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科夫1942》是國內全麵介紹1942年哈爾科夫戰役的著作,該戰役在蘇德戰爭中是*具代錶性和極富戲劇性的戰役。在該戰役初期,蘇軍占據主動,先行進攻且讓德軍吃瞭不小的虧,但恢復過來的德軍扭轉瞭戰局。不過該戰役被淹沒在1943年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的曆史餘暉中,不太為戰史愛好者所關注。本書參考瞭30餘本德文、英文、俄文、中文專著,以全景描寫的方式從蘇德雙方詮釋,同時對被國內外均忽視的1942年1月巴爾文科沃戰役進行瞭詳細的描寫,揭示瞭其與同年5月發生的哈爾科夫戰役之間的緊密聯係,對軍事愛好者來說,是填補知識空白的重要參考書。
張大衛,安徽阜陽人,擅長蘇德戰爭史,德國、俄國軍事史,曾在《海陸空天慣性世界》等雜誌發錶過《火星行動》等文章。
前言
引子 彆列卡河畔的挽歌
第一章 序戰巴爾文科沃
第二章 蘇軍策劃哈爾科夫攻勢
第三章 德軍計劃“腓特烈”行動
第四章 蘇德雙方力量對比
第五章 北頓涅茨河上的風暴
第六章 衝嚮遠方的草原
第七章 巴爾文科沃的鏇風
第八章 西南戰略方嚮的決斷
第九章 北頓涅茨河畔的終麯
第十章 巴爾文科沃包圍圈的毀滅
第十一章 戰役餘波
補記 參戰主要人物的命運
附錄 雙方作戰序列
參考文獻
德軍已經將戈洛德尼揚斯基將軍和其麾下的第6集團軍團團圍住,整個集團軍連同大批友鄰部隊的十幾萬人被壓縮在彆列卡河畔數十平方公裏的包圍圈裏動彈不得。對於將軍來說,現在惟一可行的辦法就是組織手下每一名拿得起步槍的士兵奮力嚮東突圍,返迴己方戰綫繼續為祖國而戰。他相信自己能夠辦到這一點,畢竟就在8個月前的1941年10月,他就在首都西南方的布良斯剋附近成功率部突齣瞭德國人的重圍,並在隨後1941—1942年的蘇軍鼕季大反攻中狠狠地教訓瞭那些可惡的法西斯侵略者。
但事情卻沒有將軍想象得這麼順利,當麵的德軍已經將包圍圈徹底封死,德國空軍無休止的轟炸已經徹底打亂瞭第6集團軍和下屬部隊的聯係。當突圍發起時,戈洛德尼揚斯基將軍失望地發現自己隻能組織起3個步兵師的殘部和坦剋第21軍剩下的為數不多的幾輛坦剋。顯然,將軍拒絕瞭乘坐坦剋突圍這一相對保險的做法,決定像屬下絕大部分士兵一樣徒步衝齣德軍的重圍。他相信憑藉自己的經驗一定能夠將更多的部下帶離這個死亡之地。
就這樣,在1942年春末夏初烏剋蘭東部這個陽光燦爛的上午,戈洛德尼揚斯基將軍帶領他的部下以極為密集的陣形發起瞭衝鋒,德軍以密集的機槍火力構築起瞭地獄之門。擺在他們麵前的隻有兩條路——生存,或戰死!
起初,蘇軍突圍進展得極為順利,高呼著烏拉聲的蘇軍士兵在坦剋支援下成功壓垮瞭當麵德軍第60摩托化步兵師摩托車營的防綫,嚮東殺去,但越來越多的德軍趕來增援,並封鎖瞭突破口。隻有一小批極為幸運的蘇軍官兵和坦剋成功衝齣瞭德軍的火網,而戈洛德尼揚斯基將軍和更多的蘇軍官兵在這裏為祖國貢獻齣瞭自己最寶貴的生命。很快,這片河榖再次重歸於平靜,隻有四處堆積的蘇軍屍體和散落各處的雙方裝備訴說著這裏曾經發生的激戰……
難以置信的是,就在2周前,第6集團軍還是整個西南方嚮上蘇軍最為強大的集團軍,擁有超過10萬大軍和400餘輛坦剋,正作為蘇軍春季攻勢中最為重要的——哈爾科夫攻勢的主力,衝嚮烏剋蘭的第二大城市哈爾科夫,準備在那裏與友鄰的幾個集團軍會師後圍殲德軍第六集團軍,進而衝嚮第聶伯河上的渡口。5月16日,也就是進攻開始後的第4天,第6集團軍仍舊勢如破竹將沿途的德軍部隊打得潰不成軍。
指揮第6集團軍的戈洛德尼揚斯基將軍絕非等閑之輩,他早在1918年就加入瞭紅軍,在俄國內戰中擔任步兵軍官。當德軍1941年6月入侵蘇聯時,戈羅德尼揚斯基指揮步兵第129師在鐵木辛哥麾下參加瞭斯摩棱斯剋戰役,因在戰役中錶現突齣被提升為第13集團軍司令員。當年10月初,他率部參加瞭維亞濟馬—布良斯剋防禦戰役(即德軍進攻莫斯科的“颱風”行動第一階段),在那裏他的集團軍被德軍第二裝甲集團軍包圍,他率部成功衝齣瞭德軍包圍圈重迴己方戰綫,並於2個月後在葉列茨附近作為科斯堅科集群的一部率先對德軍第二集團軍第三十四軍發動反攻,一舉包圍並重創瞭這個軍。之後他調任第6集團軍司令員,指揮該集團軍參加瞭巴爾文科沃—洛佐瓦亞進攻戰役,並成功地在德軍戰綫上撕開瞭個大口子,建立瞭巴爾文科沃突齣部,從這裏,他的集團軍將衝嚮北麵的哈爾科夫……
那麼,究竟齣現瞭什麼事情,使得蘇軍第6集團軍在短短的10天之內竟落到如此境地呢?要想迴答這個問題,我們還要追溯到1942年1月那個大雪紛飛的時刻,從建立巴爾文科沃突齣部的巴爾文科沃—洛佐瓦亞進攻戰役,這場已經被大多數人遺忘的戰役談起……
……
對幾乎所有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史感興趣的讀者來說,1941年—1945年的蘇德戰爭是一個繞不過去的永恒話題。幾乎所有讀者都知道莫斯科城下蘇軍的逆轉,斯大林格勒的慘烈巷戰,庫爾斯剋的決戰和蘇軍最終攻剋柏林這些著名的戰役。但仍有不少同期進行的重要戰役卻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被遺忘,1942年春夏之交的哈爾科夫戰役即是其中之一。
在冷戰時期的西方軍事史界,這次戰役被作為斯大林格勒戰役的一個簡單注腳而簡單略過,同期的蘇聯軍事史界則試圖抹去這次極不光彩的大慘敗,由於赫魯曉夫在這次戰役中扮演瞭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因此對這一戰役的記述和評價自然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赫魯曉夫曾在蘇共二十大秘密報告中將哈爾科夫戰役中蘇軍的慘敗歸咎於斯大林的剛愎自用和獨斷專行,赫魯曉夫時代的齣版物在提及這一戰役時均采用瞭這一說法,但隨著赫魯曉夫的失勢,蘇聯的官方齣版物再次將戰役慘敗的責任歸於戰役的直接指揮機關——西南戰略方嚮軍事委員會。可以預料到的是,無論哪一本齣版物都沒有討論蘇軍在戰役中的具體損失。
隨著戈爾巴喬夫時代的到來及蘇聯的最終解體,大量蘇聯檔案和研究被解密,使得對這次戰役的進一步研究成為可能。基於俄羅斯解密的1951年蘇軍總參謀部對本次戰役的研究,在加入瞭部分參戰蘇軍將領的迴憶錄內容後,世界研究蘇德戰爭史的權威之一—美國陸軍退役上校大衛·格蘭斯於1998年齣版瞭《哈爾科夫1942—一次軍事災難的解剖》一書,第一次詳細地從蘇方視角分析討論瞭這次戰役。但關於德軍資料,格蘭斯隻采用瞭保羅·卡雷爾在《東進》中較為簡略的記述和一些通史資料,並沒有詳細研究德軍參戰部隊的部隊史和當時留下的一手檔案,也沒有認真比對雙方戰史,可以算作該書的一大缺陷。Osprey齣版社齣版於2013年的戰役係列叢書中,福澤剋所著的小冊子盡管聲稱自己采用瞭大量德軍資料,但經過筆者的認真核對後卻發現存在大量錯引和謬誤。2014年夏最新成書的盧斯所著的《“腓特烈”行動》一書則幾乎將所有敘述的重心全部落在瞭德軍部隊上,並沒有加入蘇軍方麵新的材料。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齣版的相關專著中盡管采用瞭大量解密前蘇軍檔案,但又大多沒有綜閤德軍相關戰史。
由於戰役過程的麯摺性,筆者自從接觸蘇德戰爭起不久就對本次戰役産生瞭濃厚的興趣,也積攢瞭大量相關資料。值得注意的是,蘇軍主攻集團軍第28集團軍時任司令員利亞貝捨夫的迴憶錄之前居然沒有任何研究者加以利用,而所有的研究者也都遺漏瞭1958年成書的《包圍戰的問題》中德軍前總參謀部人員戰後對本次戰役所做的研究。筆者希望在盡可能吸收之前諸研究者成果的基礎上,通過對比雙方史料能夠以一個更加全麵的視角來詳述哈爾科夫戰役的來龍去脈。
對於書中的一些問題,筆者也想藉機說明一下:1、對於資料齣入之處的取捨:德方資料統一以當時各部隊留下的作戰日誌為準,蘇方則以1951年蘇軍參謀總部的研究為準;2、本書的部分參考書籍來自互聯網上被數字化的圖書,因此在注釋中難以提供原書的頁碼,望讀者諒解;3、本書中為瞭區分起見,德軍軍級、集團軍級部隊均以中文大寫數字錶示,而蘇軍同級部隊則采用阿拉伯數字。師級單位德軍將番號放在兵種前,如第23裝甲師,蘇軍則將兵種放在最前,如近衛步兵第13師。
在本書的資料收集、寫作中,王軒、葉竹、拋錨的魚、平陽公主、黑鬱金香、十二月的墮落和MystBT4等軍迷朋友均提供瞭一係列中肯的寶貴意見和鼓勵;多年以來,高子豪、魏誌遠、陳南杉、陳凱、陳晨和夏樹山等好友則一直關心、支持和鼓勵著我。特彆感謝我最好的朋友、哥哥—劉任,幫我翻譯整理瞭大量外文資料,並且作為每一章的第一個讀者首先提齣瞭寶貴意見,也與我一同經曆瞭寫作過程中的酸甜苦辣,沒有我們兄弟兩人的共同努力,這本書是根本無法完成的。
感謝本壘打先生和指文圖書的編輯對我這一名初齣茅廬的作者的包容,正是他們和背後所有的工作人員使這本書從潦草的手稿不斷完善,並成為瞭在今天與讀者見麵的這本完整的書。
最後的感謝留給我的父母,感謝他們對我的理解和支持,感謝他們對我的養育之恩。
《哈爾科夫1942》這個書名有一種沉甸甸的力量感,仿佛預示著一段波瀾壯闊、充滿血與火的曆史。我最感興趣的是,這本書會如何去呈現“1942年”這個時間點在哈爾科夫戰役中的特殊意義。它是戰役的開始、高潮還是轉摺?書中會不會涉及戰役的起因和背景,比如當時德軍和蘇軍的整體戰略態勢,以及哈爾科夫在整個戰綫上的地位?我期待能夠讀到關於戰役進程的詳細描寫,包括那些往往被宏大敘事所忽略的細節,例如後勤補給的睏難、惡劣的天氣對作戰的影響,以及戰場上的通訊問題等等。如果書中能夠涉及戰役中的一些著名人物,並且對他們的決策進行分析,那就更好瞭。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相對全麵的視角,讓我能夠理解這場戰役是如何塑造瞭當時的局勢,並且為後來的曆史走嚮埋下瞭怎樣的伏筆。
評分讀到《哈爾科夫1942》這個書名,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齣無數關於二戰東綫戰場的畫麵。嚴寒、血戰、絕望與勇氣交織在一起。我猜測這本書或許會聚焦於這場戰役中的某個特定側麵,比如其中一場決定性的攻防戰,或者某支部隊的英勇事跡。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構架整本書的敘事的?是按照時間順序,還是按照主題來展開?書中的人物刻畫是否生動?有沒有那些能夠觸動人心的個體故事,那些關於士兵的犧牲、戰友的情誼、以及麵對死亡時的恐懼與擔當?我比較看重曆史著作中人文關懷的部分,希望能看到冰冷數字和策略背後,鮮活的生命痕跡。這本書是否會引用大量的曆史文獻、迴憶錄,甚至是當時的報紙雜誌?我希望它能提供多方麵的史料佐證,讓讀者能夠感受到那個時代的真實氣息。同時,我也期待這本書能夠引發我對於戰爭的本質,以及人性在極端環境下的錶現的思考。
評分我購買《哈爾科夫1942》的初衷,是源於對軍事曆史的濃厚興趣,尤其對東綫戰場的戰役細節頗為關注。從書名來看,它顯然聚焦於一段具體的、充滿戲劇性的曆史時期。我非常好奇,作者會如何描繪哈爾科夫這座城市在1942年所扮演的角色。它是否是戰略上的重要節點?其地理位置對戰局産生瞭怎樣的影響?書中會詳細闡述那些具體的軍事行動嗎?比如,雙方兵力的部署、武器裝備的特點、戰術的運用,以及戰役的轉摺點和關鍵事件。我期望這本書能夠提供豐富、準確的曆史資料,甚至是未公開的檔案證據,來支撐其論述。同時,我也希望能從中看到對戰役決策者的分析,他們的戰略思想、麵臨的壓力以及最終的成敗原因。這本書會不會深入探討戰役的深遠影響,比如它對後續的戰爭進程,乃至整個二戰格局所産生的連鎖反應?我希望它能是一部嚴謹的學術性著作,同時又不失可讀性,能夠讓即使不是專業曆史學傢的讀者也能從中獲得深刻的認識。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哈爾科夫1942》立刻抓住瞭我的注意力。我一直對二戰的各個戰役都頗感興趣,尤其是那些規模宏大、影響深遠的戰役。這本書的書名直接點明瞭時間和地點,讓我對它能夠提供的信息有瞭初步的期待。我猜測,這本書很可能是一部深入剖析這場戰役的軍事史著作,或者是一部以哈爾科夫在1942年的戰事為背景,描繪戰爭殘酷性與人性光輝的史詩。我非常希望能夠從中瞭解到,在那段激烈的對抗中,雙方的指揮官是如何運籌帷幄的?戰役中是否齣現瞭某些令人意想不到的戰術創新?亦或是,書中會著重描寫那些在戰場上浴血奮戰的普通士兵,他們的生活、他們的情感、他們的抉擇?我期盼這本書能夠提供令人信服的曆史細節和深入的分析,讓我對哈爾科夫1942這場戰役有一個更加立體、更加深刻的認識,不僅僅是戰役本身,還包括它所摺射齣的時代背景和人類命運。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泛黃的紙張質感,搭配上粗獷的字體,仿佛將人瞬間拉迴到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深入剖析二戰東綫戰場的書籍,而《哈爾科夫1942》這個書名本身就帶有某種宿命感和緊張感。我猜想,這本書應該不僅僅是簡單地記錄戰爭的進程,更可能是在探究那個特定時期,哈爾科夫這座城市所經曆的殘酷與掙紮,以及身處其中的人們所承受的磨難。也許,它會描繪齣冰天雪地中,雙方軍隊你來我往的殊死搏鬥,不僅僅是戰術層麵的博弈,更是意誌與信仰的較量。我特彆期待能夠瞭解到,在那段混亂的歲月中,普通士兵、甚至是普通市民,他們的生活究竟是怎樣的?有沒有關於他們的個體故事,那些在宏大曆史敘事中被忽略的渺小卻真實的瞬間?這本書會不會從不同角度去審視這場戰役,比如從德軍和蘇軍雙方士兵的視角,甚至是當地居民的視角?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我未曾瞭解過的細節,一些能夠讓我對這場戰爭有更立體、更人性化的理解的片段。
評分質量不錯,內容豐富,值得購買。
評分經典戰役,曼施坦因完美之作!
評分很好。
評分優惠給力,接著買
評分第二次 哈爾科夫戰役 曆史專著,各方材料都有所引用,如按作者所說應該是參考得最為全麵的瞭
評分一幅偉大戰捲
評分一場鮮為人知的重要戰役!
評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就是喜歡二戰時期的作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