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次详述了美国政府是如何打击“基地”组织,并最终击毙本·拉登的,揭秘了美国国家安全体系的运作模式。
本书首次详述了美国政府是如何打击“基地”组织,并最终击毙本·拉登的,揭秘了美国国家安全体系的运作模式。
“9·11”事件后,美国的情报机构、军方和执法部门迅速行动,制定了全面有效的反击战略,并将这些源自冷战时期遏制理论的创新性战略,综合运用到打击恐怖主义和击毙本·拉登的袭击行动中。
本书的两位作者均是美国《纽约时报》反恐领域的资深记者,他们搜集了大量美国反恐方面的相关资料,揭示了美国决策者和军方就制定上述战略所进行争论的细节,阐述了美国反恐在国内、中东乃至全世界面临的挑战和取得的成就。
埃里克·施密特 《纽约时报》采访恐怖主义专题的记者,曾在伊拉克、索马里和巴基斯坦随军深入采访。施密特曾两次是《纽约时报》获得普利策奖的团队成员之一。
汤姆·尚卡尔 《纽约时报》报道国防安全的记者,经常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随军深入采访。尚卡尔以前是《芝加哥论坛报》负责国外新闻的编辑和记者,常驻莫斯科、柏林和萨拉热窝。
目 录
第1章 了解你的敌人
凭借技巧和运气,美国才得以在“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的头一年避免了又一次大规模、造成高伤亡的攻击。然而,事实仍然是,即使美国提高了防御,战术上也越来越有效,但在巴基斯坦和也门遥远的避风港,一门心思搞破坏的恐怖分子的创造性阴谋取得成功是迟早的事。
第2章 新威慑
自从‘9·11’恐怖袭击以来,我们的思维发生了变化,更加理解对恐怖分子来说,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金钱上、物质上还是专业技能方面。”“我们现在已经开始发展有关威慑的更复杂的理念,逐个进行个别研究。恐怖分子是不会在真空中行动的。
第3章 利用情报
截获的情报也让星罗棋布的美国情报机构大大改进了评估:一名恐怖分子的动机是什么,谁容易受到恐怖主义宣传的影响、诱使、操纵和洗脑。根据突袭后由军方完成的档案,这些情报包括“手写的备忘录,讨论了人员、武器和弹药采购,制作护照和筹钱等”。
第4章 巴基斯坦的问题
自2001年以来,美国已向巴基斯坦提供超过100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其中约有一半用来补偿巴军方的平叛努力。然而,巴基斯坦这个盟友的主要间谍机构三军情报局(ISI)支持和庇护杀害驻阿富汗美军的部落地区武装团伙,并且支持基地组织。这些组织反而充当了巴基斯坦对付其邻国——宿敌印度——的战略代理力量。
第5章 恐怖2.0
在自“9·11”事件以来10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里,在网络空间里活动的恐怖分子把很多精力集中在通信、指挥、组织、筹款和宣传上面,但美国官员正为将来的某一天作准备,届时暴力宗教激进分子将劫持和破坏性攻击的战术运用到数字世界,攻击美国的金融网络或者关键的计算机基础设施。
第6章 抗衡基地组织的信息
中情局发动的致命无人机袭击越来越多,美巴情报机构加强了情报共享,从而把基地组织领导人赶出山中藏身之地。但是基地组织和其他极端组织仍然在意识形态的战场上让美国处于守势。他们煽动反美情绪,源源不断地吸引来新丁和财政支持,并且向追随者传递了一个简单但恶毒有力的信息:美国正与伊斯兰教开战。
第7章 新的网络战
国防部情报局的基地组织问题资深专家约翰·泰森,见证了政府的专业反恐分析师的力量从一个足以知道各自电话号码的小群体,壮大到被在一纳秒内处理成千上万数据的超级计算机连接起来的庞大队伍。基地组织以及与其有关联的恐怖网络可能已经退化,但他们正在适应。
第8章 本土极端主义的崛起
奥巴马政府正在努力应对这样一个事实,即这个国家正在飞快地坠入英国、西班牙、德国和以色列走过的血腥且熟悉的道路。莱特警告说,尽管最近挫败了一连串炸弹阴谋,但美国正面临来自本土的越来越大的恐怖主义威胁。
第9章 基地组织只是个牌子吗
2010年春天,一个周二上午,奥巴马总统的高级国家安全助手急匆匆走进椭圆形办公室。他们带来了令人震惊的消息:有可靠情报警告说,恐怖分子阴谋用非常规武器袭击美国。这一警告发出之时,正值美国政府及其反恐委员会由于情报失误而心有余悸。
第10章 奥巴马战略
虽然袭击的整体效益无法确定,但有许多说法证实,叛乱组织的众多武装分子和头目被击毙。事实上,无人机一直是奥巴马政府的标志性武器。这种偏好脱胎于奥巴马的总统竞选活动,因为他的竞选成功有赖于他反对伊拉克战争的立场以及他支持对基地组织采取更明智的做法。
第11章 阿伯塔巴德的反击
尘埃落定之后,奥巴马总统称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和情报行动之一。对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的建筑区发动的突袭产生了超越总统最乐观预测的结果:本·拉登死了,参与行动的所有美军突击队员安全返回基地,背包里装着情报“富矿”,就连炸弹嗅探犬也毫发无伤。
序言
近十年来的挫折、虚假的希望和错误的线索终于走到了尽头。一支秘密海军突击队员对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一幢四周有围墙的三层住宅发动了38分钟的突袭。此次行动标志着几个月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的情报工作、军事策划和政治风险评估达到了高潮。
“正义得到了伸张!”贝拉克·奥巴马总统2011年5月1日向全世界宣告。奥萨马·本·拉登死了。
对美国政府来说,成功地把基地组织创始人永远赶出战场在“9·11”恐怖袭击后的几年里是不可能实现的。国家安全官僚机构四分五裂,几乎像部落一样各据一方。关于威胁的情报是由个别部门和机构收集的;规划工作也是各自为战。提供本·拉登突袭行动所需要的关键细节的监控技术刚刚得到检验,或者说根本不存在。军方抵制情报部门插手其任务,间谍不信任军人。美国训练最有素的反恐和人质救援部队有可能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从未参加过真正的任务。现在,这些团队每天晚上都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等地发动几十次袭击和反袭击行动,突击队员和情报分析员在行动中携手合作。在中央情报局局长的总指挥下,五角大楼的一流突击力量击毙了本·拉登,这在以前是万万想象不到的。
但是,这不仅仅是因为工具更大、更好了,也不仅仅是艰难获得的经验使然。打击暴力、宗教极端主义运动要求美国形成新的思维方式,包括新原理、新学说,甚至制定新战略来指导反恐行动。在“9·11”恐怖袭击问题上,没有哪个做法能与针对共产主义威胁的漫长冷战中的遏制和威慑战略相媲美。在“9·11”事件之后,决策者们历经数年才明白,他们需要及时回到保护美国抗衡全球之敌的老思路上。
汤姆·谢林是威慑战略鼻祖的最后一位,是战略分析家和博弈论经济学家精英圈子中的最后幸存者,正是这些人思考着令人费解的难题,为可怕的事件提前做出规划,设想着噩梦般的情节,以及想象着核武器如何杀死数百万人。他们希望能够阻止这一切发生。冷战威慑战略的其他“大主教”都已经撒手人寰:伯纳德·布罗迪(Bernard Brodie)、赫尔曼·卡恩(Herman Kahn)、克劳斯·克诺尔(Klaus Knorr)和阿尔伯特·沃尔斯泰特(Albert Wohlstetter)。谢林是唯一在世的。
当恐怖分子在2001年9月11日将4架客机变成炸弹袭击纽约和华盛顿时,谢林已至耄耋之年。在第二个“珍珠港事件”之后,谢林开始琢磨,是否可以找到一个更新的威逼利诱的系统,来影响新一代对手的行为。在长达40多年的严峻冷战岁月里,威慑战略让美国能够与克里姆林宫的共产党领导人保持着核和平。在这场针对暴力极端宗教分子的漫长战争中,它们可以指导美国保护自己及其盟友吗?
《反恐秘密战:美国如何打击“基地”组织》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张力,暗示着一场不为人知的较量。我脑海中描绘的,是那些在国际政治的舞台背后,美国所采取的一系列非公开、但却至关重要的反恐措施。我好奇的是,这本书会以一种怎样的叙事方式来展开?是宏观的战略分析,还是微观的案例研究?我希望能看到,作者是如何将那些散落在各处、甚至是被刻意隐藏的信息,整合成一个清晰而引人入胜的故事。我想象着,书中或许会深入探讨,美国在情报收集、技术侦察、网络战,乃至心理战等方面的创新和应用。同时,我也对“基地”组织这样一个复杂的恐怖组织,是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其网络、进行策划以及如何被瓦解的过程,充满了兴趣。这本书,如果做得够深入,应该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对现代反恐斗争复杂性、以及其中所涉及的伦理、法律和人道主义挑战的一次深刻剖析。
评分这部作品的标题,《反恐秘密战:美国如何打击“基地”组织》,让我联想到了一系列经典间谍小说和军事纪实作品。我想象着书中可能描绘的,是那种充满悬念和智斗的场景,是各国情报机构之间复杂的博弈,是特工们在敌后渗透、侦察、破坏的惊心动魄的经历。或许,它会像一部高概念的电影剧本一样,将我们带入那些隐藏在阳光背后的黑暗角落。我期待着书中能够呈现出,美国在反恐战争中,除了大规模军事行动之外,那些更为精妙、隐蔽的手段。例如,是如何通过技术侦察锁定目标?又是如何通过线人网络获取关键情报?甚至,书中是否会触及一些关于“斩首行动”或者“无人机打击”的幕后故事,揭示这些决定生死的行动是如何策划和执行的?同时,我也对“基地”组织本身的演变和适应能力感到好奇。在一个又一个领导人被清除后,他们是如何能够持续存在并继续制造威胁的?书中的内容,或许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关于这种非对称战争的独特见解,让我们理解为何传统的军事力量在面对这类敌人时,显得如此力不从心,而那些“秘密战”则成为关键。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反恐秘密战:美国如何打击“基地”组织》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球,让我对其中可能蕴含的惊心动魄的故事充满了期待。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翻阅,但仅仅是这个标题,就勾勒出了一幅画面:在世界的暗影之中,美国情报机构和特种部队如何运用智慧、勇气和牺牲,与一个极其狡猾和危险的敌人展开一场看不见的较量。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无数个不眠之夜,是隐藏在人群中的特工,是生死攸关的谈判,是科技与人性的博弈。我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深入挖掘这些“秘密战”的细节的?是通过采访那些亲历者,还是对海量公开或解密的资料进行了梳理?我期待书中能够揭示那些鲜为人知的行动,那些在幕后默默付出的英雄,以及他们在执行任务时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和道德困境。同时,我也对“基地”组织这个对手的运作模式、意识形态以及他们是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招募和煽动成员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更深层次的视角,去理解这场旷日持久的反恐战争,以及它对世界格局和我们日常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那些看似遥远的冲突,是如何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
评分《反恐秘密战:美国如何打击“基地”组织》这个书名,在我脑海中激起了层层涟漪。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军事和政治的题目,更触及了关于策略、决心和代价的深层思考。我脑海里浮现出的,不是战场上的枪林弹雨,而是那些在寂静夜晚,在密不透风的会议室里,在信号微弱的加密电话旁,做出的影响深远甚至生死攸关的决策。我猜测,书中会详细探讨美国在9/11事件后,是如何在全球范围内重新调整其战略思维,从传统的国家对抗转向一种更为复杂、多层面的反恐模式。我期待了解,那些被赋予“秘密战”标签的行动,是否真的如其名所示,充满了神秘和不可预测性。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美国在情报收集、分析、共享方面经历了怎样的变革?又或者,在外交、法律、金融等领域,是如何协同作战,共同构建起一道道阻止恐怖主义蔓延的防线?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探讨这场“秘密战”所付出的代价——无论是对于执行任务的个体,还是对于国际关系,甚至是对于公民自由本身。
评分对于《反恐秘密战:美国如何打击“基地”组织》这样一本带有“秘密”和“打击”字眼的书,我很容易将其与一些扣人心弦的谍战剧联系起来。我预想中,这本书会是一次深入到反恐斗争最前沿的探索,揭示那些不为人知的行动和策略。我不禁开始想象,书中可能会描绘出那些精通多国语言、拥有高超格斗技巧的特工,在异国他乡执行危险任务的场景;也可能描绘出那些深居幕后、运筹帷幄的情报分析师,如何通过蛛丝马迹拼凑出恐怖分子的阴谋。我特别好奇的是,“基地”组织这个对手,是如何在这种持续的压力下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和演化的。他们的招募手段、资金来源、行动模式,是否也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书中是否会分析,美国在打击“基地”组织的过程中,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又有哪些值得吸取的教训?我期待的,是一个关于智慧、毅力与奉献的故事,一个关于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下,寻找并摧毁敌人的过程。
评分好书,室友都抢着看。
评分很喜欢看的好书,值得一看
评分帮单位买的,书不错!
评分这本书资料详实,材料比较新,对了解反恐有重要意义
评分看完这本书后,对反恐很感兴趣,立马买了系列书,虽然翻译一般,但不错
评分美国是世界警察,看看美国是怎么当这个头的
评分赞
评分不错 美国佬还是厉害 推荐推荐
评分还不错呢,推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