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發現與西藏文明史·第一捲:史前時代

考古發現與西藏文明史·第一捲:史前時代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霍巍,王煜,呂紅亮 著
圖書標籤:
  • 考古學
  • 西藏曆史
  • 史前時代
  • 青藏高原
  • 文明起源
  • 文化遺産
  • 考古發現
  • 西藏文化
  • 古代文明
  • 曆史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445612
版次:1
商品編碼:11750858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傢級規劃教材國傢級精品課程配套教材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8-01
頁數:368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考古發現與西藏文明史.第1捲》適閤於從事考古學、曆史學、民族學等學科研究者及相關院校師生閱讀與參考。
可作為高等院校生物工程、發酵工程、生物技術、化學工程、食品工程、生物製藥和環境工程等專業的教材,也可供相關專業研究生和從事相關專業的初中級工程技術人員使用。

內容簡介

《考古發現與西藏文明史.第1捲》以考古材料為中心,對西藏高原遠古時代的人類來源、人類活動及相關自然、地理背景進行嘗試性討論;對吐蕃王朝以前西藏高原古代居民和遊牧民的生業形式、生活樣態、社會結構、族屬構成、文化交流及精神信仰等方麵進行綜閤性研究。試圖通過考古材料建構科學的、可視的、較為全麵的和生動的西藏史前的曆史和文化。開創瞭與通過對晚期文獻和傳說材料研究不同的另一種西藏史前史的書寫方式。

目錄

目錄
人類對“世界屋脊”的開發史——學術史的迴顧(1)
第一節關於西藏史前史的時空界定(1)
一、關於“西藏”的地理概念(1)
二、關於西藏“史前史”的時間概念(1)
第二節西藏史前史的研究迴顧(4)
一、漢藏文獻中的西藏史前史觀(4)
二、西方學術理論與方法的影響(5)
三、考古學的整體介入(6)
第三節近年來研究發展的新趨勢(9)
一、青藏高原的古環境變遷與人類起源(9)
二、關於早期人類的生存活動方式(11)
三、考古新發現與地域史前史的重構(12)
四、跨文化比較研究(13)
第一章西藏高原的自然環境與史前文化(16)
第一節高原地理與史前文化(16)
一、突齣而尷尬的地理位置(17)
二、封閉的地理環境和獨特的地理單元(19)
第二節氣候、環境與史前文化(21)
一、氣候、環境類型與文化類型(21)
二、氣候、環境特徵與文化特色(28)
第三節氣候變遷與史前文化(31)
一、氣候變遷與文化興衰(32)
二、氣候變遷與文化變遷(34)
第四節高原動植物與史前文化(37)
一、高原植物與史前文化(37)
二、高原動物與史前文化(39)
第二章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中期青藏高原的狩獵采集者(44)
第一節引言(44)
第二節青藏高原舊石器的發現與研究概況(47)
第三節青藏高原更新世晚期的氣候與環境(50)
第四節分子人類學的迷局(52)
一、主成分的北亞起源論(53)
二、中亞與東亞混閤論(54)
三、漢藏同源論(54)
四、多重來源論(55)
第五節考古證據(58)
第六節青藏高原阿捨利工業(72)
第七節青藏高原細石葉技術的起源與擴散(78)
第八節總結(83)
第三章西藏高原的史前聚落與居址(89)
第一節西藏史前時期的定居聚落(89)
一、昌都卡若遺址(89)
二、拉薩麯貢遺址(97)
三、其他幾處定居遺址(102)
第二節西藏史前定居聚落遺址的文化特徵(109)
第三節季節性營地遺址(112)
一、加日塘遺址的發現與地理環境(112)
二、遺跡與遺物的發現情況(113)
三、遺址的性質(114)
第四節氈帳類居址(115)
第四章西藏高原的原始農業(120)
第一節高原地理環境與早期農業的關係(120)
第二節西藏史前考古發現的栽培作物(123)
第三節粟的種植與傳播(126)
第四節傳統的確立:青稞的發現及其意義(130)
第五節西藏史前考古發現的農業工具(133)
第六節對西藏原始農業水平的基本評價(138)
第五章西藏高原的史前遊牧經濟與文化(142)
第一節史前遊牧業的起源(142)
第二節史前遊牧經濟的基本麵貌(149)
第三節移動與遷徙(161)
第四節遊牧民族的定居聚落與都邑(164)
第六章西藏高原史前墓葬與精神信仰(174)
第一節生與死:居址與墓葬(174)
一、事死如生:石居與石葬(174)
二、隔絕生死:居與葬的遠離(178)
第二節闢凶趨吉:殉祭與壓勝(181)
一、殉祭(181)
二、厭勝(187)
三、殉祭與厭勝的統一(194)
第三節身體與靈魂:葬式及其意義(196)
一、屈肢葬(196)
二、二次葬或解屍葬(203)
第七章西藏早期金屬器和“早期金屬時代”(210)
第一節西藏早期金屬器的研究迴顧(210)
第二節考古發現的西藏早期金屬器(212)
第三節西藏早期金屬器的基本特徵(222)
第四節西藏早期金屬器與周邊文化之間的聯係(224)
第八章西藏史前的交通與貿易(239)
第一節石器時代的交換與貿易(239)
一、昌都卡若遺址齣土的寶貝(239)
二、西藏史前玉器的發現及其西傳(241)
三、麥類作物的東漸(245)
第二節早期金屬時代的交通與貿易(246)
一、文獻所見高原各部之間的徵服與貿易(247)
二、考古材料所提供的物證(249)
第三節史前的交通工具、交通設施與交通路綫(265)
一、交通工具(265)
二、交通設施(268)
三、交通路綫(270)
第九章西藏史前藝術(273)
第一節陶器藝術(273)
一、西藏高原史前時期的陶器(273)
二、製作工藝和裝飾藝術(280)
三、陶器藝術與精神信仰(284)
第二節岩畫藝術(286)
一、西藏高原史前時期的岩畫(287)
二、岩畫的主要內容和風格(289)
三、岩畫藝術與精神信仰(294)
第三節大石遺跡(301)
一、西藏高原考古發現的大石遺跡(301)
二、大石遺跡與精神信仰(308)
第四節西藏史前藝術的總體特點(312)
第十章結語:高原史前史的重建(315)
第一節基於考古學的文本書寫(315)
第二節西藏史前史的重構(318)
第三節未來的研究展望(322)
參考文獻(326)
索引(350)
後記(355)
插圖目錄
第一章
圖1-1青藏高原地形圖(20)
圖1-2雅魯藏布江河榖景觀(22)
圖1-3瀾滄江河榖景觀(23)
圖1-4象泉河榖地景觀(24)
圖1-5西藏西部高原景觀(25)
圖1-6多石的自然環境(29)
圖1-7喜馬拉雅山景觀(30)
圖1-8岡仁波齊峰景觀(31)
圖1-9瑪旁雍錯湖景觀(31)
圖1-10犛牛(40)
圖1-11藏野驢(40)
圖1-12雄鷹(41)
第二章
圖2-1冷湖第1地點石葉(58)
圖2-2麯桑遺址的腳印(60)
圖2-3小柴達木湖遺址石製品(61)
圖2-4色林錯石製品(63)
圖2-5江西溝1號地點平麵圖(64)
圖2-6黑馬河1號地點平麵圖(66)
圖2-7西大灘2號地點石製品(67)
圖2-8夏達錯東北岸地點石器(69)
圖2-9夏達錯東北岸地點石器(70)
圖2-10西喜馬拉雅地帶的阿捨利工業石器(73)
第三章
圖3-1昌都卡若遺址圜底房屋F26復原示意圖(90)
圖3-2昌都卡若遺址半地穴式房屋F8平、剖麵圖(91)
圖3-3昌都卡若遺址半地穴式房屋F8(91)
圖3-4昌都卡若遺址地麵房屋F15、F22復原示意圖(92)
圖3-5昌都卡若遺址內的燒竈(92)
圖3-6昌都卡若遺址F5、F12、F30平、剖麵圖(93)
圖3-7昌都卡若遺址F5、F12(94)
圖3-8昌都卡若遺址F5、F12、F30復原示意圖(94)
圖3-9昌都卡若遺址石子路L1殘段平麵圖(95)
圖3-10昌都卡若遺址圓石颱平麵圖(95)
圖3-11昌都卡若遺址石圍圈QU1平、剖麵圖(96)
圖3-12昌都卡若遺址F9井乾結構及房屋復原示意圖(97)
圖3-13拉薩麯貢遺址位置示意圖(99)
圖3-14拉薩麯貢遺址H9、H2(100)
圖3-15拉薩麯貢遺址早期墓葬(103)
圖3-16昌都小恩達遺址F1、F3(104)
圖3-17劄達丁東遺址房屋遺跡(106)
圖3-18劄達丁東遺址房屋遺跡平、剖麵圖(107)
圖3-19劄達丁東遺址立石遺跡(108)
圖3-20當雄加日塘遺址遠眺(113)
圖3-21當雄加日塘遺址火塘遺跡(114)
圖3-22西藏岩畫中的帳篷形象(116)
圖3-23西藏西部現代遊牧民定居點(117)
第四章
圖4-1昌都卡若遺址齣土粟(124)
圖4-2貢嘎昌果溝遺址齣土作物種子(125)
圖4-3昌都卡若遺址齣土石刀(134)
圖4-4昌都卡若遺址齣土石研磨器及重石(135)
第五章
圖5-1西藏岩畫中的放牧場景(151)
圖5-2西藏動物岩畫與歐亞草原動物紋飾(154)
圖5-3西藏及其他地區齣土的雙圓餅形劍柄青銅劍(155)
圖5-4“鄂爾多斯式青銅短劍”中的雙環式劍柄青銅劍(156)
圖5-5東嘎色日寜溝岩畫1號畫麵(158)
圖5-6皮央紮布拉山岩畫1號畫麵(159)
圖5-7西藏岩畫中的牧人形象(160)
圖5-8浪卡子查加溝古墓齣土金器(161)
圖5-9日土塔康巴岩畫東區畫麵(163)
第六章
圖6-1西藏高原的史前墓葬(176)
圖6-2劄達皮央東嘎格林塘墓地PGM6平麵圖(185)
圖6-3拉薩麯貢遺址晚期墓地祭祀遺跡J2(187)
圖6-4那麯察秀塘祭祀遺跡齣土墨書、硃書動物頭骨(189)
圖6-5拉薩麯貢遺址齣土塗硃石器(192)
圖6-6西藏史前墓葬中的屈肢葬(198)
圖6-7西藏史前墓葬中的二次葬或解屍葬(204)
第七章
圖7-1拉薩麯貢遺址齣土銅鏃與鐵柄銅鏡(213)
圖7-2劄達皮央東嘎墓地齣土金屬器(215)
圖7-3劄達格布賽魯墓地采集銅器(216)
圖7-4浪卡子查加溝古墓齣土銅器(217)
圖7-5貢覺石棺墓齣土金屬器(219)
圖7-6藏北采集的銅馬具與紅銅劍(220)
圖7-7劄達麯踏墓地齣土金箔人麵飾(221)
圖7-8尼泊爾齣土金麵具(236)
第八章
圖8-1昌都卡若遺址齣土玉器和石器(243)
圖8-2拉薩麯貢遺址齣土玉器和石器(244)
圖8-3阿裏噶爾縣古墓齣土絲織物(262)
圖8-4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墓地齣土禽獸紋錦(262)
圖8-5青海都蘭熱水血渭一號大墓齣土對鳥紋錦(264)
圖8-6青海盧山岩畫中的車獵圖(268)
第九章
圖9-1昌都卡若遺址齣土陶器(276)
圖9-2拉薩麯貢遺址齣土陶器(277)
圖9-3西藏早期金屬時期陶器(279)
圖9-4西藏史前製陶工具(281)
圖9-5拉薩麯貢遺址齣土猴麵、鳥首陶塑(283)
圖9-6昌都卡若遺址與漢源大窯石棺葬齣土陶雙聯罐(285)
圖9-7西藏史前岩畫中的各種動物形象(290)
圖9-8西藏史前岩畫中的狩獵、畜牧場景(291)
圖9-9西藏史前岩畫中的戰鬥題材(292)
圖9-10西藏史前岩畫中身繪紋飾的動物形象(293)
圖9-11西藏史前岩畫中狩獵場景與獵物控製(295)
圖9-12突齣錶現生殖器的西藏史前岩畫(295)
圖9-13西藏史前岩畫中的“卍”符號與日月、植物圖像(296)
圖9-14西藏史前岩畫中的巫師形象(296)
圖9-15西藏史前岩畫中的神靈與巫師形象(297)
圖9-16日土任姆棟1號岩麵岩畫(300)
圖9-17昂仁亞木石圈遺跡局部(303)
圖9-18措美石圈遺跡(303)
圖9-19劄達丁東遺址獨石遺跡(305)
圖9-20劄達格林塘墓地列石遺跡(306)

精彩書摘

序章 人類對“世界屋脊”的開發史——學術史的迴顧
西藏高原平均海拔 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由於其特殊的自然地理與環境條件,長期以來這片土地也被視為人類“生命的禁區”。究竟人類何時開始踏上西藏高原?他們又是如何在這裏生存繁衍下來的?這些涉及早期人類開發西藏高原的曆史,從來就是撲朔迷離,被厚重的神話與傳說織成的帷幕所遮蓋。用科學的史實重新揭開西藏早期曆史的神秘麵紗,成為國際學術界共同關注的重大學術課題之一,而一部西藏早期曆史不僅是西藏地方史,也是中國上古史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在進入到本書的各章之前,首先有必要對於西藏早期曆史的研究史亦即學術史進行簡要的迴顧,同時也對本書所涉及的概念與術語給予必要的界定。
第一節關於西藏史前史的時空界定
一、關於“西藏”的地理概念
“西藏”這個地理概念晚至明代纔開始齣現在漢文文獻當中,在此之前曾經有“蕃”、“吐蕃”等不同的稱呼,其地域範疇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也有不同的變化。限於本書的主旨,我們不討論這些名稱的演化過程,仍然采用“西藏”這個地理和行政的概念來論述這一地區的早期曆史。需要說明的是,雖然本文所指的西藏,即以今天西藏自治區的地理行政區域為核心和中心區域,但在論及藏族早期曆史時,有時也會涉及青海、甘肅等其他藏族聚居區。我們在本書中一般使用“西藏高原”這個地理概念來特指西藏地區,但有時也使用“青藏高原”來泛指中國西部和亞洲腹地這片比今天的西藏自治區更為廣闊的高原自然地理區域。
二、關於西藏“史前史”的時間概念
與空間範疇相比較,時間範疇的界定要復雜得多。這裏所說的西藏“早期曆史”,在下文中將被“史前史”這一概念所替換。但是,對於什麼時期可稱為“西
藏的早期曆史”、什麼是早於西藏曆史時期的“西藏史前史”,國內外學術界從來就有不同的認識與錶述,我們可以大體將其歸納為以下三種情況:
1.以佛教傳入西藏的前後劃分史前史與曆史時期
如意大利學者杜齊( G. Tucci)在其《西藏考古》一書的第一章“史前時期和有史時期”當中,是這樣來劃分的:“在當前缺少論點明確的參考文獻及可以確定年代的實物的情況下,史前時期與有史時期的劃分必然是不確切的,兩個時期的界限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武斷劃分的。根據漢文文獻提供的早期史料及後期第一批被稱為藏文資料的文稿,我們纔瞭解到西藏的可靠曆史是始於公元七世紀佛教傳入時期;然而隻有經過係統的發掘,我們纔能確定齣這一章中討論的所有文物是否都可以追溯到佛教傳入以前的年代” a。奧地利學者霍夫曼( H. Hoffmann)也認為,在西藏係統的考古發掘尚未展開之前,史前( Pre)與早期( Early)曆史之間的界綫很難劃分,隻能以佛教傳入西藏或者鬆贊乾布統一高原為界,此前都為史前史(Prehistory)與早期曆史( Early History),此後則是西藏中古史的開始 b。基於這一認識,也有一些西方學者采用“前佛教時期”這一概念來暗指西藏史前史,如杜齊c、內貝斯基 沃傑科維茨( Nebesky-Wojkowitz)d、查耶特( A. Chayet)等 e。近年來的西方學者中,尤以貝勒沙( J. V. Bellezza)對這一概念運用最為廣泛 。
2.以鬆贊乾布建立統一的吐蕃王朝並創立藏文字劃界,以前屬於西藏史前史,以後屬於西藏曆史時期如我國學者張雲認為,西藏古代文明大緻上可以劃分為三個大的發展時期,即前吐蕃時期,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上古時期”或者“史前時期”;第二個階段是吐蕃王朝時期,大約在 7~9世紀;第三個階段是佛教文化時期 .
3.按照考古學的分期,將石器時代、早期金屬時代劃入西藏史前史,其後劃入吐蕃王朝時期
當西方考古學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按照考古發掘齣土物的質地,將其劃分為石器時代、銅器時代、鐵器時代三個發展階段,是丹麥學者湯姆森
(C. J. Thomsen)於 1848年在《北方古物入門》( A Guide to Northern Antiquities)
一書中首先提齣來的。他在書中指齣,博物館的藏品可以依次按照石器時代、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進行劃分。整個歐洲的學者很快就發現這個分類非常有用。後來,石器時代又被細分為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這些術語在非洲和美洲不太適用,因為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沒有使用過銅器,而在美洲銅器並不重要,鐵器的使用則要晚到歐洲人徵服美洲之後。盡管如此,這個劃分意義十分重大,被世界考古學界稱為“三期說”並在大部分地區采用。三期說確立瞭一個原則,即通過史前遺物的研究和分類,可以提齣一個編年序列,進而探討各個時期的問題 b。
我國考古學傢童恩正最早將這個分期法導入到西藏考古領域。他認為:西藏的石器時代終止於何時,銅器時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鐵器又是在什麼時期傳入的,這些問題由於資料的限製都一時無法迴答,也無法從考古學上劃齣獨立的銅器時代,所以,建議在石器時代之後暫時采取“早期金屬時代”這個概念,“根據最概括的推測,這一時代可能開始於公元前一韆年代,而結束於公元六世紀,即吐蕃王朝興起之前” c。這個劃分時代的方法實際上就將西藏的石器時代和早期金屬器時代一並劃入到吐蕃王朝興起之前的史前時代來加以對待。
事實上,在上述各種不同的錶述中,仍然存在著許多不確定因素,影響到人們對“史前史”時代上下限的劃定。例如,若以佛教傳入西藏的時間劃綫,就必然涉及如何看待佛教傳入西藏的準確年代問題。目前學術界對於這個問題也存在著分歧,大部分學者認為佛教是 7世紀纔分彆由唐王朝和尼婆羅王朝東西兩個方嚮傳入到吐蕃的,但也有學者認為佛教傳入西藏的年代不排除有可能會更早,或可早到 5世紀左右 d。又如,若以吐蕃王朝的建立以及藏文字的創立劃綫,那麼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前的吐蕃部落及其以悉補野部為核心所建立的雅隆王朝實際上也可視為吐
a侯石柱:《西藏考古大綱》,第 2頁,西藏人民齣版社, 1991年。
b〔英〕科林 倫福儒、保羅 巴恩著,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譯:《考古學:理論、方法與實踐》,第 25頁,文物齣版社, 2004年。
c童恩正:《西藏考古綜述》,《文物》 1985年第 9期。
d有關這方麵的爭議可參見霍巍:《關於佛教初傳吐蕃傳說的一個新版本——兼論藏傳佛教在西域的傳播》,《世界宗教研究》 2000年第 4期。
蕃王朝的前身;加以對藏文字何時創立也有不同意見 a,所以這個時間節點也存在疑問。
綜上所述,長期以來,對於西藏史前史的理解並沒有統一的認識,前述的“早期曆史”、“上古史”、“前佛教時期”等,都試圖以某種標誌物來劃分西藏史前與曆史時期的界綫,但由於選定的“標誌物”本身在內涵與外延上遊移不定,就難免在概念上造成含混。相對而言,童恩正提齣的“早期金屬時代”這個概念,雖然是一個考古學的概念,其中既包括瞭青銅時代,也應包括瞭歐亞考古學上常常使用的“早期鐵器時代”在內,如果再加上此前的石器時代(包括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可以基本上從物質形態上較為清晰地給齣一個判斷標準和範圍來區分吐蕃王朝建立之前的這段曆史。因此,本書基本上采用這個方法來標定西藏史前史的時間範疇,即將考古學上西藏自舊石器時代以來,直到早期金屬時代這段時間都視為西藏史前史,時代下限為 6世紀後期;而將以鬆贊乾布為第一代贊普建立起來的吐蕃王朝時期視為西藏曆史時期之始,時代上限為 7世紀初期。當然,這種直接將考古學的概念轉化為曆史年代概念的方法也不是沒有問題的,如同將某個考古學文化與某個民族的族屬直接掛鈎一樣,都存在著危險性,隻是相對其他概念而言,稍顯閤理而已。
第二節西藏史前史的研究迴顧
迄今為止的西藏史前史研究,大緻上可以劃分為兩個截然不同的階段:一是主要依托文獻記載進行的曆史研究;一是以科學的田野考察為依托進行的綜閤研究。前者實際上主要的關注點集中在藏族的族源問題上,對西藏史前社會其他方麵的問題幾無涉及;而後者的涉及麵雖然還並不十分係統,但卻要廣泛得多。
一、漢藏文獻中的西藏史前史觀
在漢藏曆史文獻記載中,都形成瞭有關西藏史前史的固有敘事模式。漢族史傢多根據兩唐書《吐蕃傳》的記載,認為“吐蕃本西羌屬” b,最早的藏族先民是從古代羌人的支係“發羌”、“唐犛”等遷移到西藏高原,然後繁衍成其後代吐
a關於藏文字的創立,學術界也有不同意見,認為早在鬆贊乾布時代之前,在西藏西部已有年代更為古老的象雄文字,後來的藏文是在象雄文字的基礎之上經過改造而形成的。具體論述可參見纔讓太:《古老象雄文明》,《西藏研究》 1985年第 2期。
b 《新唐書》捲二百一十六上《吐蕃傳上》,第 6071頁,中華書局, 1975年。
蕃的。從宋代學人歐陽修、宋祁提齣此說之後,近世學者如顧頡剛 a,任乃強 b,方國瑜 c,冉光榮、李紹明等 d皆從此說,這個基本的觀點還被一些漢文曆史著作如《藏族簡史》等采納 e。而藏族史傢也有其固有的曆史觀。如同法國學者石泰安
(R. A. Stein)所指齣的那樣:“對於公元前六世紀末之前的階段,不可能確定吐蕃任何能推論齣年代的曆史。但西藏人在這一問題上卻有他們自己口頭流傳下來的曆史:神話和傳奇故事” f。這些神話和傳奇故事遵循著一個古老的敘事模式,或認為西藏最早的人類都是一批光明燦爛的天神,自天而降人世;或認為吐蕃人的先祖是獼猴與羅刹女交配産生的後代,最初誕生於山南雅礱地區。受佛教傳播的影響,後來還有各種關於藏族起源的神話與傳說流行,這些觀點在 14世紀以後形成的許多藏文曆史著作中都屢見不鮮。
二、西方學術理論與方法的影響
西方學者最早開始利用地下考古齣土的材料來重新認識西藏史前史。這方麵的代錶人物首推意大利藏學傢杜齊,他在《西藏考古》一書中便列舉齣西藏聶拉木某河床當中發掘齣土的人骨材料和新石器時代的石器,還推測有一些洞穴可能是史前時期人類居住的遺址 g。另一位西方學者弗蘭剋( A. H. Francke)也曾在西藏西部的鄰近地區開展過一些零星的田野考古工作,如在拉達剋發現瞭一處立石遺跡,在列城和“ Rgry”兩處發現過早期墓地 h。1925~1928年,羅列赫( N. Roerich)組建瞭一支中亞探險隊,在西藏的調查活動主要集中在藏北,最西邊大概到瞭薩嘎一帶。據後來披露,這次調查的主要收獲有墓葬、巨石遺跡、動物紋器物 i。除此之外,杜齊、羅列赫等人還在石丘墓、大石遺跡分布的範圍以內發現過一些現代遊牧部落使用的青銅質飾件和小件生活用品,上麵多飾有傳統的動物紋飾,包括鹿、鷹、馬、鳥、熊等,杜齊認為其中一部分有可能是“佛教傳入以前西藏一種土著文化的遺留” a。羅列赫( G. N. Roerich)指齣要注意“在佛教的西藏旁邊還有一個遊牧民的西藏,即格薩爾王的西藏和牧民英雄史詩” b。雖然由於時代的局限,這個時期西方學者在西藏本土開展的田野考古工作極其有限,科學的考古發掘工作更是幾乎為零,無法為深入認識西藏史前史提供更多可靠翔實的材料,但是他們獨到的科學眼光和在理論與方法上的突破及其所産生的深遠影響卻是不可低估的 c。
三、考古學的整體介入
20世紀 50年代以後,雖然在地質學和民族學的田野調查中陸續開始發現一些史前時期的石器、墓葬等考古遺存,但考古學作為一門學科整體介入到藏學研究領域並對西藏史前史研究起到主導作用,還是從藏東昌都卡若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拉開序幕的 d。由於卡若遺址發掘麵積較大、齣土遺物眾多、文化現象豐富,並且有精確的碳十四測年數據作為科學支撐,首次將西藏史前史上溯到距今 5000年左右,從此開啓瞭以科學的田野考察為依托進行綜閤研究的新階段。從此以後的西藏上古史撰寫,盡管在一定程度上還受到前一階段基於曆史文獻的文本書寫模式的影響,但都會無一例外地公認昌都卡若遺址是西藏史前文化的開端,以考古學材料復原史前史的路徑與理論方法開始被學術界廣泛接受。
20世紀後半葉至 21世紀第一個十年,是西藏高原史前考古取得重大突破和進展的新時期。這個時期有關西藏史前史的重要考古發現包括拉薩麯貢遺址的發掘 e,昌都小恩達遺址、瓊結邦嘎遺址、貢嘎昌果溝遺址、堆龍德慶縣達龍查遺址、堆龍德慶縣古榮鎮嘎衝遺址、當雄縣羊八井加日塘遺址等史前遺址的調查發現與試掘以

前言/序言


《考古發現與西藏文明史·第一捲:史前時代》 序言 地球,這顆孕育瞭無數生命的藍色星球,在其漫長的演化曆程中,西藏這片高原,以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悠久的曆史印記,始終吸引著世人的目光。它不僅是世界之巔,更是一片古老文明的搖籃,承載著中華民族乃至人類文明早期發展的重要篇章。然而,關於這片神秘土地史前時代的探索,卻如同一幅未曾完全展開的畫捲,許多細節依然籠罩在曆史的迷霧之中。 本書《考古發現與西藏文明史·第一捲:史前時代》,正是緻力於揭開這層神秘麵紗的學術探索。我們並非憑空臆斷,而是紮根於實實在在的考古發現,以科學嚴謹的態度,一點一滴地拼湊齣西藏史前文明的輪廓。從遙遠的舊石器時代,到萌芽階段的新石器時代,再到進入青銅時代的曙光,本書將循序漸進,為您呈現一個動態發展、豐富多彩的西藏史前社會圖景。 我們深知,曆史的真相往往隱藏在細微之處,需要耐心、細緻的梳理與解讀。因此,本書的核心內容,將聚焦於那些經過科學發掘、碳十四測年等一係列嚴謹考證的考古遺跡、遺物及其所傳遞的信息。我們將通過對各類石器、陶器、骨器、墓葬、居住遺址等物質文化遺存的分析,來推斷當時人類的生産方式、生活習俗、社會組織、宗教信仰乃至與周邊地區的交流互動。 曆史的車輪滾滾嚮前,每一次考古的突破,都可能改寫我們對過去的認知。本書的編寫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吸收新發現、反思舊結論的過程。我們力求以最前沿的考古學理論和方法為指導,同時不迴避學術界存在的爭議和不同的解讀。我們相信,多元的視角和深入的探討,纔能更全麵地理解西藏史前文明的復雜性與獨特性。 本書的齣版,旨在為廣大讀者,特彆是對西藏曆史文化、考古學感興趣的研究者、學生以及普通大眾,提供一個係統、深入瞭解西藏史前時代的窗口。我們希望,通過本書的閱讀,您能感受到史前先民們在嚴酷的高原環境中生存、發展、創造的智慧與勇氣;能理解西藏文明是如何在獨特的地理條件下孕育、演變,並為後來更輝煌的文明奠定基礎。 這僅僅是《西藏文明史》係列的第一捲,我們還有更多的篇章,將繼續探索西藏文明的後續發展。但正是這史前時代,如同一顆種子,奠定瞭西藏文明的基因,決定瞭其發展的方嚮。我們誠摯地邀請您,與我們一同踏上這段探尋西藏史前文明的旅程,共同揭示那段塵封的曆史。 第一章:高原的黎明——西藏舊石器時代探索 西藏,世界屋脊,其廣袤而崎嶇的地貌,似乎在訴說著一段古老而堅韌的故事。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舊石器時代無疑是最為漫長、也最為基礎的階段。在西藏這片特殊的高原土地上,究竟何時、何種形式的人類活動開始齣現?他們的生存方式又經曆瞭怎樣的演變?這正是本章試圖解答的核心問題。 1.1 史前足跡的早期印記:舊石器時代的遺存 盡管高原環境嚴酷,但考古發現卻指嚮瞭西藏地區人類活動的久遠曆史。本章將重點梳理目前已知的,可能屬於舊石器時代的零散但珍貴的考古材料。這包括可能發現的石器工具,例如粗製的石片、石核、颳削器等,這些簡單的工具,是當時人類最直接的生存手段,反映瞭他們對自然資源的初步認識和利用能力。 我們將審視這些遺跡的埋藏環境,並通過對地質層位、孢粉分析等間接證據,來推測其可能存在的年代。雖然與世界其他地區相對成熟的舊石器文化相比,西藏的早期發現可能顯得更為 sparse,但這恰恰凸顯瞭這片土地在人類起源和遷徙研究中的獨特價值。每一件齣土的石器,都可能是遙遠過去某個片段的見證,它們在無聲地講述著先民們如何在極端環境下求生的故事。 1.2 環境變遷與人類適應:古環境的啓示 舊石器時代的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本書將結閤古氣候、古地質的研究成果,探討西藏地區在舊石器時代所經曆的環境變化。例如,冰川的進退、水文係統的演變、植被覆蓋的變化,都可能直接或間接影響到人類的棲息地選擇、食物來源以及遷徙路徑。 我們將分析考古遺址與古環境數據之間的關聯。在某些重要的遺址,我們可能會發現古人類活動遺跡與特定地質層或古生物化石伴生,這些“綫索”有助於我們描繪齣當時人類所處的自然生態係統。例如,發掘齣的動物骨骼,不僅能指示當時可能存在的狩獵對象,也能反映齣高原生態係統的特徵。人類在這樣的環境中,如何利用火種、如何製作更精細的工具來應對挑戰,將是本章探討的重點。 1.3 技藝的萌芽:舊石器工具的類型學分析 石器,是舊石器時代人類文明最直觀的體現。本章將對已發現的舊石器工具進行詳細的類型學分析。我們將關注石器的材質、形狀、加工技術(如打擊、壓製、修整等),並嘗試將其與國內外相關舊石器文化進行比較。 例如,對於早期的阿捨利式手斧、奧杜威式石器等,我們可能會探討它們在西藏地區的齣現及其意義。更晚期的舊石器時代,是否齣現瞭細石器技術,其特點又是什麼?這些工具的演進,不僅反映瞭人類認知能力的提升,也標誌著其適應環境、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強。我們也將討論,這些石器是如何被製造、使用,以及在社會群體中的傳播。 1.4 遷徙與交流的可能:早期人類的足跡 西藏高原,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在早期人類遷徙和交流的宏大敘事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本章將嘗試探討舊石器時代人類在西藏地區的活動,是否與更大範圍的遷徙活動有關。 我們可能會分析,西藏地區的舊石器遺存,是否能與周邊地區,如華北、南亞次大陸等地的舊石器文化存在聯係。這些聯係,可能是通過人類的直接遷徙,也可能是通過文化傳播、物産交換等間接方式。盡管證據可能不那麼顯赫,但我們仍將盡力挖掘可能的綫索,以構建更為完整的早期人類活動網絡。 1.5 仰望星空與大地之上:史前信仰的遙遠迴響 盡管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尚未發展齣復雜成熟的文字記錄,但一些考古發現,如可能存在的裝飾品、墓葬習俗(若有)、藝術痕跡等,有時也能為我們窺探其精神世界提供一絲曙光。 本章將謹慎地分析,在西藏的舊石器遺址中,是否可能存在指嚮早期信仰、審美意識或象徵性思維的證據。例如,一些經過打磨、裝飾的石器或骨器,是否具有特殊的含義?是否有跡象錶明,當時的人類已經開始對死亡有初步的認知,並采取相應的埋葬方式?這些推測,雖然充滿挑戰,但對於理解人類早期精神文明的發展至關重要。 小結: 西藏舊石器時代的探索,是一項艱巨但充滿魅力的工作。本章基於已有的考古發現,雖然篇幅有限,但力求展現齣這片高原上早期人類活動的基本輪廓。從環境適應到技術進步,從遷徙足跡到精神萌芽,我們正一步步地揭開西藏史前文明最古老、也最堅實的地基。而這,僅僅是故事的開端。 第二章:文明的曙光——西藏新石器時代展望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社會進入瞭嶄新的階段——新石器時代。這是一個生産力發生飛躍、生活方式發生深刻變革的時代。在西藏這片高原土地上,新石器時代的到來,意味著什麼?新的農業技術、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社會組織,是如何在這片土地上孕育和發展的?本章將聚焦於西藏新石器時代的考古發現,為您展現文明曙光初現的景象。 2.1 農業的肇始:采集到種植的轉型 新石器時代最顯著的特徵之一,便是農業的齣現。本書將深入探討西藏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是否存在農業活動的證據。這包括對考古遺址中發現的植物遺存(如榖物、豆類、根莖類作物等)進行鑒定,以及通過對早期石器工具(如石磨盤、石磨棒、石犁等)的分析,來推斷當時的農業生産技術。 我們將審視,西藏高原獨特的地理環境,如高海拔、低氣溫、稀薄的空氣等,對農業的産生和發展帶來瞭哪些挑戰,以及當地的先民是如何通過長期的實踐,馴化適宜高原環境的作物,並發展齣獨特的農業模式。這可能是對野生植物的采集,逐漸過渡到人工栽培的過程。 2.2 陶器的革命:物質文化的新紀元 陶器,是新石器時代人類文明的重要標誌。本書將重點介紹西藏地區新石器時代陶器的發現,並對其進行詳細的分析。這包括陶器的胎質、燒製技術、器型、紋飾等。 我們將探討,西藏新石器時代的陶器,是否具有其獨特的風格,與其他地區的新石器文化有何異同。陶器的齣現,極大地改善瞭人類的食物儲存、烹飪和飲食方式,也標誌著人類對自然材料的加工能力達到瞭新的高度。這些陶器,往往承載著豐富的文化信息,能夠反映齣當時社會的審美情趣和技術水平。 2.3 聚落的形成與居住方式:定居生活的開啓 新石器時代的另一個重要特徵是定居生活的普及。本書將梳理西藏地區新石器時代的聚落遺址,分析當時人類的居住方式。這包括對房屋遺跡的結構、布局、材料進行研究,以及對聚落規模、分布特點的探討。 隨著農業的發展和定居的齣現,人類社會開始齣現更為復雜的聚落形態。我們將探討,這些聚落是如何形成的,其規模有多大,居民之間是如何組織和協作的。對墓葬的分析,也可能揭示齣當時社會組織、傢庭結構以及社會分工的初步跡象。 2.4 生産力的發展:工具與技術的進步 除瞭陶器和農業工具,本章還將介紹西藏新石器時代其他方麵的生産技術和工具。這可能包括更精細的石器(如磨製石斧、石矛頭、石刀等)、骨器、木器等。 我們將分析這些工具的功能,以及它們在當時社會生産活動(如狩獵、采集、漁獵、手工業等)中的作用。生産力的發展,為人類社會積纍瞭更多的物質財富,也為後續的社會復雜化奠定瞭基礎。 2.5 精神世界的初探:裝飾品與儀式 新石器時代的先民,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背景下,其精神世界也逐漸開始顯現。本書將關注西藏新石器時代發現的裝飾品,如項鏈、手鐲、耳飾等,以及可能存在的象徵性物品或與儀式相關的遺存。 這些發現,雖然有時難以直接解讀,但卻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窺探當時人類審美觀念、宗教信仰、社會等級意識等方麵的窗口。我們可能會分析,這些裝飾品是如何製作的,由何種材料製成,又佩戴在何人身上,這些信息都可能反映齣當時社會文化的一些重要特徵。 2.6 區域聯係與文化交流:高原上的互動 新石器時代的西藏,並非孤立存在。本書將嘗試探討,西藏新石器文化與周邊地區,如青藏高原其他區域、南亞、乃至更遠地區是否存在聯係。 這可能體現在陶器風格的相似性、石器原料的來源、甚至是一些技術的傳播。通過分析這些區域間的聯係,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西藏史前文明的發展並非是封閉的,而是與其他文明區域存在著某種程度的互動與交流。 小結: 西藏新石器時代的齣現,標誌著高原文明進入瞭一個全新的階段。本書通過對已發現的考古遺存的梳理與分析,展現瞭農業的肇始、陶器的普及、定居生活的開啓、生産力的發展以及精神世界的初探。這片古老的高原,在此時孕育著新的生命力,為後續更輝煌的文明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第三章:青銅的脈動——西藏早期青銅時代的印跡 當人類掌握瞭冶煉金屬的技術,文明便邁入瞭全新的紀元——青銅時代。這是一個生産力極大發展,社會結構日益復雜,文明形態更加成熟的時代。西藏,作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其青銅時代的到來,又有哪些獨特的軌跡和精彩的故事?本書第三章,將帶您走進西藏早期青銅時代的考古世界。 3.1 金屬的足跡:早期冶金技術的發現 本章的核心,將圍繞西藏地區早期青銅器及其冶煉技術的證據展開。我們將介紹,考古發掘中可能齣現的早期青銅製品,如銅刀、銅錐、銅裝飾品等,以及與這些器物相關的冶煉遺跡,如熔爐、坩堝、礦石遺存等。 我們將審視這些青銅器的成分分析,通過光譜分析等科學手段,瞭解當時使用的銅礦來源、閤金配比以及冶煉工藝。這不僅能展現齣西藏先民掌握金屬加工技術的水平,也能為我們揭示其對自然資源的認識和利用能力。這些早期金屬器的齣現,標誌著生産力的一次重大飛躍。 3.2 聚落的演進與社會結構:等級與分工的顯現 青銅時代的到來,往往伴隨著社會結構的復雜化。本章將深入分析西藏早期青銅時代的聚落遺址,探討其規模、布局以及內部結構的變化。 例如,是否有更大、更復雜的聚落齣現?聚落內是否存在明顯的社會分工,體現在居住區域、墓葬形製、器物分布等方麵?墓葬的研究,尤為重要。我們將通過分析墓葬的大小、隨葬品的數量與種類,來推測當時社會是否存在初步的等級分化。一些規模較大、隨葬品豐富的墓葬,可能屬於當時的統治階層或重要人物。 3.3 獨特的器物與工藝:西藏青銅文化的特色 每一個地區,在青銅時代都會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化風格。本章將重點分析西藏早期青銅器的造型、紋飾、製作工藝等,尋找其鮮明的地域特色。 例如,西藏地區的青銅器,在器型上是否受到周邊地區的影響,又有哪些創新?紋飾的圖案,是否與當地的宗教信仰、自然崇拜或社會生活有關?我們將通過對具體器物的細緻觀察和比較,來勾勒齣西藏早期青銅文化的獨特麵貌。這可能包括一些具有高原特色的動物造型、幾何紋飾,或是與宗教儀式相關的器物。 3.4 宗教與信仰的演變:祭祀與象徵 青銅時代,往往是早期宗教信仰體係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本章將嘗試從考古遺存中,挖掘齣西藏早期青銅時代宗教信仰的綫索。 這可能包括用於祭祀的器物,如祭祀坑、祭祀遺址中發現的動物骨骼、陶器、金屬器等。是否有象徵意義的圖案或造型,齣現在器物、岩畫或墓葬中?這些發現,有助於我們理解當時先民的宇宙觀、神靈崇拜以及對生死輪迴的初步認知。 3.5 區域互動與文化交流:高原上的聯係網絡 青銅時代的文明,往往具有更強的輻射力和傳播力。本章將探討西藏早期青銅時代與周邊地區的互動與交流。 我們將分析,西藏地區的青銅器,在材質、工藝、風格上是否能看到來自中原、印度河流域、中亞等地的影響?反之,西藏的青銅技術或文化元素,是否也曾對周邊地區産生影響?通過研究這些跨區域的文化交流,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理解西藏文明是如何在一個更廣闊的文化格局中發展演進的。 3.6 早期文獻與考古的對照(若有) 雖然本書主要基於考古發現,但若有相關的早期文獻資料(如零星提及高原早期文明的記載),本章也將嘗試將其與考古發現進行對照,以期獲得更全麵、更深入的理解。這種對照,需要嚴謹的學術考證,確保文獻資料的可靠性與考古證據的對應性。 小結: 西藏早期青銅時代的到來,為這片古老的高原注入瞭新的活力。本書通過對考古發現的深入分析,展現瞭金屬技術的掌握、社會結構的演進、獨特文化特色的形成以及宗教信仰的萌芽。這些印跡,如同青銅的脈動,跳動著西藏文明早期發展的節奏,為我們瞭解這片土地的古老曆史,提供瞭寶貴而生動的注腳。 結語 《考古發現與西藏文明史·第一捲:史前時代》的梳理至此告一段落。本書基於嚴謹的考古證據,為我們揭示瞭西藏地區從舊石器時代的萌芽,到新石器時代的曙光,再到早期青銅時代的脈動,一步步勾勒齣這片高原古老文明的早期發展軌跡。 我們深知,考古的探索永無止境,新的發現隨時可能改寫我們對曆史的認知。但正是這種不斷追尋真相的學術精神,驅動著我們深入高原腹地,挖掘埋藏在地下的曆史信息。本書所呈現的內容,是我們目前所能掌握的,關於西藏史前時代最可靠、最清晰的畫像。 我們期待,本書的齣版,能為讀者提供一個係統、深入瞭解西藏史前文明的視角,激發對這片土地曆史文化更濃厚的興趣。同時,我們也希望,它能為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提供一份有價值的參考。 這僅僅是《西藏文明史》宏大敘事的開端,我們相信,隨著考古工作的不斷深入,更多的驚喜和深刻的理解,將會在未來的篇章中為您徐徐展開。西藏文明的畫捲,正等待著我們共同去描繪。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有吸引力,那種古樸而又帶著神秘感的色調,瞬間就勾起瞭我對西藏這片土地的好奇心。我一直對那些沉睡在曆史深處的文明充滿瞭嚮往,尤其是西藏,總覺得那裏藏著太多不為人知的秘密。想象著那些塵封已久的器物,它們曾經承載瞭怎樣的生活,見證瞭怎樣的變遷,僅僅是這些畫麵就已經讓人浮想聯翩。我對這本書的期待,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它所承諾的“考古發現”,這不僅僅是冰冷的文字,更是實實在在的證據,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那些先民們的生活痕跡,去理解他們是如何在這片高原之上生存、繁衍,並最終孕育齣獨特文明的。它仿佛是一把鑰匙,能夠開啓我通往遙遠過去的想象之門,讓我得以一窺那片土地上最原始、最純粹的生命力。那種期待,就像一個尋寶者即將踏上未知的旅程,心中充滿瞭激動和不安,渴望著即將到來的驚喜和震撼。

評分

我一直對那些能夠深入挖掘一個地域早期文明的書籍情有獨鍾。西藏,一個在我心中充滿神秘色彩的地方,它的曆史,特彆是史前史,更是讓我感到好奇。這本書的名字《考古發現與西藏文明史·第一捲:史前時代》非常直接地告訴我,它將要帶我進入一個充滿未知和驚喜的領域。我一直認為,考古發現是解開曆史謎團最直接、最有力的方式,它不像文獻記載那樣可能帶有主觀色彩,而是用實物說話。因此,我對書中可能包含的各種考古證據,如石器、陶器、墓葬等等,充滿瞭期待。我想象著,通過這些齣土文物,我能夠窺探到史前西藏人的生活場景,他們如何製造工具,如何獲取食物,如何形成最早的社會組織,以及他們對宇宙和自然的初步認識。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感受到一種穿越時空的震撼,仿佛置身於那些古老的遺址之中,親身感受那個時代的氣息,理解西藏文明是如何在這片高原上萌芽、生長,並最終形成其獨特的文化底蘊。

評分

我一直對曆史書籍抱有很高的期望,尤其是那些能夠帶我走進一個全新世界,讓我看到不同文化起源的書。這本書的書名《考古發現與西藏文明史·第一捲:史前時代》就非常有吸引力,它結閤瞭“考古發現”這種實證性的探索,以及“西藏文明史”這種宏大的敘事,並且將重點放在瞭“史前時代”,這正是最容易被忽略但也最能體現文明基因的部分。我總是覺得,瞭解一個文明的開端,就像是瞭解一個人真正的根源,它決定瞭這個文明後續的發展軌跡和獨特性。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穿越時空的迷霧,去發現那些隱藏在高原深處的史前足跡。我期待書中能夠有詳細的考古發掘過程介紹,那些齣土文物的精美圖片和解讀,以及對當時社會結構、生活方式、甚至早期宗教信仰的推測。我渴望通過這些細節,去構建一個鮮活的史前西藏圖景,去理解那片土地上先民們是如何一步步走來,最終奠定瞭今天西藏文明的基礎。

評分

我之所以對這本書産生濃厚的興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西藏文明史”這幾個字。我一直覺得,曆史的魅力不僅僅在於帝王將相的功過是非,更在於那些構成文明基石的普通人的生活。西藏,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獨特的氣質,高遠、聖潔,又帶著些許不可觸及的神秘。而“史前時代”,更是讓我覺得充滿挑戰和未知。我想象著,在文字齣現之前,那些古老的西藏人在怎樣的環境中生活,他們是如何與自然搏鬥,又是如何形成最初的社群和信仰的。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機會,讓我能夠跟隨考古的腳步,去探尋那些被時間掩埋的真相。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呈現齣那些充滿智慧的原始工具,那些描繪著先民生活場景的岩畫,以及那些可能揭示早期社會結構的遺址。我相信,通過這些實物證據,我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西藏文明的起源,感受那種原始的生命力,以及它與周圍環境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這種對未知的好奇,驅使著我去翻開這本厚重的書,去迎接那份來自遠古的迴響。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一瞬間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考古發現與西藏文明史·第一捲:史前時代》,這幾個字組閤在一起,就如同一個指嚮遙遠過去、充滿神秘色彩的信號。我一直對那些能夠用科學嚴謹的方式去揭示文明起源的書籍非常感興趣,而“考古發現”這個詞,正是這種科學精神的體現。我渴望在這本書中,看到那些來自地下的、沉默的證物,它們是如何被發掘齣來,又是如何被解讀,從而一點點拼湊齣史前西藏的模樣。我設想,書中會詳細介紹那些可能存在的史前遺址,包括它們的地理位置、埋藏深度、以及最重要的,齣土瞭哪些具有研究價值的文物。我對那些可能反映齣早期人類智慧的工具,或者能夠暗示早期社會結構的遺跡,充滿瞭好奇。更重要的是,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將這些冰冷的考古發現,轉化為生動的故事,讓我能夠理解史前西藏人是如何在這片獨特的土地上生存、繁衍,並最終為我們留下寶貴的文明遺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