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货 中国1945:中国革命与美国的抉择(甲骨文丛书) 湖北新华书店 包邮

现货 中国1945:中国革命与美国的抉择(甲骨文丛书) 湖北新华书店 包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理查德·伯恩斯坦(Richard Bernstei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中国现代史
  • 二战史
  • 中美关系
  • 革命
  • 甲骨文丛书
  • 湖北新华书店
  • 现货
  • 包邮
  • 政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湖北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96726
商品编码:11767847921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03-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中国1945:中国革命与美国的抉择(甲骨文丛书) 作者 理查德·伯恩斯坦(Richard Bernstein);季
定价 76.00元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 9787509796726 出版日期 2017-03-01
字数 352000 页码 480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32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中国1945:中国革命与美国的抉择》一书主要讨论的问题是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面对复杂的中国时局美国的政策抉择。

1945年,驻华美国官员试图达成三个自相矛盾的目标:其一,阻止中国爆发内战;其二,保证美国政府不卷入这场战争;其三,阻止共产党及苏联从美国与蒋介石政府手中夺去对中国北方的控制权。然而,与共产党人合作能避免中国一边倒向苏联,或者给予蒋介石政府更多支持就能够避免其垮台并能建立一个亲美国的中国政府进而可以避免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作者认为,无论当时美国采取怎样的政策,都不可能根本改变历史的走向,决定中国未来结局的绝不是美国政策,而是存在于中国这片土地上的自身的力量;拥有巨大但并非无限的实力的美国从来就没有对中国实施决定性的控制。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理查德·伯恩斯坦(Richard Bernstein) 译者:季大方

理查德·伯恩斯坦,现居于纽约,记者、文化批评家和评论员,曾为《时代》杂志和《纽约时报》驻亚洲和欧洲的通讯记者,并且也是《时代》杂志北京办事处首位主任。他撰写了很多有关中国与亚洲的书,如《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合著),《终之旅》(Ultimate Journey,《纽约时报》年度好书),《走出忧伤》(Out of the Blue,《波士顿环球报》2002年度好书)等。

译者简介

季大方,江西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等,撰写及翻译著作十余部。


   目录

部 无辜的中国人

章 一场罕见的胜仗

第二章 委员长与美国人

第三章 满目疮痍的国家

第四章 毛、周和美国人

第二部 仇恨的种子

第五章 错误的人选

第六章 特使的愤怒

第七章 道德妥协

第八章 “笑里藏刀”

第九章 中国政策之战

第十章 不同的命运

第三部 成功与失败

第十一章 民心

第十二章 斯大林的欲望

第十三章 既成事实

第十四章 从何下手?

第十五章 马歇尔来了

第十六章 从希望到对抗


   编辑推荐

行文秀雅,具有说服力……这本富有创见的图书果断地摒弃了枯燥乏味的旧日争论,证明了掌握中国1945年时命运的正是中国人自己手中,而不是美国人。

——《外交事务》

如果你想阅读一本关于这个关键时期的书籍,伯恩斯坦先生的著作就是了!

——《华盛顿时报》

相当刺激……它是一个及时的分析,能够为眼下美国重返亚洲的现实提供借鉴。

——《出版家周刊》


   文摘


   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本关于中国革命与美国决策的虚构图书的详细简介,书名为《风云际会:二十世纪中叶的全球变局与东方选择》。 --- 《风云际会:二十世纪中叶的全球变局与东方选择》 作者: [虚构作者姓名,例如:陈怀德、詹姆斯·麦卡锡]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称,例如:时代之声出版社] 装帧: 精装/平装(内含多幅历史地图与珍贵文献照片) 页数: 约600页 ISBN: [虚构ISBN号] --- 内容提要:历史的十字路口与大国博弈 《风云际会:二十世纪中叶的全球变局与东方选择》是一部宏大叙事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历史著作,深入剖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东方世界——特别是中国——在复杂国际格局下所经历的深刻社会变革,以及与之相伴的全球主要参与者,尤其是美国,所面临的战略抉择与困境。 本书并非简单地复述既有史实,而是致力于挖掘历史决策背后的多重动因:地缘政治的角力、意识形态的冲突、国内政治的制约,以及领导人个人判断的偏差与远见。它聚焦于1945年前后那个关键的“权力真空期”,探讨了在传统秩序瓦解与新秩序尚未确立的混沌年代,各个势力如何进行试探、联盟与对抗。 全书以清晰的逻辑结构,分阶段、分主题地梳理了这一时期的脉络,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立体、多维的理解框架,从而洞察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交织的复杂性。 第一部分:废墟上的重构——战后东方的权力真空与本土意志的觉醒(1945-1947) 本部分着重描绘了二战结束后,亚洲大陆的权力结构如何迅速瓦解与重组。重点分析了以下几个核心议题: 一、 战争遗产与占领的阴影: 详细考察了日本帝国崩溃后,盟军(特别是美军)在远东的初期部署与行动,以及这些行动如何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中国大陆的政治力量平衡。描述了在中央政府权威受损、地方势力蠢蠢欲动的大背景下,不同政治集团如何利用这一“过渡期”巩固自身势力。 二、 意识形态的拉锯战: 分析了国共两党在战后初期对于“国家建设”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愿景。书中对双方的组织能力、资源获取渠道以及宣传策略进行了细致对比。特别关注了双方在东北、华北等关键战略区域的早期接触与冲突,这些冲突并非简单的军事对抗,而是代表着对未来中国形态的根本性分歧。 三、 国际干预的初探: 深入剖析了美、苏两国对中国事务的早期介入方式。美国试图在维持一个统一、非共产主义的中国,以确保其在西太平洋的战略利益;而苏联则在履行雅尔塔协定框架下,寻求对其在远东的传统利益进行最大化保障。作者特别展示了美国“调停”政策的内在矛盾——即一方面支持国民政府,另一方面又对后者的腐败与无能深感忧虑。 第二部分:抉择的重负——华盛顿的战略困境与决策失误(1947-1949) 这是全书的核心部分,聚焦于美国决策层在面对中国局势急剧恶化时所经历的内部辩论、信息误读与最终的战略转向。 一、 遏制政策的延伸与水土不服: 研究了“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背景下,美国对华政策的逻辑起点。书中揭示,美国精英群体普遍倾向于将中国问题简单地套入“共产主义扩张”的全球性叙事中,从而忽视了中国革命深深植根于本土社会矛盾的特殊性。 二、 军事实体与政治评估的脱节: 详尽分析了美国军事顾问团(如魏德迈、巴顿等将领)发回的报告与国务院(如乔治·凯南、迪安·艾奇逊等文职官员)的战略评估之间的张力。书中引用大量解密档案,揭示了为何那些强调“政治改革优先于军事援助”的警告,未能得到充分重视。美国援助的军事物资,如何在短时间内被低效管理和腐败侵蚀,成为决策者心中“援助无效论”的佐证。 三、 “失去中国”的舆论风暴: 探讨了美国国内政治对对华政策的巨大压力。保守派、反共势力以及中国流亡团体如何利用每一次战场的失利,对现任政府发起猛烈攻击。这种“麦卡锡主义”的前奏,使得任何试图采取更灵活、更现实对华政策的尝试都变得异常困难,加剧了华盛顿的战略僵化。 四、 最终的“放手”: 细致描绘了1948年底至1949年“白皮书”发表前夕,美国内部关于是否应进行“ B 计划”(即寻求与新兴政权接触的可能性)的激烈争论。最终,美国选择了有限度的撤离和等待,而非全面干预,这一决定被视为是对现实的无奈接受,但也为后来的长期对峙埋下了伏笔。 第三部分:历史的回响——革命的内部逻辑与外部世界的适应(1949至今的影响) 最后一部分将视角从决策层面转向历史的长期影响,探讨了革命的胜利如何重塑了东方格局,以及美国如何消化和适应这一“损失”。 一、 革命的内生动力: 本章摆脱了外部干预决定论,重新审视了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胜利的内部结构性优势,包括其对农民阶层的深刻理解、高效的政治动员能力,以及在战争中展现出的坚韧意志。 二、 新格局下的区域平衡: 分析了新政权建立后,亚洲其他国家(如日本、韩国、东南亚国家)对这一历史转折点的反应,以及它们如何在美国“安全伞”下调整自身定位,形成了新的地缘政治三角关系。 三、 历史的镜鉴: 总结了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教训,强调了理解一个复杂社会内部演变逻辑的重要性,以及将自身价值体系强加于他国所面临的固有风险。本书认为,1949年的“抉择”并非终点,而是一个漫长历史进程中的关键转折点,其后的所有外交政策,都带有这一时期战略失误的深刻烙印。 专家评价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突破了简单的‘功过论’,将中美关系置于全球历史进程的宏大框架中进行审视。作者对美国决策层内部辩论的挖掘,令人耳目一新。”——[虚构历史学家,例如:哈佛大学 罗伯特·L·史密斯教授] “这是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它通过对档案的精妙运用,揭示了信息不对称如何影响了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地缘政治事件之一。对于理解当代东亚复杂性,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价值。”——[虚构国际关系评论员] --- 目标读者: 历史研究者、国际关系学者、政策分析师,以及对二十世纪中叶世界格局变动感兴趣的广大读者。本书以严谨的考据和流畅的叙事,为读者提供了一扇深入理解那个“风云际会”年代的独特窗口。

用户评价

评分

说起来,最近偶然翻到的一本关于战后欧洲重建的纪实文学,给我的印象极其深刻。那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采用了大量的第一手口述资料,通过对无数小人物在时代夹缝中挣扎求生的细腻记录,构建了一个无比真实且充满张力的历史图景。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佳,叙事节奏感极强,总能在不经意间抓住人性的复杂面。比如,书中描绘的那位巴黎面包师在物资短缺时如何用智慧和良心维系着社区的希望,每一个细节都让人动容。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没有用宏大的理论去解释“重建”的意义,而是让读者亲身体验到,真正的历史变革,往往是由这些卑微而坚韧的个体信念所推动的。读完后,我感到一种强烈的生命力和对人类韧性的敬畏。

评分

我手里还有一本关于冷战初期意识形态冲突的国际关系专著,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采用了时间轴和议题并行的双线叙事结构。作者在梳理美苏双方在不同战区的外交博弈时,展现了极强的跨文化理解能力,能够深入浅出地解释那些晦涩难懂的外交术语和潜台词。特别是书中对于几次关键的国际会议的分析,简直可以说是教科书级别的案例研究,它展示了权力、利益与意识形态是如何在一个个密闭的房间里交织、碰撞并最终达成妥协的。对于希望深入理解现代国际格局形成逻辑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非常扎实的基础和广阔的视角,它强调的是结构性力量的作用,而非偶然事件的堆砌,逻辑链条几乎无懈可击。

评分

我最近阅读了另一本关于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变迁的著作,那本书的叙事手法非常侧重于宏观的政治经济分析,逻辑严密,数据翔实,读完后让人对那个时代的脉络有了清晰的认知。作者似乎更倾向于用冷峻的笔触描绘历史的洪流,几乎没有太多的个人情感色彩介入,力求客观公正地呈现复杂的历史进程。它更像是一份严谨的学术报告,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才能完全领会其中的精妙之处。不过,也正因为这种纯粹的学术性,有时候在阅读过程中会感觉有些枯燥,缺乏一些能够打动人心的故事或人物侧写来作为支撑点,使得历史的画面显得略微单薄,不够立体化。总而言之,那本书是硬核知识的宝库,但可能不太适合追求故事性和代入感的普通读者。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令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质感细腻,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着一股厚重感,一看就知道是精心制作的。那种略带复古的封面设计,配上简洁有力的书名字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尤其喜欢它内页的排版风格,字距和行距把握得恰到好处,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而且,翻阅时那种轻微的书页摩擦声,总能给我带来一种特殊的仪式感,仿佛真的在触摸一段被精心保存的历史。从这本书的外在来看,它无疑是出版界的一份诚意之作,看得出出版社在每一个细节上都下了不少功夫,不仅仅满足了阅读的需求,更在视觉和触觉上提供了一种高品质的享受。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实体书,放在书架上,它本身就是一道风景线,彰显着主人的品味与对知识的尊重。

评分

最近我沉迷于一套关于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史的画册,那套书完全是以视觉冲击力取胜的。它收录了大量高清的、色彩还原度极高的近代国画和油画作品,每一页都像是一扇通往过去的艺术之窗。我发现,单纯地去看那些画作本身,所获得的感受远远超过阅读文字描述。比如,看到某位画家的笔触如何从传统的工笔逐渐转向奔放的写意,那种艺术风格的嬗变,比任何文字分析都来得直观和震撼。它让我意识到,艺术往往是社会情绪最敏感的晴雨表,通过观察艺术媒介的变迁,我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内心深处无声的呐喊和探索。这本书更像是一场沉浸式的视觉体验,让我暂时抽离了书本理论的束缚,直接与历史进行了一次美的对话。

评分

挺好的,是正版书,6666666666666666666

评分

非常好,618大促买了一堆书,够看几年的了

评分

甲骨文系列,有机会就买

评分

这本书精装版,很厚实,很喜欢。还没来得及看,看完再追评。

评分

活动价到手,一次买了十本,哈

评分

商家发货太慢,同城都是第三天才收到货。重要的是书里面还有破损!

评分

上别家买是不可能上别家买了,京东的书又便宜,书品相又好送货又超快,送货小哥还会说话。

评分

很好的书,价格很给力,还会光顾!

评分

上别家买是不可能上别家买了,京东的书又便宜,书品相又好送货又超快,送货小哥还会说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