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1945:中国革命与美国的抉择(甲骨文丛书) | 作者 | 理查德·伯恩斯坦(Richard Bernstein);季 |
| 定价 | 76.00元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ISBN | 9787509796726 | 出版日期 | 2017-03-01 |
| 字数 | 352000 | 页码 | 480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中国1945:中国革命与美国的抉择》一书主要讨论的问题是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面对复杂的中国时局美国的政策抉择。 1945年,驻华美国官员试图达成三个自相矛盾的目标:其一,阻止中国爆发内战;其二,保证美国政府不卷入这场战争;其三,阻止共产党及苏联从美国与蒋介石政府手中夺去对中国北方的控制权。然而,与共产党人合作能避免中国一边倒向苏联,或者给予蒋介石政府更多支持就能够避免其垮台并能建立一个亲美国的中国政府进而可以避免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作者认为,无论当时美国采取怎样的政策,都不可能根本改变历史的走向,决定中国未来结局的绝不是美国政策,而是存在于中国这片土地上的自身的力量;拥有巨大但并非无限的实力的美国从来就没有对中国实施决定性的控制。 |
| 作者简介 | |
| 作者:(美国)理查德·伯恩斯坦(Richard Bernstein) 译者:季大方 理查德·伯恩斯坦,现居于纽约,记者、文化批评家和评论员,曾为《时代》杂志和《纽约时报》驻亚洲和欧洲的通讯记者,并且也是《时代》杂志北京办事处首位主任。他撰写了很多有关中国与亚洲的书,如《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合著),《终之旅》(Ultimate Journey,《纽约时报》年度好书),《走出忧伤》(Out of the Blue,《波士顿环球报》2002年度好书)等。 译者简介 季大方,江西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等,撰写及翻译著作十余部。 |
| 目录 | |
| 部 无辜的中国人 章 一场罕见的胜仗 第二章 委员长与美国人 第三章 满目疮痍的国家 第四章 毛、周和美国人 第二部 仇恨的种子 第五章 错误的人选 第六章 特使的愤怒 第七章 道德妥协 第八章 “笑里藏刀” 第九章 中国政策之战 第十章 不同的命运 第三部 成功与失败 第十一章 民心 第十二章 斯大林的欲望 第十三章 既成事实 第十四章 从何下手? 第十五章 马歇尔来了 第十六章 从希望到对抗 |
| 编辑推荐 | |
| 行文秀雅,具有说服力……这本富有创见的图书果断地摒弃了枯燥乏味的旧日争论,证明了掌握中国1945年时命运的正是中国人自己手中,而不是美国人。 ——《外交事务》 如果你想阅读一本关于这个关键时期的书籍,伯恩斯坦先生的著作就是了! ——《华盛顿时报》 相当刺激……它是一个及时的分析,能够为眼下美国重返亚洲的现实提供借鉴。 ——《出版家周刊》 |
| 文摘 | |
| |
| 序言 | |
| |
说起来,最近偶然翻到的一本关于战后欧洲重建的纪实文学,给我的印象极其深刻。那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采用了大量的第一手口述资料,通过对无数小人物在时代夹缝中挣扎求生的细腻记录,构建了一个无比真实且充满张力的历史图景。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佳,叙事节奏感极强,总能在不经意间抓住人性的复杂面。比如,书中描绘的那位巴黎面包师在物资短缺时如何用智慧和良心维系着社区的希望,每一个细节都让人动容。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没有用宏大的理论去解释“重建”的意义,而是让读者亲身体验到,真正的历史变革,往往是由这些卑微而坚韧的个体信念所推动的。读完后,我感到一种强烈的生命力和对人类韧性的敬畏。
评分我手里还有一本关于冷战初期意识形态冲突的国际关系专著,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采用了时间轴和议题并行的双线叙事结构。作者在梳理美苏双方在不同战区的外交博弈时,展现了极强的跨文化理解能力,能够深入浅出地解释那些晦涩难懂的外交术语和潜台词。特别是书中对于几次关键的国际会议的分析,简直可以说是教科书级别的案例研究,它展示了权力、利益与意识形态是如何在一个个密闭的房间里交织、碰撞并最终达成妥协的。对于希望深入理解现代国际格局形成逻辑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非常扎实的基础和广阔的视角,它强调的是结构性力量的作用,而非偶然事件的堆砌,逻辑链条几乎无懈可击。
评分我最近阅读了另一本关于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变迁的著作,那本书的叙事手法非常侧重于宏观的政治经济分析,逻辑严密,数据翔实,读完后让人对那个时代的脉络有了清晰的认知。作者似乎更倾向于用冷峻的笔触描绘历史的洪流,几乎没有太多的个人情感色彩介入,力求客观公正地呈现复杂的历史进程。它更像是一份严谨的学术报告,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才能完全领会其中的精妙之处。不过,也正因为这种纯粹的学术性,有时候在阅读过程中会感觉有些枯燥,缺乏一些能够打动人心的故事或人物侧写来作为支撑点,使得历史的画面显得略微单薄,不够立体化。总而言之,那本书是硬核知识的宝库,但可能不太适合追求故事性和代入感的普通读者。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令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质感细腻,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着一股厚重感,一看就知道是精心制作的。那种略带复古的封面设计,配上简洁有力的书名字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尤其喜欢它内页的排版风格,字距和行距把握得恰到好处,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而且,翻阅时那种轻微的书页摩擦声,总能给我带来一种特殊的仪式感,仿佛真的在触摸一段被精心保存的历史。从这本书的外在来看,它无疑是出版界的一份诚意之作,看得出出版社在每一个细节上都下了不少功夫,不仅仅满足了阅读的需求,更在视觉和触觉上提供了一种高品质的享受。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实体书,放在书架上,它本身就是一道风景线,彰显着主人的品味与对知识的尊重。
评分最近我沉迷于一套关于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史的画册,那套书完全是以视觉冲击力取胜的。它收录了大量高清的、色彩还原度极高的近代国画和油画作品,每一页都像是一扇通往过去的艺术之窗。我发现,单纯地去看那些画作本身,所获得的感受远远超过阅读文字描述。比如,看到某位画家的笔触如何从传统的工笔逐渐转向奔放的写意,那种艺术风格的嬗变,比任何文字分析都来得直观和震撼。它让我意识到,艺术往往是社会情绪最敏感的晴雨表,通过观察艺术媒介的变迁,我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内心深处无声的呐喊和探索。这本书更像是一场沉浸式的视觉体验,让我暂时抽离了书本理论的束缚,直接与历史进行了一次美的对话。
评分挺好的,是正版书,6666666666666666666
评分非常好,618大促买了一堆书,够看几年的了
评分甲骨文系列,有机会就买
评分这本书精装版,很厚实,很喜欢。还没来得及看,看完再追评。
评分活动价到手,一次买了十本,哈
评分商家发货太慢,同城都是第三天才收到货。重要的是书里面还有破损!
评分上别家买是不可能上别家买了,京东的书又便宜,书品相又好送货又超快,送货小哥还会说话。
评分很好的书,价格很给力,还会光顾!
评分上别家买是不可能上别家买了,京东的书又便宜,书品相又好送货又超快,送货小哥还会说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