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纵观海洋学的发展历史,神秘坎坷,想要了解大海的秘密就请与我一起开卷阅读,走进魅力无穷的海洋世界。
内容简介
《中国海洋学学科史》为中国学科史研究报告系列丛书中的一册,由中国海洋学会编著。学科史研究以考察学科的确立、本学科知识的发展进步为重点,同时研究本学科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社会文化作用,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现代学科制度在社会、文化背景中发生、发展的过程等。
作者简介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CAST),是中国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群众组织,由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和地方科协组成,组织系统横向跨越绝大部分自然科学学科和大部分产业部门,是一个具有较大覆盖面的网络型组织体系。1958年10月,经党中央批准,全国科联和全国科普合并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编古代与近代的海洋学
第一章中国古代海洋学的萌生与发展
第一节人类对海洋的早期认识与利用
一、国外关于海洋的最初记载
二、中国古代早期海洋型地球观
三、中国古代对海洋的认识与利用
第二节海洋学的孕育及其历史背景
一、国外的海洋探险催生了海洋学的形成
二、中国古代海洋学的孕育
第三节古代海洋知识对形成现代海洋学学科的历史意义
一、中国古代有着多方面的海洋学成就
二、对海洋现象的观测及科学解释
三、以实用为主的海洋科学理论
四、古代中西对海洋知识追求的异同
第二章海洋学学科在近代中国的构建
第一节海洋学形成的国际背景
一、海洋学的开端
二、挑战者号大探险及其海洋学研究
第二节海洋学传入近代中国的途径和影响
一、西方传教士的传播
二、西方著作传入中国
三、西方科学家在中国的探险考察
四、中西学术交流
第三节海洋学在近代中国的奠基
一、建立海洋学研究机构并开展海洋调查
二、兴办海洋学科教育并培养专业人才
三、成立学术共同体
四、近代中国海洋学学科的进展
五、近代中国海洋学者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成就
六、外国海洋学者对近代中国海洋学发展的贡献
第二编现代海洋学
第三章现代海洋学在中国的发展
第一节国际现代海洋学重大进展
一、物理海洋学的重大进展
二、海洋化学重大科学进展
三、两次重大的地学革命
四、海底扩张说与板块构造说
第二节中国海洋学的发展轨迹
一、奠定基础、初步发展时期(1950~1975)
二、深入发展、繁荣飞跃时期(1975年至今)
第三节海洋学机构的调整和建立
一、海洋科学研究体系的形成
二、海洋高等院校和学系大调整
第四节学术共同体的建设和加强
一、中国海洋湖沼学会
二、中国海洋学会
三、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
四、海洋学术期刊的发展
五、海洋学知识的普及与传播
第五节系统规模的海洋学综合调查
一、新中国首次大规模海洋综合调查
二、中国大陆架及专项调查
三、海洋高技术“863”计划
四、海洋重点基础研究“973”计划
五、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
六、中国近海及大洋调查
七、极地科学考察
第六节国际合作海洋学研究
一、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二、国际合作的新发展
第四章物理海洋学
第一节学科概述
第二节国际物理海洋学的发展历程
一、定常海洋理论
二、认知变化
三、气候革命
第三节中国物理海洋学的发展历程
第四节中国物理海洋学分支学科的发展
一、海洋环流
二、温盐结构和水团分析
三、潮汐潮流和海平面变化
四、风暴潮
五、波浪
第五节对学科发展有重要贡献的科学家
一、毛汉礼
二、赫崇本
三、管秉贤
四、文圣常
第五章海洋地质学
第一节学科发展历程
一、初创期(20世纪50~70年代)
二、成长期(20世纪80~90年代)
三、发展期(2000年以来)
第二节学科发展现状
一、主要科学问题
二、国际学科进步的影响
第三节学科重要成果
一、海洋沉积学
二、古海洋学
三、海底构造地质学
四、洋底资源地质学
第六章生物海洋学
第一节学科概述
第二节生物海洋学在中国当代的发展
一、海洋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区系
二、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三、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与生物资源利用
四、海洋生态灾害与生态系统演变
五、全球变化与海洋生态系统
第三节中国生物海洋学研究范围的拓展
一、从近海到大洋
二、极地生物海洋学考察与研究
三、探测深海底栖生物
第七章海洋化学
第一节中国海洋化学的发展轨迹
一、奠定基础、快速发展时期(1950~1975)
二、深入发展、繁荣飞跃时期(1975年至今)
第二节中国海洋化学的教育与研究机构
一、中国科学院的科研工作回顾
二、国内大学的海洋化学教育和研究
三、国家海洋局的海洋化学研究
四、中国参与的国际合作与双边项目
第三节对学科发展有重要贡献的科学家
第四节学术思想与重要学科成就
一、学术思想
二、重要学科成就
第八章河口海岸学
第一节中国河口与河口学研究
一、中国河口及河口学
二、现代河口学进展与繁荣
第二节中国海岸海洋地貌科学研究
一、海岸带动力过程与地貌研究
二、海岸海洋地貌研究——21世纪中国海陆交互作用体系研究进展
三、新构造运动活跃的海陆交互作用过渡带——台湾岛东侧太平洋海域与南海
四、中国海岸海洋地貌研究小结
第三编前景展望
第九章中国海洋学学科发展的特点
第十章中国海洋学学科的发展趋势
一、海洋学的前沿领域
二、中国海洋学学科的布局和发展趋势
三、中国海洋学学科发展的优先领域
四、中国海洋学学科发展的关键支撑
附录一中国海洋学学科活动大事记
附录二中国主要海洋科研机构
附录三中国主要高等院校海洋相关学科设置表
前言/序言
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的71%,并与地球各大圈层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圈紧密关联,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学是认识海洋系统在多时空尺度上的变异规律及其控制机理的一个基础科学学科。概言之,海洋学研究海洋水体本身、海底沉积与岩石圈,以及海洋-大气、海洋-陆地、海水-生物、海水-沉积物等界面的特征及其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等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等;进而建立预测未来变化趋势的能力。本书探讨的是有关我国海洋学学科方面的发展史。
海洋学是海洋科学的基础科学部分的重要组成。海洋科学包括的面广,如生物海洋学与海洋生物学这两个基础科学学科都属于海洋科学,它们之间尽管有交叉的地方,但有着显著的区别。海洋生物学主要是在海洋生物个体水平上进行研究,重点强调的是生物学问题,而生物海洋学则强调将海洋环境与生命作为一个系统来进行研究。因此,生物海洋学的研究需要借助其他分支海洋学的认识。海洋科学也包括技术性较强的学科(如海洋遥感学)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如海洋水产学)等等。要更好地发展海洋遥感技术、要合理地开发海洋水产都离不开相应的海洋学基础认识。
一般认为,海洋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于19世纪后半叶,以1873~1876年英国“挑战者”号科学考察船的全球海洋调查为里程碑。1942年,著名海洋学家斯维尔德鲁普等编写的《海洋》巨著的出版,标志着海洋学作为独立学科已经形成。虽然早在公元前我们的先民已经与海洋发生接触,但直到民国时期,现代意义上的海洋学才开始在我国萌芽。21世纪是“海洋世纪”,在我国,海洋也从战略层面上受到国家高度重视,明确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方针,从而将海洋学的重要性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上,使之成为我国科学发展和技术开发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海洋学学科史是中国科学技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梳理和总结中国海洋学学科发展的历史,以史为鉴,继往开来,对于推动海洋科学的发展、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
海洋中发生的自然过程,按其属性大体上可分为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地质过程和生物过程四类,对这四类过程的研究,相应地形成了海洋科学中相对独立的四个基础分支海洋学学科: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地质学和生物海洋学。因此,本书并未全面探讨海洋学的所有分支学科的发展史,而是重点抓住物理海洋学、海洋地质学、海洋化学、生物海洋学,及以强烈的陆海相互作用和频繁的人类活动为特色的河口海岸学等海洋学的基础学科,分析、研究这些学科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以及在海洋学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此作为中国海洋学总体发展面貌的总结。
根据中国科协学科史研究项目工作总体部署,由中国海洋学会承担《中国海洋学学科史》研究项目,苏纪兰为项目负责人。项目基础学科组长为: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黄大吉(物理海洋学),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李家彪(海洋地质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孙松(生物海洋学),厦门大学戴民汉(海洋化学),南京大学王颖(河口海岸学)。
好的,为您撰写一本名为《中国海洋学学科史》的图书简介,该简介将聚焦于该学科的发展历程、关键人物、重要成果及其对国家战略的贡献,力求详实、深入,避免提及任何AI生成的内容标识。 --- 《中国海洋学学科史》图书简介 溯源壮阔,经纬海洋: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海洋科学发展史诗 海洋,覆盖地球表面积逾百分之七十的蓝色疆域,不仅是全球气候系统的核心调节器,更是国家安全、资源开发和经济命脉的战略要地。中国的海洋事业,从古代的航海探索与渔业实践中萌芽,历经近现代的艰难求索与跨越式发展,最终构建起一套独立、完整且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海洋科学体系。《中国海洋学学科史》正是一部全面、系统、深入梳理这一宏伟进程的权威著作。 本书并非仅仅罗列时间节点与学术论文,而是以历史的纵深感和学科的内在逻辑为双重主线,构建起中国海洋学从无到有、从模仿到引领的完整叙事框架。 第一部分:萌芽与奠基——近代科学的引入与早期探索(1840-1949) 本部分详尽考证了近代西方海洋科学思潮如何经由沿海口岸和传教士群体传入中国,以及晚清与民国时期,一批富有远见卓识的先驱者如何顶着内忧外患的压力,致力于学科的最初播种。 先驱者的身影: 重点刻画了早期留学海外的知识分子,如在国外接受严格训练后,带着现代科学理念回国,试图建立中国首批海洋观测站和水文研究机构的学者们。他们的探索充满了筚路蓝缕的艰辛,从缺乏专业设备到资金匮乏,每一步都凝聚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早期研究的侧重: 分析了这一阶段研究的局限性与突破点。受限于国情,早期研究多集中于沿海潮汐观测、渔业资源初步调查以及对海图绘制的尝试。本书通过梳理留存的早期手稿、零星报告和新闻记载,力图重现那个充满激情与困顿的年代。 机构的雏形: 考察了民国时期由政府或民间力量资助下建立的初步海洋研究机构的组织结构、研究方向及其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为后续新中国海洋事业的腾飞做了必要的历史铺垫。 第二部分:重建与发展——新中国海洋事业的起步与体系构建(1949-1978) 新中国成立后,海洋科学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本部分聚焦于国家意志指导下,海洋学学科体系如何在短时间内从零开始,建立起独立自主的研究框架。 “向海洋进军”的时代号召: 阐述了国家在冷战背景下,出于国防需求和资源勘探的紧迫性,如何集中力量进行海洋科学的规划与布局。 学科的专业划分与人才培养: 详细介绍了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海洋生物学等主要分支学科的初步建立过程。重点介绍了新中国第一批海洋科学人才的培养模式——“边学习、边实践、边建设”的模式,以及早期向苏联及东欧国家学习的经验与教训。 首次大规模综合考察的意义: 深入剖析了我国首次大规模、多学科交叉的近海和远海综合海洋调查的组织过程、技术难题的克服,以及这些调查为后续资源评价和海洋环境认知所奠定的坚实基础。 第三部分:腾飞与深化——改革开放后的全面繁荣与国际接轨(1978-2000) 改革开放为中国海洋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本部分着重描绘了这一时期,学科如何实现从“工程应用导向”向“基础理论研究”的稳步转型。 重大科学工程的驱动: 分析了国家“七五”、“八五”期间对海洋科学的重点投入,特别是对深海探测技术、海洋地质构造研究、以及海洋生态系统动态监测等前沿领域的布局。 科研平台的崛起: 系统梳理了国家级海洋研究中心的建立、大型科考船队的现代化进程,以及这些“硬核”设施如何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开展高水平研究的物质保障。 人才的“回流”与“崛起”: 探讨了大量海外学者回国投身海洋事业,以及国内培养的第一代博士和博士后群体如何成为学科发展的中坚力量,推动了中国海洋学研究成果在国际权威期刊上的批量涌现。 第四部分:跨越与引领——迈向深蓝的战略布局(2001至今) 进入新世纪,中国海洋学不再满足于追赶,而是开始在全球海洋治理和深海资源开发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深海战略的实施: 聚焦于“蛟龙”载人潜水器、深海探测器等重大工程的突破,及其对深海生物多样性、海底热液活动、深海矿产资源等前沿研究的革命性影响。 海洋环境与气候变化的应对: 详细论述了中国在海洋酸化、海平面上升、台风和海洋灾害预警等全球性课题上的研究贡献,以及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国家气候战略和防灾减灾的有效工具。 蓝色经济与法制建设: 探讨了海洋经济学、海洋空间规划与海洋法等交叉学科的发展,以及中国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框架下,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学科交叉的新趋势: 分析了海洋学与人工智能、大数据、遥感技术等新兴技术的深度融合,如何催生了智慧海洋、海洋信息学等新的研究方向,预示着未来海洋科学的发展蓝图。 结语:面向未来的蓝色使命 《中国海洋学学科史》通过严谨的史料考证和深入的学术分析,展现了中国科学家群体“敢为人先、经纬万里”的精神图谱。本书不仅是海洋科研工作者、海洋院校师生必备的案头参考书,更是对国家海洋战略发展有兴趣的政府决策者、政策研究人员以及广大公众,理解中国如何从海岸走向深蓝的不可多得的深度读本。它是一部凝聚了几代人对海洋事业的执着与热忱的珍贵历史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