次大战的结构性根源: 深入分析了帝国主义竞争、民族主义的激化以及技术进步如何被应用于大规模毁灭。 冷战与去殖民化: 阐述了美苏两极格局下的全球对抗,以及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新兴国家如何在夹缝中探索其发展道路,构建新的民族认同。 数字时代的挑战: 考察了后冷战时代信息技术的爆炸性发展对主权、文化认同和全球经济治理带来的冲击。本书最后探讨了当前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气候变化、跨国恐怖主义、资源分配不均——并以此反思历史进程中不同文明在应对大规模危机时的经验与教训。 --- 本书特色与价值 《世界文明的脉动》旨在提供一个综合性的、批判性的历史视角。它不回避冲突与压迫,但更强调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展现出的适应性、创造性与相互依存性。本书大量引用了最新的考古学发现、遗传学研究和环境史资料,力求摆脱过时的史观,为读者提供一个认识“我们身处何处,以及如何走到今天”的详尽蓝图。本书适合历史专业学生、跨学科研究者以及所有渴望理解全球复杂性的一般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处理战国时代那段波谲云诡的历史时,简直是精彩绝伦,我读得手心直冒汗。那些著名的武将们,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不再是扁平的符号,而是被赋予了极为复杂的人性。作者没有简单地将他们塑造成传统意义上的英雄或恶棍,而是深刻剖析了他们各自的出身背景、政治手腕以及性格中的致命弱点。尤其是对“天下统一”这个概念的解读,书中探讨了不同势力在宗教、经济和军事上采取的截然不同的策略,这种多维度的分析,极大地拓宽了我对那个时代局势的理解。每当读到关键性的战役,比如合战的部署和结果,作者的叙述节奏感掌握得非常到位,该详略得当之处毫不拖沓,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亲临沙场,能嗅到硝烟和血腥味。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你明白,历史的走向往往是由无数个“如果”和“非此不可”交织而成的复杂博弈。

评分

最后,关于战后日本的重建与发展,这本书的处理方式显得尤为克制和客观,这对于一部综合性的历史著作来说非常可贵。它没有被时代情绪所裹挟,而是冷静地分析了战败后的政治重塑、美国的干预以及经济奇迹的形成基础。它没有停留在表面的繁荣景象,而是深入探究了战后社会心态的微妙变化,以及那些被历史洪流暂时掩盖的深层矛盾是如何在新的经济结构下重新浮现或变形的。整本书的行文风格,从早期的神话叙事,到中期的严谨论述,再到近代的社会剖析,展现出一种螺旋上升的叙事逻辑,确保了读者在合上书本时,不仅掌握了“发生了什么”,更能理解“为什么会这样发生”,这是一种成熟史学著作应有的姿态。它绝对是想全面了解日本历史的人,架子上不可或缺的一本工具书。

评分

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作者对于幕府体制的解构,处理得极其细腻和深刻。从镰仓幕府到江户幕府,那种看似铁板一块的中央集权体系,在本书中被揭示出其内在的巨大张力和矛盾。它详细描述了武士阶层是如何从一种军事服务者,逐渐演变为统治精英,以及他们为了维护统治合法性所构建的繁复的伦理纲常和法律体系。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锁国”政策的章节,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保守或落后,而是从当时国际政治格局、内部经济压力等多个角度进行了辩证分析,这让我对这种看似极端的政策有了更具同理心的认识。书中的图表和对地方藩属国的梳理也很有条理,尽管涉及的行政区划和人名众多,但由于整体脉络清晰,即便是初涉历史研究的读者,也能较好地跟上这条时间线索,不至于迷失在复杂的封建结构之中。

评分

随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这本书对明治维新和近代化转型的描绘,是全书的高潮部分,也是最具冲击力的。那种从沉睡中猛然惊醒,试图在极短时间内吸收西方文明精髓的巨大社会动荡,被作者捕捉得淋漓尽致。书中对比了不同派系对“西化”的理解差异——是学习西方的技术、制度,还是其文化内核?这种内在的拉扯和对外来冲击的消化吸收过程,被描绘得充满了张力和无奈。我特别留意了关于工业化初期对传统社会结构(如士族的瓦解、农民生活变化)的影响分析,那种社会阵痛和阵痛后的重塑,让人深思一个古老国度如何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挣扎求存。文字中流露出的那种对历史进程的深沉关怀,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知识的传递工具,更像是一面映照民族命运的镜子。

评分

这本书,厚得像块砖头,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光是目录就让人眼花缭乱,简直就是一部浓缩的日本文明百科全书。我原本以为自己对日本的了解仅限于一些漫画和旅游指南上的零星片段,但翻开这书才发现,我之前的认知是多么的肤浅。作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从神话时代的伊邪那岐和伊邪那美讲起,那种叙述的笔触不是冷冰冰的史料堆砌,而是带着一种娓娓道来的历史厚重感。特别是描述古代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贵族文化的精致奢靡时,文字仿佛自带画面感,让人忍不住想象平安京的朱红宫墙下,那些穿着十二单的女性们,在庭院里吟诵和歌的情景。它不像那种教科书读起来那么枯燥,反倒更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历史剧本,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就沉浸到了那个时代的环境氛围之中。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翻越一座座历史的里程碑,清晰地勾勒出日本社会形态是如何一步步演变至今的轮廓。

评分

看看日本史,知道自己的不足。

评分

介绍的很详细,但没有采用熟悉的镰仓时代等划分法,反而贯彻自己的理解。

评分

据说评价不高,但是还是值得学习研读

评分

算得上是旁征博引,图文并茂了。只是对美国人的思维还需要好好捋捋。信息量挺大,四周留白都很少,放柜子里备查吧。

评分

非常的不错,望戒骄戒躁,继续保持!

评分

还没看,不知如何。

评分

多读点书总是好的

评分

书的质量很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

日本史,值得一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