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信息经济学两只癞蛤蟆在争夺同一个伴侣,它们都面临着重要的战略决定:应该为了心仪对象跟对手干上一架? 还是重新去找另一个对象?干一架有受伤的风险,但继续找也有成本。至少,继续找会耗费时间。再说,下一位潜在配偶说不定也有其他癞蛤蟆在追求。在这个决定中起重要作用的是每只癞蛤蟆对对手打架能力的评估。如果对手个头大,自己打赢的可能性低、受伤的风险大,恐怕还是继续寻找为妙。若情况恰恰相反,那就选择打一架。
不少此类决定都是在夜里做出的。因夜色袭人,难于视物,癞蛤蟆们发现,*好是依靠各种非视觉线索来做判断。*可靠的一条线索便是对手的叫声。一 般而言,个头大的癞蛤蟆,其声带厚且长,因此叫声*低沉。如果听到一声低沉的呱呱叫,癞蛤蟆就有理由推断那是一只大个儿癞蛤蟆发出来的。确实如此。
实验显示,较之高亢的癞蛤蟆叫声,普通癞蛤蟆*容易被低沉的叫声震慑。
潜在对手间的信息沟通目标互相冲突的参与者与有着共同目标的参与者,面对的沟通难题迥然不同。追求配偶的癞蛤蟆显然属于前一类别,经济交换活动的买卖双方也一样。比如,卖家有时会夸大自己产品的质量,买家则会压低自己的出价。至于潜在员工,会蓄意拔高自己的从业资历。
反之,桥牌的搭档双方却具有共同的目标。倘若桥牌手利用标准的叫牌手法向伙伴透露信息,伙伴便会按照表面意义来理解这一信息。欺骗伙伴不会带给桥牌手任何好处。这里的沟通,只是一个信息传递的单纯问题。这里的信息只需要理解即可,它的可信性毫无问题——误差除外。
然而,倘若沟通者的利益有矛盾,哪怕是潜在矛盾,也需采用一套全然不同的逻辑。比如,桥牌手对自己左侧的对手低声说:“我叫牌总是很保守。”对手会怎样理解这句话呢?它的字面含义很明确,然而,要是双方都是理性的人,考虑到他们之间的关系,这句话传递不了任何真实的信息。众所周知,打桥牌时叫牌保守是占优势的。因此,不管真假,桥牌手都有理由这样描述自己。这句话谈不上可信不可信,它没有传达任何信息。
适应大城市生活的人,很清楚该提防对产品质量的夸夸其谈。到底该怎样区分产品的好坏呢?类似地,生产者该如何让竞争对手确信,倘若后者敢进入自己的市场,他就会大幅降价?诚如前面讨论的桥牌一 例,诸如“我会降价”这类说法,无论真假,生产者都有动机这样说。它们传递不了任何信息。
然而,我们知道,竞争者确实能够沟通包含战略价值的信息,癞蛤蟆就能传播这样的信息。它们并不光是嘴上说:“我可是只大个儿的癞蛤蟆。”大个儿癞蛤蟆的暗示信息可信,无非是因为自己有巨大的身体屏障,而小个儿癞蛤蟆没有。癞蛤蟆的叫声就是一 个信号的例子:它是一种传递信息的手段。
癞蛤蟆的例子说明了潜在对手之间信号传递的两个重要特性:●信号*须难于造假;●如果有一方使用的信号能传递有利于自己的信息,则对方将被迫暴露不利于自己的信息。
P57-59
为什么专业投资顾问的投资建议不可靠? 为什么航空公司提供的飞机餐那么难吃? 为什么手动挡汽有5个档位,自动挡却只4个? 为什么收取会员费的网球俱乐部还要收取场地费? 为什么一个花盆里出产的粮食总量,养不活全世界? 《牛奶可乐经济学2》是《牛奶可乐经济学》的续篇。作者罗伯特·弗兰克从消费者行为学和组织行为学等*加专业的角度来阐释生活中的博物经济学案例。
如果你读过《牛奶可乐经济学》,那么看过《牛奶可乐经济学2》后,会对经济学和行为学有*深的了解,如果你觉得《牛奶可乐经济学》太浅,那么这本书将挑战你的经济学知识。如果你没阅读过《牛奶可乐经济学》,那么这本书依然保持了前者轻松、活泼、逗趣的风格。
罗伯特·弗兰克,博物经济学家。康奈尔大学约翰逊管理学院经济学和管理学教授。《纽约时报》经济专栏特约评论员。 弗兰克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在康奈尔的课堂上通过与学生问答的方式,收集本书中所讲到的生活中的经济学问题。经过二十多年的收集和整理,终于在2007年推出这本博物经济学著作。不同于传统经济学著作中充斥着艰涩的数学公式,本书中一个个妙趣横生的生活事例,将经济学化繁复为精妙。 《华盛顿邮报》这样评价他:弗兰克不是一位学术型经济学家。他主张经济学应该是一门根植于经验和观察的社会科学,而不是以数学为核心的硬科学。他的这本书把经济学从数学中解放了出来,并为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生根发芽提供了无限的能量。
中文版序圣诞树与小凳子引言 *通俗实用的经济学课堂
**部分欢迎来到妙趣横生的经济学世界**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你应该先参加工作,还是先去上大学?
为什么航空公司提供的飞机餐那么难吃?
经济学核心概念决策中的成本效益原则/常见的决策陷阱/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曲线/博物经济学第2章供给与需求
为什么航空公司的机票发售采取先到先得政策?
为什么苹果在旺季销售下降,海边别墅却在旺季价格上升?
经济学核心概念自由市场与低收入人群/供给与需求/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第二部分当消费者行为学碰上经济学第3章理性选择理论和需求理论的应用为什么收取会员费的网球俱乐部还要收取场地费?
为什么游乐园收取固定门票,而不是按游乐项目的受欢迎度采取单项收费?
经济学核心概念理性选择模型/需求曲线/消费者剩余/二部定价/需求的价格弹性第4章信息经济学为什么含蓄是一种迷人的品质?
为什么小城市的人在职业装上的花销比大城市的人少?
经济学核心概念潜在对手间的信息沟通/难于造假原则/充分披露原则/柠檬原则/炫耀性消费第5章偏好探源:利他及其他非利己行为的重要性为什么人们有利他的行为?
为什么人们要去给总统选举投票?
经济学核心概念利他选择/承诺机制/囚徒困境/喜好的差异性/公平原则第5章认知局限和消费者行为为什么在棒球界,年度新秀选手的次年表现一般都不好?
为什么房产经纪经常会带客户看两栋基本一样的房子,其中之一价格便宜、条件又好?
经济学核心概念非对称价值函数/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幸福感预测偏差/判断标准和偏见
第三部分当组织行为学遇上经济学第7章产品
为什么一个花盆里出产的粮食总量,养不活全世界的人口?
为什么建筑工人现场制作墙体,而在屋顶上使用预制结构?
经济学核心概念投入-产出以及产品函数/短期产品/长期产品/规模效益第8章成本为什么尼泊尔用人工生产砂砾,而美国用机器制造?
为什么工会强烈支持*低工资法?
经济学核心概念短期成本/生产分配/长期成本/选择*优投入组合第9章完全竞争为什么彩色照片比黑白照片成本低?
为什么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18轮大货车突然开始采用机翼型设计?
经济学核心概念利润*大化/完全竞争/看不见的手/完全竞争的应用**0章垄断为什么有些医生和律师会对低收入顾客收取折扣价?
为什么电影院给学生提供折扣电影票,但对爆米花却不打折?
经济学核心概念垄断的定义/垄断的5种来源/完全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1章不完全竞争为什么公司有时会做一笔明知永远也用不着的投资?
为什么如今大多数城市的杂货店比20世纪30年代时少得多?为什么纽约市居民区的杂货店比洛杉矶市的多?
经济学核心概念博弈论/纳什均衡概念/霍特林模型/消费者偏好与广告**2章劳动力要素为什么雨天难打车?
为什么闲暇不是吉芬品?
经济学核心概念短期劳动力需求/长期劳动力需求/劳动力的市场需求曲线/劳动力的供给**3章资本要素为什么垄断企业的股票,并不比完全竞争企业的股票好?
为什么投资信息不可靠?
经济学核心概念金融资本与实物资本/高效市场假设/股票与债券市场/投资信息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的很有意思,一眼就吸引了我。那种简约又不失俏皮的风格,让我想起了很多美好的学生时代,那种无忧无虑又充满探索欲的心情。拿到书的时候,沉甸甸的手感也让人觉得踏实,纸张的质感很好,闻上去有股淡淡的油墨香,阅读体验上就已经加分不少了。我一直对那些能把复杂概念用有趣方式解释清楚的书籍充满好感,特别是那些能引发我思考,让我看到日常生活中隐藏的深刻道理的书。这本书的书名就带着一种奇妙的组合感,牛奶和可乐,一个是日常饮品,一个是休闲零食,它们之间会有怎样的经济学联系呢?光是想想就觉得充满想象空间,迫不及待地想翻开看看,希望它能像它的封面一样,给我带来惊喜和启发,让我能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看待身边的事物,也许还能在其中找到一些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某些困惑的线索。
评分我最近对一些能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书籍非常感兴趣。这本书的书名,"牛奶可乐经济学(2)",听起来就有一种奇妙的反差感,牛奶和可乐,一个是基础饮品,一个是休闲选择,它们之间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我一直在寻找那种能够用轻松有趣的方式,解释复杂经济学概念的读物,毕竟,对于我这样没有专业背景的普通读者来说,枯燥的理论往往让人望而却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本引人入胜的故事集,里面包含了许多源于生活、又解释了经济学原理的精彩案例。它是否会探讨供需关系,价格的形成机制,又或是稀缺性对我们选择的影响?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惊喜,让我发现经济学原来可以如此贴近生活,并且能够从中获得启发,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一些日常现象,甚至是在做决策时,能多一份审慎和理性的考量。
评分当我在书店里看到这本书时,它的名字就引起了我的好奇心。“牛奶可乐经济学(2)”——这个名字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它将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并置,预示着书中可能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联系和洞见。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打破常规、从独特视角解读世界的书籍抱有浓厚的兴趣。经济学这个词听起来可能有点枯燥,但如果它能够巧妙地与我们日常生活中如此熟悉、甚至带有情感色彩的“牛奶”和“可乐”联系起来,那必然是一种非常新颖的尝试。我猜想,这本书会用生动有趣的方式,把那些看似抽象的经济学概念,转化成我们能够理解和感悟的道理。也许它会探讨选择的悖论,稀缺性的力量,又或者是群体行为的非理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进入一个充满智慧的奇妙世界,让我看到经济学在日常生活中的无处不在,并且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启发,让我对这个世界的运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是有些小期待的。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深入浅出讲解经济学原理的书籍情有独钟,毕竟经济学听起来总是有点高高在上,但实际上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颠覆我对经济学的刻板印象,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生动有趣的案例,来剖析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未曾深思的现象。比如,为什么某些商品会突然涨价,又或者为什么我们会对某些品牌情有独钟?这些背后是否都有着某种经济学规律在支撑?我希望作者能够像一位耐心又风趣的老师,引导我一步步揭开这些谜底。而且,“牛奶可乐”这个组合,本身就带有一种青春的活力和市场的气息,这让我猜测这本书会不会有很多关于消费心理、市场行为,甚至是流行文化与经济学之间联系的讨论。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耳目一新的阅读感受,让我不仅能学到知识,更能从中获得乐趣。
评分我非常喜欢那种能够用非传统的方式来解释复杂概念的书籍。这本书的书名,"牛奶可乐经济学(2)",立刻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它似乎在暗示着,经济学并非只有冷冰冰的数字和理论,而是可以融入我们日常的点点滴滴,甚至是我们喜爱的饮料之中。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善于讲故事的朋友,用一个个贴近生活的例子,来剖析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经济学原理。比如,它是否会讨论品牌效应的形成,消费者行为的心理暗示,又或者是不同产品的市场定位策略?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将“牛奶”和“可乐”这两个如此具象的物品,与经济学理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让我增长见识,更能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甚至激发我独立思考的能力,让我能够从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和分析我们所处的世界,让那些原本遥不可及的经济学概念,变得鲜活起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