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一個世紀前,奧地利詩人裏爾剋在《安魂麯》中寫下這樣的詩句:“因為生活和偉大的作品之間/總存在某種古老的敵意”。
評分章太炎全集:菿漢微言、菿漢昌言、菿漢雅言劄記、劉子政左氏說、太史公古文尚書說等,不錯不錯。
評分然未通之時,通性自在,喻如真如;當其未通,喻如無明;由塞而通,喻如始覺。同本苟無通性,則終不可通;若無不通之性,何必待學習方知文義邪?雖然,斯例則通達矣,而終不解無明突起之由。餘以所謂“常樂我淨”者,“我”即指真如心。而此真如心,本唯絕對;既無對待,故不覺有我;即此不覺,謂之無明。證覺以後,亦歸絕對,而不至再迷者,以曾經始覺故。復有問言:“何時而有無明?”此難較不易釋,佛書多言無明無本際,蓋為此也。然深思之,故亦有說。時分之成,起於心之生滅,生滅心未起,則時分之相無自建立。因無明而心生滅,因生減相續而有時分之相,故謂之無始無明。苟諦察之,斯難又無自發矣。蓋真如門“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一落名言計度,即生滅門攝。故風水微塵瓦器金莊嚴具等以喻,閤法皆不諦當者,以非一切世閒有為法所得比擬故也。
評分用券蠻實惠……定價確實貴
評分精深的造詣,他的著作已經成為中國近現代史上重要的曆史文獻,是我國寶貴的曆史文化遺産。
評分惦記瞭好久的一本書,這一次有券終於買到瞭。
評分所謂“古老的敵意”,從字麵上來看,“古老的”指的是原初的,帶有某種宿命色彩,可追溯到文字與書寫的源頭;“敵意”則是一種詩意的說法,指的是某種內在的緊張與悖論。
評分…… 昔居束時,有人間言:“心本真如性,何綠突起無明?”桂伯華舉《起信論》風水之喻苔之。然水因風而有波,水是真如性,波是生滅心,風乃外來,本非水有,而無明、真如是一心法則。斯喻原非極成,有執是難,桂無以解。餘謂馬鳴之言容亦有漏。解斯難者,癮舉例雲:如小兒濛昧,不解文義,漸次修習,一旦解寤。當其既通,與昔未通之心,非是二物。
評分質量非常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