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手机原理与维修

数字手机原理与维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悦孝 编
图书标签:
  • 手机维修
  • 数字手机
  • 手机原理
  • 移动通信
  • 电子技术
  • 电路分析
  • 故障诊断
  • 维修技术
  • 通信原理
  • 手机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278887
版次:1
商品编码:11780289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示范专业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数字手机原理与维修》在介绍移动通信和手机基础知识、电路结构与单元电路原理的基础上,以典型手机为例对数字手机电路原理与维修进行重点分析,着重介绍数字手机常用元器件与电路图识读、手机维修器具与有关信号的测试、手机维修基本知识与典型故障的分析排除,以及手机软件、手机病毒、新增功能与3G手机等方面的知识,书后附有实验(实训)指导书和英文缩略语。
  本书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与实践技能,突出职教特色,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和够用性。内容条理清晰、难易适度、通俗易懂,符合教学规律,针对性强。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通信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及相近专业的手机原理与维修教材,以及其他院校的相关专业教材,还可供从事手机生产、维修等工作的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前言
第1章移动通信和手机基础知识1
1.1蜂窝移动通信系统1
1.1.1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分类1
1.1.2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2
1.1.3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
主要技术指标3
1.2数字手机的分类、功能与用户
识别卡6
1.2.1数字手机的分类与功能6
1.2.2用户识别卡7
1.3GSM系统信道的分类与功能10
1.4手机的基本工作过程11
1.4.1GSM手机的基本工作过程11
1.4.2CDMA手机的基本工作过程11
小结13
习题113
第2章数字手机的电路组成15
2.1数字手机整机组成概述15
2.1.1射频电路15
2.1.2电源电路18
2.1.3人机界面电路18
2.1.4基带电路18
2.2射频电路的结构22
2.2.1接收射频电路的结构22
2.2.2发射射频电路的结构24
2.2.3频率合成器28
2.3电源电路的原理及组成30
2.3.1电池供电电路30
2.3.2开机信号电路31
2.3.3升压电路31
2.3.4非受控电压输出电路31
2.3.5受控电压输出电路32
2.3.6机内充电电路32
2.4逻辑时钟信号及其功能32
2.5手机射频电路与基带电路组成实例34
2.5.1射频电路组成实例34
2.5.2基带电路组成实例39
小结43
习题243
第3章GSM数字手机功能电路45
3.1GSM数字手机的接收射频电路45
3.1.1天线电路45
3.1.2射频滤波器46
3.1.3低噪声放大器46
3.1.4混频器48
3.1.5射频本振48
3.1.6中频滤波器50
3.1.7中频放大器50
3.1.8中频解调电路51
3.1.9中频本振51
3.2GSM数字手机的发射射频电路51
3.2.1话音拾取电路52
3.2.2发射射频电路52
3.3GSM数字手机的频率合成器57
3.3.1基准时钟电路57
3.3.2实时时钟电路57
3.3.3低通滤波器58
3.3.4压控振荡器58
3.4GSM数字手机的电源电路59
3.4.1供电电路59
3.4.2开机、关机与带机充电控制60
3.4.3电压调节器与电源电路的联系63
3.5GSM数字手机的基带电路64
3.5.1微处理单元64
3.5.2数字信号处理单元66
3.5.3复合数字音频处理单元66
3.5.4专用集成电路66
3.5.5音频编译码单元66
3.6GSM数字手机的射频控制信号66
3.6.1接收电路控制信号66
3.6.2发射电路控制信号67
3.6.3频段切换控制信号67
3.6.4频率合成控制信号67
3.7GSM数字手机的人机界面电路67
3.7.1铃声电路67
3.7.2背景灯电路68
3.7.3振动器电路68
3.7.4按键电路68
3.7.5显示电路69
3.7.6SIM卡电路70
小结70
习题371
第4章摩托罗拉V998型手机的电路
原理分析72
4.1V998型手机整机工作原理简介72
4.1.1V998型手机射频电路72
4.1.2V998型手机电源电路75
4.1.3V998型手机基带电路75
4.2V998型手机的电源电路77
4.2.1供电电路分析77
4.2.2充电电路分析85
4.3V998型手机的射频电路86
4.3.1接收电路分析86
4.3.2发射电路分析91
4.3.3频率合成器电路分析96
4.4V998型手机的基带电路和人机界
面电路99
4.4.1基带电路音频信号处理流程
分析99
4.4.2人机界面主要电路分析100
小结106
习题4106
第5章手机常用元器件与电路图
识读107
5.1手机常用元器件107
5.1.1基本元件107
5.1.2半导体器件109
5.1.3集成电路111
5.1.4稳压模块112
5.1.5开关元件与连接器112
5.1.6电声和电动元件114
5.1.7液晶显示屏116
5.1.8内置数码相机117
5.1.9码片、字库与暂存器117
5.2手机电路图的识读118
5.2.1手机电路图的分类118
5.2.2手机电路组成特征118
5.2.3电路识别119
5.2.4部分功能电路的查找120
小结123
习题5123
第6章手机维修器具与有关信号的
测试124
6.1手机维修工具及其使用124
6.1.1手机维修常用工具124
6.1.2热风枪及其使用126
6.1.3电烙铁及其使用126
6.1.4植锡板及其使用127
6.1.5超声波清洗器及其使用128
6.1.6直流稳压电源及其使用128
6.2手机维修仪表及其使用129
6.2.1常用维修仪表简介129
6.2.2频谱分析仪130
6.2.3射频信号源133
6.3手机软件维修器具及其应用134
6.3.1概述134
6.3.2UFS—4型带电脑免拆机软
件维修仪135
6.4手机常见供电电压、信号与电
路的测试140
6.4.1手机常见供电电压的测试140
6.4.2手机常见信号的测试141
6.4.3手机常见电路的测试145
小结147
习题6147
第7章手机维修基本知识与典型故障的
分析排除148
7.1手机维修的基本常识148
7.1.1手机维修的基本原则与
维修流程148
7.1.2手机工作状态149
7.1.3手机测试指令150
7.2手机故障的产生原因、分类、判
断与定位151
7.2.1手机故障的产生原因151
7.2.2手机故障的分类、判断与
定位152
7.3手机故障维修方法与维修技巧154
7.3.1手机故障维修方法154
7.3.2手机故障维修技巧156
7.3.3手机芯片157
7.3.4手机芯片实例——中国联发MTK
系列芯片简介159
7.4V998型手机部分故障维修实例165
7.4.1不开机故障与维修165
7.4.2手机充电异常、自动关机和低
电压告警故障167
7.4.3不入网故障的维修168
7.4.4手机无发射故障的维修170
7.4.5手机显示故障的维修170
7.4.6其他故障的维修171
小结172
习题7172
第8章手机软件、新增功能与3G手机
简介173
8.1手机软件与手机部分新增功能简介173
8.1.1手机软件173
8.1.2手机部分新增功能174
8.2手机上网174
8.2.1WAP与GPRS简介174
8.2.2手机上网设置175
8.3手机病毒及其防范175
8.3.1手机病毒的工作原理175
8.3.2手机病毒的特点175
8.3.3手机病毒的攻击方式176
8.3.4手机病毒的传播方式与安全
防范176
8.4手机游戏178
8.4.1手机游戏的分类178
8.4.2手机游戏格式、下载与安装
方法179
8.5拍照功能181
8.5.1拍照的工作原理181
8.5.2故障维修实例182
8.6收音机功能183
8.7蓝牙功能185
8.8触摸屏186
8.9附加功能187
8.103G移动通信系统与3G手机187
8.10.13G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
标准188
8.10.23G手机电路简介188
小结192
习题8193
附录194
附录A实验(实训)指导书194
实验(实训)1常用手机维修器具
设备的认识194
实验(实训)2手机用主要元器件的识别检测195
实验(实训)3手机电路图识读与
手机印制电路板结构分析198
实验(实训)4手机电路元器件的拆卸、焊接200
实验(实训)5BGA集成电路的拆卸、焊接201
实验(实训)6常用手机维修仪器的操作使用202
实验(实训)7免拆机软件维修仪的使用204
实验(实训)8手机常见供电电压与
信号的测试204
实验(实训)9手机故障的分析检修206
附录B英文缩略语208
参考文献213

前言/序言


《智能穿戴设备:设计、开发与应用》 一、 概述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穿戴设备已从科幻概念迅速演变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监测健康数据的智能手表、追踪运动轨迹的手环,到提供沉浸式体验的智能眼镜和耳机,它们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与数字世界的互动方式,并对个人健康管理、信息获取、娱乐体验乃至社会连接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且深入的视角,系统地阐述智能穿戴设备的整个生命周期,涵盖其核心的设计理念、关键的开发技术、广泛的应用场景以及面向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将深入剖析支撑这些设备运作的底层原理,探索如何将先进的传感器技术、高效的计算能力、低功耗的通信模块以及创新的用户交互方式融为一体,最终打造出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的智能穿戴产品。 本书面向的读者群体广泛,包括但不限于: 科技爱好者与早期采用者: 希望了解智能穿戴设备背后原理,洞察行业发展趋势,为未来的科技生活做好准备。 产品经理与设计师: 寻求设计创新、用户体验优化以及市场差异化策略的灵感。 软件工程师与硬件工程师: 希望掌握智能穿戴设备开发所需的核心技术栈,学习不同平台下的开发工具与流程。 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 为理解嵌入式系统、物联网、传感器网络、人机交互等前沿领域提供坚实的基础。 对健康管理与运动科技感兴趣的普通用户: 渴望了解如何利用智能穿戴设备更有效地管理自身健康,提升运动表现。 本书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会介绍相关的技术概念,还会通过案例分析和设计思路的启发,帮助读者理解如何在实际应用中落地这些技术。我们力求以清晰易懂的语言,辅以精炼的图示和必要的技术细节,使内容既具有学术深度,又兼具可读性与启发性。 二、 核心内容详解 第一部分:智能穿戴设备的设计哲学与用户体验 1. 用户中心的设计理念: 需求分析与用户画像: 如何识别目标用户的核心需求,构建详尽的用户画像,从而指导产品的功能定位和设计方向。 人机交互的艺术: 探讨智能穿戴设备特有的交互模式,如触屏、手势、语音、微交互等,以及如何通过直观、便捷的交互方式提升用户满意度。 人体工程学与佩戴舒适性: 分析材料选择、结构设计、尺寸适配等因素如何影响设备的佩戴舒适度和长期使用体验,例如对皮肤的亲和度、重量分布、散热设计等。 信息呈现的策略: 智能穿戴设备屏幕尺寸有限,如何高效、清晰地传递关键信息,避免信息过载,是设计的关键。我们将探讨信息优先级排序、可视化设计、情境感知信息推送等方法。 个性化与定制化: 用户对于个性化表达的需求日益增长,本书将讨论如何通过软件设置、外观定制、功能模块化等方式,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2. 产品形态与应用场景的创新: 可穿戴设备的分类: 详细介绍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眼镜、智能耳机、智能服饰、智能鞋、医疗级监测设备等主要类别,并分析它们各自的特点与优势。 跨界融合的设计趋势: 探讨智能穿戴设备如何与传统服饰、珠宝、运动装备等结合,实现功能性与时尚性的统一。 垂直领域的应用探索: 健康与医疗: 心率监测、血氧饱和度测量、ECG(心电图)、睡眠分析、步态分析、跌倒检测、远程健康监测、慢病管理等。 运动与健身: 运动轨迹记录、卡路里消耗计算、配速与距离追踪、训练计划指导、运动表现分析等。 通信与社交: 信息通知、电话接听、语音助手、社交分享、远程沟通等。 支付与身份识别: NFC支付、二维码支付、生物识别认证(指纹、面部、虹膜)等。 导航与信息获取: GPS导航、新闻推送、天气预报、日程提醒等。 娱乐与沉浸式体验: 音乐播放、AR/VR内容交互、游戏等。 第二部分:核心技术解析与开发实现 1. 传感器技术:智能穿戴的“眼睛”与“触角” 运动与姿态传感器: 加速度计、陀螺仪、磁力计(电子罗盘)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在运动追踪、跌倒检测、方向感知中的应用。 生理信号传感器: 光学传感器: 光电容积脉搏波描记法(PPG)用于心率、血氧饱和度测量,其工作原理、信号处理与抗干扰技术。 生物电传感器: ECG(心电图)传感器用于心律不齐检测,其工作原理、电极设计与信号采集。 温度传感器: 皮肤温度、体温监测及其在健康预警中的作用。 生物阻抗传感器: 用于身体成分分析(体脂率、水分等)。 环境传感器: GPS/GNSS模块用于定位,气压计用于高度变化检测,环境光传感器用于自动调节屏幕亮度。 其他新兴传感器: 气体传感器(如CO2)、触觉反馈传感器等。 传感器融合与数据校准: 如何结合多传感器数据,提高测量精度和可靠性,以及数据校准的必要性。 2. 计算平台与嵌入式系统:智能穿戴的“大脑” 微处理器(MCU)与系统级芯片(SoC): 智能穿戴设备对功耗、性能和成本的极致追求,使得高度集成的SoC成为主流。我们将介绍ARM Cortex-M/A系列等架构在穿戴设备中的应用。 低功耗设计: 探讨CPU调度、唤醒机制、休眠模式、动态电压频率调整(DVFS)等低功耗技术。 内存与存储: RAM、Flash等在存储程序、数据及系统日志中的作用。 操作系统(OS): RTOS(实时操作系统)如FreeRTOS,以及基于Linux的轻量级OS,还有专门为智能穿戴设计的OS如Wear OS、watchOS。介绍OS在任务管理、资源调度、电源管理等方面的作用。 固件开发与更新: OTA(Over-The-Air)固件更新机制的实现,确保设备功能迭代与安全维护。 3. 通信技术:连接世界的桥梁 无线通信协议: 低功耗蓝牙(Bluetooth Low Energy, BLE): 在智能穿戴设备中应用最广泛的通信技术,用于与手机、其他设备进行数据传输。详细介绍其广播、连接、 GATT协议等。 Wi-Fi: 用于高速数据传输和联网。 蜂窝网络(4G/5G): 实现独立联网和通信功能。 NFC(近场通信): 用于支付、身份识别、数据交换等。 Zigbee/Thread: 在特定场景下的应用。 数据同步与云平台: 如何将设备数据高效、安全地同步到云端,以及云平台在数据存储、分析、AI赋能中的作用。 Mesh网络: 在智能家居等场景下,智能穿戴设备作为网络节点的作用。 4. 电源管理与续航能力:续航是王道 电池技术: 锂离子电池、锂聚合物电池等主流电池类型及其优缺点。 充电技术: 有线充电、无线充电(Qi标准)、磁吸式充电的原理与发展。 能量收集技术: 太阳能、动能、热能等能量收集技术在智能穿戴领域的探索与应用前景。 功耗优化策略: 贯穿整个系统设计,从硬件选型到软件算法,全方位降低功耗。 5. 软件开发与生态系统 移动应用开发: iOS(Swift/Objective-C)、Android(Kotlin/Java)平台的开发,以及跨平台开发框架(如React Native, Flutter)。 原生应用开发: 针对特定穿戴设备OS(如watchOS, Wear OS)的原生应用开发。 SDK与API: 智能穿戴设备厂商提供的软件开发工具包(SDK)和应用程序接口(API)的应用。 数据分析与算法: 信号处理与滤波: 对传感器原始数据进行降噪、平滑、特征提取。 机器学习与AI: 用于活动识别、睡眠分期、健康异常检测、个性化推荐等。 算法优化: 在资源受限的嵌入式设备上高效运行算法。 安全与隐私: 用户数据的加密存储、传输,以及隐私保护机制的设计。 第三部分:行业现状、未来展望与挑战 1. 市场格局与竞争分析: 主要厂商及其产品线: Apple, Samsung, Google (Fitbit), Garmin, Huawei, Xiaomi 等。 市场细分与增长驱动力: 健康监测、运动健身、新兴市场等。 生态系统建设: 平台开放性、开发者支持、第三方应用合作。 2. 技术发展趋势: 柔性电子与可变形设备: 摆脱刚性形态的限制,实现更舒适、更自然的佩戴。 非侵入式生物传感器的进步: 更精准、更便捷的健康监测。 AI与边缘计算的深度融合: 设备端更强大的智能处理能力,减少对云端的依赖。 5G与物联网的协同: 赋能更广泛的应用场景,实现万物互联。 个性化与精准医疗的结合: 智能穿戴设备成为个人健康管理的核心节点。 增强现实(AR)与虚拟现实(VR)的融合: 智能眼镜在内容消费、信息交互方面的潜力。 3. 面临的挑战与伦理问题: 续航能力的瓶颈: 如何在功能日益强大的同时,保证用户满意的续航时间。 数据准确性与可靠性: 传感器误差、算法局限性带来的挑战。 数据安全与用户隐私: 海量健康和个人数据的保护。 互操作性与标准化: 不同平台、不同设备之间的兼容性问题。 用户接受度与情感连接: 如何让设备更好地融入用户生活,并建立情感连接。 法规与伦理的约束: 医疗级设备的认证、数据使用的规范等。 四、 结语 智能穿戴设备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其发展潜力是巨大的。本书旨在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智能穿戴设备领域的全景图,从设计理念的源头,到技术的深耕细作,再到应用场景的无限拓展,力求展现一个全面、立体、深入的行业图景。希望本书能够激发读者对智能穿戴技术的兴趣,为未来的产品创新和技术探索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意识到,我们每天手中握着的这个小小的设备,竟然蕴含着如此多的智慧和技术。我一直觉得手机就是个“黑盒子”,按下几个按钮就能完成各种神奇的操作,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黑盒子”里面的乾坤。作者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手机内部复杂的电子线路和工作原理娓娓道来。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用户界面的交互原理,虽然书没有深入讲解软件层面,但它解释了硬件如何响应我们的触摸和指令,以及信息是如何从屏幕显示出来,声音是如何从扬声器播放出来的,这让我觉得手机的每一个功能背后都有坚实的技术支撑。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关于数据存储和处理的知识,比如各种存储器的类型和作用,这让我对手机的“记忆力”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而且,作者在讲解的过程中,还融入了一些关于用户体验和人机工程学的思考,虽然篇幅不多,但却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技术,更是关于如何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这本书让我对手机有了更深的敬意,也对现代科技的进步感到惊叹。

评分

这本书简直太棒了!我一直对手机这种小巧玲珑又功能强大的设备充满好奇,尤其是它们是如何工作的,内部又藏着怎样的奥秘。我之前也零星看过一些电子技术方面的资料,但总觉得不够系统,很多概念云里雾里的。直到我翻开了这本书,一切都豁然开朗了!作者的讲解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从最基础的电子元器件,到复杂的集成电路,再到手机的整体架构,都讲得明明白白。尤其是那些图示,实在是太直观了,把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我这个电子小白也能轻松理解。书里详细讲解了数字信号的处理过程,模拟信号如何转换为数字信号,以及这些数字信号如何在手机内部流转,这部分内容对我来说是最大的亮点。我特别喜欢关于手机处理器和内存工作原理的章节,作者用非常生动的比喻解释了CPU和RAM的功能,让我对手机的“大脑”和“记忆”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且,书里还涉及到一些通信原理,比如蜂窝网络的构建和信号传输,虽然讲得不深,但足以让我对手机是如何与外界连接产生一个宏观的认识。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数字手机世界的大门,让我不再仅仅是手机的使用者,更能体会到背后科技的魅力。

评分

作为一名对电子产品维修充满热情的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指导我进行手机维修的书籍。我尝试过很多工具书,但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碎片化,很难找到一本能够兼顾理论和实践的。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及时雨!它不仅讲解了手机的工作原理,更重要的是,它将这些原理与实际维修紧密结合起来。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为我量身定制的,从手机的整体拆解步骤,到各个关键部件的识别与检测,再到故障的诊断与排除,都提供了非常详细的指导。我尤其欣赏书里对于常见故障的分析,比如屏幕不亮、无法开机、触摸失灵等,作者都给出了清晰的判断思路和维修方法,并配有大量的实拍图,这对于我这种动手能力比较强的人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书中关于焊点修复、元件更换的技巧讲解也非常到位,一些在实际维修中容易遇到的难点,作者都一一化解了。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方法修复了几台旧手机,效果出奇的好,这极大地增强了我的信心。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一步步引导我走向一个更专业的维修领域。

评分

我是一名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需要接触各种电子设备的工作原理。手机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电子设备之一,其内部集成的技术和复杂的电路设计一直让我非常感兴趣。偶然间发现了这本书,我非常惊喜。它没有流于表面,而是深入到手机内部的每一个关键环节。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信号处理和调制解调技术的讲解,这部分内容在我的专业课程中有所涉及,但这本书用更加易于理解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让我能够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书中对于基带芯片、射频模块等核心部件的功能和工作流程的描述,让我对手机通信的底层逻辑有了更深的理解。此外,作者在讲解过程中,还穿插了大量与手机发展历史相关的技术演进,这让我不仅学到了技术,还对这个行业的发展脉络有了一定的认识。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功耗管理和电池技术的一些介绍,这对于我未来在嵌入式系统和电源管理方面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平台,它既有严谨的科学性,又不失趣味性,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学术参考。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修好一切”的梦想,而手机作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电子产品,自然成为了我重点关注的对象。我是一名自学能力很强的电子爱好者,但总觉得在手机维修方面缺少一本像样的入门教材。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它系统地梳理了手机的硬件架构,从最基本的元器件到复杂的集成电路,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电源管理和充电电路的讲解,这部分内容在实际维修中至关重要,而这本书却把这些复杂的电路图分解成易于理解的模块,并讲解了它们的工作原理和常见故障。此外,书中对屏幕、摄像头、传感器等常用部件的维修方法也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配以大量的图解,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每一个维修步骤。我特别想尝试书中关于主板维修的部分,虽然这部分难度较大,但作者的讲解让我觉得并非遥不可及。这本书的实用性非常强,它不仅讲解了“是什么”,更重点讲解了“怎么做”,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喜欢动手实践的人来说,是最大的价值所在。我迫不及待地想把书中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维修中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