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民族问题研究

印度民族问题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伯乐 著
图书标签:
  • 印度
  • 民族问题
  • 民族冲突
  • 社会学
  • 政治学
  • 印度历史
  • 少数民族
  • 种姓制度
  • 区域研究
  • 文化认同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时事出版社
ISBN:9787802328747
版次:1
商品编码:1178513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9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印度民族问题研究》视角新颖,解读深刻,在对印度民族问题进行深入讨论的同时,也分析了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有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

内容简介

  印度是当今世界第二大人口国家,也是一个民族成分复杂、民族文化丰富多元的国家。在印度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进程中,民族问题始终是一个带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关键问题。《印度民族问题研究》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解读印度民族的划分原则,考察印度现代民族的形成,对现今印度的民族状况、民族政策和民族文化做全景式的描绘并就一些热点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讨论。同时,本书还用专门的章节讨论印度民族问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作者简介

  赵伯乐,男,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南亚问题、国际关系、历史学、宗教文化与民族文化等。历年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即“印度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转型研究”、“印度的崛起及对世界格局和中国的影响研究”;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项;主持完成省教育厅项目1项;主编有《当代南亚国际关系》,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绪论 / 1
上篇印度民族概况
第一章印度主要民族的历史渊源 / 15
第一节印度民族的族源考察 / 15
第二节构成印度民族的经济文化因素 / 22
第三节印度民族的形成 / 28
第二章英印时期的印度民族问题 / 39
第一节近代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与确立 / 39
第二节英印统治时期的印度民族矛盾 / 53
第三章当代印度民族的构成与分布 / 62
第一节国族、族群和分支:印度民族的构成框架 / 62
第二节主要族群及其分布 / 75
第三节其他族群的分布 / 99
第四节部落民 / 109
第四章印度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 / 120
第一节印度民族的社会结构 / 121
第二节印度民族经济 / 135
第三节印度民族文化 / 146
中篇当代印度民族问题研究
第五章印度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工作 / 183
第一节印度的民族理论 / 184
第二节印度的民族管理 / 193
第三节印度的民族政策 / 198
第六章印度民族热点问题研究(一) / 203
第一节印度的教派民族主义 / 204
第二节种姓制度的演变与印度民族 / 229
第七章印度民族热点问题研究(二) / 239
第一节印度民族的多元化——以印度东北部为例 / 239
第二节印度民族发展的不平衡——以表列群体和
其他落后阶级为例 / 257
第三节文化差异带来的族群发展差异——以宗教
少数族群为例 / 275
第四节印度的民族矛盾与冲突——以恐怖主义
活动为例 / 289
第八章印度民族问题与国际关系 / 314
第一节印度的海外移民 / 314
第二节印度民族问题及其与邻国的关系 / 325
第三节印度民族问题对地区国际关系的影响 / 332
下篇印度民族问题的启示
第九章建设民族国家的成果与经验 / 345
第一节印度民族工作取得的成果 / 346
第二节印度民族工作任重而道远 / 365
第十章简短的总结:印度民族问题的启示 / 374
主要参考文献 / 382
后记 / 393

精彩书摘

  印度是当今世界第二大人口国家,也是一个民族成分复杂、民族文化丰富多元的国家,在很多研究者眼中,“人种博物馆”、“民族大熔炉”、“宗教博物馆”、“语言博物馆”等都被称之为印度的鲜明标志。正如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所指出的那样:“印度的多样性是惊人的,这很明显,它是摆在表面上,谁都看得见的。”[印]贾瓦哈拉尔·尼赫鲁著,齐文译:《印度的发现》,世界知识出版社1956年版,第63页。许多西方学者在研究印度时,都对这个国度的极端多样性印象深刻并花费了大量精力予以探讨。Robert L�盚ardgrave,Jr�保琒tanley A�盞ochanek,India:Government and Politics in a Developing Nation,San Diego:Harcourt College Publishers,2000,p��13�敝泄�学者对印度所具有的这一基本特性给予了充分的重视,特别是研究印度历史、社会文化的学者更是如此,例如薛克翘就使用了土地神奇、风光旖旎、民情淳朴、风俗奇异、文化多样等词语来描述印度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参看薛克翘:《象步凌空:我看印度》,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版,第7页。尚会鹏则用“具有无比多样性和复杂性”这样的词汇来描述其文化传统。尚会鹏:《印度文化传统研究:比较文化的视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页。另一位中国学者邱永辉则把印度称为“宗教博物馆”,强调其所形成的博大、无所不包、多姿多彩的格局。邱永辉:《印度宗教多元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35页。这种多样性从古到今一直深刻地影响着印度的历史演进进程,而印度的民族问题又是这种多样性最典型、最集中的反映。一方面,印度的民族问题集种族、种姓、宗教、语言以及经济、社会文化等等各种因素为一身,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综合性社会事象;另一方面,它反过来又对社会的几乎每一个领域都发挥着无法轻视的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印度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进程中,民族问题始终是一个带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关键问题。
  从历史的角度看,南亚次大陆地处南亚、中亚、东亚和东南亚交汇处,自古以来就成为各个人种族群和文化的融汇之地,“尽管有难以逾越的隘口和浩瀚的大海阻拦着进入印度的通路,但是早自旧石器时代就有小群的原始人类流入次大陆,后来人们就一直设法来到这里”。A�盠�卑蜕衬分鞅啵�闵光沛等译:《印度文化史》,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9页。这种人种大规模迁移的过程延续了数千年,其中约在公元前2000年开始的雅利安人的迁入,公元7世纪之后信仰伊斯兰教的多个民族的数次南下并建立政权,以及近代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和长达200年左右的统治,就是这种过程的代表性案例。在人种逐渐融合的同时,各种文化也由接触而交汇、由交汇而交融,逐渐形成集多样和一体于一身的印度文化体系。可见,人种和文化的融合成为在印度最终形成血缘关系多样、文化传统多元、生活习俗和群体心理及行为方式各异的诸多族群群体的最重要原因。此外,在长期的共处中,来自不同人种和文化传统的人们又不断地相互影响和融合,在差异延续的同时又产生许多共同点,而在印度最终摆脱殖民统治获得独立之后,上述共性得到弘扬与发展,“印度人”的观念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统一的印度国家成为一个现实。
  绪论/ 00/\00\印度民族问题研究在研究者眼中,今天的印度社会最引人注目的依然是它那种极端多元化的特点,在民族问题上也不例外,其语言、宗教的多元性在地区之间呈现出相当明显的不同。尼赫鲁在几十年前就曾指出:“西北的帕坦人和在极南的坦密耳人(今天人们称他们为泰米尔人——引注)他们之间在外表上就少有共同之点。他们的种族世系是不相同的,虽然他们或者有共同的血统关系;他们在相貌上、身材上、饮食上、衣服上,而且当然,还有在语言上,都是不相同的。……在克什米尔,就使人想到喜马拉雅山那边的一些国家。帕坦的民间舞蹈就特别像俄国哈萨克的舞蹈。虽然有这些种种的不同,但在帕坦人和坦密尔人身上都无疑地显然具有印度的特征。”[印]贾瓦哈拉尔·尼赫鲁著,齐文译:《印度的发现》,世界知识出版社1956年版,第63页。他还坚持认为穆斯林问题是一个印度民族内部的问题,并认为穆斯林处于被经常侵犯的状态,这种不正常的状态实质上是对印度民族融合的一种反动,并造成这个群体成员对未来的恐惧,需要采用坚持不懈的友好来加以化解。Sarvepalli Gopal,Jawaharlal Nehru:A Biography,Vol��3,1956-1964,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4,p��172�钡�是他的这个良好愿望在印度独立过程中并没有变为现实,印巴分治时期,印度教徒与伊斯兰教徒之间仍发生了大规模的流血冲突,印度独立的领袖圣雄甘地为呼吁两大集团的团结殚精竭虑,最后壮志未酬献出了生命,却也没能阻止这种教派的流血冲突。印度独立之后,印度国内也不止一次陷入此类社会危机之中,克什米尔地区的长期动乱、20世纪70年代锡克教徒聚居地区发生的流血惨剧、印度东北部地区的长期动荡等,都是比较典型的事例。自20世纪末以来,印度教民族主义思潮的勃兴以及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的抬头,使印度的民族问题更增添了新的复杂因素,不仅增大了国家经济快速、均衡发展的难度,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尽管曾经有人坚持认为“从来没有过一个印度的存在……没有一个印度国家,也没有一个印度人民”,John Strachey,India,Its Administration and Progress,London:Macmillan,1988,p��5�钡�在几千年中,各个社会群体始终共同生活在一块相对固定的土地上,这块土地很早就有了“印度”这样的称呼;始终存在着一种为广大居民所认同的同一文化,这成为外人将其看为一个整体的重要纽带,“印度是一个文明统一体(Civilizational Entity)的理念早在吠陀梵文宗教和文学经典中就已经形成并延绵久远”。Francine R�盕rankel and Harry Harding,ed�保琓he India�睠hina Relationship Rivalry and Engagement,New Delhi: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p��18�钡搅擞⒂⊥持问逼冢�印度最终完成了行政管理意义上的统一。“千百万印度儿女……万众一心,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最终击败了强大的殖民者,一个崭新的自由印度由此诞生。”参看“普拉蒂巴·帕蒂尔总统在印度第64个独立日前夕对全国的讲话”,印度驻华大使馆:《今日印度》,总第106期,第2页。从此以后,印度的统一性得到彰显,人们就是在讨论印度的多样性问题时,也是在统一性的前提下进行的。
  从1947年摆脱殖民统治之后,历史上的印度次大陆逐渐演变为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多个国家,这就造成印度的许多民族问题并不单纯是一个国内事务,而直接涉及到与相邻国家乃至整个地区的关系。在全球化趋势推进的大背景下,世界民族问题的发展走向不可避免地影响和制约着印度民族问题的发展走向。当前,印度也和许多其他国家一样,面临着来自地区极端民族主义和恐怖主义的挑战,如何有效地消除国内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族群间的发展不平衡,特别是缩小经济落后地区和落后群体与其他地区和群体的差距,成为印度政府应对挑战时必须首先面对的问题,因为这个看似比较单纯的国内事务实际上也具有极为复杂的国际背景。而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当今世界人口最多、民族问题最为复杂的国家之一,印度的民族发展状况,以及其民族问题的新特点、新问题等都直接反映出全球民族问题的现状和趋势,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和效果如何,特别是探索民族社会经济发展新途径,寻求缓解民族矛盾,缩小乃至消除不同族群群体间在发展问题上的差异和不平等的有效方法,构建民族关系的新模式等,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印度民族问题研究的重要性已远远超出这个国家的疆界…………
  ……

《印度民族问题研究》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对某一具体事件、某一特定族群或某一狭隘地理区域的民族主义现象进行孤立的剖析,而是旨在提供一个更宏观、更具历史纵深和理论深度的视角,来理解印度这一复杂多样的南亚次大陆上,民族认同、民族主义思潮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政治动态的形成、演变及其内在逻辑。 导论:理解印度民族问题的复杂性 印度,这个拥有数千年文明史、无数语言、宗教、种姓和地域差异的国家,其“民族问题”并非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一个由多重维度交织而成的复杂集合体。它既涉及不同族群(ethnic groups)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权利诉求与互动,也关乎国家认同(national identity)在多元社会中的构建与维系。本书的核心在于,不将这些因素视为静态的、孤立的现象,而是尝试去揭示其动态的形成过程、内在的张力以及它们如何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当代印度社会的面貌。 本书的起点,并非直接进入具体的民族冲突案例,而是先置身于一个理论的框架之中。我们将考察“民族”(nation)和“民族主义”(nationalism)在不同学术流派中的定义与理解,并重点关注那些对于理解印度情境尤为重要的理论视角。例如,我们将探讨“前朝性民族主义”(primordial nationalism)的观点,即认为民族认同是根植于血缘、语言、宗教等客观要素的,与印度社会中长期存在的深层认同基础相契合。同时,我们也将深入分析“建构性民族主义”(constructivist nationalism)的理论,即强调民族认同是通过历史叙事、政治动员和文化实践等后天建构而成的。这两种视角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可以互为补充,共同揭示印度民族认同的复杂起源。 此外,本书还将审视“族群性”(ethnicity)与“国家”(state)之间的辩证关系。族群的界定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建构过程,而国家权力在界定、承认、甚至压制族群边界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印度,联邦制、宪法保障的少数民族权利、以及地方性的族群政治,都构成了这种复杂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书不会将民族问题简单地归结为族群之间的对抗,而是会关注国家结构、政治制度如何塑造和回应族群的诉求,以及族群动员又如何反作用于国家治理。 历史的织锦:从殖民到独立,民族认同的孕育与塑造 本书的一个重要篇幅将聚焦于印度近代历史的变迁,尤其是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民族认同是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被重塑和强化的。殖民统治本身就催生了一种“他者”的对比,模糊的地域和文化界限在共同反抗外来压迫的过程中,逐渐凝聚成一种初步的“印度”概念。我们将考察,殖民者为行政管理而进行的某些划分,如何无意中固化了某些地域或文化群体,从而为后来的族群政治埋下伏笔。 同时,印度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是本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不仅要记录甘地、尼赫鲁等领导人的思想和实践,更要深入分析民族主义运动内部的多样性。例如,印度国民大会党(Indian National Congress)作为一个争取独立的主要政治力量,其内部如何协调不同地域、宗教、语言和阶层代表的诉求?在争取独立的斗争中,是否存在对“印度性”的不同理解?例如,一些早期民族主义者对印度教文化传统的强调,对非印度教社群构成了何种影响?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宗教在民族主义叙事中的复杂作用。印度是一个宗教多元的国家,但印度教在人口和社会文化中的主导地位,使得宗教与民族主义之间的关系变得尤为敏感。我们将梳理印度教民族主义(Hindutva)的起源、发展及其在独立运动中的角色,以及这种思潮如何与世俗民族主义(secular nationalism)之间产生张力。对“宗教社群”(religious communities)的界定、政治动员以及国家对其的管理,都是理解印度民族问题的关键。 本书还将审视,在走向独立的过程中,不同地区和族群的利益是如何被整合或被边缘化的。例如,在1947年印巴分治的巨大创伤背后,隐藏着多少关于“国家边界”、“族群归属”和“政治权力分配”的深层矛盾?这种分裂的记忆,又如何持续影响着印度的民族构成和政治生态? 现代的挑战:权力、资源与族群政治 进入独立后的印度,民族问题并没有随着殖民者的离去而消失,反而以新的形式呈现。本书将深入分析,在独立后的政治经济发展进程中,民族问题如何与国家权力、资源分配以及社会公平等议题紧密交织。 首先,本书将重点关注印度的联邦制结构。联邦制的设计旨在平衡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然而,在实践中,各邦的设立、语言政策的推行、以及中央与地方政府在资源分配上的博弈,都深刻地影响着族群认同的强化和族群政治的演变。我们将考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央政府如何通过政策来管理或干预地方性的族群问题,以及这种干预又如何引发新的反弹。 其次,本书将探讨经济发展与民族问题的关联。印度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平等和资源分配不均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些经济上的不平衡,常常会与既有的族群、种姓或地域差异相互叠加,从而激化矛盾。例如,某些经济发展项目可能集中在特定区域,惠及特定族群,从而引发其他族群的“发展不公”的抱怨。本书将分析,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如何在客观上或主观上影响族群之间的关系,以及族群政治如何反过来影响经济政策的议程。 再者,本书将审视印度政治中的“族群选票”(ethnic vote bank)现象。在民主政治的框架下,政治力量常常需要动员不同族群的支持。这种动员过程,一方面可能促进族群权利的表达和政治参与,另一方面也可能加剧族群之间的对立,并将族群身份工具化。我们将分析,政党如何利用族群议题来获取政治利益,以及这种现象对印度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构成了何种挑战。 此外,本书还将关注少数民族权利的保障与实践。印度宪法虽然规定了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但在实际执行中,往往面临着诸多挑战。本书将通过案例分析,探讨少数民族在语言、文化、宗教和政治代表权等方面的诉求,以及国家在回应这些诉求时的得失。 理论的深化:超越二元对立的视角 本书的核心目标,是鼓励读者超越对印度民族问题的简单化理解,例如将其视为纯粹的“族群冲突”或“宗教战争”。我们将尝试提供一种更具 nuanced(细致入微)和更具洞察力的视角。 我们将深入分析“认同政治”(identity politics)在印度语境下的具体表现。认同政治并非简单的“我们”与“他们”的对抗,而是涉及到权力、资源、文化象征和历史叙事等多个层面。我们将探讨,在印度,认同政治是如何在不同层级(从村庄到国家)展开的,以及它如何与阶级、性别等其他社会身份因素相互作用。 本书还将审视“国家建设”(nation-building)在多元社会中的挑战。一个成功的国家建设,需要在多元的族群和文化背景下,构建一种共同的国家认同,同时又不压制和消灭原有的文化多样性。我们将分析,印度在国家建设的过程中,是如何试图在“统一”与“多元”之间寻求平衡的,以及这种平衡的达成存在着哪些内在的张力。 最后,本书将呼吁一种跨学科的理解方式。对印度民族问题的研究,需要借鉴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历史学、经济学乃至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通过这种跨学科的对话,我们可以更全面地把握印度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并为理解当代世界其他多元社会面临的类似挑战,提供有益的启示。 本书的最终目的,并非提供一个“解决”印度民族问题的万能钥匙,而是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和深入的分析,帮助理解印度民族问题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演变而来,又如何在当代社会中继续发挥着深刻的影响。通过对这些复杂动态的深入剖析,我们希望能激发读者对印度社会更深刻的理解,并对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民族认同与国家构建的议题,进行更具批判性的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视野极其开阔,它成功地将原本分散在不同学科领域(如人类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论点融会贯通,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分析框架。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讨论城市化进程中族群空间重构时所采用的视角。他拒绝了城市是“熔炉”或“冲突现场”的二元对立,转而探讨了资本的流动如何塑造了新的“功能性族群”——那些因共同的职业轨道和阶层利益而被动聚合在一起的群体,其内部张力有时甚至超过了传统的宗教或语言分野。这种将经济基础与文化表达紧密挂钩的分析路径,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当代印度城市社会不平等的理解。例如,书中对孟买非正规经济部门中,不同外来移民群体在“中间人”角色上的微妙竞争分析,揭示了在全球化背景下,身份标签如何被迅速商品化并应用于市场竞争中,这绝对是令人耳目一新的理论建构。

评分

我必须承认,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多次被作者冷静而克制的笔触所震撼。它并没有采取过度激烈的批判立场,但正是这种近乎冷峻的客观性,使得其结论更具穿透力。书中对“地方精英联盟”在国家政策执行中的“抵抗性适应”的分析,是我此前阅读的其他同类著作中罕有触及的深度。作者细致地考察了不同邦的地方政党机器如何巧妙地利用中央政府的意识形态语言,反过来为自身的派系利益服务,这是一种高超的政治生存艺术。尤其是在涉及资源(如水利、矿产开采权)分配的章节,作者并未将问题简单归咎于腐败或低效,而是展示了一种复杂的“交易型治理”模式,即稳定与不平等往往是地方政治家在不同利益集团间精心维持的动态平衡。这种对权力运作机制的深入洞察,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对印度单一国家的分析,它为理解发展中国家治理的普遍困境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参考系。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实在是太新颖了,完全跳出了我之前对印度社会固有的想象框架。它没有沉溺于那些老生常谈的种姓制度或宗教冲突的表面现象,而是深入剖析了权力结构如何在不同族群间微妙地流动与博弈。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于“次级身份构建”的论述,他巧妙地将后殖民理论与地方政治实践相结合,揭示了在国家层面民族主义话语强势推行时,地方社群如何利用自身的历史叙事和资源禀赋,重塑了自身的边界与认同。比如书中对某个特定邦农业合作社运动的个案分析,它清晰地展示了,即便是看似纯粹的经济组织,也必然承载着复杂的族群政治诉求,资源分配的竞争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精妙和复杂。这种对微观动力的捕捉,让原本宏大抽象的“印度问题”变得触手可及,同时也更加令人不安,因为它揭示了看似平息的矛盾,实则只是被压入了更深的结构性暗流之中。读完这一部分,我感觉自己对理解当代印度政治的复杂性有了一个更坚实、更具批判性的基础。

评分

我对作者处理历史材料的方式感到由衷的赞叹,这哪里是枯燥的学术梳理,简直是一场精彩的侦探小说。书中对于英属印度时期不同行政区划变动对族群心理影响的描述,尤其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并未简单罗列史实,而是通过档案中那些被边缘化的官员通信、地方报纸的社论等一手资料,重构了一个动态的历史场景:即族群边界是如何在殖民官僚的无心之举中被“固化”和“神圣化”的。有一章专门讲了二十世纪初一次看似无关紧要的土地丈量,是如何在数十年后演变成两派系之间最尖锐的冲突导火索,这种深远影响力的历史回响,被作者描绘得丝丝入扣。它挑战了那种认为族群冲突是“古老宿怨”的简单化理解,有力地证明了许多现代困境,其实是特定历史时刻下,权力技术与社会心理相互作用的产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跟随一位高明的历史学家,一层层剥开时间留下的迷雾,去追溯那些看似偶然的决策如何塑造了今日的现实。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精妙,它仿佛在引导读者进行一场从宏观到微观的“隧道挖掘”。开篇宏大的历史背景铺陈,为后续对具体社会断层的剖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作者在探讨语言政策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对文化心理的细腻捕捉。他没有停留在“语言是身份的载体”这一老套论断上,而是深入分析了双语或多语环境下,不同语言的使用频率和语境,如何潜移默化地构建了不同族群的“认知资本”和“社会信誉”。例如,对某大学招生录取标准中对外语能力要求的分析,竟能折射出地方精英如何通过文化资本的设置,来维持代际优势的传承。这种将政策、语言学和代际流动性结合的跨学科考察,使得全书的论述立体而饱满,充满了令人思考的张力。读完后,我深切体会到,在看似单一的“印度”身份之下,潜藏着多少精妙且脆弱的平衡,而每一次平衡的打破,都意味着深层次的社会震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