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一夫人米歇爾·奧巴馬傳記,真實刻畫白宮女主人的齣身與奮鬥、事業與傢庭,生動呈現美國政治與社會50年變遷;
書評雜誌Booklist 2014-2015年十大人物傳記之一;
《人生真相:米歇爾·奧巴馬傳》是一本從傢庭環境、成長背景、教育經曆和社會經驗各方麵入手,追尋美國一夫人米歇爾·奧巴馬成功故事的傳記;
首度透露貝拉剋·奧巴馬的政治生涯中米歇爾對他的促進和激勵,以及米歇爾的政治態度對貝拉剋的影響,因此也是一本瞭解當今重要的政治領袖的必讀之書;
作者貼身報道奧巴馬夫婦十餘載,遍訪米歇爾的親人、朋友、同事,沿著過去50年美國少數族群和女性力量的增強,還原瞭一個最有說服力的、普通人通過堅強的意誌、不懈的努力和開朗的性格獲得成功的勵誌故事,見證瞭美國社會50年來的政治風貌與環境變遷。
她是美國一夫人,卻比美國總統的支持率更高;
她曾經懷疑政治,最終卻為貝拉剋·奧巴馬的總統競選拍闆,成為丈夫政治生涯的閤夥人;
她關注不平等和城市發展,在教育、健康、軍人傢庭支持等方麵發起一項項倡議;
她在白宮草坪上玩兒呼啦圈、參加障礙賽、跳道基舞,甚至拔河,她說:“我願意把自己變成一個十足的傻子,目的就是讓孩子們動起來。”
她參加情景喜劇,上脫口秀、時裝秀,抓住每一次機會,傳播嚮上的價值;
她是米歇爾·奧巴馬,曾經的無名角色,最不可能成為美國一夫人的一夫人,卻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當今世界最耀眼的女性。
《人生真相:米歇爾·奧巴馬傳》是立體、真實、生動勾勒美國一夫人米歇爾·奧巴馬的重要傳記作品。從成長於種族隔離最嚴重的芝加哥南區,到進入美國一流大學艱難尋找自我;從就職於律所,到重新思考工作的意義,果斷辭掉高薪工作,投身社區服務,成為青年導師和社會活動推動者;從與奧巴馬相遇,到指揮一次次競選戰,助力奧巴馬當選並連任美國總統。作者為我們展現瞭,米歇爾的成就與能力,植根於她的膚色、她的奮鬥、她的挫摺、她的責任感、她堅定的信念與夢想。
《人生真相:米歇爾·奧巴馬傳》作者貼身報道奧巴馬夫婦十載,以過去50年美國社會對種族和女性的態度變化為背景,通過記者的嚴肅筆觸,學者的詳實調查,以及美國社會與政治親曆者的身份去追溯米歇爾從普通芝加哥南區女孩到首位非洲裔白宮女主人的成長與蛻變。本書也披露瞭米歇爾對總統競選的一度猶豫,險象環生的美國大選內幕,以及一夫人這一角色所麵臨的難題與堅持,這些內容從各個方麵豐富瞭《人生真相:米歇爾·奧巴馬傳》的可讀性和史料價值,使其成為一本的米歇爾傳記。
彼得·斯萊文(Peter Slevin),《華盛頓郵報》記者、西北大學梅迪爾新聞學院教授,擁有近20年駐外時政報道經驗,對貝拉剋·奧巴馬和米歇爾·奧巴馬進行瞭十餘載的貼身報道。作者還跟蹤報道過蘇聯解體、9/11襲擊、伊拉剋戰爭,卡特裏娜颶風、德剋薩斯鬍德堡美軍基地槍擊案。斯萊文現住在伊利諾伊州埃文斯頓。
追述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公眾人物並不容易。在這部傳記中,作者敘述紮實、分析深入,不僅明確瞭米歇爾成為一夫人的曆史意義,更深入挖掘瞭米歇爾的成長曆程,在此之中,時代與文化的麵貌與變遷悠然顯現。
——羅賓·吉芙瀚,《華盛頓郵報》評論傢、普利策評論奬得主
米歇爾·奧巴馬的成功故事同時也是激動人心的國傢故事,作者的敘述精妙而引人入勝。除瞭分享米歇爾不同尋常的人生經曆,作者還忠實刻畫瞭100年來種族隔離嚴重的芝加哥南區的真實圖景,以及米歇爾的傢庭——是這個傢庭造就瞭米歇爾這樣一位傑齣女性。
——戴維·阿剋塞爾羅德,奧巴馬政府前高級顧問、芝加哥大學政治研究所所長
斯萊文解開瞭白宮生活的帷幕。他是前《華爾街郵報》記者,他瀝盡心血刻畫瞭成長於種族分裂的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一位美國非洲裔一夫人的故事,在那個年代,非洲裔美國人曾遭受深深的敵意。作者同時也刻畫瞭米歇爾身邊那些謙遜、發憤圖強、有藝術天賦、坦率的親戚朋友,令人印象深刻。
——凱瑟琳·斯奇巴,《芝加哥論壇報》
這部作品太精彩瞭。它展現瞭一個具體豐富的米歇爾。雖然其中不乏客觀分析,但絕不枯燥,其中的豐富故事傳神地描繪瞭一個有趣的公眾人物。其他相關書籍也剖析瞭種族話題,但這部作品讓讀者更清晰地認識到民權運動席捲芝加哥的前前後後和來龍去脈,以及米歇爾、她的傢人及朋友如何深處其中。這是一本重要且值得推薦的關於一夫人的傳記,值得你收藏於書架上。
——邁拉·G·居坦,《華盛頓郵報》
隻有彼得可以講好米歇爾·奧巴馬的故事瞭。能夠推薦這本書給大傢,我很興奮。我認識這位作者,我看到他運用各種技巧,敏銳和公允地刻畫瞭美國一位非洲裔一夫人鼓舞人心的形象。在彼得的筆下,這不僅是一本有關米歇爾人生故事的書,更是一番有關美國種族的曆史記錄。
——康妮·舒爾茨,普利策評論奬得主
這本書充分展現瞭一夫人其人及生養她的芝加哥城,公正刻畫瞭芝加哥對非洲裔美國人的不公待遇。本書有力地講述瞭米歇爾及其代錶的時代故事。她是一股力量,永遠會被曆史銘記。
——海蒂·史蒂文斯,《芝加哥論壇報》
本書以成熟的視角記錄瞭米歇爾的黑人女性身份與常春藤教育下的成功女性身份的復雜關係,也讓我們理解瞭2008年大選時米歇爾扮演的重要角色。
——艾米·喬薩剋,《紐約時報書評》
米歇爾的的人生故事代錶瞭民權的進步;她的成功亦是社會進步的結果,同時也證明自身所受傢庭教育的核心價值,這種價值是一種值得尊重的非洲裔美國人的意識形態,一種必要的生存戰略,同時也是一種對人類可能性的道德論斷。
——《彭博政治新聞》
斯萊文遍訪米歇爾的朋友,傢庭成員與其他重要人物,還原瞭米歇爾人生故事的重要綫索。他刻畫瞭一對工人階層父母,是如何在種族隔離氛圍嚴重的芝加哥,培養瞭我們這位超級智慧,超有領袖纔華的美國一夫人。
——《芝加哥太陽報》
“米歇爾·奧巴馬的故事堪稱經典的美國故事,斯萊文將美國政治與曆史精彩融入對米歇爾傢庭和朋友的采訪之中。”所有這些從未披露過的細節,以及米歇爾的成長故事與政治和社會的真實互動,都將使得這本書成為一本齣眾的經典傳記。
——《今日美國》
如果有誰有資格講一夫人的故事,那就是斯萊文。閱讀這本書,米歇爾·奧巴馬的粉絲們將得到極大的滿足,你們將看到,這個女人如何以伴侶的身份,全情支持貝拉剋·奧巴馬的政治生涯。
——《休斯敦紀事報》
一位齣身芝加哥南區的一夫人,她經過常春藤教育的洗禮,他質疑黑人精英對黑人社區的迴饋力度,她不忘自己的根,她銘記迴饋的重要性。斯萊文將米歇爾的人生故事一一串聯,展現瞭作為一位黑人女性,她的每一個選擇如何深刻地影響著她的職業道路,也展現瞭作為一夫人,她將為世人留下怎樣的政治和社會遺産。
——《時代周刊》
這部傳記展現瞭一段令人驚嘆的旅程。一夫人米歇爾·奧巴馬的故事激動人心,斯萊文細緻闡述瞭米歇爾令人敬佩的迴饋之心。
—VOGUE雜誌
這是一部具有重要地位的傳記作品。作為時政記者,作者報道奧巴馬夫婦十載,在這部傳記中就米歇爾及其成就進行瞭生動細緻且公允的記述。
——《ELLE》雜誌
眾多從未披露過的精彩故事,令人驚嘆,讓讀者看到一個你此前從未有機會瞭解的奧巴馬夫人。
——NBC新聞網
米歇爾深刻地理解一位非洲裔一夫人的革命性意義。
——《紐約客》
本書讓我們看到,奧巴馬夫人的故事之所以鼓舞人心,並非源於美國白宮東翼的形象建設,而是與她在芝加哥南區的成長經曆密不可分。
——《華爾街日報》
前 言 生動的證明
1 芝加哥的希望
“對於我做齣的選擇,我過什麼樣的生活,我從事什麼樣的職業,我嫁什麼樣的人,我的父親會怎麼想呢?正是這個迴蕩在腦海中的聲音,讓我成為一個人格健全、腳踏實地的人,讓我保持瞭一個芝加哥南區少女的本色。”
2 在南區長大
不管之前發生過什麼,也不管米歇爾或剋雷格因種族或工薪階層齣身而遭遇何種障礙,在歐幾裏得南大道的那棟房子裏,生活的可能性是無限的。
3 尚未書寫的命運
他們說她的成績太低,而眼界太高。他們的評估打亂瞭她的步伐,也讓她對自己産生瞭懷疑。“我那時快瘋瞭。”米歇爾在30 多年後說。
4 橙色與黑色
雖然米歇爾擔心就讀於普林斯頓會減弱她改變世界的願望,但在她身上,你會發現她從來都沒有忘記自己在芝加哥南區的根。
5 進步與原地踏步
如何利用普林斯頓和哈佛提供的教育和機會,是米歇爾長期麵臨的一個兩難問題。她坦承,動身前往劍橋之前,她既不是一個無私的人,也不是一個有著明確目標的人。
6 正確的道路
“但當貝拉剋走進辦公室時,我覺得我們還是很投緣。他很有魅力,長得很帥——我覺得他很帥。我認為我們之間是相互吸引的……我覺得他是一個非常優秀、非常有趣的人。而對於他的背景,我也極感興趣,因為我們的背景截然不同。”
7 資産與赤字
米歇爾和貝拉剋秉承的一個共同理念就是,個人需要捍衛他們的未來和社區的未來。這需要一種自立精神,而在非洲裔美國人的曆史上,正是集體行動推動瞭民權運動的發展。
8 一絲緊張
1996 年,米歇爾認為貝拉剋“很可能”走上從政之路。“這讓我們的關係變得有一絲絲緊張。”米歇爾承認,但她試圖保持開放的心態,“從許多方麵來說,我們都做好瞭準備,隻是等著機會齣現。”
9 彆搞砸瞭
米歇爾其實仍心存懷疑,覺得政治未必是值得追求的,在這一年的某個時候,她說這是“浪費時間”,但他誌在必得,她也是如此。
10 我非常確信
米歇爾擔心貝拉剋可能會輸。然而,隨著初選日期日益臨近,前景變得越來越明朗,米歇爾開始擔心他可能會贏。她想,如果他贏瞭,那會怎樣?對她來說,這將意味著什麼?
11 “不可能”紗幔
貝拉剋走進廚房,打開瞭一颱小型電視。“還不錯,”他說,“看來我們要贏瞭。”很快,米歇爾就接到一個電話,然後她對著貝拉剋說:“恭喜你,總統先生。”
12 沒想到會在這裏
當米歇爾做好準備搬進白宮後,她發現她經常被拿來與三位不同時期的第一夫人比較,而這三位,每一位都有獨特的風格。傑奎琳· 肯尼迪,希拉裏· 剋林頓和埃莉諾· 羅斯福風格迥異,這說明米歇爾在自我角色和風格的塑造上可能麵臨睏境。
13 政治與理智之間
一些黑人女權主義者抱怨米歇爾收斂瞭自己鋒芒。她在競選時期和在白宮期間的錶現截然兩樣。但這是一個復雜問題,不僅關係到她要說什麼,而且還關係到她如何平衡傢庭與生活。
14 簡單的禮物
當思考在白宮歲月裏可以做些什麼事情的時候,米歇爾告訴白宮工作人員,她的目標是“把球嚮前移動”。這意味著推齣有持久影響力的東西,留下政治遺産。
15 我與你們沒有什麼不同
“雖然我現在是美利堅閤眾國第一夫人——請聽好瞭,因為這是真相——但我與你們沒有什麼不同。我和你們成長在同樣的社區,上同樣的學校,麵臨同樣的睏難,有著同樣的希望和夢想。”
後 記
緻 謝
沒想到會在這裏
當米歇爾做好準備搬進白宮後, 她發現她經常被拿來與三位不同時期的第一夫人比較,而這三位,每一位都有獨特的風格。傑奎琳·肯尼迪,希拉裏·剋林頓和埃莉諾·羅斯福風格迥異,這說明米歇爾在自我角色和風格的塑造上可能麵臨睏境。米歇爾從不懷疑,她一路上升,入主白宮,成為美國第一夫人—美國特勤局對美國第一夫人的稱呼是弗洛特斯(FlOTUS,First lady
of the United States)——是一個突破。白宮是座曾得益於奴隸的幫助而建立起來的行政大廈,也得益於非洲裔美國人的幫助而運行,但它此前未曾庇護過任何一位黑人總統或第一傢庭。這一象徵意義震撼人心。11 月的一天,也就是選舉後第6 天,布什和勞拉與奧巴馬夫婦在白宮外的姿態也錶現瞭這一點。而且,就職儀式前夜的音樂會就在林肯紀念堂的颱階上舉行,那裏也是馬丁·路德·金發錶他的演講“我有一個夢想”的地方。另外,2009 年1 月20 日,奧巴馬在約有200 萬人的國傢廣場前發錶就職演說,他說作為黑人的兒子,上推兩代人,那時在當地餐館用餐還可能不被接待。宣誓就職之後,奧巴馬把左手放在亞伯拉罕·林肯1861 年就職時使用的天鵝絨封麵的《聖經》上。當米歇爾和貝拉剋走下防彈轎車,牽著手行走在鼕日陽光下的賓夕法尼亞大道時,人群湧動,歡呼聲此起彼伏。
白宮裏的男僕女傭和廚師基本都是黑人,他們聚在一起,等著迎接新來的第一傢庭。“他們對我們極其友善和親熱,”貝拉剋說,“其中部分原因,我猜是他們看到瞭瑪麗亞和薩莎。然後說,‘哦,她看起來像我的孫女或她看起來像我的女兒。’我想他們看到我們有一種久違的感覺,對他們來說這是振奮人心的時刻,對我們來說也是。”在白宮的第一個夜晚,親友們都來參加聚會,沒人相信發生的一切。米歇爾當晚早些時候退場休息,貝拉剋問清楚怎麼去他的新臥室後,也在淩晨兩點半上樓就寢。在他們新居裏的“林肯臥室”,即林肯曾經的辦公室裏,玻璃底下放著簽過名的葛底斯堡演說講稿,剋雷格和凱利就睡在那裏的一張8 英尺乘以6 英尺、猶如童話城堡中的漂亮的紅木床上。奧巴馬夫婦參觀瞭整個房子,包括杜魯門陽颱,還站在陽颱上看對麵的華盛頓紀念碑。“我的妻子和我,”貝拉剋說,“都不可思議地在搖頭。”
那之後不到兩個星期,米歇爾在白宮做瞭關於婦女同薪同酬的發言。很快,她在住房和城市發展部嚮工人們做瞭激動人心的演講,鼓舞他們發現“新層麵的激情和活力”。那之後的幾天,她在一所華盛頓社區衛生中心告訴青少年:“我和貝拉剋也和你們一樣,直到有一天纔發現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4 月,她去國會大廈為索傑納·特魯斯的半身雕像揭幕。索傑納·特魯斯是一位重獲自由的奴隸,因提倡廢除舊製度而聞名,是婦女選舉權的積極行動者。在齣席揭幕式時,米歇爾講解瞭自從馬莎·華盛頓作為這個國傢的第一任總統夫人入主紐約以來,非洲裔美國人走過的這段曆程。1789 年在馬莎從她的弗吉尼亞種植園齣發後的這段行程中,她一直由七個傢奴陪伴著。在場聽眾包括兩個政黨的領袖人物,白宮的第一位女性發言人南希·佩洛西和新任國務卿希拉裏·剋林頓。米歇爾鼓勵他們去想當時的情景。她說她自己也是奴隸的後代,並稱索傑納·特魯斯為直言不諱、敢說真話的女人。“而我們對這些人知道得還不夠多,不是嗎?”米歇爾說。
特魯斯的原名為伊莎貝拉·範瓦格納,生於18 世紀晚期。她被販賣瞭幾次,而後在1826 年和她的一個孩子齣逃。1851 年,她發錶瞭“難道我不是一個女人”的著名演講。150 多年後,她的半身雕像有幸成為擺放在國會大廈裏的第一個黑人婦女雕像。米歇爾在先前的競選中也提及過特魯斯。“如今,”她說,“許多青年男女,例如我自己的女兒,想要到解放廳來看一看這位有著和他們相似外貌特徵的女性。”此前沒有任何和他們有相似外貌特徵的人入主過白宮,這個事實會影響貝拉剋和米歇爾的言行,即便此時他們已經成為美國總統和美國第一夫人。
* * *
米歇爾後來說,在白宮的第一年,她需要弄明白工作的內容。米歇爾麵前的“屏幕”上一片空白,等待她為自己定義新的角色,此刻她是自由的。但她很快發現,她的自由受限於一堆矛盾的觀點和期望。對所有曾經的第一夫人是這樣,對這位帶著重大職業使命走上這個職位的非洲裔第一夫人,毫無疑問更是這樣。在民主黨全國代錶大會上,米歇爾在發言中說,她站在種族和性彆發展曆史的“風口浪尖”。
“更恰當地說,米歇爾像在槍口上。”她的朋友弗娜·威廉斯考慮到她的壓力時這樣說。“人們會時刻關注你的一舉一動。他們在關注你——就像警察樂隊在歌麯中唱的那樣。”實際上一夜之間,米歇爾已經成為美國傢喻戶曉的女性。她最狂熱的支持者對她寄予厚望,認為她會憑藉自己的能力成為白宮的一股強大力量。各種宴會和活動的邀請函鋪天蓋地而來,有些是值得參加的,而有些則根本不必要。
米歇爾需要招聘助手,需要管理工作人員,需要就如何開展工作製定一係列書麵或其他形式的規章製度。她不再開車,她不再獨自去任何地方,即使她自己的傢也不再是她個人的。同時,她下決心讓瑪麗亞和薩莎適應她們的新生活,並在貝拉剋麵臨兩場戰爭,以及大蕭條之後最嚴峻的經濟危機時支持他。習慣瞭控製,她不時地感到迷茫。“這並非一帆風順。”她的第一任幕僚長傑姬·諾裏斯說,“這對任何一位第一夫人都不容易。這是一個艱難的過程。”
在持續兩年的競選中,形勢稍好的時候,米歇爾會抽空思考她該怎樣扮演第一夫人這個角色。到華盛頓之前,她召集小範圍的人討論這份新工作到底意味著什麼。但她又故意使之模糊。2007 年,當她被問及她眼中的自己更像勞拉·布什還是希拉裏·剋林頓時,她迴避瞭這樣的比較。“當貝
拉剋成為總統後,從現實角度去定義我作為一名女性、作為一名母親生活會如何改變是艱難的。要弄清楚這一問題很難。我所知道的是,鑒於我在各個方麵擁有所需的技巧,我可以成為我必須成為的樣子。”這個迴答是誠實的,它清楚地錶達瞭米歇爾對瑪麗亞、薩莎和貝拉剋的強烈責任感。這個迴答又傳遞齣一種靈活性,也給她自己爭取瞭時間。一旦搬進賓夕法尼亞大道1600 號,米歇爾在曆史上的地位也因她的膚色得以確定。當然,米歇爾將會得到更多的東西,但是,這些東西是什麼?
一開始,米歇爾采取規避風險的策略,用她的一位職員的話說,米歇爾是在與不熟悉的狀況做鬥爭,她非常謹慎以不齣差錯。她形容自己是“首席媽媽”。考慮到她的學曆和技能,一些支持者對她的這一形容感到不舒服。米歇爾發電報說,在她做好準備之前,她不會匆忙地開展任何工作。起初,米歇爾指示員工把她一周的正式工作時間限定在兩天,後來設置成三天。在剩下的時間裏,她會做一些傢務。私下裏,米歇爾告訴她的東翼(The east Wing)工作人員——總統在西翼(The West Wing)工作,一旦著手工作,她就會對工作嚴格要求,以保護她的政治資本和她的傢庭。米歇爾從一開始就說,她的角色會是協助和確保審慎,為他們傢庭中被選上的
那個人服務,也就是為貝拉剋服務。貝拉剋有公職,有憲法權力,有400000 美元的年薪,他的關注點是可以贏得連任總統的機會。米歇爾的首要目標,如她在最艱難的競選過程中所知道的,是不産生不良影響。
這並不是說米歇爾沒有壓力或沒有責任感。她必不可少,且舉足輕重。她仍是曾經那個為完成高中傢庭作業很晚都不睡的米歇爾,她討厭在哪方麵有任何不足。“我擔著巨大的責任,我要利用這個平颱做齣一點不同的事情。”她在2011 年迴答一名學生提問時說,“就像我不想使我的父母失望,我也不會使國傢失望,那是一份責任……我不論做什麼,都想做好……當我迴過頭來再看時,我希望可以說我為一些人做過一些有意義的事,因為我在這個位子上。”學生問,是否作為一名非洲裔美國第一夫人會增加這種壓力。米歇爾說,她對這份工作的感覺“沒有因為種族的緣故而有什麼特彆”,並錶示,彆的第一夫人對這份工作的內容有相似看法。在她之前的上一任第一夫人曾指齣,第一夫人僅僅是由一個男人選齣來的。“我們中沒有人選這個職位。因為你的婚姻你纔得到這個職位。你沒有薪酬,也沒有官銜,但你想盡可能利用好這個職位做一些有益的事情。”米歇爾說,“謝謝你的提問,我感到如同做瞭一次理療。”她笑著結束瞭談話。
* * *
第一夫人是一個很微妙的角色,盡管有許多前任第一夫人做榜樣,但卻沒有統一的範本規定第一夫人應該是什麼樣子的。第一夫人之間在風格和關注點上的差彆和她們丈夫之間的差彆一樣大。在她之前,第一夫人勞拉·布什以親切、溫和、腳踏實地的形象示人。她呼籲“不讓一個孩子掉隊”的教育政策,她在丈夫續任期間齣訪瞭67 個國傢,在諸如緬甸政治獨立、阿富汗婦女權利和非洲艾滋病等問題上起瞭實質性作用。勞拉先前是學校圖書館管理員,性格沉著,在以虛張聲勢聞名的政界,她處事低調。在勸丈夫戒酒並拯救他的職業生涯之後,勞拉的地位得到瞭鞏固。“作為第一夫人,我代錶的不是自己。我代錶的是喬治。”當她在接受安妮塔·麥剋白就東翼職員所做的采訪時如是說,“我在這裏所做的一切是幫助總統實現為國傢製定的目標。”
先前居住在白宮的另一個人,勞拉的婆婆芭芭拉·布什,因維護秩序而以她丈夫的名義解雇瞭偶爾亂說話的人,而南希·裏根的性格綜閤瞭一種鋼鐵般的忠誠和一種對宮廷陰謀的熱情,帶著一種潮流感,這有時候與20 世紀80 年代的時代精神相悖。第一夫人們都以她們自身的某些特點——伯德·約翰遜夫人緻力於環境保護與美化,以及嚮貧睏宣戰,勞拉·布什擁有文學素養,南希·裏根用說“不”掀起反對毒品的運動——以及她們在白宮或真或假的個人事跡而聞名。羅莎琳·卡特曾參加高層會議,安靜地記筆記。“如果我不參加內閣會議,將無法機智地和吉米討論事情。”她曾這樣說。在政策文件和備忘錄的空白處,卡特總統有時候會寫,“羅莎(“羅莎琳”的昵稱),你怎麼看?”雖然在理查德·尼剋鬆卸任、丈夫傑拉爾德·福特任總統之前,貝蒂·福特曾吸食毒品,但白宮的壓力並未擊倒貝蒂·福特。當她在國傢電視颱談論自己先前精神上的崩潰和支持墮胎權,稱羅伊訴韋德案是“偉大的決定”時,她的民意支持率上升;她檢查齣身患乳腺癌;1975 年,她佩戴瞭一枚政治紐扣,促進《平等權利修正案》的通過;她說她的孩子可能吸食過大麻:“這是年輕人不得不經曆的,如同你第一次喝啤酒或第一次抽雪茄。”作者凱迪·馬爾頓寫道,她在美國總統不為人知的生活及整個國傢之間架起瞭一道橋梁。美國人看到瞭一位開朗、誠實的女性談論他們日常麵對和處理著的問題。
當米歇爾做好準備搬進白宮後,她發現她經常被拿來與三位不同時期的第一夫人比較,而這三位,每一位都有獨特的風格。傑奎琳·肯尼迪,希拉裏·剋林頓和埃莉諾·羅斯福風格迥異,這說明米歇爾在自我角色和風格的塑造上可能麵臨睏境。她們因自己的名字,而非夫姓而被廣為人知。傑奎琳·肯尼迪31 歲時丈夫當選總統,34 歲時丈夫去世。她的公眾形象完全是時髦的、藝術的,她給人卡米洛特宮殿般夢幻的印象,對艾森豪威爾嚴肅時代備感乏味的媒體也為她推波助瀾。約翰·肯尼迪進入白宮時隻有43 歲,是一個瀟灑倜儻的父親,他的兩個孩子隨後經曆的歡樂和哀傷幾乎在全世界傢喻戶曉。希拉裏·剋林頓,在韋爾斯利學院和耶魯法學院受過教育,在約翰·肯尼迪死後的蹉跎歲月中成長。她的名氣源於她的聰明纔智、獨立的職業生涯和她早早顯露齣的錶達自己想法的傾嚮。她先是在競選中失利——她的競選主張是她不是待在傢裏烤甜餅的那種女人,之後,她負責的一次醫療改革也給她帶來麻煩。當她丈夫不爭氣地與一個叫莫尼卡·萊溫斯基的白宮實習生傳齣性醜聞後,她用相對傳統的方式和丈夫站在一起,直到那時,她纔人氣漸長,而這是否齣於敬佩或是同情,或是兩者皆有,是一個具有爭議的話題。
然而,是埃莉諾·羅斯福為米歇爾提供瞭最有趣的比較點,也為米歇爾設定瞭最難達到的標準。埃莉諾代錶著勇敢的、獨一無二的進步力量。她能夠在媒體的聚光燈前閃耀。一邊創造性地擬定第32 位總統的議程,一邊為自己打造獨立的身份,她甚至一度在尋求一份聯邦政府的工作。她召開女記者招待會,為多傢報紙寫一個廣受歡迎的專欄,“我的日子”。她加入瞭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支持反私刑立法,並且當美國革命女兒會拒絕讓瑪麗安·安德森在憲政大廳演唱時,她放棄瞭美國革命女兒會的會員資格。當她到達白宮時,她並沒有那麼高興。“我心裏和腦海中的焦慮相當大。”她在1933 年寫道。她說她喜歡“羅斯福夫人”的稱呼更勝於“第一夫人”。富蘭剋林·羅斯福在詩歌中寫齣瞭她的睏境:
是否我的埃莉諾
感同身受著華盛頓主婦們
痛苦生活中
所有悲傷和糟糕的命運
埃莉諾經常離開城鎮。她獨自去旅行,有時候駕車齣行並嚮丈夫匯報她行程中的所見所聞。她在白宮是一種道德和一股推進力,在關於貧睏、種族和社會正義等問題的活動上,她走在丈夫的前麵。1943 年,芝加哥齣版商約翰·哈羅德·約翰遜問她是否願意為《黑奴文摘》上的“如果我是一個黑奴”係列寫一個專欄。《黑奴文摘》先於《烏木》和《黑玉》雜誌被投放在市場上。“如果我是一個黑奴,我想我會體會很多萬分痛苦的時刻。”
她寫道,“因為非洲裔美國人世世代代被經濟的不平等所阻礙,因此要支撐我的民主政治信仰和建立對其他種族人群的善意感將非常艱難。”她繼續寫道,“我知道我必須努力工作,以實現在目前條件下可能達到的最好的結果……我不會過於嚴苛。我會抓住我所遇見的一切機會來證明我的優點。”
該專欄對約翰遜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成功,他說,發行量比常規發行量多瞭5 萬冊,相當於翻瞭一倍。“她說,‘如果我是一個黑奴,我想我會體會很多萬分痛苦的時刻’。所有北部報刊都摘錄瞭這一句。”約翰遜後來迴憶說。“但她說,‘但我也會耐性十足’,所有南部報刊又摘錄瞭這一句。”她去世三年後,剋勞德·布朗把他在哈勒姆生活的迴憶錄,即《應許地之子》(Manchild in the Promised Land),獻給埃莉諾·羅斯福。他在書中談到她對威爾特維剋男校的支持,該校是哈得孫河的改製學校,是貧苦學生、問題學生和不良少年的避難所。他說,正是威爾特維剋男校扭轉瞭他的生命。
* * *
米歇爾最先著手去做的也是最需要她做的事,正如她在競選過程中所做的那樣。她的角色是士氣鼓舞者。她參觀瞭聯邦機構,感謝聯邦雇員為國傢默默服務。“你所做的一切,你傾注到工作中的每一滴血、每一滴汗和每一滴淚都讓我們的國傢、我們的星球日新月異。”她在2 月時對環保局工作人員說。“要知道我們對你們的厚望,美國對你們的厚望。”她告訴交通部門的工作人員。她說她的叔叔曾是列車行李員,她稱他們的聯盟為“公民權利的開拓者”。在農業部門,她談到瞭社區花園、可再生能源和擴大兒童健康保險規劃。“在即將到來的幾個月或幾年內,我們需要你們。”她說,“我們麵臨的挑戰嚴峻而真實,讓我們國傢走迴正軌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米歇爾比她的丈夫更能走齣去,她在擁擠的禮堂裏告訴教育部門的工作人員,說她會努力去瞭解,去傾聽,並盡可能把瞭解到的信息帶迴來。
米歇爾和她的團隊羅列齣一係列優先工作事項。即便米歇爾在努力尋找自己的位置,她仍舊有顧慮,且她的顧慮點和她的身世依然相關聯。與她在公共聯盟和芝加哥大學的工作一脈相承,她為2009 年4 月由貝拉剋簽署的《服務美國法》中的國傢服務項目爭取聯邦資金。在訪問國傢和社區服務公司(Corporation for National and Community Service)期間,她想起作為一個年輕女兒,一份無薪水的實習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這是工人階層孩子擔負不起的一個奢望。”她說,“而每個人都應當有機會成為誌願者,有機會受益,不論他們是何種族、年齡多大、經濟能力如何。”為彰顯被她稱為的“我的新故鄉”的多樣性,她在聯邦政府的影子下探索著華盛頓和市區景點的生機和樂趣,以及可能不時齣現的麻煩。她開始與不同的聽眾,尤其是與鮮有精英背景的有色人種傢庭的兒童,分享自己和總統的故事。她在他們身上看到青年時期的自己,她想在“開啓緊閉的大門和揭下神秘麵紗”方麵做努力。她說,白宮可以是任何人的傢。
3 月19 日,即奧巴馬首次就任總統後的兩個月,米歇爾驅車過河,前往伍德羅·威爾遜高中。該學校位於貧睏的非洲裔美國人社區,從國會大廈的圓形屋頂上即可望見。從解放大廳齣發步行過去大約不到一個小時,但是基本上是一個被阻隔的世界。學生處主任羅斯科·托馬斯迴顧他對該校的第一印象時說:“這是被遺忘的學校中的一個。”米歇爾把學生們召集到她的身邊,說當她開始展望自己作為第一夫人應如何分配時間時,她意識到她想花大量時間在哥倫比亞特區的社區。這樣的想法源自她對芝加哥大學的嚮往與她齣生在工人階層黑人傢庭的事實之間的距離感的迴憶,盡管芝加哥大學校園到她傢的實際距離很近。“我從沒有去過那裏。我沒去參加任何課程。我想我是考慮到……那是一個不一樣的地方。”米歇爾說,“那是所大學,充滿夢想的大學,它和我沒有任何關係。”
在安那卡那斯提亞,米歇爾和女生們交談——也和男生說上兩句。她對其中一個說:“你的兄弟們真幸運,因為你到這裏來瞭。”他們被挑選齣來和米歇爾交流是有理由的。“你們每個人都曾經拼命努力去做某些事,現在你們已經剋服瞭睏難,進入瞭一個新的階段。這對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我不僅僅想幫助已經到這裏的孩子,也想幫助那些為下一個目標奮鬥的孩子。”她說,而這也意指她選擇公共聯盟時的價值觀。米歇爾提到自己少女時期的艱辛。她母親清楚地告訴她,如果她想成功,就必須擔責。“在我的生活中我遇見瞭一些人,他們對我說,‘你不會做這個,你沒有彆人機靈。’我並不因此放棄。我隻會因此付諸更多的努力,因為我想去證明他們的話是錯的。”不齣所料,這件事吸引瞭媒體的報道,吸引瞭傑斯米·威廉斯的關注。他是特區公立特許學校高層人員,曾邀請米歇爾發錶畢業演說。“她告訴他們,其他許多人對她說,她說話的樣子像一個白人女子。”威廉斯迴憶說,“我不知道那是什麼意思,但曾有人也對我那樣形容過米歇爾。”
米歇爾隻是當天進入華盛頓哥倫比亞地區學校的傑齣女性中的一位,這是婦女曆史月慶典的一部分。東翼會在慶典期間安排大量成功女性,把她們送到當地的11 所學校,並歡迎她們去白宮和米歇爾及應邀的女生一同用餐,這已成為一個固定活動。那天,賓客名單上有歌手艾麗西亞·凱斯、雪兒·剋羅、體操運動員多米尼剋·道斯、前宇航員梅·傑米森和美國軍隊曆史上首位四星上將安·鄧伍迪等。當天活動結束時,賓客們都迴傢瞭,米歇爾告訴她的員工,那是截至當前最好的一次活動。
米歇爾的認可激發瞭東翼指導項目的創造力。對米歇爾來說,在人生追求或生活哲學方麵提供指導已滲透進她在白宮的工作中。通過分享自己的故事,她引發瞭各個群體,特彆是非洲裔美國女子的共鳴,在這項工作中,她也獲得瞭滿足感。
“她真的願意思考怎樣去幫助年輕人,怎樣去幫助來自各種背景的年輕人,而不隻是來自於某些學校的年輕人。”喬斯林·弗萊說。弗萊是華盛頓本地人,也是米歇爾的政策負責人和主導該項目的哈佛老友。這個角色似乎與生俱來,它滿足瞭米歇爾幫助他人獲得提升的基本決心。2010 年,在米歇爾去底特律參加導師項目的路上,她說:“我生命的每一個階段,不管是中學、普林斯頓大學、哈佛大學,還是在為城市工作或者在醫院工作,我都一直在尋找我可以指導和幫助的人。我想辦法接觸我的鄰居和社區人士,帶動其他人和我一起做,因為我想,在這裏,有上帝的恩惠施於我們。”
該項目將20 個高中二年級和三年級學生和在白宮工作的女性進行結對搭配。活動進行中,米歇爾告訴她的工作人員,她想讓這些學生體驗“真實和樂趣”。她們參觀瞭空軍一號。她們去瞭安那卡那斯提亞,去瞭高級法庭。她們陪同米歇爾參觀阿爾文·艾利舞蹈公司,見到瞭米歇爾童年時期的偶像、有力而輕快的舞者硃迪斯·詹米森。這個活動項目很小,但它的構思反映瞭米歇爾緻力於從事與具體目的相關聯的事情的決心。在無窮的選擇下和有限的時間內做齣明確的選擇,不是隨隨便便選一選就定下來。“隻說我們打算做一項關於兒童期肥胖癥的活動是不充分的。必須要有理由來支持。它必須要有始有終,也必須是整體戰略中的一部分。”弗萊第一次參觀安那卡那斯提亞的時候說,“我們不想讓它成為一錘子買賣,我們不會隻露個臉,拍點照片,就再沒有下文。米歇爾希望我們按計劃行事,這樣我們就不會僅憑感覺在一個個活動中奔走。”
……
前言:生動的證明
2010 年6 月,當米歇爾·奧巴馬將目光投嚮一個中學畢業班的學生時,她看到的不僅僅是他們的生活,也是她自己的生活,因為這些學生來自華盛頓最混亂的黑人社區之一。這次畢業典禮的地點選在憲法大廳。1939 年,美國革命女兒會(DaR)阻止歌劇演唱傢瑪麗安·安德森在此演
齣,因為她是黑人。在之後的70 年裏,很多事情已經發生變化,但也有很多事情沒有發生變化。在當天的演講中,米歇爾談到瞭安那卡那斯提亞社區非洲裔美國兒童麵臨的問題,並提及種族主義。她指齣,這個在國會山就能看得到的社區曾經是一個種族隔離社區,禁止黑人在某些區域購買房産。“雖然這些壁壘已經被打破,但新的壁壘又齣現瞭——貧睏、暴力、不平等。”米歇爾說。
米歇爾講述瞭自己的成長經曆:她齣生在芝加哥的一個工薪階層傢庭,一直都在與生活中的種種睏難和自我懷疑做鬥爭。她說,30 年前的安那卡那斯提亞社區是一個被隔離的世界。她告訴學生,她覺得自己被無視、被拋棄;作為一個在公立學校讀書的黑人孩子,她承受瞭巨大的壓力。但付齣總有迴報,她成為傢族中最先考上大學的孩子之一。“在我努力學習的時候,同學們取笑我。老師告訴我不要製定太高的目標,因為我的考試成績還不夠好。人們或直言或暗示,成功並不屬於像我這種來自芝加哥南區的小女孩。”當她講到父母為她付齣一切,讓她“過上一種他們從不知曉的生活”時,她哽咽瞭,眼眶裏盈滿瞭淚水。158 名身著鈷藍色禮服的學生開始鼓掌。米歇爾繼續說:“如果貝拉剋在這兒,他也會嚮你們講述他自己的真實經曆。他會告訴你們,沒有親生父親的生活是多麼艱難。他會告訴你們,他們傢沒有多少錢。他會告訴你們,他犯過很多錯誤,也並不總是最好的學生。”
她說,安那卡那斯提亞社區的學生麵臨相似的挑戰:財務壓力,也可能是傢庭變故,迫切需要他們幫助的親戚,或者他們自己的孩子。“或許你覺得沒有人在背後支持你,一次次的失望讓你對自己失去信心。或許你認為你的命運在齣生時即已注定,你應當放低希望和夢想。但如果你們中的任何一個人有這種想法,我必須告訴你:停下。”米歇爾說。
在當天的演講中,米歇爾沒有一句多餘的話。作為當代曆史上最不可能成為第一夫人的人,那時的她入主白宮已經有17 個月瞭。基於對種族、政治和權力的深刻思考,她用自己的話語傳遞齣不平等與不屈不撓的精神,傳遞齣挑戰與提升的願望。過往的經曆讓她充滿活力,使她脫穎而齣。先前從未有過像米歇爾·奧巴馬這樣膚色的人入主白宮,也從未有過像她這樣舉止的人入主白宮。她參加障礙賽、跳道基舞、在白宮草坪上玩兒呼啦圈。她參加情景喜劇演齣,上脫口秀節目,在各種網絡平颱上展示自己。攝像機記錄著她的一舉一動。這種關注可能會讓人發瘋,但她總是順勢而為。在一次媒體見麵會上,她的新發型成為關注焦點。她說:“我們梳起劉海兒,同時我們也麵臨重要的問題,一些這個世界需要正視的問題。而最終,人們會將視綫從劉海兒上轉移開,去關注我們正在麵臨的問題。”
米歇爾參與的項目和傳遞的信息體現齣一種堅定的決心:幫助工薪階層和弱勢群體渡過難關。她是自埃莉諾·羅斯福以來最關注城市發展和不平等現象的一位第一夫人。此外,在政治問題的處理上,她也錶現沉著,甚至可以用巧妙來形容。米歇爾本是無名角色,卻通過自己的努力,嚮世人展現瞭非洲裔美國人的世界,而直至上一代人,這個世界還一直被忽略。“我們生活在一個本不屬於我的國傢。”她曾經說。米歇爾成為第一夫人的可能性讓她的支持者高興不已,她也幫助貝拉剋·奧巴馬在總統大選中勝齣。但對很多美國白人來說,他們依然不瞭解她的故事,而這個國傢的黑人,也經常感到自己歸屬於另外一個平行宇宙。“正如我們在黑人社區一直講的,我們看不到媒體關於我們的全麵報道。我們看到的隻是關於我們社區的零星的或歪麯的報道。”米歇爾說,“所以這個世界會持這樣一種觀點,即貝拉剋·奧巴馬和米歇爾·奧巴馬可能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我們是獨特的。而事實並非如此。你隻是先前沒有見過我們而已。”在這樣的情況下,解釋總是必要的。正如她的朋友弗娜·威廉斯所言:“很多人都對黑人缺乏最基本的瞭解。他們以為他們瞭解我們,但實則不然。”早前,米歇爾被稱為“滿腹牢騷的女士”和“貝拉剋充滿怨氣的另一半”,她深知讓彆人瞭解自己是一件多麼睏難的事。一位來自加利福尼亞的大學同學這樣描述第一夫人的角色,即“在政治和理智之間尋求平衡”,米歇爾認為這是對她的華盛頓生活的最好描述之一。
聚光燈下的米歇爾成瞭一個參考點和爭論點。她著手建立並提升自己的聲望,很快就成為全球最知名的女性之一。“在任何時候,你都不應該低估她。”白宮助理特魯珀·桑德斯說。的確如此,米歇爾給人的感覺就是在大步前進,充滿信心,而且方嚮明確。身邊的朋友說,米歇爾並不在意自己的膚色。然而,當一名采訪者嚮她展示年鑒上的照片,並問她如何看待中學時代的自己時,米歇爾停頓瞭一會兒說:“我覺得那時的我總是害怕。我就想,‘可能我不夠聰明,可能我不夠機靈,可能有的孩子比我更努力。’我總是擔心讓人失望,總是擔心失敗。”
在憲法大廳,米歇爾與這些來自安那卡那斯提亞社區的中學畢業生分享瞭自己的過去以及自己的不自信。她給齣瞭建議和鼓勵,語氣也變得嚴肅起來。“你絕不能無所事事。”她教導颱下的學生們,“不要指望有人會過來幫你。事情從來都不是那樣的。”她讓他們想一想弗雷德裏剋·道格拉斯——安那卡那斯提亞社區最有名的前居民。道格拉斯齣生在一個奴隸傢庭,通過自學成纔,因為在那個時代,教奴隸讀寫是非法的。當他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母親就去世瞭,而且他從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此外,米歇爾還讓他們想一想現在的白宮主人。“我們在你們每一個人身上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我們就是生動的證明。隻要獲得適當的支持,不管你齣生在什麼樣的傢庭,不管你有沒有錢,也不管你的膚色如何,你都能夠獲得成功。隻要你堅定地朝著目標去努力,一切都有可能。這取決於你自己。”
服務好,送貨快,京東購物就是放心。
評分書收到啦,京東這發貨的速度實在太快啦,以後就在京東買啦,昨晚十一點,今天早上就到,以後也不用齣去買啦,購物就選京東,書還沒看呢,看著質量蠻不錯的,看完後再來評價
評分很崇拜米歇爾,終於看完瞭她的故事,值得推薦
評分還不錯還不錯還不錯
評分很不錯啊,這個專利可以看看
評分美國第一夫人的人生,精彩勵誌
評分非常不錯的一本書,瞭解瞭更多有意思的事情
評分物美價廉,送貨上門,非常方便。
評分包裝不錯,快遞一如既往的迅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