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役:1945柏林戰役

最後一役:1945柏林戰役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科尼利厄斯·瑞恩 著,王義國 譯
圖書標籤:
  • 二戰
  • 柏林戰役
  • 1945年
  • 戰爭史
  • 軍事曆史
  • 歐洲戰爭
  • 納粹德國
  • 蘇聯紅軍
  • 曆史
  • 戰爭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 中信齣版集團
ISBN:9787508651736
版次:1
商品編碼:11738595
品牌:中信齣版
包裝:精裝
叢書名: 二戰史詩三部麯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5-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96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 韆萬級熱銷書,震撼36國讀者心靈的史詩力作;

  ● 真實!讓曆經鮮血和死亡的靈魂,告訴你什麼纔是真正的戰爭;

  ● 歐美媒體公認“非虛構文學的創作典範”“戰爭紀實的巔峰之作”;

  ● 二戰三大戰役全景展現細節還原,它將個人和世界都放在瞭命運運轉不息的刀鋒上!

  ◎這不是軍事史,而是人的故事。曆史作傢、戰地記者瑞恩不僅是戰爭的親曆者,也是戰爭的研究者。二戰後,他曆時30年尋訪幸存者,在大量的口述材料、文件檔案的基礎上, 運用獨創的“新聞與曆史寫作”手法,真實再現瞭20世紀大規模全球衝突中的三場經典戰役。全書讀來,沒有宏大的概念,沒有抽象的臉譜,隻有鮮活的人物和細節。打開這本書,你能看到隆美爾焦灼的神情,能聞到戰場上濃濃硝煙味,能感受得到戰鬥中士兵的恐懼……太特麼真實瞭。原來,這纔是戰爭!

  ◎塑造曆史格局意識的絕頂好書。我們為什麼要讀曆史、讀戰爭?根本的就是為瞭重新迴到那些轉動曆史的偉大時刻,看曆史中的人們如何抉擇。作者瑞恩以類似於小說的精彩筆法將你帶迴曆史現場,還原巴頓、濛哥馬利、艾森豪威爾、崔可夫、隆美爾、海因裏齊等20世紀優秀政治軍事將領在抉擇時刻的人格選擇。讀過這本書,這些人的思維方式,將內化在我們的生命之中。妙哉,這就是對曆史的洞悉吧。

  ◎將戰爭深深嵌入你的生命經驗之中的偉大著作。戰爭不是赤裸裸的死亡遊戲,不是簡單的武力徵服,而是驚心動魄的嚴酷搏鬥。戰爭是悲劇,欣賞悲劇讓我們的心靈得到淨化。“二戰史詩三部麯”書寫在殘酷世界中人的生存狀態,登陸諾曼底的士兵、投放到德軍陣地的空降兵、城市廢墟中的柏林市民……他們麵對的未知、絕望和焦慮,他們經曆的堅持、戰鬥和等待,都將嵌入到你的精神世界裏,從此成為你生命的一部分。

  ◎關於命運及其轉摺點的戰爭史詩。“二戰史詩三部麯”每本書都有一個主題(《長的一天》是“勇氣”,《遙遠的橋》是“失敗”,《後一役》是“生存”),但關注的都是人的命運,確切地說,這是人如何改變命運的故事。在遠離戰爭的和平年代,它讓韆萬讀者在閱讀中獲得精神的鼓舞,陪伴他們度過生命中低沉黯淡的時光,迎來人生的轉機;在歐美,它被父親當作“成人禮圖書”(grown-up book)送給年輕讀者,希望其中的陽剛之美給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成長的心靈帶去堅強。

  ◎這是撼動世界的二戰三大戰役,這也是適閤改編成好萊塢超級大片的史詩巨著。事實上,三部麯其中就有兩部被好萊塢改編成電影:根據《長的一天》拍攝的同名電影榮獲多項奧斯卡奬;而根據《遙遠的橋》拍攝的同名電影則成為1977年的全球票房冠軍,並囊括第31屆英國電影學院奬的多個奬項。

  ◎全球曆經50年暢銷不衰,以近30種語言齣版,銷售纍計超過2000萬冊,可謂經過時間檢驗的經典著作。因此,有中國讀者評論:不讀“二戰史詩三部麯”,就等於不瞭解二戰!

  ◎CNN、《時代》《生活》《衛報》《觀察傢》《紐約時報》等近100傢全球媒體一緻贊譽推薦,名列各大媒體評選的“非虛構戰爭圖書”和“非虛構二戰著作”榜單前10名。

  ◎中文版經科尼利厄斯·瑞恩版權繼承人授權,由中信齣版集團新思文化傾力打造,使得這套斷版多年的經典著作以全新麵貌震撼上市。

內容簡介

  ● 韆萬級熱銷書,震撼36國讀者心靈的史詩力作;

  ● 真實!讓曆經鮮血和死亡的靈魂,告訴你什麼纔是真正的戰爭;

  ● 歐美媒體公認“非虛構文學的創作典範”“戰爭紀實的巔峰之作”;

  ● 二戰三大戰役全景展現細節還原,它將個人和世界都放在瞭命運運轉不息的刀鋒上!

  ◎這不是軍事史,而是人的故事。著名曆史作傢、戰地記者瑞恩不僅是戰爭的親曆者,也是戰爭的研究者。二戰後,他曆時30年尋訪幸存者,在大量的口述材料、文件檔案的基礎上, 運用獨創的“新聞與曆史寫作”手法,真實再現瞭20世紀規模全球衝突中的三場經典戰役。全書讀來,沒有宏大的概念,沒有抽象的臉譜,隻有鮮活的人物和細節。打開這本書,你能看到隆美爾焦灼的神情,能聞到戰場上濃濃硝煙味,能感受得到戰鬥中士兵的恐懼……太特麼真實瞭。原來,這纔是戰爭!

  ◎塑造曆史格局意識的絕頂好書。我們為什麼要讀曆史、讀戰爭?最根本的就是為瞭重新迴到那些轉動曆史的偉大時刻,看曆史中的人們如何抉擇。作者瑞恩以類似於小說的精彩筆法將你帶迴曆史現場,還原巴頓、濛哥馬利、艾森豪威爾、崔可夫、隆美爾、海因裏齊等20世紀政治軍事將領在抉擇時刻的人格選擇。讀過這本書,這些人的思維方式,將內化在我們的生命之中。妙哉,這就是對曆史的洞悉吧。

  ◎將戰爭深深嵌入你的生命經驗之中的偉大著作。戰爭不是赤裸裸的死亡遊戲,不是簡單的武力徵服,而是驚心動魄的嚴酷搏鬥。戰爭是悲劇,欣賞悲劇讓我們的心靈得到淨化。“二戰史詩三部麯”書寫在殘酷世界中人的生存狀態,登陸諾曼底的士兵、投放到德軍陣地的空降兵、城市廢墟中的柏林市民……他們麵對的未知、絕望和焦慮,他們經曆的堅持、戰鬥和等待,都將嵌入到你的精神世界裏,從此成為你生命的一部分。

  ◎關於命運及其轉摺點的戰爭史詩。“二戰史詩三部麯”每本書都有一個主題(《最長的一天》是“勇氣”,《遙遠的橋》是“失敗”,《最後一役》是“生存”),但關注的都是人的命運,確切地說,這是人如何改變命運的故事。在遠離戰爭的和平年代,它讓韆萬讀者在閱讀中獲得精神的鼓舞,陪伴他們度過生命中低沉黯淡的時光,迎來人生的轉機;在歐美,它被父親當作“成人禮圖書”(grown-up book)送給年輕讀者,希望其中的陽剛之美給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成長的心靈帶去堅強。

  ◎這是撼動世界的二戰三大戰役,這也是最適閤改編成好萊塢超級大片的史詩巨著。事實上,三部麯其中就有兩部被好萊塢改編成電影:根據《最長的一天》拍攝的同名電影榮獲多項奧斯卡奬;而根據《遙遠的橋》拍攝的同名電影則成為1977年的全球票房冠軍,並囊括第31屆英國電影學院奬的多個奬項。

  ◎全球曆經50年暢銷不衰,以近30種語言齣版,銷售纍計超過2000萬冊,可謂經過時間檢驗的經典著作。因此,有讀者評論:不讀“二戰史詩三部麯”,就等於不瞭解二戰!

  ◎CNN、《時代》《生活》《衛報》《觀察傢》《紐約時報》等近100傢全球媒體一緻贊譽推薦,名列各大媒體評選的“非虛構戰爭圖書”和“非虛構二戰著作”榜單前10名。

  ◎中文版經科尼利厄斯·瑞恩版權繼承人授權,由中信齣版集團新思文化傾力打造,使得這套斷版多年的經典著作以全新麵貌震撼上市。


更多精彩,點擊進入中信齣版集團品牌店》

作者簡介

  “二戰史詩三部麯”包括《最長的一天:1944諾曼底登陸》《遙遠的橋:1944市場花園行動》《最後一役:1945柏林戰役》,是著名曆史作傢、戰地記者科尼利厄斯·瑞恩在親曆二戰後曆時近30年創作完成的史詩級巨著,通過二戰期間的三場決定性戰役,生動再現瞭那些決定世界命運的偉大曆史時刻。本書為第三捲《最後一役:1945柏林戰役》。

  這曾經是一段我們無法迴顧的曆史。

  1945年4月16日,星期一,淩晨4點整。在德國首都東邊不到38英裏的地方,漲水的奧得河上方的夜空突然燃起瞭紅色的火焰,讓人目瞪口呆的炮兵掩護炮火立即發射齣來,蘇聯人對希特勒第三帝國發動的最後進攻開始瞭。柏林,即將成為一座被炮火、妒火和欲火徹底焚毀的城市……

  柏林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上的一場惡戰。這場戰役,也是“二戰”中最關鍵、最血腥的時刻之一,給柏林這座曆史名城帶來瞭毀滅性破壞。它不僅導緻瞭納粹這頭利維坦式巨獸的垮颱,也影響瞭未來幾十年際政治局勢的走嚮。

  為瞭還原第三帝國崩潰的曆史,科尼利厄斯·瑞恩采訪瞭2000多人,既有艾森豪威爾、濛哥馬利等英美將領,科涅夫、崔可夫等蘇聯元帥,也有戈特哈德·海因裏齊等德國將軍,當然還有眾多平民和士兵。他搜集、研究瞭大量資料,並在冷戰高峰期深入莫斯科,查閱蘇聯未解密檔案……最終,寫齣瞭這部“無一字無齣處”的經典著作。

  在《最後一役:1945柏林戰役》中,一方麵是波瀾壯闊的戰爭場麵,另一方麵卻是柏林平民尤其是女性所經受的夢魘般的厄運。與他的另外兩本書一樣,瑞恩深入到軍事和政治層麵的內核,探討瞭生存這個更為直接的問題。正如作者所說,在這段黑暗歲月裏,“吃飯比愛更重要,躲藏比戰鬥更有尊嚴,忍受比贏得勝利在軍事上更正確”。對戰爭以及戰爭深淵中個體生存與命運的深刻書寫,使得這本書成為“論述戰爭的最為不朽的著作之一”。

  《最後一役:1945柏林戰役》講述的是平民和士兵的故事,是戰爭深淵中人的故事,是在殘酷世界中人性黑暗和光輝的故事。這些故事值得我們世世代代銘記。


精彩書評

  科尼利厄斯·瑞恩(Cornelius Ryan,1920-1974),美國著名曆史作傢、新聞記者,肯尼迪總統的密友,和巴頓、艾森豪威爾以及戈特哈德·海因裏齊等軍事將領亦過從甚密。

  二戰期間,他是那個時代最傑齣的戰地記者。曾隨同美國第八、第九空軍參與過14次轟炸行動,親曆瞭諾曼底登陸,並跟隨巴頓將軍的第三集團軍挺進法國和德國,直至攻剋柏林。歐洲戰事結束後,他又奔赴太平洋戰場前綫進行報道。

  1947年,加入《時代》周刊,定居美國;隨後,開始瞭長達近30年的“二戰史詩三部麯”研究寫作。冷戰高峰時期,他為追尋曆史真相,深入莫斯科,查閱蘇聯未解密檔案,證實瞭希特勒的確在柏林戰役中已經死亡,並揭露瞭蘇軍在德國境內的大規模暴行。

  在“二戰史詩三部麯”中,他關注人的命運,力圖再現那些偉大的曆史時刻。《時代》周刊盛贊,他以近距離觀察戰爭的眼光和曆經鮮血和死亡的靈魂,完成瞭普通作傢“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二戰史詩三部麯”的齣版使他享譽全球。1959年,榮獲剋裏斯托弗奬;1962年,榮獲意大利班加雷拉文學奬;1973年,被法國政府授予榮譽軍團騎士勛章。

  1974年,他纔54歲,卻不幸因癌癥病逝。為瞭紀念他在新聞和曆史寫作方麵的突齣貢獻,美國設立瞭科尼利厄斯·瑞恩奬。


目錄

前言

第一部 城市

第二部 將軍

第三部 齣擊目標

第四部 決策

第五部 戰役

傷亡小計


精彩書摘

  第一部 城市

  1

  在北緯地區,黎明來的早。甚至在轟炸機正在飛離城市的時候,第一縷光綫就已經開始在東方齣現瞭。在寂靜的清晨,巨大的黑色煙柱,在潘科區、韋森塞區和利希滕貝格區的上空高聳。遭到炮火打擊的柏林烈焰熊熊,烈焰的反光在低矮的雲層上麵與柔和的日光混閤在一起,難以區分。

  當煙塵在廢墟之上緩緩飄過的時候,德國的遭受到最嚴重轟炸的城市格外荒涼、恐怖。它被煤煙熏黑瞭,成韆上萬個彈坑重重疊疊,倒塌的樓房的房梁歪歪扭扭。成片的住宅樓不見瞭,就在首都的心髒處,一個個街區整個地消失瞭。這個荒原裏,原先的寬廣的馬路和街道,現在成瞭坑坑窪窪的小徑,在山一般的廢墟中蜿蜒蛇行。一英畝又一英畝的地方,到處都有內部被焚毀、沒有瞭窗子、房頂坍塌的樓房,在目瞪口呆地注視著天空。

  突襲之後,殘存的縴縴煤灰和灰燼像雨水一樣飄落下來,給廢墟塗上瞭一層薄粉,而在大廈聳立的街道上,磚瓦破碎,鋼筋被破壞,隻有鏇轉的灰塵在移動。灰塵在寬闊的菩提樹下街 打鏇,那些著名的樹木現在是光禿禿的,樹葉的萌芽在樹枝上被燒焦瞭。這條著名的林陰大道兩側的那些銀行、圖書館和高雅的商店,沒有遭到破壞者甚少。不過在這條大道的西端,柏林的最著名的標誌性建築,也就是那個八層樓高的勃蘭登堡門,盡管傷痕纍纍,卻仍然得意洋洋地(via triumphalis)站立在它的十二個巨大的希臘式建築的石柱上。

  在附近的威廉大街上,街道兩邊是政府大樓和以前的宮殿,現在,從幾韆個窗子散落齣的玻璃碎片在瓦礫中閃閃發光。大街第七十三號就是那座美麗的小宮殿,在第三帝國之前它曾是德國幾任總統的官邸,其內部現在已被一場凶猛的大火焚毀。以往人們曾描述它是一座微型凡爾賽宮,但現在,在前院的那個裝飾華麗的噴泉上的海上仙女們被炸碎瞭,倒在柱廊式的前門上。而沿著屋頂的輪廓綫,那兩個萊茵河少女的雕塑被飛過的碎片擊打得傷痕纍纍,頭炸掉瞭,俯身倒在一片狼藉的院子上麵。

  在一個街區之外,第七十七號雖然也有傷痕,但卻保持完整。成堆的瓦礫堆在這座L型的三層大樓的四周。大樓的黃褐色的外牆凹凸不平,每一個人口處的上方都有爪子上裝飾著 字 的令人炫目的金鷹,現在那些金鷹彈痕纍纍,還有深深的割痕。從上方伸齣來的,是那個氣勢雄偉的陽颱,世界曾經從那個陽颱上聽到許多瘋狂的高談闊論、長篇講話。德國國務總理辦公廳,也就是阿道夫·特勒的官署,還在。

  選帝侯大街,也就是柏林的第五大街,遭到瞭重創,大街的上端是一度時髦的威廉皇帝紀念堂,如今它的變瞭形的結構骨架膨脹瞭起來。燒焦的時鍾錶麵上的指針停在7:30整——自從1943年以來指針一直就是這個樣子。1943年,單是在11月份的一個晚上,炸彈就徹底摧毀瞭這個城市的一韆英畝的區域。

  在一百碼之外的地方,原本是國際著名的柏林動物園,現在成瞭雜亂的廢墟。水族館被完全摧毀瞭。爬行動物、河馬、袋鼠、老虎和大象的館捨,以及幾十座彆的建築,遭到瞭嚴重毀壞。圍繞著這些館捨的蒂爾加滕,即那座著名的占地630英畝的公園,成瞭一片荒地,裏麵的彈坑有房間那麼大,湖裏填滿瞭瓦礫,附近的大使館樓房也部分地被摧毀瞭。這個公園曾經是長著茂盛樹木的天然森林,現在大多數樹木都燒掉瞭,留下瞭醜陋的樹樁。

  在蒂爾加滕的東北角,是柏林的最壯觀的廢墟,不過它不是被盟軍的炸彈毀滅的,而是被德國的政治毀滅的。那座巨大的德意誌帝國國會大廈,也就是議會的所在地,在1933年被納粹故意放火燒掉瞭——又嫁禍於共産黨,這樣就給瞭希特勒以藉口,從而攫取瞭完全的獨裁權力。議會大廈的一個立有六根柱子的入口,上方的柱廊上鑿著黑字:“Dem Deutschen Volke”——“緻德意誌人民”。柱廊倒塌瞭,柱廊下麵的廢墟茫茫一片,幾乎把整個大廈都淹沒瞭。

  帝國國會大廈的前麵以前是一個雕塑群。除瞭一件之外全都被毀掉瞭——那是一個200英尺高、深紅色的花崗岩和銅製的圓柱,立在一個巨大的柱廊基礎上。在1933年的縱火案之後,希特勒命令把它移掉。現在它立在一英裏之外的地方,在夏洛滕堡公路邊,靠近東西軸綫的中心——所謂東西軸綫是一係列公路的交匯處,大緻是從西邊的哈韋爾河,穿過城市,來到東邊的菩提樹下街。當太陽在這個3月的清晨升起的時候,光綫照射著這個柱子頂部的金像:一個長著雙翼的雕像,一隻手拿著月桂花冠,另外一隻手拿著一麵裝飾有鐵十字勛章的軍旗。在這片荒原上升起的,而又沒有被轟炸波及的,就是柏林的細長而又優雅的紀念碑——勝利紀念碑。

  這座遭受劇痛的城市各地,警報器開始哀號著發齣空襲警報解除的信號。盟軍對柏林發動的第314次襲擊結束瞭。在戰爭的最初的幾年裏,攻擊是零星的,但現在,首都幾乎是持續遭受轟炸——美國人白天轟炸,英國皇傢空軍則是在晚上轟炸。破壞的統計數字幾乎每個小時都在增加,到瞭現在數字開始令人震驚瞭。炸藥毀壞瞭10平方英裏多的建築物密集的地區——這是德國空軍在倫敦炸毀的區域的10倍。30億立方英尺的瓦礫堆在街道上——足以壘起一座1000多英尺高的山。在柏林的156.2萬座住宅當中,幾乎一半遭受瞭某種毀壞,每三棟房子就有一棟不是完全被毀掉,就是不可居住。傷亡如此之巨大,要想真實計算,已是斷無可能,不過起碼有5.2萬人死亡,受重傷者則是死亡者的兩倍——這是在轟炸倫敦中死亡和受重傷者的5倍。柏林已經成瞭第二個迦太基 ——而臨死的痛苦還沒有來到呢。

  在這個毀滅性打擊所造成的荒漠中,十分不平常的是,人們卻仍然能夠曆盡劫難而繼續生存——不過,生活是在廢墟當中,以一種既瘋狂又正常的狀態繼續下去的。1.2萬名警察仍然在值勤。郵遞員投遞郵件,報紙每天都在齣版,電話電報業務在繼續。垃圾有人收集。一些電影院、劇院,甚至遭到嚴重破壞的動物園的一個部分,仍然開放。柏林愛樂樂團正在完成其演齣季。百貨公司進行特賣。食品店和麵包店每天早晨都開門,而且洗衣店、乾洗店和美容院還生意興隆。地鐵和高架鐵路在運轉。那為數不多的幾傢仍然完好無損的時髦酒吧和餐館,人滿為患。而且幾乎在每一條街道,著名的柏林花匠的刺耳的叫賣聲,就像和平時期一樣迴響著。

  也許最不平常的是,柏林的大工廠的65%以上,還是處於某種工作狀態。幾乎60萬人擁有工作——但去上班現在卻成瞭一個大問題,往往要用上幾個小時。交通堵塞瞭,人們繞道,減速,拋錨。結果,柏林人不得不早起,每個人都想按時上班。這是因為美國人每天早起,往往到上午9點的時候就對城市狂轟濫炸起來瞭。

  在這座城市的嚮四周伸展開的12個區裏,在這個陽光明媚的早晨,柏林人就像新石器時代的穴居人一樣齣現瞭。他們從地鐵的內部齣現,從在公共建築下麵的掩蔽所裏齣現,從他們的被炸壞的傢裏的地窖和地下室裏齣現。不管他們的希望或者恐懼是什麼,不管他們的忠誠或者政治信念是什麼,柏林人在這一點上是相同的:那些在頭一天晚上幸存下來的人,決心再活上一天。

  這同樣的話對這個國傢本身也適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第六個年頭,希特勒的德國正在為瞭幸存下去而絕望地進行著戰鬥。這個即將持續韆年的帝國 ,遭到來自東方和西方的入侵。英美聯軍正沿著偉大的萊茵河揮師而下,在雷馬根強渡過河,全速朝柏林開拔。在奧得河的東岸,一個更加急迫、更加可怕而無法言狀的威脅,正在形成。那裏駐紮的是俄軍,離這裏不到50英裏。

  這是1945年,3月21日,星期三——春天的第一天。在這天上午,通過全城所有的電颱,柏林人聽到瞭那最後一首流行金麯:《這將是一個沒有結束的春天》。

  2

  對威脅著他們的危險,柏林人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方式作齣瞭反應。有些人固執地對險境視而不見,他們希望險境會離去。有些人是自取險境。還有的人的反應是憤怒或者恐懼——而有的人,他們懷有那種非苦戰不能幸免的可怕的邏輯,準備勇敢地正麵迎接他們的命運。

  在西南部的策倫多夫區,送奶工理查德,波加諾斯卡像通常一樣,黎明即起。在過去的幾年裏,他每天例行公事,往往顯得單調。現在他卻對例行公事心存感激。他是在策倫多夫區的時髦的達勒姆郊區,為有300年曆史的達勒姆領地農場做工,該農場離龐大的首都的中心隻有幾英裏遠。在彆的任何一個城市,要是在城市裏麵開辦奶牛場會讓人感到奇怪,但在柏林則不然。這座城市總麵積的五分之一是公園和林地,它們在湖泊、運河和溪流的旁邊。盡管如此,波加諾斯卡卻就像領地農場的許多彆的雇員一樣,巴不得農場是在某個彆的地方——遠離開城市,離開危險和連續不斷的轟炸。

  波加諾斯卡、他的妻子莉絲貝特和他們的三個孩子,再次在位於路易絲王後大街的主樓的地下室裏度過瞭一夜。由於高射炮和炸彈的爆炸聲,睡覺已經是幾無可能。就像柏林彆的任何一個人一樣,這位39歲的大個子送奶工近來老是感到疲倦。

  他並不知道,在夜間炸彈落在瞭什麼地方,不過他卻知道,在領地農場的大奶牛倉的附近,卻一顆炸彈也沒有落下過。這個珍貴的奶牛群是安全的。似乎什麼事情也沒有打擾那兩百頭奶牛。在炸彈的爆炸聲和高射炮的轟鳴聲當中,它們耐心地站著,安寜地進行反芻,而且以某種神奇的方式,它們在繼續産奶。這老是令波加諾斯卡感到驚奇。

  他昏昏欲睡,給那輛古老的棕色送奶馬車及其拖車裝上貨,把他的那兩匹馬套上馬車,那兩匹馬是狐狸皮色的莉薩和漢斯,他的那隻灰色的斯皮茨狗波爾蒂,則坐在他旁邊的座位上,然後齣發,去到各處送奶。車在院子的鵝卵石路上喀嚓喀嚓地行進,他朝右拐,上瞭帕采裏林陰大道,嚮北朝施馬根多夫的方嚮前進。這是早晨6點,等到他送完奶,那就會是晚上9點鍾瞭。

  盡管疲憊不堪,渴望能睡上一覺,但波加諾斯卡卻仍然沒有失去他的生硬但又快活的態度。對他的1200名客戶來說,他已經成瞭一種鼓舞士氣者。他的路綫是在三個大區的邊緣上:策倫多夫區、捨訥貝格區、威爾默斯多夫區。這三個區都遭受瞭嚴重的轟炸,捨訥貝格區和威爾默斯多夫區,由於離市中心最近,幾乎被完全毀滅瞭。單是在威爾默斯多夫,就有3.6萬座以上的住宅被炸掉瞭,在這兩個區的34萬人當中,幾乎一半是無傢可歸。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快樂的臉蛋也就成瞭一個罕見而又受歡迎的景象。

  即使在這個很早的時刻,波加諾斯卡仍然發現人們在每一個交叉路口上等候他。這些日子,到處都排隊——等候肉販,等候麵包師傅,在自來水管道被炸的時候甚至還等候水。盡管顧客們已經排成瞭隊,但波加諾斯卡還是搖響一個大的牛鈴,宣告他的到達。這年年初他就開始這樣做瞭,因為當時越來越多的白天襲擊使得他不可能挨傢挨戶送奶。對他的顧客來說,這個牛鈴,就像波加諾斯卡本人一樣,已經成瞭某種象徵。

  這天上午也沒有什麼不同。波加諾斯卡朝他的顧客們打招呼,把他們的定量牛奶和乳製品分發給他們。在這些人當中,有一些他認識有將近10年瞭,他們知道,偶爾能指望他多給一點兒。波加諾斯卡一邊拋接著配給卡,一邊分發貨物,一般情況下也還能夠為特殊需要,比如洗禮或者婚禮,而多給一點牛奶或者奶油。誠然,這是非法的,因而也是冒風險的——不過近來所有的柏林人都不得不麵對風險。

  波加諾斯卡的顧客們顯得越來越疲倦、緊張和入神。沒有幾個人再談論戰爭瞭,誰也不知道有什麼事情正在發生,再說,有關戰爭誰也無能為力。除此之外,紙上談兵的將軍數量已經夠多瞭。波加諾斯卡的到來並沒有使人們討論新聞,他自己每天15個小時埋頭於例行公事,拒絕想到這場戰爭,這樣一來,他就像成韆上萬彆的柏林人一樣,幾乎對戰爭産生瞭免疫力。

  ……


前言/序言


《破曉:中世紀歐洲的社會變遷與思想覺醒(公元1000-1500年)》 圖書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中世紀晚期(約公元1000年至1500年)歐洲社會經曆的深刻變革與思想轉型,著重探討瞭在技術進步、人口結構變化、教會權威演變以及古典知識的重新發現等復雜因素驅動下,歐洲如何從傳統封建結構中逐步孕育齣近代社會萌芽的曆程。本書旨在為讀者描繪一幅宏大而細膩的曆史畫捲,揭示塑造現代世界的關鍵性力量是如何在中世紀的“黑暗”錶象下醞釀和爆發的。 第一部分:土地與人:經濟基礎的重塑 中世紀的經濟基礎是農業。本書首先考察瞭公元十一世紀以後,歐洲農業生産力的顯著提升。我們詳細分析瞭重犁的使用、三圃製的推廣以及水力、風力等新型能源在磨坊和作坊中的應用,這些技術革新如何直接導緻瞭人口的快速增長和可支配剩餘的增加。 人口增長對土地提齣瞭新的需求,這直接推動瞭“墾荒運動”的興起。在法蘭剋王國舊土的壓力下,東擴運動(如條頓騎士團的擴張)和新定居點的建立,重塑瞭歐洲的地理麵貌和權力格局。我們將探討這些運動背後復雜的經濟動機和文化衝突。 同時,本書也關注瞭城鎮的復興。隨著農業剩餘的齣現,城市開始從領主的控製中爭取自治權,這催生瞭新的社會階層——市民階層(Bourgeoisie)。我們詳細考察瞭行會(Guilds)的形成及其在規範生産、維護質量和政治參與中的雙重作用。行會不僅僅是經濟組織,更是城市內部權力分配和身份認同的載體。威尼斯、佛羅倫薩、巴黎和倫敦等新興商業中心的崛起,標誌著權力重心開始從單純的土地貴族嚮商業精英轉移。 第二部分:精神與秩序:教會的權威與挑戰 在政治權力分散的中世紀,羅馬天主教會無疑是歐洲最具組織性和影響力的機構。本書對十一世紀“格裏高利改革”進行瞭深入探討,分析瞭教皇權如何通過“敘任權之爭”等一係列鬥爭,確立瞭其在世俗君主之上的精神和法律權威。 然而,這種統一的權威並非沒有裂痕。本書隨後轉嚮分析教會內部的張力與外部的挑戰。我們審視瞭方濟各會和多明我會等“赤貧修會”的興起,他們對教會世俗化的反思,以及他們如何通過深入民間來重建信仰的活力。同時,我們也分析瞭異端運動,如卡特裏派,以及教會為維護正統性而采取的宗教裁判所等高壓手段。這些內部衝突預示著未來宗教改革的種子已經埋下。 此外,大學的誕生是中世紀思想史上的一個裏程碑。本書詳細介紹瞭巴黎大學、牛津大學的起源,以及“七藝”教育體係(Liberal Arts)如何為經院哲學提供瞭土壤。彼得·阿伯拉爾、托馬斯·阿奎那等思想巨匠如何試圖調和亞裏士多德的理性與基督教神學信仰,構成瞭這一時期知識分子生活的核心議題。 第三部分:權力的分野:封建體係的演變與王權的崛起 封建製度作為中世紀早期的政治框架,在中後期經曆瞭劇烈的調整。本書細緻描繪瞭封臣與領主之間復雜的契約關係(采邑與效忠誓約),以及這些關係在麵對外部入侵(如維京人和馬紮爾人)時所展現的韌性與局限性。 然而,隨著城市和商業的發展,傳統的封建軍事動員模式逐漸被貨幣化的稅收和常備軍所取代。本書重點分析瞭英法兩國君主權力的逐步集中過程。例如,英格蘭的《大憲章》(Magna Carta,1215年)並非簡單地限製瞭王權,它更重要的是確立瞭“王在法下”的原則,並間接孕育瞭代議製政府的萌芽。在法國,腓力四世(“美男子”)通過與教皇的衝突以及對財政的精細管理,極大地強化瞭王室的中央集權。 本書還對比瞭德意誌神聖羅馬帝國與其他新興民族國傢的不同發展路徑。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在意大利和教皇的糾纏中,錯失瞭建立中央集權的機會,這使得德意誌長期處於政治分裂的狀態,為後續的歐洲曆史走嚮埋下瞭伏筆。 第四部分:危機的洗禮:黑死病與社會結構的震蕩 本書將中世紀晚期的轉摺點置於14世紀的“大危機”時期。黑死病(鼠疫)的爆發,是理解中世紀末期社會變遷的關鍵。我們不僅從流行病學的角度考察瞭瘟疫的傳播,更聚焦於其對人口、經濟結構和心理觀念産生的毀滅性影響。 勞動力的大量減少使得幸存的農民和工人的議價能力空前提高,加速瞭農奴製的瓦解。工資上漲、地租下降,傳統的領主經濟模式難以為繼,這引發瞭貴族階層試圖通過立法(如英國的《勞工法令》)來壓製工人的反彈,最終導緻瞭如英國瓦特·泰勒起義和法國紮剋雷起義等大規模的農民暴動。 同時,軍事技術的革新,如長弓和火器的齣現,使得貴族騎士階層的傳統軍事優勢受到削弱,進一步動搖瞭其社會地位的閤法性。這些衝擊共同促成瞭中世紀社會結構的深刻鬆動,為文藝復興和地理大發現時代的到來準備瞭前提。 結論:邁嚮現代的過渡期 《破曉》的結論部分總結瞭中世紀晚期如何從一個看似停滯的時代,轉變為一個充滿活力的過渡期。古典知識的復蘇(通過拜占庭和伊斯蘭世界的接觸)、字母印刷術的發明(及其對知識傳播的革命性影響)、以及對個人經驗和世俗世界的關注,都標誌著歐洲思想重心正從超越性的天國轉嚮現世的人類社會。本書認為,中世紀並非一個統一的“黑暗時代”,而是一個復雜且充滿創造力的熔爐,其內部的張力與變革,直接塑造瞭文藝復興的輝煌與近代世界的麵貌。

用戶評價

評分

這部作品的敘事張力簡直讓人窒息。作者對曆史細節的考據達到瞭令人發指的程度,每一個場景的構建都仿佛是親曆者在耳邊低語。我特彆喜歡他處理人物內心掙紮的方式,那種在極端環境下人性光輝與陰暗麵的交織,遠比宏大的戰場描寫更觸動人心。比如,他描寫一個年輕士兵在最後幾天裏如何處理對死亡的恐懼與對傢人的思念,那種細膩的情感刻畫,讓我多次停下來,需要時間消化。這不是那種冷冰冰的軍事史記錄,它是有血有肉的,帶著泥土和硝煙的味道。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聞到柏林城內彌漫的焦糊味,感受到每一次爆炸帶來的震顫。尤其是對城市巷戰的描述,那種狹小空間內步步為營的壓迫感,非常真實。作者似乎擁有將過去定格瞬間的能力,讓讀者能夠真正沉浸到那個特定的曆史時刻,體會到曆史洪流中個體命運的無力和掙紮。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二戰末期有深入瞭解興趣的讀者,它提供的視角是獨一無二且極富感染力的。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關於“終結”的沉重思考。它沒有過多渲染勝利的喜悅,反而將筆墨大量投在瞭戰爭機器是如何碾碎一切,包括勝利者自身的精神世界的。敘事結構上,它似乎采用瞭多綫索並行推進的方式,穿插瞭不同陣營、不同階層人物的碎片化記憶和最終的交匯點,這種手法極大地豐富瞭曆史的全景圖,避免瞭單一視角的局限性。比如,它花瞭相當大的篇幅去描述平民在城市陷落前夕的恐慌、物資匱乏與道德崩潰,這部分內容讀來令人心痛,展現瞭戰爭對文明肌體的深度腐蝕。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處理軍事部署和政治決策的交叉點時,展現齣一種近乎冷峻的客觀性,讓你不得不去審視那些被曆史教科書簡化瞭的“必然性”背後的復雜人性博弈。總而言之,它是一部充滿思辨性的作品,讓人在閤上書本後,仍需長時間在腦海中反芻。

評分

閱讀過程中,我反復被作者對於“時間感”的精確控製所摺服。他沒有一味地綫性推進,而是懂得何時拉近鏡頭聚焦於某個微觀的瞬間,何時又迅速拉遠,將戰役置於整個二戰的宏大背景下審視。這種節奏的變化,讓厚重的曆史題材讀起來完全不覺得拖遝。尤其是在描述關鍵時刻的決策失誤和意外轉機時,作者的筆力非常老辣,總能將曆史的偶然性與必然性巧妙地編織在一起。舉例來說,關於某些關鍵地點的爭奪,他不僅交代瞭雙方的兵力部署,還詳細描繪瞭當時的天氣、士氣等環境因素如何共同作用,最終促成瞭那個曆史性的結果。這本書就像一個高清晰度的曆史影像記錄儀,它忠實地記錄瞭混亂中的秩序建立,失敗中的尊嚴殘存,是一部既有深度又有溫度的傑齣作品,讓人讀後意猶未盡,深思良久。

評分

說實話,我本來以為這又是一本充斥著武器型號、部隊番號的傳統軍事著作,但這本書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作者的文筆非常具有畫麵感,甚至帶有一點文學小說的色彩,尤其在描繪戰爭後期德軍的絕望抵抗和盟軍的推進節奏時,那種緊迫感和戲劇性被拿捏得恰到好處。我尤其欣賞作者對那些“邊緣人物”的關注,比如那些被迫參戰的少年兵,或是試圖在混亂中尋找生路的普通市民。他們的故事為冰冷的戰役地圖注入瞭人性溫度。通過他們的眼睛,我們看到的不是戰略地圖上的箭頭移動,而是瓦礫堆裏的一雙雙眼睛,是凍得發紫的雙手。這種“由下而上”的敘事視角,成功地解構瞭宏大敘事對個體苦難的遮蔽。閱讀體驗是極具代入感的,仿佛我本人就是那個在煙塵中摸索前進的見證者,對那些曆史的轉摺點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共情。

評分

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值得稱道,但更讓人稱奇的是它如何將紮實的史料研究與流暢的敘事完美融閤。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瞭大量一手口述史料的基礎上,依然保持瞭敘事節奏的穩定和清晰,這在處理如此復雜、信息量巨大的曆史事件時是極其睏難的。我特彆喜歡它對戰役後期的“清理和清算”階段的處理,許多作品往往在主要戰鬥結束後就戛然而止,但這部作品深入探討瞭隨之而來的政治審判、權力真空與道德真空,這使得整個曆史事件的閉環更加完整和真實。它揭示瞭,戰爭的真正結束,往往比戰鬥本身更加漫長和復雜。對於那些追求深度而非廣度的曆史愛好者來說,這種對“戰後重建的陰影”的探討,無疑是極具價值的補充,它提供瞭一種更具批判性的曆史觀照。

評分

內容一般,對戰鬥場麵描述不多,行距很大,所以看起來很厚,開本小

評分

1944年是二戰進程至關重要的一年。西綫戰場納粹德國瀕臨崩潰,希特勒投入90%精銳絕地反擊,結果“守衛萊茵”作戰沒有挽迴西綫戰勢,反而加快瞭盟軍進攻柏林的日程。

評分

這本書不錯,優惠力度不大,但一般都這樣,送貨很及時,總的來說不錯。

評分

圖書質量好,京東物流快,好評

評分

這個商品還是非常不錯的啊!可以的啊!

評分

書包裝完好,不錯

評分

評價不錯的書,關於二戰,不過主綫是歐洲吧?想瞭解一下亞洲的情況。

評分

——2010年諾貝爾文學奬得主 略薩

評分

◎這不是軍事史,而是人的故事。曆史作傢、戰地記者瑞恩不僅是戰爭的親曆者,也是戰爭的研究者。二戰後,他曆時30年尋訪幸存者,在大量的口述材料、文件檔案的基礎上, 運用獨創的“新聞與曆史寫作”手法,真實再現瞭20世紀大規模全球衝突中的三場經典戰役。全書讀來,沒有宏大的概念,沒有抽象的臉譜,隻有鮮活的人物和細節。打開這套《二戰史詩三部麯(套裝共3冊)》,你能看到隆美爾焦灼的神情,能聞到戰場上濃濃硝煙味,能感受得到戰鬥中士兵的恐懼……太特麼真實瞭。原來,這纔是戰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