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种方式打开命运:用 了凡四训 理顺被卡住的人生

换一种方式打开命运:用 了凡四训 理顺被卡住的人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青城山上野狐禅 著
图书标签:
  • 了凡四训
  • 命运
  • 人生规划
  • 自我提升
  • 思维模式
  • 个人成长
  • 传统文化
  • 积极心理学
  • 卡点突破
  • 命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ISBN:9787515814629
版次:1
商品编码:1179797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用《了凡四训》理顺被卡住的人生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32
字数:4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重新解读影响了曾国藩、稻盛和夫的经典——《了凡四训》,找到与现代人生活的契合点,理顺我们在职场、家庭、个人理想等方面的困惑。
  2.通过明朝的兴衰起落,和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的人生沉浮,一步步解锁影响命运的元素——唯有改变了心,命运才能焕然一新。
  3.语言风趣,毫无距离感,情节跌宕,让人时而击掌欢呼,时而伤感叹息,有悲有喜,才是人生。
  
  海报:
  

内容简介

  总有一些时候,我们特别想去算命。算一算走过眼前的泥泞,会不会柳暗花明?
  算命,算的是未来,这本书没有把视角放在未来,而是放在了过去和现在,因为我们现在的命运是过去行为造就的,明天的命运取决于今天的行为,而今天的行为取决于此时此刻的心。
  人生的任何困境都是心的困境,疏通了心,就疏通了命。
  该书通过《了凡四训》改名、改心、改命运的故事,告诉人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换一种方式打开命运!

作者简介

  青城山上野狐禅,生于山间,长在林畔,读过几本古书经卷,曾想热血行走天涯,却成为一枚迷茫青年。投身商海,沉浮搏杀数十载,阅人阅书皆无数,而今年纪已到知天命,偶尔闲居青城山。没事修修道,参参禅,只求佛心道骨,儒在表面。立于正邪之间看世界,深藏功名之外品人间,笔耕不辍,深感生活本就是修行,大隐于市,身边处处都为青城山。

目录

序言 命运有一种正确的打开方式
第 1 章 一个卡在命运里的人
第 2 章 命运对人,是一场猫鼠游戏
第 3 章 一片树叶落下来,飘呀飘
第 4 章 到底是心如止水,还是心如死水
第 5 章 袁学海死了,袁了凡活了
第 6 章 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第 7 章 袁了凡的另一位贵人
第 8 章 把自己缩得愈小,进入的世界愈大
第 9 章 那一年的扫帚星
第 10 章 袁了凡的朋友圈
第 11 章 朱翊钧的名字,朱翊钧的命运
第 12 章 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死了人还活着
第 13 章 风雨如晦时,心更要笃定
第 14 章 不简单的人往往都有一颗简单的心
第 15 章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附录 《了凡四训》

精彩书摘

  一
  袁学海最初的名字叫袁表。
  袁表祖上的情况无从考证,因为他们故意隐瞒了,只知道曾经做过朝廷很大很大的官,光田地就有六百多亩。
  别人家有人做过大官,八辈子后都还要津津乐道,甚至夸大其词,一有机会就炫耀:给你说吧,我们家太爷爷过去当过省长,家里老有钱了。即使像屈原那样高洁的人,也忍不住要在《离骚》开篇就说:“我是高阳帝的后裔啊!(帝高阳之苗裔兮)”
  但为什么袁表家要隐瞒呢?是低调吗?
  不是!
  是要保命!
  因为他祖上做了大官后,不知到了哪一辈,因为名字没取好,或者乱改了名字,总之,心没有因名字而敞亮,懵懵懂懂地跟错了人,站错了队,站到了朱棣的对立面,结果被当了皇帝的朱棣满门抄斩。
  袁表的祖上作为一条漏网之鱼逃了出来。
  想到一夜之间,全家老老少少几十口人被杀,他也不愿独活,遂念了一首《绝命词》,投江自尽。
  “北风萧萧秋水绿,木落松陵野老哭。周武岂不仁,乃耻食其粟。生无益于时,九死又奚赎?吾将从彭咸,宁葬江鱼腹。”
  从这首绝命词可以看出,袁表的祖上不仅有文化,还很有种,竟然敢替建文帝打抱不平,宁死不当朱棣的臣民,颇有当年荆轲刺秦王的范儿——风萧萧兮易水寒!
  所幸的是,这个有种的人并没葬身鱼腹,被一个渔民从江中救了起来。
  从此隐姓埋名,逃匿到吴江。
  逃匿嘛,自然是悄悄地进庄,打枪的不要。既不敢张扬,也不敢四处去倒腾生意,只能龟缩在那里,用逃命时仓皇携带出的那些古董、字画和金条慢慢度日。渐渐地,坐吃山空,家道败了。
  当然,即使家败了,也还是要供孩子读书的,因为读书可以做官,做官可以重新光宗耀祖。(看来他们藏匿得很成功,抑或那时的政治气候比较宽松,不像有些时候,要追查祖宗十八代)
  最初,袁表的爹也是这样想的: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可后来却变了卦。为什么要变卦呢?
  没办法呀,实在是太穷了,穷得都揭不开锅了,不仅请不起名师上不起名校,甚至连农民工子女学校都上不起。
  他爹撒手人寰的时候,望着孤儿寡母,家徒四壁,眼泪吧嗒吧嗒流了下来,长太息以掩涕兮:“罢了,罢了,还是让吾儿学医去吧,既可以赚钱维持生计,又可以治病救人,弄好了,还能成为神医。”(当然,不是张悟本那种)
  他爹最后给儿子留下的遗产是:替他做了新的职业规划——当医生,争取做一个像张仲景那样的神医。
  成为医生,这是当时不能读书做官的人退而求其次的理想的职业规划。连范仲淹那样的人都说:“不为良相,当为良医。”
  正当袁表怀着当神医的梦想还没有成为神医的时候,遇见了一位神人。
  那天,不是初一,就是十五,在一个名叫慈云寺的地方,香客络绎不绝,香烟缭绕。寺庙门前热闹非凡,人山人海,有耍猴的、卖狗皮膏药的、乞讨的……十三四岁的袁表也跻身其中,蹲在地上,摆一个摊,叫卖些山药呀、枸杞呀、何首乌呀什么的。
  一位老人缓缓走了过来,仔细打量这位卖药的少年。那眼神就像医院里体检时的X光一样,似乎能够穿透五脏六腑,破译生命的密码。
  袁表被这束无形的强光所震慑,转过头来,看见老人身材魁梧,仙风道骨一般,一边捋着长长的胡须,一边惊讶地注视着自己。
  对于十三四岁的孩子来说,脑海中一定少不了很多幻想,越是穷人家的孩子,幻想越稀奇古怪,比如挨饿的时候,幻想白胡子神仙下凡给自己白面馒头;挨打受辱的时候,幻想披红风衣的超人把对方揍个半死;身处危险的时候,幻想蜘蛛侠拉自己一把。
  袁表仰视这位老人,心中又惊又喜:莫非今天遇见了神仙?他停住声嘶力竭的叫卖声,恭恭敬敬地站起身来。
  “你怎么会在这里?”神仙问道。
  袁表很激动,也很困惑。激动是因为神仙说话了;困惑是因为他听不懂神仙的话。“我天天都在这里呀!我不在这里,应该在哪里呢?”他心里嘀咕。
  “你应该在学校读书!”神仙斩钉截铁。
  袁表觉得神仙的话很怪,自己有些听不明白,就小心翼翼将神仙引至家中,想让母亲听一听。
  见到袁表的娘后,神仙做了自我介绍:“我姓孔,来自云南,对《易经》颇有研究。我看你儿子是读书做官的命。”一听这话,袁表头脑中那些五彩缤纷的幻想一下子破灭了。
  原来不是神仙,只是个半仙!
  他有些失望,有些沮丧。不过,很快一个更实际的想法冒了出来。半仙也行呀,没准儿自己是大富大贵的命,不然怎么独独盯上自己呢?
  要不算一算,他心里想。
  算算就算算,他母亲心里想。
  且慢,还是请孔老先生先算一算过去吧!母亲若有所悟,看来姜还是老的辣。
  孔老先生笑了笑,掐指算了起来。
  算过之后,母子俩惊讶万分——准,真准!
  袁表按捺不住了,赶紧算算将来吧。
  孔老先生又掐指算了起来:“你明年去考秀才,在县上考试的排名是第十四名,在市上考试的排名是第七十一名,在省上考试的排名是第九名。”
  母子二人十分激动,也有些怀疑,不过他们更想用实际行动去验证。
  在半信半疑中,袁表收起那些山药、枸杞和何首乌,也收起学医的心,准备入学读书。由于这时袁表已经入赘到浙江嘉善,遂决定以嘉善考生的名义报考(也许,那时嘉善的高考录取分低,入赘总该有点便宜占),并改名为“学海”。
  估计“学海”这个名字多半是孔半仙给取的,又多半出自这样一副对子: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取这个名字,是要配这样一颗心: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在浩浩荡荡的考试大军中,逮谁灭谁,做一个人见人怕的学霸。
  算完命,取完名,孔老先生便扬长而去,至于吃没吃饭,收没收钱什么的,《了凡四训》中没说,我们也就不得而知了。
  就这样,作为“袁表”的这个人已经悄然退去,而作为“学海”的这个人,即将以读书做官的心去打开命运。那么,这种方式会让他得到什么样的命运呢?
  二
  真是令人难以置信。
  第二年袁学海去参加考试,正如孔老先生所算,一丝一毫不差,一一应验。
  学海高兴得屁颠屁颠的。学海的娘激动得双手合十,忙念阿弥陀佛,继而又抬头凝视远方,轻轻呼唤:“孩子他爹呀,咱们家祖坟上终于冒烟了!”
  泪,两行带着激动、喜悦和憧憬的泪从她脸上流了下来。
  学海到底考了啥?母子俩如此激动。
  秀才!
  至于吗?考个秀才就高兴成这样?!
  各位有所不知,那时,秀才可不是一般人,不比现在的大学生一年好几百万,满大街都是。过去的秀才很稀罕,社会地位也比较高。秀才不仅摆脱了平民的身份,还有很多特权,比如,别人都要服徭役,秀才可以免一人徭役;别人见了县太爷要下跪,秀才可以不跪。(看来明朝也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据说,当年朱元璋与别人争天下时,把杭州城围得水泄不通,城中的守军为了保证粮食供应,就把百姓往城外赶,而朱元璋为了消耗敌军的粮食则下令:百姓一律不许出城,回去吃敌人的粮食!
  成千上万的人进不了城,也出不了城,就在双方交战的中间地带,不是被杀死,就是被饿死。
  不过,凡事都有个例外,朱元璋的这道命令也有一个例外:秀才可以放行!
  张三是种地的,对不起,回去找死吧!
  李四是戴眼镜的,你走吧,好好活着,将来俺们得了天下,需要你!
  这个事例,再一次有力地证明了这条真理:知识改变命运!
  当然,秀才不仅有很多实惠,更重要的是开启了一扇通往荣华富贵的大门,再往上走,可以成为廪生。廪,是粮仓的意思。廪生,就是指吃粮仓里的粮食的学生,即吃皇粮的,俗称“铁饭碗”。成为廪生,吃喝就不愁了,每年每月国家都会按时给你粮食或银子。你什么事情都可以不做,只管读书就行。
  廪生再进一步,就是贡生。贡,是上贡的意思。即你已经成了一件宝贝,地方政府不敢私藏了,要把你上贡给朝廷。
  贡生可以到北京的国子监进修,如果考上举人,就有资格做官。如果连续几次都考不上,组织部门也会调阅你的档案,酌情处理,把你列为后备干部,运气好,还会被委派去地方做官。
  那时候,贡生的运气总是很好,因为明朝的管理能力很差,但统治能力却很强。
  统治能力强的标志,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不听话,统统的砍了,有时一个案子能杀几万名官员,腾出几万个位置。这时由于萝卜太少,坑太多,贡生就可以乘机捡漏,当个县令县宰一类的小官。与此同时,明朝还有一项制度,父母死了,官员必须辞职,回家守孝,这样也就腾出了位置。所以,那时不管是真是假,官员对父母都很孝顺,生怕他们身体不好,死得太早,影响了自己的官运。(在这方面孔子是有远见的,他的办法是“父母在,不远游”,你想呀,你千辛万苦走到了宰相这个位置,父母突然死了,一敲回格键,白干了。还是父母不在,干着踏实)
  举人再进一步,就是进士。成为进士,就相当于在中组部挂了号,当官是迟早的事情。如果在进士之中,你的成绩排在前三名,跻身成为状元、榜眼和探花,那么,你就成了皇帝眼中的红人,弄顶乌纱帽,就如同笼子里捉一只鸡!
  所以,对读书人来说,他们梦寐以求的就是考试,冲关,不断往上升,成为进士,
  最好连中三元!(那概率比中五个亿的彩票还要难上数百倍)
  然而,无论前途多么灿烂,第一步必须考上秀才,拿到入门的通行证。
  所以,虽然秀才是小知识分子,却是进士的种子。
  当然,并不是每一粒种子最后都能结出果实,有些会被虫子咬烂,有些会被大风刮走,有些会被鸟雀啄食,但是总会有一些种子能够开花结果。
  学海坚信自己一定是那颗能够修成正果的种子。
  人性有很多弱点,最大的一条是贪。
  秀才学海在孔老先生的掐算下,既然打开了通往未来的这扇大门,就想再往里多偷看几眼,不,最好是将自己全部的命运一览无余!
  激动了一宿之后,第二天,学海出门了,他要去找孔老先生。
  “来了,我觉得这几天你该来了!”孔老先生说。
  学海对孔老先生的话一点儿也不惊讶,他是半仙嘛!
  “是不是想算一算一生的命运?”孔老先生问。
  学海点了点头。
  孔老先生用捋完长胡须的手,掐算起来。
  当命运的大门吱扭一声,慢慢被推开的时候,学海有些紧张,有些害怕,不过,更多的是兴奋,他的心怦、怦、怦直跳!
  很快,一张清晰的命运图呈现在他面前: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你将考第几名,升学为廪生,成为带薪读书的人。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你将升学为贡生,作为宝贝上贡给朝廷。
  成为贡生后,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你将被组织部门选派到四川一个县去当县长。
  在任三年半后,退休,回乡。
  五十三岁这一年阴历八月十四凌晨,寿终正寝。
  可惜,没有后代。
  就这些,完了?学海问。
  是呀,完了!孔老先生说。
  由于紧张和兴奋,学海没有仔细分析孔老先生推算出的命运图,只记住了自己能当县太爷这件事。
  县太爷那可不是一般人,是土皇帝,每天自己坐轿,别人抬轿,除了秀才,全县的百姓见了都要给他下跪,多威风,多有面儿啊!
  他小心翼翼将命运图牢牢记在了心里。
  ……

前言/序言

  命运有一种正确的打开方式
  住在青城山上,仰望满天繁星,我的思绪飘飘荡荡,穿越时空,想到了明朝的一个人。
  这个人名叫袁学海,是个草根,原本应该默默无闻,就像河边荒滩上的一株野草,悄无声息生长,悄无声息枯萎,没有人知道他是谁。
  可是,就是这个被命运卡住,没有多大出息的人,后来换了一种方式打开命运,结果命运竟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再后来,他把自己打开命运的独特方式写成了一本书,传授给子孙。
  这本书叫《了凡四训》。
  为什么叫《了凡四训》呢?因为袁学海后来改名为袁了凡。
  改名很平常,本不值一提,可是,对袁学海来说,这恰恰是他打开命运之门的独特方式。
  名字真有那么重要吗?
  人的名字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玄机?
  难道改名就能改命运?
  古往今来,因改名而改命的人,比比皆是。
  你听说过朱重八吗?没听说过吧,但你一定听说过朱元璋。叫“朱重八”这个名字,就是一个职业要饭的,改名为“朱元璋”,就当上了皇帝。
  你听说过“管谟业”吗?没听说过吧,但你一定听说过“莫言”。“管谟业”默默无闻,“莫言”闻名天下。
  你听说过“于力”吗?没听说过吧,但你一定听说过“司马南”。叫“于力”这个名字,只是个小编,改名为“司马南”,就成了名人。
  同一个人,名字不同,命运亦不同。
  所以,名字的改变,往往意味着命运的转折。
  不过,接着问题就来了,不是说人的命天注定吗?为什么改名就能改命运?
  也许,脾气火爆的重庆人要发表不同意见:“格老子,你说的不对,我们家隔壁的张老太爷,国民党抓壮丁的时候,改了十几次名字,逃跑了十几次,为啥子到现在还是没出
  名穷得叮当响呢?”
  改名是有学问的,不能乱改。
  改名最大的学问在于改心。
  如果只改名不改心,无论折腾多少次,也不可能改变命运。
  例如“朱重八”改名为“朱元璋”,就是既改名又改心。“朱重八”这个名字取得很随便,
  “重八”可以,“三八”也行,一看就知是用来混日子的,所代表的心也无非是想多讨一些残羹剩炙,混好了,顶多当上丐帮分支机构的经理。但“朱元璋”这个名字则大不一样,“璋”是一种尖锐的玉器,“朱”与“诛”同音,“朱元”是要诛灭元朝。当“朱重八”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朱元璋”时,也就意味着他扔掉了讨饭的残碗,换了一种打开命运的方式。这时他的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自己要蜕变成一柄诛灭元朝的利器,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老子跟你死磕,不是你死,就是玉碎;搞倒你,是我一辈子的追求。
  所以,“朱元璋”这个名字就像一根划燃的火柴,轰的一声,点燃了他心中蕴藏的所有激情、智慧和潜能。
  当一个人把做一件事情当成自己终身为之奋斗的事业时,往往所向披靡,无往而不胜。
  什么名,配什么心。
  什么心,配什么命。
  改名不仅仅是改一个称谓,更重要的是改心,换一种方式打开命运。
  在历史的星空下,《了凡四训》流传了四百多年,这种打开命运的方式,改写了成千上万人的命运,其中最有名的是曾国藩。
  曾国藩性格暴躁,桀骜不驯,算命先生算他将来会被砍头,为此,他心急如焚,夜不能寐。一天夜里,当他读到《了凡四训》时猛然醒悟:原来决定人命运的不是生辰八字,不是面相,而是内在的心,有什么样的心,就有什么样的命。手捧《了凡四训》的曾国藩激动不已,当即给自己重新取了个名字,叫“曾涤生”。“涤”是洗涤内心,“生”是获得新生,他发誓要学习袁学海改名、改心、改命运。
  后来,他果然改写了掉脑壳的命运,成为清朝名臣。
  还有一个日本人,命运相当悲催,出生贫困不说,还体弱多病,13岁时染上肺结核,差点丧命。好不容易考上大学,毕业后却找不到工作。后来好不容易找到工作,企业又面临倒闭,发不出工资。但就在焦头烂额之际,他有幸读到《了凡四训》,心中豁然开朗:
  任何事情都有起因,有结果。
  我现在的命运是我昨天的行为造就的,我明天的命运取决于我今天的行为,而我今天的行为取决于我此时此刻的心。这是谁也逃脱不了的因果循环。所以,只要能改变心,就一定可以改变命。
  从此以后,这个日本人坚信“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坚持用善来净化心灵。伴随着内心的改变,他的人生出现了转机,以前的恶性循环被切断,良性循环开始了。经过不断努力,他终于奋斗到老天爷出手相助的时刻,将两个濒临破产的小公司打造成了两个世界500强企业,成为日本经营之圣。
  这个人就是稻盛和夫。
  人生的一切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心的问题,解决了心的问题,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所以,很多时候,卡住命运的不是外面的人或事,而是内在的心。
  我命由我不由天,疏通了心,就疏通了命。
  那么,如何来疏通心呢?
  还是让我们从袁学海的故事开始吧!



摆脱困境,重塑人生:找寻内在的罗盘,拨开迷雾,开启崭新可能 我们的人生,有时会像一辆在泥泞中挣扎的马车,无论如何用力,都无法前行。那些卡住我们的,究竟是外在的不可抗拒的力量,还是源自我们内心深处的桎梏?我们是否只能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眼睁睁地看着机会从指缝溜走,徒留遗憾? 这本书,并非提供一套“万能钥匙”,帮你瞬间破解所有难题;也不是宣扬某种玄而又玄的神秘力量,让你一夜之间改变境遇。它是一份邀请,邀请你踏上一段深入自我的探索之旅,去理解那些不为人知的内在机制,去发掘那些被遗忘的潜能。我们将一同审视那些让我们停滞不前的“卡点”,它们或许是固有的思维模式,是难以摆脱的习惯,是面对挑战时的恐惧与不安,抑或是对过往的执念与不甘。 认识你所不知的自己:剖析思维的盲区与习惯的牢笼 在追寻改变的道路上,我们常常误以为问题出在外部环境——是运气不好,是时机不对,是他人阻碍。然而,深入观察,你会发现,很多时候,束缚我们的,正是我们自己。我们的大脑,在漫长的时间里,已经形成了一套习惯性的思维模式,它们像无形的轨道,引导着我们的判断、决策乃至行为。这些模式,在过去可能帮助我们适应环境,解决问题,但当人生进入新的阶段,面对新的挑战时,它们就可能成为阻碍前进的绊脚石。 我们将一同学习如何识别这些“思维盲区”。例如,我们是否常常在遇到困难时,倾向于将责任推卸给外部因素?我们是否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极端思维,无法看到事情的另一面?我们是否习惯性地放大潜在的风险,而忽视了可能的机会?这种自我欺骗,往往比任何外部障碍都更具毁灭性。 同时,我们也将目光聚焦于“习惯的牢笼”。日复一日的机械重复,虽然能带来熟悉感和安全感,却也消磨着我们的锐气与创造力。那些让你感到“卡住”的时刻,往往是由于你被固有的习惯所裹挟,无法突破旧有的行为模式。我们将探讨如何打破这些“舒适区”,如何有意识地去调整和重塑那些阻碍你成长的习惯,哪怕是从微小的改变开始。 重塑内在的 compass:导航人生航向,锚定清晰目标 当外部世界风雨飘摇,我们最需要的是一个稳定的内在“指南针”。这个指南针,并非来自于外部的指引或强加的期望,而是源自我们内心深处对自我价值、人生意义和长远目标的清晰认知。 我们将一同探寻如何建立和巩固这个内在的“指南针”。这包括: 价值的澄明: 什么是你真正看重的东西?是成就感、是人际关系、是创造力,还是内心的平和?当你的行为与你的核心价值保持一致时,你将获得强大的内在驱动力。我们将通过一系列的思考练习,帮助你层层剥离那些被社会、环境所塑造的虚假需求,找到真正属于你的生命坐标。 目标的锚定: 漫无目的地漂泊,只会让你在迷雾中迷失方向。我们将学习如何设定切实可行且富有意义的目标,并将其分解成可执行的步骤。这不仅仅是制定一个“愿望清单”,而是要理解目标背后的动机,以及如何将其与你的核心价值紧密联系起来。我们将探讨 SMART 原则的进阶应用,以及如何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保持目标的灵活性。 信念的重塑: 我们的信念,是我们看待世界的滤镜。如果滤镜是扭曲的,那么我们看到的世界也将是扭曲的。我们将审视那些限制性的信念,比如“我做不到”、“我不够好”、“我没有运气”,并学习如何用积极、赋能的信念取而代之。这并非盲目乐观,而是基于对自身潜力和客观现实的理性认知,建立一套能够支撑你前行的内在操作系统。 拨开迷雾,找寻路径:应对挑战的智慧与策略 人生并非坦途,挑战与困境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我们是选择被它们压垮,还是从中汲取力量,找到前进的道路。这本书将提供一系列实用的智慧与策略,帮助你更有建设性地应对人生中的“卡点”。 接纳与和解: 很多时候,我们与困境的缠斗,恰恰是加剧痛苦的根源。我们将学习如何理性地接纳那些无法改变的事实,如何与过往的和解。这不是消极的认命,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智慧,它能释放我们被过去所束缚的能量,让我们将精力聚焦于当下和未来。 视角的力量: 同一个事件,在不同的视角下,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意义。我们将练习如何跳出当下的困境,从更宏观、更长远的角度审视问题。这种视角的转换,能帮助我们发现隐藏的机遇,找到解决问题的创新思路。 行动的艺术: 知识不等于力量,只有转化为行动,才能产生真正的改变。我们将探讨如何克服行动中的阻力,如何培养持续的行动力。这包括建立有效的行动计划,如何从小处着手,积少成多,以及在行动中不断学习和调整。 韧性的培养: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百米冲刺。我们将学习如何培养坚韧不拔的品格,如何在挫折面前不轻易放弃,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力量。这是一种内在的“抗压能力”,它能帮助我们在风雨中屹立不倒。 开启崭新可能:从“卡住”到“流动”的蜕变 当你的内在 compass 重新校准,当你的思维模式得到优化,当你的应对策略更加得当,你将惊喜地发现,那些曾经让你感到“卡住”的人生,开始变得“流动”起来。 这是一种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的转变。你不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人生的积极参与者。你会发现,即使面对相似的困境,你的反应也会截然不同。你能够更清晰地辨别机会,更勇敢地抓住机遇,更坚定地走向你渴望的方向。 本书不提供任何速成的秘诀,它提供的是一套系统的方法论,需要你的投入、实践和反思。它更像是一张地图,指引你前进的方向,但真正的旅程,需要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去走。 这是一次关于自我发现、自我认知和自我超越的旅程。它将帮助你理解,你拥有比你想象中更大的力量,去塑造你的命运。当你学会如何“打开”你的内在世界,理解你自己的运作方式,那么,那些曾经让你束手无策的“卡点”,都将成为你通往更广阔人生的垫脚石。 现在,是时候停止抱怨,停止等待,开始行动了。翻开这本书,让我们一同踏上这段重塑人生的旅程,去发现那个更强大、更自由的自己,去开启属于你的崭新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终于找到一本能触动我心弦的书了,它不像市面上那些空洞说教的励志鸡汤,而是带着一种古朴却深刻的智慧。我一直觉得人生就像一盘棋,有时候走错了,下一步就处处受限,怎么也摆脱不了那个“卡住”的状态。这本书的出现,就像给我点亮了一盏灯,让我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处境,并且找到新的下棋思路。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你“你应该这样做”,而是通过一些故事和道理,引导你去思考,去发现问题根源。读完之后,我发现很多困扰我的事情,其实都可以用一种更平和、更理性的方式去面对。它不是教你如何“赢”,而是教你如何“和”,如何与自己的内心和解,与现实握手言和。这种境界,是很多浮躁的书籍无法给予的。尤其是一些关于“心念”的探讨,让我茅塞顿开,原来很多时候,困住我们的不是外界的困难,而是我们自己内心的执念。这本书读起来没有压力,反而有一种宁静感,仿佛在与一位智者对话,不急不缓,却字字珠玑。

评分

我之前总是觉得,我的努力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人生仿佛被一股看不见的力量扼住了喉咙,无论怎么挣扎,都无法前进。直到我翻开了这本书,才意识到,我可能一直用错了“力气”,或者说,我的“发力点”有问题。它并不是一本告诉你如何“成功学”的书,也不是提供“速成”秘籍的指南。相反,它更多的是在探讨“根本”的问题,关于人生选择的“道”与“术”。我记得里面有一个章节,讲到了“积累”的重要性,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否太过急功近利,是否忽略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点滴付出。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明白,命运并非完全不可改变,也并非全然由我们掌控,而是在一种动态的平衡中,由我们的“心”和“行”共同塑造。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可以审视自己过去的选择,理解现在的困境,并且更有信心地去规划未来。读这本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理顺”的体验,它帮助我梳理了那些混乱的思绪,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用我们熟悉的“成功学”的套路,而是从一种更宏观、更长远的维度来探讨人生的可能性。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到“卡住”,是因为我们被固有的思维模式束缚了,只看到了眼前的这一条路。这本书就像一个“破壁人”,帮助我打破了那些无形的墙。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期待”,以及这些期待是否符合事物的自然规律。我开始理解,有些事情,急也急不来,需要时间和过程。而在这过程中,我们可以做的,是不断地提升自己,调整自己的心态,并且以一种更开放的态度去迎接变化。它教会我一种“静待花开”的智慧,也让我明白,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我们内心深处也蕴藏着巨大的能量,等待被发掘。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思维的升级”,让我能够以一种更从容、更智慧的方式来面对人生中的种种挑战。

评分

我一直是个很“拧巴”的人,总是想着要“掌控”一切,但结果却常常适得其反,越是想抓住,越是失去。这本书像一剂良药,治愈了我一部分的“焦虑症”。它并没有教我如何去“改变”命运,而是教我如何去“理解”命运,以及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成为更好的自己。书中的一些关于“因果”的讲解,让我开始更加谨慎地对待自己的言行,因为我意识到,每一个微小的选择,都在悄悄地编织着未来的图景。它让我学会放下不必要的执念,拥抱那些我无法改变的,并专注于那些我可以改变的。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被命运推着走的人,而是开始有能力去“影响”命运,虽然这种影响是温和而持久的。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力量,在于内心的平和与坚韧,而不是外在的强求。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更深刻的生命领悟。

评分

这是一本我愿意反复阅读的书,因为每一次的阅读,都能有新的体会和感悟。它不是那种一目了然、看完就丢的书,而更像是一坛陈年的佳酿,需要慢慢品味,才能体会其中的醇厚。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顺势而为”的阐述,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与命运的“对抗”,反而让我们更加陷入被动。学会观察和理解“势”,并找到与“势”共舞的方式,才是真正的智慧。这本书并没有回避人生的苦难和挑战,但它提供了一种积极应对的框架。它让我明白,即使身处逆境,我们依然有能力去选择自己的反应,去调整自己的心态。这种内在的力量,才是真正能改变命运的关键。我发现,通过书中的一些方法,我开始能够更客观地看待自己遇到的问题,不再轻易被情绪左右,而是能够冷静地分析,找到最适合的解决方案。这种“理顺”的过程,带来了内心的平静和力量。

评分

人生就是这样,我们总要换个活法,这本书给我们的思维打开了一条路,很好,让我们丰富多彩的去生活。。。

评分

评分

人生就是这样,我们总要换个活法,这本书给我们的思维打开了一条路,很好,让我们丰富多彩的去生活。。。

评分

满意

评分

评分

满意

评分

人生就是这样,我们总要换个活法,这本书给我们的思维打开了一条路,很好,让我们丰富多彩的去生活。。。

评分

评分

满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