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2015年上海精神文明发展报告 [智库报告,上海发布,权威报告,每年新版。]

智库:2015年上海精神文明发展报告 [智库报告,上海发布,权威报告,每年新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谢京辉,王泠一 著
图书标签:
  • 上海精神文明建设
  • 年度报告
  • 智库报告
  • 社会发展
  • 上海发展
  • 政策研究
  • 城市发展
  • 报告
  • 2015年
  • 权威报告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ISBN:9787552010213
版次:1
商品编码:11795809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智库报告,上海发布,权威报告,每年新版。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23
字数:31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上智库:2015年上海精神文明发展报告》为连续性年度报告,由总报告、理论专题报告和国情报告组成,集中反映了上海文化、城市文明、道德培育等多方面的全新发展成就和一线生动案例。

目录

序 智库:用更好的方式讲好中国梦 王战/001
总报告一 主动作为:以行业文明引领社会治理新风尚 上海市建设交通工作党委/001
总报告二 贯彻群团会议精神积极推进自我革新 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012
总报告三 2014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公告 上海市体育局/025
德育解构篇
全球化背景下:务必凝聚核心价值观 杨荣/045
德育与情感:从培养良好的习惯开始 张敏薇/051
以中国梦引领百年老校德育新进程 刘晓艳/059
关于中小学校利用博物馆平台加强素质教育的建议 陈燮君/067
暑期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了解社会原生态 顾春/070
活力虹口篇
坚持“五个注重”全面推进虹口精神文明建设 吴清/075
在大柏树科技创新中心理事会成立大会上的演讲 许宁生/080
关于虹口创新活力的国际化和本土化优势观察 王泠一/085
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系列活动的虹口报告 陈俭/091
讲好四大故事传播红色文化弘扬核心价值
——中共四大召开9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的实践和启示 中共四大纪念馆/096
聚焦金山篇
全面提升金山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区文明程度 李跃旗/103
全力推进金山区“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 金山区文明办/112
典型引领推动志愿服务网络常态化运作 金山区志愿者协会/119
关于基层开展公益广告宣传的探索与思考 张伟东/124
亭林镇:以文化软实力助创上海文明镇建设 张锋平/129
邻里关爱篇
好书记应当是个好环境——记静安区委书记孙建平 栾吟之/139
曹家渡街道:力推居民区“睦邻议事厅”基本规范 王燕锋/142
大医无疆——记达安花园小区专业志愿者储榆德 要英 张志俊/149
南京东路街道:依法推出基层治理“四张清单”南京东路街道党工委、南京东路街道办事处/156
重固镇:吸引群众自愿参与社会治理工作的新探索 孙挺/160
安亭镇:弘扬乡贤文化,加强基层治理 钱亚萍/166
七十周年篇
有感红色泥城:我们的幸福生活从哪里来 程奕珈/177
诞生于抗战时期的两首著名儿歌 姚云眷 姚云舒/179
腊梅盛开的地方——红领巾嘉定寻访先烈足迹 唐海越/184
老房子里参加纪念谢晋元将军故事会有感 陆天锴/188
能打动孩子们的故事必然永流传 马海邻/191
峥嵘岁月无遗憾——女英雄厉敏之的战时印象 张羽 李婷婷/194
点滴回忆铁军话成长九旬盐城续怀革命志 吴澄波/200
科教报国的长征:“抗日战争中的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党委宣传部 同济大学档案馆/205
人文坐标篇
关于上海新时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综合调研报告 上海市文联/211
上海图书馆:与时俱进的文明窗口和精神家园 叶汝强/225
展翅的蝴蝶:兼具悠久历史和水乡韵味的青浦博物馆 赵艳/231
凤凰来仪:激活传统与时尚的上海市民文化节 张洁/238
推进多元主体参与市民文化广场管理的探索实践 闵行区文广局/245
文明重塑篇
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六引效应” 谢京辉/255
“智”造创业为中国发展“强筋壮骨” 金福安/260
徐汇区2015—2017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三年行动计划 徐汇区文明委/263
打造以共青团为核心的青年社会组织体系 朱虹/274
体验护士节:在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探讨“品管圈” 王泠一/279
修志问道篇
从上海地方志看中国现代化的断层与进程 厉无畏/287
关于上海地方志工作特色、成效与新要求的调研 王伟光/295
修志问道:新时期体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力量 洪民荣/301
犹在征途: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楼源源/304
好米还需巧妇炊:今天我们这样写典型 杨思颖/310
跋铭记抗战文化的暑期实践和德育思考 王泠一/317

前言/序言

  序
  智库:用更好的方式讲好中国梦
  ——王战
  智库、公共政策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现代社会中,智库是沟通大学、研究机构与政府之间的桥梁。在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智库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富有创新性、实效性与前瞻性的智库,通过弥补知识与政策之间的鸿沟,在促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如下几个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是智库为国家治理体系提供新思想,进而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智库又称“思想库”“思想工厂”,从事“思想”生产和提供新的政策主张是智库的核心功能。智库一般通过长期的系统研究和分析,提出某种政策思想主张,并且反复倡导,以期使这些主张获得公众的支持和决策者的青睐,为政府所接受和使用。特别是一些研究性和学术性智库,往往更强调其研究成果的学术性和理论性,提出一些理论概念或者政策范式。比如“和平崛起”“北京共识”,等等。
  二是智库参与政府决策,提供政策设计方案,间接或者直接参与国家治理体系建设,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世界各国的多数智库大多以承担政府委托的研究课题作为自己的业务重心,并且经常围绕本国政府关注的国家内政外交、政治经济问题提出自己的政策主张,定期或者不定期地推出有关具体政策问题的研究报告或学术专著。智库参与政府决策的多少,提供的政策建议被政府采购的情况,等等,往往是判断一个智库是否成功参与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标准。
  三是智库通过引导舆论、启迪公众,促进完善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智库的专家学者大多是研究经济社会问题的精英人物,他们的思想观点和研究成果对于社会思潮的形成与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影响。智库对社会思潮和社会舆论的推动和引导功能主要通过诸如发行出版物、召开研讨会或举办培训活动、与媒体建立联系等手段和方式,有效介入公共决策。特别是智库与媒体关系,智库也需要媒体作为其研究成果的传播载体和沟通平台,智库通过媒体形成影响决策的社会氛围,为促进和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
  四是智库通过为政府储存和输送人才,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水平和素养,进而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智库的核心是研究人员,可以说人才是决定智库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智库也可以称作人才库。
  当前,中国发展智库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大力推进智库建设,走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道路,既符合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的需要,也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在参与全球战略竞争中谋求新的比较优势的重大战略举措。2013年4月,领导人总书记作出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批示,指出:“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形势的发展,智库的作用会越来越大。要高度重视、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智库”,为中国智库发展明确了方向。
  中国智库的内涵更应注重体现公共政策、公共利益与公共服务,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国家治理过程的理性公共参与非常重要,而智库集聚了各方的社会精英,能从不同视角对公共问题提出治理建议并引导公民参与,这是现阶段中国智库的重要使命。要实现这一使命,中国智库还需要创建一些符合中国国情的功能机制。除了要具备理论创新、决策咨询、舆论引导、国际交流等功能外,还需要在改革中形成中国特色的“旋转门”功能。中国政治制度与西方国家存在差别,西方国家的“旋转门”方式,不能简单套用至中国。在公务员制度及行政事业单位改革中,需要考虑留出“旋转门”的通道,这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
  所谓“新型”的涵义主要是针对“传统”而言的,具体包含四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指智库研究成果必须以理论创新为基础,表明决策咨询研究离不开学术研究的强有力支撑。决策咨询研究虽然是基于现实问题和实践需求,但不能脱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自然科学提供的理论基础。决策咨询研究的重要责任,就是通过语言系统的转换,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能够影响政策制定者做出有助于提升大部分社会成员福祉的公共政策,由此提升理论研究的应用价值。
  第二层含义,是指智库研究应以科学决策为目的,体现知识与政策的结合,表明“科学制政”必先于“科学执政”。“科学制政”提供可选择的方向和目标,如果方向和目标不科学,那么“科学执政”就是空中楼阁、无源之水,即便执行再谨慎、再高效也会事倍功半、徒劳无功,导致政府公信力丧失和政府规制失败,甚至导致社会失调失序。
  第三层含义,是指智库研究应体现决策咨询研究的问题导向与前瞻性,表明智库研究必须具有实践意义与可操作性。决策咨询的研究成果应当可以落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可执行可操作的政策,而且要在制度设计上具有合理性,这就要求智库专家重视实地调研,在全面掌握问题现状与趋势的基础上提出符合发展趋势,能指导现实并包含未来的政策建议,切忌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断。
  第四层含义,是指智库研究应成为专家学者深度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表明权力与知识互相结合的可能性、必要性与重要性。不同类型的智库在弥合知识与政策之间的鸿沟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很多,有的通过内参、专家咨询会等形式直接为政策制定者建言,有的选择出版具有影响力的专著、研究报告获取公众影响力,或选择在媒体上发表自己的观点获取媒体影响力,从而间接影响政策制定。不同类型的智库及其采用的不同方式,对政策制定的影响力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选择适合智库发展特点和符合推动科学民主决策内在规律的智库运作机制,对提升智库内在品质和外在影响力,进而提升权力与知识的结合度,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指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科学内涵需要在完善国家治理体系中得以完整体现与诠释,需要同党和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结合起来,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所谓国家治理,是相对国家政治基本制度安排而言,主要指的是国家在基本权力安排既定的情况下,如何使国家权力运行得合法、顺畅、高效与得到社会认同的问题。构建一整套与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而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实就意味着政治、经济、社会等多元利益主体的利益均衡,通过谋求多元利益主体之间的最大公约数,最大限度地充分发挥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社会组织以及广大群众等多元利益主体参与治理的积极性,构建协商民主体系,这也许就是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和体制之涵义。因此,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国家中长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现阶段,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智库建设和智库发展大有作为。这是因为,一方面,中国在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会不断涌现出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需要智库发挥解惑释疑、研判方向的功能和作用,需要智库建设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科学决策与民主决策,这对于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提出了新要求、新目标与新期待。另一方面,智库研究只有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投身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潮之中,更好地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创新,研究成果才有用武之地,才能体现出科学决策与民主决策的时代价值,才能形成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发展之道。因此,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提升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的高度,体现了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和执政理念的前进。
  需要强调的是:智库有责任用更好的方式讲好中国梦。中国梦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中华民族复兴的梦,是170多年来无数中国人前仆后继、不懈努力为之奋斗献身的追求和梦想。经过长时间艰苦的探索之后,我们终于找到了一条明确的发展道路,这就是中国道路,这条路越来越接近于实现中国梦。中国梦还是每一个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当今的中国,每一个中国人都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一个中国人也都在为实现向往中的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普通百姓的梦是中国梦的根本出发点。13亿中国人民的梦想汇成了中华民族崛起的中国梦。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是一致的、相通的。中国人不仅要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未来还会承担起更多力所能及的“国际责任”,为其他国家和民族实现他们所追求的梦想提供我们应尽的责任。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面临着许多共同的挑战,世界各国只有携手合作,才能应对这些挑战,实现各自的梦和共同的梦想。
  经过一系列深入讨论和交锋,我们对中国梦的理解和认识也更为深入,这不仅有利于外部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也有助于我们中国人更好地认识自身的发展。中国人今后还要用更好的表述方式向世界讲好中国梦,讲好中国故事。我相信,有关中国梦的讨论将会对国际学术界和国际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将会引发国际社会对于中国梦的关注和探讨。我也真诚地期待,国内外的朋友们仍能一如既往地关注中国发展,关注中国人追梦的历程,让我们为实现中国梦和世界梦而携起手来,并肩前行。
  (作者为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


 



智库:2015年上海精神文明发展报告 序言 精神文明建设,是衡量一个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更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内在要求。在时代发展的大潮中,精神文明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日益拓展,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上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国际化大都市,其精神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不仅对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全国乃至全球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智库:2015年上海精神文明发展报告》应运而生,它聚焦于2015年度上海精神文明建设的宏观图景与微观细节,以翔实的资料、深入的分析和前瞻性的视角,全面展现了这座城市在思想引领、道德建设、文化繁荣、社会诚信、法治环境、生态文明等多个维度的发展脉络与成就。本报告由上海智库研究机构倾力打造,汇聚了众多资深专家学者、一线实践者以及相关部门的权威信息,旨在客观、准确地呈现上海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剖析其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并为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 第一章:思想引领与价值共识的构建 2015年,是上海精神文明建设在思想引领方面持续深化、不断创新的一年。面对日益复杂多元的社会思潮,上海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习宣传贯彻作为首要任务,不断巩固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理论武装的深化与拓展: 报告详细梳理了2015年上海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方面的具体举措。通过各级党校、理论研究机构、新闻媒体等平台,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宣传活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特别是在基层,通过“理论宣讲小分队”、“网上理论课堂”等方式,将党的创新理论送到群众身边,解答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增进了社会共识。 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 在信息传播渠道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上海的主流媒体积极应对挑战,创新传播方式,把握舆论主动权。报告分析了上海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等平台在重大主题宣传、意识形态阵地建设、舆论引导等方面的表现。重点关注了媒体在传递正能量、弘扬真善美、回应社会关切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新技术、新平台,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社会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报告深入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2015年上海的落地生根情况。通过主题教育活动、公益广告宣传、文化产品创作等多种途径,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关注了在青少年群体、企事业单位、社区村落等不同层面的价值导向教育,以及如何引导市民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二章:道德风尚的弘扬与文明行为的养成 道德是社会文明的基石,而文明行为的养成则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智库:2015年上海精神文明发展报告》着重分析了2015年上海在道德建设和文明行为推广方面所做的努力。 公民道德建设的成效: 报告详细呈现了上海在践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方面取得的进展。通过“好人好事”的选树表彰、道德模范的示范引领、志愿服务精神的普及,不断提升市民的道德素养。对2015年涌现出的各类道德模范、先进典型进行了案例分析,展现了他们身上的可贵品质,并探讨了如何进一步扩大其社会影响力。 文明城市创建的深化: 作为全国文明城市建设的先行者,上海在2015年继续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报告分析了在城市管理、公共秩序、市容环境、服务窗口等方面文明创建的成效,以及在巩固和提升创建水平方面的新举措。特别关注了基层社区、窗口单位在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的具体实践。 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灵魂,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报告梳理了2015年上海在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的努力,包括失信联合惩戒机制的完善、信用信息平台的建设、以及在商业、政务、社会等领域的诚信宣传教育。重点分析了如何通过健全法规制度,加强信用监管,提升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 文明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 2015年,上海涌现出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文明实践活动。报告介绍了“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文明交通行动”、“文明餐桌行动”等活动在普及文明理念、倡导文明行为方面的成效。通过这些活动,将文明理念转化为市民自觉的行动,营造了更加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 第三章:文化繁荣与创新发展的时代印记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2015年,上海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城市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文化活力。 公共文化服务的优化与拓展: 报告深入分析了2015年上海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的举措。包括社区文化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与升级,以及如何通过“市民艺术节”、“文化惠民演出”等活动,让更多市民享受到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重点关注了新媒体技术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的共享与传播。 文化产业的创新与升级: 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城市,上海在2015年继续推动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报告关注了数字出版、影视制作、动漫游戏、文化旅游等重点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上海在吸引文化产业投资、培育文化品牌、推动文化“走出去”方面的战略部署。分析了创意经济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文化发展生态。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海始终走在前列。报告梳理了2015年上海在戏曲、书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努力。通过“非遗进校园”、“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等形式,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现代都市文化的塑造与引领: 上海作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其现代都市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报告探讨了2015年上海在流行文化、艺术展览、时尚设计、城市生活美学等方面的探索与创新,以及如何通过这些多元的文化形态,展现城市的独特魅力和时代精神。 第四章:法治环境的优化与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法治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良好的法治环境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2015年,上海在推进法治建设、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依法治市的深入推进: 报告详细分析了2015年上海在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推进依法治市方面的工作。包括健全地方性法规体系,加强执法监督,提升司法公信力,以及如何通过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社会治理创新的探索: 面对城市发展的新形势,上海在社会治理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报告关注了2015年上海在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加强社区自治,化解社会矛盾,提升公共安全感等方面的创新举措。重点分析了如何运用大数据、信息化手段,构建更加精细化、智慧化的社会治理新模式。 公平正义的彰显与保障: 司法公正和社会公平正义是法治的生命线。报告探讨了2015年上海在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以及如何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风险,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所做的努力。 第五章: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理念的践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5年,上海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方面持续发力,努力建设更加美丽宜居的城市。 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的成效: 报告详细梳理了2015年上海在空气质量改善、水环境治理、固体废物处理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和取得的成效。分析了环保法规的完善,以及如何通过科技手段和公众参与,提升环境保护的整体水平。 绿色发展理念的推广与实践: 报告关注了2015年上海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倡导绿色消费,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能源等方面的举措。探讨了如何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市规划、产业布局和市民生活,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 城市宜居环境的建设: 报告分析了2015年上海在城市绿化、水体保护、公共空间营造等方面的努力,以提升城市的宜居度和吸引力。 结语 《智库:2015年上海精神文明发展报告》不仅是对过去一年上海精神文明建设成就的一次全面梳理与总结,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一次深入思考与指引。报告所呈现的上海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彰显了这座城市在思想引领、道德建设、文化繁荣、法治环境、生态文明等多个维度上所付出的努力与取得的进步。 上海智库研究机构将持续关注和研究上海精神文明建设的动态,为这座城市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我们相信,在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下,上海的精神文明建设必将迈向新的辉煌,成为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靓丽名片。 [智库报告,上海发布,权威报告,每年新版。]

用户评价

评分

每次看到“上海发布”的字样,都感觉充满了权威性和信任感。这份《智库:2015年上海精神文明发展报告》,如果能如实反映当时上海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那将是一份非常宝贵的资料。我尤其关注的是,这份报告是如何衡量“精神文明”这个相对抽象的概念的。是仅仅通过一些硬性的指标,比如志愿服务时长、公共场所文明行为的统计,还是能够更深入地挖掘市民的内心感受和价值观念的变化?我希望报告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上海是如何通过各种途径,比如媒体宣传、教育引导、文化活动等,来提升市民的精神境界和道德素养的。同时,我也很好奇,在2015年,上海是如何应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并将它们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来加以解决的。这份报告,如果能够兼具宏观视野和微观细节,相信会非常有阅读价值。

评分

这份报告的名称“智库:2015年上海精神文明发展报告”,本身就带着一种专业和深度。我一直觉得,一个城市的魅力,不仅仅体现在其经济实力上,更在于其文明程度和文化底蕴。上海作为中国的一线城市,其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我希望这份报告能够提供一些关于2015年上海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所做的具体工作和成效。例如,在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方面,是否有一些创新的举措?另外,报告对于网络空间的文明治理,以及如何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否有深入的探讨和分析?我相信,一份优秀的智库报告,不仅仅是对过去一年工作的总结,更应该对未来发展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思考和建议。这份报告,如果能够做到这些,那将是一份非常值得认真研读的文献。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吸引力,那种深沉的蓝色配上简洁的文字,透露出一种庄重和权威感,让人一看就觉得这是一份含金量很高的报告。我一直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特别关注,特别是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因为我觉得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往往比GDP数字更能反映其真正的活力和吸引力。上海作为中国的国际大都市,其精神文明发展的方向和成果,对其他城市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每年都能看到这样的报告更新,说明它是一个持续的、有生命力的项目,而不是一次性的产物,这让我非常期待。我尤其想了解,在2015年这个时间点,上海在哪些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又面临着哪些新的挑战。是从文化教育入手,还是侧重于市民素质的提升,亦或是道德建设上的创新?书名里的“智库”二字,也暗示了其背后有专业的团队在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这份报告,在我看来,不仅仅是数据和事实的堆砌,更应该是一种思想的碰撞和智慧的结晶,能够引领我们对精神文明建设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作为一个对城市发展趋势有浓厚兴趣的普通市民,我一直对上海的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抱有极大的好奇。每年都会关注上海发布的相关信息,而这份《智库:2015年上海精神文明发展报告》,无疑是我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2015年,在我印象中,是社会转型和文化思潮活跃的一年,不知道这份报告会如何捕捉当时的时代脉搏,并通过精神文明建设的视角来解读。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中看到,上海在市民素质提升、社会公德养成、文化艺术普及、社区和谐建设等方面的具体实践和成效。例如,有没有提到一些成功的社区活动案例,或者一些能够触动人心的道德模范故事?更深层次地,报告是否能够揭示出上海在塑造城市精神、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突破?这些内容,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这座城市,或者热爱这座城市的人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能让我们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力量和温度。

评分

拿到这本书,第一个感觉就是厚重感,无论是从纸张的质感还是内容的编排,都透露出专业性。我本身从事社会工作,经常需要了解基层社会发展的情况,而精神文明建设,在我看来,是构建和谐社会最核心的部分之一。上海的报告,总会给我很多启发,因为上海在很多社会治理和文明创建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15年的这份报告,如果能够详细阐述当时的社会背景,例如当时社会思潮的变化、市民的普遍诉求,以及政府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具体政策和措施,那就太有价值了。我特别好奇,在信息化时代,上海是如何应对网络信息对精神文明带来的影响的,有没有提出一些创新的解决方案?另外,报告是否能够深入分析不同年龄层、不同群体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需求和表现,比如青少年、老年人,还有外来人口,他们的参与度和感受又如何?这种细致的梳理和分析,能够让报告的内容更加接地气,也更能体现出上海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和人性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