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你一定很少看书了,因为累;杂志也懒得看了,因为忙。
但你依然在看和读:早起的枕畔,浴室里面,午饭后的瞌睡间歇,临睡前的挣扎,你不时点开的手机屏幕上……
我们不能给你阅读的理由,但我们知道,有些内容可以让你的朋友圈更优雅。
我们不能拼接你碎片化的时间,但我们相信,有些阅读可以让你放慢脚步,哪怕只是假装。
内容简介
《常读·人物志:一个人与一群人》汇集了商人、媒体人、演艺人士、老派知识分子等各界人士,将罗永浩、杨丽萍、徐克、甄子丹、范以锦等人的人生故事汇编到了一起。他们的身份、背景、职业、人生经历虽不相同,但是每个个体生命体验背后都是无法复制的时代华
作者简介
陆新之,商业观察家,亨通堂文化传播机构的创办人之一,北京华育助学基金会理事。他长期致力于研究中国商业环境的转变和解读企业案例。他的新作有《电子商务创世纪》《只有一个王石》与《做马云的下一个对手》。他曾出版有《王石管理日志》《王石是怎样炼成的》《巨商是怎样练成的》《总裁论道》《解读郎咸平》《有钱好好用》《中国式企业联盟》和《理解今日中国的财经文本》等书。其作品长期在财经图书领域有稳定销售量。他还是多个主流媒体栏目——包括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资讯广播、北京电视台财经频道、湖南卫视、内蒙古卫视、贵州卫视、山东卫视、腾讯网与中国经济网的嘉宾。他还参与了网络财经剧“拆弹专家”系列的创作,并主演了第四集“股市秘笈”。
精彩书评
★每隔一段时期,就会有改变行业格局的公司出现……抓住机遇吧,年轻人,不要错过之后,后悔得跟××似的。
——罗永浩
★我不在乎自己的乌纱帽,我在乎报纸不改革发展会死亡,不考虑国情,盲目往前冲也有危险。
——范以锦
★我心中的行侠仗义,是一个人从“大我”出发,从公平、正义和同情心出发,产生出来的一种很极端的行为。拍摄武侠电影对我来说,是一种处理感情的方式,在武侠世界里,我可以尽情发挥对人生或者生活的浪漫情绪以及幻想。
——徐克
★我并不怕老,如果有一天,我觉得没有办法去提高拍电影的水平了,无论是我打不动也好,还是我没有了新的创意也好,我都会选择离开幕前,但是我会继续加一把力为动作电影付出我余生的努力。
——甄子丹
目录
上 篇
003 罗永浩:一个人的“彪悍”创业史 俞志荣
009 杨丽萍:一个人的舞林 曾庆山
016 范以锦:一个人的新闻世界 李军奇
026 何鸿燊:一个人的赌城 十二叔
下?篇
073 徐克:一个人的电影工业 张海
091 甄子丹:一个人的功夫电影梦 张海
114 董贻正:一个人的家国往事 董贻正
156 薛传钊:一个人的四海飘零 薛传钊
精彩书摘
罗永浩:一个人的“彪悍”创业史
文/俞志荣
2015年,罗永浩已经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虽然他并没有像卖苹果的乔布斯那样人尽皆知,但大凡对互联网和手机有一定兴趣的人,都了解有这样一个传奇人物的存在。若时光回转十几年,当年的罗永浩还只是个普通的年轻人。
2001年入职新东方培训学校之前,罗永浩已经有了差不多十年“江湖”经验。在这期间,他先后筛过沙子,摆过旧书摊,代理过批发市场招商,走私过汽车,做过期货,甚至他还以短期旅游的身份赴韩推销中国的壮阳药……然而,就算是他以一个历练江湖的心态把社会上大多数职业都干了个遍后,他依然羞愧地发现:每年春节,兄弟姐妹都给父母带去好多礼品,唯独他自己两手空空。
迷茫之余,罗永浩闯荡天津。这一次他的人生出现了转机。在天津,他认识了几个天津外院的学生,后者看他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建议他去新东方给学生们讲课。对于这一建议,现在最会侃大山的老罗在当时的内心却是忐忑不安:他担心自己学历太低(高二退学),远远达不到成为新东方导师的标准。不过,不甘心的他还是写下了一封长达万言的自荐信。
在那封后来广为流传的自荐信中,这个来自吉林延边的28岁小伙同当时已经创办新东方的俞敏洪有了一段命运的纠葛。
给我个机会去面试或者试讲吧。我会是新东方最好的老师,最差的情况下也会是“之一”。
这是罗永浩的自信。
最终“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俞敏洪真的不拘一格,复信欢迎罗永浩前来面试。为了能有个好的面试成绩,在那个炎热的夏季,他来到北京开始了疯狂的自修生涯。
一天,罗永浩随手翻出一本书,看到了一句格言:不怕苦,吃苦半辈子;怕吃苦,吃苦一辈子。这就像是“神迹”,对于当时无数次想过放弃的他来说不啻于醍醐灌顶。
这段经历在他后来的演讲中反复被提到:“我仿佛被雷劈到一样,嚎啕大哭,跪在地上用头撞墙,然后满地打滚,就觉得冥冥中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让一位作家在几十年前写的一句话就专门给我看的。”
当然,在许多人看来,确实有点过度渲染的成分在里面。但罗永浩不满足于就此打住;他说:“那段时期我迷上了励志书籍,利用这所谓的‘精神鸦片’给自己加油鼓劲。”5个月后,在看完足足一百多斤励志书籍后,他终于信心十足地去见俞敏洪。
如果说那别具一格的万言自荐书只是让俞敏洪发现了有这样一个“彪悍青年”存在的话,那么一而再,再而三的给予罗永浩试讲机会则成就了一段商业界流传的佳话。第三次试讲,罗永浩高分通过,将近而立之年的他终于迎来了命运的转机、人生的春天。
然而,自称“理想主义者”的罗永浩与俞敏洪只维持了5年的“蜜月期”就离开了新东方。在后来的采访中,罗永浩也毫无掩饰地说出了他们分道扬镳的原因:
“你如果是一个商人,纯粹是为了钱,大大方方赚钱当然没有什么不好,但总是披着理想主义的外衣,把自己塑造得很高尚、很纯洁就太虚伪了,我很讨厌虚伪。很遗憾,后来我发现俞敏洪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没有原则的人之一。”
与俞敏洪“分手”,离开新东方后,罗永浩先后开办牛博网、创办老罗英语培训学校。之后他又以“我的奋斗”为题,开展了大规模的全国高校巡回演讲,并出版励志自传《我的奋斗》,俨然已成为一个演讲家、企业家和作家。
2011年,在刚成立不久的陌陌科技董事长办公室里,有三个人正在进行一次密谈,其中的两人是陌陌CEO唐岩和罗永浩。至于另外一个人,他是著名天使投资人、紫辉投资的CEO郑刚,后来因“自拍帝”的名头为公众所知。
在郑刚眼里,与罗永浩的初见却并没有那种一见钟情的味道,立马擦出火花。他在后来回忆说:“胖胖的,老是穿同一件衣服,从外形上讲,我是有嘀咕的,他要做极致的事情,但是他的外形怎么那么不极致呀。”
这一整天,罗永浩都在办公室里滔滔不绝地畅谈着自己的手机梦。他不遗余力地解释着市面上手机存在的各种不足和缺陷,解释着为什么只有他能改进这些问题而大公司都不做。说白了,老罗目的就是为了说动郑刚,让对方给自己的手机项目投资。也就是从这时起,理想主义的气息似乎离罗永浩渐行渐远。显然,他从第一个男人俞敏洪那里学到了许多,也改变了许多。
关于郑刚,这个年近40的大叔非常爱自拍。自拍之余,他还经常在脖子上挂着酷炫的耳机,一副新新人类的样子,让人很难把他与传统正式的投资公司CEO联系起来。不过,这位“非主流”大叔还是看好老罗,决定投资他的手机项目。
当时罗永浩做手机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但许多人并不看好。在竞争激烈的手机行业,一个没有任何基础的外行突然闯进来并号称要做东半球最好的手机,这的确充满争议性。不过,吃了无数闭门羹的罗永浩却很对郑刚的味。看来,罗永浩比较幸运,他等来了郑刚,后者也称其是“中国的乔布斯”,认为“他吹牛,但他做的事情更牛,做出来的产品更牛”。
“男人钱,女人花”这句话在这里就变成了“郑刚的钱,罗永浩花”。据了解,郑刚在天使轮给罗永浩投了4000万元,B轮又追加投资,累计已经超过了一亿元人民币。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老罗虽然貌不惊人,却也倾国倾城,使得郑刚为其一掷千金。
在罗永浩的观念里,他希望能获得更多美元基金,最终能在美国上市成为一家世界级的公司。然而,深谙资本市场之道的郑刚告诉他,美元基金非常现实,它们的VC不可能在小米取得这么大成功后还投资锤子。原先罗永浩不信,后来在美元基金融资中碰壁才不得不接受了这个事实,考虑内地的资本市场。
2015年4月26日,郑刚发出微博:“刚叔想再干一个亿给锤子最新的一轮融资,让锤黑们痛哭流涕、屁滚尿流的,怎样?”后来据传是郑刚打算说服罗永浩让锤子筹备去新三板上市。也许对于主要市场在国内的锤子而言,选择新三板上市是最佳选择。毕竟,罗永浩现在急需资金保障新手机的研发和顺利生产,也需要更多的钱来开拓其他业务线,寻找下一个盈利增长点。
2015年6月底,互联网圈和手机圈的热门事件莫过于乐视旗下子公司以21.8亿元获得酷派18%的股权,并成为其第二大股东。而除这一前途未卜的入股以及周鸿祎的“不爽”的消息之外,另一条重磅消息也诞生。这条消息直接引出了罗永浩背后的第三个男人——苏宁云商董事长张近东。
早在此前的3月份就有媒体报道,为了T2的研发和顺利销售,罗永浩曾经找到张近东寻找资金和渠道方面的帮助。而7月2日,来自北京企业信用网查询的信息显示,锤子科技企业法人的股东名单里,苏宁云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赫然在列,证实了双方“在一起”的消息。
2015年7月6日,苏宁云商方面公开确认投资锤子手机。与乐视入股酷派不同,苏宁云商此次投资性质属于财务投资,金额保密,锤子科技公司仍然独立运营。
罗永浩“傍上”张近东,显然两个人都是各有所图。从罗永浩这边来看,锤子科技看上了苏宁1600家门店和O2O渠道,有助于为其打开渠道通路。而且,对于锤子这类新兴品牌来说,苏宁的品牌背书有利于提升锤子的品牌信誉度。一旦其在新三板顺利上市,融资将会变得更为顺风顺水。
而张近东也有自己的“小算盘”。苏宁近些年来一直处在阿里、京东等对手的压制下,转型之路举步维艰。此次入股,张近东看中了锤子的长线价值。此前苏宁已通过美图手机、TCL旗下的么么哒手机、PPTV手机外加PPTV电视布局终端硬件产品,此处与锤子合作,无疑是为了在智能手机市场上掌握更多主动权。可见,苏宁投资锤子,但它不一定要做手机。
“每隔一段时期,就会有改变行业格局的公司出现……抓住机遇吧,年轻人,不要错过之后,后悔得跟××似的。”这是老罗创业之后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们不知道锤子能否改变行业格局,但这个中年大叔对机遇的争取和坚持仍然值得为他喝彩。
……
好的,这是为您的图书《常读·人物志:一个人与一群人》所撰写的图书简介,内容完全围绕该书的核心主题展开,旨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 《常读·人物志:一个人与一群人》 一部关于“如何成为你自己的历史”的深度洞察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无数故事和人物塑造的世界里。从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烙印的巨人,到我们日常交汇的普通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复杂宇宙的缩影。然而,更引人深思的并非人物本身,而是“一个人”如何与“一群人”相互作用、彼此塑造,最终汇聚成我们所理解的时代精神。 《常读·人物志:一个人与一群人》并非一本简单的名人传记合集,它更像是一次对人类群像的精微剖析,一次对个体意志与集体洪流之间复杂张力的哲学审视。本书的独特视角在于,它拒绝将人物孤立地放置于历史的陈列柜中,而是致力于探究:在特定群体背景下,一个人的选择如何改变了群体的走向?反之,一个群体的期待与压力,又如何锻造出一个独特的人? 第一部分:个体的孤光与群体的投射 本书的开篇,我们首先聚焦于那些在关键历史节点上,凭借其独特人格魅力或坚韧信念,成为群体精神象征的个体。我们探讨的不是他们取得了多大的功绩,而是他们在成为“领袖”、“偶像”或“叛逆者”的过程中,如何处理了与他们所依附的“群体”之间的微妙关系。 例如,当我们审视那些具有强烈个人愿景的改革家时,我们会发现,他们的“孤光”往往是群体潜意识渴望的具象化。他们的成功,往往在于他们能准确捕捉到群体中那些未被言说的焦虑、希望与不甘。这种关系是双向的:个体驱动群体,而群体也通过期待、复制甚至审判,反过来塑形了他们所推崇的偶像。本书详细梳理了这种“群体心理学”在不同文化背景和政治环境下产生的变异与共性。 第二部分:共同体的构建:从私人连接到公共叙事 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的“自我”概念往往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被不断确认和修正的。本书的第二部分深入考察了“一群人”如何通过共同的记忆、信仰和仪式,构建起稳定而强大的共同体。这不仅关乎宏大的国家叙事,更关乎社区的邻里关系、特定圈层的专业精神,乃至网络社群的瞬时凝聚力。 我们将聚焦于那些“无名之辈”——那些在历史中看似微不足道的集体行动者。正是他们的日常聚合与重复行为,构成了社会肌理中最坚韧的纤维。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群体的案例分析,本书揭示了:一个群体的认同是如何被编织的?集体记忆是如何被选择性地保留和遗忘的? 那些被历史铭记的“英雄群像”,背后隐藏着多少被集体叙事所“抹去”的个体声音?我们试图在公共叙事与个体经验的张力中,寻找更真实、更立体的社会图景。 第三部分:边缘人的回响与群体边界的试探 任何一个群体都必然存在着“边界”。那些处于边界之外、被边缘化或主动选择“离群索居”的个体,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主流群体构成的一种无声的挑战。本书的第三部分将目光投向那些“局外人”。 这些边缘人物——无论是思想上的异见者、社会阶层的流离者,还是艺术表达上的先锋——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不断试探和拓宽着群体的边界。他们的“异”不仅是对主流的否定,更是对未来可能性的预演。通过剖析这些边缘个体与其主流群体之间的冲突、吸引与最终和解(或永恒的疏离),读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社会的进化机制:每一次进步,往往都是由那些最初不被理解的“一个人”所推动的。 第四部分:当“我”与“我们”发生永久性位移 在现代社会,个体意识的觉醒与信息碎片化的趋势,使得“一个人”与“一群人”的关系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与流动。我们既是任何一个大型社群的成员,也是高度自治的“信息孤岛”。本书的终章探讨了当代背景下,这种双重身份带来的挑战:如何在保持独立思考的同时,有效参与公共生活?如何避免被群体的狂热裹挟,又如何克服原子化的孤独感? 《常读·人物志:一个人与一群人》旨在提供一种批判性的阅读方法,教导读者不仅要阅读“人物”,更要阅读人物背后的“场域”——那个塑造了他们,也被他们深刻影响的社会环境。它不是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在阅读每一个历史细节、观察每一次人际互动时,都能清晰地辨识出:此刻,是“我”在主导,还是“我们”的期待在操控? 本书适合所有对历史、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以及个人成长与集体命运关联性感兴趣的读者。它将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在宏大历史叙事中的位置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