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心影/季羡林代表作品·典藏版(精装)

天竺心影/季羡林代表作品·典藏版(精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季羡林 著
图书标签:
  • 季羡林
  • 印度文化
  • 文化随笔
  • 散文集
  • 文学
  • 精装
  • 典藏
  • 天竺心影
  • 旅行文学
  • 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203289
版次:1
商品编码:11734135
品牌:读品联合(TASTEFUL READING)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8
字数:211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天竺心影/季羡林代表作品·典藏版(精装)》怀念动荡年代里的中印友谊重温记忆中的大好河山。

内容简介

  《天竺心影/季羡林代表作品·典藏版(精装)》收录了《天竺心影》和《燕南集》两个集子。其中,《天竺心影》主要回忆了季羡林先生在印度的美好回忆:从初抵德里开始,到德里大学、尼赫鲁大学,再到印度普通一家人,最后离别印度。《燕南集》主要收录了《朗润集》出版后至1985年写的散文,其中对敦煌、黄山、北戴河、大招提寺等详尽地进行了描写,另外还有一些对过去师友的回忆等。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8.6—2009.7.11),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家、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代表作品:《牛棚杂忆》《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病榻杂记》《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等。

目录

天竺心影
002 楔子
006 初抵德里
011 在德里大学和尼赫鲁大学
020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026 难忘的一家人
032 孟买,历史的见证
038 一个抱小孩子的印度人
043 佛教圣迹巡礼
055 回到历史中去
060 深夜来访的客人
066 海德拉巴
073 天雨曼陀罗——记加尔各答
079 国际大学
083 别印度
燕南集
090 序
094 忆日内瓦
100 歌唱塔什干
112 换了人间——北戴河杂感
115 处处花开夹竹桃
118 五色梅
120 战斗吧,非洲!
126 野火
130 爽朗的笑声
136 春城忆广田
145 观天池
151 火焰山下
156 在敦煌
162 春色满寰中
164 登黄山记
181 西谛(郑振铎)先生
190 游唐大招提寺
195 清华颂
197 德国学习生活回忆
202 下瀛洲
206 富春江上
211 还乡记
214 临清县招待所
219 聊城师范学院
224 五样松抒情
229 我和济南——怀鞠思敏先生
232 赞西安
235 观秦兵马俑
242 德里风光
245 别稻香楼——怀念小泓
251 兰州颂
253 富春江边瑶琳仙境
259 深圳掠影
262 星光的海洋
266 黎明前的北京
268 同声相求——参加印度蚁垤国际诗歌节有感
272 一座精美绝伦的汉白玉雕像——一个幻影
274 登蓬莱阁
279 海上世界

精彩书摘

  楔子
  我走在罗湖桥上。
  这是一座非常普普通通的桥,如果它坐落在其他地方,决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甚至不会令人感到它的存在。何况我走过这座桥,至少已经有三四次了。因此,当我踏上桥头的时候,我的心情是很平静的,平静得有如古井静水,没有任何涟漪。
  然而,却出现了我意想不到的情况。
  我猛然一抬头,看到十几米以外,对面桥头上站着一位解放军,草绿色的军帽,草绿色的军衣,整洁朴素,雍容大方,同国内天天见到的成千上万的解放军一样,也没有什么特异之处;而且就在一个月以前我还是天天看到他们的,当时,对他们简直可说是视若无睹。然而,此时此地,军帽上那一颗红星,领子上那两块红色领章,却闪出了异样的光彩,赫然像一团烈火,照亮了我的眼睛,照亮了我的心。我心里猛然一震动,泪水立刻夺眶而出:我最可爱的祖国,我又踏上你的土地了,又走到你的怀抱里来了。我很想俯下身去,吻一吻祖国的土地;但我终于控制住了自己,仍然走上前去。
  更令我吃惊的是,在这无比快乐的心潮中,却有一点淡淡的哀愁在。这是什么原因呢?刚分手不久的印度人民、印度朋友的声容笑貌又突然出现在我的眼前,回荡在我的耳边。其中有老人,也有青年;有工人,也有农民;有大学生,也有大学教授;有政府官员,也有全印柯棣华大夫纪念委员会和印中友好协会的领导人。“印中友好万岁”“印地秦尼巴依巴依”(“印中人民是兄弟”)的喊声我又仿佛能够听到;那种充满了热情的眼神,我又仿佛能够感到;那一双双热乎乎的手,我又仿佛能够握到;老教授朗诵自己作的欢迎诗的声音,年轻的男女大学生致欢迎词的清脆的声音,我又仿佛能够听到;万人大会上人群像汹涌的大海的情景,我又仿佛能够看到。我的脖子上又仿佛感到沉重起来,成串的红色的、黄色的、蓝色的、棕色的花环仿佛又套上我的脖子,花香直刺我的嗅官。
  这一切都是说不完道不完的。
  然而现在哪里去了呢?
  中国古诗上说:“马后桃花马前雪,教我哪得不回头?”我想改一下:“桥前祖国桥后印,教我前后两为难。”杜甫的诗说:“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我也想改一下:“今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印度对我已经有点茫茫了。
  我们在印度的时候,经常对印度人民说:“我给你们带来了中国人民的友谊,我也将把你们的友谊带回中国去,带给中国人民。”然而友谊究竟应该怎么个带法呢?友谊确确实实是存在的,但却是我看不到摸不着,既无形体,又无气味;既无颜色,又无分量。成包地带,论斤地带,都是毫无办法的。唯一的办法,就是用我们的行动带。对我这样喜欢舞笔弄墨的人来说,行动就是用文字写下来,让广大的中国人民都能读到,他们虽然不能每个人都到印度去,可是他们能在中国通过文字来分享我们的快乐,分享印度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情。
  一说到舞笔弄墨,我就感到内疚于心。我虽然舞得不好,弄得不好,却确实舞过弄过,而且舞弄了已经几十年了。但是到印度来之前,我却一点想舞想弄的意思都没有,我带来了一个笔记本,上面连一个字也没有写。为什么呢?原因很多,我在这里不去谈它了,总之是什么也不想写。
  在印度过了半个多月以后,今天又回到祖国。我现在走在罗湖桥上,一时万感交集,奔突脑海。我深深地感觉到:如果我不把我的经历写下来,那就好像是对印度人民犯了罪,也好像是对中国人民犯了罪,至少也是自私自利的行为。我的内心在催促着我,在驱策着我。不管舞弄得好或坏,我只好舞弄它一下子了。于是过去30年来积压在心头的东西一下子腾涌起来。我自己也难以说明白,为什么在过去这样长的时间竟基本上什么也没有写。写成的一点点东西,竟也没有拿出去发表——论中印友好的文章,我确实还是写了一些,但是我自己的亲身感受却是没有去碰。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说不出。
  我现在脑海里乱得很,里面好像在过电影。这些电影片有旧的、有新的。按理说,新的总应该比旧的清晰一些。但是有时候也不尽然,有的旧的比新的还要清晰,还要色彩绚丽。有时候我自己也分不出哪新哪旧。既然这些影片非要转变成文字不可,那就让它们转一转吧。至于是新是旧,那是无关重要的,我也不去伤那个脑筋加以分辨。反正都是发生在印度大地上,发生在我的眼前,反映到我的心中,现在又在我笔下转变成了文字。
  《儒林外史》上有一个回目叫:“说楔子敷陈大义”。我也在这里敷陈大义。什么是我的大义呢?我的大义就是中印两国人民的传统的、既古老又崭新的友谊。下面的故事和经历,虽然有前有后,而且中间相距将近30个年头。时移世变,沧海桑田,难免有一些变化,但是哪一个也离不开这个“大义”。而且这个“大义”不但在眼前起作用,在将来也还要起作用,要永远地起作用,这就是我坚定的信念。我相信,这也会是印度人民的坚定的信念。
  1979年10月11日
  初抵德里
  机外是茫茫的夜空,从机窗里看出去,什么东西也看不见。黑暗仿佛凝结了起来,凝成了一个顶天立地的黑色的大石块。飞机就以每小时2000多里的速度向前猛冲。
  但是,在机下20多里的黑暗的深处,逐渐闪出了几星火光,稀疏,暗淡,像是寥落的晨星。一转眼间,火光大了起来,多了起来,仿佛寥落的晨星一变而为夏夜的繁星。这一大片繁星像火红的珍珠,有的错落重叠,有的成串成行,有的方方正正,有的又形成了圆圈,像一大串火红的珍珠项链。
  我知道,德里到了。
  德里到了,我这一次远游的目的地到了。我有点高兴,但又有点紧张,心里像开了锅似的翻腾起来。我自己已经有23年的时间没有到印度来了。中间又经历了一段对中印两国人民来说都是不愉快的时期。虽然这一点小小的不愉快在中印文化交流的长河中只能算是一个泡沫;虽然我相信我们的印度朋友决不会为这点小小的不愉快所影响;但是到了此时此刻,当我们乘坐的飞机就要降落到印度土地上的时候,我脑筋里的问号一下子多了起来。印度人民现在究竟想些什么呢?我不知道。他们怎样看待中国人民呢?我不知道。我本来认为非常熟悉的印度,一下子陌生起来了。
  这不是我第一次访问印度,我以前已经来过两次了。即使我现在对印度似乎感到陌生,即使我对将要碰到的事情感到有点没有把握;但是我对过去的印度是很熟悉的,对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是很有把握的。
  我第一次到印度来,已经是27年前的事情了。同样乘坐的是飞机,但却不是从巴基斯坦起飞,而是从缅甸;第一站不是新德里,而是加尔各答;不是在夜里,而是在白天。因此,我从飞机上看到的不是黑暗的夜空,而是绿地毯似的原野。当时飞机还不能飞得像现在这样高,机下大地上的一切都历历如在目前。河流交错,树木蓊郁,稻田棋布,小村点点,好一片锦绣山河。有时甚至能看到在田地里劳动的印度农民,虽然只像一个小点,但却清清楚楚,连妇女们穿的红绿沙丽都清晰可见。我虽然还没有踏上印度土地,但却似乎已经熟悉了印度,印度对于我已经不陌生了。
  不陌生中毕竟还是有点陌生。一下飞机,我就吃了一惊。机场上人山人海,红旗如林。我们伸出去的手握的是一双双温暖的手。我们伸长的脖子戴的是一串串红色、黄色、紫色、绿色的鲜艳的花环。我这一生还是第一次戴上这样多的花环,花环一直戴到遮住我的鼻子和眼睛。各色的花瓣把我的衣服也染成各种颜色。有人又向我的双眉之间、双肩之上,涂上、洒上香油,芬芳扑鼻的香气长时间地在我周围飘拂。花香和油香汇成了一个终生难忘的印象。
  即使是终生难忘吧,反正是已经过去的事了。我第二次到印度来只参加了一个国际会议,不算是印度人民的客人。停留时间短,访问地区少,同印度人民接触不多,没有多少切身的感受。现在我又来到了印度,时间隔得长,中间又几经沧桑,世局多变。印度对于我就成了一个谜一样的国家。我对于印度曾有过一段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现在又从熟悉转向陌生了。
  我就是带着这样一种陌生的感觉走下了飞机。因为我们是先遣队,印度人民不知道我们已经来了,因此不会到机场上来欢迎我们,我们也就无从验证他们对我们的态度。我们在冷冷清清的气氛中随着我们驻印度使馆的同志们住进了那花园般的美丽的大使馆。
  我们的大使馆确实非常美丽。庭院宽敞,楼台壮丽,绿草如茵,繁花似锦。我们安闲地住了下来。每天一大早,起来到院子里去跑步或者散步。从院子的一端到另一端恐怕有一两千米。据说此地原是一片密林,林子里有狼,有蛇,有猴子,也有孔雀。最近才砍伐了密林,清除了杂草,准备修路盖房子。有几家修路的印度工人就住在院子的一个角落上。我们散步走到那里,就看到他们在草地上生上炉子,煮着早饭,小孩子就在火旁游戏。此外,还有几家长期甚至几代在中国使馆工作的印度清扫工人,养花护草的工人,见到我们,彼此就互相举手致敬。最使我感兴趣的是一对孔雀,它们原来是住在那一片密林中的。密林清除以后,它们无家可归,夜里不知道住在什么地方。可是每天早晨,还飞回使馆来,或者栖息在高大的开着红花的木棉树上,或者停留在一座小楼的阳台上。见到我们,仿佛吃了一惊,连忙拖着沉重的身体缓慢地飞到楼上,一转眼,就不见了。但是,当我们第二天跑步或散步到那里的时候,又看到它们蹲在小楼的栏杆上了。
  日子就这样悠闲地过去。我们的团长在访问了孟加拉国之后终于来到德里。当我到飞机场去迎接他们的时候,我的心情仍然是非常悠闲的,我丝毫也没有就要紧张起来的思想准备。但是,一走近机场,我眼前一下子亮了起来:27年前在加尔各答机场的情景又出现在眼前了。27年好像只是一刹那,中间那些沧海桑田,那些多变的世局,好像从来没有出现过。我看到的是高举红旗的印度青年,一个劲地高喊“印中是兄弟”的口号。恍惚间,仿佛有什么人施展了仙术,让我一下子返回到27年以前去。我心里那些对印度从陌生到熟悉又从熟悉到陌生的感觉顿时涣然冰释。我多少年来向往的印度不正是眼前的这个样子吗?
  因为飞机误了点,我们在贵宾室里待的时间就长了起来。这让我非常高兴,我可以有机会同迎接中国代表团的印度朋友们尽兴畅叙。朋友中有旧知,也有新交。对旧知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对新交是“乐莫乐兮新相知”。各有千秋,各极其妙。但是,站在机场外面的印度人民,特别是德里大学和尼赫鲁大学的教师和学生,也不时要求我们出去见面。当然又是戴花环,又是涂香油。一回到贵宾室,印度的新闻记者,日本的新闻记者,还有一些不知道从哪儿来的新闻记者,以及电台录音记者、摄影记者,又一拥而上,相机重重,镁光闪闪,一个个录音喇叭伸向我们嘴前,一团热烈紧张的气氛。刚才在汽车上还保留的那种悠闲自在的心情一下子消逝得无影无踪了。对我来说,这真好像是一场遭遇战,然而这又是多么愉快而兴奋的遭遇战啊!回想几天前从巴基斯坦乘飞机来印度时那种狐疑犹豫的心情,简直觉得非常好笑了。我的精神一下子抖擞起来,投入了十分紧张、十分兴奋、十分动人、十分愉快的对印度的正式的访问。
  1979年10月
  在德里大学和尼赫鲁大学
  我一生都在大学中工作,对大学有兴趣,是理所当然的;而别人也认为我是大学里的人;因此,我同大学,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发生联系,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这也就决定了我到德里后一定要同那里的大学发生一些关系。
  但我却决没有想到,素昧平生的德里大学和尼赫鲁大学竟然先对我发出了邀请。我当然更不会想到,德里大学和尼赫鲁大学会用这样热情隆重到超出我一切想象的方式来欢迎我这个微不足道的人物。也许是因为我懂一点梵文和巴利文,翻译过几本印度古典文学作品,在印度有不少的朋友,又到过印度几次,因此就有一些人知道我的名字。但是实际上,尽管我对印度人民和印度文化怀有深厚的敬意,我对印度的了解却是非常肤浅的。
  27年前,当我第一次访问印度的时候,尼赫鲁大学还没有建立,德里大学我曾来过一次。当时来的人很多,又是一个非常正式的场合,所以见的人多,认识的人少。加之停留时间非常短,又相隔了这样许多年,除了记得非常热闹以外,德里大学在我的印象中已颇为模糊了。
  这一次旧地重游,到的地方好像是语言学科和社会科学学科所在地。因为怕我对这里不熟悉,拉吉波特·雷易教授特地亲自到我国驻印度大使馆来接我,并陪我参观。在门口欢迎我们的人并不多,我心里感到有点释然。因为事前我只知道,是请我到大学里来参观,没有讲到开会,更没有讲到要演讲,现在似乎证实了。然而一走进会场,却使我吃了一惊,那里完完全全是另一番景象。会场里坐满了人,门外和过道还有许多人站在那里,男、女、老、少都有。里面显然还有不少的外国人,不知道是教员还是学生。佛学研究系的系主任和中文日文系的系主任陪我坐在主席台上。我心里有点打起鼓来。但是,中国古语说,既来之,则安之;既然安排了这样一个环境,也就只好接受下来,不管我事前是怎样想的,到了此刻都无济于事。我的心一下子平静下来。
  首先由学生代表致欢迎词。一个女学生用印地语读欢迎词,一个男学生用中文读。欢迎词中说:
  在德里大学的历史上,这是我们第一次欢迎北京大学的教授来访问。我们都知道,北京大学是中国主要的大学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大学之一。它曾经得到“民主堡垒”的盛名。我们希望通过季羡林教授的访问,在北京大学和德里大学之间建立一座友谊的桥梁。我们希望从今以后会有更多的北京大学的学者来访问德里大学。我们也希望能有机会到北京大学去参观、学习。
  欢迎词中还说:
  中国跟印度有两千年的友好往来。印度佛教徒图澄、鸠摩罗什·普提达摩跟成百的其他印度人把印度文化的精华传播到中国。四十年前,印度医生柯棣华、巴苏华跟其他医生,不远千里去到中国抗日战争前线治疗伤病员。柯棣华大夫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样,中国的佛教徒法显、玄奘跟义净已经变成印度老幼皆知的名字。他们留下的记载对印度历史的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这些话使我们在座的中国同志都感到很亲切,使我们很感动。长达几千年的传统的友谊一下子把我们的心灵拉到一起来了。
  学生代表致过欢迎辞以后,佛学研究系系主任辛格教授又代表教员致辞。他首先用英文讲话,表示对我们的欢迎,接着又特地用梵文写了一首欢迎我的诗。在这里,我感觉到,所有这一切都不只是对北京大学的敬意,而是对中国所有大学的敬意,北京大学只不过偶尔作为象征而已。当然更不是对我个人的欢迎,而是对新中国所有大学教员和学员的欢迎,我只不过是偶尔作为他们的象征而已。
  ……

前言/序言


《天竺心影/季羡林代表作品·典藏版(精装)》图书简介 著者介绍: 季羡林,中国当代杰出的文化大师、语言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被誉为“国学巨匠”。他学贯中西,融通古今,在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多个领域造诣深厚,是中国东方学研究的奠基者之一。季羡林先生一生治学严谨,著作等身,其思想深邃,文笔洒脱,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研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成就,更以其深厚的人格魅力和温润的文风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尊敬与喜爱。 作品概览: 《天竺心影/季羡林代表作品·典藏版(精装)》是一部集萃季羡林先生毕生学术精华与人生感悟的代表性作品。本书精选了季羡林先生在印度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国文化传承,以及人生哲学等多个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文章,力求全面展现其广博的学识、独特的见解和深沉的情怀。精装典藏版的推出,不仅是对大师学术成就的致敬,更是希望通过精美的装帧和优质的纸张,为读者带来更佳的阅读体验,使其成为书架上一件珍贵的文化瑰宝。 本书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既有对印度古代哲学、宗教、文学的深入探讨,也有对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独到分析;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也有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哲理思考。字里行间,流淌着季羡林先生深厚的文化底蕴、严谨的学术态度以及对人类文明的深切关怀。 详细内容介绍: 第一部分:天竺求索——印度学的智慧之光 本部分集中展现了季羡林先生在印度学研究领域的卓越成就。他将毕生心血倾注于对印度古代语言(如梵文、巴利文)的研究,以及对印度哲学、宗教、历史、文学的探索。 语言学的深度耕耘: 季羡林先生是中国梵文研究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在本部分中,您将看到他对梵文语音、词汇、语法进行深入考证的学术论文。他不仅精通古梵文,更对佛教经典中使用的巴利文也有深刻理解。他通过对古老文献的精读和细致的校勘,揭示了这些文字背后所承载的丰富文化信息,为我们理解印度古代文明提供了宝贵的钥匙。这些研究成果,并非枯燥的学术罗列,而是充满智慧的洞察,将晦涩的语言化为可感的文化脉络。 哲学与宗教的深度对话: 印度是哲学与宗教的发源地之一,佛教、印度教等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季羡林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对这些思想体系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深刻解读。他会分析《吠陀》的起源与演变,探讨奥义书中的宇宙观与人生观,解读佛陀的智慧与慈悲。您将了解到佛教如何从印度走向东方,又如何与不同文化土壤融合,形成多姿多彩的佛教文化。他对于不同宗教和哲学流派的比较研究,展现了他超越狭隘文化视角的宏大视野。 文学与艺术的独特视角: 印度拥有灿烂的文学艺术遗产,从史诗《摩诃婆罗多》到《罗摩衍那》,从经典戏剧到精美的雕塑与绘画,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密码。季羡林先生会从语言、文化、历史等多个角度,解读这些艺术瑰宝。他会分析梵文文学的艺术特色,探讨印度古典舞剧的文化内涵,以及古代印度艺术如何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宗教信仰。他能够透过表象,触及到印度文化最深层的精神内核。 历史与文明的交织: 印度作为东方文明的重要一环,其历史发展与周边文明,特别是中国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季羡林先生会梳理印度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王朝更迭,分析其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他会着重探讨印度文明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文化对印度文明的反哺,展现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宏大图景。 第二部分:心影流转——文化思辨与人生感悟 本部分将视角从对外部文化的探究,转向对自身文化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人生本质的哲理追问。这是季羡林先生“走出去,又走回来”的智慧升华。 中国文化的反思与传承: 季羡林先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实守护者和创新者。他深切忧虑中国传统文化的断裂,呼唤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与传承。他会在本书中深入探讨中国哲学思想的渊源,分析儒家、道家、法家等不同学派的精髓。他会反思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以及汉字在中华文明传承中的关键作用。他更强调,我们不仅要“读中国书”,更要“用心读中国书”,理解其内在的精神。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 季羡林先生是中国丝绸之路研究的权威。他会将我们带回到那个东西方文明交融的伟大时代。他会讲述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分析佛教经典东传的过程,揭示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在促进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他会描绘商旅往来,艺术品、技术、思想如何在广袤的大地上流动,以及这些交流如何塑造了古代中国、印度乃至中亚的文明形态。他认为,丝绸之路不仅是物质的通道,更是精神的桥梁。 比较文化学的视野: 季羡林先生倡导“大教育”和“大文化”的理念,主张打破学科界限,进行跨文化、跨领域的比较研究。在本书中,他会以独特的视角,对比东西方在哲学、美学、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异同。他会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答,从而揭示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与共通性。这种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到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同时也能以更包容的心态去理解和欣赏异质文明。 人生哲学的真挚流露: 作为一个在动荡年代中走过,又在晚年获得宁静与智慧的老人,季羡林先生的人生感悟尤为珍贵。他会在书中分享他对生命、死亡、幸福、痛苦等终极问题的思考。他会以平实而深刻的语言,讲述他的人生经历,以及这些经历如何塑造了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他倡导“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强调“平常心”的重要性,以及在逆境中保持乐观与豁达的处世之道。他的文字充满了人性的温度,能够触动每一位读者的心灵。 语言与文学的魅力: 季羡林先生的文笔,被誉为“汪洋恣肆,却又温润如玉”。他的文章,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灵动。他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将复杂的学术问题浅显化,同时又能以诗意的笔触,描绘出深邃的思想。本书的语言风格,将充分展现这种独特的魅力,让读者在享受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字的艺术美感。 典藏价值: 《天竺心影/季羡林代表作品·典藏版(精装)》并非仅仅是一部阅读材料,它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化艺术品。 权威性与代表性: 本书精选了季羡林先生最为经典、最具影响力的作品,是理解其学术思想和人生境界的最佳入门读物。 装帧的精美: 精装版本的采用,不仅提升了书籍的质感和耐用性,更在设计上力求体现大师的风范与作品的文化底蕴。优质纸张的选用,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也使得书籍在保存上具有更长久的价值。 学术与文学的完美结合: 本书将严谨的学术研究与富有感染力的文学表达融为一体,适合各类读者阅读。无论是希望深入了解印度学和中国文化的学者,还是渴望获得人生智慧的普通读者,都能在书中找到共鸣与启迪。 时代印记与文化传承: 季羡林先生的学问与思想,是中国现代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并阅读《天竺心影》,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更是与一位伟大的文化传承者进行对话,感受那个时代独特的精神气质。 《天竺心影/季羡林代表作品·典藏版(精装)》是一次通往深刻智慧与广博文化的世界的邀约。它将引领您穿越古老的语言,探索悠久的文明,思辨人生的真谛。这是一场心灵的旅行,一次对文化根源的追溯,也是一次与大师精神的深度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手捧这本《天竺心影》,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沉浸式阅读体验。季羡林先生的文字,仿佛拥有魔力,能够将遥远的天竺大地,鲜活地展现在我的眼前。我并非专门研究印度的学者,但通过先生的笔,我仿佛也能感受到恒河水的缓缓流淌,佛陀慈悲的目光,以及古代婆罗多人民的生活气息。先生在书中,既有宏观的历史梳理,也有对具体细节的生动描绘,这种穿梭于大历史与小故事之间的能力,让阅读过程充满趣味。我特别喜欢先生在书中对印度哲学思想的解读,那些看似玄奥的理论,在他的阐释下,变得清晰而富有哲理。他并没有回避复杂的概念,而是用一种更加易于理解的方式,将它们传递给读者。这让我觉得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关于印度的书,更是在进行一场关于智慧和人生的哲学对话。这本书,让我对印度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让我对这位学者的深厚底蕴和卓越成就,充满了由衷的敬佩。

评分

《天竺心影/季羡林代表作品·典藏版(精装)》的读者心声 翻开这本《天竺心影》,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度,季羡林先生的文字如同通往那片土地的钥匙,轻轻一拨,便开启了沉睡千年的记忆。我并非印度文化专家,也非汉学大家,只是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然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却被深深吸引,仿佛与先生一同漫步在恒河畔,感受着古老文明的脉搏。那些关于印度神话、宗教、哲学,乃至日常生活的描绘,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温度。先生的叙述,不是冰冷的考据,而是饱含深情的体悟。他笔下的印度,不再是遥远国度的传说,而是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存在。我尤其喜欢先生对细节的捕捉,那些细微之处,往往能折射出宏大的文化基因。比如,他对印度民间习俗的描写,对不同宗教派别的辨析,都让我受益匪浅。阅读这本书,就像在品一杯醇厚的老酒,初入口时或许有些许陌生,但越品越有味,回甘悠长。它让我看到了一个不曾了解的印度,也让我对这位伟大的学者充满了敬意。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印度的书,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一次智慧的启迪。

评分

《天竺心影》这本书,让我领略到了什么叫做真正的“大家手笔”。季羡林先生以其渊博的学识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天竺画卷。我一直以来对印度这个神秘的国度都充满好奇,但真正接触到如此系统和深入的介绍,还是第一次。先生的文字,既有学术研究的严谨,又不乏文学的感染力。他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是在通过文字,传递他对这片土地、这些人文的理解与感悟。我尤其喜欢他在书中对印度文化中各种元素的细致剖析,无论是宗教的演变,还是哲学思想的流变,他都能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古代的东方,亲眼见证着历史的变迁,感受着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这本书,让我对印度这个文明古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季羡林先生这位伟大的学者,充满了由衷的敬佩和喜爱。它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从中汲取智慧的宝藏。

评分

最近读完了《天竺心影》,感觉像是进行了一场精神上的长途跋涉,却又充满了惊喜与收获。季羡林先生的学识之渊博,在这本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他以一种近乎“百科全书式”的广度和深度,向我们展示了天竺(印度)的方方面面。从宗教的源头到哲学的演变,从文学的瑰宝到历史的变迁,无不涉及。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先生在如此宏大的叙事中,依然能保持一种细腻的洞察力。他能从一个古老的传说中解读出人性的共通,从一个平凡的习俗中挖掘出文明的痕迹。这种将宏大与微观融为一体的能力,是真正大家风范的体现。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他不仅指引我看到了壮丽的风景,更教会我如何去欣赏沿途的每一片叶子,每一块石头。书中大量的引文和例证,也足以证明先生的治学严谨,但他的语言却并不艰涩,反而充满了智慧的光芒,时而幽默,时而深刻,让人在阅读中不禁颔首赞叹。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印度,更让我感受到了一个知识巨匠的魅力。

评分

不得不说,《天竺心影》这本书给我带来了相当大的阅读冲击。季羡林先生作为一位在东方学领域享有崇高声誉的学者,其作品的深度和广度自不必多言。但令我意外的是,他以如此平易近人的笔触,讲述了关于天竺(印度)的种种。我一直以为,涉及如此深厚的文化和历史题材的书籍,会是枯燥乏味的学术专著,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先生的文字,带着一种温润的光泽,即使是讨论极为复杂的宗教体系或哲学思想,也能被他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我尤其欣赏他在分析不同文化现象时的那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他不是简单地评判,而是试图去理解,去探寻其背后的根源。这让我在阅读时,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发。书中的一些观点,甚至引发了我对自身文化的反思。原来,不同的文明之间,真的存在着如此奇妙的联系和共通之处。这本书,就像是一扇窗,让我窥见了另一个世界,也让我对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

活动价买的季先生的作品,期待了许久,定是不会失望。

评分

京东图书真的特别好,每次活动都买好多。

评分

发/货快,内容稍微看了一下,感觉不错,希望儿子喜欢看

评分

评分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聊城市临清人,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翻译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季羡林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着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值得阅读。

评分

与书为伴,愿得心之宁静

评分

参加活动囤的书,京东快递绝对高速,昨天下单今天到货。

评分

光影斑驳,流年知晓

评分

还没有看了,期待质量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