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当代国际政治析论(增订版)》是我国国际关系学界一部系统梳理国关理论的著作,对我国国关理论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引导作用。初版于1995年。作者在书中全面解读了国际政治领域中的相关概念和议题,作者在书中详细论述了全球化、主权观念、民族和民族主义、科技进步与国际关系、地缘政治、国际冲突及其解决、国际规则、集体安全等与当代世界密切相关的议题。
作者简介
王逸舟,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国际政治研究》主编。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创造性介入:中国之全球角色的生成》(2013)、《创造性介入:中国外交新取向))(2011)、《中国外交新高地》(2008)、《探寻全球主义国际关系》(2005)、《全球政治和中国外交》(2003)、《西方国际政治学》(1998)、《当代国际政治析论》(1995)、《波兰危机》(1988)、《匈牙利道路》(1987)等。先后到过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讲学、访问。
目录
丛书总序
重版绪论走过从前,走向未来
重印序言
写在前面
第一章 全球化:概念与动力
第二章 主权观念及其制约
第三章 民族和民族主义
第四章 科技进步与国际关系
第五章 地缘政治的观念与现实
第六章 意识形态辨识——兼评“文明冲突论”
第七章 国际冲突及其解决——兼论中国的安全环境
第八章 霸权和平与“国际规则”
第九章 联合国与集体安全
第十章 论“太平洋时代”
精彩书摘
《当代国际政治析论(增订版)》:
很多国家和国际社会一方面对美国非常头痛、十分讨厌,另一方面又拿它无可奈何,小心避免触怒这个霸主。我以为,在同这个特权国家打交道时,单凭意识形态的判断是不够的,意气用事的方式更可能带来相反效果,而国际法的角度及法律学者的思考,能提供有理、有利、有节的方式,对我们的外交人员和国际战略设计者会有所帮助。举例来说,当面临美国及西方盟友的压力,要求对伊朗和朝鲜等国的核计划加以“扑灭”时,我们不妨仔细察看一下有关国际法,对于核武器及核材料的研制、使用、政策宣示、衡量标准、后果影响等进行全面评估和衡量,看看美国及西方自身的核政策和做法有哪些合法与不合法,看看伊朗朝鲜等国的态度及行为有哪些问题,看看邻国、周边地区及国际社会不同部分的反应存在什么法理异同。这样做很快就能发现,譬如说:美国的多重核标准是麻烦的主要根源之一;美国对以色列的庇护存在难以服人的法律漏洞;美国自身扮演了核扩散的某种“领头羊”角色;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多份报告里同时含有鼓励和平解决和严厉制裁的成分,它与安理会的多份决议的性质不谋而合,从而加剧了目前这种久拖不决的状况。有了此类信息及法理判断,中国外交官在各种国际场合,就能据理力争,提出符合多数当事国乃至国际社会多数成员利益的看法,如支持某些阿拉伯国家提出的“中东无核区”倡议,要求国际社会及安理会防止少数国家把基于自身私利提出的标准当作国际大家庭的共同尺度,拒绝将武力方式作为唯一选择等。
再如,当美国一再要求别国参与它牵头的国际反恐斗争,发出“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威胁时,对于超级大国的强大裹挟力,比较策略的应对方式同样来自国际法的某些判定,而不是狭隘民族主义的激怒。我们不妨查询一下国际法学界的讨论,很快就能够见到:关于国际恐怖主义的定义,并非只有美国人或西方意义上的界说;国际社会以联合国为中心,以《关于国际恐怖主义的全面公约》为具体切入点,展开了大量富有思想性、现实意义和政策效果的探讨。对于“恐怖主义的法律定义”、“恐怖主义与反殖民主义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关系”、“国家恐怖主义”等争议点,并不存在单一的答案;国际恐怖主义定义中的共同法律要件,并不比这方面的严重分歧更多。39经验证明,列举“黑名单”、动辄制裁的办法,往往于事无补,并且经常适得其反。有了这样的知识,我们在外交斗争中就会理直气壮,以有力的证据直击霸权主义的要害,并以合适的主张推动国际社会遏止国际恐怖主义的努力。
作为一种规范,法律在国际范围内是一种共同的评判标准,它的增强势头是无疑的。从中国自身的实践中,我们不难悟出一个道理:国际范围的规范与相关法律,可以推动国际政治的进步,哪怕是缓慢的、潜移默化式的。当然,规范不是凭空产生的,不是坐等和现成的,它是行动者积极创造的,它需要获得承认、重视与政策跟进。从国际范围观察,存在着使各国更多接受国际规范的压力,而且日益明显;各国同时希望加强自己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话语权和尊严,政府需要通过国际形象的提升使公众有更大的尊严感和同心协力。这一切对于当代中国而言是特别需要的。我们特别要注意使之应用于中国的视角。中国是负责任大国;中国的政治制度和领导体制是富有成效的、公众拥护的和得到实践证明的。经过改革开放、日益融入国际社会、成为重要建设性成员的中国,都必须坚守这种态度,使用这种符合国际法和规范的立场,理直气壮地向世界宣示自己的存在与正义性。
上面说的是第一层意思,即我们需要更多地运用国际法.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斗争中占据法理的制高点。接下来的第二层意思,讲的是“打铁还需自身硬”,即作为一个希望负起更大国际责任的国家,中国必须不断提高自身遵从国际法和国际规范的水平与能力。
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观察,特别是从中国对国际制度、国际组织以及重大国际间法律规范的态度着眼,不难发现一根粗大而明确的线索,即新中国早期毛泽东时代对于国际体系的态度,是某种“拒绝”或“观察”;邓小平时代,变成了“加入”与“适应”;到现在,变成“争取更大发言权、承担更多义务”。今天,中国参与国际组织和各种公约的数量及程度,不仅达到本国历史上空前的水平,而且在世界大国里居于比较靠前的位置,中国以负责任大国的态度,与外部世界建立起相互依存的关系,由体系外大国到体系内的“参与人”再到体系中的“较强者”,身份的改变决定了中国对国际组织、规范和法律大相径庭的态度。如果我们想沿着邓小平开辟的道路继续走下去,对重大国际法和国际惯例的认真遵守乃至主动塑造和维护,显而易见是必由之路。
……
前言/序言
当代国际政治析论(增订版)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