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剋思主義中國化史·第一捲·1919-1949/馬剋思主義研究論庫·第一輯

馬剋思主義中國化史·第一捲·1919-1949/馬剋思主義研究論庫·第一輯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顧海良,丁俊萍 編
圖書標籤:
  • 馬剋思主義
  • 中國化
  • 曆史
  • 中國共産黨
  • 革命
  • 思想史
  • 20世紀中國
  • 政治史
  • 馬剋思主義研究
  • 論庫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0215587
版次:1
商品編碼:11773392
包裝:平裝
叢書名: 馬剋思主義研究論庫·第一輯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8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馬剋思主義傳入中國並成為中國革命指導思想的理論基礎,是近代以來中國曆史和人民的選擇。中國共産黨人在領導中國革命的實踐中,把馬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相結閤,使馬剋思主義中國化,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實現瞭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首次曆史性飛躍。毛澤東是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開拓者,毛澤東思想以獨創性理論豐富和發展瞭馬剋思列寜主義,是馬剋思主義中國化首次曆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本捲對馬剋思主義1919年至1949年間在中國發展的曆史進程及理論創新、實踐創新進行全麵分析和研究,係統展示瞭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探索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馬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首次結閤進程中的理論成果。

作者簡介

總主編 顧海良,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國人民大學馬列主義發展史研究所所長、國務院學位辦副主任,教育部社政司司長,武漢大學黨委書記、校長,國傢教育行政學院院長,現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中國道路與中國化馬剋思主義協同創新中心主任。主要著述有《馬剋思經濟思想的當代視界》、《20世紀國外馬剋思主義經濟思想史》、《百年論爭——20世紀西方學者馬剋思經濟學研究述要》(三捲)等。

本捲主編 丁俊萍,武漢大學馬剋思主義學院教授,中共黨史專業、馬剋思主義中國化專業博士生導師,兼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國傢社科基金學科規劃評審組專傢等,曾兼任武漢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黨委書記、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等職。 主要從事中共黨史、中共思想理論、執政黨建設與當代中國政治等研究。曾獲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一等奬、全國優秀黨建讀物奬、國傢教學成果一等奬、國傢教學名師奬、寶鋼教育奬和政府特殊津貼。獨著或閤著《中國共産黨解放和發展生産力思想研究》、《馬剋思主義建黨學說史》、《中國共産黨學習型政黨建設史》、《“三個代錶”思想源流和理論創新》、《新階層與統一戰綫》、《高校統戰工作研究》、《中國共産黨的建設科學化研究》、《當代中國執政黨建設之路》、《毛澤東人民民主國傢思想的曆史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研究》等著作,發錶學術論文200餘篇。

目錄

導論

一、民主革命時期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題

二、民主革命時期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程

三、民主革命時期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
第一章近代中國麵臨的嚴重危機及走嚮
導論
一、民主革命時期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題
二、民主革命時期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程
三、民主革命時期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
第一章近代中國麵臨的嚴重危機及走嚮
一、近代中國麵臨的嚴重危機
二、鴉片戰爭前後中國社會的變革思想及其影響
三、舊有階級的應對及其失敗
四、維新思潮的興起和戊戌變法運動
五、資産階級民主主義思想的傳播與辛亥革命
第二章“五四”前夕中國思想界的變動
一、辛亥革命後的中國社會和中國思想界的睏惑
二、新文化運動和中國思想界的啓濛
三、對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的懷疑
四、俄國十月革命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第三章“五四”時期馬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一、五四運動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開端
二、“五四”時期各種新思潮的齣現和馬剋思主義的傳播
三、馬剋思主義同非馬剋思主義的論爭
第四章中國共産黨的成立和馬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確立
一、共産國際對馬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指導
二、共産黨早期組織的建立及其活動
三、中國共産黨的成立及其意義
第五章馬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的最初結閤
一、列寜的東方民族革命理論及其影響
二、中國共産黨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綱領的製定
三、國共閤作統一戰綫的理論與實踐探索
第六章大革命時期中國革命基本問題的探索
一、共産國際對中國革命基本問題的認識及影響
二、與戴季陶主義、國傢主義派的論爭
三、新民主主義革命基本思想的形成
四、中國共産黨自身建設的初步探索
五、大革命失敗的原因及其經驗教訓
第七章中國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一、大革命失敗後黨對中國革命基本問題的初步迴答
二、井岡山鬥爭經驗與“工農武裝割據”思想
三、毛澤東建黨思想的形成
四、人民軍隊建軍原則的確立
五、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革命道路理論
第八章遵義會議與中國革命道路探索的轉摺
一、“左”傾錯誤及其危害
二、遵義會議和中國革命的曆史性轉摺
三、中國革命戰爭的經驗總結和戰略思想的提齣
四、左翼文化運動與馬剋思主義理論的研究和宣傳
第九章“馬剋思主義的中國化”的提齣和推進
一、《實踐論》、《矛盾論》與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哲學
基礎
二、“馬剋思主義的中國化”的提齣及其意義
第十章新民主主義理論體係的係統闡述
一、中國共産黨三大法寶理論的提齣
二、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綫思想的探索
三、新民主主義社會藍圖的闡釋
四、國共兩黨在思想戰綫上的鬥爭
第十一章中國化馬剋思主義理論的展開
一、實事求是思想路綫的確立
二、群眾路綫思想的確立和係統闡述
三、抗日民族統一戰綫理論和政策的發展
四、抗日民主根據地建設的思想和舉措
五、建立民主聯閤政府的主張
第十二章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曆史性飛躍的實現
一、毛澤東思想科學概念的形成
二、《關於若乾曆史問題的決議》對中國革命經驗的總結
三、中共七大與毛澤東思想的係統闡述
四、毛澤東思想指導地位的確立及其意義
第十三章抗戰勝利後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繼續發展
一、國際國內新形勢和中國共産黨爭取和平建國的方針
二、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發展和十大軍事原則的概括
三、黨的政策和策略思想與新民主主義多項政策的完善
四、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三大經濟綱領
五、人民民主統一戰綫思想及其運用
第十四章新中國成立前夕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探索
一、中共七屆二中全會與工作重心轉移的重大理論思考
二、人民民主專政理論的係統闡述
三、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閤作的形成和協商民主思想的
醞釀及實踐
四、中國革命經驗的係統總結
後記
一、近代中國麵臨的嚴重危機

二、鴉片戰爭前後中國社會的變革思想及其影響

三、舊有階級的應對及其失敗

四、維新思潮的興起和戊戌變法運動

五、資産階級民主主義思想的傳播與辛亥革命
第二章“五四”前夕中國思想界的變動

一、辛亥革命後的中國社會和中國思想界的睏惑

二、新文化運動和中國思想界的啓濛

三、對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的懷疑

四、俄國十月革命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第三章“五四”時期馬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一、五四運動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開端

二、“五四”時期各種新思潮的齣現和馬剋思主義的傳播

三、馬剋思主義同非馬剋思主義的論爭
第四章中國共産黨的成立和馬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確立

一、共産國際對馬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指導

二、共産黨早期組織的建立及其活動

三、中國共産黨的成立及其意義
第五章馬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的最初結閤

一、列寜的東方民族革命理論及其影響

二、中國共産黨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綱領的製定

三、國共閤作統一戰綫的理論與實踐探索
第六章大革命時期中國革命基本問題的探索

一、共産國際對中國革命基本問題的認識及影響

二、與戴季陶主義、國傢主義派的論爭

三、新民主主義革命基本思想的形成

四、中國共産黨自身建設的初步探索

五、大革命失敗的原因及其經驗教訓
第七章中國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一、大革命失敗後黨對中國革命基本問題的初步迴答

二、井岡山鬥爭經驗與“工農武裝割據”思想

三、毛澤東建黨思想的形成

四、人民軍隊建軍原則的確立

五、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革命道路理論
第八章遵義會議與中國革命道路探索的轉摺

一、“左”傾錯誤及其危害

二、遵義會議和中國革命的曆史性轉摺

三、中國革命戰爭的經驗總結和戰略思想的提齣

四、左翼文化運動與馬剋思主義理論的研究和宣傳
第九章“馬剋思主義的中國化”的提齣和推進

一、《實踐論》、《矛盾論》與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哲學
基礎

二、“馬剋思主義的中國化”的提齣及其意義
第十章新民主主義理論體係的係統闡述

一、中國共産黨三大法寶理論的提齣

二、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綫思想的探索

三、新民主主義社會藍圖的闡釋

四、國共兩黨在思想戰綫上的鬥爭
第十一章中國化馬剋思主義理論的展開

一、實事求是思想路綫的確立

二、群眾路綫思想的確立和係統闡述

三、抗日民族統一戰綫理論和政策的發展

四、抗日民主根據地建設的思想和舉措

五、建立民主聯閤政府的主張
第十二章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曆史性飛躍的實現

一、毛澤東思想科學概念的形成

二、《關於若乾曆史問題的決議》對中國革命經驗的總結

三、中共七大與毛澤東思想的係統闡述

四、毛澤東思想指導地位的確立及其意義
第十三章抗戰勝利後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繼續發展

一、國際國內新形勢和中國共産黨爭取和平建國的方針

二、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發展和十大軍事原則的概括

三、黨的政策和策略思想與新民主主義多項政策的完善

四、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三大經濟綱領

五、人民民主統一戰綫思想及其運用
第十四章新中國成立前夕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探索

一、中共七屆二中全會與工作重心轉移的重大理論思考

二、人民民主專政理論的係統闡述

三、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閤作的形成和協商民主思想的
醞釀及實踐

四、中國革命經驗的係統總結
後記

精彩書摘

馬剋思主義傳入中國並成為中國革命指導思想的理論基礎,是近代以來中國曆史和人民的選擇。中國共産黨在領導中國革命的實踐中,把馬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相結閤,使馬剋思主義中國化,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實現瞭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曆史性飛躍。毛澤東是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開拓者,毛澤東思想是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曆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

一、民主革命時期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題

馬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但是,“馬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齣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馬剋思恩格斯選集》,2版,第4捲,742~743頁,北京,人民齣版社,1995。。

馬剋思主義的強大生命力和影響力,就在於它是同各國的具體實際緊密結閤的,是在各國具體實踐中運用和發展著的。毛澤東指齣:“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在實踐中的錶現形式,各國應有所不同。在中國,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要和中國的革命實際相結閤。”《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747頁。馬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各國具體實踐相結閤,是馬剋思主義發展的重要特點和曆史趨勢。在馬剋思主義同各國具體實際相結閤的過程中,形成瞭各具特色的馬剋思主義,這是馬剋思主義曆史發展中多樣性和生動性的體現,是馬剋思主義一般性同特殊性的關係。馬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馬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閤的過程。

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題是不以人的主觀意誌為轉移的,是由中國共産黨人所麵臨的時代任務和現實問題所決定的。在不同的曆史階段,麵對不同的時代任務和現實問題,中國共産黨人所推進的馬剋思主義中國化事業的主題是不一樣的。在民主革命時期,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題與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曆史使命和中國革命的實踐主題是一緻的。

近代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傢。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步步進逼,封建統治日益腐敗,祖國山河破碎、戰亂不已,人民飢寒交迫、備受奴役,社會製度腐敗,經濟文化落後,國弱民窮,救亡圖存的民族使命迫在眉睫。由於中國封建王朝對於外國侵略者的屈服,已經宣告瞭中國封建主義的破産,宣告瞭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不可能成為中國人民團結禦侮的有效武器,所以在尋找救國救民齣路的過程中,先進的中國人曆盡韆辛萬苦,嚮西方國傢尋找真理。如毛澤東所指齣的:“要救國,隻有維新,要維新,隻有學外國。那時的外國隻有西方資本主義國傢是進步的,它們成功地建設瞭資産階級的現代國傢。日本人嚮西方學習有成效,中國人也想嚮日本人學。”“洪秀全、康有為、嚴復和孫中山,代錶瞭在中國共産黨齣世以前嚮西方尋找真理的一派人物。”《毛澤東選集》,2版,第4捲,1470、1469頁。

先進的中國人學習西方的態度積極而虔誠,學習的內容也相當全麵,從生産技術到思想文化再到社會製度並逐步深入。但是,中國人學習西方的努力,都以失敗而告終。對此,毛澤東做過這樣的描述:“在一個很長的時期內,即從一八四〇年的鴉片戰爭到一九一九年的五四運動的前夜,共計七十多年中,中國人沒有什麼思想武器可以抗禦帝國主義。舊的頑固的封建主義的思想武器打瞭敗仗瞭,抵不住,宣告破産瞭。不得已,中國人被迫從帝國主義的老傢即西方資産階級革命時代的武器庫中學來瞭進化論、天賦人權論和資産階級共和國等項思想武器和政治方案,組織過政黨,舉行過革命,以為可以外禦列強,內建民國。但是這些東西也和封建主義的思想武器一樣,軟弱得很,又是抵不住,敗下陣來,宣告破産瞭。”《毛澤東選集》,2版,第4捲,1513~1514頁。“帝國主義的侵略打破瞭中國人學西方的迷夢。很奇怪,為什麼先生老是侵略學生呢?中國人嚮西方學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總是不能實現。多次奮鬥,包括辛亥革命那樣全國規模的運動,都失敗瞭。國傢的情況一天一天壞,環境迫使人們活不下去。”同上書,1470頁。

1914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極端形式暴露瞭資本主義的弊端和危機,使不少中國人産生瞭對西方資産階級文明、資産階級民主主義、資産階級共和國方案的懷疑。1917年俄國爆發瞭十月革命,創立瞭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傢。十月革命具有劃時代意義,也必然對中國革命産生深刻影響。它在革命的方嚮和革命的方法上,給予正在黑暗中摸索苦鬥的中國人以榜樣力量,也給予先進中國人以巨大的精神鼓舞,送來瞭革命的精神武裝,促進瞭馬剋思列寜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進而促進瞭中國革命的發展及其由舊民主主義嚮新民主主義的轉變。正如毛澤東所說:“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瞭馬剋思列寜主義。十月革命幫助瞭全世界的也幫助瞭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産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傢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走俄國人的路——這就是結論。”同上書,1471頁。

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促進瞭社會主義思想在中國的傳播。在紛然雜陳的各種社會主義思潮中,馬剋思主義以其先進性、科學性和革命性吸引著中國的先進分子。他們經過深思熟慮和反復比較鑒彆,最終選擇瞭馬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先後確立瞭對馬剋思主義的信仰,並開始努力運用馬剋思主義來觀察和思考中國的命運,來探求救國救民的正確道路。後來的實踐證明,“自從中國人學會瞭馬剋思列寜主義以後,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從這時起,近代世界曆史上那種看不起中國人,看不起中國文化的時代應當完結瞭”同上書,1516頁。。“中國人找到瞭馬剋思列寜主義這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中國的麵目就起瞭變化瞭。”《毛澤東選集》,2版,第4捲,1470頁。

馬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並成為中國革命的指導思想,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運動發展的客觀需要和必然結果。馬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閤,産生瞭中國共産黨。1921年7月“中國共産黨的誕生,是近現代中國曆史發展的必然産物,是中國人民在救亡圖存鬥爭中頑強求索的必然産物。從此,中國革命有瞭正確前進方嚮,中國人民有瞭強大精神力量,中國命運有瞭光明發展前景”鬍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3頁。。

中國共産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把馬剋思列寜主義寫在瞭自己的旗幟上,確定為自己指導思想的理論基礎,並在實踐中努力運用馬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觀察、思考和解決中國革命的實際問題,因而在實際上也就開始瞭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對此,毛澤東在1941年延安乾部會上所作的報告中曾經指齣:“中國共産黨的二十年,就是馬剋思列寜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日益結閤的二十年。……災難深重的中華民族,一百年來,其優秀人物奮鬥犧牲,前僕後繼,摸索救國救民的真理,是可歌可泣的。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十月革命之後,纔找到馬剋思列寜主義這個最好的真理,作為解放我們民族的最好的武器,而中國共産黨則是拿起這個武器的倡導者、宣傳者和組織者。馬剋思列寜主義的普遍真理一經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閤,就使中國革命的麵目為之一新。”《毛澤東選集》,2版,第3捲,795~796頁。

馬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閤,其中,中國最大的實際就是中國的基本國情。國情是指一個國傢在一定曆史時期內的社會性質及其所處的社會曆史階段,是曆史文化傳統、自然地理環境、社會經濟發展狀況以及國際關係等各個方麵的總和。基本國情則主要是指一個國傢的社會性質和發展程度,以及由此決定的社會各階級經濟地位、政治態度及其相互關係,當前運動的特點及其規律性。1949年之前的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傢,這是當時中國的最大實際和特殊國情。認清這一基本國情,是解決中國一切革命問題的最基本的依據。

麵對中國基本國情和中國革命的基本特點,中國共産黨人不可能從馬剋思主義經典作傢的著作中找到解決中國革命一係列基本問題的現成答案,也不能簡單地套用馬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照搬外國經驗來解決中國的具體問題。年輕的中國共産黨,一度簡單套用馬剋思列寜主義關於無産階級革命的一般原理和照搬俄國十月革命城市武裝起義的經驗,使中國革命遭受到嚴重挫摺。正反兩方麵的經驗教訓使中國共産黨人逐步認識到,要正確地領導中國革命,隻能以馬剋思主義為指導,以中國革命的實際問題為中心,把馬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結閤起來,使馬剋思主義中國化。顯然,當馬剋思主義傳入中國並成為中國革命的指導思想時,就在客觀上提齣瞭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任務。以毛澤東為代錶的中國共産黨人以馬剋思主義為指導,正是為瞭運用馬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分析中國實際,解決中國革命的實際問題,並在分析和解決中國革命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和不斷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符閤中國實際的科學理論——中國化的馬剋思主義理論。

在長期革命鬥爭實踐中,以毛澤東為代錶的中國共産黨人堅持以馬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一切從中國的實際齣發,對中國社會基本國情和中國革命基本問題進行深入的理論思考,逐步認識到:鴉片戰爭後中國逐步演變為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傢,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掠奪是造成近代中國一切災難禍害的總根源;封建主義是中國最落後最腐朽的生産關係,嚴重束縛瞭社會生産力的發展,造成瞭中國社會的封閉和落後;封建勢力以帝國主義為靠山,帝國主義以封建勢力為其在中國統治的基礎,二者相互勾結並催生瞭官僚買辦資産主義,由此構成瞭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在這種情況下,中華民族要求得生存和發展,就必須通過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建立一個新中國,為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産力,實現國傢富強和人民幸福奠定根本的政治前提。中國共産黨領導的中國革命的第一步,隻能是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資本主義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如毛澤東指齣的:“新民主主義的革命任務,除瞭取消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特權以外,在國內,就是要消滅地主階級和官僚資産階級(大資産階級)的剝削和壓迫,改變買辦的封建的生産關係,解放被束縛的生産力。”《毛澤東選集》,2版,第4捲,1254頁。

在長期革命鬥爭實踐中,以毛澤東為代錶的中國共産黨人堅持一切從實際齣發、實事求是的原則,堅決反對教條主義和各種脫離實際的“左”、右傾機會主義,特彆是反對把馬剋思主義教條化、把共産國際指示和蘇聯經驗神聖化,逐步探索齣瞭一條先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實行工農武裝割據,對城市形成包圍之勢,最終奪取城市的中國革命新道路。黨還在總結正反兩方麵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齣瞭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綫,製定瞭新民主主義政治、經濟和文化綱領,形成和係統闡述瞭統一戰綫、武裝鬥爭和黨的建設這三個奪取中國革命勝利的基本經驗即三大法寶,還對中國革命分兩步走的曆史特點、中國革命的前途等基本問題做瞭係統闡述。

總之,“鴉片戰爭後,中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傢。中華民族麵對著兩大曆史任務:一個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一個是實現國傢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任務是為後一任務掃清障礙,創造必要的前提”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2頁,北京,人民齣版社,2000。。而前一個任務的完成,隻能進行人民革命,建立一個新中國。中國共産黨成立後的第一個實踐主題就是通過新民主主義革命,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現實,完成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曆史任務,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為中國的一切發展進步奠定根本的政治前提。與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麵對的曆史任務和人民革命建國的實踐主題相聯係,民主革命時期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題就是把馬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閤,就是運用馬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觀察中國社會,迴答和解決中國革命的一係列基本問題,找到一條引導中國革命走嚮勝利的道路。圍繞這一階段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題,以毛澤東為代錶的中國共産黨人在長期革命鬥爭實踐中,對中國革命的根源、任務、性質、特點、對象、動力、領導權、前途等一係列基本問題進行瞭長期探索,創造性地迴答瞭近代中國為什麼會發生社會革命,進行什麼樣的社會革命,以及如何奪取中國革命勝利這些根本問題,創立瞭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為中國革命的勝利指明瞭方嚮。與此同時,中國共産黨人圍繞這一階段馬剋思主義中國化主題所進行的理論創造,實現瞭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曆史性飛躍,形成瞭中國化的馬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

二、民主革命時期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程

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概念是毛澤東1938年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正式提齣的,但是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路卻始於馬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如有的學者指齣的:“包括馬剋思主義在內的外來文化要‘中國化’的思路,在五四運動之際就已經形成。那時,西方的學說傳入中國後,思想界在學習效仿過程中漸漸感悟到,任何外來文化都是異質的,要為中國人接受並為中國文化吸收,必須與中國實際相結閤,便開始有‘中國化’的思路,並産生瞭‘中國化’的概念。”“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進程和基本經驗”課題組:《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曆史進程和基本經驗》,38頁,北京,北京人民齣版社,2009。

中國第一個馬剋思主義者李大釗,正是具有這一思路的先驅。早在1919年,李大釗在《再論問題與主義》一文中談到馬剋思主義是行動指南的方法論時就指齣:“我們隻要把這個那個的主義,拿來作工具,用以為實際的運動,他會因時、因所、因事的性質情形生一種適應環境的變化”;因此,“一個社會主義者,為使他的主義在世界上發生一些影響,必須要研究怎麼可以把他的理想盡量應用於環繞著他的實境”《李大釗文集》,第3捲,3頁,北京,人民齣版社,1999。。1920年,李大釗在《社會主義與社會運動》一文中進一步指齣:社會主義理想“因各地、各時之情形不同,務求其適閤者行之,遂發生共性與特性結閤的一種新製度(共性是普遍者,特性是隨時隨地不同者),故中國將來發生之時,必與英、德、俄……有異”《李大釗文集》,第4捲,5頁,北京,人民齣版社,1999。。除瞭李大釗,其他早期共産黨人也有類似的思想。惲代英在1920年曾提齣,“我們的任務,在尋求一個適閤國情,而又閤於共産主義的方針來”《惲代英文集》,上捲,258頁,北京,人民齣版社,1984。。蔡和森在《中國共産黨史的發展》報告中,也曾提齣要把馬剋思主義應用到中國實際,在鬥爭實踐中形成中國共産黨自己的理論武器,並認為這種理論要經過長期奮鬥纔能形成。參見《蔡和森的十二篇文章》,21頁,北京,人民齣版社,1980。

早在五四時期,毛澤東就不僅十分強調理論的重要性,指齣“主義譬如一麵旗子,旗子立起瞭,大傢纔有所指望,纔知所趨赴”《毛澤東早期文稿》,554頁,長沙,湖南齣版社,1990。;而且他在送走一批批學友“齣洋”留學時,強調自己留在國內是因為“吾人如果要在現今的世界稍為盡一點力,當然脫不開‘中國’這個地盤。關於這地盤內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實地的調查,及研究”同上書,474頁。。1920年,毛澤東第一次讀到《共産黨宣言》,就“初步地得到認識問題的方法論”。他後來在迴憶這段曆史時曾談道:“這些書上,並沒有中國的湖南、湖北,也沒有中國的蔣介石和陳獨秀。我隻取瞭它四個字:‘階級鬥爭’,老老實實地來開始研究實際的階級鬥爭”《毛澤東文集》,第2捲,379頁,北京,人民齣版社,1993。。這說明,毛澤東開始接受馬剋思主義時,就注重運用馬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分析中國的實際問題。

中國共産黨成立以後和大革命時期,就努力把馬剋思列寜主義理論運用於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並取得瞭相當的成效。這突齣錶現為:製定瞭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提齣瞭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思想;建立瞭國共閤作的統一戰綫;發動瞭轟轟烈烈的國民大革命。但由於黨還處在幼年時期,對於馬列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踐還沒有完整的統一的瞭解,還不善於把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閤,所以在統一戰綫、武裝鬥爭和黨的建設等方麵問題的處理上很不成熟,未能鞏固革命的勝利,使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遭到失敗。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以毛澤東為代錶的中國共産黨人堅持把馬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閤,不僅在實踐中開闢瞭適閤中國國情的革命新道路,而且從理論上加以闡述,形成瞭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理論。1930年5月,毛澤東在《調查工作》(後改題為《關於調查工作》,公開發錶時改題為《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第一次明確提齣瞭“思想路綫”的命題,實際上從思想方法和認識路綫上論證瞭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的問題。他指齣,“我們說馬剋思主義是對的,決不是因為馬剋思這個人是什麼‘先哲’,而是因為他的理論在我們的實踐中,在我們的鬥爭中證明瞭是對的”。“以為上瞭書的就是對的”而“不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討論和審察,一味盲目執行”,這種形式主義的態度是很不對的,這種想法“完全不是共産黨人從鬥爭中創造新局麵的思想路綫,完全是一種保守路綫”《毛澤東選集》,2版,第1捲,111、116頁。,從而明確提齣瞭反對和糾正脫離實際情況的“本本主義”的問題。在這篇文章中,毛澤東還提齣“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同上書,109頁。的著名論斷;強調“嚮實際情況作調查”同上書,112頁。和“到群眾中作實際調查”同上書,116頁。,以“得到正確的階級估量,接著定齣正確的鬥爭策略”同上書,113頁。;提齣“中國革命鬥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誌瞭解中國情況”同上書,115頁。。由此形成瞭實事求是、群眾路綫、獨立自主的思想雛形,《調查工作》是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奠基之作,它的發錶是毛澤東思想基本形成的標誌。

20世紀30年代前期和中期,中國共産黨內的“左”傾教條主義一度占據上風,使中國革命遭受瞭幾乎是緻命性的打擊。慘痛的教訓,促使全黨逐步衝破教條主義的束縛。

1935年1月召開的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産黨召開的一次重大會議。會議實際上確立瞭毛澤東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在極其危急的狀況下挽救瞭黨,挽救瞭紅軍,挽救瞭中國革命。遵義會議是黨的曆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摺點,對馬剋思主義中國化事業也産生瞭重大影響。這一影響突齣地錶現在四個方麵:一是確立瞭毛澤東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為毛澤東後來提齣“馬剋思主義的中國化”重大命題和重大任務,並成為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旗手提供瞭曆史機遇;二是開始形成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為後來明確提齣和自覺推進馬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瞭組織上的保證;三是運用馬剋思主義基本原理,獨立自主地解決當時最為緊要的軍事問題和組織問題,並從軍事路綫角度總結瞭馬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閤的經驗教訓,開拓瞭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四是會議所體現的實事求是、群眾路綫、獨立自主、堅定信念、民主團結、敢於擔當、務求必勝等革命精神,為進一步推進馬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瞭精神動力和原則遵循。

以遵義會議為轉摺點,中國共産黨開始瞭黨的建設曆史上第一次空前持久的思想解放運動。毛澤東站在這場思想解放運動的最前沿,係統地總結瞭黨的曆史上正反兩方麵的經驗教訓,進行瞭一係列富有中國特色的理論創造工作。與此同時,1935年7月至8月召開的共産國際七大也提齣:改變過去由共産國際集中統一領導各國共産黨的工作方法和領導方法,今後各國支部決定任何問題,“都要根據各個國傢的工作情況和具體條件”,要“善於利用馬剋思列寜主義分析問題的武器”,學會把馬列主義的方法應用到“具體環境中去,應用到具體條件中去”,避免用一成不變的方法和籠統公式去代替具體的馬剋思主義分析。參見[蘇]萊布索恩、希裏尼亞:《共産國際政策的轉變》,316~317頁,北京,求實齣版社,1983;[英]珍妮·德格拉斯選編:《共産國際文件》(1929—1943),446頁,北京,東方齣版社,1986。轉引自“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進程和基本經驗”課題組:《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曆史進程和基本經驗》,41頁。共産國際這一精神傳達到中國共産黨,為毛澤東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正式提齣“馬剋思主義的中國化”重大命題和重大任務創造瞭有利的外部條件。

這一時期,中國學術界掀起瞭“學術中國化”思潮,一些馬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也對中國化問題作瞭多方麵的深刻論述。如艾思奇提齣,現在需要來一個哲學研究的中國化、現實化參見《艾思奇文集》,第1捲,388頁,北京,人民齣版社,1981。;鬍繩認為,要“用現實的中國的具體事實來闡明理論,這應該是所謂‘中國化’的意義的另一麵”《鬍繩全書》,第4捲,162頁,北京,人民齣版社,1998。。這些為中國共産黨正式提齣“馬剋思主義的中國化”重大命題提供瞭啓示。毛澤東在1936年12月至1937年8月所寫的《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實踐論》、《矛盾論》等著作,通過深刻總結中國革命的經驗教訓,著重闡明瞭反對理論脫離實際、反對照搬照抄馬列書本和外國經驗的教條主義,為正式提齣和係統論述馬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奠定瞭哲學基礎。

1938年10月,毛澤東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嚮全黨明確提齣瞭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問題。他指齣:馬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閤並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纔能實現。馬剋思列寜主義的偉大力量,就在於它是和各個國傢具體的革命實踐相聯係的。對於中國共産黨說來,就是要學會把馬剋思列寜主義的理論應用於中國的具體環境。成為偉大中華民族的一部分而和這個民族血肉相聯的共産黨員,“離開中國的特點來談馬剋思主義,隻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剋思主義。因此,馬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之在其每一錶現中帶著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瞭解並亟須解決的問題”《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1冊,658~659頁。。“馬剋思主義的中國化”命題的明確提齣和集中錶達,錶明中國共産黨對馬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閤問題的認識達到瞭新的高度。

1939年底至1940年初,毛澤東先後發錶瞭《〈共産黨人〉發刊詞》、《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産黨》、《新民主主義論》等重要著作,完整地論述瞭新民主主義理論,進一步推進瞭馬剋思主義的中國化,是毛澤東思想得到多方麵展開並趨於成熟的標誌。

1945年召開的中共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並寫入黨章,是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曆史性飛躍實現的顯著標誌,毛澤東思想作為這一曆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已經成為全黨的共識。之後,毛澤東思想在解放戰爭時期和新民主主義嚮社會主義過渡時期進一步得到發展。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中國革命走嚮勝利。“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基本製度的建立,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瞭根本政治前提和製度基礎。”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6頁。

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發展提齣的問題及其對這些問題作齣正確迴答的要求,是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客觀條件;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形成,是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觀條件;樹立正確的馬剋思主義觀,科學對待馬剋思主義,堅持一切從中國實際齣發,堅持馬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閤,是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根本條件、必然要求和基本經驗。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結果,必然産生和形成中國化的馬剋思主義理論。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就是中國化的馬剋思主義理論形成、發展並不斷創新的過程。

前言/序言


《東方紅日初升:馬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與發展的光輝歲月(1919-1949)》 概述 本書是“馬剋思主義研究論庫”第一輯中的一部重要著作,著重梳理和研究瞭1919年至1949年間,馬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上萌芽、傳播、生根、開花、結果的波瀾壯闊的曆史進程。這一時期,中國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社會變革和民族救亡的艱苦鬥爭,馬剋思主義的傳入,如同一道耀眼的光芒,為飽受壓迫的中國人民指明瞭前進的方嚮,也深刻地影響瞭中國革命的性質、道路和最終走嚮。 本書並非僅僅羅列史實,而是深入挖掘馬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過程中所經曆的理論探索、實踐檢驗、中國化過程以及由此帶來的深刻社會影響。作者以宏大的曆史視野,紮實的史料考證,以及嚴謹的學術分析,勾勒齣馬剋思主義如何衝破重重阻礙,在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與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交織中,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閤,逐漸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科學理論體係的艱辛曆程。 核心內容與章節亮點 本書共分為若乾章節,每一章節都如同拼圖中的一塊,共同構成瞭1919-1949年間馬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發展的完整圖景。 第一部分:曙光乍現——馬剋思主義的早期傳入與初步認識 曆史的巨變與思想的湧動: 章節伊始,作者將我們帶迴那個風雲激蕩的時代。辛亥革命推翻瞭封建帝製,但中國並未走嚮獨立富強,反而陷入軍閥混戰和列強欺淩的深淵。在這種背景下,各種救國救民的思想紛紛湧現,而遠在彼岸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通過各種渠道傳入中國,引起瞭先進知識分子的廣泛關注。 早期傳播的艱難與路徑: 這一時期,馬剋思主義的傳入並非一帆風順。作者詳細考證瞭包括《新青年》、《每周評論》等刊物在內的重要傳播媒介,分析瞭李大釗、陳獨秀、鬍適等早期思想傢在介紹和評價馬剋思主義時的不同立場和貢獻。章節將重點呈現早期翻譯、齣版和介紹馬剋思主義著作的艱難曆程,以及傳播過程中遇到的質疑、誤解和批判。 初步的理論藉鑒與本土化嘗試: 盡管早期對馬剋思主義的認識尚不全麵,但一些先行者已經開始嘗試將其與中國實際相結閤。作者將深入分析早期知識分子如何理解和運用馬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階級鬥爭學說等基本原理,來分析中國社會的現狀和發展趨勢。這一階段的“中國化”更多是一種初步的探索和改造,為後續更深入的發展奠定瞭基礎。 第二部分:思想的碰撞與革命的啓濛——馬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閤 五四運動的時代意義與馬剋思主義的影響: 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革命。作者將深入分析馬剋思主義在五四運動中的思想武器作用,以及它如何影響瞭運動的性質和方嚮。工人階級在五四運動中登上曆史舞颱,也為馬剋思主義的傳播和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閤創造瞭條件。 中國共産黨的誕生與早期組織建設: 章節將詳細闡述中國共産黨成立的曆史背景、過程以及早期黨員的構成。重點剖析瞭以陳獨秀為代錶的早期共産黨人如何從傳播馬剋思主義走嚮組織和領導中國工人運動,以及在探索建黨道路過程中所經曆的實踐和理論鬥爭。 早期工人運動的興起與馬剋思主義的實踐檢驗: 本部分將聚焦於1921年至1927年間,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早期工人運動,如京漢鐵路工人罷工、五卅運動等。作者將通過大量史料,展現馬剋思主義的理論如何指導工人運動,以及工人運動的實踐又如何反過來豐富和檢驗瞭馬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 第三部分:麯摺探索與理論升華——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初步探索 大革命失敗後的反思與理論危機: 1927年國民黨右派發動反革命政變,大革命失敗,給中國共産黨和中國革命帶來瞭嚴重的挫摺。作者將深入分析這一失敗對中國共産黨人造成的巨大思想衝擊,以及由此引發的對馬剋思主義理論和革命道路的深刻反思。 毛澤東思想的萌芽與初步形成: 章節將重點關注毛澤東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理論探索和實踐貢獻。深入分析毛澤東如何結閤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特點,提齣“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以及在這一過程中對馬剋思主義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 其他重要理論探索與爭鳴: 除瞭毛澤東思想的初步形成,本書還將關注其他黨內領導人以及知識分子在這一時期對馬剋思主義的理論探索和學術爭鳴。這包括對中國革命道路、建黨原則、黨的建設等問題的不同觀點和貢獻,展現瞭馬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發展的豐富性和復雜性。 第四部分:戰火中的升華與理論的成熟——抗日戰爭時期的馬剋思主義中國化 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與馬剋思主義的實踐證明: 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作者將深刻闡述馬剋思主義特彆是毛澤東思想在抗日戰爭中的指導作用,以及中國共産黨如何依靠馬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領導中國人民取得瞭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毛澤東思想的係統發展與成熟: 章節將重點展現毛澤東思想在抗日戰爭時期的係統發展和成熟。例如,關於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係統闡述,關於統一戰綫、人民戰爭等戰略戰術的豐富和深化。作者將通過對《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等重要文獻的解讀,展現毛澤東思想作為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曆史性飛躍的偉大成就。 馬剋思主義在中國社會各領域的廣泛傳播與影響: 在抗日戰爭的背景下,馬剋思主義在中國的影響進一步擴大。作者將探討馬剋思主義如何影響瞭中國的文化、教育、經濟等各個領域,以及如何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瞭思想基礎。 第五部分:迎接新中國的曙光——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勝利 解放戰爭的勝利與馬剋思主義的實踐檢驗: 解放戰爭的勝利是中國革命史上的裏程碑。作者將分析馬剋思主義特彆是毛澤東思想是如何指導中國共産黨贏得這場史無前例的勝利的。 新中國成立前夕的理論準備與製度構想: 在即將迎來新中國之際,中國共産黨對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準備和製度構想已經初步形成。作者將探討在這一時期,中國共産黨人如何繼續深化對馬剋思主義的理解,為建立一個獨立、民主、富強的新中國奠定思想和理論基礎。 1949年:曆史的轉摺與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起點: 章節將以1949年新中國成立為標誌,總結1919-1949年間馬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與發展的輝煌成就。作者將強調,這一時期的曆史,是馬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閤,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科學理論體係的關鍵時期,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未來指明瞭方嚮,開啓瞭馬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篇章。 學術價值與讀者受益 本書的學術價值體現在其對馬剋思主義中國化曆史進程的係統性、深入性和創新性研究。作者憑藉紮實的史料功底和嚴謹的分析方法,不僅梳理瞭馬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發展的脈絡,更深刻揭示瞭其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閤的內在邏輯和發展規律。 本書對於廣大讀者而言,將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啓迪和曆史認知之旅。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將能夠: 深刻理解馬剋思主義在中國曆史上的重要作用: 瞭解馬剋思主義如何成為中國人民尋求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思想武器,以及它如何引領中國走嚮革命勝利。 認識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艱辛曆程: 把握馬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發展過程中所經曆的理論探索、實踐考驗和麯摺發展,理解“中國化”的深刻內涵。 深入學習和掌握毛澤東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瞭解毛澤東思想作為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曆史性飛躍的形成過程及其核心內容。 培養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通過對曆史事件和思想理論的分析,提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增強對中國共産黨領導的中國革命和建設偉大成就的認識: 深刻理解中國共産黨帶領中國人民取得曆史性成就的深層原因。 結語 《東方紅日初升:馬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與發展的光輝歲月(1919-1949)》不僅是一部梳理曆史的著作,更是一部啓迪思想、激勵人心的史學巨著。它以翔實的史料、深刻的分析,為我們展現瞭馬剋思主義這盞真理之燈,如何在中國的土地上點燃,照亮瞭中華民族走嚮復興的偉大徵程。這本書將成為研究中國近代史、馬剋思主義哲學、中國共産黨史的讀者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考。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一開始對這本書的期待並沒有特彆高,總覺得這類題材的書籍容易流於枯燥的理論分析。然而,《馬剋思主義中國化史·第一捲·1919-1949》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它以一種極為宏大的視角,又極其細膩的筆觸,勾勒齣瞭馬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接受、發展乃至本土化的整個過程。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將中國化僅僅看作是對外來理論的簡單“嫁接”,而是深刻剖析瞭馬剋思主義如何在中國特定的曆史土壤中,與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傳統、社會現實以及革命實踐相互作用,最終形成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理論體係。書中所涉及的早期思想傢們,他們的論述、爭論、甚至迷茫,都被真實而生動地呈現齣來。我仿佛能看到他們如何在復雜的社會矛盾中,汲取馬剋思主義的精華,又如何超越教條主義的束縛,不斷求索,尋求一條適閤中國的革命道路。關於書中對“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的闡述,我深以為然。它不僅僅是口號,更是貫穿整個1919-1949年間革命進程的核心驅動力,是理解中國共産黨如何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最終取得勝利的關鍵所在。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提供瞭一個曆史的框架,更提供瞭一種理解中國共産黨發展軌跡的獨特視角,讓我對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有瞭更深層次的思考。

評分

《馬剋思主義中國化史·第一捲·1919-1949》這本書,拿到手的時候,我其實是抱著一種既好奇又略帶忐忑的心情。畢竟,“馬剋思主義中國化”這個話題,聽起來就有著相當的學術深度,生怕自己難以消化。但當我翻開第一頁,序言那流暢且極具曆史穿透力的文字,瞬間就打消瞭我的顧慮。作者並非生硬地羅列理論,而是將1919年到1949這三十年間的曆史風雲,巧妙地融入到馬剋思主義在中國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的敘事之中。它不僅僅是一部理論史,更是一部生動的革命史、思想史。書中的文字,仿佛有一種魔力,能將那些遙遠的年代鮮活地呈現在眼前。我看到瞭在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一批批仁人誌士如何在東西方思想的碰撞中,尋找救國救民的道路。他們是如何藉鑒馬剋思主義的強大思想武器,又如何結閤中國具體的國情,進行艱辛的探索和創造。特彆是關於早期共産黨人如何理解和改造中國社會的研究,讓我對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智慧和勇氣有瞭更深的認識。這種對曆史細節的挖掘和對思想演變的梳理,使得整本書讀起來既有嚴謹的學術性,又不失引人入勝的文學性。我常常在閱讀時,仿佛能聽到那個時代迴蕩的呐喊,感受到那些為理想奮鬥的身影。這本書,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瞭解中國近代思想解放和革命道路的寶貴窗口。

評分

當我拿起《馬剋思主義中國化史·第一捲·1919-1949》時,我期待的是一次深入的學術探索,而這本書給予我的,則是一場關於思想與曆史交織的史詩級體驗。它不是簡單地羅列年代事件,而是將1919年至1949年這段風雲激蕩的歲月,作為馬剋思主義在中國“生根、發芽、結果”的絕佳舞颱。作者以其深刻的洞察力,細緻地描繪瞭馬剋思主義的早期傳入,如何在一群有誌之士手中,與中國古老的文化傳統、深層的社會矛盾以及迫切的民族解放需求發生碰撞。我得以窺見,那些在不同角落,不同身份的人們,是如何在各自的實踐中,以不同的方式解讀和運用馬剋思主義的。書中對一些關鍵理論的闡釋,比如如何解決中國革命的道路問題,如何處理農民問題,以及如何構建中國共産黨自身的思想體係,都寫得鞭闢入裏,極具啓發性。我能感受到,馬剋思主義的中國化,並非是簡單的教條灌輸,而是一個充滿生命力、不斷自我革新的過程。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以一種極其人性化的視角,展現瞭思想的力量,以及這種力量如何在最廣闊的中國大地上,催生齣改變曆史的巨大變革。

評分

《馬剋思主義中國化史·第一捲·1919-1949》這本書,給我帶來的衝擊遠超我的預期。我原以為會看到的是一本冰冷的理論手冊,但實際上,它是一部充滿激情與智慧的史詩。作者以非凡的敘事能力,將1919年至1949年這三十年間,馬剋思主義在中國從孕育、傳播到深刻影響中國社會變革的復雜曆程,描繪得淋灕盡緻。書中對早期傳播馬剋思主義的先驅者們的思想軌跡,以及他們在中國具體社會土壤中進行的理論探索,進行瞭深入淺齣的分析。我特彆贊賞書中對不同地域、不同階層的人們如何理解和接受馬剋思主義的多元化視角。它不僅僅是聚焦於少數精英的思辨,更展現瞭馬剋思主義如何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與人民群眾的革命實踐相結閤,從而煥發齣強大的生命力。閱讀過程中,我常常被書中描繪的那些曆史瞬間所震撼,那些對真理的執著追求,那些在艱難睏苦中孕育齣的革命思想,都讓我深感敬佩。這本書,不僅僅是對一個理論在中國本土化過程的梳理,更是一部關於思想如何改變命運,如何引領一個民族走嚮新生的偉大篇章。

評分

讀完《馬剋思主義中國化史·第一捲·1919-1949》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理論的書,更是一部關於思想如何在一個古老國度生根發芽,並最終改變曆史進程的生動記錄。從1919年五四運動的呐喊開始,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曙光,這三十年間,中國的知識分子和革命者們,是如何在全球思想浪潮的衝擊下,尋找民族齣路,這是一個極其復雜而迷人的過程。這本書就將這個過程,以一種極其清晰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展現齣來。作者在梳理馬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過程中,非常注重不同學派、不同思想流派之間的互動與演變,以及它們如何與中國具體的社會實踐相結閤。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早期共産黨人如何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來分析中國社會矛盾,並以此為指導進行革命鬥爭的詳細闡述。這種從宏觀的曆史進程到微觀的思想細節的描繪,使得整本書讀起來既有史詩般的宏大感,又不失人物刻畫的生動性。它讓我明白,馬剋思主義的中國化,絕非簡單的翻譯和照搬,而是一個充滿智慧、勇氣和艱辛的創造性過程。這本書,讓我對中國共産黨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革命的領導者,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

評分

包裝太差,同一天下的兩單不同號,另一個包裝很好,我還是plus,這麼對待plus

評分

評分

好書

評分

評分

好書

評分

包裝太差,同一天下的兩單不同號,另一個包裝很好,我還是plus,這麼對待plus

評分

可以。。。。。。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