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鲁少飞漫画的经典杰作,老舍之子舒乙亲自作序。
内容简介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以现实主义的笔法与悲天悯人的情怀,塑造了祥子、虎妞等一批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拥有重要地位,并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极高的声誉。同时,这部《骆驼祥子》还收录了42幅中国现代漫画鼻祖鲁少飞的珍贵漫画插图,可以说,鲁少飞是所有为《骆驼祥子》插图的艺术家中,年龄最长、地位很高的画家。老舍之子舒乙先生结合老舍与鲁少飞的关系,专门为本书做了序言。
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北京人,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戏剧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文博士》《我这一辈子》《正红旗下》;中短篇小说集《月牙集》《樱海集》《蛤藻集》《微神集》;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鲁少飞(1903—1995),上海人,中国现代著名漫画家、编辑家。代表作有《北游漫画》《改造博士》《淘哥儿》《马二哥》《骆驼祥子画传》等。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老舍先生的小说,只要印成本子,我差不多都看过,在艺术上,《骆驼祥子》是最成熟的。老舍先生的小说之一个令人不能忘的是他那一口纯熟而干脆的北平话。他的词汇丰富,句法干净利落,意味俏皮深刻。……在这部小说里,我们清晰的认识出一个人,他的性格,体态,遭遇,都活生生的在我们眼前跳跃着。
——梁实秋
《骆驼样子》是中日战争前夕写的,可以说是到那时候为止的很好现代中国长篇小说。……固然老舍慢慢脱离早先个人主义的立场,他显然还是个独立作家;而《骆驼祥子》尽管免不了有缺点,基本上仍不失为一本感人很深、结构严谨的真正写实主义小说。书中爽快直截的文字传达了北京方言的地道韵味。其中主要人物都实实在在的使人难忘。
——夏志清
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是名著,有过种类繁多的插图,也有小人书连环画……鲁少飞画的《骆驼样子》连环插图算是这个队伍中新发现的一位成员,对此,自然是值得高兴的。……鲁少飞先生在抗战前后和老舍先生有过一段非常类似的创作生活经历,仿佛是时代将他们两人拉在了一起,成了同一个战壕里的亲密战友。应该说,在这点上,鲁少飞和老舍在内心上是相通的,在做法上是一致的。
——舒乙
鲁少飞是20世纪中国漫画的开山之人,他顷尽全力,以专业的眼光编辑漫画刊物,培养年轻的漫画作者,他对中国漫画事业的贡献无人能替代
——林阳
前言/序言
序言:鲁少飞曾为《骆驼样子》做连环插图
春风文艺出版社编辑姚宏越带给我一个惊喜:发现了著名漫画家鲁少飞先生在1948年画的一套《骆驼样子》插图,多达四十二幅。真像是发现了出土文物一样,令人兴奋激动,又罕见又珍贵。
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是名著,有过种类繁多的插图,也有小人书连环画。据我所知,插图中最有名是丁聪先生的八幅插图,高荣生先生的五幅木刻插图和顾炳鑫先生的五幅国画彩色插图。而连环画起码有过三套,一套是孙之俊先生1950年绘制出版的《骆驼祥子画传》,一套是人民美术出版的小人书《骆驼祥子》,由小戈改编,关景宇、赵宝林绘画,另一套是1953年影华出版社出版的由冷干改编,金戈和龙禾绘画的小人书《骆驼祥子》,这一套最为糟糕,被老舍先生公开批判得体无完肤。
鲁少飞画的《骆驼样子》连环插图算是这个队伍中新发现的一位成员,对此,自然是值得高兴的。春风文艺出版社决定出一种以鲁少飞绘画为插图的新版《骆驼样子》,这自然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值得庆贺。
我更看中鲁少飞这个人。
原因是鲁少飞先生在抗战前后和老舍先生有过一段非常类似的创作生活经历,仿佛是时代将他们两人拉在了一起,成了同一个战壕里的亲密战友。
老舍先生写过一篇叫《我怎样写通俗文艺》的文章,里面介绍了他写通俗文艺的经过。抗战改变了一切。老舍先生的生活和创作都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他由济南逃到武汉。他开始注意利用鼓词宣传抗战的问题,也开始试着用旧剧的形式与歌唱来写新的抗战剧本。他住在武昌千家街福音堂的冯玉祥先生院中。在那里何容先生、老向先生负责编辑《抗到底》月刊,专门发表通俗作品,老舍成为主要撰稿人。冯玉祥先生还邀请赵望云、高龙生、汪子美等几位画家办《抗战画刊》,邀请老舍写歌词,由画家画成抗战的“西洋景”,像拉洋片那样,一边唱,一边让观众看宣传画。譬如,老舍编词的《西洋景词画》:
往里头瞧来往里观
日本鬼子太欺咱
强奸妇女在街上
男人捆在电线杆
鞭子抽来刺刀砍
鲜血直流尸不全
房子烧完钱抢去
大箱小柜往外搬
同胞若不再还手
眼看绝种快杀光
我们都是男儿汉
谁不报仇谁汉奸
往里瞧来又一篇
…… ……
无独有偶,此一时期的漫画家鲁少飞,虽然和老舍不在一处,却也干着同样的事。早在1934年,鲁少飞在上海主编《时代漫画》,他是上海漫画家救亡协会的负责人,他的《时代漫画》是当时资格最老,拥有画家最多、影响最大的漫画刊物。抗日战争爆发后,老舍先生在武汉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团结了几百名包括左、中、右都在内的爱国作家,一致对外。而稍晚一些,也在武汉,成立了“中华全国美术界抗敌协会”,鲁少飞是四十三名理事之一。1938年初,在武汉成立了“中华全国漫画作家协会”,鲁少飞是排名第三的十五位委员之一。他们出版的《抗战漫画》上发表了该会的《战时工作大纲》,里面明确指出要制作巨幅宣传画,悬挂于重要地点,要画西洋镜画片,参加民众教育。
瞧,一样的宣传画!一样的画西洋镜画片!一样的编歌词相配!
完全一样。
应该说,在这点上,鲁少飞和老舍在内心上是相通的,在做法上是一致的,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战友,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士。
抗战前鲁少飞画过一张非常有名的《文坛茶话图》,虚构了一堂文坛盛会,其中画有老舍先生,后者位在林语堂和冰心之间。此画证明,鲁少飞对老舍先生神往已久。
鲁少飞画的《骆驼祥子》连环插图最初发表在1948年10月《世界画报》复刊号第一期上。此刊一共只出版了五期,第一期登十幅,以后四期各登八幅,共得四十二幅。但出版说明中指明,鲁少飞当时画了一百多幅。其中未及出版的目前无存,已无法找到。
鲁少飞画的《骆驼祥子》连环插图是和老舍先生1946年访美,以及《骆驼祥子》被翻译成英文并在美国成为畅销书一事有关。《世界画报》揭露,《骆驼祥子》当年在美国曾计划要拍成电影搬上银幕。很明显,这些是插图出现的时代背景,证明成画并非偶然,何况,鲁少飞对老舍已经神交有年了。
然而,老舍先生当时正在美国纽约,他不会看见上海的《世界画报》,他或许根本不知道有过鲁少飞画插图这件事。
如今,出版鲁少飞这套插图,作为一个喜讯,恰似一件好礼物,告慰老舍先生的在天之灵,很好很好。
舒乙
二〇一四年五月,北京
《海鸥》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以俄罗斯十九世纪末期为背景,深刻探讨艺术、爱情、人生价值以及时代变迁的戏剧。故事围绕着一群生活在乡村庄园中的知识分子展开,他们的生活表面宁静,内心却波涛汹涌,充满了理想的幻灭、情感的纠葛和对未来的迷茫。 人物与情节 故事的核心人物是年轻的、才华横溢但理想主义的女主角妮娜。她渴望成为一名伟大的演员,并在生活中寻求真挚的爱情和意义。她深深地爱慕着三步列夫,一位具有前卫艺术思想的剧作家,视他为自己的偶像和灵魂的指引。三步列夫则沉溺于自己的艺术创作,同时又被另一个女演员玛莎所吸引,玛莎是一位成熟、世故而又充满魅力的女人,她代表着三步列夫内心深处对物质和现实的妥协。 妮娜的继父索林是一位年迈的陆军少校,他一生平庸,渴望年轻时的辉煌,但现实只能让他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和对生命虚度的遗憾中。索林的兄弟,同样是一位老者,他与索林之间充满了对过往的争执和对彼此人生的评判,展现了年老时的无奈和孤独。 妮娜的母亲阿尔卡吉娜是一位骄傲、虚荣的女演员,她对女儿的艺术抱负不屑一顾,更关心自己的名声和地位。她与三步列夫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的情感关系,既是爱情,也是对彼此虚荣心的相互满足。 康斯坦丁·特里戈林,一位著名的作家,他的出现扰乱了庄园的平静。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对艺术的理解与妮娜的理想主义格格不入。他对妮娜的才华有所欣赏,但同时也无意识地伤害了她的感情,将她推向了更深的绝望。 此外,还有妮娜的童年玩伴,一位名叫麦德维杰夫的青年,他对妮娜怀有深沉的爱意,并默默地守护着她。他对三步列夫的艺术理念持怀疑态度,认为那些空洞的理想只会摧毁现实生活。 主题探讨 《海鸥》的核心主题之一是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的深刻反思。妮娜代表着纯粹的艺术理想,她对爱情和事业的执着,最终被现实无情地击碎。她试图通过模仿和追求玛莎的艺术道路,却发现那并非她真正的归宿。她的理想如同易碎的“海鸥”,最终在残酷的现实中被折断翅膀。 爱情的多重维度也是剧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剧中展现了不同形式的爱情:妮娜对三步列夫的狂热崇拜,三步列夫对玛莎的欲望与依赖,玛莎对名利的追求,以及麦德维杰夫对妮娜默默无私的爱。这些爱情关系错综复杂,充满了误解、失落和痛苦。作者通过这些人物的爱情悲剧,揭示了人性的脆弱和情感的易变。 艺术的价值与意义是另一条贯穿全剧的线索。三步列夫试图通过他的新戏剧来打破陈规,追求艺术的革新。然而,他的努力并未得到广泛的理解和认可,他的作品成为了他内心挣扎和对现实不满的宣泄。剧中的人物对艺术的理解各不相同,有人视其为生命意义的寄托,有人视其为名利的工具,有人则对其感到困惑和迷茫。 时代的变革与个人命运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剧中人物。故事发生在俄罗斯历史上的一个转型时期,旧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正在受到冲击。庄园经济的衰落,新思想的涌现,都给这些生活在乡村的知识分子带来了不确定感。他们渴望改变,却又被固有的生活习惯和性格所束缚,最终在时代的洪流中走向各自的结局。 戏剧的冲突与发展 故事的发展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妮娜对三步列夫的感情由最初的崇拜逐渐演变为绝望的痛苦。三步列夫在玛莎的诱惑下,逐渐疏远了妮娜。索林则在对人生虚度的悔恨中不断叹息。阿尔卡吉娜则以她惯有的傲慢姿态,对周围的一切进行评判和干预。 剧中最具震撼力的场景之一是妮娜在一次演出失败后,在海边捡到一只被三步列夫打死的“海鸥”。她将这只海鸥视为自己爱情和艺术理想的象征,并将它带回,却最终在绝望中将它抛弃。这只“海鸥”成为了她悲剧命运的象征。 结局与反思 《海鸥》的结局是悲凉的。妮娜最终因爱情和艺术理想的破灭而自杀。三步列夫在经历了种种情感纠葛后,也未能找到真正的艺术和生活的方向。剧中其他人物也各自承受着人生的苦痛和遗憾。 然而,悲剧的背后也蕴含着深刻的思考。作者并非简单地宣泄绝望,而是通过这些人物的遭遇,引发观众对人生意义、艺术价值以及人与人之间复杂情感的深入思考。剧中的许多台词都充满了哲理,例如三步列夫对艺术创作的无奈,索林对生命流逝的感叹,以及麦德维杰夫对现实生活的质朴认知。 艺术价值 《海鸥》以其精妙的人物塑造、深刻的主题挖掘和极具诗意的语言,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契诃夫笔下的人物,无论多么微小,都展现出复杂而真实的人性。他对细节的捕捉,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这部剧作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爱情和艺术的故事,更是一面映照时代、映照人性的镜子,引发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共鸣和深思。它的艺术魅力在于,它并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将问题抛给观众,让他们在思考中寻找自己的理解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