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的製造業:日本製造業的敗北

失去的製造業:日本製造業的敗北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日] 湯之上隆 著,林曌 等 譯
圖書標籤:
  • 製造業
  • 日本經濟
  • 産業衰退
  • 經濟史
  • 國際競爭
  • 産業政策
  • 全球化
  • 經濟轉型
  • 日本研究
  • 企業戰略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機械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11504184
版次:1
商品編碼:11767705
品牌:機工齣版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5-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13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一部矽與血鑄就的教訓,揭露日本IT製造業如何錯失互聯網時代!

  從硬盤存儲器到智能硬件,從晶體管到衝水馬桶

  日本的製造業做對瞭什麼?又做錯瞭什麼?

  這對追趕工業互聯網時代的中國企業又有何啓示?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製造因模仿創新與匠人精神稱雄於世界。

  20世紀八九十年代,日本製造卻與強勢興起的互聯網與個人電腦硬件擦肩而過。

  21世紀,日本製造麵對蓬勃興起的智能硬件市場卻隻能望洋興嘆。

  日立、東芝、索尼、夏普,這些品牌巨頭在以往曾經強勢的消費電子産品領域一路潰敗。

  其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在即將到來的智能傢居與工業互聯網時代,日本是否又將錯失機會?

  作者站在一個資深IT從業人員的角度,迴顧瞭日本IT製造業幾十年的榮辱史。

內容簡介

  

  《失去的製造業:日本製造業的敗北》揭示瞭日本製造業的四大教訓:

  麵對十年一輪的新技術浪潮時,對市場機會缺乏敏感性,因循守舊,錯失機會。

  過於苛求對市場需求無益的性能與指標,投入不必要的成本,緻使市場齣現變化的時候在研發上不能及時調整産品。

  過度依賴匠人精神與手工藝者的技藝,而忽視瞭産品的標準化與通用化,嚴重影響瞭産品量産化。

  對先進技術缺乏以往專長的模仿創新精神,反應遲鈍,因此落後於同行業。

  《失去的製造業:日本製造業的敗北》還呼籲日本企業重新重視模仿創業元素,以及發揚自身的技術整閤優勢,以在工業互聯網時代實現製造業的反擊。

作者簡介

  湯之上隆 ,

  1961年生於日本靜岡縣。畢業於京都大學研究生院(碩士課程為原子核工學專業),後就職於日立製作所。此後16年中,先後在中央研究所、半導體事業部、設備研發中心、爾必達(因工作調動)、半導體前沿技術公司研發協會(即Selete,因工作調動)從事精密加工技術研發工作。2000年,被京都大學授予工學博士學位。

  目前,擔任半導體産業和電力機械産業顧問及撰稿人,精密加工研究所所長,京都大學原子核工學專業及日本東北大學工學院的特邀講師。

  著有《日本“半導體”的戰敗》《“電器、半導體”産業大崩潰的教訓》。

目錄

譯者序
前 言
第1章 我的半導體技術人生 / 1
首相真的理解“製造業”嗎 / 1
奧巴馬總統突然造訪AMAT / 2
奧巴馬真心寄望美國迴歸製造業 / 4
停留於考察、分析層麵的“製造業白皮書” / 6
我於日本半導體産業高峰期入職日立 / 8
藉調爾必達,見證驚人現實 / 10
國傢項目“Asuka計劃”的失敗 / 11
“咎由自取”後僅拿到100萬日元退休金 / 12
我為何對技術實力抱有疑問 / 13
第2章 何謂半導體 / 15
對半導體製造的誤解 / 15
半導體到底是何方神聖 / 15
摩爾法則與精密化 / 18
如何製造半導體 / 20
僅憑一個按鈕無法製造半導體 / 25
第3章 DRAM潰敗與技術文化 / 26
追求極限性能的技術文化的確立 / 26
電腦界的更新換代 / 27
陷入“創新窘境”的日本 / 28
處於劣勢的低成本製造技術 / 30
爾必達的成立與經營破産 / 32
2年內市場占有率銳減的原因 / 34
統一性的NEC與一點突破的日立 / 36
將工作細分化的NEC技術文化 / 37
NEC技術人員潔癖癥似的工作狀態 / 39
對“技術開發”一詞的不同理解 / 40
日立的“萬歲”,NEC的“失望” / 41
日立和NEC,技術實力孰優孰劣 / 42
爾必達與三菱技術實力的差異 / 43
身兼多職的三菱職員 / 45
三菱、爾必達、晶圓代工廠的DRAM比較 / 46
三菱的DRAM文化和技術實力 / 48
為何三菱職員能夠受到好評 / 48
爾必達應有的姿態 / 49
第4章 爾必達和三星電子的差異 / 51
爾必達為何破産 / 51
30年絲毫未變的DRAM製造技術 / 52
功夫不負有心人,隻是為時已晚 / 54
三星電子技術力量的特徵 / 55
研發與批量生産並無明顯分界綫的組織體係 / 56
設備不變,流程不變 / 58
不以100%的成品率為目標 / 59
230人規模的市場調研專員 / 61
當機立斷、齣類拔萃的專務董事們 / 63
NEC再次陷入睏境 / 64
【專欄】NEC退齣智能手機市場“DoCoMo手機傢族”
告終 / 65
舊NEC電子工廠的將來 / 67
為何NEC生産不齣自主品牌的智能機 / 69
NEC曾領跑世界的輝煌曆史 / 71
半導體業務全部外遷,NEC開始萎靡不振 / 72
洋蔥剝完皮後還剩下什麼 / 76
【專欄】三星電子驚人的信息收集能力/ 77
前田和夫的入門係列/ 78
第5章 一成不變的日本技術文化 / 87
DRAM衰敗,日本半導體産業崩潰 / 87
紅瑞薩、藍瑞薩 / 89
瑞薩領導放話“不要寫、不要說” / 90
日本半導體的“讀雜誌經營模式” / 93
轉戰SOC是否為明智之舉 / 94
SOC是利基的集閤 / 96
強勢啓動國傢級項目 / 97
參與Selete和Asuka計劃 / 98
部長和社長都是溫水裏的青蛙 / 100
Selete成立15周年和Asuka計劃結束 / 101
NHK節目:反攻的劇本Ⅱ / 103
官員們應自問:是否有點太自大 / 105
為何不提Asuka計劃 / 106
ASPLA的悲慘結局 / 107
東日本大地震凸顯瞭瑞薩的存在感 / 108
瑞薩那珂工廠的三點疑問 / 109
豐田失算,不知不覺陷入單極集中 / 110
為何不能找工廠進行替代生産 / 112
世界市場占有率位居榜首的企業為何會齣現赤字 / 113
價格控製權掌握在汽車製造商手裏 / 115
不良率為零 / 116
不良率為零的思想如同核電的安全神話 / 118
對瑞薩新社長的期待 / 119
前社長的話彰顯瑞薩自主決策能力的欠缺 / 121
瑞薩的社員們走在荊棘路上 / 123
根源在於30多年前形成的技術文化 / 124
第6章 日本電視産業崩潰的原因 / 127
“索尼派”丈夫和“瑞薩派”妻子之間的對話 / 127
追求高畫質、超薄是技術人員的自我安慰行為 / 128
對創新的錯誤認識 / 129
索尼技術人員的創新觀 / 130
創新一詞越流行,創新越難實現 / 132
電視和手機:一對加拉帕戈斯化的難兄難弟 / 134
“賣掉生産齣的東西”是錯誤觀念 / 135
對市場調研也存在錯誤認識 / 137
市場營銷的本質 / 139
用模塊方式生産電視成為可能 / 140
第7章 英特爾危機與晶圓代工業霸權之爭 / 143
半導體行業企業排名變遷啓示 / 143
産品更新換代導緻技術陷入無用之地 / 145
英特爾CEO突然宣布辭職 / 147
英特爾陷入“技術革新所帶來的睏境” / 148
潛伏於英特爾發展曆史中的睏境 / 150
英特爾史無前例的誤判 / 157
英特爾放跑大魚,三星撿瞭便宜 / 158
如若英特爾把握良機,曆史是否因此改變 / 159
半導體企業三巨頭轉戰晶圓代工業 / 160
英特爾的晶圓代工業務能否獲得成功 / 161
肥水不流外人田,新CEO依舊來自公司內部 / 163
三星來勢洶湧,矛頭直指中國颱灣企業 / 164
第8章 日本過人的技術實力究竟在何處 / 167
麵對更新換代,技術力量顯得蒼白無力 / 167
日本人究竟擅長什麼 / 169
兩個現象:共同進化和共同退化 / 171
主要設備及其生産製造龍頭企業 / 172
日本強勢産業的共同點和弱勢産業的共同點 / 175
衰弱的日本製造設備的代錶:曝光設備 / 176
ASML為什麼能躍居第一 / 177
ASML提高吞吐量的秘訣:減少機器誤差 / 178
日本半導體業的另一特點:從設備引進到投入生産周期
過長 / 180
日本製造設備絕對強項的代錶:清洗設備 / 182
聚焦日本最強技術能力 / 183
第9章 成為創新的弄潮兒 / 185
為何日本能成為世界第一 / 185
新概念:創新型模仿者 / 186
模仿使人類進化,模仿使文明發展 / 188
模仿者坐享其成 / 189
半導體産業是典型的模仿産業 / 191
DRAM産業的發展就是一種徹底的模仿 / 193
“模仿就能成功”不是絕對真理 / 195
模仿的能力和步驟 / 196
日本半導體及電器産業應重拾模仿優勢 / 198
新市場究竟身在何處 / 200
開闢新市場不需要任何的技術研發 / 201
“發明大王”愛迪生手中的“漏網之魚” / 203
你想怎樣改變世界 / 205
經營者和技術者都要親力親為、奔嚮海外 / 208
後  記 / 211
主要參考文獻 / 214

前言/序言

  世界巨頭接連隕落很多曾屹立於世界之巔、尊享過榮耀的産業和企業也會在頃刻間衰敗、隕落、倒閉。
  我自1987年進入日立製作所成為半導體技術人員以來,曾多次目睹世界巨頭隕落的悲劇。其間,我本人也曾捲入此類悲劇。
  我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成為半導體技術人員,當時日本的半導體存儲器DRAM(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dynamicrandomaccessmemory)在世界市場上的份額為80%,以世界最高質量著稱,被稱為“産業中樞”,然而在2000年,它卻不得不黯然退齣半導體市場。
  僅存的一傢NEC和日立的DRAM閤資企業爾必達,雖然其技術實力優於三星,但它還是在2012年2月破産,被美國鎂光科技並購。
  日本半導體産業退齣DRAM後,開始進軍數碼傢電及汽車用半導體SOC(systemonchip,即片上係統)市場,並上馬瞭大量國傢級項目。但這些項目無一例外地陷入赤字,尤其是日立、三菱和NEC閤資成立的瑞薩電子,雖然在汽車用半導體領域,以世界市場占有率超過40%這一有絕對優勢的市場份額和世界最高品質聞名業界,但最終卻陷入倒閉危機,被以官民資金(株)産業革新機構為中心的官民聯閤收購。
  過去日本的核心産業—電視産業,在數字電視領域以世界最高畫質聞名,然而在2013年3月,索尼、夏普、鬆下的赤字閤計達到100.6萬億日元,三巨頭紛紛更迭社長,采取大規模裁員措施。
  類似事件不僅發生在日本,自1992年後,世界半導體銷售額曾高居榜首,緻力於開發世界最先進半導體技術的美國英特爾公司也在一夜間麵臨經營危機。
  更新換代與創新窘境上述日本的半導體、電器産業以及英特爾等都有共同點,那就是它們産品的世界市場占有率都曾位居第一,都曾創造齣世界的最高品質,都擁有世界最先進的技術。盡管如此,它們最終都失去瞭市場,從産品製造中退齣、破産、覆滅,最終隕落。
  若逐一探索其原因,你會發現每個公司都有各自特殊的原因。但是,諸多因素中均有一個共同的原因。
  簡而言之,這個原因就是它們所涉及的各行業和企業都沒有與時俱進,沒能及時更新換代,陷入瞭“創新窘境”。
  所謂“創新窘境”,即世界巨頭企業過於忠實地傾聽現有顧客的要求,因而導緻被那些盡管産品性能和質量不高,卻具有“便宜、小巧、方便”等特徵的顛覆性技術的企業所淘汰。
  哈佛商學院的剋萊頓M.剋裏斯坦森教授在詳細調查瞭硬盤驅動器發展史後,在其著作《創新者的窘境》(TheInnovator‘sDilemma,日譯版已由翔永社於2001年齣版)中進行瞭闡述。
  世間萬物無時無刻不處於變化之中。世間的普遍真理即是“變”。雖然世人皆知此變,但無論是世人、産業甚至連國傢都談“變”色變。
  那些世界市場占有率第一、擁有世界最高品質、最先進技術的世界巨頭企業因為拒絕改變,最終走嚮衰落。
  更新換代,10年一輪迴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1970~2013年間電腦、電話、汽車三大産業的變化(見錶0-1)。
  在電腦業界,經曆瞭20世紀70年代的大型機到1990年的PC,以及2000年的筆記本電腦,再到2013年的平闆電腦及智能手機,可以說這已不再是手機,而是具有通話功能的微型電腦。






書名:失落的輝煌:歐洲工業革命的興衰與現代製造業的變遷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歐洲自18世紀工業革命發端至20世紀末全球化浪潮衝擊下,其製造業版圖經曆的波瀾壯闊的興衰史。全書以宏大的曆史敘事為框架,輔以詳實的經濟數據和深刻的社會文化分析,旨在揭示一個核心議題:工業領導地位的轉移並非簡單的技術迭代,而是深層次的製度設計、勞資關係、教育體係乃至國傢戰略選擇共同作用的復雜結果。 第一部分:“蒸汽與鋼鐵的黎明”——歐洲製造業的誕生與早期霸權的確立。 本部分聚焦於英國如何通過圈地運動、煤鐵資源優勢、完善的金融體係以及早期專利保護製度,率先點燃瞭工業革命的火焰。我們詳細考察瞭紡織業、冶金業和機械製造業的技術突破,以及這些突破如何重塑瞭英國的社會結構——城市化加速、新的階級(資産階級與無産階級)的形成。隨後,我們將視角拓展至歐洲大陸,分析德國和法國如何藉鑒、模仿並最終超越英國的某些領域,特彆是德國在19世紀後期,通過“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對化學、電氣工程的集中投入,以及其獨特的企業與銀行緊密閤作的模式,迅速崛起為歐洲大陸的工業引擎。 本書摒棄瞭綫性進步史觀,著重探討瞭早期工業化進程中的內在矛盾:初期的野蠻生長、工人階級的悲慘境遇、環境汙染的早期警示,以及國傢如何在自由放任與乾預主義之間進行艱難的政策權衡。 第二部分:“兩次世界大戰與産業的重塑”——全球衝突對歐洲製造業的衝擊與調整。 兩次世界大戰是理解歐洲製造業變遷的關鍵斷點。戰爭不僅消耗瞭大量的物質資源和人力,更重要的是,它催生瞭軍事工業復閤體,並深刻改變瞭國傢對關鍵産業的控製力度。戰後,歐洲製造業麵臨著獨特的重建挑戰:一方麵,需要吸收最新的美國技術和管理經驗(如福特主義的大規模生産模式);另一方麵,歐洲內部基於政治和解的需要,催生瞭跨國閤作的初步形態,尤其在鋼鐵和煤炭領域。 本章特彆關注戰後重建中,以德國“社會市場經濟”為代錶的治理模式的獨特性。這種模式如何在保持市場競爭力的同時,納入瞭工會參與決策的機製(如共同決定權),從而構建瞭一種獨特的勞資關係,這被認為是德國製造業在後續幾十年中保持高效率和穩定性的重要製度基礎。 第三部分:“繁榮的幻象與結構性的疲軟”——戰後重建、福利國傢與全球競爭的醞釀。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歐洲經曆瞭“光輝三十年”的經濟奇跡。然而,本書認為,這層光鮮外衣之下,歐洲製造業已經開始埋下結構性問題的種子。高昂的社會福利開支、僵化的勞動力市場、以及在某些新興産業(如早期半導體、信息技術)中對美國技術的過度依賴,成為瞭後來全球化競爭中的“阿喀琉斯之踵”。 我們深入分析瞭歐洲,尤其是英法等國,在麵對來自日本和後來的亞洲四小龍的挑戰時,反應的遲緩性。歐洲的傳統優勢産業——汽車、機械、化工——在麵對更精益、更靈活的競爭者時,其高成本、高庫存的運營模式顯得力不從心。同時,歐洲一體化進程在促進貿易便利化的同時,也使得各成員國在麵對産業結構調整的痛苦時,缺乏統一的、有力的國傢級乾預工具。 第四部分:“全球化浪潮下的收縮與轉型”——跨國資本流動與歐洲製造業的戰略轉嚮。 本書的最後部分著眼於20世紀80年代末至21世紀初的劇變。隨著冷戰的結束和新興經濟體的崛起,全球供應鏈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組。歐洲製造業開始經曆大規模的去工業化過程,但這種“去”並非簡單的消失,而是伴隨著産業的深度垂直分工和地理位置的轉移。 我們詳細考察瞭跨國公司如何利用歐盟內部的自由流通,將勞動密集型環節外包至南歐或東歐,從而維持瞭在高端設計、品牌管理和核心技術研發方麵的優勢。然而,這種策略也導緻瞭歐洲內部,特彆是老工業基地的社會斷裂和“鐵銹地帶”問題的加劇。 本書強調,歐洲製造業並未完全“失敗”,而是經曆瞭一次痛苦的“去中心化”與“高端化”的再定位。它從過去那種以大規模、全流程自給自足的“國傢冠軍”模式,轉嚮瞭更依賴專業化分工、知識産權保護和高附加值服務的“生態係統”模式。 結論:製度遺産與未來挑戰 本書最後總結道,歐洲製造業的“失落”是相對於其在19世紀末的絕對頂峰而言的。它的曆史經驗提供瞭一個重要的反思視角:製度的剛性與社會契約的穩定性是一把雙刃劍。 歐洲的福利製度和勞資平衡機製,在經濟高速增長期是穩定器,但在外部競爭加劇、需要快速適應時,則成為瞭轉型升級的巨大阻力。本書旨在為當今世界思考如何平衡效率與公平、創新與穩定,提供一個基於曆史的、深刻而復雜的迴應。

用戶評價

評分

《失去的製造業:日本製造業的敗北》這本書,我讀起來總有一種“哀兵必敗”的預感,但同時又充滿瞭對真相的渴望。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醫生,在為日本製造業這具“病人”進行切片診斷。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失去的二十年”對日本製造業影響的深入剖析,那種經濟停滯帶來的連鎖反應,對企業投資、研發以及人纔吸引力的巨大打擊,被描繪得淋灕盡緻。它讓我明白,經濟的衰退並不僅僅是數字上的下降,而是會對一個國傢的産業根基造成長遠的侵蝕。同時,書中也探討瞭日本企業在麵對全球化浪潮時,過於注重內部優化而忽視外部市場變化的策略失誤。這種“閉門造車”式的經營方式,在信息爆炸、技術迭代飛快的今天,無疑是危險的。我從中看到瞭,即使是擁有深厚技術底蘊的國傢,如果不能及時調整戰略,擁抱變化,也可能麵臨“被時代拋棄”的風險。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對日本製造業的“復盤”,更是對所有國傢,尤其是那些希望保持製造業優勢的國傢,敲響的警鍾。

評分

這本書我是在一個經濟論壇上偶然看到的推薦,書名《失去的製造業:日本製造業的敗北》立刻引起瞭我的興趣。一直以來,日本的製造業在我印象中都是高質量、精密的代名詞,從傢電到汽車,再到精密儀器,似乎總能代錶著行業的頂尖水平。所以,“敗北”這個詞,對於我來說,簡直是一種顛覆性的認知。我很好奇,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曾經如此輝煌的製造業帝國,開始走嚮衰落?是技術創新停滯不前?還是全球化競爭的壓力?亦或是國內結構性的問題?我想這本書一定不會僅僅停留在錶麵地羅列一些數據,而是會深入地剖析那些隱匿在行業數據背後的深層原因。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夠詳細地解讀,那些曾經令世界驚嘆的日本製造工藝,是如何一步步被超越,甚至是被遺忘的。它是否涉及到瞭人力成本的上升,還是企業文化的僵化,亦或是國傢政策的失誤?這本書就像是一本關於製造業的“偵探小說”,我迫切地想知道,是哪些“凶手”導緻瞭這場“敗北”,以及這場“敗北”背後,是否隱藏著其他國傢,包括我們自己,可能需要藉鑒的教訓。我希望它能給我帶來一些啓發,讓我對全球製造業的未來格局有更清晰的認識。

評分

當我拿到《失去的製造業:日本製造業的敗北》這本書時,我的第一反應是,這會不會是一本充滿抱怨和指責的書?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事實並非如此。作者以一種非常冷靜和理性的視角,抽絲剝繭地分析瞭日本製造業走嚮衰落的多重因素。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技術鎖定”效應的闡述,即企業過度依賴現有技術和産品,而未能及時投入研發和布局新興領域,最終被更具創新性的技術所取代。這讓我聯想到瞭一些曾經輝煌的科技公司,它們也曾因為固守舊有模式而黯然失幕。書中對日本企業特有的“年功序列製”和“終身雇傭製”對創新活力帶來的負麵影響,也進行瞭深入的討論,這與我一直以來對日本企業文化的一些觀察不謀而閤。它讓我看到瞭,即使是看起來非常穩定的企業製度,也可能成為阻礙發展的絆腳石。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關於製造業“興衰周期”的深刻洞察,讓我們能夠從中汲取經驗,避免重蹈覆轍。

評分

我之所以會被《失去的製造業:日本製造業的敗北》這本書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自身工作的行業就與製造業息息相關。長期以來,我一直關注著全球製造業的動嚮,也時常會將一些領先國傢的生産模式作為標杆。日本,無疑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參照係。然而,在實際工作中,我逐漸感受到瞭一些微妙的變化,一些曾經被我們奉為圭臬的日本製造理念,似乎正在失去原有的光環。這本書的齣現,恰好填補瞭我對這些現象背後深層原因探究的空白。我特彆想瞭解作者是如何從微觀的企業層麵,分析那些曾經的巨頭是如何一步步走嚮衰落的,他們是在哪些關鍵的技術節點上錯失瞭機會?又是在哪些管理理念上變得僵化?書中的案例分析,對我來說可能具有非常直接的指導意義,我希望能夠從中學習到,在麵對類似睏境時,如何去規避風險,如何去尋找新的增長點。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日本的製造業,更是一部關於産業發展規律的教科書,它可能會為我們應對未來的挑戰提供寶貴的經驗。

評分

讀完《失去的製造業:日本製造業的敗北》,我最大的感受是,原來我們一直以來所信奉的“日本製造”的神話,並非牢不可破。這本書以一種非常客觀且數據化的方式,層層剝開瞭日本製造業曾經引以為傲的光鮮外錶,展露瞭其內部正在經曆的深刻變革與挑戰。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原因歸咎於某個單一因素,而是從宏觀經濟環境、産業結構演變、企業微觀經營策略等多個維度,進行瞭細緻入微的分析。我特彆關注瞭關於技術創新和人纔培養的部分,書中闡述瞭日本企業在麵對新興技術浪潮時的保守態度,以及傳統技術傳承模式所帶來的局限性,這與我個人對一些日本企業“匠人精神”的理解産生瞭有趣的碰撞。此外,書中對全球化進程中,日企如何應對來自亞洲新興經濟體的競爭,以及其內部在決策效率和市場適應性方麵的不足,都進行瞭深刻的探討。它讓我重新審視瞭“工匠精神”的價值,以及在快速變化的時代,如何平衡傳統與創新。這本書的論述邏輯嚴謹,觀點鮮明,對於任何關心産業發展和國際經濟格局的人來說,都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發人深思,令人印象深刻

評分

紙質不錯,配圖豐富生動,物美價廉,值得購買?

評分

幫同事買的,看上去包裝好,內容不評價

評分

非常好的一次購書體驗 下雨天快遞小哥這麼辛苦給我送來精神食糧 感謝

評分

很有啓示意義,作者是日本半導體産業的從業人員。觀點很可信。

評分

看日本人自己寫這一段,有意思啊。

評分

發人深思,令人印象深刻

評分

質量很好,特價買的,值!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