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说唐诗(修订版)

蒋勋说唐诗(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蒋勋 著
图书标签:
  • 唐诗
  • 蒋勋
  • 文学
  • 诗歌
  • 文化
  • 经典
  • 解读
  • 艺术
  • 人文
  • 国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47562
版次:2
商品编码:11549098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文学之美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56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喜欢古典文学、传统文化、喜欢蒋勋的读者;学生、老师。
  唐代是“花季”,是诗的盛世,诞生了诸多伟大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李商隐等。在《蒋勋说唐诗(修订版)》中,蒋勋先生讲述了自己心中精彩的诗,好的唐代诗人。从文学到美学,从张若虚到李商隐,充满诗意,充满禅机,娓娓道来。  唐诗用凝练的表达将汉语的美推向极限,字形、发音、呈现出的画面、给读者的留白,唐诗中很多意向就像自然生长出来一样。蒋勋先生解释说,唐诗经过整个冬季的蛰伏,用尽全力盛开,那种蓬勃的生命力,是个性不同、际遇不同的诗人用才华挣来的不朽。《蒋勋说唐诗(修订版)》以《春江花月夜》开篇,讲述得那么美,使人恨不得刻在记忆里,而蒋勋先生却说:希望大家读过这首诗,一走出去就忘掉,把它忘得干干净净,有一天,你不要盼它,它就会回来。它会变成你生命的一个部分,躲在角落里,忽然告诉你“江天一色无纤尘”,也许在希腊,也许在高雄,你不知道它在什么时刻等着你。  蒋勋先生讲唐诗,既是在讲文学之美,也是在讲自己的生命情怀。珍视每一个个体的存在,珍视不同个性的美,珍视自由意志的价值,这些宝贵的经验,都是唐诗留给我们的财富。  沉浸于唐诗的世界之中,就仿佛在青春时刻遇到知己,可以把酒言欢,可以肝胆相照,可以一同去追求生命中的理想。  唐代是中国诗歌的盛世。才华超卓而风采各异的诗人纷纷登场,呈现出令人沉醉的生命意境。唐诗的迷人在于丰富,有发亮的激情,有缠绵的幽思,有昌盛时代的张扬,有繁华过后的怅惘,带着我们回到真实的世界,去感受美,去构筑私人的文学空间。  《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蒋勋说文学(上)》《蒋勋说文学(下)》同为“中国文学之美系列”。美,是自然,是自由,是自己。文学是照进现实的一道光。  延伸阅读——蒋勋说青春红楼系列:《梦红楼》《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①》。

内容简介

  本书系在《蒋勋说唐诗》(2012年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属于“蒋勋说中国文学之美系列”。  只要人还追求心灵的自由,便一定会热爱诗歌。蒋勋先生说:“当我们面对唐诗时,几乎每一个人都感觉到唐诗好迷人,里面的世界好动人。再追问一下,也许是因为刚好唐诗描写的世界是我们缺乏的经验,在不敢出走的时候去读出走的诗,在没有孤独的可能的时候读孤独的诗,在没有自负的条件时读自负的诗。”  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春江花月夜》《将进酒》《登高》《长恨歌》《登乐游原》……无论是公认有大成就的诗人,还是曾无数次被选入各种集子的诗篇,在蒋勋先生这里,都一一展现出不同以往的美感。  蒋勋先生以宽广的学养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在唐代浩如烟海的诗人、诗作中,撷取具代表性的诗人及其作品,将古典之美引入现代生活。深藏在文字中的诗意与挚情,经由蒋勋先生的讲述,也可以开放在每天经过的街心花园中,流淌在城市的月光里。  在《蒋勋说唐诗(修订版)》中,蒋勋给我们讲解唐诗的灿烂与华美,带领我们体验生命中的真与善与美,这将是一次愉悦的心灵出走。唐朝为什么会带给我们感动?因为唐诗里有一种灿烂与华美,唐朝就像汉文化一个短暂的度假期,是一次露营,人不会永远露营,最后还是要回来安分地去遵循农业伦理。为什么我们特别喜欢唐朝?因为会觉得这一年回想起来,很美的那几天是去露营和度假的日子,唐朝就是一次短暂的出走。

作者简介

  蒋勋,福建长乐人。1947年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宝岛台湾。台湾文化大学历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1972年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1976年返台。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并先后执教于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及东海大学美术系,现任《联合文学》社长。  其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著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近年专事两岸美学教育推广,他认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而自己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

精彩书评

  蒋勋善于把低眉垂睫的美唤醒,让我们看见精灿灼人的明眸。善于把沉哑喑灭的美唤醒,让我们听到恍如莺啼翠柳的华丽歌声。蒋勋多年在文学和美学上的耕耘,就时间的纵轴而言,他可算为人类文化的孝友之子,他是一个恭谨谦逊的善述者。就空间上的横轴而言,蒋勋是这个地域的诗酒风流的产物,是从容、雍雅、慧杰、自适的人。  ——台湾著名作家 张晓风

目录

第一讲 大唐盛世
诗像一粒珍珠
唐代是诗的盛世
新绣罗裙两面红,一面狮子一面龙
菩提萨埵与水到渠成
文学的内容与形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诗人的孤独感
游牧民族的华丽
唐诗里的残酷
侠的精神
唐朝是一场精彩的戏
第二讲 春江花月夜
唐朝是汉文化一个短暂的度假期
生命的独立性
与道德无关的生命状态
何处春江无月明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宇宙意识
牵连和挂念予生命以意义
愿逐月华流照君
归宿
交响曲的结尾
交响诗乐章
第三讲 王维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无人”
山水中生命的状态
《洛阳女儿行》:贵游文学的传统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相逢意气为君饮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第四讲 李白
诗歌的传统与创新
角色转换
青梅竹马
定格
浪漫诗的极致
盛放与孤独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最贵重的是生命的自我反省
诗存在于生活中
“诗仙”和“诗圣”
柔情与阳刚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忧伤与豁达
我本楚狂人
美到极致的感伤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第五讲 杜甫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社会意识的觉醒
记录时代的悲剧
人世间不可解的忧愁
离乱与还乡
晚年自伤
第六讲 白居易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文学中有对生命的丰富关怀
《长恨歌》——本事
《长恨歌》——梦寻
《琵琶行》——音乐
《琵琶行》——深情
第七讲 李商隐
唯美的回忆
幻灭与眷恋的纠缠
繁华的沉淀
抽象与象征
深知身在情长在
更持红烛赏残花
人间重晚晴
此情可待成追忆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生命的荒凉本质
寻找知己的孤独
典型情诗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泪与啼
晚唐的生命情调
最深的情感

精彩书摘

  唯美的回忆  晚唐与南唐是文学史上两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有很特殊的重要性。  在艺术里面,大概没有一种形式比诗更具备某一个时代的象征性。很难解释为什么我们在读李白诗的时候,总是感到华丽、豪迈、开阔。“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这种大气魄洋溢在李白的世界中。我自己年轻的时候,最喜欢的诗人就是李白。但这几年,自己也觉得很奇怪,在写给朋友的诗里面,李商隐与李后主的句子越来越多。我不知道这种领悟与年龄有没有关系,或者说是因为感觉到自己身处的时代其实并不是大唐。写“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这样的句子,不止是个人的气度,也包含了一个时代的气度。我好像慢慢感觉到自己现在处于一个有一点儿耽溺于唯美的时期。耽溺于唯美,就会感觉到李白其实没有意识到美。他看到“花间一壶酒”,然后跟月亮喝酒,他觉得一切东西都是自然的。经过安史之乱以后,大唐盛世、李白的故事已经变成了传奇,唐玄宗的故事变成了传奇,武则天的故事变成了传奇,杨贵妃的故事也变成了传奇。杜甫晚年有很多对繁华盛世的回忆;到了李商隐的时代,唐代的华丽更是只能追忆。  活在繁华之中与对繁华的回忆,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创作状态。回忆繁华,是觉得繁华曾经存在过,可是已经幻灭了。每个时代可能都有过极盛时期,比如我们在读白先勇的《台北人》的时候,大概会感觉到作者家族回忆的重要部分是上海,他看到当时台北的“五月花”,就会觉得哪里能够和上海的“百乐门”比。  一九八八年我去了上海,很好奇地去看百乐门大舞厅,还有很有名的大世界,觉得怎么这么破陋。回忆当中很多东西的繁华已经无从比较,只是在主观上会把回忆里的繁华一直增加。我常常和朋友开玩笑,说我母亲总是跟我说西安的石榴多大多大,很多年后我第一次到西安时,吓了一跳,原来那里的石榴那么小。我相信繁华在回忆当中会越来越被夸张——这也完全可以理解,因为那是一个人生命里最好的部分。我对很多朋友说,我向你介绍的巴黎,绝对不是客观的,因为我二十五岁时在巴黎读书,我介绍的“巴黎”其实是我的二十五岁,而不是巴黎。我口中的巴黎大概没有什么是不美的,因为二十五岁的世界里很少会有不美好的东西。即使穷得不得了,都觉得那时的日子很漂亮。  晚唐的靡丽诗歌,其实是对于大唐繁华盛世的回忆。  幻灭与眷恋的纠缠  我想先与大家分享李商隐的《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首诗只有二十个字,可是一下就能感觉到岁月已经走到了晚唐。诗人好像走到庙里抽了一支与他命运有关的签,签的第一句就是“向晚意不适”。“向晚”是快要入夜的时候,不仅是在讲客观的时间,也是在描述心情趋于没落的感受。晚唐的“晚”也不仅是说唐朝到了后期,也有一种心理上结束的感觉。个人的生命会结束,朝代会兴亡,所有的一切在时间的意义上都会有所谓的结束,意识到这件事时,人会产生一种幻灭感。当我们觉得生命非常美好时,恐怕很难意识到生命有一天会结束。如果意识到生命会结束,不管离这个结束还有多远,就会开始有幻灭感。因为觉得当下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不确定的,在这个不确定的状态中,会特别想要追求刹那之间的感官快乐与美感。  白天快要过完了,心里有一种百无聊赖的感觉,有一种讲不出理由的闷,即“意不适”。晚唐的不快乐绝对不是大悲哀。李白的诗中有号啕痛哭,晚唐时只是感觉到闷闷的,有点淡淡的忧郁。在杜甫或李白的诗里都可以看到快乐与悲哀之间的巨大起伏;可是在李商隐的诗里,你永远看不到大声的呐喊或者呼叫,他就算要掉泪,也是暗暗地在一个角落里。“不适”用得非常有分寸,这种低迷的哀伤弥漫在晚唐时期,形成一种风气。  这种讲不出的不舒服要如何解脱呢?“驱车登古原”,用现在的语言来讲,就是去散散心吧,疏解一下愁怀。乐游原是当时大家很喜欢去休闲娱乐的地方,这里用了“古”字,表示这个地方曾经繁华过。  曾经繁华过,现在不再繁华,作者的心情由此转到“夕阳无限好”——在郊外的平原上,看到灿烂的夕阳,觉得很美。“无限”两个字用得极好,讲出了作者的向往,他希望这“好”是无限的,可是因为是“夕阳”,这愿望就难免荒谬。夕阳很灿烂,但终归是向晚的光线,接下来就是黑暗。诗人自己也明白,如此好的夕阳,“只是近黄昏”。二十个字当中,李商隐不讲自己的生命,而是描写了一个大时代的结束。  这首诗太像关于命运的签。大概每一个人出生之前就有一首诗在那里等着,一个国家、一个朝代,或许也有一首诗在那里等着。晚唐的诗也可以用这二十个字概括。已是快入夜的时刻,再好的生命也在趋向于没落,它的华丽是虚幻的。从这首诗里面,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李商隐的美学组合了两种完全不相干的气质:极度华丽,又极度幻灭。通常被认为相反的美学特征,被李商隐融会在了一起。  李商隐的很多哀伤的感觉都是源于个人生命的幻灭,可以说是一种无奈吧;感觉到一个大时代在慢慢没落,个人无力挽回,难免会觉得哀伤;同时对华丽与美又有很大的眷恋与耽溺,所以他的诗里面有很多对华丽的回忆,回忆本身一定包含了当下的寂寞、孤独与某一种没落。这有点儿类似于白先勇的小说,他的家世曾经非常显赫,在巨大的历史变故之后,他一直活在对过去的回忆里。那个回忆太华丽,或者说太繁盛了,当他看到自己身处的现实时,就会有很大的哀伤。他写的“台北人”,某种程度上是没落的贵族。同时生活在台北的另外一些人,可能正在努力白手起家,与白先勇的心情绝对不一样。晚唐的文学中有一部分就是盛世将要结束的最后挽歌,挽歌是可以非常华丽的。  在西洋音乐史上,很多音乐家习惯在晚年为自己写安魂曲,比如大家很熟悉的莫扎特的《安魂曲》。他们写安魂曲的时候,那种心情就有一点像李商隐的诗,在一生的回忆之后,想把自己在历史中定位,可是因为死亡已经逼近,当然也非常感伤。在西方美学当中,将这一类文学叫作“décadence”,“décadence”翻译成中文就是“颓废”。一般的西洋文学批评,或者西洋美学,会专门论述颓废美学,或者颓废艺术。在十九世纪末的时候,波特莱尔的诗、魏尔伦的诗、兰波的诗,或者王尔德的文学创作,都被称为“颓废文学”或者“颓废美学”。还有一个术语叫作“世纪末文学”,当时的创作者感到十九世纪的极盛时期就要过去了,有一种感伤。“颓废”这两个字在汉字里的意思不好,我们说一个人很颓废,正面的意义很少。我们总觉得建筑物崩塌的样子是“颓”,“废”是被废掉了,可是“décadence”在法文当中是讲由极盛慢慢转到安静下来的状态,中间阶梯状的下降过程就叫作“décadence”,更像是很客观地叙述如日中天以后慢慢开始反省与沉思的状态。这个状态并没有什么不好,因为在极盛时代,人不会反省。  回忆也许让你觉得繁华已经过去,如果是反省的话,就会对繁华再思考。用季节来比喻更容易理解。比如夏天的时候,花木繁盛,我们去看花,觉得花很美。秋天,花凋零了,这个时候我们回忆曾经来过这里,这里曾经是一片繁花,会有一点感伤,觉得原来花是会凋零的。这其中当然有感伤的成分,可是也有反省的成分,因为开始去触碰生命的本质问题。所以我们说李商隐的诗是进入秋天的感觉、黄昏的感觉,在时间上他也总是喜欢写秋,写黄昏。  王国维说,人对于文学或者自己的生命,有三个不同阶段的领悟。他觉得人活着,吃饭,睡觉,谈恋爱,如果开始想到“我在吃饭,我在睡觉,我在谈恋爱”,开始有另外一个“我”在观察“我”的时候,是季节上入秋的状态。他曾经说人生的第一个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西风”就是秋风,“凋碧树”,风把绿色的树叶全部吹走了,所以树变成了枯树。一个人走到高楼上,“望尽天涯路”。树叶都被吹光了,变成枯枝,才可以眺望到很远很远的路,如果树叶很茂密,视线会被挡住。一个年轻小伙子在精力很旺盛的时候,反省是很难的一件事,因为他正在热烈地追求生活。可是生活并不等同于生命,当他开始去领悟生命的时候,一定是碰到了令他感伤的事物。他开始发现生活并不是天长地久的繁盛,这个时候他会对生命有新的感悟。王国维描述的第一个境界就是把繁华拿掉,变成视觉上的“空”,我想这与李商隐在“驱车登古原”时所看到的灿烂晚霞是非常类似的。  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生命经验,在某一个白日将尽的时刻,感觉到某一种说不出来的闷。它绝对不是大痛苦,只是一种很闷的感觉,如果到西子湾去看满天的晚霞,你看到的绝对不止是夕阳,更能看到自己内在生命的某种状态。  当诗人看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时,有很大的眷恋,没有眷恋,不会说夕阳无限好,就是因为觉得生命这么美好,时代这么美好,才会惋惜“只是近黄昏”。这两句诗写的是繁华与幻灭,舍不得是眷恋,舍得是幻灭,人生就是在这两者之间纠缠。如果全部舍了,大概就没有诗了;全部都眷恋也没有诗——只是眷恋,每天就去好好生活吧!从对繁华的眷恋,到感觉到幻灭,就开始舍得。我觉得李商隐就是在唯美的舍得与舍不得之间摇摆。  繁华的沉淀  很多人有一种误会,认为晚唐文学太追求对华丽的耽溺与对唯美的眷恋,有一种词汇上的堆砌。我一直觉得李商隐的诗并不完全如此,大家在读《暮秋独游曲江》的时候,可以很明显看到李商隐的诗非常贴近白话,他甚至不避讳使用重复的句子。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就是用了重叠的手法。他讲看到了荷叶,荷叶在春天生长,荷叶在秋天枯萎,这只是一个现象。这个现象本身并没有主观的爱恨在里面。可是诗人的个人主观性加了进来,所谓“春恨生”、“秋恨成”中“恨”的主体都是诗人自己,正因为诗人有自己的执着,没有办法将这些当作客观世界中的一个现象。  诗人的多情是他自己加入的,荷叶生或者枯都与感情无关。诗人也许会回头来嘲笑自己情感太深,投射在荷叶的生与枯中,恨春天的来与秋天的去。客观的岁月的延续,加入了诗人主观的“恨”,所以他有点嘲弄地讲自己“深知身在情长在”,领悟到只要自己的肉体存在,大概情感也就永远存在,对于这种情感是没有办法完全舍得的。他对于美,对于自己所耽溺的这些事物,永远没有办法抛弃掉,“情”是与肉体同时存在的。  所以,诗人开始“怅望江头江水声”。这其中有些怅惘,有些感伤,还有期待与眷恋。“江水声”是描述江水流过的声音,当然也是在讲时间。中国文化中从孔子开始用水比喻时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李商隐在这里也是用江水来指代时间,在无限的时间当中,难免多有感触。如果与李白、杜甫相比较,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在李商隐的晚唐世界当中,人开始沉静下来。我不觉得这种沉静全都是悲哀,还有一种繁华将尽时的沉淀感。大唐盛世就像是漫天都撒满了金银碎屑,非常华丽,现在这些都慢慢飘落下来,所以我觉得更准确的概括是“沉淀”。  晚唐是大唐繁华的沉淀,在这种沉淀当中,还可以看到疏疏落落的繁华在降落。另一方面诗人开始比较安静地去面对繁华,繁华当然可能真的是虚幻,其实虚幻本身也可能很华丽。在李商隐的世界当中,他对于大唐世界的描绘充满了华丽的经验,可是这些华丽的经验仿佛就是一场梦,刹那之间就过去了。安史之乱后,唐代盛世的故事全部变成了流传在民间的传奇,街头的人在讲着当年虢国夫人游春的时候是何种繁华胜景,宫里面头发都白了的宫女,讲当年唐玄宗年轻的时候如何如何,杨贵妃年轻时候多美多美,“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描述的就是这种状态。李商隐写的繁华是过去了的繁华,他自己已然不在繁华中了。  晚唐的诗歌很有趣,是繁华过了以后对繁华的追忆,等于生命同时看到荷叶生与荷叶枯,眷恋与舍得两种情感都有,这其实是扩大了的生命经验。如果生命只能够面对春夏,不能够面对秋冬,也是不成熟的生命。我们应该了解生命的本质与未来的走向,如果在眷恋荷花盛放的时候,拒绝荷花会枯萎这件事情,是不成熟的。在生命里最眷爱的人,有一天也会与我们分别。明白了这些,情感可以更深。从这个角度去看晚唐文学,能够看到这一时期的创作者对人生经验的扩大。盛唐时期像青少年,太年轻,年轻到不知道生命背后还有很多无常在等着。李商隐是一位很惊人的艺术家,他竟然可以将生命的复杂体验书写到这种程度。  抽象与象征  与李白、杜甫相比,李商隐的诗叙事性更少。李白的《长干行》开篇就是“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有一个故事在发展。杜甫的诗叙事性也很强,《石壕吏》中“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也是叙事。李商隐的诗最大的特征是把故事全部抽离。荷叶在什么地方,当时是什么时间,他都不太界定,对事物是比较抽象的描述。可以说晚唐的诗摆脱了叙事诗的限制。  李商隐的风格比较接近“象征”,象征主义是借用的西方美学的名称,特别是指十九世纪末期波特莱尔、魏尔伦、兰波、王尔德这些作家的创作风格。  王尔德很有名的童话都是采用象征手法。他曾经写过,有一个大学生爱上一个女孩,那个女孩要他送一些盛放的红玫瑰给自己,才答应和他跳舞。可是大学生的花园里一朵玫瑰也没有,他哭了起来。哭声被一只夜莺听到了,它感受到了这个青年男子内心的爱和落寞,决定为他完成这个心愿。于是,它把自己的心口贴在玫瑰树的刺上开始唱歌,鲜血灌注进树的“血管”,一夜之间,红玫瑰的花瓣次第开放。在这个故事中,王尔德用象征主义手法描述了如果用生命去付出,用心血去灌溉,绝美的奇迹就会发生,很像李商隐写的“身在情长在”。第二天,大学生在窗外看到了一朵盛放的红玫瑰,但他没有看到底下有一只夜莺的尸体。这就是所谓象征主义的文学,常常用寓言或者典故来书写个体的生命经验。  我不鼓励大家去读那些有关李商隐诗句的注解,越注解离本意越远。有时候我对学生说,我很喜欢李商隐。他们问读哪一个版本的注解,我说读王尔德吧。我觉得王尔德是对李商隐最好的注解,一个在英国,一个在西安,一个在十九世纪,一个在九世纪,可是他们仿佛是同一个人,关注的内容是那么相似。他们分别用汉语和英语写作,不同的语言却有相同的意象,他们都喜欢写月光,喜欢写莺,喜欢写一些华丽与幻灭之间的交替。从这样一个角度,大家可以进到李商隐的诗歌世界,慢慢感觉到,我们自己的生命里大概曾经有过李白那样的感觉,曾经希望豪迈和辽阔;我们大概也有过杜甫那种对现世的悲哀,偶然走到街头,看到一个穷困的人,希望能写出《石壕吏》中的悲情;但我们的生命也有一个部分,很接近李商隐那种非常个人化的感受。李商隐的诗中有非常私情的部分,他大多数时候都是在面对自己的私情。  更持红烛赏残花  《花下醉》,一看题目就感觉到晚唐气象。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花”与“醉”是两个意象,花是繁华、华丽,醉是颓废、耽溺、感伤。“寻芳不觉醉流霞”,花有一点远,所以才要寻芳,当然这个花可能是自然界的花,也可能是某一个美丽的女子,或者自己生命里眷恋过的某一种情感。他不知不觉为流霞美酒所沉醉,另一方面,流霞也在极言花之炫美,令人倾心。这种经验不是文字的堆砌,是更精致的感觉的捕捉。“醉”与“霞”,本来是两个没有关系的字,但组合出来的意象非常丰富,好像鲜花变成了一个人酡红的脸庞。  象征主义常常被形容成万花筒,里面的东西其实不多,可是转动的时候,产生的交错经验非常多。象征主义的美术、文学都是类似于万花筒的经验,我们用四个字来形容叫作“错综迷离”,不是直接可以注解的,必须用比喻的方法。注解李商隐最好的恐怕是王尔德,直接用王尔德去注解他,恐怕更容易懂。  “倚树沉眠日已斜”,靠着树边沉眠,也很有晚唐的感觉,有点低沉,有点困倦,有点慵懒。我们会发现在盛唐时代,每一个诗人都精力旺盛,拼命想要跑来跑去。到晚唐的时候,大家都有一点累了,想要睡觉。象征主义的诗似乎都和慵懒的情感有关,有一点对于万事万物都不那么带劲的感觉,不那么向外追逐。一个阶段之后,向外的追逐转成向内的安定,晚唐时期这样的转变非常明显。前面的人都在往外征服,忽然发现心都空掉了,向外征服的意义何在?所以开始回来讲自己。即使在盛唐时期,像王维这样最有反省意识的诗人写的也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现在却是“倚树沉眠日已斜”。  我们看过的李商隐的这几首诗,整个背景经验全部是晚霞、夕阳。好像盛唐时期的诗人看到的都是朝日与月圆,晚唐时期的诗人看到的都是孤星与晚霞。这里面很明显写的是心事,而不是风景。  后面的两句,是最常被引用的:“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如果你有一天举办一个很盛大的生日宴会,杯盘狼藉、宾客散尽的那一刹那,大概是最孤独的时刻。那一刹那之间,会有巨大的荒凉感。悉达多太子在二十九岁出家时,就是这个状态,忽然酒醒过来,看到旁边陪伴他的宫女、妻妾,有一种荒凉感。那是他第一次出走。生命里面的“客散酒醒”是非常重要的时刻,我不认为李商隐是在讲宴会的状态,我觉得“客散酒醒”是在讲大唐盛世的远去,李白走了,杜甫走了,王维走了,大时代的风云人物全部走完了,人们也从那种陶醉中醒过来了,其实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可以反省的时刻。  最后一个句子,“更持红烛赏残花”,完全是晚唐的感觉:只剩一个人了,这么荒凉,这么孤独,把红色的蜡烛重新点起来,拿着蜡烛再去看已经残败的花。红烛是华丽的,是暖色调,相对于残与花,又把繁华与幻灭放在一起,把华丽与感伤放在一起。李白的诗喜欢用“金”,李商隐的诗很喜欢用“红”,他的红总是和残、冷在一起出现。从象征诗派的意象来看,他用字非常精准。这其中是不是有一种眷恋?好像花都已经败落了,也知道大时代的繁华已经走完,可还是不甘心,还是无奈,还是愿意拿着蜡烛再去看一看最后的残花。  大时代的没落经验已经呼之欲出,这是为什么我们一再提到诗的时代象征性是所有艺术形式当中最高的。诗歌比绘画、音乐、小说或散文的象征性都要高,因为很精简,就是很简单直接地把感觉说出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或者“更持红烛赏残花”,表达的都是同一种感觉。我们很熟悉的晚唐诗还有“留得残荷听雨声”。夏天已经过完了,荷叶都已经残败了,照理讲应该把它收掉了,可是诗人跟园丁说:“不要把荷叶收掉,把残败的荷叶留在那边吧!”那个人就问:“荷叶都已经枯掉,这么难看,留着干什么?”诗人说:“留得残荷听雨声。”下雨的时候雨打到枯掉的荷叶上,有一种美好的声音。这是非常明显的晚唐经验,即繁华盛世没有了,在一个有点萎靡、有点慵懒、有点困倦的时代里面,努力为自己找到一点生命的美好。  ……

前言/序言


《蒋勋说唐诗:字里行间的千年回响》 卷首语: 历史的长河,浩浩荡荡,奔流不息。在这条河流中,唐诗,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千古不灭的光芒。它们穿越时空,触动心灵,让我们得以窥见盛唐的繁华、诗人的风骨、以及人性的深邃。 《蒋勋说唐诗:字里行间的千年回响》并非一本传统的诗集,也不是一套严谨的学术论著。它更像是一次深情的回溯,一次灵魂的对话。著名美学教育家蒋勋先生,以其独有的温润笔触和深邃洞察,引领我们走进唐诗的迷人世界。他并非简单地梳理诗歌的流派、考证诗人的生平,而是专注于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意境以及它们如何与我们的生命经验产生共鸣。 这本书,是蒋勋先生多年来对唐诗潜心体悟的结晶。他以一位智者、一位同路人的身份,邀请读者一同漫步于长安的街巷,感受边塞的风沙,倾听闺阁的低语,品味山水的静谧。每一个字,每一句诗,在蒋勋先生的解读下,都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光彩。 内容梗概: 《蒋勋说唐诗:字里行间的千年回响》以一种极其个人化、感性的方式,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唐诗的魅力所在。这本书并非按照时间顺序或诗人名录来编排,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的主题,将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诗歌巧妙地串联起来。 第一部分:风骨与情怀——诗人在时代浪潮中的呼吸 蒋勋先生深谙,诗歌是时代的镜子,也是诗人内心的写照。他首先将目光投向那些身处盛世或乱世的伟大灵魂,探寻他们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坚持,他们的风骨与情怀。 李白:永远的浪漫与自由的呐喊。 蒋勋先生深入剖析李白诗歌中那股“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狂放不羁,解读他“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丽想象,以及“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及时行乐。他认为,李白不仅仅是一个诗人,更是一种超越时代、追求极致自由的精神象征。通过解读《将进酒》、《望庐山瀑布》、《行路难》等经典,蒋勋先生带领读者感受到李白生命中那种对理想的不懈追寻,以及在现实困境中的无奈与愤慨。 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圣”情怀。 相比李白的飘逸,杜甫的诗歌则沉郁顿挫,充满着他对国家命运和黎民百姓的深切关怀。蒋勋先生细致解读《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苍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宏愿,以及《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深沉孤寂。他让读者明白,杜甫的诗歌,是那个动荡时代最真实、最动人的记录,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在个人苦难中的回响。 边塞诗:壮阔的胸襟与家国的思念。 蒋勋先生将视野投向那些在边塞戍守的将士和文人。他解读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溯,更是对当下将士命运的关切;解读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壮丽的自然景象中,蕴含着送别友人时的惜别之情,以及对故乡的遥遥相望。他让我们体会到,在苍茫的边塞,诗歌不仅仅是抒发豪情壮志,更是家国情怀的寄托。 第二部分:山水与心迹——自然万物间的静默对话 唐诗的另一大魅力,在于其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以及诗人如何在山水之间观照自我,寻找内心的宁静。蒋勋先生将带领我们走进一个清幽雅致的唐诗世界。 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禅意。 蒋勋先生尤其钟爱王维。他解读《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描绘了雨后山村的清新与宁静;解读《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送别诗中融入了对人生际遇的淡淡感伤。他认为,王维的诗歌,充满了禅宗的智慧,是将自然之美与人心之境融为一体的典范,让读者在读诗的同时,感受到一种涤荡心灵的宁静与澄澈。 孟浩然:隐逸情怀与田园之乐。 蒋勋先生通过《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展现了淳朴的乡野生活和真挚的友情;通过《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捕捉了生活中最寻常却也最美好的瞬间。他让我们看到,孟浩然的诗歌,是对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向往,是对平淡生活中幸福感的深刻体悟。 山水诗的意境之美。 蒋勋先生还将带领读者领略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辽阔,孟郊“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奇绝,以及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的意境。他强调,这些诗歌的妙处,不仅在于描绘了景物,更在于它们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可以暂时栖息心灵的空间,让我们在喧嚣的生活中寻得一丝安宁。 第三部分:情感与哲思——人生百态的千古回响 唐诗,是情感的载体,也是人生智慧的凝结。蒋勋先生善于从诗歌中挖掘出那些共通的人类情感,以及蕴含其中的深刻哲理。 离愁别绪:无法言说的牵挂。 蒋勋先生对唐诗中的离别情景有着特别的感受。他解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将离别的伤感转化为一种旷达与祝福;解读柳永(尽管柳永并非唐代诗人,但在提及离情时,常被放在与唐诗对比或传承的角度)的婉约,但本书侧重唐诗,会重点解读如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真挚;白居易《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情。他让我们明白,离别,是人生的常态,而诗歌,则为我们提供了表达这份复杂情感的出口。 爱情与相思:隐晦而炽烈的情感。 蒋勋先生会解析那些描绘爱情的诗歌,如唐代许多宫怨诗中所暗含的深情,或是一些民间流传的关于爱情的诗句(若有)。他着重于挖掘诗歌中那些含蓄而深刻的情感表达,让我们感受到,即使在那个时代,爱情的萌动与相思的煎熬,也是同样动人的。 哲理的思辨: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蒋勋先生还将带领读者思考诗歌中蕴含的哲理。他解读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从顽强的生命力中看到一种永恒的哲思;解读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传达了不断进取、超越自我的积极人生态度。他认为,唐诗不仅仅是文字的游戏,更是诗人对人生、对宇宙的深刻体悟和思考。 结尾: 《蒋勋说唐诗:字里行间的千年回响》是一本需要用心去读的书。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作高深的理论,只有一颗真诚的心,对唐诗的敬畏,对生命的关怀。蒋勋先生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细腻的情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盛唐精神世界的大门。 读这本书,你将会发现: 重新认识唐诗: 那些你曾经熟悉的诗句,在蒋勋先生的解读下,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让你看到它们更深层次的含义和情感。 感受美学之趣: 蒋勋先生将文学与美学巧妙地结合,让你在品读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语言的韵律、意境的美感。 触动心灵深处: 诗歌中所蕴含的喜怒哀乐,喜怒哀乐,都将与你的生命经验产生共鸣,让你在诗句中找到慰藉,获得力量。 理解时代精神: 通过唐诗,你将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以及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 这本书,适合所有热爱文学、渴望感受美、思考人生的人。它将成为你书架上一份珍贵的收藏,更是你心灵旅程中一段难忘的陪伴。它让你明白,字里行间,蕴藏着千年的回响,等待着你去倾听,去感悟。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要真正读懂一首诗,需要的不仅仅是识字能力,更需要一份懂得诗人的心。蒋勋先生的《蒋勋说唐诗(修订版)》,恰恰提供了这样一种“懂得”的方式。他的解读,不像某些学院派那样高高在上,而是带着一种非常亲切的温度,仿佛一位长者,慈祥地向你讲述他心中的那些诗。 我尤其喜欢他讲故事的方式。他不会生硬地罗列诗人的生平大事,而是会从那些生活中的细节入手,勾勒出诗人的性格和气质。比如,他讲到白居易,不是强调他写了多少应试的“官场诗”,而是会讲到他写《琵琶行》时,那种孤独又悲悯的心情,如何因为与一位同样漂泊的乐妓相遇而引发,这种同理心,让白居易的形象变得鲜活而立体。 书中对诗歌意境的描绘更是出神入化。蒋勋先生能够用极其富有画面感的语言,将一首诗所营造的氛围,一点点展现在你的眼前。读他的文字,我仿佛真的能感受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也能感受到“小桥流水人家”的闲适。他对于诗歌意境的把握,远超出了文字本身的限制,直抵人心。 这本书最让我惊艳的一点是,它让我重新认识了许多我自以为熟悉的唐诗。那些曾经只是背诵过的句子,在蒋勋先生的解读下,焕发出了全新的光彩。他会挖掘出诗句背后隐藏的深层含义,让我们看到那些我们平时忽略的、却无比动人的情感。 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唐诗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去感受生活、如何去体验情感的书。蒋勋先生用他深厚的学养和真挚的情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唐诗、认识那个伟大时代、甚至认识我们自己的绝佳视角。我迫不及待地想把这本书分享给我的每一个热爱诗歌的朋友,让他们也能和我一样,被这份文字中的美好所打动。

评分

读完蒋勋先生的《蒋勋说唐诗(修订版)》,我脑海里只有一个词可以形容——“醍醐灌顶”。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唐诗的解读,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它以一种极其温和而深刻的方式,带领我重新认识了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并且在字里行间,找到了与自己内心的共鸣。 我一直觉得,很多关于古典文学的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让人望而却步;要么过于浅显,缺乏深度。但蒋勋先生的书,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他的文字,既有大家风范,又充满人文关怀。他讲诗,不是在讲“知识点”,而是在讲“心”。他会带你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们创作时的心境,去体味他们笔下的喜怒哀乐。 他对诗歌意境的描绘,尤其让我着迷。他能够用极其生动的语言,将那些抽象的意境,转化为我们可以触摸、可以感受的画面。例如,他讲到王维的诗,你仿佛真的能看到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幽静,也能感受到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澈。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无法获得的。 更让我惊喜的是,蒋勋先生在解读诗歌时,总能触及到更深层的人生哲学。他会将唐诗中的情感,与我们当下的生活联系起来,让我们在品味古人诗句的同时,也能反思自己的人生。他让我们明白,那些古人的情感,那些对自然的感悟,对生命的思考,至今依然具有普世的价值。 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阅读的体验,更是一次心灵的旅程。它让我重新燃起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也让我更加热爱生活。我一定会将这本书推荐给所有对唐诗感兴趣的朋友,相信他们也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感动和启发。

评分

翻开这本《蒋勋说唐诗(修订版)》,仿佛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学漫旅,我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蒋勋先生的笔触细腻且充满诗意,他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们深入唐诗的肌理,感受那些文字背后鲜活的生命力。他并非一味地堆砌史实和典故,而是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视角,去解读每一位诗人的情感世界和创作背景。 读他的文字,我不再感受到“距离感”,那些千年之前的悲欢离合,在他的解读下,变得如此贴近我们的生活。他讲到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我仿佛看到了那位才华横溢、狂放不羁的青年,怀揣着改变世界的梦想,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他讲到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战乱年代,一位饱经沧桑的文人,眼睁睁看着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痛楚。 书中对诗歌意象的解读尤为精彩。蒋勋先生能够精准地捕捉到诗歌中的每一个意象,并将其背后的深层含义娓娓道来。例如,他会分析“明月”在不同诗人心中的象征意义,是故乡,是思念,还是孤独,都因为他的解读而变得更加丰富和立体。他还会探讨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让我们在阅读时,不仅仅是理解文字的含义,更能感受到诗歌本身的音乐美。 这本书的魅力还在于它所蕴含的智慧。蒋勋先生在解读诗歌的同时,也穿插了对人生的感悟,对哲学的思考。他会将唐诗中的人生哲理,巧妙地融入到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让我们在欣赏优美诗句的同时,也能获得一些关于生活、关于自我成长的启示。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精神的滋养,它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引发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总而言之,《蒋勋说唐诗(修订版)》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它以其独特的视角、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文字,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唐诗世界的大门。我从中收获的不仅仅是对唐诗的理解,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惊艳!我一直对唐诗情有独钟,但总觉得隔靴搔痒,无法真正领略其中的神韵。直到读了蒋勋先生这本《蒋勋说唐诗(修订版)》,我才恍然大悟,仿佛有一位博学而温和的向导,引领我穿越千年,走进了唐朝文人的精神世界。蒋勋先生的文字,不像很多学术著作那样枯燥晦涩,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他娓娓道来,将那些流传千古的诗句,赋予了鲜活的生命。 他讲李白,不是简单地介绍他的生平,而是深入剖析他浪漫不羁的性情,如何体现在那些“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迈诗句中。他讲杜甫,也不止于“诗圣”的称号,而是细致地展现了那个乱世中,一个文人如何将家国情怀、民生疾苦倾注于笔端,那些“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读来让人心痛不已。甚至连那些我们可能不太熟悉的诗人,在蒋勋先生的解读下,也变得立体而生动。他会从一个诗人的生活背景、时代风貌,甚至是他当时的心情去解读一首诗,让我们感受到,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作者灵魂的呐喊和情感的流淌。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蒋勋先生在解读诗歌时,总能将古典与现代巧妙地联系起来。他不会生硬地将唐诗拔高到遥不可及的神坛,而是告诉我们,那些情感,那些思考,其实我们今天依然可以体会。比如,他谈到王维的田园诗,让我们感受到宁静致远的心境,这在喧嚣的现代社会,尤为珍贵。他谈到白居易的《长恨歌》,让我们思考爱情的本质,以及命运的无常。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唐诗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生、关于情感、关于时代的书。蒋勋先生的文字,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它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对美的感知,对人生的体悟。每次读完,都感觉心灵得到了洗涤,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我曾反复阅读过一些章节,每一次都能发现新的感悟,仿佛每一次都与蒋勋先生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 对于任何一个热爱唐诗,或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绝对不容错过。它不仅能满足你对唐诗的求知欲,更能丰富你的精神世界,让你在阅读中,获得一种宁静和力量。我毫不犹豫地将其推荐给我的朋友们,并期待着下一次重读,去感受更多的美好。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蒋勋先生的《蒋勋说唐诗(修订版)》简直就是一场文字的盛宴。作为一名对唐诗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书,能帮我穿越时空的阻隔,真正走进唐朝诗人的内心世界。这本书,恰好做到了这一点,而且做得非常出色。 蒋勋先生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充满了生活化的气息。他不会用那些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来解读诗歌,而是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却又充满智慧的方式,一点点地揭示诗歌的奥秘。他讲李白,不是单纯地介绍他的豪放,而是会让你感受到他内心深处那种对自由的渴望,那种“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洒脱,会让你觉得,原来这位诗仙,也曾有如此真挚的愿望。 他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更是让我耳目一新。他会细致地分析每一个意象,比如“愁”、“月”、“酒”等等,在不同的诗人笔下,有着怎样的不同含义。他会告诉你,为何杜甫的“愁”如此沉重,而李煜的“愁”又为何如此凄婉。这种细腻的分析,让我对诗歌的理解,一下子就深入了许多。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对唐诗的解读,更在于它所传递的一种人生智慧。蒋勋先生在讲解诗歌的同时,也会融入他对人生、对情感、对社会的一些深刻的思考。他会引导你去思考,那些古人所面对的困境,与我们今天又有着怎样的相似之处。这种穿越古今的对话,让这本书充满了生命力。 我特别喜欢这本书的编排,它将不同时期的诗歌,用一种流畅的方式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幅宏大的唐诗画卷。阅读的时候,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辉煌的时代,与那些伟大的诗人们一同呼吸,一同感受。这本书,让我对唐诗的热爱,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评分

台湾著名的作家,文化造谊很高,佩服

评分

写的很通俗易懂,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

评分

包装不太好,书都皱巴巴的了

评分

蒋勋说:我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因为处处都是慈悲,也处处都是觉悟。

评分

唐诗用凝练的表达将汉语的美推向极限,我们更应该熟读唐诗,知道唐诗的美。

评分

质量好,服务好,喜欢在这里购书的。满意

评分

在娓娓的讲述中,文学有如照进现实的一道光,弥合了世界与内心的缝隙,成就更加丰盛的自己

评分

找了一圈,好像就是京东的东西比较全吧,干脆一起买了。

评分

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