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杂文集

鲁迅杂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鲁迅 著
图书标签:
  • 鲁迅
  • 杂文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思想
  • 评论
  • 文化
  • 经典
  • 散文
  • 社会批判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1097275
版次:1
商品编码:11836526
品牌:果麦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8
字数:180000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鲁迅先生的杂文写作近乎无所不包,写世道、写人心、写文学,都是他写得到位、写得入理、写到精髓。
  他的“死对头”梁实秋曾道:“鲁迅的作品,我已说过,比较精彩的是他的杂感。”
  这本《鲁迅杂文集》里的篇目,从《热风》《华盖集》到《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16本杂文集子一一选过。
  

内容简介

  

  《鲁迅杂文集》精选鲁迅先生1918年至1936年杂文写作经典58篇。自1918年发表第一篇《随感录》,到1936年离世,鲁迅先生写作的杂文,只付梓的杂文集子就有16部——从《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言论自由的界限》,大写世道;到《谈金圣叹》《论“他妈的”》,细察人心;再到《作文秘诀》《看书琐记》,谈诗论艺——兼容并蓄,无所不包。他是无可复制的“大先生”,因绝望而冷峻又因激愤炽焰燃烧的真男人——“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作者简介

鲁迅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904年赴日本仙台学医,后从事文学创作。1918年5月首次使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发表中篇小说《阿Q正传》。一生写作1000万字,其中著作600万字,辑校和书信400万字。

精彩书评

  

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叶圣陶
  鲁迅的作品,我已说过,比较精彩的是他的杂感。
  ——梁实秋
  他的讽刺和幽默虽然具有人类共同的性格,但也带有不可模仿的民族特点。
  ——法捷耶夫
  作为一个作家,作为一个执笔的战斗者,他是天才,但这天才太执拗了。
  ——史沫莱特
  不论当代人对鲁迅作了多么高的评价,未来的历史家对鲁迅的评价将比今人高得多。
  ——何满子
  

目录

003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016随感录三十五
018忽然想到(五至六)
022导师
024学界的三魂
028送灶日漫笔
032无花的蔷薇
038略论中国人的脸
042流氓的变迁044宣传与做戏
046言论自由的界限
048沙
050二丑艺术
052难得糊涂
054“京派”与“海派”
056北人与南人
058骂杀与捧杀
060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069灯下漫笔
077论“他妈的!”
081随感录三十八
085随感录五十九“圣武”
088论辩的魂灵
091战士和苍蝇
093杂感
096这个与那个
104谈皇帝
107小杂感
111《吾国征俄战史之一页》
113观斗
115文学上的折扣
117为了忘却的记念
128谈金圣叹
131世故三昧
134捣鬼心传
137爬和撞
139男人的进化
142算账
144中秋二愿
146忆刘半农君
149病后杂谈
161隐士
164论“人言可畏”
168“题未定”草(六至九)
184半夏小集
188死
197革命时代的文学
204读书杂谈
211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228无声的中国
234现今的新文学的概观
239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243作文秘诀
247看书琐记(一)
249看书琐记(三)
251汉字和拉丁化
254门外文谈
275六朝小说和唐代传奇文有怎样的区别?











精彩书摘

  《小杂感》

  蜜蜂的刺,一用即丧失了它自己的生命;犬儒的刺,一用则苟延了他自己的生命。
  他们就是如此不同。

  约翰穆勒说:专制使人们变成冷嘲。
  而他竟不知道共和使人们变成沉默。

  要上战场,莫如做军医;要革命,莫如走后方;要杀人,莫如做刽子手。既英雄,又稳当。

  与名流学者谈,对于他之所讲,当装作偶有不懂之处。太不懂被看轻,太懂了被厌恶。偶有不懂之处,彼此最为合宜。

  世间大抵只知道指挥刀所以指挥武士,而不想到也可以指挥文人。

  又是演讲录,又是演讲录。
  但可惜都没有讲明他何以和先前大两样了;也没有讲明他演讲时,自己是否真相信自己的话。

  阔的聪明人种种譬如昨日死。
  不阔的傻子种种实在昨日死。

  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
  大抵如是。大抵!

  他们之所谓复古,是回到他们所记得的若干年前,并非虞夏商周。
  女人的天性中有母性,有女儿性;无妻性。
  妻性是逼成的,只是母性和女儿性的混合。

  防被欺。
  自称盗贼的无须防,得其反倒是好人;自称正人君子的必须防,得其反则是盗贼。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每一个破衣服人走过,叭儿狗就叫起来,其实并非都是狗主人的意旨或使嗾。
  叭儿狗往往比它的主人更严厉。

  恐怕有一天总要不准穿破布衫,否则便是共产党。

  革命,反革命,不革命。
  革命的被杀于反革命的。反革命的被杀于革命的。不革命的或当作革命的而被杀于反革命的,或当作反革命的而被杀于革命的,或并不当作什么而被杀于革命的或反革命的。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革革……。

  人感到寂寞时,会创作;一感到干净时,即无创作,他已经一无所爱。
  创作总根于爱。
  杨朱无书。
  创作虽说抒写自己的心,但总愿意有人看。
  创作是有社会性的。
  但有时只要有一个人看便满足:好友,爱人。

  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
  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

  要自杀的人,也会怕大海的汪洋,怕夏天死尸的易烂。
  但遇到澄静的清池,凉爽的秋夜,他往往也自杀了。

  凡为当局所“诛”者皆有“罪”。

  刘邦除秦苛暴,“与父老约,法三章耳。”
  而后来仍有族诛,仍禁挟书,还是秦法。
  法三章者,话一句耳。

  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
  中国人的想像惟在这一层能够如此跃进。

前言/序言


在线试读

《鲁迅杂文集》精彩试读

《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中国清代文学家沈复所著的散文集,以其真挚的情感、细腻的笔触和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作者与妻子芸娘坎坷而温馨的生活画卷。本书共分六卷,分别是《闺塾》、《闲情》、《中年》、《坎坷》、《浪游》、《秋灯》,每一卷都记录了沈复在不同人生阶段的经历与感悟。 《闺塾》 卷,是沈复回忆与芸娘初识的篇章。年少时的沈复,聪慧过人,深受家庭的喜爱。然而,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遇见了芸娘。芸娘并非寻常女子,她出身官宦之家,却有着非凡的才情与见识。初见的惊鸿一瞥,便在沈复心中种下了情愫。随着两人的交往日益频繁,他们之间的感情也如春日初生的嫩芽,悄然滋长。沈复笔下的芸娘,聪慧、善良、富有情趣,她不仅是沈复的红颜知己,更是他灵魂的伴侣。他们一同读书,一同品茗,一同赏景,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充满了诗意与浪漫。沈复用充满爱意的笔触,勾勒出这对年轻恋人初恋时的美好与纯真,字里行间流淌着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珍视。 《闲情》 卷,则展现了沈复与芸娘婚后的生活。尽管家道中落,生活并不富裕,但两人依旧将日子过得有声有色。他们将简陋的居所布置得温馨雅致,用有限的物质,创造出无限的乐趣。沈复详细描绘了他们如何利用自然风光,在屋檐下搭建精巧的园林,种植花草,养育鸟雀,将生活的点滴都融入艺术的创作之中。他们一同品味食物的甘甜,一同欣赏夜晚的星空,一同吟诗作赋,将寻常的日子过成了诗。这一卷尤其令人动容的是,沈复将生活中的琐事,如烹饪、园艺、缝纫等,都赋予了诗意的色彩。他笔下的食物,不仅仅是果腹之物,更是蕴含着情感与温度的艺术品。他笔下的园林,虽然不大,却意境深远,宛如人间仙境。芸娘的贤惠与才情,在这一卷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她用自己的智慧与巧思,让沈复的生活充满了阳光与温暖。 《中年》 卷,描绘了沈复人到中年后的生活。此时,生活的重担逐渐压在肩头,家庭的琐事,经济的困境,都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沈复在这一卷中,坦诚地记录了生活的不易,包括家庭内部的矛盾,社会的现实,以及个人事业的坎坷。然而,即便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沈复与芸娘的感情依然坚韧不拔。他们相互扶持,相互鼓励,共同面对生活的风雨。沈复对芸娘的爱,在困境中愈发显得珍贵。他用克制的语言,描绘了两人在逆境中的相互慰藉,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妻子深深的依赖与感激。他们虽然失去了往日的悠闲与浪漫,但却收获了更加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在时间的打磨下,变得愈发醇厚与坚固。 《坎坷》 卷,更是沈复人生低谷的真实写照。命运的残酷,让沈复经历了诸多磨难。家人的离散,亲友的疏远,社会的排挤,都让他尝尽了人生的苦涩。他甚至因为贫困潦倒,不得不四处奔波,从事一些卑微的工作。然而,即使身处绝境,沈复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也从未放弃对芸娘的爱。他在困苦中,依旧思念着妻子,并将对芸娘的思念,融入笔端,成为支撑他前行的动力。这一卷充满了悲伤与无奈,但沈复依旧保持着一种朴实的乐观,他将人生的苦难,转化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字句间透露出一种饱经沧桑后的平静与坚韧。 《浪游》 卷,记录了沈复在漂泊旅途中的所见所闻。离开故土,四处奔波,让沈复有机会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也让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在旅途中,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人情世故,看到了社会的光明与黑暗。他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旅途中的风光,以及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物。虽然旅途艰辛,但沈复并没有忘记对芸娘的牵挂。他在旅途中,依旧时刻想着与妻子团聚的时光,并将旅途中的见闻,寄托着对妻子的思念。这一卷展现了沈复作为一位普通人的漂泊经历,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只有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但正是这种真实,才更显动人。 《秋灯》 卷,是《浮生六记》的最后一卷,也是最令人唏嘘的一卷。芸娘在贫病交加中去世,留下了沈复独自一人。沈复用深情的笔墨,回忆了与芸娘在一起的点点滴滴,那些曾经的欢声笑语,如今都化作了凄凉的秋风。他将对芸娘的怀念,倾注在笔端,写下了这段催人泪下的文字。秋灯下的孤影,映照着他对已逝妻子的无尽思念。这一卷充满了哀伤与孤独,但沈复依旧保持着一种对生命的热爱,他用真挚的情感,为这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画上了句号。 《浮生六记》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在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沈复的文字,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他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复杂的叙事,却将一个普通人的生活,描绘得活色生香,感人至深。他笔下的芸娘,是一位集才情、美貌、贤惠于一身的奇女子,她的形象,成为了许多读者心中的理想女性。沈复与芸娘的爱情,也成为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其真实性。沈复没有粉饰自己的生活,也没有夸大自己的遭遇,他只是用一颗真诚的心,记录下了自己的人生。这种真实,使得《浮生六记》具有了超越时代的生命力。它让我们看到,即使在贫困潦倒的生活中,依旧可以活出诗意,活出尊严,活出真挚的爱情。 《浮生六记》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它更是一部展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风貌的百科全书。从衣食住行,到节庆习俗,再到人情世故,沈复都用细腻的笔触,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记录。阅读《浮生六记》,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遥远的年代,感受着那个时代的生活气息。 这本书,适合所有热爱生活,追求真情的人阅读。它让我们懂得,生活无论多么艰难,都不要放弃对美好的追求;爱情无论多么坎坷,都不要轻易放弃心中的那份执着。在沈复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人的不平凡的人生,也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份温婉而坚韧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鲁迅杂文集》带给我的感受,与其说是一种阅读体验,不如说是一场思想的碰撞。鲁迅先生的杂文,不像某些大道理那样空洞无物,而是充满了具体的、鲜活的例子。他对于国民性的剖析,虽然写于百年前,却依然有着惊人的现实意义。那些“看客”心理,“看热闹”的态度,在当今社会依然屡见不鲜。他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也并非全盘否定,而是在批判中寻求进步,在扬弃中保留精髓。我曾以为鲁迅先生的文字总是沉重而压抑,但读完这本书,才发现他的文字中也饱含着对新生的渴望,对未来的期盼。他敢于揭露黑暗,是因为他心中藏着对光明的执念。他的批判,是为了唤醒沉睡的人们,让他们看到现实的残酷,也看到改变的可能性。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自我审视,逼迫我去思考,去质疑,去辨别。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对思维方式的重塑。

评分

我曾以为鲁迅先生的文字会是晦涩难懂的,但《鲁迅杂文集》的阅读体验却远超我的预期。他的语言朴实却极具力量,讽刺辛辣却又充满智慧。他笔下的人物,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愚昧麻木,都让我感到熟悉而又心痛。他对于社会现象的观察,角度刁钻,直指人心,让人读来不禁拍案叫绝,又深感无奈。我特别喜欢他将宏大的时代背景融入到细微的生活场景中,让读者在共鸣中体会到时代的沉重与个人的渺小。这本书不仅仅是阅读,更像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一次与先哲的思想交流。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时代,反思国民性的弱点,同时也为那些敢于反抗、敢于呐喊的声音而鼓舞。每一次翻开,都能从中汲取力量,获得启迪,仿佛在黑夜中看到了一盏明灯,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评分

初读《鲁迅杂文集》,我被其文字的锋利所震撼,但也逐渐领略到其背后深沉的关怀。鲁迅先生的杂文,不是简单的批判,而是带着一种民族忧患意识的深切反思。他揭露的国民劣根性,虽然写于过去,却依然在我们身上留下了痕迹。他的文字,如同手术刀般精准,却又不失温度。他并非冷酷无情地指责,而是带着一种痛心疾首的期望,希望唤醒沉睡的灵魂。我尤其喜欢他运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将抽象的道理具象化,让读者在读故事的同时,领悟深刻的哲理。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文学上的享受,更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它让我明白,一个民族的进步,离不开对自身缺点的深刻认识和勇于改正。读鲁迅,就是在与历史对话,与民族的灵魂对话,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对自我的拷问和升华。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鲁迅杂文集》,便被一股扑面而来的力量所震撼。鲁迅先生的文字,如同手术刀般精准地剖析着社会的肌理,直击人心的痛处。读他的文章,就像在黑夜中行走,虽然看不到前路,却能感受到脚下的坚实与方向。他笔下的那些人物,无论是阿Q、孔乙己,还是祥林嫂,都栩栩如生,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他们的悲哀、他们的麻木、他们的挣扎,无不令人心痛,又发人深省。我尤其喜欢他那种不动声色的幽默,在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深深的无奈与期望。他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说教者,而是一个与我们一同在泥泞中跋涉的同行者,用他那独具慧眼的文字,为我们点亮一丝微弱却坚定的光芒。每读一篇,都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时代的局限,以及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责任。这本书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面镜子,照出了过去的我们,也提醒着我们未来要走的路。

评分

《鲁迅杂文集》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在我迷茫彷徨时,伸出他那粗糙而有力的手,引领我走向更深邃的思考。我被他文字的张力所吸引,那种不动声色的批判,却有着排山倒海的力量。他很少直接说教,而是通过生动的叙事,巧妙的类比,以及辛辣的讽刺,将深刻的道理娓娓道来。我尤其惊叹于他对细节的捕捉能力,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琐事,在他的笔下,却被赋予了深刻的时代内涵。读他的文章,我仿佛能看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那些被压迫、被欺凌的普通人,以及那个在黑暗中苦苦思索、不懈抗争的伟岸身影。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一种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一种对个体责任的严肃拷问。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思考,不是空谈,而是要扎根于现实,勇于面对,敢于质疑。

评分

他的“死对头”梁实秋曾道:“鲁迅的作品,我已说过,比较精彩的是他的杂感。”

评分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评分

印刷质量不错,纸张质量还可以。京东物流更是没的说。

评分

正品不错。快递小哥速度很快。抽时间慢慢看。

评分

包含1918_1936的杂文,书的质量很好。

评分

静下心来看看书

评分

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子,值得收藏,很多以前看过的篇幅,现在回看感触多了很多!

评分

鲁迅先生的杂文非常值得一看,很深刻。

评分

他的“死对头”梁实秋曾道:“鲁迅的作品,我已说过,比较精彩的是他的杂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