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斯塔科维奇(附光盘)

肖斯塔科维奇(附光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一豪,音渭 著
图书标签:
  • 肖斯塔科维奇
  • 古典音乐
  • 音乐家
  • 传记
  • 音乐史
  • 作曲家
  • 光盘
  • 音乐欣赏
  • 艺术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西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4057059
版次:1
商品编码:1189327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艺术之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0
字数:87000
正文语种:中文
附件:光盘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永恒的作品,永恒的作者,是伴随我们的文明之路一直前行的。而这套《艺术之约》,便是一封跨越世纪的邀请函,翻开它,来赴一场艺术之约。
  《肖斯塔科维奇》讲的是音乐家肖斯塔科维奇的人生,同时用人生的河流串起每一处妙的风景,即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他的生命从哪里开始,他有怎样的家庭、怎样的童年、怎样的爱情、怎样的病痛,又怎样成长、怎样探索、怎样谋生,那些伟大的作品又是在什么情况下诞生……你会在这里一一找到答案。

目录

第1章 圣彼得堡的童年
肖斯塔科维奇一家
天才诞生
崭露头角
革命的洗礼

第2章 求学时代
考入音乐学院
幸遇“伯乐”
艰难的生活
《第一交响曲》

第3章 探索之路
华沙失利
风格巨变
“快乐作曲家”
赞誉与批判

第4章 时代号手
重获新生
恢宏巨制
《钢琴五重奏》
桃李满天下

第5章 烽火年代
不屈的列宁格勒
擂响战鼓
《第八交响曲》

第6章 困境与突破
战后创作
政治困境
和平的捍卫者
《第十交响曲》

第7章 桂冠作曲家
音乐家的春天
他国知音
晚年创作
最后的作品

精彩书摘

  《肖斯塔科维奇》:
  在了解这位“神秘”作曲家的生平和创作之前,我们有必要介绍一下肖斯塔科维奇家族。肖斯塔科维奇家族一直受到19世纪至20世纪初俄国知识分子的文化传统和革命民主主义传统的熏陶和影响。
  事实上,肖斯塔科维奇是波兰姓氏,而此时波兰是俄国的殖民地,它们的关系一向非常紧张。为了反抗俄国的占领,肖斯塔科维奇的曾祖父曾经参加了1830年的波兰起义,在华沙沦陷后遭到流放,而他的祖父博列斯拉夫·彼得罗维奇早在青年时代就走上了反对沙皇之路。中学毕业之后,博列斯拉夫·彼得罗维奇在格罗德铁路管理局获得了一份工作,并加入了一个名为“土地和自由”的秘密革命组织。在这个组织中,他经常散发革命传单,主持了一系列工作。作为波兰人的后裔,他坚决拥护波兰革命者的行动,加入了旨在追求波兰独立的波兰委员会。在19岁的时候,他组织并成功实施了雅罗斯拉夫·多布罗夫斯基的越狱大逃亡行动,这是他革命经历中最为辉煌的一页。雅罗斯拉夫。多布罗夫斯基是一位波兰革命者,当时被俄国沙皇判处死罪的他,正是在博列斯拉夫·彼得罗维奇等人的帮助下才逃离沙皇的魔爪,后来他担任了巴黎公社武装力量的总司令,成为革命者眼中的英雄人物。1866年,俄国的一位重要将军遇刺身亡,沙皇开始了大规模的搜捕行动,当时正在喀山的博列斯拉夫·彼得罗维奇被捕入狱,最终以“窝藏被通缉的国事犯”的罪名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托木斯克州。
  起初,他住在一个县城里,后来搬到托木斯克市,这时他未来的妻子——卡里斯托娃也被流放到这里,共同的追求和爱好使他们走到一起,成为一对革命夫妻。1873年,博列斯拉夫·彼得罗维奇一家被转移到纳雷姆,这里的生活条件更加艰苦。正是在这个遥远的北部边城,他们的儿子,也是我们的作曲家的父亲——德米特里·博列斯拉维奇诞生了。1878年,博列斯拉夫·彼得罗维奇迁到了伊尔库茨克市。当他摆脱了警察的监视之后,立刻变成了一个天才和一个精力旺盛的社会活动家、文艺评论家以及探险旅行家,后来他担任了西伯利亚商行伊尔库茨克分行的行长,甚至获得了伊尔库茨克荣誉公民的称号。最后,他选择了留在西伯利亚,并被选为伊尔库茨克市的市长,这对于曾经因犯罪被流放的人员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不过博列斯拉夫·彼得罗维奇做到了。
  ……
音乐巨匠的回响:二十世纪交响乐的灵魂深度探索 (本书不含《肖斯塔科维奇(附光盘)》相关内容) 这部鸿篇巨制,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份跨越时空、深入二十世纪音乐核心的导览图。我们将聚焦于那些塑造了现代音乐面貌、其作品至今仍回荡在音乐厅的伟大作曲家们。我们的叙事将避开对特定某位苏俄作曲家的详尽剖析,转而构建一个更宏大的艺术图景,探讨技术革新、社会剧变与个人情感表达如何在这一百年间交织、碰撞,最终凝结成不朽的音符。 第一章:现代主义的黎明与破晓之音 二十世纪伊始,音乐世界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瓦格纳时代的宏大叙事似乎已达顶峰,新的声音亟需冲破既有的调性束缚。本章将考察德彪西和拉威尔如何以印象主义的色彩,为听众打开通往自由和声的新世界。他们的音乐,如同雾霭中的光影变幻,预示着形式的松动与个人感受的凸显。 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维也纳的中心,那里,勋伯格正酝酿着一场更为激进的变革——无调性音乐的诞生。从早期充满晚期浪漫主义余晖的作品,到彻底放弃传统调性中心的十二音体系的建立,勋伯格的探索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对西方音乐数百年美学基础的深刻反思。我们不会深入探讨其追随者,如贝尔格和韦伯恩的精细结构,而是着重于这种“解放”对后续所有作曲家产生的震撼性影响。 第二章:民族主义的坚韧与地域之声 在两次世界大战的阴影笼罩下,许多作曲家并未完全沉溺于纯粹的抽象实验,他们选择回归本源,从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中汲取养分,以音乐为载体,承载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情感。 巴托克·贝拉在东欧广袤的田野上收集民歌,并将这些原始、粗粝的节奏与复杂的现代和声技巧熔铸一炉,创造出既根植于民间又具高度艺术性的独特语汇。他的对位法与节奏处理,展示了一种与德奥体系截然不同的逻辑结构。 与此同时,在北欧的严寒之地,西贝柳斯用他那近乎雕塑般冷峻的笔触,勾勒出芬兰的冰雪与史诗。他的交响诗如《芬兰颂》,以其雄浑的气魄和深沉的抒情性,成为了民族精神的象征。本章将侧重分析这些作曲家如何成功地在“现代”与“传统”之间架起一座坚固的桥梁。 第三章:新古典主义的回潮与对传统的继承 “回到巴赫!”——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对二十世纪初期过度浪漫化和过度实验化的反动。新古典主义的兴起,标志着对清晰结构、平衡形式和客观表达的重新呼唤。 以斯特拉文斯基为例,他在经历“俄国时期”的原始爆发后,转向了对十八世纪音乐手法的借鉴与挪用。但这种借鉴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用二十世纪的乐器配置和和声语言,对古典形式进行锐利的解构与重组。我们将分析他如何运用对位、节奏的错位和配器的透明感,来达到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艺术效果。 在法国,皮兰物的“法国六人组”则以一种更为轻快、讽刺和注重室内乐精神的方式,对抗着瓦格纳式的沉重。他们的音乐强调清晰的线条、节奏的活力以及对日常生活的关注,代表了艺术在动荡时代寻求轻盈与慰藉的一种努力。 第四章:二战阴影下的哲学追问 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重塑了地缘政治版图,更对艺术家的心灵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创伤。战后,一部分作曲家转向了更为极端的探索,试图用全新的、甚至可以说是“非人性化”的手段来表达人类所经历的巨大痛苦与信仰危机。 达姆施塔特的夏令营成为了战后前卫音乐的孵化器。那里的讨论核心转向了对十二音体系的全面系统化——序列主义的诞生。我们探讨了序列如何从音高扩展至节奏、力度、音色,试图在绝对的数学控制下寻求终极的秩序。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选择了这条极端的理性之路。同时期,德彪西的追随者梅西安则将目光投向了更深远的领域:他将鸟鸣、复杂的数学节奏(如非周期性节奏)以及天主教的神学思想融入创作,形成了一种色彩斑斓、充满敬畏感的音乐语言。本章将对比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战后路径——数学的绝对控制与信仰的无限超越。 第五章:电子媒介的介入与声音的边界拓宽 进入五十年代后,录音技术和电子合成器的发展,为音乐的创作打开了全新的维度。作曲家们开始思考,声音本身是否可以脱离传统乐器的限制而存在? 电子音乐的先驱们,如施托克豪森,在科隆的工作室里,探索了纯粹的电子音响的可能性,他们将声音的物理属性——频率、波形、空间分布——作为创作的核心要素。本章将详细介绍磁带音乐、合成器技术是如何被纳入古典作曲家的工具箱的,以及这种技术革新如何挑战了听众对“音乐”的传统定义。 此外,我们也会触及“机遇音乐”(Aleatoric Music)的哲学基础。约翰·凯奇通过引入随机性元素,迫使听众和演奏者直面音乐中不可控的成分,从而重新定义了作曲家的角色和作品的本质。这种对“意外之美”的追求,是二十世纪下半叶最为深刻的观念变革之一。 结语:二十世纪的回响与当代的对话 二十世纪的音乐是一部关于挣扎、革命、回归与重塑的史诗。从对调性的反抗,到对民族根源的挖掘,再到对技术与哲学的极限探索,这些作曲家们不断地打破陈规,拓宽着人类听觉体验的边界。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透视镜,帮助读者理解这些复杂作品背后的时代精神和创作动机,即便不聚焦于某一位特定的苏俄大师,我们依然能清晰地看到,正是这些广泛的、有时甚至是相互冲突的探索,共同构筑了我们今天所能聆听到的,二十世纪交响乐和室内乐那令人震撼的深度与广度。它们不仅仅是音符的排列,更是人类面对巨大时代变迁时,内心最诚实的记录。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瞬间就吸引了我——“肖斯塔科维奇(附光盘)”。光是这几个字,就足以勾起我对这位音乐巨匠的好奇心。一直以来,肖斯塔科维奇在我心中都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他的音乐,总是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力量,时而宏大悲壮,时而细腻深沉,仿佛是那个动荡时代最真实的写照。我常常在想,这位在历史洪流中经历过无数风雨的作曲家,究竟是如何将那些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融入他的作品之中的?这本书的出现,似乎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他内心世界的大门。尤其是“附光盘”的字样,更是让我兴奋不已。这意味着我不仅可以阅读关于他的文字,更能直接聆听他的音乐,将文字的描述与听觉的感受融为一体,从而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他的艺术。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带我走进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王国,去感受他音乐中的悲喜、愤怒与希望,去理解他音乐背后所承载的历史和人性。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与伟大灵魂的对话,一次对人类情感和艺术力量的探索。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让那些流动的音符和深刻的文字,引领我穿越时空,与肖斯塔科维奇本人进行一场跨越世纪的交流。

评分

对于“肖斯塔科维奇(附光盘)”这个书名,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许多画面。我记得第一次听到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时的震撼,那种直击灵魂的宏伟与悲怆,让我仿佛置身于战争的硝烟之中。他音乐的张力,那种在绝望中孕育希望的顽强生命力,是我一直着迷的地方。这本书的到来,让我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深入剖析肖斯塔科维奇的创作生涯,特别是他那些充满争议和时代烙印的作品。从他的早期作品如何奠定基础,到他在政治高压下的挣扎与反抗,再到他晚年作品的哲思与沉淀,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连贯而全面的视角。而“附光盘”这一点,对我来说更是锦上添花。这意味着我可以对照书中的分析,去聆听那些具体的乐章,去体会作曲家是如何通过音色、旋律、和声来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的。我希望光盘里包含的不仅仅是几首代表作,而是能覆盖他创作生涯的重要时期,让我能感受到他音乐风格的演变和主题的递进。这是一次深入理解肖斯塔科维奇音乐内在逻辑和外在影响的绝佳机会,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拨开迷雾,更清晰地看到这位音乐巨匠的艺术之路。

评分

“肖斯塔科维奇(附光盘)”——这几个字仿佛在召唤着我。我是一位对音乐史,尤其是20世纪音乐史深感兴趣的读者,而肖斯塔科维奇无疑是那个时代最重要也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他的音乐,总带着一种独特的“肖斯塔科维奇式”的旋律,一种在宏大叙事和个人情感之间游走的张力。我一直对他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如何在政治的压迫下坚持创作,甚至用音乐来表达隐晦的抗议感到好奇。这本书,特别是它附带的光盘,给了我一个绝佳的机会去深入了解这一切。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是一份对肖斯塔科维奇音乐作品的深度解读。我想知道,在那些著名的交响曲、弦乐四重奏中,他究竟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又寄托了多少未曾言说的情感。光盘里的音乐,将是检验书本内容是否准确、深刻的最佳佐证。我期待能读到关于他创作手法、和声特点、配器技巧的详细分析,并能在听觉上得到印证。这不仅仅是对一位作曲家的了解,更是对一个时代、一种生存状态的理解。

评分

当我看到“肖斯塔科维奇(附光盘)”这个书名时,我的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冲动。肖斯塔科维奇,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力量与悲情。我一直觉得他的音乐,是某种超越了个人,触及了时代集体情感的表达。他的作品,总能在最宏大、最壮阔的音乐语汇中,透露出最细微、最深刻的个人情绪,那种在巨大压力下的孤独与挣扎,总让我感同身受。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是一次期盼已久的召唤。我希望它能带领我深入探索肖斯塔科维奇音乐的灵魂深处,去理解他那些极具辨识度的旋律是如何形成的,他的复调技巧是如何被用来构建复杂的情感世界的。光盘的附赠,更是让我倍感惊喜。这不仅仅是文字的补充,更是活生生的音乐证据。我希望通过聆听,能够更直观地体会书中对特定乐句、特定段落的分析,去感受作曲家在音乐中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呐喊。这不仅仅是学习,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与音乐史巨匠的情感共鸣。

评分

“肖斯塔科维奇(附光盘)”——这个标题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这位传奇作曲家的敬意与好奇。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总有一种独特的力量,它既有宏大的史诗感,又能窥探到个体最深层的情感。我一直着迷于他如何在政治高压的时代背景下,依然能创作出如此充满生命力和艺术价值的作品。这本书,给了我一个深入了解他音乐世界的窗口。我期待它能不仅仅停留在对他生平的叙述,而是能深入剖析他那些标志性的音乐特征,比如他独特的旋律线条,他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以及他如何在音乐中巧妙地运用讽刺和隐喻。而“附光盘”的设置,则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实践机会。我希望光盘里收录的音乐,能够与书中的文字内容形成完美的呼应,让我能够边听边读,将抽象的音乐术语和深刻的艺术分析,转化为感性的听觉体验。这对我来说,是一次系统性地学习和欣赏肖斯塔科维奇音乐的绝佳契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