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皇權不下縣?清代縣轄政區與基層社會治理》圍繞明清之際基層社會治理模式轉型這一核心問題,由清代州縣佐雜官的分轄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縣轄政區為切入點,以順天府、廣東、四川南部縣、江南、福建、甘肅、新疆等典型區域為個案,探討瞭清代縣轄政區的淵源、類型、空間分布及其與基層行政、法律實踐、市鎮管理、錢糧徵收、州縣置廢、地區開發的復雜關係,力圖從中國本土行政實踐中尋找到清末以來縣以下區劃的曆史淵源,對在學術界影響較大的“皇權不下縣”等相關理論假說也予以反思,並以“經世緻用”為旨歸,對現今“縣轄市”改革提齣若乾建議。
作者簡介
鬍恒,1984年8月齣生於河南省上蔡縣。2002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先後在曆史係、清史研究所學習,2011年獲博士學位。現為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講師,主要從事曆史地理學、清史等方麵的教學與研究,重點關注空間視野下的清代地方行政。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受西方“國傢社會”二元關係理論的影響,中國史學界目前流行一種“雙軌製”觀點,認為明清以來皇權在縣級設置行政機構,縣以下基本由鄉紳等民間勢力控製,形成並行統治的格局,近代地方自治風潮的興起亦與此有關。本書作者另闢蹊徑,通過對清代縣級正印官之外的僚屬官佐貳官群體設置與職能安排進行細密的研究,證明清廷采取佐雜派駐鄉間劃定區域,承擔部分或全部管理程序的辦法,有效分擔瞭縣級行政的責任,最大限度調動和利用瞭王朝基層治理的資源,有力修正瞭國傢權力嚮地方大規模擴張始於清末新政的刻闆論斷。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 楊念群
★本書以曆史地理學與相關學術領域緊密結閤的視閾,聚焦少有人涉足的清代“縣轄政區”專題,大海撈針式地爬梳地理誌書、檔案、實錄、政書等史料,對“縣轄政區”做齣精湛的實證分析,質疑“皇權不下縣”更是振聾發聵,從而推齣對清代基層社會治理全新的闡釋,其論述不僅大大推進瞭該專題的學術進步,而且翻新瞭學術界“行政區劃”要素理論,結論更具有強烈的現實藉鑒意義。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 華林甫
目錄
序
緒論
一、為什麼要提齣縣以下區劃的研究
二、“縣轄政區”的提齣及其對“皇權不下縣”論說之意義
三、既有研究、史料評述與總體思路
第一章 清代州縣“分防”製度與縣轄政區的類型
一、定額觀念與清代地方行政中的“分防”製度
二、清代縣轄政區的類型
第二章 清代縣轄政區的設置、變革及其空間分布
一、宋元明時期縣轄政區的萌芽
二、清代縣轄政區的設置與變革
三、縣轄政區的空間分布:以巡檢司為中心
第三章 京畿之地:京縣大興、宛平的佐雜分防與地方治理
一、大興、宛平的分防佐雜官設置及轄地變遷
二、分防佐雜官與地方社會
三、唯一的一部巡檢司誌——《齊傢司誌略》
第四章 次縣轄區:“司”的設立與明清廣東基層行政
一、明代粵東之盜、巡檢司及其與保甲之關係
二、佐治鄉都:清代捕巡各官的分轄與“司”的設立
三.閑曹與冗官?——捕巡官員及其行政實踐
四、“司”作為一種地域觀念的呈現
五、“司”、“汛”關係蠡測:文武協同下的地方治理體係
六、餘 論
附:捕屬再考
第五章 分司細故:《南部檔案》所見縣丞、巡檢司及其政務運行
一、清代南部縣轄政區的設置與變遷
二、縣轄政區行政職能的行使及與地方社會的關係
三、南部縣轄政區的“典型性”與“普遍性”:再論佐雜的司法權限
第六章 市鎮管理:基於江南蘇鬆二府佐雜分防為例的商榷
一、 明清市鎮中的“國傢”存在——一個問題史的迴溯
二、佐雜官的分防及其轄地——以蘇鬆二府為中心
三、走齣江南:關於佐雜分防與市鎮管理的新認識
第七章 經徵錢糧:福建、甘肅分徵佐貳的形成及其運作
一、福建“分徵縣丞”的設置及其成因
二、“經徵錢糧”所引起的知縣、縣丞權力分野
三、分徵縣丞與分守縣丞
四、甘肅佐貳分防趨勢及其成因
五、經徵錢糧與分徵佐貳職責之完備
六、“分縣誌”、“分州誌”的編修與地域觀的形成
七、佐貳分徵的個彆授權與有限分布
第八章 轄區轉換:州縣置廢與縣轄政區
一、新縣設置與縣轄政區:清末設省中的新疆與東三省
二、改土歸流、地區開發與雲貴縣轄政區
三、清代州縣裁撤、善後處置與縣轄政區
四、佐雜分防與新縣、舊縣的地域融閤
第九章 清代佐雜的新動嚮與鄉村治理的實際
一、何謂“皇權不下縣”
二、縣以下的職官體係及其性質
三、國傢在鄉村的政權建設始於何時?——基於中國本土實踐的考察
第十章 清代縣轄政區實踐與當代“縣下轄市”改革臆想
一、當代“縣下轄市”改革的討論
二、清代“縣轄政區”的實踐經驗分析
三、“縣下轄市”改革臆想
附錄 《清史稿·地理誌》分防佐雜項校正
徵引文獻
後記
圖錶目錄
錶2-1:清初財政收支狀況
錶2-2:雍正朝巡檢司數量年度變化
錶2-3:雍正年間移設鄉村州縣佐貳數量變化
錶2-4:廣東佐雜設立與衛所裁並舉例
錶2-5:雍正末分防鄉村之佐貳
錶2-6:光緒朝東北、新疆、颱灣巡檢司數量變化
錶2-7:宣統三年全國巡檢齣身統計
錶2-8:嘉慶、宣統朝各省區巡檢司數量比較
錶2-9:宣統末縣屬巡檢設置率
錶3-1:光緒《順天府誌》《邨鎮》部分所載佐雜官的統轄情況
錶3-2:光緒《順天府誌》所載大興縣佐雜官統轄村鎮情況
錶4-1:《明史.地理誌》廣東各府、直隸州巡檢司數量
錶4-2:《籌海圖編》所記廣東沿海巡檢司
錶4-3:明代廣東省南海縣巡檢司
錶4-4:清代廣東佐貳移駐時間
錶4-5:嘉慶二十五年廣東州廳縣佐雜官及分防數量
錶4-6:光緒時期廣東全省佐雜及其分防轄地
錶4-7:鹹豐四年南海縣各堡實徵米總數
錶4-8:香山縣社倉貯榖數量
錶4-9:廣東部分方誌中捕巡轄區圖一覽
錶4-10:廣東部分州縣汛塘與縣轄政區數量比較
錶4-11:清代巡檢司弓兵員額舉例
錶5-1:清代南部縣課井及幫輸井數量變化
錶5-2:南部縣富村驛巡檢司官役清冊
錶6-1:震澤縣典史、二巡檢司分轄區
錶6-2:吳江縣巡檢司轄地
錶7-1:乾隆十六年福建分徵縣丞養廉銀變化
錶7-2:福建分徵縣丞移駐時間
錶7-3:福建省分徵縣丞、州同及所屬州縣徵解之地丁銀對比
錶7-4:宣統三年福建縣丞分布及其性質
錶7-5:甘肅分徵佐貳設置時間
錶7-6:現存清代分縣誌一覽
錶7-7:民國初甘肅省分徵佐貳撤並改隸一覽
錶7-8:清代蠲免錢糧中的佐雜轄區
錶8-1:明代巡檢司升縣
錶8-2:光緒《會典事例》中府屬巡檢一覽
錶8-3:東北三省由縣轄政區升州縣一覽
錶8-4:清至民國貴州部分縣轄政區沿革
錶8-5:清代撤並未復之縣
錶8-6:清代省而復置之縣
錶8-7:舊縣被裁後佐雜官的移駐情況
錶8-8:清代鄉學設置
錶9-1:各省佐雜官分駐鄉村數量
圖1:清代分防趨勢與新式政區、準政區的萌生
圖2:清初朝邑縣大慶關位置示意圖
圖3:雍正朝巡檢司數量年度變化圖
圖4:雍正五年會澤縣分防圖
圖5:清末巡檢司分布圖
圖6:宣統三年江蘇各府巡檢司數
圖7:清末江蘇各區域巡檢司及地域範圍比例
圖8:宣統三年順天府城屑範圍
圖9:1820年廣東省分防佐雜分布圖
圖10:《廣東全省輿圖局飭發繪圖章程》中關於“司”的繪法的規定
圖11:四川南部縣轄政區示意圖
圖12:《震澤鎮巡檢司所轄全圖》
圖13:福建內地分徵縣丞分布圖
圖14:甘肅省分徵佐貳分布圖
圖15:《呼圖壁縣丞圖》
圖16:《柯坪縣丞圖》
圖17:“永北直隸廳經曆”官印
圖18:“鎮雄州分防彝良州同”官印
圖19:《苗蠻圖冊》中所繪羅斛之地“葫蘆苗”
圖20:廣東香山縣小黃圃巡檢司印
前言/序言
《皇權不下縣?清代縣轄政區與基層社會治理》一書,深入剖析瞭清代基層社會的運作機製,挑戰瞭“皇權不下縣”的傳統認知,並對當時的社會治理模式進行瞭詳盡的梳理與再解讀。然而,我們在此要介紹的這本新書,則將目光投嚮瞭與此截然不同的曆史時期與研究領域。 《烽火與絲路:中古時期中亞商旅網絡的變遷與重塑》 內容簡介: 《烽火與絲路:中古時期中亞商旅網絡的變遷與重塑》一書,緻力於揭示一個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在經曆瞭數次動蕩與變革的中古時期(大緻涵蓋公元3世紀至10世紀),古老的絲綢之路及其延伸的中亞地區,是如何在戰火的洗禮與文明的交融中,不斷重塑其商旅網絡的。本書並非孤立地考察某一帝國或某一王朝的興衰,而是將焦點置於一個更具韌性與動態性的實體——貫穿亞歐大陸的龐大商旅網絡本身。作者通過梳理散落在各地古籍、碑銘、敦煌文書、考古遺跡等一手資料,力圖展現一個立體而鮮活的中亞商旅圖景。 本書開篇,便將讀者帶迴瞭那個風雲變幻的中古時代。從分裂割據的魏晉南北朝,到統一強盛的隋唐,再到隨後的五代十國與地方割據,每一次政治格局的劇烈變動,都對中亞的交通要道與商貿活動産生瞭深遠的影響。作者指齣,盡管錶麵上可見的政權更迭頻仍,但孕育於早期帝國時代,以綠洲城邦、遊牧部落聯盟以及新興王朝為節點支撐的商旅網絡,卻錶現齣驚人的生命力。它如同一條條縱橫交錯的血管,在不同的政治肌體之間傳遞著商品、技術、思想與文化,維係著區域間的聯係。 書中對一係列關鍵性的地理區域進行瞭精細的考察。從河西走廊的鎖鑰地位,到塔裏木盆地的綠洲文明(如高昌、龜茲、疏勒等古國)如何因絲路而興盛,再到費爾乾納盆地、粟特地區、波斯等地作為連接東西方的重要中轉站,本書都進行瞭細緻的描繪。作者特彆強調瞭地理環境對商旅網絡形成的決定性作用,如高聳的山脈、浩瀚的戈壁、蜿蜒的河流,它們既是天然的屏障,也是商旅者必須剋服的挑戰,更是催生瞭獨特的地理標誌與地緣政治格局。 中古時期,伴隨著政權的更迭,商旅網絡的“主人”也在不斷變化。本書詳細考察瞭漢代以來塑造絲綢之路的中原王朝,如北朝的民族融閤與開放政策,隋唐的輝煌與包容,以及後來迴紇、吐蕃、阿拉伯帝國、薩珊波斯等政權在中亞地區扮演的角色。作者認為,這些強大的帝國或聯盟,雖然其政治目標不盡相同,但在一定程度上都扮演瞭維護和拓展商旅通道的角色。例如,唐朝對西域的有效控製,極大地保障瞭商旅的安全與暢通,促進瞭東西方經濟文化的空前交流。而迴紇在安定迴鶻地區的統治,也為當地商貿網絡的穩定提供瞭保障。 然而,本書並非將商旅網絡視為被動受政權影響的客體,而是深入分析瞭商旅網絡自身的動力機製。作者重點探討瞭構成網絡的關鍵要素:商人群體。本書對粟特商人、昭武九姓商人、以及後來的迴紇商人、吐蕃商人等進行瞭專題性的分析。這些活躍在中亞的商人,以其精明的商業頭腦、頑強的毅力以及跨文化的溝通能力,成為絲綢之路最主要的推動者。他們如何在不同的政治環境下,遊走於不同民族與文化之間,建立信貸體係,組織駝隊,應對盜匪,規避風險,並與當地統治者建立互利的閤作關係,書中都進行瞭生動的展現。 本書還關注瞭商旅網絡中的“商品”及其流動。除瞭最為人熟知的絲綢、香料、茶葉、瓷器等東方商品西傳,以及馬匹、玻璃製品、貴金屬等西方商品東輸,作者還深入挖掘瞭那些常被忽視的商品,如金屬礦産、染料、藥物、宗教器物、甚至音樂舞蹈和技術。這些商品的交換,不僅僅是簡單的物質交換,更是一種文化元素的傳播與融閤。書中列舉瞭大量史料,說明瞭佛教、摩尼教、景教、伊斯蘭教等宗教如何在商旅的推動下在中亞地區傳播,以及音樂、舞蹈、服飾、飲食等生活方式的相互影響。 “烽火”與“絲路”的並置,並非偶然。本書的另一大重要論述點,便是戰亂與衝突對商旅網絡的影響。中古時期,中亞地區長期處於部落衝突、民族戰爭、宗教聖戰以及帝國爭霸的陰影之下。作者認為,這些“烽火”雖然時常中斷商貿通道,造成經濟損失,但同時也加速瞭某些地區的衰落與另一些地區興起。更重要的是,商旅網絡本身也發展齣瞭一套應對衝突的策略。例如,商人在戰亂時期可能選擇更偏遠、更不顯眼的通道,或利用短暫的和平期積聚力量,待時機成熟再恢復貿易。同時,一些地方勢力也可能將保護商旅作為其政治閤法性的一種來源,從中獲取經濟利益。 本書還特彆關注瞭商旅網絡的“重塑”過程。隨著時代的發展,一些古老的通道可能因為政治變動、地理變遷或新的貿易綫路的齣現而衰落,而新的節點和通道則會隨之興起。例如,隨著陸上絲綢之路的某些段落因戰亂而受阻,海上絲綢之路的地位逐漸上升,以及新的綠洲城邦的崛起,都標誌著中亞商旅網絡的動態調整。作者通過對不同時期商旅路綫圖的復構,直觀地展現瞭這種變遷。 《烽火與絲路》的敘事,語言流暢,文風樸實,力求避免學術術語的濫用,讓普通讀者也能領略中古時期中亞商旅網絡的宏大與復雜。書中穿插瞭對一些具體商旅故事的精彩描繪,如某個粟特商人如何在戰亂中保護瞭其財富,某個僧侶如何搭乘商隊穿越沙漠,以及某個王室如何通過與商人閤作來鞏固其統治。這些鮮活的案例,讓冰冷的史料變得栩栩如生。 總而言之,《烽火與絲路:中古時期中亞商旅網絡的變遷與重塑》是一部關於連接、韌性與變遷的曆史著作。它超越瞭簡單的政治史或經濟史的範疇,從一個更為宏觀和動態的視角,呈現瞭中古時期中亞地區商旅網絡的生命力。本書不僅有助於我們理解古代亞洲大陸的經濟與文化交流,更能啓示我們思考在復雜多變的國際格局中,各類網絡如何維係、發展與重塑,以及人類社會在衝突與閤作中不斷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